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时间:2019-05-13 03:1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第一篇: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现在我们又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今后要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实现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升级,就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适时作出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符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挑战实际上是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的挑战,完成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取决于改革创新的力度和深度。我们务必以远见卓识和更大气魄,继续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攻克难点重点,理顺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处于预期目标区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中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外部挑战与国内困难相互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在加大。做好当前的经济工作,必须及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进一步扩大内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而做好这些工作,都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

以消费需求为例。现阶段消费率的提升还有巨大空间。2010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47.4%,居民消费率下降到33.8%的历史最低点。据专家测算,如果能在“十二五”时期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每年有5万亿元左右的商品从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用于居民消费,这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还将使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有一个新的较大幅度的提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抓住了发展模式转型的要害。通过收入分配的调整,尽快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就能够增强居民购买力,加快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再如城镇化。我国最大的内需在于城镇化。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这是一个历史性、标志性的变化,但离成熟城市化7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未来20年,如果我国城市化率能够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70%左右,才算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经验表明,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如果未来每年新增1000万城市人口,就将增加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再加上其他公共服务的增加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将是相当巨大的。释放这一潜能,必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改革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消除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

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一些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且与实体经济脱节;世界经济迟迟走不出危机阴霾,也与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有关。只有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金融服务;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又需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靠打破垄断、放开准入、公平竞争、高效服务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同时,还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们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提升国内科学技术水平,仍然有很大空间,重要的是建立和强化鼓励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激发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释放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以此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进入向更加广阔的领域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变革之深刻、任务之艰巨,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来源: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评论员)

第二篇: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激发了潜藏于中国人民中的巨大发展动力,国民经济连续34年实现了高速增长,我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战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2011年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距离世界银行提出的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12000美元的分界线尚差6600美元,正处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国外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发挥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引进先进技术,从低收入水平达到人均四五千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容易做到,但从5000美元上升到12000美元就比较难。因为在这个阶段,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升级。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借助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产品,需要有一批能带动产业升级和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从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的情况看,多数国家能够达到人均四五千美元的水平,但是真正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只有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国要想从人均5000美元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破解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包括能源资源和技术的瓶颈约束,实现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协调和平衡。解决这些难题,都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把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激发出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今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深化改革发出了强烈呼吁,提出了大量提案,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改革的强烈愿望。

当前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理清改革的总体思路,搞好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制度创新,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从实践来看,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强化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哪个领域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充满活力,各类生产要素就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反之,哪个领域市场作用发挥得不好,这个领域的发展就会是一潭死水,缺乏竞争力。因此,市场导向的改革应当继续作为当前深化改革的方向。同时,在市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领域,要发挥好政府政策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要求政府的作用更大一些,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对外开放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引进了国外的技术、资本和经营管理经验,对国内企业形成了一种改革的压力。在制定新的改革方案时,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收世界各国对我有益的经验,包括正面和反面的经验,特别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深化改革要抓住制约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予以突破。要把制度创新放在改革的重要位置,把经过实践证明的成熟的改革措施规范化法制化,运用法律手段来强化和推进改革。要坚持用实践来检验改革措施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检验各项法律法规是否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和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坚持把是否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改革成果的基本标准。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外对我国经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快速增长期还能保持多久的问题密切关注,纷纷进行预测。美国学者鲁比尼,号称“末日博士”,就预言“中国经济到2013年就要硬着陆,快速增长期到此就结束了”。国内有的人也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较多,快速增长很难再保持下去。

我很不赞成这种观点。我认为,中国的快速增长至少还可以保持20年。因为,直到目前,我们还有许多经济增长潜力没有发挥出来。只要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再保持20年的快速增长完全没有问题。如果速度掉下来了,那是我们的体制和政策出了问题,没能把经济增长的活力释放出来。关键是要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分析当前的经济现状,我认为,应当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精神,从加快五个方面的改革入手,发掘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释放消费需求潜力。

大幅度地调整需求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2010年,我国投资率达到历史上最高的48.6%,最终消费率降到47.4%,投资率第一次超过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则下降到33.8%的历史最低点。这就意味着在全年新创造的社会商品价值总量中,有近一半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用于广大居民消费的仅占1/3。这种主要靠高投入来支撑的高增长,不仅会带来生产能力的过剩,而且对资源、环境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注定是不可持续的。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必须以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为前提,必须对收入分配体制进行改革。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

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紧紧抓住了发展模式转型的要害。去年,我们在结构性减税上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需加大力度。如将小微型企业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由月销售额5000元提高到20000元,就使900多万个经营者的税负平均下降40%,而月税收仅减少9亿元。若能进一步将起征点提高到月销售额10万元,对鼓励创业、培植财源将发挥巨大作用。要继续实行政府向企业减税、企业向职工让利的政策,发挥税收在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实行由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过渡的条件已经成熟,应着手研究以直接税为主的税制改革方案。要扩大财政支出中对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着力扩大公共服务消费。通过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尽快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购买力。如果能在“十二五”时期把居民消费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每年有5万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用于投资和出口转变为用于居民消费,不仅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而且将使广大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提高。

第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释放资本潜力。

我国资本存量已有较大规模,银行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70多万亿元,金融资产达119万亿元。但由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银行结构中缺少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造成资本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资金周转率低,一些迫切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大量社会资金又找不到投资出路。据调查,2011年上半年温州市企业平均贷款利率为25%,一些企业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和高利贷。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民间投资“新36条”的规定,允许民间资金发起设立各类股份制的小型金融机构,同时配套推进建立地方性监管机构、建立存

款保险制度和实行利率市场化四项改革。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全上市企业分红、信息透明等制度,增强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努力扩大保险市场。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资本的增值功能。我国外汇储备已达3.2万亿美元,使用得好,可以成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支撑。合理的外汇储备,应当是保持半年进口所需。应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将多余的外汇储备转变为物质资源储备。要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尽快从结汇管理为主向用汇管理为主转变,调动商业银行开展外汇贷款的积极性,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提高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使用效益。企业“走出去”的目的,一是争取拿到更多的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以打破经济长远发展所面临的能源资源瓶颈约束;二是扩大国际并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三是开展加工贸易,以资本输出创造出口需求;四是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带动工程机械、建筑材料和劳务出口。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结算中的使用规模。一旦金融改革激发出资本的巨大潜力,足以支持较快的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第三,强化激励机制,释放技术创新潜力。

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通过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仍然有一定的潜力。重要的是通过鼓励增加技术研发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国在技术研发投入和申请国际专利方面很不平衡。2011年,中兴公司申请国际专利2800项,跃居世界企业第一位,华为以1800项国际专利名列世界第三。这两家公司申请的国际专利占全国申请国际专利的四分之一以上。如果“十二五”时期各省都能培养出一两家像中兴、华为这样的专利申请大户,我国的创新能力就能产生一个飞跃。当前重点是要在国有企业中建立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大学也应当成为科技创新的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2009年,美国申请国际专利数量是中国的6倍,2011年已经下降到我国的3倍。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2015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数量有可能接近或赶上美国。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将能释放出科技进步的巨大潜力,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释放劳动力潜力。

我国劳动力潜力仍然很大。对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有些人匆忙得出结论,劳动力供给已出现由富余到紧缺的转折点,中国经济已到了“刘易斯拐点”。我认为,这个判断没有看到农业劳动力仍具有的巨大潜力。现在全国仍有2.8亿农业劳动力,有18亿亩耕地,一个劳动力仅能种6.4亩地。而美国一个劳动力平均种几千亩地,欧洲一个劳动力平均种几百亩地,中国的农民比欧美的农民更能吃苦耐劳,农业装备制造能力也能达到欧美的水平,关键在于我国土地资源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土地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加快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并把他们的家属吸引到城市居住。201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6.7%,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10.1%,就是说,每3.6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仅相当于一个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价值。把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来,既有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力,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又有利于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过30多年的努力,农业已转移出两亿多劳动力。未来20年如能再转移出两亿,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就有可能接近二、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将趋于均等化。也只有使种地的收入超过打工的收入,才能把高素质的劳动力留在农村。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还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动力。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这是一个历史标志性的变化,但距离成熟城市化7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未来20年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70%左右,我国才算基本完成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实践证明,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需要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0万元。每年新增1000万城市人口,将提出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再加上对其他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和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将形成强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成为未来20年我国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动力。释放这一潜力,必须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改革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管理体制,消除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五,改革土地管理制度,释放土地潜力。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土地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但是土地浪费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潜力巨大。除了荒滩地、山坡地资源可以利用之外,农村建设用地也有节约的潜力。目前全国城乡建设用地共计22万平方公里,包括县城关镇以上的城市建设用地5万平方公里,建制镇和村占了17万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了13万平方公里。现在很多进城务工农民的房屋长期空置,有不少空壳村。有的滥占耕地建住宅,浪费了土地资源。根据经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对村庄宅基地进行整理,可节约占地50%以上,就是说,通过努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具有1亿亩以上的潜力,这些土地可用于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关键是要落实农户对承包耕地、林地和宅基地的用

益物权或财产权,通过鼓励土地自愿、有偿转让,使之成为农户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只有使土地成为农民看得见的财富,农民才会更加珍惜土地。只有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才能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消除土地闲置、浪费和撂荒现象,释放出土地潜力。

通过综合配套推进各项改革,激发出各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我们完全能够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再保持20年或更长时间。从国际上看,日本的快速增长期保持了20年,韩国的快速增长期保持了30年,中国完全可以创造一个更长的快速增长纪录。如能使国民经济保持8%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我国人均GDP将比2010年再翻一番半,达到12000美元,就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经济总量上就能回到中国在历史上曾长期保持过的世界第一的位置。至此,快速增长期还不能算结束。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7000美元,增长速度才明显放缓。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有可能把快速增长期保持到2030年。不断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个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就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举。

第三篇: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全面提升组织工作水平

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 全面提升组织工作水平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把组织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思想理论武装为先导,在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上求创新、求突破。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前,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作为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干部培训计划,把领导干部全部集中轮训一遍。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重要载体来抓,教育各级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找差距,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围绕重点工作开展、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实践“党校培训+高校进修+考察调研+实践锻炼”的干部培训模式,突出抓好市场运作、金融、物流、社会管理等新领域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搭建开放式干部培训平台,我们以电视直播的形式开办了“海岱书院大讲堂”,通过邀请国内知名

专家、学者举办高质量的专题讲座,实现了干部培训效益和成本“双丰收”。

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在推进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求创新、求突破。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核心是要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这也是当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紧迫任务。我市把今年确定为“执政能力建设年”,围绕“提升思想境界、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科学发展”这一目标,深入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并集中开展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着力解决当前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执政能力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堡垒,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良好作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健全完善换届后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我们深入推行“抓总、包片、管线、靠点”的领导体制,全面推行点对点抓工作落实的办法,强化各级领导班子推进工作落实的责任,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落实决策的主体地位,确保工作实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健全科学的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深入推行干部一线锻炼培养法,深入开展机关干部下乡驻村活动,抽调干部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探索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的形式和办法,使基层一线真正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

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根本,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求创新、求突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核心任务。当前,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任务很重,最重要的就

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按照十七大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八字方针,重点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上下功夫,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求突破。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干部工作适时适度公开制度,研究制定干部推荐、提名、测评、考察、酝酿、决定等环节的具体公开范围和公开办法。完善干部民意调查制度,制定民意调查的适用范围和调查对象范围。推行公开选拔统一考试制度,公开选拔部分30岁以下的科级非领导职务干部,择优选拔部分村(居)“两委”干部挂职镇(街道)副职。拓宽干部退出领导岗位渠道,探索实行改任非领导职务、提前离岗、辞职等办法,制定不胜任现职干部标准和淘汰办法。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大力选拔文化层次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非党干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

以服务又好又快发展为需要,在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上求创新、求突破。人才就是财富,就是发展后劲,就是竞争力。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下大力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我们在抓好现有人才队伍培训、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实施“云门学者”工程,加大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大力选拔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制定出台社会工作者标准和考录办法,选择部分村(居)和单位开展社会工作试点工作。完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流动、激励、保障机制,坚持人性化管理,创优服务品牌,努力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以开展“规范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上求创新、求突破。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市把今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提升年”,本着从最基础、最突出的问题抓起,深入开展了以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活动、基本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四个基本”建设,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档升级,努力形成稳定可靠的基本队伍、标准规范的基本阵地、务实有效的基本活动、可行管用的基本制度,使基层组织建设呈现出组织健全、阵地稳固、活动经常、制度规范的新局面。同时,创新党组织设置,积极探索推行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深化“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建新路子,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加快实施“村村有大学生村干部工程”,抓好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级组织任职工作,争取到2010年实现“一村有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采取联合共建、城乡结对、对口支援、驻村帮扶等形式,探索建立城乡支部互帮互助机制。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党建工作例会等制度,全面实行镇党委、街道党工委书记履行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和基层党建工作百分量化考核,推动各项组织工作任务落实。

以“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为要求,在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上求创新、求突破。“打铁还靠自身硬”。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组工干部队伍。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真正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的要求,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大力加强组织部门政治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我们以建设“三服务、两满意”组织工作体系为目标,坚持以“文化立部、规范治部、素质强部、创新兴部”,深入挖掘组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书法、绘画、摄影以及组工之歌、科室理念、格言警句等组工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实施亲情化管理,大力倡导“同志加兄弟”的理念,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和到市级重点工程建设现场观摩学习,不断开阔组工干部视野,激发工作热情和活力。坚持“开门评部”,面向社会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组织开展了以组织工作满意度、选人用人公信度、组工干部形象认可度为内容的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切实找准加强自身建设的着力点,真正树立起组工干部“最讲党性、最重品行、最作表率”的形象,使组织部门更好地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

第四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文化襄阳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文化襄阳

10月24日下午,市委中心组举行理论学习会,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强调,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变成推进“四个襄阳”建设的行动。通过学习开启智慧、开阔思路、坚定信心、凝聚全市的力量,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四个襄阳”建设。

市委常委、副市长傅振邦对省委关于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提纲进行了传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建初,襄阳日报社、襄阳广播电视台负责人在会上交流了学习体会。

范锐平说,传达、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要结合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形成学习热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纲领性文件。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全会精神作为近期创先争优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整合资源,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合力。

范锐平强调,要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市加快建设文化襄阳,指明了方向,提升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文化自信。全市干部群众要紧密结合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文化襄阳”,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关注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名城、文化强市。范锐平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摆在首位,贯穿始终,立足襄阳实际和特色,在传承与创新中提炼出最具地域性、时代先进性和市民认可度,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城市精神。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着眼于襄阳文化的特色、特质、特点,多出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多出站得住、叫得响、留得下,传得开的文化精品。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群建设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突破性发展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按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标准,借鉴西安“曲江新区”建设模式,着力推进“襄阳文化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充满活力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襄阳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以开放性和包容性引进外来资本和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文化襄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将“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了“四大危险”之首。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体(扩大)会上提出,要建设“精神高地”。市委书记郭有明在市委全会上强调,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这些都提醒我们,要更加注重精神区位建设,树雄心、立壮志,以争先的姿态、必胜的信心、开放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推动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精神区位,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是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包含积极向上的态度、敢于拼搏的胆识、锲而不舍的毅力、勇于创新的锐气、艰苦奋斗的作风、高度负责的精神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信心,是动力,是激发士气、志气、勇气的关键。就宜昌而言,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进取,人心向上,团结拼搏,争创一流,总体精神状态是好的。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面对重大战略机遇的历史性惠顾,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要拿出争创一流的气魄。大气魄成就大事业,大手笔推动大发展。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全市人民的热切期待,要求我们做决策、抓工作,一定要树立一流的标准、一流的气魄,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力求思想上先人一步,发展上快人一拍,争创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效率、一流的业绩。

要坚定克难奋进的决心。经常面对困难、经常面对矛盾、经常面对竞争、经常面对挑战将是我们工作的常态,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迎难而上、克难奋进的勇气和决心。只要我们始终保持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地工作,一个一个突破,一步一步推进,就一定能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变蓝图为现实。要弘扬高度负责的精神。责任心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品质,责任出能力,责任出政绩,在其位就要谋其政,掌其权就要负其责。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能,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找准位置,明确职责,干好工作,坚决把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落实到位,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

精神区位决定发展成败

来源:襄阳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2011-5-14 9:32:25 发表评论[字号

大 中 小]

汉江传媒网消息(襄阳日报)本报评论员

我市县域经济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现在全省县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标兵越来越强,追兵越来越近,只要一松懈就会有掉下来的危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创新。实现县域

经济跨越式发展,首要的是在和强手比发展上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解放思想,在资源整合、资金整合上解放思想。

沿海发达地区及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成功经验中最根本的一条,就

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大胆突破,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跨越。经济虽然暂时落后,但思想不能落后;工业基础差,但不能总落人后;自然条件差,但环境不能差。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发展上的差距,实质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敢创善创上的差距。

要提升精神区位。区位优势是县域经济的外因,但不是决定因素。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把有无区位优势作为先决条件,而应当把有无“精神区位”作为决定因素,只有“精神区位”靠前才能站在发展的制高点,南漳的区位条件并不是很好,靠的就是这样的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资源禀赋只是发展的先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快慢的关系不是绝对的。

从世界范围看,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往往贫穷,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富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某一种特殊资源的县市,也可以发展“零资源经济”,形成竞争优势。黄冈市团风县钢材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就是这种典型。团风县的钢材产业可以发展100亿元,这说明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把自然资源作为唯一条件,要拓宽思路,善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零资源项目”,形成后发优势。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软资源”,即精神、状态、诚意、信心等等。上天赐予的自然资源,有的富集,有的贫乏,不可比较,但软资源大多相平。要提升软资源优势,用软资源带动硬资源。基础条件是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我们要破除唯条件论、唯基础论,努力做到不为落后找理由,只为发展找出路。

第五篇:以管理创新为动力

(一)以管理创新为动力,着力激发发展活力 一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办法在实施过程中有问题的,要及时修订、未完善的要及时完善。靠制度强化对人、财、物的管理。二要加强财务资金管理。继续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要结合实际继续压缩管理费用和“三公”经费,严格控制各项支出。三要加强成本费用管理。要科学制定各单位、各部门成本费用,压紧打足、精打细算,严格审批程序和费用支出。四要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严格控制公务接待和公车使用,严格执行大宗物资统一采购规定,提高企业资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五要继续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工作。针对前期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阿坝州松潘林业局工作目标管理与考核办法》,根据各单位实际,科学分解考核指标,突出功能性指标考核,让目标管理确实发挥作用。六是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进行工资调整。由于我局工资结构复杂,项目多,已不适应当前形势,为使工资结构合理化、简单化、明了化,今年将结合企业实际,本作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工资调整,理顺工资结构,适当增加职工收入。同时,将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由6%调资12%。七要加大政策争取力度。把争政策、跑项目、要资金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要借州委州政府当前对林业企业关注的有利契机,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用足用活政策。八要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加大在森林抚育、车辆驾驶、公共场所消防、工程项目等领域的安全培训和监督检查力度,排查重点单位和隐患,确保企业、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以党群建设为保障,着力创建和谐稳定

以增强党性、严明纪律,提高素质、改进作风,激发活力、创建和谐稳定为目标,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进一步促进企业风清气正,干部勇于担当责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企业发展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保持企业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维护企业和谐稳定,实现安全发展。一是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作用,凝人心、聚合力、促和谐。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创新提高理论学习实效,加强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做实做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以“讲形势、讲局情、讲责任、讲同心”“四讲”为主题内容的局情教育活动,加强对敏感问题、热点问题的正面解读,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努力形成共谋发展、共促和谐的强大合力。二是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各级班子成员、党员干部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两副担子一起挑,始终把责任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纪检监察要切实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人和事要早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不断让党员干部、管理人员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三是大力倡导勇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党员干部、管理人员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聚焦反“四风”、持续改作风,时时保持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做到在岗在位在状态、尽心尽责尽全力、求实务实抓落实。四是继续大力支持工会工作,切实抓好民主管理、帮扶帮困、劳动竞赛、职工之家建设等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要注重企业文化氛围营造、文化阵地建设,把企业文化理念融入生产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职工、服务企业、推动发展作用。继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全面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为企业和谐发展鼓劲。五是继续抓好信访维稳工作。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树立底线意识,落实层级责任,细化工作举措,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畅通信访渠道,改进群众工作,全方位抓好重点单位、重点人员集访稳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策、化解有效,努力维护企业职工队伍稳定。

三、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带头引领作用

党员干部队伍在企业以及管理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

推进天保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干部、人才管理制度,加大干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力度,坚持开展中层干部和林场管理人员评议与考核工作,增强其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坚持把“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公道正派、品行端正的人员用到重要岗位和最需要的地方。

四、加强队伍思想建设,为推进天保工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本次职代会精神,实现全局新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推进企业各项工作,思想是先导,基层是基础。全局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紧密联系实际,突出工作重点,落实有效措施,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大力推进队伍思想建设、基层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第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队伍凝聚力。各单位要紧紧围绕《行政工作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将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力,凝聚到企业各项工作中来。针对职工思想反映出的问题,今年要重点开展好“三项教育”。一是开展形势与任务教育。围绕贯彻落实林业工作会精神开展教育,使广大职工进一步明确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引导广大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工作热情。围绕企业工作大局,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取得新的工作实绩。二是开展目标责任教育。这次工职代会明确了工作目标,把这次会议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广大干部职工要围绕目标,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开展目标责任教育,就是要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工作中勇于负责、乐于负责、勤于负责,这种精神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就是要不畏困难、不怕得罪人、敢于管理,在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推诿、不扯皮、勇于担事。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各级干部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本单位、本部门的领导和管理责任,广大职工自觉地承担起岗位工作责任,在全局形成层层负责,人人管理的良好氛围。三要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立足基层、上下结合,选树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立得住,能够代表新时期务林人精神风貌的先进典型。通过强化宣传,引导职工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形成人心思干、人心思上、人心思进的良好局面。第二加强基层建设,固本强基,促进稳定。基层是企业全部工作的基础。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最终要靠基层来落实。一要突出党支部建设这一核心。首要的是建设好支部班子,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增强战斗堡垒作用;二要突出提升队伍素质这一根本。坚持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并重,加强队伍建设,着力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够熟悉掌握相关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职工队伍;三要突出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这一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协调运行、实现人企共赢,和谐发展。

下载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三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系统以改革为动力靠创新促发展(合集)

    新闻中心于今年1月1日起,对分配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实施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新机制,成为*首家走向市场化,实行“零工资”(稿酬)制、制片人制、广告部“买断”经营的新闻单位。新......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一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一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针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是中央的一......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以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此,我们着重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创新为动力以服务为目标

    以创新为动力 以服务为目标努力提高政务信息工作水平政务信息以捕捉新事物、提供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为己任。二年多来,为做好计划生育政务信息工作,我们始终坚持......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国梦

    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中国梦 刘宝龙 摘要: 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开启了最广泛、最深刻的改革。本文主......

    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范文大全)

    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 ——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是实体经济,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乃国民经济之本。把稳增长建立在发展实体......

    以服务“三农”为基调,加快佛山农信社改革

    以服务“三农”为基调,加快佛山农信社改革 2008-12-29 12:48:20| 分类: 实用资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以高明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