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建设公园之城

时间:2019-05-12 17:4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深圳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建设公园之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深圳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建设公园之城》。

第一篇:深圳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建设公园之城

深圳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建设公园之城

深圳:公园生态绿量维持不变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400万深圳市民走进21个公园,对对联、赏插花、看电影,乐享第六届公园文化节盛宴。

这个全国首创的活动,成功举行要有两个必要条件:足够数量的公园和高水平的园林。以生态优先、文化立市的深圳,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目前,深圳公园总数已达800多个,成为全国公园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些公园如一幅精美的城市“插图”,为深圳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发展空间。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有序和完善过程。多年来,深圳明确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实行高标准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和文化内涵,构筑“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幸福人居。

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公园之城

今年8月大运会开幕前夕,140多个新建公园同时开园迎客,360多个旧公园经景观和文化提升后,同日也以崭新面貌接受市民“检阅”。

这是我市近几年努力建设“公园之城”的一个生动例证。2002年是深圳第一个公园建设年,当年新筹建市政公园10个,郊野公园6个。2004年,是深圳第二个公园建设年。之后,深圳市以社区公园、新市政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为重点,将非建设用地都力争建成城市公园,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了可喜进展,目前已形成“郊野和森林公园——综合城市公园(市政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建设体系。

深圳寸土寸金。为保护城市有限的生态用地,为市民提供休息活动场所,近年来深圳市通过种种努力,竭力推动将非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成公园。一方面结合生态空间资源的保护和居民长假期、每周出行的游憩康乐活动需求,将背景山林、近郊山体建成森林、郊野公园。另一方面结合居民日常游憩康乐活动的出行需求建设“社区公园”,同时继续加大市政公园的建设力度。在分布上,确保市民居住地在2公里范围内有园林小游园或社区公园;5公里范围内有休闲游览的大型综合城市公园;10公里范围内有供市民回归自然和登山锻炼的郊野公园;30-50公里内,有供市民度假休闲的大型风景区。

在森林、郊野公园的建设中,深圳以生态优先为理念,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求将一切具有良好自然环境与景观的海洋、浅滩、海岸、水体、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丛林草地划为郊野公园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我市城市生态协调有序发展。同时,做到保护优先,分步实施,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尽量保持现在郊野公园原始地貌、地表植被的同时,铺设建设一些简单的园道、公共厕所等必要的基本设施。

2004年起,我市全面启动社区公园建设。近几年,相关单位尽量保留建成区内部的各种非建设用地,如荔枝林、街头零星空地,并按合理的服务半径改装成为社区公园;城市各类旧村、旧城区和工业区改造,也优先满足社区公园的建设要求。同时,各类城市公共空

间宜充分绿化,建设社区公园。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公园594个,占深圳公园总数中绝大部分,社区公园成为深圳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有力抓手。

据统计,从2004年深圳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06年深圳获得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两年间深圳新建各类公园263个。从2006年底到目前,深圳公园新增380多个,总数达到800多个。

园林绿化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位于深圳五洲宾馆附近的新洲立交桥,两侧匝道绿地密密麻麻栽种满的植物达100多种,更为可观的是,这些植物群落底层是绿草和部分藤本植物,再上一点是杜鹃等矮小灌木,再高一点是黄槐等植物,最高的则是大王椰等高大乔木。

新洲路这样的“森林岛”,在深圳还有20多个。园林专家评价说,这些森林岛的出现,折射出深圳市园林绿化工作近年的转变:从以前单纯的种树、种草的“绿化”,到绿树、花坛、草皮的“美化”,转变到现在更强调“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型园林,是生态园林的有益实践,是“效益深圳”在园林规划上的具体体现。

深圳土地面积是定量的,绿量不可能无限增加。近几年,深圳在绿地数量增加不易的情况下,将园林绿化的重点放在提高园林质量、生态效益上,努力使深圳“林在城中、城在景中”,形成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的城市景观。为使园林绿化与城市建筑自然结合,相互衬托,市城管部门采取措施,将城市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化带建成开放式疏林草地,增植南方乡土树种为主,科学配置乔、灌、草,加密背景树,形成了多姿多彩、层次丰富具有亚热带风光特色的园林景观。据统计,目前我市公共绿地上种植的乔、灌木花卉品种达1000多种,比5年前增加了1/3,绿地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初步显现。

我市8处区域绿地、18条城市大型绿廊,将城市中逐渐岛状化的大型生物栖息地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这些绿地系统,三大景观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宏观上以营造地带性的生态风景林为平台,不断扩大总体绿量;中观上以大尺度道路绿化景观为主,对城市主干道、国道、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的绿化带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增植地带性植物,营造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结构,突出各绿化带的主导树种和特色景观;三是微观上的特色园林景观,在城市园林绿化细部处理上,强化精品意识,形成一批富有岭南风格的特色现代园林景点,营造一路一景观、一街一景点的格局。

近年来,深圳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首次提出在整个城市建设生态风景林的新思路,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目前,特区内所有背景山体、次级城市中心区主要山体、绿色通道两侧山体的森林改造都已完成。

据统计,目前全市道路绿化推广率100%,林荫路覆盖率95%,本地木本植物指数0.9067。

增加城市园林绿化文化内涵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在丰富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上,深圳根据地理特点,借鉴西方园林的经验,以突出岭南特色为主,道路两侧的绿地园林造景以密林、生态、多层次风格为

主,广植金山葵、鱼尾葵、美丽针叶葵等棕榈科植物,广种带气根的桑科植物,多植秋枫、土沉香、假苹婆等乡土树种,充分展现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美学追求。

全市各大公园力求发掘出与众不同的亮点,形成各自的特色,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城市公园,增添了城市园林绿化休闲和生活情趣。莲花山公园每年举办市花展;人民公园举办月季花展;东湖公园举办菊花展;洪湖公园举办荷花展。各公园还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书画展、科普展、设计展等公益性展览活动。目前,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莲花山公园、仙湖植物园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人民公园被评为世界月季名园,梧桐山风景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同时,深圳还积极推进公园的精细化管理,在全市开展了“星级公园”创建评比,制定并实施了《深圳市公园星级评定办法》,目前有9个公园成为五星级公园。

经过多年发展,以华侨城景区“世界之窗”、“欢乐谷”等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因其文化主题特征明显、服务质量高、娱乐项目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吸引大批中外游客。

深圳通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完善,市容环境更加优美,市民生活更加幸福。为巩固和发展创建成果,目前,我市已制定了《深圳市推进国际化城市建设行动纲要》,深圳正在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的道路上全速前进!

第二篇: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好处多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好处多 ——以辽宁抚顺大伙房湿地公园为例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专家们提醒:湿地公园不仅仅作用在她的旅游,休闲,生态,自然。更重要的还是湿地公园是我们城市的“水源过滤网”,为什么这么说呢?专家们以大伙房湿地公园为例。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地球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对净化水质、调蓄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保护城市湿地,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兴建湿地公园。

抚顺市林业局局长蔡金抚表示,2011年12月5日,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湿地公园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评审。这标志着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抚顺市第一处国家级湿地生态保护类型公园,自此开启抚顺市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守护“生命摇篮”的新篇章。

夏日的7月,走进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草木葱茏,百花吐鲜。水中,鱼儿畅游;空中,鹭鸟飞翔。行走在丛林中,山间林木蔽天,林中花草葱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绮丽壮美让人满眼快意。诗如画的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风光抚顺的真实写照,更承载着惠民、造福于民的千秋使命。

用湿地特色净水系统 守护2700万人口饮水安全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毗邻大伙房水库,这是一个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市森林资源管理局副局长邬俊财表示,大伙房水库占地面积近6000公顷,这里早已被省林业厅纳入《辽宁省重要湿地名录》,是抚顺市最重要的湿地资源。规划建设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正是对这片珍贵的生态湿地资源的长远保护,是利在千秋的大事。

抚顺市大伙房实验林场具体负责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用副场长王孔海的话讲,规划建设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是一项保障全省10座城市、27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的重大惠民工程。近年来,大伙房水库周边土地遭到工农业污染,农药等有害污染物随着雨水直接流入库内,导致水库水质氮磷元素增多,溶解氧含量下降,淤泥内重金属含量增加。与此同时,大伙房水库周边的还库林带被耕地侵占的情况时有发生,大伙房水库防洪能力也受到威胁。

2011年年底,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在大伙房水库附近规划而建的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对保护大伙房水库将发挥重要作用。截至6月底,大伙房实验林场已完成库区周边农户退耕111.29亩,建立自然恢复区200亩。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将有一套因地制宜的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借助区域生态系统,自身进行水质净化。

首先,利用水体自身的重力净化系统,清理现有水体水源,控制水系的深度及流速。翻开《规划方案》可以看到,湿地公园依地势高低从源头至下游,需要建设和恢复初级人工湿地。人工湿地水深40厘米,以漫滩为主,湿地内配置水生植物,起到初步吸收、利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的作用;将要建设多次曝气区(促使池内废水不断循环流动,不断更新气液接触面以增大吸氧量),该区为多级叠水区域,它可以使水吸收更多的氧离子;还要建成二、三级人工湿地,通过沉水植物对流水进一步深化处理。通过以上系统,层层净化水源,过滤水体。

其次,在生态型浮岛基盘上(最基础的底层构造)栽种兼具净化功能和观赏性的水生植物,吸附藻类等浮游生物,缓解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再次提高水体透明度。

在打造净水系统的同时,还要突现湿地特色。因此,在大伙房水库下游,将孤立的池塘适当连通,再结合水边栈桥,营造丰富的岸线和有收有放的水系空间,以此形成相对开阔与幽远曲折的水面错落,岛、半岛与滩涂相间的湿地容貌。

保护和恢复原生态 打造现代湿地科普园

大伙房水库拥有丰富的河滩地,群山、碧水间,鸟儿自由飞翔,鱼儿自由畅游。这里是一片城市森林,森林面积近2万亩,栽有400余种树木,以乔木、灌木数量最多,已达数百万株,让湿地公园成为一个“天然氧吧”。漫步森林中,阳坡上遍布着柞木次生林,森林中部,蒙古栎和辽东栎形成葱郁的阔叶混交林。阴坡上遍布日本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栖息在此的野生动物达74种。其中,鸟类3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头鹤,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9种。两栖类4种,鱼类24种。最常见的鱼有鲫鱼、鲤鱼、花鲢、白鲢、青鱼、草鱼。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的专家认为湿地公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原生态性,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要体现生态美、自然美,也要传播湿地文化。所以,它在恢复、保护生态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近距离观察湿地野生生物的场所,如水生植物展示区、观望台、生态水处理区等观察平台,以及临水木栈桥、科普展示牌、生物栖息实物标本,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走近湿地,了解大自然,让青少年在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中,体验科普宣教乐趣,让市民在湿地公园中,尽览湿地生物的“博物馆”,让全民加入守护生态系统的行动中。

辽宁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是大伙房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湿地公园除了具有生态效应外,还兼具社会、经济效益。

第三篇:我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我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

造“看病就在家门口”惠民服务

自2008年起,我区不断加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以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为目标,通过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社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截至2010年10月底,已建成20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平均每2.9万人拥有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标,绝大部分居民步行15分钟即到最近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方便、快捷、有效。

一、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投入

2007至2010年,区政府共投入经费1.6亿元,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配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等投入。一是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08-2010年间,投入资金1.28亿元,建设23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8300万元,新建、改建58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加大政府购买预防保健等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按社区人口核拔,补助标准从2008年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2010年每人每年35元。三是开展对社区基本医疗的补偿,对广州市民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就诊时的医疗费由政府补助10%。

二、坚持公益性质,普惠广大群众

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始终坚持公益性质,积极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推行公共卫生服务,有效降低居民医疗费用,解决基本医疗问题。

一是网格化管理拓展社区服务功能。2008年底,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组成服务团队,各司其职,融公共卫生与医疗护理为一体,提供医疗服务、健康教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慢病管理、社区康复、精神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等服务,对辖区内居民特别是重点人群实施健康管理。目前,我区共组建75个网格化责任医师服务团队,划分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责任区块,采取方块与线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消除社区卫生服务的“空白地带”,实现辖区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了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二是团队上门服务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工作中,服务团队主动上门服务,开展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截至2010年9月底,共管理28676人;实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社区规范化管理,累计共建立18198份专档,定期随访提供上门服务;掌握辖区精神病患者、残疾人基本

情况,协助专责人员建立专档管理,提供康复服务;掌握辖区孕产妇和儿童基本情况,协助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专责人员建立专档、开展母婴等专项随访,协助开展计划免疫和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等相关服务,仅计免门诊方面,截至2010年9月底,共服务235852人次,有效提升了儿童健康水平。同时,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开展群体健康教育;为社区居民提供家庭预约出诊、居家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以及预约门诊、联系会诊、转诊和医疗咨询等服务。通过入户,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老年人建档率、慢性病管理率、健康教育受益率等指标都有大幅上升,慢性病人身体各项指标也有明显好转。

三是家庭病床服务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目前,该区20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家庭病床建床率迅速提高,2007年新建家庭病床180张;截至2010年10月底,在建家庭病床446张,提供上门巡诊服务32057人次。该区每个医保家床病人月平均费用大约在1000-1200元左右,患者月自付100~200元左右,与医院住院日均费用721元相比,显著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四是推广适宜中医药技术,降低费用使居民受益。我区还非常注重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适宜中医药技术,广泛开展针灸、推拿、艾灸、刮痧、拔火罐、(穴位)敷贴、经络拍打、经络穴位放血等系列传统的中医治疗项目,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简、便、效、廉”的优势,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如市桥街三堂社区卫生站,2010年考核中医处方数总数37651张,全年针灸1278人次;推拿3335人次;拔火罐1114人次;中药敷贴1100。我区这种大力推进中医进社区工作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省卫生厅的肯定。

五是普遍实施惠民政策让群众得真正实惠。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坚持公益性的办医方向,每年为贫困人群送医送药、免费体检等,仅2010年1-9月,共义诊39246人次,减免费用79636元;西片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农村补充合作医疗,住院医疗费除自费项目外报销达100%,门诊可报销总医疗费用的50%。2009年4月东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开展免费门诊试点,东环街1.1万名村民门诊费用100%全报销;东环街、西丽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就诊居民减免挂号费和诊疗费,减免总费用达862万元。从2008年1月起,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免居民门诊10%费用,至今共减免79.89万元。

此外,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国内首建“广义健康档案”,即从出生到终老的区域广义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在医院、社区、卫生局、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之间在一定权限下的共享和利用。目前,已为区内近10万名居民建立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更好地

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提供了保障。由于社区信息化工作出色,曾出席国家卫生部召开的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三、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为吸引群众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服务,我区十分注重社区人才队伍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是开展规范化全科医师培训。从2008年起到目前共招收了122名大专以上的医学毕业生到广州医学院接受为期三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全部由区财政承担。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对该区全科医生培训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得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肯定。

二是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养全科医师、社区护士,至今全区经培训获得全科医学岗位合格证的全科医师有321人,社区护士582人。

三是加强现有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项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到大型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开展管理项目的专项培训工作,区残联和疾控、妇幼保健、慢病和精神病管理单位分别进行一年2次专业岗位培训,提高社区卫生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

第四篇: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孝感撤地设市,从此开启了一个由传统农业地区向新型现代化城市迈进的新征程,揭开了古老澴水大地跨越发展的新纪元。建市2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孝感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带领500万孝感儿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农业大区转型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未来十年,更是孝感发展的“黄金十年”。面对武汉城市圈“两型”试验区建设、大别山连片扶贫开发两个国家级战略机遇和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两个省级战略,孝感市委、市政府以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五位一体”总布局为指针,以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湖北”建设任务为引领,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打造“湖北的苏州”、建设“魅力孝感”战略目标,在理论研讨、实践探索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的孝感路径,得到全市上下广泛认同。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孝感将紧紧围绕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即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推进城镇跨越、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奋力开启孝感第三次创业新征程,确保提前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推进产业跨越 建设经济强市

建市20年,孝感市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呈现出跨越赶超的良好态势。

在10月17日的“魅力孝感20年中省媒体见面会”上,孝感市委书记陶宏欣喜地用6个“1”、3个“5”概括了2012年孝感主要经济指标的历史性跨越——

6个“1”,是指GDP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105亿元,比1992年翻了四番,年均增长13.9%;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52家,居全省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接近1000亿,年均增长24.2%;旅游接待人数1200万人次,综合收入70.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163.5亿元。

3个“5”,是指规模工业增加值511亿元,年均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552.5亿元。另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增长均翻了六番多。孝感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汉川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15个乡镇名列全省百强乡镇。

目前,孝感已由工业化初期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后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显著增强。三次产业比重由46.3:31.0:22.7调整为20.4:47.8:31.8。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盐磷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纸制品、能源等11个重点产业。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485家,过10亿元企业21家。食品饮料、盐磷化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销规模突破100亿元。孝感高新区电子机械、孝南纸制品、汉川纺织服装、应城精细化工、云梦塑料包装等5个产业集群名列省级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4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90亿元,居全省第四位。肖港小香葱、孝昌太子米、孝感糯米等13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为推进产业跨越、建设经济强市,孝感将努力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焦发展区,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区,商贸物流和旅游特色发展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和位次不断提升。

为此,孝感将大力实施百家骨干企业提升、千家中小企业成长、万家创新型企业孵化的工业经济“三大工程”,做多做大做强工业市场主体;加快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广享誉全国、被誉为“现代农业一面旗帜”的“春晖模式”,大力发展特色板块农业和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加快“四个一批”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生态化。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施好事关孝感发展全局的100个重大工程项目,实行市和县市区领导“双包保”责任制,倒排时间表,挂图作战。

推进城镇跨越 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20年弹指一挥间,孝感由中等城市悄然跨入大城市行列,主城区面积由17平方公里扩大到58平方公里,人口突破50万,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9.6%。以孝感主城区为龙头、各县市城区为骨干、各乡镇为支撑的“1531”城镇体系日臻完善。孝感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孝感市长滕刚说,孝感是连结湖北、河南两省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节点城市。按城乡统筹、“四化”同步要求,孝感将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中部地区重要交通节点,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建设鄂豫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

首先坚持“全域孝感”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按“孝汉一体、市区一体、云孝一体、城乡一体”的思路,把全市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和打通规划。孝感中心城市建成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县级城区建成中等城市,建设好30个重点特色镇和100个农村新社区。加强区域发展统筹,明确每个县市区的发展定位,构建孝感“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和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其次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加快城镇供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六张网”和教育、卫生、文体、社保、安居、安全等公共服务“六张网”建设。推进城镇网格化管理和小区物业管理“两个全覆盖”,扎实开展“四城同创”、文明卫生村镇创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一线一点”建设“三项创建”活动,改变城乡文明卫生面貌。

推进文化跨越 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

孝感,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古代24孝中,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三个故事都发生在孝感。今年10月10日,孝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孝文化之乡”。

多年来,孝感大力弘扬中华孝文化,成立中华孝文化学院等多个研究机构,连续举办孝文化节和“孝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5次国际研讨会,举办孝文化高峰论坛,连续评选七届“十大孝子”和四届“十大孝亲敬老小天使”。今年又将“孝感精神”表述为“至孝至诚,图强图新”。“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在孝感深入人心。

在中央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文化产业大繁荣的今天,孝感正加快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

以孝文化凝聚社会共识。传承和弘扬孝老爱亲优良传统,践行“至孝至诚、图强图新”的孝感精神,促进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群众生活深度融合,开展孝德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四进”活动,号召广大群众争做文明孝感人。

以孝文化扩大孝感影响力。突出孝文化特色,除已建或在建的董永公园、中华敬老园、中华黄香文化园、孟宗文化园外,还要建设一批孝文化标志性建筑,办好孝文化节。孝感计划从明年开始,每年的孝文化活动从农历七月七办到九月九,加大群众参与力度,办“人民的节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以孝文化塑造孝感品牌。整合孝文化资源,推进孝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孝文化特色商品开发力度,壮大孝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如引进凤凰卫视母公司香港乐天投资80亿元建设凤凰天仙城。

推进动力跨越 建设创新城市

资源、人口红利总有用尽之时,唯有思想红利、体制机制红利、精神红利、科技红利源源不绝。

去年,孝感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纠风正纪促跨越”活动,完成了41个单位大科室制改革,实行中层干部全员竞争上岗,出台了全力支持“三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下放了113项市级权力,取得了很好效果。

推进动力跨越,建设创新城市,孝感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思路转换、体制转轨、职能转型、方法转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和动力。

今后,孝感将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纠风正纪促跨越”这两项活动常态化,着力清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陈旧观念,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更加自觉地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入推进“两型”社会示范区建设。“三情”结合找路径,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吃透改革“红利”。

打造一流的开放平台,弘扬一流的开放文化,营造一流的开放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聚集规律和企业布点规律,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牢固树立“产业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着力打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把科技创新作为跨越发展的持久动力,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努力提升全民创新素质。继续以“十大融资办法”破解建设资金难题。采取“七大土地增容措施”破解项目用地难题。以招才引进和培养使用相结合破解人才难题,以三类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破解拆迁安置难题。

推进民生跨越 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发展是硬道理,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0年来,孝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倍,年均分别增长12.2%、13.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49.1%、59.1%降至43.7%、43.6%。

目前,孝感义务教育普及率近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7.7%,青壮年识字率99.4%。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增加了29.8平方米和15.39平方米。2012年,全市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2903公里,是1992年的4倍多。京广高铁等五条铁路、京港澳等四条高速公路相继通车,孝感进入高铁时代;汉孝城际铁路等建设进展顺利,百姓出行大为方便。

孝感市委认为,推进民生跨越,建设人民幸福城市,意味着百姓安居乐业、身心愉悦,稳定感明显增强;环境优美、生活便捷,舒适感明显增强;安定有序、公平正义,安全感明显增强;自尊自强、实现自我,成就感明显增强;崇文尚德、包容共济,归属感明显增强。

为此,孝感将切实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和管理、社会保障、现代化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五个全覆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群众居住、社会保障、户籍、培训就业、社会事业“五个一体化”,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孝感。

同时,标本兼治创新社会管理。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领导干部大接访、信访积案大化解等“六大行动”;健全完善预防社会矛盾产生、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公共安全保障等“十大机制”,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加强党的领导 为“两五”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归根结底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作坚强的组织保障。

今后孝感将着力完善科学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好干部“五条标准”,切实解决唯年龄、唯学历、唯经历、唯结构、唯分数、唯票数等“六唯”问题;坚持上级要求与制度建设结合、平时考察和用时考察结合、干部使用和管理结合、储备和使用结合,使选人用人更加科学化。组织开展争当好干部、争创好班子“双争”活动、谈心谈话“双谈”活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组织实施好“槐荫人才计划”,继续实施人才奖励制度,评选表彰突出贡献人才。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社区建设进行全面梳理,老社区抓提升,新社区坚持标准,力争已确定的89个新社区年内全部开工。加强基层社区平台、组织、队伍三个“1+X”建设,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组织“领头雁”队伍建设,在乡村两级开展“强化两项职能、争当五个书记”活动。切实加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干部三支队伍建设,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去年底,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孝感结合实际出台了改进学风、会风、文风、话风、事风“五风”的75条具体规定。要继续严格抓好中央、省、市有关规定的落实,克服一阵风思想,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作风、解决实际问题“三个同步”。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多到农村和企业去,多到建设工地去,多到困难多的地方去,真心实意为市场主体、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满意。

大政方针一明确,创造性落实是关键。孝感将继续组织开展调研式督查、拉练式检查、点评式督办,着力打造落实链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张时间表、一套推进方案、一抓到底“六个一”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效能办的作用,对落实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效能监察和廉政督查。对重大项目一周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半年一总结,年底结硬账。每年组织好四次大拉练检查活动,看各地发展新战场、新项目、新平台、新模式。今年已开展了三次,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孝感市委书记陶宏说,20年来,孝感积累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做到好与快的统一。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三情”结合找科学有效路径。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五是必须坚持实干兴市,以干部优良作风保障发展。

第五篇: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深发改〔2016〕562号

各区人民政府,新区管委会,市政府直属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5月18日

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56号),进一步加大我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有效支撑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推动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要求,以“四个全面”为统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深圳建设“二区三市”发挥支撑保障和引领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国际一流、深圳标准。把深圳质量、深圳标准贯穿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和各环节,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规划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模、服务水平适度超前,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坚持统筹规划、建管并重。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的系统规划和项目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部门分割和行业限制,切实发挥规划调控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建设运营管理,建立责权明晰统一、管护动态精细、执法规范有力、运转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聚焦基础、安全优先。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先加强民生工程建设,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满足居民工作生活需求。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坚持绿色优质、低碳生态。立足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环保意识,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生态化。继续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深入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强化低碳生态建设理念,坚持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宜居城市。

坚持转变职能、加快实施。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改革。推进政府职能作风转变,减少行政审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三)行动目标。

以国际一流城市基础设施标准为标杆,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作,引进国际先进实用技术,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更加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以完善的城市功能提升国际化辐射带动能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400公里;公交出行更加便捷,公共交通占机动出行分担率达到65%,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4800万人次,深圳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2800万标箱。

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5%,全市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WLAN覆盖率达到99%。应急备用水源满足城市3个月需求,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10%。基本形成500千伏环网主干网架,加快推进电网智能化。到2020年干线综合管廊达到80公里。

生态文明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90%。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

公共安全及空间拓展实现突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基本消除安全隐患,城中村环境实现根本改善。新增填海面积50平方公里,通过拆除重建实现用地供应约12.5平方公里。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加快建成起步区3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计划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及空间拓展共362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4267亿元,计划五年完成投资约7230亿元。

(一)综合交通提升计划。

强化深圳远洋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加快建设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加快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战略性通道建设,建成具有强大集聚辐射功能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城市路网系统,推动一体化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建设。

1.轨道交通工程。共40个项目,总投资5360亿元,五年投资2213亿元。建成广深港客专深圳至香港段、穗莞深城际,加快赣深客专、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沿海客专规划建设,尽快启动深惠城际等前期工作,研究布局深圳对外国家铁路新通道;改造提升深圳北站、深圳东站、平湖站、西丽站,规划新的高铁客运站。建成轨道交通三期及三期调整工程,加快轨道交通四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龙华新区现代有轨电车线路规划建设。〔市交通运输委(轨道办)负责,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2.港口机场工程。共22个项目,总投资960亿元,五年投资582亿元。规划实施深圳港西部港区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盐田港东港区和大铲湾二期工程,加快南山港区妈湾作业区海星码头改造工程,建设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推进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第三跑道、T4航站楼一期工程(卫星厅)建设,完成南头直升机场搬迁工作。〔市交通运输委、发展改革委、深圳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市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配合〕

3.道路系统工程。共81个项目,总投资2912亿元,五年投资1291亿元。加快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二期、外环高速、东部过境高速、深惠、深汕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要通道建设。建成南坪快速路三期、坂银通道、坪盐通道、鹏坝通道、龙盐快速路、丹平快速二期等,加快107国道市政化改造、罗芳公路立交桥改造、皇岗路下沉改造、春风路隧道工程,完成梅林关、布吉关及南头关改造,推进快速公交走廊规划建设。加快莲塘口岸建设,推动皇岗、沙头角等口岸改造,实施深圳湾口岸交通改善工程。〔市交通运输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市发展改革委、规划国土委配合〕

(二)资源保障提升计划。

全面提升市政设施现代化水平,完善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安全优质供水保障体系,构建清洁智慧的能源保障体系,发展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立适应城市发展的基础系统支撑体系。

4.供水保障工程。共28个项目,总投资682亿元,五年投资216亿元。规划建设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及深圳境内配套工程,开展水库入库支流治理和供水水库隔离围网建设。新建坝光水厂,扩建南山、红木山等7座水厂,新增供水规模100万立方米/天,对东湖水厂、盐田港水厂等9座水厂进行深度处理。完成200公里老旧市政供水管网改造,开展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完成30万户住宅供水管网改造,加快新一轮社区管网改造工程,规划改造447个小区。〔市水务局、市水务集团、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5.能源保障工程。共19个项目,总投资1089亿元,五年投资665亿元。加快建设滇西北至广东±800KV特高压直流深圳段、祯州至现代等输电线路,规划新建500KV现代站、东方站、坪山站等输变电工程。优化能源结构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岭澳核电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建设大唐宝昌电厂扩建、钰湖电厂扩建、华电坪山分布式能源等燃气热电联

产及分布式能源项目,建成深圳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建设迭福LNG接收站、下洞天然气储备与调峰库、西气东输二线LNG应急调峰站和城市燃气输配管道;加快建设国家成品油储备深圳油库、樟坑径液化石油气仓储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贸信息委、规划国土委、住房建设局、国资委、有关区政府(新区管委会)、项目单位负责〕

6.信息化工程。共14个项目,总投资223亿元,五年投资180亿元。开展宽带普查,全面推进光纤到户改造,到2020年全面实现“百兆到户,千兆到企,百米光接入”的目标;配合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改造进程,同步建设宽带网络及管道、光缆、基站等,推动宽带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人流密集区域的WLAN覆盖。统筹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市经贸信息委牵头,市通信管理局、市信息管线公司、天威视讯、中国电信深圳分公司、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负责)

7.综合管廊工程。共5个项目,总投资195亿元,五年投资85亿元。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加快完成地下管线普查和地下管线综合规划,大力提高地下管网建设标准和建设质量,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地下空间布局。推进全市高压走廊落地的工作,加快电力隧道、综合缆沟建设。推进全市综合管廊的规划,筹划建设沿深圳河湾、南山区西北地区的大型干线综合管廊。在前海、大空港新城、留仙洞和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建设,以及重要城市主干道改扩建过程中,采用地下管线综合管廊技术。〔市规划国土委、住房建设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三)生态环境提升计划。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流域为单元系统推进治水提质,强化全市垃圾统筹处理,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化”典范城市。

8.海绵城区工程。共25个项目,总投资283亿元,五年投资168亿元。建成光明凤凰城、国际低碳城等20个低影响开发区,面积达到266平方公里。新建深圳河湾、前海外围、宝安中心区、沙井桥头等19个片区排涝工程,加快前海—南山排水深隧系统工程、布吉河分洪通道等工程建设,加快大空港新城、宝安中心区、坝光海堤工程建设,推进东部海

堤重建和大亚湾海堤加固。全面控制水土流失,开展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恢复道路硬质边坡生态系统功能。〔市规划国土委、水务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9.水污染治理工程。共21个项目,总投资589亿元,五年投资364亿元。改造完善原特区内污水管网208公里,新建原特区外污水管网超过4052公里。续建福田污水厂,新建、扩建洪湖、坝光、坂雪岗、沙井等19座污水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04.8万立方米/天;改造罗芳、蛇口等24座污水厂,改造规模344万立方米/天;新建污泥处理工程4处,新增污泥处理能力1475吨/天。〔市水务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0.流域治理工程。共41个项目,总投资373亿元,五年投资273亿元。综合治理144条河流,长度约552公里,其中深圳河湾流域10条23公里,前海(大铲湾)水系6条30公里,珠江口流域16条36公里,茅洲河流域42条170公里,观澜河流域26条114公里,龙岗河流域15条81公里,坪山河流域15条48公里,大鹏湾水系7条16公里,大亚湾水系7条34公里。〔市水务局牵头,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1.垃圾处理工程。共14个项目,总投资220亿元,五年投资185亿元。强化全市垃圾统筹处理,制定垃圾处理规划、政策、标准,加强监督、指导和全过程监管。加快推进东部环保电厂、宝安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南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等大型骨干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开展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布点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升我市垃圾焚烧处理比例。〔市城管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2.大气环境及环境能力建设工程。共7个项目,总投资288亿元,五年投资162亿元。聚焦PM2.5污染防治,持续削减空气污染物排放。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控,尽快淘汰黄标车,新车实施高等级国家排放标准,继续实施清洁能源汽车应用计划。强化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全面推进中小燃油锅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和关停。〔市人居环境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3.公园园林工程。共22个项目,总投资165亿元,五年投资111亿元。推进仙湖苏铁珍稀植物群落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打造以“五河两岸多库”为主体的湿地保护体系。推进大鹏半岛、田头山、铁岗—石岩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三洲田、正坑、罗田、五指耙

等森林公园建设,开展嶂背、金龟、马鞍岭等郊野公园建设,新建和改造社区公园300个,到2020年公园总数超过1000个。〔市城管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四)城市安全及空间拓展计划。

深刻吸取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的教训,全面开展安全隐患整治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加大土地整备力度,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科学合理开发海域空间,统筹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深圳产业和城市功能布局。

14.公共安全工程。共6个项目,总投资178亿元,五年投资178亿元。突出抓好余泥渣土受纳场、危险边坡、地面坍塌、消防火灾等重点地域和领域安全隐患的整治,切实做到“发现一个,消除一个,销号一个”。开展地震构造勘察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机制,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开展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净化、绿化、文化、美化、硬化。〔市安全监管局、规划国土委、公安局、城管局、应急办、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5.空间开发工程。共4个项目,总投资623亿元,五年投资446亿元。加快推进科学用海,实现对海岸带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建设地下公共空间系统、交通系统、市政系统和人防系统等,构建功能齐全、安全方便、环境宜人的地下空间体系。加快推进土地整备,以城市功能提升为导向,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城市更新联动。〔市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6.深汕合作区项目。共13个项目,总投资126亿元,五年投资111亿元。深汕合作区管委会统筹推进合作区的通用机场、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G324国道改造工程以及鹅埠、小漠、鲘门片区主次干道建设,加快水底山水库工程、西部水厂、鹅埠污水处理厂、鲘门变电站建设,建成起步区30平方公里的城市骨架。(深汕合作区管委会负责)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发挥调控引领作用。

1.科学编制专项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科学编制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十三五”专项规划。到2016年6月底之前,要完成交通、口岸、能源、水务、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并将各专项规划纳入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计划。(各相关部门负责)

2.强化专项规划实施。严格执行城市道路红线、绿地绿线、基础设施黄线、水系蓝线等管理规定,通过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计划滚动落实,统筹好项目用地安排。城市新区建设、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及房地产开发项目要按照专项规划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要求,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优先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不得擅自改变其用地性质和规模。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创新,定期开展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及时纠正违反规划行为,将专项规划实施纳入城乡规划督察范围,提高规划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市规划国土委负责)

3.加强深莞惠基础设施规划统筹。加快推进深莞惠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预留交通、电力、燃气、通信、污泥、垃圾、防洪等重要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廊道用地,完善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各相关部门负责)

(二)抓好项目落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项目建设各项制度,规范招标投标工作,全面推行现代工程管理。狠抓建设进度,明确工作目标,倒排时间节点,厘清工作责任,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注重造价管理,优化建设方案,严格设计变更程序,加大政府监督力度,努力降低工程造价。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工程质量标准,强化工程质量检测,打造放心工程、优质工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确保安全生产,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5.大力推进新项目开工。由各区(新区)组织实施的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和资金安排、质量和安全监督、审计等事权下放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应用跨部门

协同办理平台,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合并办理选址意见书与用地规划许可。已开展规划环评区域内的项目简化环评手续,河道综合治理项目简化为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政府投资项目申报水保方案时,市水务局可对水保方案提前接入,先行评审。(市规划国土委、人居环境委、水务局牵头)

6.做好前期项目储备。纳入行动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可直接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相关项目包的责任单位应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待条件成熟后分批由市发展改革部门确认。项目责任单位要科学制订前期工作计划,凡列入本行动计划的项目要尽快启动前期工作,明确每个关键环节的时间节点,将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和反复。(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三)保障项目用地,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

7.落实用地规模和指标。严格执行《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完善征收安置用地报批手续,征收安置用地可与基础设施主体工程用地一并报批,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核定征收安置用地规模。(市规划国土委负责)

8.建立征地拆迁责任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土地房屋征收按属地原则推进,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要落实基础设施项目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主体责任。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协议签订并明确征收范围后6个月内完成控制性工程土地房屋征收相关工作,1年内完成全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市土地整备部门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协调解决土地房屋征收问题。〔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9.推动片区统筹城市更新。建立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联动机制。大力推进重点片区的更新改造,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城市更新联动;建立地上地下联动城市更新机制,实现地下基础设施与城市更新项目同步建设。〔市规划国土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四)加强资金保障,推进项目投融资改革。

10.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安排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出资资本金,加强市、区联动,确保征地拆迁资金及时足额划拨到位。积极争取中央各类专项补助资金,以及国内外各类银行和非金融机构贷款。(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委负责)

11.创新投融资模式。创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和运营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开展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效率。积极创造条件,优化市场配置,通过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12.推进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完善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定价和调整机制,推动按行业平均成本、企业合理利润和居民承受能力确定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定价成本定期监审制度和价格动态调整制度。研究建立供水、供气等行业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完善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严格控制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收费减免范围,对减免收费部分,政府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合理补偿。(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各项目责任单位负责)

(五)提升管理水平,推进运营机制创新。

13.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法规体系,制订建设标准、管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城市管网综合管理,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城市道路开挖和地下管线建设行为,整合城市管网信息资源,消除市政地下管网安全隐患,杜绝“拉链马路”、窨井伤人现象。〔市规划国土委牵头,市交通运输委、城管局、水务局、住房建设局、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负责〕

14.推动运营机制改革。发挥区域统筹作用,按重点区域或流域对区域道路、综合管廊、垃圾、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捆绑打包,统一组织开展项目投融资、建设和

运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委、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参与〕

15.推进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总体要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向智慧化、标准化和精细化发展。建立城市基础设施电子档案,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平台全覆盖,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重点推进城市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及典型应用、智慧社区(园区)、城市网格化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有效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促进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市城管局牵头,市经贸信息委、交通运输委、人居环境委、水务局、住房建设局负责)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市长—副市长—项目责任单位”的分级协调机制,将城市基础设施五年行动计划的任务和时间要求整体纳入市重大项目平台统筹推进。按照分工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各领域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总协调人,建立专责工作组,定期召集相关部门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市有关部门及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本级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负总责,制定具体计划,分解责任到位。

(二)做实计划保障,实施项目库动态调整。全面提升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管理水平,市发展改革委提前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工作,分列入投资计划,加强项目前期经费保障。加快开展市区投资事权、财权的研究,通过对相关事权和审批权下放,实现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工作的统筹推进。开展市级财政资金供给能力研究,创新公共设施投融资模式,保障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扩大项目储备力度,提前启动前期工作,保证实施项目优中选优。

(三)完善用地机制,加大省市沟通力度。市土地整备部门要加快研究修订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创新解决土地房屋征收问题。进一步完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落实机制,优先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指标,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列入本计划的城

市基础设施项目,市规划国土委将其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和计划,定期对项目用地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落实,并同时报送省住房建设厅等相关部门。

(四)强化督办督查,严格责任考核。项目责任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目标分解投资工作任务,倒排投资计划,明确详细时间节点,将投资任务落实到项目及责任人,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工程进度。进一步强化任务考核督办,建立健全各区(新区)、各相关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定期汇总项目进展情况并进行排名通报,对完成不理想的区(新区)和有关部门,要坚持实行负责人约谈制度。市政府督查室、市监察局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督查,对完成情况严重滞后的责任单位及时督办、限期整改,对审批过程出现的不作为、推诿扯皮等行为进行严厉查处。

下载深圳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建设公园之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深圳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建设公园之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