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02:3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第一篇: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

——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是实体经济,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乃国民经济之本。把稳增长建立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既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有力支撑,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困境难题、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保持经济长久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于实体经济,这已为各国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以往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把全球财富吸入自己腰包的美国,在资本市场泡沫破裂并殃及全球经济之后自食苦果,不得不为自身产业结构的“空心化”付出失业率高企、经济复苏乏力的惨重代价。而德国在此次危机中表现良好,是因为他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十分发达,坚实的工业已经成为国家的象征和品牌。只有依靠发达的实体经济,才能减少泡沫经济对财政金融的冲击,减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自己屹立不倒,进而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回望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突飞猛进,涌现出联想、海尔、华为、奇瑞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广大中小企业也是生机勃勃,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着我 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制造”虽然遭遇寒流,但是有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有相关政策措施的及时出台,迅速渡过了难关,我国产业结构也进入了升级转型的重要时刻,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面对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实体经济,以更大的力量发展好实体经济,切不可走上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

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坚实基础,当务之急是不断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强化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力。一是要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我国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在个别产业上也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总体看,实体经济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自主核心技术的欠缺和制造工艺水平的落后,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发展。为此,就要引导“中国制造”的企业学习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的精工制造、高端制造,才能真正为中国经济打下扎实的实业基础。二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但由于投资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较大,推动其发展既需要依靠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既需要产、学、研各方资源集聚融合,也需要资本力量强势推动。要通过制定完善财税金融、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基础配套等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形成资本向新兴产业流动、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人才向新兴产业集中的良好格局。

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坚实基础,还要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近两年,从资源税改革到扩大“营改增”试点,从提高企 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到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个个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接连出台。今后,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到实体经济上来,就要把相关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广大中小企业,引导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实体经济。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要想方设法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2005年和2010年,中央两次颁布“非公经济36条”,再三强调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今年以来,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相继制定出台了42项“新36条”的实施细则,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出版等领域加快向民间资本开放,在消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障碍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接下来,就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最近表示,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尽快推出一批引导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项目,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取得突破“玻璃门”、“弹簧门”的实绩,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个表态非常重要。广大民营企业要在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紧积累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切实提高“进门”能力,在政策助力之下做大做强做优。

(来源: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评论员)

第二篇: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二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二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9日

01 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稳中求进迎难而上(经济大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本报记者 高云才 《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9日

版)

稳中求进开新局,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总基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说:“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表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对巩固和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意义重大。”

把握一个“稳”字,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物价温和下降。张晓晶表示,当前经济内生力增强,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新特点,宏观调控基调需要把握一个“稳”字。

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张晓晶说,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上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首先,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宏观调控基本取向暂不需要大的调整。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206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4%,经济增速环比持续放缓。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2%,创14个月来新低。目前,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虽然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温和下降,但我国经济不仅不会二次探底,也不会“硬着陆”。张晓晶说,宏观调控的基调保持不变,有利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其次,稳定物价总水平依然是摆在宏观调控面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物价拐点已经显现,国内成本性通胀预期不断降低,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随时会推高物价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食品价格将来会不会再次成为通胀的推高因素值得关注。目前三类产品的价格容易上涨,一是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农产品,二是房地产等不可通过贸易调节的产品,三是资源类产品。

充裕的国际流动性将抬高大宗商品价格水平。尽管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总需求收缩,短期内促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但是,计划中的挽救欧债危机的2万亿欧元的流动性,以及美国可能的QE3(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大大刺激总需求,带来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从而对中国构成输入性通胀预期。

当前,欧债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复苏遇到巨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宏观调控的取向不需要改变。就欧债危机而言,张晓晶分析,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欧债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张晓晶说:“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显得格外重要。”

稳,不是一成不变。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陈厚义说,稳,还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

把握一个“进”字,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张晓晶说,宏观调控上的进,就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陈厚义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宏观调控面临着复杂的任务。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11月份从上月50.4%下降至49%,自2009年3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景气临界点以下。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四季度经济增速受疲弱的外部需求影响,将会进一步降低。

在控制物价的同时,宏观调控要稳定经济增长。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地方债试点已经启动,近日,财政部发布的《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称,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央行近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速度上看,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低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8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1227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重要意义。张晓晶表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既是顶层制度设计,又是百姓关切。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稳中求进,迎难而上,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把消费的“火”烧得更旺些(金海观潮)百合

《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9日

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将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稳增长和惠民生意味深长

临近年末,不少地方的家电卖场都是熙熙攘攘、生意红火。消费者不约而同地选在这个时候“出手”,为的是赶上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末班车”。近年来,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国家出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惠民产品工程等多项补贴政策,不但城乡居民在消费中得着了不少实惠,也有效促进了相关行业提升整体水平。

然而,随着一些优惠补贴政策年底到期,人们普遍关注:明年国家对居民消费会有哪些支持新政?老百姓能不能得到更多好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答案:明年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这个明确信号,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新的利好。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稳增长和惠民生意味深长。

经济发展离不开内生动力,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外部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国内市场“蛋糕”、有效释放消费需求就显得更紧迫。从国内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5%左右,出口增速也在20%以上,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17%左右,相比之下消费需求的增长依然较慢。因此,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突破口,补齐消费这块“短板”,可以使明年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更加均衡用力,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消费贯穿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衣食住行用以及教育、医疗等,都是百姓最基本的消费需求。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消费水平。扩大消费,需要在释放消费潜力、提高消费能力、免除消费顾虑等方面统筹安排,下足功夫。

在促进消费政策方面,应开拓、开发消费领域,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型消费。比如,切实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让更多的劳动者有充分时间休闲放松,进而带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如,对于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新能源汽车等给予一定补贴、减税等优惠。

人们常说“能挣会花”,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增加收入。收入上不去,需求难释放。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包括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手里有了钱,还要让大家敢花钱,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政府应当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把消费的“火”烧得更旺些,可做必做的事情还很多。扩大消费,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动真格的。老百姓花钱有底气了,消费真正感觉爽了,中国经济快车才能稳步向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目标也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金融三业,明年怎样发力(热点聚焦)《 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9日

版)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需要金融部门发挥“润滑剂”、“稳定器”的作用;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也需要金融部门发挥“助推器”的作用。在新的一年,面对新的任务,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将在哪些方面发力?他们正在谋划的一系列“重量级”举措,能否在下一阶段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请看本报今天推出的这组报道。

——编者

银行业

更好服务 实体经济

本报记者 欧阳洁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

严守风险底线,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

四川亚联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工业气体工程设计和建设的高科技企业。对于这家尚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银行信贷资金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创业前期,公司自有资金大多投向产品研发。进入发展新阶段,公司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才有底气承揽大项目,这时就必须借助银行的支持。”董事长王业勤说。

然而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重专利的特点,让王业勤的贷款融资之路屡受挫折。最近事情终获转机:王业勤以企业订单应收账款作为担保,获得中国银行提供的800万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解了企业发展的燃眉之急。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近来不少小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萎缩等多重困难,融资难的问题与这些因素相叠加,使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服务小企业,改善小企业发展环境,创造条件支持小企业发展,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

今年以来,银监会出台多项措施,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提升银行业服务小企业的动力和能力,引导和激励银行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和信贷政策的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要求银行重点支持单户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当前要严守风险底线,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商业银行要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加强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有保有压‟,继续严控„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展望来年,小企业融资环境可望得到更多改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专家认为,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有利于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的局面,银行服务小企业的能力有望增强。而银行信贷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将使小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助其渡过难关,发展壮大。

证券业

提升股市 内在质量

本报记者 吴秋余 许志峰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

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继续依法严惩内幕交易、虚假披露、操纵市场、利益输送等违法犯罪行为。

最近一段时间,资本市场持续升级的“监管风暴”,引起广泛关注。日前,中国证监会通报了6起证券市场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情况。这其中,既包括史上最大的“抢帽子”交易案;又有打着所谓“民间股神”等幌子,收费荐股牟取暴利的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案。

而在此前,“绿大地”、“天山纺织”、“佛山照明”等一系列大案要案的查处,不仅净化了市场环境,也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市场人士分析,这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当前资本市场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以不断提升市场的内在质量,稳定投资者信心。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认为,相对于成熟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和配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市场诚信建设、加强投资者回报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在谈及如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要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支持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阳光化、规范化运作。

郭树清同时表示,将继续依法严惩内幕交易、虚假披露、操纵市场、利益输送等违法犯罪行为。

北京股民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关注国家打击非法交易的情况,听到这些消息很振奋,也感觉到监管部门在这方面力度不断加大。

“加大打击内幕交易的力度,对增强股民信心是有帮助的,但基础性的工作还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分红。”胡立峰告诉记者,与打击非法交易相比,他更关注上市公司业绩和分红机制。

胡立峰说,2005年夏天上证指数1000点时股市流通市值是9100亿元,到今年12月初是17万亿元。“没有资金可以支撑得住17万亿流通市值的股市,只有公司的真实业绩和分红。”

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红利是投资者回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所有上市公司必须牢固树立回报股东的意识。为此,证监会近期先后出台规范上市公司分红机制的举措和相关细则。

“分红是根基,抓分红抓到实质了。不分红或者少分红,中国股市永远改变不了炒作和博弈的零和游戏。”胡立峰评价。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提醒投资者,应重视、关注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的红利政策,根据自身需要,研判公司的长期价值和即时回报情况,作出审慎和符合逻辑的判断和选择。

“如果说9000亿的股市是江河湖泊,17万亿的股市就是太平洋。时代变了,延续20年的A股炒作市再也无法持续了。” 胡立峰认为,未来5年甚至10年,股市的主流价值是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分红。

保险业

贴近百姓 维护权益

本报记者 曲哲涵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

我们要干几件社会认可、消费者欢迎的实事,急消费者所急、想消费者所想、办消费者所需,让保险走进百姓心里

“我很想通过保险提高自身的保障水平,但眼下的保险产品与服务问题挺多,让我们望而生畏。”北京市民许女士说。如其所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业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但理赔难、营销误导等问题屡禁不绝,让百姓对它“又爱又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保护消费者权益,出台一系列新政。“我们要干几件社会认可、消费者欢迎的实事。”他说。

抓好制度机制建设,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根本之策。“保监会正抓紧完善保险纠纷调处、理赔服务监督和信访投诉处理等机制。而当务之急是拓宽消费者诉求表达渠道,局长接待日制度正在制订中,全国统一的维权电话专线也将开通。”他透露,针对以往各公司销售、承保、回访、理赔等各个环节服务标准不一的问题,保监会正在谋划出台纵贯保险营销服务各环节的示范标准。

保险合同的霸王条款始终为全社会所诟病。项俊波说,下一步将对保险产品实施更为严格的管理,保监会还将探索建立覆盖所有产品的信息自主查询系统,包括保单现金价值、分红累计额度等信息,投保人只要按下鼠标,便能轻松获得。“我们要急消费者所急、想消费者所想、办消费者所需。对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查到一起,处理一起,决不手软。”项俊波表示,为提高对保险的认同感和产品鉴别能力,保监会还将主导行业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建立多方参与的公众教育工作机制。“要让保险走进百姓心里。”他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险具有分散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压力的风险管理职能。保监会日前出台文件,要求全行业深入参与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我们会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项俊波说,未来将继续扩大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合流动人口特点的社保补充类保险,推广家政人员保险,为留守儿童、老人提供保险服务。要在扩大农险覆盖面的基础上推进老少边穷和重点区域农险试点。此外还要深度参与社保服务,推进税收递延型个人养老保险试点,试点直接参与养老和医疗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我们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提高社会风险管理能力。”项俊波说,车险费率与严重违章记录合理挂钩的制度要继续实施,企业财产险、责任险等的费率与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行为也将“挂钩”。

第三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一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一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针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是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和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经验做法,针对现实问题,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扩大内需是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举措,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内外需失衡是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调结构、转方式的重点就在于调整和转变需求结构。国际经验也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内需。只有立足扩大内需,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才能真正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使我们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进入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阶段。我国市场空间大,回旋余地大,无论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是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处处都孕育着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就要抓住这些有利条件,立足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环境扩大内需;立 足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扩大内需;立足城镇化稳步推进扩大内需;立足加强社会保障系统的不断完善扩大内需;积极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消费扩大内需;积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扩大有效投资。

立足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环境扩大内需,收入最为关键。尽管我国人均GDP已迈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但收入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均衡问题仍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努力做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就业是收入之源,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只有就业规模扩大了,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扩大消费才有基础。社会保障是“安全网”,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意愿。而且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本身也是社会消费。因此,下半年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健全养老、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办好群众需求最迫切、政府又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与此同时,还要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要总结以往扩大消费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消费法规标准、市场流通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食品和药品安全;完善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安心消费、方便消费。

立足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扩大内需,促进绿色产品和服务消费是重点。当前,居民消费正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温饱型向以住、行为代表的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也进入 了关键时期,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需求空间越来越大,健康、节能、环保、低碳和个性化、智能化等绿色方向正在成为主流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新的技术和创意也推动形成了一些新的消费热点。我们要适应这一趋势,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业态来满足不断扩大的绿色需求,创造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

其中,尤其要重视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方向,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支撑。

这不仅体现在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们对餐饮、音乐、图书、旅游、健身、新媒体、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发展服务业、增加服务消费来实现;而且体现在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各类生产性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制造企业会更多地将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交给专业的服务企业完成;同时还体现在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过程本身也是相关实体经济获得发展的过程,这将为企业创造众多难得的、利润丰厚的投资机会。特别是现阶段,我国一些产业产能已经很大,有的领域甚至已经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到加快发展服务业上,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不仅有助于为扩大内需提供产业支撑,夯实“稳”这个基础,也有助于调整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

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在城镇化。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而且能够促进消费,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关数据表明,按照目 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如果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城镇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清醒地认识这一变化可能带来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逐步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消费是基础,稳定投资是关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必须保持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速。但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因此,稳定和促进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应把重点放在投资结构的调整上,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扩大有效投资。一方面,要做好投资投向的调整,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保障重点在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开工,加强薄弱环节;另一方面,还要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完善落实好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和“新36条”实施细则,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的内生和自主增长基础,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来源: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评论员)

第四篇:发展实体经济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春天

——发展实体经济要做好加减乘除法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世界经济正如暮色苍茫、乱云飞渡,令人难以从容。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连续遭遇资金链断裂、信贷危机和“民营老板跑路”等重大挫折,经济虚拟化、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实体经济发展步入寒冬,亟需政府做好加减乘除法,优化政策环境!

做好加法,就是要提供通畅的融资渠道。资金链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对实体经济而言更是如此。我国实体经济企业多数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受现有金融体制的影响,常常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导致民间借贷泛滥。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必然导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现象,使企业发展功亏一篑。因此,政府要做好加法,放宽中小型实体经济企业的信贷政策。

做好减法,就是要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不少地方政府财税压力增加,于是寅吃卯粮、过头征税现象频频发生,导致企业税收负担过重。在实体经济领域,税负过重的现象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实体经济企业一半以上的利润都以税收的形式流向政府财政,企业资本积累速度显著下降,扩大再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制约。所以,税务部门应当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能减则减、当免则免,帮助企业甩掉包袱,轻装前进。

做好乘法,就是要用好科技创新倍增器。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之王道,也是实体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力量倍增器。然而,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的创新意识还不强、创新能力还不高、创新成果还不多、成果转化还不快、科技倍增作用还不明显。故此,应当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科研院所积极参与”的原则,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工作,帮助实体经济获得更大的核心竞争力。

做好除法,就是要抑制市场的投机行为。我国民营企业所以纷纷弃实体经济,改行地产经济和信贷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市场逐利而动的必然结果。换言之,虚拟经济领域的高回报率严重打击了企业投身实体经济的意愿和推动科技创新的意志。因而,应当抑制过热的市场投机行为,引导市场主体以更加平和、稳健、理性的姿态,积极投身实体经济,让虚拟经济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助力器,而不是绊脚石。温家宝总理说:“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告诫我们寒冬之下正孕育着勃勃生机。我们要抓好机遇,迎难而上,充分认识到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综合运用财税、金融、行政、法律等宏观调控政策,在减负和助力上狠下功夫,才能帮助实体经济度过寒冬,迎来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春天!

网络打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言论自由是人们亘古未变、矢志不渝的追求和理想。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方兴未艾,网络也已经逐步取代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和平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网络言论中确实也存在诽谤、侮辱等网络暴力和黑社会现象。因此,网络打黑的呼声高涨。如何处理网络打黑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关键是打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打黑要有理,尊重事实法律依据。网络打黑需要做到有法可依,但目前我国还缺乏一部明确针对网络黑社会现象及治理办法的法律法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依法治国,打黑也应当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打黑。缺乏明确法律依据将使网络打黑面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困难,也不符合现代国家的法治精神。没有法律依据的打黑也必将成为另外一种网络暴力现象。故此,打黑当务之急是需要纳入国家法律轨道,人大等立法机关应当充分调查研究,依据《立法法》出台法规,明确网络打黑的专门机构及其职责,进一步提高网络黑社会现象的处罚标准和震慑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打黑及打黑者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使打黑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切实尊重事实和法律。打黑要有利,提升网络监督能力。由于网络具有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性的特点,便于群众开展网络监督,充分实现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直接性、真实性和平等性。通过网上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政府公共决策产生影响和压力,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大增加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扩大了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管理的方式和途径。但网络黑社会却严重损失了网络民主与网络监督的公信力,为部分喜欢搞一言堂的官员限制网络监督提供了借口和依据。因此,网络打黑要以保护网络言论公信力为出发点,提升网络监督能力,发挥网民监督力量,为构建网络新民主作出积极贡献。打黑要有节,尊重公众言论自由。互联网舆论属于言论自由,而言论自由恰恰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行政机关在“网络打黑”过程中要谨慎行事,绝不能侵犯公民法定的言论自由权利。但令人遗憾的是,某些机构在报道宣传网络黑社会问题时却喜欢夸大其辞,极尽渲染之能事,有明显的妖魔化网络之嫌,释放出了危险的信号。所以,网络打黑既要依法开展,又要将打黑的手段、对象、范围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要将维护公民言论自由作为网络打黑的底限。

伏尔泰曾经指出:“我反对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网络打黑的目的并非剥夺公民言论自由,而是通过打黑消除不当言论,为公民言论自由提供更好的环境。因此,网络打黑应当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将为公众提供更加包容、民主、自由的网络言论平台!

重建文化自信不能吃老本

——创新是自信的生命线

很多童鞋都觉得申论作文难写,其实一道作文题,完全可以写出几篇不同的作文出来——所以写作必然是灵活的。此次展示的这篇范文,和上一篇范文主题一致,但从语言到内容均有明显区别!希望对各位童鞋有所启发!

曾几何时,中华文化有如一丝耀眼的曙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蛮荒大地,从此便一直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引领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和繁荣,形成了自信积极的文化自信心。然而自鸦片战争以降,在西方军事、科技、经济和文化猛烈冲击之下,中华文化逐渐丧失了自信心,不断地徘徊在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怪圈里。

重建文化自信,不能靠吃老本,而必须依靠创新。我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也有着可与日月争辉、能同天地齐寿的文化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与革新的事物,是不断适应新环境、满足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的精神产品。没有创新的文化,必有如行尸走肉,毫无生气。而行尸走肉的文化是不可能催生积极自信的文化品格的。可见,创新是文化自信的生命线。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培养顶级文化创新队伍。胡锦涛同志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所以,人才也是文化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永动机”。受体制机制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人才队伍还面临着观念落后和创新乏力的问题,山寨、模仿和抄袭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顽疾。直接导致文化产品严重脱离社会实际、滞后群众需要、落后世界潮流,创造出了大量缺乏创意和生命力的垃圾文化。足见,缺乏创新人才已是重建文化自信的拦路虎。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切实保障文化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占领世界市场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和推进文化创新重要的制度保障。而保护知识产权,则是市场化运作的关键。我国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大量的山寨、抄袭、剽窃和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现象;由于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文化工作者在侵权面前,也面临着维权难的问题,产生了“创新成本高、盗版成本低;创新收益低、盗版收益高”的利益怪圈,打击了文化工作者们文化创新的热情。

重建文化自信,必须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鲁迅先生教导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除了大量的糟粕成分外,传统文化的面貌陈旧、形式刻板、脱离现实、缺乏魅力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以传统节日为例,我们就面临着洋节日火爆、传统节日冷清的怪现象,归根到底仍然是传统文化未能与时俱进。所以,实施传统文化再造工程,让老文化焕发出新气象也是重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岁岁各不同,文化之花便不能年年总相似。我们必须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既要引进国外的顶级文化专家,也要不断输送本土文化人才去国外考察学习;必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侵权现象,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必须以继往开来的气魄革新传统文化,要革新其精神、活泼其形式、增强其魅力。如此,必能使我国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心!

官员财产申报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觉醒,关于官员财产申报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人要求立即实行真正公开透明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也有人主张官员财产申报不妨设置宽恕期。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已经成为考量政府执政智慧、勇气、决心与能力的焦点。官员财产申报能否毕其功于一役?总体看来,应当稳步推进,操之过急有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官员财产申报缺乏法制基础。在高调推进法治建设的今天,有法可依成为所有公共行为都必须具备的法理基础。事实上,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法制基础,贸然推进财产申报制度就难免被指责为“无法之举,无规之措”,势必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充满随意性和主观性,难以在保护官员个人隐私与公开官员财产状况之间取得有效的平衡。如此,不仅和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相去甚远,而且容易导致财产申报弄巧成拙,反被部分官员“理直气壮”地加以废止。因此,要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就必须扎扎实实做好申报制度的立法工作,使之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行起来也更加理直、法正、气顺。

官员财产申报缺乏思想基础。尽管从理论上讲,官员手中掌握着社会最为稀缺的资源——权力,最有可能利用权力换取私人利益,因此官员财产公开是防止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必然要求。虽然舆论要求财产申报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的官僚主义传统使相当一部分官员并不接受财产申报这一新型理念,在操作过程中有意阻挠甚至明确拒绝申报个人财产,使财产申报沦为形式。因此,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逐步完成财产申报理念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尤其要教育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把思想统一到官员财产申报上来,才能为财产申报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减少主观思想的阻力。

官员财产申报缺乏监督基础。新疆阿勒泰地区财产申报面临的社会信任危机告诉我们,财产申报本身不是目的,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实际上,在我国仍然缺乏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公开、社会监督与处理反馈的完整系统的监督体制,因此即便官员申报了个人财产,也难以避免社会的信任危机,进一步破坏政府形象,干扰政民关系,甚至引起更大范围的民意危机。也使得一部分拥有“灰色收入”的官员们借监督无力之机美化自己的财产申报,仍然大行贪受之举,财产申报岂非又陷入形式主义?所以,要推进财产申报,就应当首先建立起透明、公正、公开、有效的双向沟通监督渠道,为财产申报提供坚实的监督基础。

《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由于官员财产申报缺乏法制、思想和监督基础,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恶劣结果,有鉴于此,政府和社会公众应当本着充分宣传、深入研究、稳步推进、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健全法治基础、打牢思想基础、完善监督基础,形成官员主动公开、群众积极监督、政府有效反馈的财产申报体系,才能真正推进官员个人财产申报在法制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热点概述】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4日召开会议,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会议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老吴点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又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领导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使政风一新。群众路线是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党生命力最深厚的根基。密切联系群众,不仅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到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与关键。这些年,党不断加大作风建设力度,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着情感上远离群众、工作上脱离群众、利益上侵害群众等严重的路线错误,加剧了干群矛盾和政民冲突,甚至引发了翁安事件、什邝事件等一系列影响极其巨大、破坏极其严重、损失极其惨重、教训极其惨痛的群体性事件。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应自高级领导干部始。中央的这八项规定,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的承诺,应当言出信果,取信于民!

【背景链接】

十八大闭幕后,新一届中央领导人用自己的言行在力戒空话、套话,倡导说真话、实话。

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讲话时所说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被外界概括为“中国梦”;并在讲话中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只有实干才能兴邦。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就要实干,而不能空谈。

11月2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会上,李克强打断一些地方干部的念稿子发言,要求他们多谈具体问题。李克强就成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等项工作提出了一串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汇报材料里没有“现成答案”的。这种举措令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感到,照本宣科念稿子今后是行不通了。

11月30日,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一位专家发言刚提到“尊敬的王书记”,话没说完,就被王岐山打断。王岐山说:“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

这种务实的作风,与“中国梦”等关键词一起,可被解读为“新变革”。

【名人箴言】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

——习近平

我们应该提倡的文风是“短、实、新”。它的对立物就是“长、空、假”。

——习近平

[理论根基]

总书记指出的空谈之所以误国,其弊有四:

第一,(空谈扼杀了创新)空谈掩盖的是价值观的空洞,语言平庸意味着思想的平庸。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表达,这是颠扑不破之理。缺乏创新思维,缺乏改革锐气,观念的保守落后,必继之以乏味空洞的表达。现在如果不扬弃空谈,不解放思想,中华民族不会有复兴发展的希望。(空谈脱离实际,不利于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创新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空谈疏远了群众)空谈筑就了专横与特权之墙。当下,一些地方官场八股式表达,仿佛根深蒂固,台上的官员一开口,套话空话便自来水般滔滔不绝,仿佛用篱笆墙自我隔绝于大众,维系一种虚妄的、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败坏了党群之间、官民之间的互信、共识与鱼水关系。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第三,(空谈屏蔽了真相),纵容了虚伪。***、雷政富等一干贪官污吏当政之时,都大言炎炎,冠冕堂皇,仿佛天下正义尽在掌握,私下却蝇营狗苟、伤天害理。此种风习还在四处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孩子们,作文中的“假大空”和电视镜头中的“标准化表情与表达”,让下一代的失真与失实成为常态,毒化了纯真朴实的民族气质。

第四,(空谈放任了懒政)之风。一些主政官员习惯于秘书和下级准备讲稿,安于成为会议和讲话“道具”,甘当不动脑子、不察民情、不干实事的“三不”官员。久而久之,懒政、怠政、惰政成了官场流行病,漫天花架子,乏人做实事。误国之深,莫此为甚!

[实干兴邦的意义]

推崇实干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革命传统。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毛泽东大力倡导“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总书记再次警示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是要告诫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力戒空谈,多干实事,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实干是一种精神状态。当前,有的同志满足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不了解实情,不研究问题。凡此种种,都是责任感不强的反映,都是心思和精力外移的表现。对此,我们必须坚决纠正,要在全社会倡导一股“实干”之风。

实干是一种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精力向工作上集中、向任务上集中、向务实上集中,要有一种干不好事、干不成事就吃不香、睡不着的责任意识,要有一种工作没人干心不安、工作没干完心不安、工作没有干好心不安的思想境界,把工作一项一项研究,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真正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实干举措]

全面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结合具体实际,务必要坚持做到“四要四不要”。

一要志存高远,不要志大才疏。人要有鸿图大志,志向要高远。有立志干大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志愿,在造福人民中得到大家的认同。应该积极倡导立志干大事、创大业,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但不能盲目自大、骄傲自满、才学疏浅。

二要厚积薄发,不要浅尝辄止。俗话说,一罐水不会响,半罐水响叮当。要加强学习、实践,积累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尤其在当今新形势下,提升境界需要学习,丰富生活需要学习,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需要,作为一种品味。

三要真抓实干,不要飘浮虚夸。要多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实际情况,真正研究实际问题,真正拿出解决办法。过去基层干部有“四件宝”,即单车、草帽、雨靴、电筒,方便进村入户抓好工作,现在仍值得提倡和恢复。

四要淡泊名利,不要急功近利。要正确对待个人升迁,有机会进步固然高兴,没有机会进步也要心胸坦然,千万别为名利所累、所困。过分看重名誉、升迁,等于给自己背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个人和工作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为政之道贵在实干、力戒空谈。跨越发展的时代,崇尚的是实干精神,呼唤的是实干作风,需要的是实干行动。只有一代一代的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干苦干,我们的国家才会建设好,我们的民族才会发展好,全体中华儿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才会如期实现。

第五篇:发展金融业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发展金融业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讲,金融业必须依托实体经济。

日前结束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金融工作的得失,同时对未来的金融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想。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业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繁荣的金融业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出现全球性的萧条,那么,像纽约、香港这种金融大都市也必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实际上,2011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过度注重金融业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一些城市甚至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币还不是可以全球流通的货币。这在客观上制约了金融中心的建设。

有的地方政府对发展金融业抱有巨大的热情,却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出现了社会资本脱虚、以钱炒钱的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造成的不良作用已经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业既加剧了社会的资金炒作,又使实体经济无法与金融业匹配起来,总是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来进行调节,从而造成要么流动性过于泛滥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要么造成流动性过于萎缩制约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特别是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今年国内一些地方频发的企业资金断链、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等现象,我们必须牢牢树立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观念。这既是从事实中总结的教训,也是对经济良性、持续发展的实际考虑。

来自:企业地球村

下载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