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吾曼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让吾曼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抓住关键,凝聚力量,增强发展后劲。积极推进农牧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改善农牧村基础条件,提高农牧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农牧业形成产业化、商品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和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形成村有品牌,有特色的农牧业示范基地。
二、要加快发展农牧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抓紧抓好“两基”巩固和提高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城乡学校对口帮扶制度,组织城市学校选派校长、教师到农牧村中小学任教,不断提高农牧村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三、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和州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及县委十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夏河藏区的关怀和支持;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宣传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关注民生、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实例;宣传我乡农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增
强热爱和平生活、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将农牧村中的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中考和高考落榜生,另一部分是农牧村中那些思想素质较好、头脑灵活的人发动起来,作为农牧村思想教育推广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还需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提高农牧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一系列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动,提高思想素质。
四、加强风尚引导,提高精神文明素质。丰富农牧民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农牧村生活风尚的引导,帮助农牧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文明素质。大力推行农牧村政治生活的公开化与民主化,使信息畅通。在农牧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提高人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引导农牧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扎实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只开拓务实、团结协作、勤政为民、充满活力的“两委”班子,不断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新农牧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搞好“双培双带”工作,加强党员管理和教育,调整党员年龄结构,大力发展青年农牧民到党的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有效引导、支持村组大力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不断加大投入,推进文明村、富裕村、和谐村建设进程,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牧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容整洁。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农牧村经济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是农牧民群众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必须把改善农牧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放在优先位置。一是本着居住集中、长远计划与近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村庄规划,结合全乡“十二〃五”规划进行建设。二是推进农牧村新能源建设。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多方筹资筹劳,尽早建成尕吉拉卡村、本强村村道建设,以解决两村村民长期以来出行方面的困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四是结合游牧民定居点建设项目,大力推进 “四化”工作,即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让吾曼村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工作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第二篇:城厢街道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及建议
城厢街道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及建议
尊敬的李书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关心指导下,城厢街道全体干群的努力下,城厢街道经济社会得到较好发展,现将城厢街道2015年工作思路、存在问题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2015年工作思路
(一)全力做好重点工程保障工作。
近年来,城厢街道纳入县城统一规划,没有全民创业园,没有小城镇开发,重点保障城南新城发展,承担了成子湖旅游公路及航道、胜利路拓宽、桃源宝莲城等重点工程保障任务。我们将继续采取专人专线、速战速决等方式,紧抓重点工程保障,全力做好成子湖旅游公路、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桃树种植、山羊养殖等重点工程和项目保障。不让重点工程在城厢延误,努力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二)推进高效农业产业发展。
城厢街道现实际运作合作社22家、家庭农场28家、种养大户51家,农业招商项目7个。其中规模的项目有5家,即龙鼎科技、春笋农业科技、砀山大棚桃、千亩桃园、联旺合作社、百春锦合作社等。新增“三来一加”企业28家,“三来一加”人员1166人。2015年将加快土地规模流转,聚力做好成子湖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形成农业产业集聚,推进“三资”管理、农业保险工作、三来一加工作、脱贫奔小康工作、做好桃树产业。目前联合、城南2个村流转900多亩土地种植黄桃,桃树长势较好,预计2015年挂果,2016年可批量生产。届时可以发展集观光、加工、采摘于一体的桃树产业。
(三)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城厢街道已成立村镇环卫中心,配备工作人员5人,压缩式中转站1座,二级中转站12个,运转车辆3台,每户垃圾桶1个,保洁员做到每千户2名,共83人;投入保障资金50万元,2015年将严格按照2014年街道创新推行“两评”管理机制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一月考评两次,开展文明户与不文明户评比工作,推动街道环境卫生整治,不断建立健全街道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及长效机制;同时,着力做好“十字”街道整治工作,2015年城厢街道将投入一定资金对城厢街道进行系统改造,添臵环卫用品、铺设新的沥青路面,改造农贸市场,改善街道目前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情况。
(四)推动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旅游、文化、经贸深度融合。在进一步提升包装推介中国杨树博物馆、中国棉花博物馆、妈祖文化园等已有景点。将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把省四星级农家乐大禾庄园和瑞信农业等建设成为乡村旅游景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成子河旅游公路及航道、城南植物园、桃园湖景观、欢乐世界儿童乐园、古黄河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建设。设计策划修缮刘世勋墓和刘家大院、岳庙、康熙和乾隆下船休憩处、桃园典故及相关传说。推进成子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利用成子河建设90万方废弃土源设计微地形和假山景观,不必把农田作为弃土区。同时大力招引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和影视中心基地,具体位臵可在城厢中学西侧、成子河东侧或人民南路西侧、徐淮路北侧进行规划。加快古城复制建设步伐,围绕打造京杭运河“江北第一古城”目标,结合城厢街道开发,全面做好古城复制方案制定、规划设计、策划宣传、包装推介、项目招商、拆迁征地和工程推进工作,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建设充满人气灵气的商贸古城。按照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桃园古城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恢复古城门、古城河、古城墙、古县衙和三台阁等景观,建设古街区和古民居。把城南生态游作为全省和宿迁市重点旅游线路加以宣传推广,扩大泗阳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二、目前街道工作存在问题
(一)机制、体制不顺造成工作开展障碍
城南新城与城厢街道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完全理顺,给日常工作开展带来不便。以违建管控为例,城厢街道原有城管划为城南新城统一管理、调配,人员工资由城南新城发放,在违建管控上城厢街道只能尽到巡查义务,在违建拆除上就显得势单力薄,力不从心,缺少可以直接调配的人员力量。又如在国土工作方面,城南新城成立了城南国土分局,在土地流转、征用、国土违规整治上,由于领导体制的不顺畅给上述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税源萎缩,财政压力较大
由于城厢大部分纳入县城总体规划,无法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也没有自己的全民创业园,城厢街道2014年1—10月份,已完成3544万元,完成全年任务98.7%,表面上看,收入形势大好,可是剔除技术处理部分,仅入库税收70万元,其中国税26.7万元,地税43.3万元。造成税源萎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征管范围不明确。城南新城绝大部分的开发建设项目都是在我们城厢境内,如:桃源绿岛、建华苑、红星美凯龙、桃源湖小区等,这些税收全部进了县级财政的金库。二是部分企业被划出。14年5月,先后有泗阳银翔机械厂、宿迁奇异人造板厂等14家企业划归众兴镇,由众兴镇来负责征收管理,这些企业,原来都是城厢街道办支柱型企业,其中仅泗阳银翔机械厂2013年就入库税收53.4万元、宿迁奇异人造板厂入库税收46.3万元。三是部分企业外迁。城厢街道办原有照明企业6家,这些都是本土企业,由于在当地发展空间受限制,现在已经有泗阳县永春电光源厂等3家企业,为寻求新的发展,到卢集等乡镇全民创业园落户了。四是部分企业因政策调整关闭。城厢街道办原有砖瓦厂5家,由于国家出台政策禁烧粘土砖,我们先后关停砖瓦厂4家,仅剩一家砖瓦厂现在也处于停厂状态,这些企业每年的税收也都相当可观。五是缺乏培植税源的平台。由于城厢既没有全民创业园,又无法搞小城镇和社区开发建设,不仅导致工业企业入驻不了城厢街道办,而且,也无法通过房地产开发来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同时由于城厢街道办是新成立单位,本来财力就十分有限,加之以上诸多客观因素,财政状况一天更比一天糟糕,而且在成子湖示范区、高效特色农业项目、成子河航道及旅游公路保障过程中,近700多万保障资金都由街道办垫付,目前,街道办的财政状况已经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三)街道人员配置力量薄弱
城厢街道现有行政编制20人,事业编制18人。其中城南新城占用城厢街道4个行政编制,1个事业编制。领导班子编制领导班子人数8人,平均年龄45.5岁。一部分同志年龄偏大,中层干部配备严重不足。有的都是身兼数职,有的连开会都开不过来。目前城建环保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组织、宣传、工贸中心均未配备中层干部,街道各部门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事业编制人员和大学生村官。且目前有3名部门负责人身体不好,长期病假,不得已返聘了魏广祥、朱成国两位离退休的老同志来充实我们的人员力量。
(四)城厢街道工作定位不明确
由于城厢街道纳入城区统一规划,很多工作开展都缺乏自主性,当前做好重点工程保障是我们最大的工作任务,其余也就是一些常规性的工作。造成我们工作缺少明确的方向,同志们的干事热情受到一定的影响,个别工作开展也停滞不前。以街道管理为例:街道范围内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如缺少农贸市场,群众活动中心等。城厢街道现有农贸市场占地小,环境差,无法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导致城厢街道占道经营,店外店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城厢街道十字街头,逢节假日、集会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影响群众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我们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试图改善这种局面,通过对城厢小学门口停车场地的扩建以及街道违规停车的大力度整治,街道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街道建设和管理遭遇瓶颈。
(五)目标考核设置与街道实际情况不适应
2014年城厢街道要求新增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个,净增限额以上商业企业2个,净增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8个,由于没有全民创业园并纳入县城统一规划,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就无法完成,部分企业被划出、外迁导致,导致工业经济指标很难完成;城厢街道2014年财政收入3590万元,由于之前提到的征管范围不明确、企业的被动划出与因资源限制主动迁出等原因导致今年财政收入任务完成压力巨大;城厢街道今年招商引资任务是当年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固定资产投资亿元以上竣工工业项目2个,竣工工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而其它乡镇是1个,来安街道办任务数为0,并且城厢街道无全面创业园,所以无法招引小项目,也就导致城厢街道招商引资实绩为0。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理顺领导机制与运行体制
建议城南新城、城厢街道办、农场进一步深入整合,不应再以相对独立的状态运转,明确分工。一是行政区域整合,将城厢现有11个村居、农场2个居委会包括五堆、界湖及杨集的部分区域划归城南新城统一规划管理,做到城南一盘棋;二是进一步明确领导分工,整合城南新城、城厢街道、农场领导班子,明确每个人的具体分工,以城管和国土为例,可以明确一个领导具体负责,范围则涵盖城厢街道及农场行政区域。
(二)理顺财税体制,获取财政支持
一是从城厢街道无小城镇建设、全民创业园,近年来企业纷纷迁出,或划归众兴镇的实际情况,恳请县委县政府能据实削减城厢街道办财政收入包干基数,同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的基本要求,在城厢区域内的所有房产建筑、房产销售、房产交易、股权转让等形成的入库税收收入,按一定比例按年结算给城厢街道办。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城厢街道办资金来源的问题。二是县重点工程保障应由县财政支付的资金已由街道办垫付,共涉及资金约700万元。恳请县委县政府能拨付一部分资金缓解城厢街道的资金压力。
(三)进一步充实街道人员队伍
目前城厢中层干部配备不足,城建环保办、社会事业办、农技中心、工贸中心均无部门负责人,有的甚至是大学生村官开展日常工作。恳请县委县政府能充实一批年轻的、懂规划建设的专业技术性人才,进一步充实街道人员队伍。
(四)在街道建设管理上给与一定的政策支持 针对街道管理目前的现状,恳请县委县政府给予我们城厢街道以部门空间和政策支出。在古城范围外规划选址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建设一个占地100—200亩的古城农贸市场,将占道经营户,小摊点集中分流安臵到农贸市场内,取缔马路市场,店外店。同时配套建设住宅安臵小区,安臵农贸市场、人民南路以及今后古城复制需拆迁安臵的群众。农贸市场及安臵小区的建设要放在古城复制规划的大框架下,建筑风格与古城面貌保持协调。
(五)结合街道实际调整目标考核指标
恳请县委县政府从城厢目前的实际出发,调整城厢街道的目标考核指标,招商引资是否可以参考来安的标准,工业指标是否可以考虑城厢无全民创业园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关指标。
(六)从大城南角度出发,加快推进城南一体化建设 建议县委县政府将迎宾大道以西,245省道以东,高速路以北,运河以南,包括运南、五堆、杨集、界湖纳入城南新城统一规划,全盘考虑,统筹发展。同时在城厢街道农村危旧房屋改造上给与特殊政策,是否可以效仿中扬、屠园的模式,对危旧房屋、零散村庄、坟墓予以整合,集聚城南人气。其次加大城南片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新城路网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及污水管网建设,在城南规划建设公共墓地并完善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工程。
第三篇:顺外村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顺外村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08年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各级党代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主题,联系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村民民主活动月工作和三比三看活动,大力实施“工业强村、三产富村、文明兴村”战略,推动全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全面进步。
预计2008年我村将实现总产值25亿元,总收入23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7.1亿元,村集体纯收入26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4600万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2008年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以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大量的事例已经证明,工业兴则村镇兴,工业强则村镇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村”的理念,切实增强加快工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工业、支持工业、发展工业、服务工业,切实推动辖区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要搭建载体。就是狠抓工业园建设。工业园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带动辖区工业快速膨胀的一个龙头。如果这项工作抓好了,对外,可以树立我村工业经济的良好形象,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对内,既可以整合资源,便于服务,又可以发挥园区企业的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二要狠抓民营。就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这里面关键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育强催壮一批骨干企业。对现有企业,我们要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他们做强做大。二是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支柱,工业要振兴,项目来支撑。我们必须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和推进力度,扩张项目总量,提升项目质量。重点抓好顺外村商贸中心、村外村商贸城、昌东工业园二期工程和世纪购物广场四个重点项目,确保这些项目按计划推进,按要求完成。
二、以“三比三看”活动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要想实现顺外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实行外向带动,大招商、招大商,借助外力,借梯上楼。要明确主攻方向。招商引资,不能盲目出击,必须明确方向,选好路子。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搞招商引资,可以说很多地方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都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谁的办法活,谁的方式新,谁就能争取主动,抢占先机。要扎实作好基础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筛选、论证,储备一批项目库,努力做到外商想投资的项目,上级支持的项目,我们随时都可以提供出来,申报上去。要实行大员挂帅、小分队落地招商、依托优势企业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中介招商等多种办法,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和成功率。特别要重视战略性引进,千方百计招大商、引大资、上大项目。现在我们已有几个项目正在运作,如果这些项目在2008年运作成功了,一个项目就是顺外经济的一大支柱,就能极大推动顺外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盯紧盯死盯牢,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争取。
三、积极培植税源,促进村级收入稳步增长
着力做好对现有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促进原有企业产业升级,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壮大税源实力,进一步提高自有税源的比重。加大项目引进和投产力度,重视民营经济对税收的贡献作用,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引进,同时,对已引进企业进行跟踪服务,促其尽快开工建设和投产,并做好企业建设与税收的同步转移,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为税收的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四、以村民民主活动月为突破口,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在这方面要进行深入探索,在民主选举活动中,要尊重保障村民的推选权、选举权、提名权、投票权和罢免权;在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和管理中,要落实村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要保护村民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村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水平。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创建和谐村组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把创建和谐村组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村的战略任务,认真落实。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对创建和谐村庄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村干部、群众,引导全村干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在全村大力倡导和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新风尚。要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建设文明村、文明家庭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社会救助、民事调解、医疗卫生、治安管理和各种社会福利保障服务,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丰富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环境舒适整洁、欢乐祥和的文明家园。
顺 外 村
2008年3月
第四篇: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思路
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思路
(一)湖北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游。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16.1万(2004年底)。设12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个林区,3个直管市,21个县级市,39个县(其中2个民族自治县)。
湖北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种类的81%。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3133.4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装机容量2726.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及明显陵,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6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12个。湖北交通通信发达。京
九、京广、焦枝、枝柳铁路纵贯南北,武大、汉丹、襄渝等铁路横穿东西。京珠、沪蓉和宜黄、黄黄、武十等高速公路纵横交错。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空港。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流程1061公里,占干流通航里程的三分之一。北京至广州中同轴电缆、南京至重庆光纤电缆在武汉交汇。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现有普通高校85所,在校大学生89.2万人、研究生6.64万人,分别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拥有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200多家,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863”项目产业化基地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均居全国前列。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19.68万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9 人。尤其是武汉科教优势突出,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湖北产业基础较好。农业方面,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方面,已形成以众多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冶金、机械、电力、化工、电子信息、轻纺、建材为支柱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比较强,是全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殊钢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货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和包装机械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全国最大的联碱、农药和磷、盐化工及纤膏生产基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和全国三大纺织基地之一。服务业比较发达。省会武汉历史上就是全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中心,是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资金及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
湖北对外开放势头良好。现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4个省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贸易区、15个保税仓库、13个对外开放口岸。截至2004年底,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047家,实际使用外资123.21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有58家在湖北投资兴办企业,有9家境外金融机构在湖北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推进湖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明显成绩。2004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309.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4.73亿元,增长22.8%;实现利税573亿元,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49.4,比上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6.38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67.5亿元,增
长13.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03.6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023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30元,增长13%。
(二)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为包括湖北在内的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为切实抓住机遇,湖北省委于2004年7月召开八届五次全会,对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和城镇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规划,力争比全国提前2—3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扎实推进“三个三工程”,夯实工业化基础。“三个三工程”,包括“三个一批”、“三个一百”、“三个一律”。“三个一批”,就是通过改革和调整,使一批国有大型企业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骨干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三个一百”,就是重点支持100家大型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强做大,重点培育100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重点推进100个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重点项目建设;“三个一律”,就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凡是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实施“三个三工程”的根本出发点,是要把产业、企业、项目的发展建设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调整结合起来,把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结合起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同改善发展创业环境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推进改革和发展。在大企业建设方面,力争到2010年,建成10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0个过50亿元、60个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大影响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烟草、医药、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筑湖北振兴崛起的新的产业基础,力争在2008年左右,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二是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护和提高农业尤其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全国大局作贡献。继续支持和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今年新增200万亩优质稻、100个畜禽养殖小区、150万亩优质鱼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到2007年,全省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值之比达到1:1.5,2010年达到1:2,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
三是坚持走“一主三化”(即:坚持县域经济民营为主的取向,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提升县域工业化水平,力争到2007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每个县市区都有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多数县市区有几个税收过1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县域税收在现有基础上增长60%左右,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四是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整体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国有农场管理体制、农村科技推广体制、卫生体制、血防体制、动物疫病防治体制等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力争2005年再完成15家国有大型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5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基本完成100家国有骨干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的任务,以及1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优化流通业态结构,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生产与流通有机结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新型流通管理体制。
五是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继续以日韩、欧美、港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外”等招商形式,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带动面大的产业和项目,积极引进国外省外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大财团投资,推动配套项目建设、行业产业链延伸和企业群扩充,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同时,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加强对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更多的省外项目落户湖北。加快武汉外资密集区建设,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机构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武汉外资密集区年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0亿美元以上。加强出口商品基地和产业群建设,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IT产品出口基地,以武汉、黄石为主的服装出口基地,以武汉、宜昌为主的船舶出口加工区,以荆州、仙桃、潜江等为主的医药化工及医用卫生材料出口基地,以随州为主的香菇、木耳出口基地,以及汽车配件出口加工带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辐射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集中了我省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这一区域,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为密集和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1%以上。按照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发展 “四个一体化”基本框架的要求,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武汉至周边8城市7条高速出口公路建设,确保两年内建成,实现圈内交通设施的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推进圈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力争2010年,在以光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轿车制造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以及原材料和新材料、轻工纺织及食品、农产品加工产业等领域,初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七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湖北建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多渠道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篇: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寄语两会代表委员
每年的两会,都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体现着党和政府的治国理念。从加大城乡医疗领域投入,到着手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从将提高个税起征点作为2011年的第一件实事,到承诺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两会前,这些让人振奋的信息,让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把群众的关切,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具体思路;将人民的心声,上升为未来发展的国家意志,这是两会的重要使命,也是代表委员的庄严职责。稳定物价、调控房价、缩小收入差距„„媒体征集的两会热点、街头巷尾的谈论话题,都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的期盼,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这些期盼和诉求,既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破解现实难题、推进科学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国家未来方针政策的落脚点。
送别“十一五”,迎来“十二五”,今年的两会非同寻常。未来5年,我们要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奠定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要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关键性的进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更需要代表委员在绘制“十二五”蓝图时,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建言献策,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开拓创新,以严谨的务实精神攻坚克难。
从群众的期望看,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要跨越三个难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是指质量不高,不全面是指统筹不够,不平衡是指差距过大。这三个难关,恰是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点。我们所说的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建设的进步,更有社会民生的改善;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有公平正义的追求。克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既是群众的期盼,也是国家的目标。
当前,要进一步解决我们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就是科学发展。刚刚过去的“十一五”,如果不是多年快速发展奠定的强大基础,我们不可能有实力去扭转改变长期以来的发展差距,不可能有实力去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取消农业税,还是大规模建设保障房;无论是连续7年提高基本养老金,还是30个省份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无论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城乡基本覆盖,还是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无不有力地证明:解决民生诉求,实现国家目标,离开“发展”,无从谈起。
人民幸福离不开发展,国家富强离不开发展,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而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环境,这也是历史的结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稳定的环境里,我们才能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离开社会稳定,发展就会错失良机、受到阻滞。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中国的发展争取一个稳定的环境,也就是为群众的明天创造一个美好未来。“没有祖国的发展强大,就没有我们的平安撤离”,近日利比亚归来同胞饱含深情的感慨,正说明了发展、稳定与人民切身利益的关系。
两会在即,希望5000多名代表委员在12天的时间里,把人民群众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和谐的良好愿望,落实在“十二五”蓝图的绘制中,体现在未来国家的发展里。
(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