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回归实体经济为牵引完善金融体系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金融角度看,这就意味着市场机制应在配置各种金融资源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完善金融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决定的金融体系。它不仅切中了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时弊,指明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重心,而且指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方向和重心。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弊端屡屡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如融资难(其中包括融资数量少、融资渠道窄和融资贵)、金融产品少、设立金融机构门槛高和金融服务质量差,等等。究其主要成因在于,对实体经济部门而言,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外部植入型的金融体系,由此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卖方垄断格局。
宏观经济学的两部门模型指出,各种金融活动最初发生在居民和实体企业之间,其中,居民部门是资金的供给者,实体企业是资金的需求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金融业务独立出来成为某些机构的专业经营内容,由此,形成了金融机构。但这并不否定居民和实体企业所拥有的金融权力以及与此对应的金融活动。由此金融本来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运用行政机制和财政机制切断了居民与实体企业之间建立在资金融通基础上的各项金融活动,使得他们的金融权力完全丧失,以至于连金融意识都没有。在35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一方面计划经济的体制机制在金融体系中延续,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产品的问世和金融业务规模(甚至金融机构客户)等都需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将他们浮在表面上的金融机构格局借鉴学习过来,却没有深入地看到他们沉在水下的实体经济部门的金融权力,由此形成了一种从实体经济部门外部植入的金融体系。这种外植型金融体系有着三方面特点:
第一,存贷款市场中卖方垄断。在存款市场上,商业银行卖出存款单,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作为存款人几乎处于无选择状态;在贷款市场上,商业银行卖出贷款单,实体企业作为借款人也难有选择余地。因此,商业银行处于卖方垄断的优势地位,这导致存款利率下降而存款余额大幅增加、实体企业屡屡感到融资难的状况长期延续。在中国金融领域中也存在着竞争,但这种竞争只是卖方各家之间的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中,价格是在卖方和买方的三向竞争中形成的,当价格只由卖方决定时,市场是不可能成熟的,市场价格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由此,在城乡居民和实体企业缺乏与商业银行竞争能力的条件下,存贷款利率就难以由市场机制决定。
第二,将原本多维一体的有机经济活动,人为地分切为若干相互缺乏关联的部门活动,使得各种资源的整体关系碎片化。例如,消费金融内生于商业购物活动。在由商业机构展开的过程中,集资金流、物流和客户信息流为一体,既给消费者带来了购物的商家优惠,又给商家带来了资金和客户信息,有利于提高商家的市场竞争力和调整商业结构。但在中国,消费金融统一采用银行卡消费方式,出现了银行管资金流、商业机构管物流、无人管客户信息流的格局。在此格局中,商家扩展业务所需的资金均需向银行申请,银行贷款既需要充足的抵押物,利率高企,又延时甚多,给商家带来诸多不利。同时,由于缺乏客户信息和难以向这些客户提供专门的服务,使得各个商家迄今难有自己稳定的客户群,也很难根据客户的特色需求量身打造特色服务;除了在价格上打折销售外,众多商家严重缺乏提供服务质量的竞争手段,形成了经营方略雷同的商家格局。总之,这种碎片化不仅降低了实体经济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而且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本不应有的风险。
第三,金融机构为自身服务的程度不断提高,金融脱离于实体经济的状况逐渐加重。公司债券本属实体企业与城乡居民资金直接融通的金融工具,但在外植性金融体系中,几乎全部公司债券都是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而它们购买公司债券的资金则来自各种存款,使得这种直接金融工具成为了间接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建立于实体企业短期资金融通的基础上,但在中国,可进入该市场的交易主体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商业银行等,并无实体企业,更无居民,由此,该市场成为金融机构彼此间进行短期资金和短期金融产品交易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只能是金融机构彼此之间的游戏。
要改革外植性金融体系,就必须让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回归”的含义在于,扩大实体经济部门中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各自的金融选择权,把本属于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权力归还给实体经济部门,推进内生性金融的发展。
在推进金融体系转变的过程中,公司债券有着一系列独特的功能,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应以改革公司债券发行的审批制发行对象为突破口。公司债券直接面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发行,需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第一,切实将《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有效维护实体企业在发行债券中的法定权利。1994年7月1日起实施的《公司法》第6章专门对发行公司债券做了规范,其中规定,股份有限公司3000万元净资产、有限责任公司6000万元净资产就可发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余额可达净资产的40%。2005年,在修改《公司法》和《证券法》中,这些规定移入了《证券法》中。但近20年过去了,按照这一数额规定的公司债券鲜有发行。为此,需要依法行事,将这些法律规定进一步落实。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司债券发行和交易制度,改变“五龙治水”的债券审批格局。
第三,取消公司债券发行环节的审批制,实行发行登记制,同时,强化公司债券交易环节的监管。
第四,积极推进按照公司债券性质和发行人条件决定公司债券利率的市场机制形成,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以公司债券利率为基础的收益率曲线形成,完善证券市场中各种证券的市场定价机制。
第五,积极发挥资信评级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为多层次多品种的公司债券发行和交易创造条件。
第六,建立公司债券直接向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个人销售的多层次市场机制,通过各类销售渠道(包括柜台、网络等)扩大公司债券发行中的购买者范围,改变仅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和持有公司债券的单一格局,使公司债券回归直接金融工具。
第七,推进债权收购机制的发育,改变单纯的股权收购格局,化解因未能履行到期偿付本息所引致的风险。同时,切实落实公司破产制度。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发展金融业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发展金融业应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金融业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讲,金融业必须依托实体经济。
日前结束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总结了近几年金融工作的得失,同时对未来的金融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构想。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业是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繁荣的金融业可以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出现全球性的萧条,那么,像纽约、香港这种金融大都市也必然面临严峻的考验。实际上,2011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对过度注重金融业而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一些城市甚至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这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思维。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币还不是可以全球流通的货币。这在客观上制约了金融中心的建设。
有的地方政府对发展金融业抱有巨大的热情,却忽视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结果出现了社会资本脱虚、以钱炒钱的现象。这种现象对经济造成的不良作用已经清晰地显现了出来: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业既加剧了社会的资金炒作,又使实体经济无法与金融业匹配起来,总是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来进行调节,从而造成要么流动性过于泛滥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要么造成流动性过于萎缩制约实体经济良性发展,特别是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纵观今年国内一些地方频发的企业资金断链、老板跑路、企业倒闭等现象,我们必须牢牢树立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个观念。这既是从事实中总结的教训,也是对经济良性、持续发展的实际考虑。
来自:企业地球村
第三篇: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
——二谈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是实体经济,真正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乃国民经济之本。把稳增长建立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既是顶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有力支撑,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困境难题、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
保持经济长久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于实体经济,这已为各国的发展实践反复证明。以往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把全球财富吸入自己腰包的美国,在资本市场泡沫破裂并殃及全球经济之后自食苦果,不得不为自身产业结构的“空心化”付出失业率高企、经济复苏乏力的惨重代价。而德国在此次危机中表现良好,是因为他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现代制造业十分发达,坚实的工业已经成为国家的象征和品牌。只有依靠发达的实体经济,才能减少泡沫经济对财政金融的冲击,减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自己屹立不倒,进而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回望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突飞猛进,涌现出联想、海尔、华为、奇瑞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广大中小企业也是生机勃勃,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着我 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黄金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制造”虽然遭遇寒流,但是有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有相关政策措施的及时出台,迅速渡过了难关,我国产业结构也进入了升级转型的重要时刻,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景广阔。面对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实体经济,以更大的力量发展好实体经济,切不可走上发达国家曾走过的弯路。
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坚实基础,当务之急是不断夯实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强化和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力。一是要发展中高端制造业。我国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在个别产业上也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总体看,实体经济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由于自主核心技术的欠缺和制造工艺水平的落后,无法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发展。为此,就要引导“中国制造”的企业学习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的精工制造、高端制造,才能真正为中国经济打下扎实的实业基础。二是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但由于投资回收周期长,市场风险较大,推动其发展既需要依靠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也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既需要产、学、研各方资源集聚融合,也需要资本力量强势推动。要通过制定完善财税金融、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基础配套等政策扶持体系,加快形成资本向新兴产业流动、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人才向新兴产业集中的良好格局。
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稳增长的坚实基础,还要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近两年,从资源税改革到扩大“营改增”试点,从提高企 业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到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个个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接连出台。今后,要把更大的力量放到实体经济上来,就要把相关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广大中小企业,引导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向实体经济。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要想方设法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2005年和2010年,中央两次颁布“非公经济36条”,再三强调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今年以来,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相继制定出台了42项“新36条”的实施细则,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出版等领域加快向民间资本开放,在消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障碍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接下来,就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最近表示,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卫生、教育等领域尽快推出一批引导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项目,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以取得突破“玻璃门”、“弹簧门”的实绩,进一步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个表态非常重要。广大民营企业要在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紧积累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切实提高“进门”能力,在政策助力之下做大做强做优。
(来源: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评论员)
第四篇:赵洪祝三次讲话为实体经济鼓劲
赵洪祝三次讲话为实体经济鼓劲
基本要素向实体经济倾斜
必须看到,民企实体经济精神的衰落,与政府和政策大环境不无关系。我们注意到,从去年胡福林“跑路”**以来,省委书记赵洪祝针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接连发表过三次重要讲话,为实体经济正名、鼓劲。省长夏宝龙也不止一次地表示,未来政府将降低民营资本准入门槛,破除影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鼓励企业加大实体经济投入,坚守实业,做强主业,夯实立身之本。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浙江也将健全民营企业服务机构和浙商联络组织体系,推动省外浙商回乡创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集聚。
浙江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赵洪祝代表参加省人代会杭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反复强调,要认真领会中央精神,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也是强省之基,也是企业家立足之本。现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实体经济上,而是出在虚拟经济上,离开了实体发展虚拟经济,就容易出现问题。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夯实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促进增收富民,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发展实体经济要系统的谋划,突破重点。要促进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培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中增强实体经济;扎实推进产业的协同发展,实体企业包括了一二三产业绝大部分的内容,三个产业要协同发展;同时要推进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赵洪祝表示,浙江省作为制造业大省、中小企业大省,是实体经济有较好基础的大省,将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资金要向实体经济投放,空间为实体经济预留,人才向实体经济集聚,领导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要把基本要素向实体经济倾斜。
赵洪祝还指出,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国内国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大的经济体,如果离开了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这个基础不牢固、不扎实,经济就难以为继,百姓就难以增收致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今后不管如何转型升级,实体经济始终是浙江省经济的坚实基础;不管技术创新到什么地步,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展现。要紧密结合“四大建设”,把更大的力量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要促进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形成实业兴省、实体兴企的导向。要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切实推进中小企业“调结构、转方式、强合作、拓市场、助创业、促增收”,打造更多的“小型巨人”和“单项冠军”。要加强创新引领,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壮大实体经济,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综合竞争力。要扎实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使实体经济发展更有活力和内涵。要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腾笼换鸟”。
赵洪祝强调,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呵护、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扶持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大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满怀真情地帮助企业协调问题、解决困难、化解风险。要创新体制机制,在政策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参与实体经济的投资与发展,把广大群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使民间资本有信心、有条件专注于实业发展,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五个“着力”让民营经济找到“方向感”
为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2012年1月31日,农历初八,龙年上班的第二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规模空前的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众多的民企大腕们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走到了一起。在省人民大会堂里,2000多人共聚一堂,在浙江的每个县都有着一个分会场。这次万人大会,人们可以看到民企当家人的心情是急切的,也是火热的,大家关心的都是如何应对今年复杂的形势,推动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突出“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同时赵洪祝现场承诺,自愿充当民营企业人才引进的“坚强后盾”。话音未落,与会的民营企业家随即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赵洪祝强调,要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着力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着力在增强内生动力和提高素质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着力在“走出去”、“引进来”互动融合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着力在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集约发展;着力在提升质量诚信和强化社会责任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和谐发展。
赵洪祝指出,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狠抓落实。为此,浙江省将建立民营经济发展联系会议制度适时研究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浙江还将进一步清理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做到“非禁即入”。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时间,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切实加强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开创非公有制党建工作新局面。
事实上,早在8年前,当时的浙江民营经济就被寄予保持全国领先的厚望。时至今日,很多浙商都对2004年的首次民营经济工作会议记忆犹新。那次会议上,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就提出,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必须着力推进“五个转变”,实现“五个提高”: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机制优势,向主要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全面进入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外向发展水平;从现有的块状经济、小规模经营逐步向更高层次的集群化、规模经营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从比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向更加注重信用、质量、生态和遵纪守法的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工作的领导,把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优化环境,完善管理,加强党建,努力开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在这之后,浙江的民营经济取得了大发展。时隔8年,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重新理清思路,坚定信心,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政府部门也将全面总结民营经济发展成就和经验,掀起浙江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新热潮。而今年的万人大会以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召开,在省人民大会堂设立主会场,在各市、县(市、区)设立分会场。而参会的有浙江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四套班子成员,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省、市、县相关部门省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代表。这样的会议规模是空前的,而在会上省领导和民企负责人共同谋划新发展。
坚持创新做强实体经济
继民营经济万人大会之后,4月25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又召开全省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再次强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该省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重要任务。全省上下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坚定不移地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坚定勤劳创业的决心、创新引领的雄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实业致富的决心,不断提升浙江实体经济的品质、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巩固和发展全省经济企稳回升的好势头,努力完成省委、省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赵洪祝指出,回顾历史,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经验。审视当前,许多企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是浙江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的重要原因。展望未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浙江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平、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基础。
赵洪祝强调,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做优农业、做强工业、做实服务业这个大方向,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优农业,就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工业,就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若干领域赢得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大型成套装备企业;适度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积极探索重化工业的高精尖特之路;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做实服务业,就要防止服务业偏离实体经济方向,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带动全省金融改革和发展;认真贯彻中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转变房地产业发展方式,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抓好流通领域各项改革,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着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动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当前,重点要围绕实施“四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改善民生、文化强省建设和推进新型城市化扩大有效投资。要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切实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以抓实体、兴实体、强实体的实际成效,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数据显示,2011年,浙江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省区市第4位。根据评估,浙江GDP的含金量亦排名全国省区市第4位。
全省发展实体经济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浙江省各市县接着召开会议,就发展实体经济工作进行再部署。
第五篇:努力提升期货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努力提升期货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中国期货市场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就市场规模来说,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若干大宗商品期货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但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仍然是整个市场系统的“短板”。譬如,发现价格的功能还相当薄弱,这主要表现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被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领域的关注度、认知度、采用度还远未达到应该达到的程度。套期保值、管理风险的功能,被相关企业采用的广度、深度也相当有限。
总的来看,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阶段,还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首先,要转变交易量优先的观点。鉴于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建议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切实转变交易量第一的观念,把期货市场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摆在最优先的位置。
第二,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阻碍这个转变的认识问题、组织问题、人力财力的投入问题和激励机制问题等。要特别重视对“套期保值、管理风险”的专题研究,组织好期货市场功能的普及性教育,让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来关注期货市场,明白什么是套期保值,管理风险;怎样进行套期保值,管理风险。
第三,加大推介力度,让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家喻户晓。在各类媒体中及时、全面、广泛、深入地加以体现,进而被社会乃至全球认可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