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服务“三农”为基调,加快佛山农信社改革
以服务“三农”为基调,加快佛山农信社改革
2008-12-29 12:48:20| 分类: 实用资料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以高明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 ,其中产权关系的扭曲和经营体制的不顺已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佛山市高明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以及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简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明区 统一法人 产权制度 完善法人
一、引 言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三农”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工作中,积极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高明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秉承“精诚服务社群,共建美好高明”的社会理念,以发展当地城乡经济为宗旨,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 , 已成长为相当规模的“合作”金融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为高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由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直未能很好地界定 ,导致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的不顺 ,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与问题。在一系列的改革过程中,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利率市场化改革、信用社利率风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在考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时,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立足于服务当地“三农”的实际,来探寻适合本地区的改革模式。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始了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统一法人产权制度改革已经完成。佛山农信社的历年亏损挂帐,在年底前就可以全部消除,不过仍然有99亿的不良资产,需要继续有效盘活。央行23.03亿票据兑付款,已经全部划入禅城,南海,高明和三水这四家农信联社的帐户,其中禅城联社5.91亿,南海联社11.91亿,高明联社3.72亿,三水联社1.48亿。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三、统一法人带来的成就
以区为单位统一法人,有利于以后的产权升级,实施统一法人,还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提高抗风险能力。实施统一法人之后,区农信联社的服务方向不会改变。统一法人改革是高明农村信用社改革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及其他各项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统一法人改革可以扭转了过去以乡镇为单位的各基层信用社各自为政的局面,将法人权限统一上收到市联社。通过统一法人改革,全区的农村信用将合并为1个联社营业部,10个信用社,营业网点遍布城乡,以其稳健的经营、雄厚的实力、成熟的产品和丰富的经验为全区人民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是全区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金融机构。数据显示,到2008年6月底,高明区农信联社各项存款余额 52.99亿元,占全区各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41.27%;各项贷款余额36.67亿元,占全区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48.97%。三年间,累计发放贷款超过85亿元,大力支持了高明区“三农”、中小企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一法人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使各信用社原先分散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高明确立“强区先强镇,富区先富镇”的发展理念,加快发展镇域经济。依托沧江工业园发展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步伐。由于各地信用社实力所限,贷款需求很难得到充分满足。统一法人后,联社根据各个乡镇的信用环境、经济发展速度、主任管理水平、信用社资产质量4个指标统一调度使用资金。联社通过合理调剂资金余缺,使重点地区得到了重点支持,困难地区也能得到及时帮扶,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明显得到提高。镇域经济发展不断加快,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72.76亿元,荷城街道作为区域经济大镇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生产总值占全区61%;杨和、明城、更合三镇加速发展态势明显,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均超过24%。镇(街)财税收入增长加快,荷城街道全年工商税收突破10亿元,杨和镇达1.6亿元,明城、更合两镇双双突破1亿元。面对未来,高明农村信用社将继续秉承 “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经营管理,追求卓越效益,创建一流金融机构”的宗旨,积极配合高明区的经济发展思路,努力把高明农信社建设成为一个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高效、经营目标明确、经营状况良好、管理服务规范,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进一步明确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更加贴近社区居民、贴近中小企业,真正使金融服务走入千家万户,促进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四、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不足
统一法人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其带来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潜在的“大锅饭”隐患!如果处理不好,部分优秀信用社的工作积极性将受到打击。为充分调动基层社的经营活力,随着统一法人改革的深入,信用社的产权问题将日益显现。
产权制度改革是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核心内容。产权问题的关键是公共积累这一部分产权应该如何界定,这就涉及到政府、原有股东及内部职工等多方主体。归根结底,搞清产权就是搞清楚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的问题。实际上,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分析,我国农信社的产权仍显模糊,主要表现在:
1、农村信用社股金成分复杂
由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在规定最低入股金额时把标准放得很低,这样就导致每个社员所占信用社的股份比例相当低。在高明区,各信用社股金户较为分散,股金多则几万,少则几元钱。当前信用社的股金构成包括农户股、信用社职工股、法人股(国家股、乡村集体股),在考虑到信用联社这个层次,还要加上基层信用社股。时过境迁,不少当初的“老股东”都找不到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模糊,很多信用社都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2003年增资扩股虽然使信用社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主经营,资本充足率得到加强,但旧的股权分散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可以说股权分散和股金成分复杂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关系难以有效分清的一个重要原因。产权不明,阻碍了信用社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法人治理结构尚需进一步完善
信用社的所有者是谁?风险责任应由谁来承担?收益应由谁来分享?这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面前农信社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阻碍。高明区农信社的历年亏损累积,也导致了其产权的明晰性依然不清,以及其农村信用社产权虚置的。由于农信社长期改革改的是组织形式而不是产权,而且政府行政性干预大,从而使信用社“官办”色彩严重。农村信用社所处的金融环境不利于其进行彻底的产权改革
2.1、农信社归属占有权的模糊 信用社在成立的时候就以章程的形式规定了社员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指出信用合作社社员或经权利社员推选的代表组成社员代表大会是信用社的最高权利机构,并明确要求每个独立的农村信用社都必须成立相应的理事会和监事会,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地方政府现在已经很少干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等日常活动,但是在信用社主要领导的确定上却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合作制的农信社名义上归社员所有,但由于社员股金在农信社资本金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且分散在众多的社员之中,社员对农信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少数农信社甚至已经没有社员股,产权关系日益模糊,造成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出了风险无人承担、无人负责,从而导致农信社无法实现“自负盈亏”,当然也难以做到“自担风险”。
2.2、农信社的决策权的模糊
“一人一票制”是合作制的精髓,农信社的重要决策,理论上都应该由社员说了算。但事实上,农信社主任由上级提名,民主选举徒有形式,官办色彩浓厚;重要决策都是主任们说了算,社员代表大会形同虚设,谁也不愿意为几十元的股金去监督关心农信社。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广大农民都入了股,但由于农民的素质普遍低下,我们又能对他们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效果寄予多大的希望呢?
决策权与经营权界定模糊。一方面,省联社与各县(市)理事长签订的目标责任书,有些内容和条款完全是经营管理方面的,但责任之下,让理事长置身经营之外显然不太可能;另一方面,联社自身管理中也确有沿袭过去的所谓传统经验和老方法,经营管理中的大小事情,习惯上仍由一把手定夺,使得身兼党委书记的理事长在实际工作中既抓决策,也还得抓经营上的事情。
3、农信社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农信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我国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来形成的,其基本运行模式是:设立社员代表大会,作为农信社的最高权利机构,理事会是其执行机构,农信社主任由理事会提名报上级批准后由理事会聘任。理事长可兼任农信社主任;设立监事会,负责监督农信社的经营管理和各管理层的行为等。这种模式将理事会长、主任的权利集于一身,形成理事会主持召开会议选举自己,选举监督自己的机构,一切环节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控制。而理事会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这种法人治理结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权力制衡机制,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信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1、内部管理制度的缺陷。
长期以来,农信社一直沿用农业银行的规章制度,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农信社经营管理的统一的合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不少的民主管理和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决策、经营和管理三权合一,集中于少数管理者手中,缺乏有效制衡和约束,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管理失控,滋生腐败。
3.2、人员管理的缺陷。
长期以来形成的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单位的经营方式并未彻底改变,但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人事用工制度上以及业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却滞后于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原有模式,应有活力不够。另一方面。人事管理制度的一刀切制约了人才的引进,现行用人制度制约了员工的竞争活力。再者是对农信社员工素质培训也往往对管理则以会代训方式进行,培训质量和效果并不理想。
3.3、内部机构设置的缺陷。
农信社的设置基本上按乡(镇)行政区划设置,虽能有效解决“三农”信贷需求,但对于那些规模小、人员少的社来讲,不仅基本制度难以坚持,而且亏损严重,风险过高,安全隐患大;目前联社集管理和经营职能于一身,基层法人社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各基层法人的权力与义务界定模糊,不仅让人们感到继续走法人管法人的的老路,而且隐藏着极大的道德风险。
3.4监事会职能作用脆弱
目前,从监事会运作情况看,主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会成员以个体私营主及行政村干部为主。参事议事能力尚有差距。有的职工理解统一法人仅仅是换了块牌子而已,对参与民主管理,正确行使权力缺乏主动性,“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指引,一些联社的监事会主要是通报监审工作情况,并没有完全按监事会的职能实施对联社业务、财务活动和社务情况的全面有效监督,监事会会议成了稽核检查工作汇报会。在监事会组成人员中,外部监事占多数。而外部监事由于金融理论和银行业务知识相对贫乏,无力发挥其监事的作用。
4、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够
合作制的农信社采取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由于农信社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经营风险暴露有个过程,一旦农信社经营亏损,常常是“未遇外患、先起内哄”,有些社员就要抽回股金。这必将削弱农信社的资金实力,导致农信社参与银行同业竞争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下降。此时,农信社若想增资扩股,必定难上加难!
由于受经营理念和实际经营业绩不景气的制约,信用社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对公众公开披露自身经营业绩和经营活动时,其实施起来效果还是存在不明显、不意愿的特征。从已过渡到统一法人的通道农村信用社看,大多遵循的还是以往的管理经营模式,缺乏应有的网点整合、成本核算、企业化绩效考核手段和方法,尤其是信贷方面,更是依赖基层信用社作为前沿阵地,与改革前没有大的区别,风险识别与评价体系、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和赏罚分明的信贷营销战略并未完全建立。
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总的要求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
五、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措施:
1、创建行之有效的产权制度
合理选择产权制度。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既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又符合国家规定的组织形式;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股本金的管理和规范,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个体经营大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愿意“理事”、能够管理的投资人入股投资,来扩大投资股的比例,以确保股本金的真实、稳定和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努力实现股权结构的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1.1、重新构建农信社出资人所有权制度
一是允许在有最高限额控制的情况下适度地增加表决权。选举社员代表时每个社员一票。但是为维护出资额较大的社员的利益,应允许在有最高限额控制的情况下适度地增加表决权。
二是对单个社员最高出资额2%的限定作适当放松。但为了防止“一股独大”,出资人的出资额也并不是越多越好。但可以在现行基础上适当放松,比如最高允许占股金的5%以下(指在一级法人核算的基础上)。这样做既可以防止股权“一股独大”,又可以防止股权过度分散。
三是对允许自由退股的规定作相应的修改。在合作制原则下,入股的目的是为了享受互助的合作,如果入股成员觉得不再有合作的需要,经理事会同意允许退股是符合合作制的原则的。允许社员自由转股,但禁止股份的退回。事实上,从单个社员角度讲,自由转股本身就是股份退出的一种形式,本质上没有与合作制原则冲突。
1.2、创造产权激励制度是恢复农信社的法人财产权的关键
创造有效的产权激励制度最根本的途径是实行县联社统一法人核算,并构建定位明确、职能分离的农信社组织体系。在农信社县联社一级法人核算的基础上,能否保证新组建的农信社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定位明确、职能明晰的农信社组织体系。
从全国来看,省市农信社组织体系有不同的模式,目前已经有5个省(市)成立了省级联社。从恢复农信社法人财产权的目标出发,反对建立多级信用联社的组织体系,主张“上虚下实”的组织体系并附之专业的服务机构。从已建立的市地和省级联社看,联社确实在管理制度的规范、业务的指导、资金的调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管理的方式并没有脱离行政管理的色彩。而且,为了尽快扩大业务规模,争取市场份额,联社的行政管理力度有不断加强的趋势。
2、改革与完善农信社管理体制 2.1、改造法人治理结构
统一法人以后,基层农村信用社要全面推行授权授信管理。不断完善审计监督职能,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有效管理的要求,整合理资源,增强信用社抗御风险的能力。
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造,要通过创新来实现。第一是要根据我国农信社的特点和实际,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以法律形式将法人治理结构固定下来。第二是改革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让其真正行使职权。第三是严格规定理事长和农村信用社主任不得由一人担任,严格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第四是要切实发挥理事会的职权。理事会要在社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认真行使其权力,履行其职责,真正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第五是要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
3、明晰产权,实行股份制
农信社走合作制道路,不管是在明晰产权关系、明确经营责任上,还是在充实资本、完善监督上,都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尤其是无法回避的产权制度缺陷,直接导致了农信社改革不彻底和难以深入的局面,正是其无法走向合作制的致命弱点。实行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制度,才是最现实、最科学的选择。
实行股份制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首先,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客观上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适应这种变化。其次,“三农”内涵的变化,使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性质发生了飞跃,金融服务的需求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信用社如果停留在合作制基础上止步不前,业务功能将大打折扣,将面临失去市场的危险。第三,以县为单位实行统一法人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股份制经营的基础。过去基层社的独立法人体制,其经营规模小,服务领域窄,管理层次低,资本金不足,很难实现现代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县(市)联社实行统一法人后,实行股份制,明晰产权,落实经营责任,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第四,国有商业银行进入城市开展业务。支农任务落在了农村信用社肩上。如果农村信用社坚持合作制性质,将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严重错位。
第二篇:河源市领导:以改革强化“三农”服务
紫金县论坛_紫金县第一新闻门户_中国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论坛
7月24日,河源市组织收听收看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60周年纪念电视电话会议。
副市长谢春森等收听收看了会议。
今年4月,国务院批准广东等4省开展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全省以省供销合作联社和20个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为试点,用两年时间实施综合改革。其中,我市东源县供销社纳入改革试点范围。
会议强调,要始终把为农服务摆在全部工作的首位,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深化综合改革,切实增强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改革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允许各地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谢春森说,供销社改革,要进一步明确办社宗旨和方向,找准自身定位,也要强化自身管理、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撑,“有为才有位”。他强调,发展的关键是自身要有实力,要在服务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强化对“三农”的服务,确保供销社改革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
第三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加快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彭宏任洁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农业职业教育在我国属新兴产业,在教学、实训、师资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农业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明确办学宗旨,深化改革,承担起为农业、农村一线培养农业高职人才的重任,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关键词:农业农民农业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强调了在农业发展的这一关键时期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深刻认识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伟大任务的需要;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是突破农村小康建设瓶颈的重要途径。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要抓住机遇,加快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1.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农业高职教育也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不断发展。目前举办农业高职教育的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由老农业专科学校、农业本科高校下设的原有成人二级学院举办农业高职教育,二是农业中专升格举办的农业高职教育,三是由私人投资创办的农业高职院校。教育部2000年将高职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近两年,各地大量新批准增设许多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院校,但农业高职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存在许多问题。
1.1 办学宗旨不明确。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多数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和效益,只要什么专业好招生,就办什么专业,很少考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向及国家未来人才需要等问题。
1.2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由于农业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农业教育事业,国家对农业高职教育没有投入和资金支持,也没有特殊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学费收高了生源又有问题。由于受办学资金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教学基础设施,如校舍、实验设施设备、图书等方面还非常薄弱。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3 师资队伍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的需要。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师生比偏低,教师严重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有的教师每个学期都上新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无从谈起;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亟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而许多农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
1.4 教学改革滞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跟不上形势的要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许多农业高职院校,特别是一些新建农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原有的中专或大专相比并无明显的改变,远跟不上新形势的要求,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仍然摆脱不了其前身(农业中专、成人高校或普通专科院校)的影响,“三段式”仍占主要地位;由于受没有实训基地的限制,有的农业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实训,只是最后半年或一年放学生回家,名曰“生产实习”。另外,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高职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1.5 生源数量不足、质量差。由于农业高职教育多属于农业行业创办的大专层次的教育,农业行业属于工作环境艰苦行业,高职层次又低,不是社会、考生心目中的理想行业,也不是理想层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不具优势。加之农业高职院校大都坐落在城郊或农村,这更不是目前社会、考生心目中的想往之地,特别是独生子女都想到大城市去接受其环境培养,这一趋势非常明显,就是农村考生也不例外,他们更加向往到大城市读书,毕业后留在大城市就业。受上述两个问题的影响,生源不足,生源参差不齐且文化基础,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1.6 教材建设落后。目前农业高职采用的教材偏重理论的多,应用知识特别是最新科技成果应用知识少,有些是大专、本科教材的翻版,一些农业高职院校目前基本上还是借用了普通院校的本专科教材甚至还有的用中专的教材,其内容和结构不适应农业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某些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的学科教材内容完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的要求。
2.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1 新形势、新政策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机遇。二00三年一年内开了两次农村工作会议,还召开了中央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可见中央对农村工作对农民增收的重视程度,2004年中央又发了《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的“一号文件”,随后中央又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所以我们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农业职业教育面临非常好的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形势的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 社会的发展为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我国小康建设进程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对农业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第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社会(或市场)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必将大大增加。2003年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量加大,并可能成为今后劳动力的主体;对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量持续上升。第二,今后几年内,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将迅速得到发展。农业部决定从2004年起将通过10大行动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包括粮食加工、肉蛋奶制品加工、饲料加工、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茶叶冷藏加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必需要大批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第三,随着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规模、效益、特色、无公害、生态和有机农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职前、职后教育必将得到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农民教育的分层次、按需求、有计划的教育、培训将成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第四,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社会转型的动态发展中,也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动态变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农村社会化终身教育。第五,随着农村城市化、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将走出农村,这是社会发展规律。这就要求农业高职教育一方面要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另一方面要培植农村专业农户、中坚(先导)农民,防止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妇女化、弱质化,为农村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得到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业、农村要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将成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充电的主要力量。
3.深化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为农村小康建设输送合格人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且分布不均衡的欠发达国家,13亿人口,9 亿多分布在农村。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贫困地区仍占一定比重,为了实现奔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问题已摆上重要的日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便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面对复杂而严峻的“三农”问题的挑战,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部门,农业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勇挑重担,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3.1 要进一步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农业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视为已任,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明确农业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业高职人才。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农业高职人才做支撑,这一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我们农业高职教育肩上,农业高职院校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千方百计办好农业高职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坚持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植根于广大农村、农业、农民之中。
3.2 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党的十六大明确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并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农业职业学院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历教育,一味追求全日制学历教育生源的旧观念,在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实行更加开放、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继续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结合,大力开展非学历岗位资格培训和各种形式的单项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推行多种形式办学,扩展农业职业院校的办学功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农业高职人才的需求,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3 产学结合,积极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目前,国家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了370多家,还有一大批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高职教育应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了解农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订单、定向培养人材。国家近十几年投入了大量的建立了大批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这些示范场、示范园区多属于农业厅、局所有或管理,农业高职院校可将这些农业科技示范场和示范园区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使在校学生直接接触农业高新技术。
3.4 加强农业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农业高职院校必须在办学中坚持“以师为本”,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支持教师、激励教师。创造最为宽松的成才环境,善于发现并挖掘人才,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心情舒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通过对口招收录用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补充师资,逐步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二是推动教师深造,院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通过在职研究生等多种渠道,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专业学术交流和农业科研活动,密切关注教学与专业发展新动向;应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或无课的学期到农业企业挂职或兼职学习,掌握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参考资料
[1]李春红,高职教育如何适应WTO 《教育与职业》20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4]《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5]娄玉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职业技术教育》1998年第1期
[6]田建荣:《关于高等教育学术性、职业性问题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7]路明著,《农业教育5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
附:
作者简介:彭 宏,1959年4月出生,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农学专业,现任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教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联系电话:手机:***办公室:0591-5322528宅:0591-3114067
第四篇:档案为“三农”服务
梨林镇是济源市的东大门,全镇土地面积44.1KM2,总人口41004人,辖有45个行政村。几年来,我镇档案工作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围绕农村工作中心,立足直接为“三农”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做好档案的接收、归档和利用工作。截至2003年,全镇共归档卷。按规定移交进馆卷。我们的主要做法
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识。农村档案理所应当为“三农”服务。但是,在以前我们这种观念不强,认识模糊,未顾及留下档案是向历史负责的表现,没有安排专人管理档案。随着农村工作的全面开展,农村社会的不断进步,“三农”对档案工作的需求日益迫切。引起了我镇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镇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镇长任组长,镇党政办公室负责人任副组长,同时明确村会计为行政村档案员。我们强化了对档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知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农村档案工作既是“三农”的需求,也是我们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从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从“要我抓”到“我要抓”的转变。我镇对档案工作进行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后,摆上议事日程,长抓不懈。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转变观念,提高档案意识的结果。
二、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确保农村档案工作扎实开展。农村档案是农村工作的真实写照,做好农村档案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镇着重从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入手,提高职业道德和为民服务本领。一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二是认真组织学习《档案法》、《档案条例》和《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法律法规,对各村、企事业单位档案员集中培训,使他们熟悉专业知识,基本掌握档案接收、收集、整理、归档等实际操作。使全体档案员业务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三、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努力抓好农村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档案立卷归档是我镇档案工作的重头戏。对此,我们下了一番功夫,健全制度,规范操作。一是组织制定《后溪镇党委、政府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镇两委及档案员职责和档案工作机制。二是组织制定了包括档案管理、归档、利用、保密和借阅在内的五项制度。三是调整充实镇村及企业单位档案员队伍。四是先镇机关后村、企,先领导后干部,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清理了镇领导和相关人员在公务活动中获得的帐外文件,清理了镇机关积存40多年的文书资料。清理中,我们面对的是镇机关各部门历年积存资料,大部分材料零散,纸张灰尘满面,有的甚至发酶、蛀虫。我们的档案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废寝忘食、任劳任怨,主动放弃午休和双休日,苦战三个月,对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和其他档案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还采取了分批集中和下村、下企业蹲点的办法,组织村企按照规定要求整理归档。完成了10个行政村和4个乡镇企业立卷归档工作。
四、注重档案室管理,为我镇“三农”工作提供优良服务。开展农村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三农”服务。我们在抓好全镇档案立卷归档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我们坚持突出以落实档案“八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档案安全不丢失,档案保密内容不泄漏。档案员认真落实工作日温湿度登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几年来,我镇档案室共查档147人次,为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利用档案发挥了应有作用。如我镇规范建档后,农村基层党建、经济、计生、综治等五项工作档案门类齐全,内容较为完整,为综合考核和单项考核提供了依据。我们利用婚姻档案,按规定拒绝浒井居委会一对夫妇生育二孩的申请。我们利用文书档案为后安村一村民解决农用车牌年审问题。我们还利用土地延包合同,解决了崎沟村一渔池纠纷引发的诉讼。我镇档案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发挥了一定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清醒看到:我镇开展的档案工作还不全面、不深入、不平衡。与现代化档案管理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在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实效,更好地抓好农村档案工作,更优质地为“三农”服务,努力促进我镇档案工作上新台阶
第五篇:档案为“三农”服务
档案为“三农”服务
梨林镇是济源市的东大门,全镇土地面积44.1KM2,总人口41004人,辖有45个行政村。几年来,我镇档案工作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围绕农村工作中心,立足直接为“三农”服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做好档案的接收、归档和利用工作。截至2003年,全镇共归档卷。按规定
移交进馆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识。农村档案理所应当为“三农”服务。但是,在以前我们这种观念不强,认识模糊,未顾及留下档案是向历史负责的表现,没有安排专人管理档案。随着农村工作的全面开展,农村社会的不断进步,“三农”对档案工作的需求日益迫切。引起了我镇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镇档案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镇长任组长,镇党政办公室负责人任副组长,同时明确村会计为行政村档案员。我们强化了对档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知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农村档案工作既是“三农”的需求,也是我们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从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从“要我抓”到“我要抓”的转变。我镇对档案工作进行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后,摆上议事日程,长抓不懈。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转变观念,提高档案意识的结果。
二、加强学习,提升素质,确保农村档案工作扎实开展。农村档案是农村工作的真实写照,做好农村档案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我镇着重从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入手,提高职业道德和为民服务本领。一是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二是认真组织学习《档案法》、《档案条例》和《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法律法规,对各村、企事业单位档案员集中培训,使他们熟悉专业知识,基本掌握档案接收、收集、整理、归档等实际操作。使全体档案员业务实践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三、健全制度,规范操作,努力抓好农村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档案立卷归档是我镇档案工作的重头戏。对此,我们下了一番功夫,健全制度,规范操作。一是组织制定《后溪镇党委、政府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了镇两委及档案员职责和档案工作机制。二是组织制定了包括档案管理、归档、利用、保密和借阅在内的五项制度。三是调整充实镇村及企业单位档案员队伍。四是先镇机关后村、企,先领导后干部,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清理了镇领导和相关人员在公务活动中获得的帐外文件,清理了镇机关积存40多年的文书资料。清理中,我们面对的是镇机关各部门历年积存资料,大部分材料零散,纸张灰尘满面,有的甚至发酶、蛀虫。我们的档案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废寝忘食、任劳任怨,主动放弃午休和双休日,苦战三个月,对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和其他档案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还采取了分批集中和下村、下企业蹲点的办法,组织村企按照规定要求整理归档。完成了10个行政村和4个乡镇企业立卷归档工作。好范文版权所有
四、注重档案室管理,为我镇“三农”工作提供优良服务。开展农村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三农”服务。我们在抓好全镇档案立卷归档的同时,十分重视档案的安全管理和有效利用。我们坚持突出以落实档案“八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档案安全不丢失,档案保密内容不泄漏。档案员认真落实工作日温湿度登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几年来,我镇档案室共查档147人次,为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利用档案发挥了应有作用。如我镇规范建档后,农村基层党建、经济、计生、综治等五项工作档案门类齐全,内容较为完整,为综合考核和单项考核提供了依据。我们利用婚姻档案,按规定拒绝浒井居委会一对夫妇生育二孩的申请。我们利用文书档案为后安村一村民解决农用车牌年审问题。我们还利用土地延包合同,解决了崎沟村一渔池纠纷引发的诉讼。
我镇档案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发挥了一定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清醒看到:我镇开展的档案工作还不全面、不深入、不平衡。与现代化档案管理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决心在镇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实效,更好地抓好农村档案工作,更优质地为“三农”服务,努力促进我镇档案工作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