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中国土局以“五保”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汉中国土局以“五保”思路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尤行
来源:《新西部》2012年第11期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国土资源部门紧紧依靠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坚持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举,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大力实施土地复垦开发,保证了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的完成,守住了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发挥职能,主动服务,先后为灾后恢复重建和一系列中、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和用地服务,实现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双保双赢”。
第二篇:科学审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上付诸实施。在当前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审计监督作为保证政府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的一个重要措施,促进政府及部门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手段,要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的战略部署,促进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推动常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审计工作新跨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要努力达到以下四个具体目标,使审计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一是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紧密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深刻分析审计工作存在的差距与潜力,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的“四个理念”:一是服务中心,树立发展是审计第一要务的理念;二是以人为本,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三是突出绩效,发挥审计在经济运行中建设性作用的理念;四是立足预防,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理念。在审计事业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思想解放和思想统一,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进入认识和实践的新境界。二是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按照“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要求,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引导审计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着力提高科学决策、服务发展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善于学习、开拓创新的能力;依法审计、执审为民的能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努力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业务精的审计队伍。三是审计作用进一步发挥。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紧扣“四个优先”(理念优先、服务优先、和谐优先、形象优先),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主要问题,深刻分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做好“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这篇文章。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诸多问题,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充分发挥好审计在解决和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建设性作用,在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四是审计机制进一步创新。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思路,进一步创新审计理念、审计模式、审计方法、审计管理以及审计干部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审计机关行政效能,增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推进审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树立大局观念,找准审计工作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指引审计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找准审计工作地中心定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一以贯之地加以坚持。审计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保增长、促发展”目标这个中心工作,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从战略上找准审计的定位,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常熟“保增长、促发展”战略目标中的作用。一是要把握大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形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审计机关的担子会更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大局。审计机关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增强做好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为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提供强有力的审计支持。二是要融入大局。融入大局就是要在常熟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来统筹规划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机结合。审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中的职责,切实把审计的各项工作与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用审计的科学发展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服务大局。审计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通过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体现为人民服务。审计工作要紧紧抓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扎实开展工作。
三、充分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审计目标上,根据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把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审计的首要任务,把审计监督重点转移到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上,把审计关注点移位到检查财政部门促增长、保稳定政策措施落实上来,为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服务。在具体的实施中,围绕“保增长、促发展”的要求,注重对加大投入和扩大内需资金的跟踪问效;注重对财政扶持的产业和项目进行跟踪问效;注重对新增财力、镇级财力、公有资产安全完整、土地出让金收入管理的跟踪问效;注
重对财政行政经费预算管理绩效的跟踪问效等。要进一步加强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性资金和项目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审计检查检测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实施的效果、国家宏观政策执行效果、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效益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紧扣“三个重点”:一是紧扣重点部门单位,二是紧扣重点项目,三是紧扣重点专项资金(基金)。
2、以促进提
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继续加强政府公共工程及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加强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审计监督,把审计项目财务收支与审计工程质量、建设程序、项目管理、投资效益结合起来,把揭露查处问题与分析研究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投资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努力做到抓住重点、审透热点、突破难点、减少盲点,力求在揭示损失浪费、重大决策失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为政府挽回经济损失,提高工程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益。
3、以促进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坚持以完善制约与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为出发点,继续在健全配套审计工作制度、规范运行、创新审计方法、完善评价标准上下功夫,继续实施审计与纪检专项审计制度,重点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问效”机制,搞好试点工作,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力度,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促进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积极探索有效的审计组织方式,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察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任前审计、离任审计,积极推进任中审计。
4、关注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涉农民生审计。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强化审计监督,在安排审计任务时,更多地考虑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一些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好农村教育培训工程资金、农村环境整治工程资金等专项审计、数字电视转换等专项审计调查。推进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教育、农村环境整治状况、支农资金等使用情况、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关注社会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尤其是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情况。
5、继续探索,着力推进绩效审计。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方面,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发挥作用。探索开展效益审计,就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把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的利益作为审计部门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真实、合法、效益三者的关系和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审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效益审计的范围,以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
6、以“人、法、技”建设为重点,抓好审计队伍建设。以作风效能建设为抓手,以建一流审计队伍为目标,加大审计人才培养使用力度,加大引进审计实用人才和高级人才的力度。合理安排好审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调动和激发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实务培训,处理好审计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引进人才的关系。推进依法审计,落实审计质量控制的各项措施,全面实施计算机审计和经验总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第三篇:国土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国土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研材料
国土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明县”战略部署,国土资源部门紧紧围绕保障发展这一主题,认真把握“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定位,以“强农、兴工、激活三产”为核心,研究政策、强化管理,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契机,更加注重服务,更加注重效率、更加注重规范,把规划布局在“一区五园”的发展构架上,把工作着力在城镇化建设用地上,把力量凝聚在全县重点产业项目上,发散思维、鼎力攻关,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用地
保证。
一、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明县”战略贯彻执行情况
加大“一区五园”土地规划布局管控,创造产业项目落地先决条件。
我们把园区作为管理和服务的重点,科学做好园区用地功能区域规划,畜牧产业园、林木产业园没有用地规划,产业项目难以依法落地。我们借助国家支持“两大平原”发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之机,对-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中期评估修改,把两个园区项目用地调整为允许建设区。我们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好增减挂政策,加大计划指标的争取力度,实现了规划管控和计划调节科学化,保证了致富工程、脱贫工程和保障工程“三大”工程对用地的需求。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城镇化用地提供土地支撑。
我们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用好用足“两大平原”发展现代农业
综合配套改革土地政策。深入研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允许出让、租赁、入股以及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等政策内涵,加大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监管,杜绝集体土地商品房开发,杜绝小产权房现象的发生,为城镇化用地提供了规范的土地支撑。
二、落实促进经济稳增长65条措施情况
黑龙江省促进经济稳增长65条措施涉及我们基层局配合落实的项目有3项,分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矿产资源开发及集中供热热源项目、土地收储融资项目。
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目前已有2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即将批复资金准备实施,分别为双兴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和永兴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6818万元,项目建设总规模公顷。现项目已经进入实施前的准备阶段,将于2015年4月份开始实施。
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我们把国家投资280万元的膨润土勘查项目由普查项目争取为详查项目,并加强了与省厅、与勘查主体省地质调查所的沟通联系,加快勘查进度,促进勘查工作早出成果,为膨润土开发奠定先期基础。加强收储机构建设。积极争取早日纳入国家级收储目录,为农发行办理土地融资业务奠定先期条件;与人民银行建立土地使用权抵押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对金融单位土地使用权抵押他项权利办理监管,防止土地资产流失。
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培育规范土地市场运行机制,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我们建立了土地市场价格运行机制、土地内部会审政府集体决策的市场调控机制、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项目外埠推介机制,做好土地供应计划,把拟供应地块全部推向市场,不断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年初以来,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16宗,出让面
积公顷,成交价款13517万元。切实强化资源保护责任机制,坚守耕地红线。
为把耕地保护责任和制度落实到位,我们协同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和耕地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制度,纳入县委政府绩效评价的考核体系,有效促进主体责任的落实;同时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全面实施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制度。加强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制定明水县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对已审批的设施农业用地逐一核准规范,违者必究。实行设施农业用地乡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领导负责制。
加大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建设,构筑执法监察新格局。
我们积极推进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建设,以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土地执法共同责任机制建设的通知为载体,丰富内涵,把土地矿产执法、土地利用等相关业务内容全部融入其中,作为调整、规范、管理全县城乡建设用地行为的重要抓手,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群众监督、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监管格局。国庆前夕我们开展了执法大检查行动,重点对-2014城乡建设用地及设施农用地开工建设和手续办理等情况进行检查。共检查项目用地99宗,对其中的23宗违法用地行为进行了立案处理,对已经查处到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及时进行补办用地审批手续。保证工作时效质效,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
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从组织开展。目前,全县12个乡镇99个行政村农村集体土地所在权证书全部发放到位,发证率为100%。10月正式开展农村宅基地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目前为止已完成8个乡镇65个村村庄地籍外业的权属调查及细部测量工作,完成45个村的内业建库工作,年末有望完成全部外业工作。
四、明年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安排
2015年我们将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结合全县发展目标和部门工作实际,坚持抓服务保发展、抓节约促转变、抓规范促和谐,进一步做好“两大平原”土地制度改革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国土资源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修改工作,争取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我县有限建设用地指标能够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为滨泉新城建设、“一区五园”建设和其他民生项目建设的顺利报批创造条件。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好增减挂政策,解决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问题,为产业项目提供用地保障。
二是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使存量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坚持挖潜力,挤存量,着力解决批而未供、批而未用土地问题;
加大招拍挂出让力度,通过市场化手段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三是进一步加大城镇低效土地再开发力度。重点做好城镇低效土地再开发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强化对再开发建设规模、布局、时序、结构的控制与指导。
四是进一步做好设施农用管理。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机制,积极引导设施农用地备案项目使用未利用地和低效闲置的土地。
五是进一步做好对上争取工作。争取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对项目区域治理区位条件优越的,符合高标项目建设规模及投资强度的,优先争取项目入库备案。同时加大两个已批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力度,计划建造农道桥6座、洞涵60座、抗旱井28眼、修筑田间道路54公里,修建水泥晾晒场地7平方米,建造防护林70000平方米。
第四篇:甘肃省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1115332”
一面旗帜,就是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旗帜;
一个目标,就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个统揽,就是以创建国家级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为统揽; 五大战略,就是深入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商旅活州、科教兴州、生态立州战略; 三大基地,就是把临夏打造成依托兰州面向藏区的物流集散基地,全国乃至世界穆斯林群众
生活用品、宗教用品和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兰州都市圈休闲度假的旅游基地。
三个经济带,就是打造沿黄、大夏河——洮河——广通河以线串点,三个特色产业经济带。两个示范区,就是积极创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带以生物多样性建设保护为主的示范
区。
临夏市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121”奋斗目标
“1”就是力争“十二五”全市经济总量占全州的35%左右,发展质量逐年提升; “2”就是两个率先,即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程义务免费教育;
“1”就是一个示范市,即创建全国全省全州“两个共同”示范市。
六个表率和排头兵:
一、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城市规划修边完善,做全州规划先行的表率和排头兵;
二、着眼于提升品位,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做全州城市发展的表率和排头兵;
三、着眼于经济繁荣,加快发展服务产业,做全州产业富民的表率和排头兵;
四、着眼于转型跨越,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做实现临夏市县一体化同城市化发展的表率和排
头兵;
五、着眼于优化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做全州社会管理创新的表率和排头兵;
六、着眼于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做全州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表
率和排头兵。
“4+5+5”计划:
全力实施打造四大战略平台,推进五大项目群建设、发展五大重点产业。
第五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思路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思路
(一)湖北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16.1万(2004年底)。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其中2个民族自治县)。
湖北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81%。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33.4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2726.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及明显陵,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6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12个。湖北交通通信发达。京
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京珠、沪蓉和宜黄、黄黄、武十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流程1061公里,占干流通航里程的三分之一。北京至广州中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现有普通高校85所,在校大学生89.2万人、研究生6.64万人,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200多家,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863”项目产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均居全国前列。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9.68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9 人。尤其是武汉科教优势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湖北产业基础较好。农业方面,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方面,已形成以众多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比较强,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全国三大纺织基地之一。服务业比较发达。省会武汉历史上就是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中心,是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
湖北对外开放势头良好。现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4个省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贸易区、15个保税仓库、13个对外开放口岸。截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47家,实际使用外资123.21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58家在湖北投资兴办企业,有9家境外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绩。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3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4.73亿元,增长22.8%;实现利税573亿元,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9.4,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6.38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7.5亿元,增
长13.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3.6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23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30元,增长13%。
(二)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为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为切实抓住机遇,湖北省委于2004年7月召开八届五次全会,对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和城镇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力争比全国提前2—3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扎实推进“三个三工程”,夯实工业化基础。“三个三工程”,包括“三个一批”、“三个一百”、“三个一律”。“三个一批”,就是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三个一百”,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强做大,重点培育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10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三个一律”,就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实施“三个三工程”的根本出发点,是要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调整结合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同改善发展创业环境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推进改革和发展。在大企业建设方面,力争到2010年,建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湖北振兴崛起的新的产业基础,力争在2008年左右,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二是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继续支持和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今年新增200万亩优质稻、100个畜禽养殖小区、150万亩优质鱼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07年,全省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值之比达到1:1.5,2010年达到1:2,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
三是坚持走“一主三化”(即:坚持县域经济民营为主的取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力争到2007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多数县市区有几个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县域税收在现有基础上增长60%左右,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四是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整体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农村科技推广体制、卫生体制、血防体制、动物疫病防治体制等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争2005年再完成15家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5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基本完成10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任务,以及1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流通业态结构,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五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继续以日韩、欧美、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外”等招商形式,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带动面大的产业和项目,积极引进国外省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大财团投资,推动配套项目建设、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扩充,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同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加强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更多的省外项目落户湖北。加快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机构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武汉外资密集区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0亿美元以上。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和产业群建设,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IT产品出口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主的服装出口基地,以武汉、宜昌为主的船舶出口加工区,以荆州、仙桃、潜江等为主的医药化工及医用卫生材料出口基地,以随州为主的香菇、木耳出口基地,以及汽车配件出口加工带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集中了我省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这一区域,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1%以上。按照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发展 “四个一体化”基本框架的要求,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武汉至周边8城市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确保两年内建成,实现圈内交通设施的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推进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力争2010年,在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以及原材料和新材料、轻工纺织及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初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渠道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