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狠抓农村路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狠抓农村路网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京山地处鄂中,版土面积3504平方公里,共有14个乡镇,一个经济开发区、411个行政村,人口63万。全县现有通车里程1925.72公里,列入农村路网改造项目有三级公路9条、257.33公里,通村公路97条、633.7公里。近年来,京山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市加快路网建设的机遇,以三级环线公路建设为重点,狠抓农村路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路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 万元,投入劳力近万个,机械设备 余台套。完成三级公路路基 公里,四级公路路基 公里,73公里国债项目路面工程全面进入上基层铺设,8月底前可完成下封。23.7公里三级公路完成下基层16.7公里。
一、正确分析形势
一是认真分析形势,增强紧迫感。近两年来,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市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着力推进省道公路上档升级,交通“瓶颈”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我县地处大洪山南麓的山前过渡区,地势从西北重丘区向东南平原区过渡,以丘陵为主,公路建设中路基工程土石方量大,工程难度大,路基工程成本高,一直是阻碍农村路网建设发展的难点;加上京山境内无国道的地理区位劣势,公路建设历史性欠帐较多。因此,在周边县市大力发展通村公路之时,京山县仍然有在建二级公路100公里、在建三级公路100公里,形成二级路网、三级路网、通村公路三网齐头并进,多头建设的格局。特定的形势决定着京山的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着干线公路与农村路网建设争设备、争施工力量的矛盾。如何做到多头并举,合理调配,打好时间差,成为农村路网建设的关键。
二、统筹规划,合理决策
针对京山公路建设的实际,我县提出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全网启动,整体推进”的思路,对农村路瓦胳建设进行了认真科学的规划。
一是以打通县际及县通乡公路为重点,突出73公里交通国债项目。明确两个主体,即所属乡镇为路基建设的主体,交通部门为路面及防护配套工程建设的主体,各自承担相应建设责任。
二是以兼顾循环线路,解决断头公路解决镇际公路为重点的三级公路建设,明确乡镇地位,由于镇为当业主,按照既有的“四个一点”的办法,吸纳社会施工力量完成,规划建设三级公路23.7公里。
三是扶持旅游大镇(场),发展区域旅游交通,利用杨集、绿林迫切需要发展旅游公路,解决旅区出行和区间公路的机遇,规划旅游公路40公里,构筑农村路网公路建设的小氛围。
四是以点带面,全面实施“一镇一村”或“一镇一路”工程。今年全县通村公路路面建设100公里,要求各镇至少完成一个村或一条线路,里程不少于5公里的路面建设任务。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划分,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明确,分工细致,为打好时间差,化解施工力量与建设任务不相符的矛盾,我们从政策上尽量引导农民在通村公路和结构选定上尽量选择水泥路,一是便于今后养护,二是水泥路可常年施工,与干线公路施工期错开,根可有效发挥专业队伍特长,缓解队伍和设备不足的矛盾。
三、找准难点
我县农村路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县市相比,有着不同特点,一是乡乡通油路尚需今年进一步建设,到年底才可望实现。二是通村油(水泥)路村占比例 %。三是今年的通村公路建设自年初动员大会以来,镇村公路建设出现的行动迟缓、等待观望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县委、县政府迅速组织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到兄弟县市参观,从看现场入手,开展“三个为什么”讨论,抓住思想认识上的要害,剖析三种不良情绪,即建设和筹资上的畏难情绪,希望交通部门一切包办的等靠要情绪,少数镇村干部无所作为的情绪。最后形成“四个统一”,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决策上来,统一到加快经济发展上来,统一到三年目标任务上来,统一到实际行动中来。达到一个转变,切实转变通村公路建设是自己的路,就要自己修,不是交通部门的事,责任主体就是当地镇政府及村民委员会,要由过去的“要我修”转变为“我要修”。
四、借鉴经验抓落实,拓宽视野广筹资
我县农村路网三级公路建设任务257.33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633.7公里。其中通村公路建设是难点,关键问题就是难落实,难筹资。为把认识引导与政策引导有机结合,确保通村公路建设顺利进行,我们经过慎重考虑,周密制订实施方案。
一是明确建设任务和责任。我们对通村公路建设提出“三年目标规划,一年一结账,三年结总账”,本年度路面建设全面实施“一镇一村”或“一镇一路”工程,里程不少于5公里的硬指标,与乡镇主要领导工作业绩挂钩。进一步明确通村公路建设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及下属的村民委员会,交通部门负责道路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政策落实(奖励资金到位等)
二是允许有实力的社会施工力量参与建设。在年初估计8月前,公路专业队伍还在二级路网和三级路网施工,油路施工非专业队伍难以保证质量,水泥路施工可以聘请社会力量参与的实际,我们鼓励通村公路多修水泥路,缓解队伍供需不足矛盾。
三是大力开展帮扶活动。借鉴兄弟县市经验,建立县直部门帮扶乡镇关系,开展帮扶活动,减轻镇村压力,促进通村公路建设。
四是积极多途径筹集资金。采取“五个一点”办法,即规定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必须全额用于通村公路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扶贫及补助资金;鼓励在外成功人士投资捐助;发动沿线企业赞助;充分用足“一事一议”政策,筹集建设资金。
第二篇:狠抓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自市委开展“双争”活动以来,澧县把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作为县级班子建设的切入点,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双争”活动的落脚点,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经济建设的步子明显加快。今年来,农业全面增产增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新上工业项目97个,可新增税源3000万元以上。
一、统一认识,力求“双争”促发展。为确保“双争”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通过学习市委的文件精神、总结澧县的发展实践,统一了“四大家”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一是统一了把“发展好”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的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市委提出在全市开展“双争”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发展。争创“五好”班子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习好、团结好、作风好、机制好这四好的落脚点是发展好,争创“四型”干部的落脚点归纳起来体现在创政绩、促发展。因此我们提出,要把“双争”活动与加快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把发展好不好作为检验“双争”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检验标准。二是统一了把班子能力建设作为实现“发展好”的重要途径的认识。县级领导班子负有“保一方稳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重责。我们能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澧县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建成全省经济强县、提前五年实现小康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澧县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从加强县级班子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着手。三是统一了把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作为班子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的认识。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加强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应当始终成为我们加强班子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任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对我们县级班子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加强领导班子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提升素质,增强本领促发展。开展“双争”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领导干部素质的提升为基础。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一是打牢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活动。今年来,先后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部任用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的主题学习。通过学习,使“四大家”领导的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认识更加统一,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更加浓厚。二是夯实知识基础。明确提出每名干部都要精学一门相关业务知识,学会使用电脑,带头讲普通话,掌握部分英语日常用语,对接受继续教育的,还解决一定学习经费。近年来,先后有一名副县长获得全市县级领导干部普通话演讲比赛一等奖,一名副县长通过自学考取了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5名领导干部参加了在职研究生班,20多名县级领导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文章50余篇,县人大、县政协还为每名班子成员新添置了电脑。三是筑牢实践基础。今年,县委明确提出,每个县级领导除分管一线工作外,都要上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实践中增强发展的能力。把农村办点示范、挂包企业、引进工业项目作为每名县级领导的基本工作职责,专门下文明确了每名县级领导两年内必须引进一个固定资产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任务明确后,“四大家”领导行动积极,四面出击抓招商。县委为充分发挥所有县级领导引进项目的“牵引”作用,采取了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的工作措施,并定期分批确定重点工业项目,组织县级领导进行重点公关招商。到目前为止,“四大家”县级领导共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8个,其中已开工投产的项目11个。
三、改进方式,科学决策促发展。为确保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方法。一是顺应民意作决策。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作到了及时决策,满足群众需要。近年来,部分城镇居民反映,虽然县城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特别是少数地方下水道堵塞严重、小街小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创建卫生县城过程中,提出了首先要解决居民“坐水牢”、走泥巴路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县城内共兴建和改造下水道1万米、硬化小街小巷20多条,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二是集思广益作决策。每一项重大决策前,都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切合实际。如今年年初,为确定全年经济工作思路,县委分别到人大、政府、政协专门征求意见,组织老干部、县直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分头座谈,并组成4个调查组,下到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走访干部群众200多人,征求意见和建议。县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年工作思路。三是严格程序作决策。县委、县政府在严格落实《常德市市管单位领
第三篇:狠抓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自市委开展“双争”活动以来,澧县把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作为县级班子建设的切入点,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双争”活动的落脚点,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经济建设的步子明显加快。今年来,农业全面增产增收;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新上工业项目97个,可新增税源3000万元以上。
一、统一认识,力求“双争”促发展。为确保“双争”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通过学习市委的文件精神、澧县的发展实践,统一了“四大家”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一是统一了把“发展好”作为活动的落脚点的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市委提出在全市开展“双争”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发展。争创“五好”班子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习好、团结好、作风好、机制好这四好的落脚点是发展好,争创“四型”干部的落脚点归纳起来体现在创政绩、促发展。因此我们提出,要把“双争”活动与加快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把发展好不好作为检验“双争”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检验标准。二是统一了把班子能力建设作为实现“发展好”的重要途径的认识。县级领导班子负有“保一方稳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重责。我们能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澧县实际,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建成全省经济强县、提前五年实现小康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澧县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从加强县级班子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着手。三是统一了把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作为班子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的认识。经济建设始终是我们的中心,加强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应当始终成为我们加强班子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任何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实现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这对我们县级班子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加强领导班子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
二、提升素质,增强本领促发展。开展“双争”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领导干部素质的提升为基础。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提升领导干部素质:一是打牢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个月开展一次中心组学习活动。今年来,先后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部任用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的主题学习。通过学习,使“四大家”领导的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思想认识更加统一,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更加浓厚。二是夯实知识基础。明确提出每名干部都要精学一门相关业务知识,学会使用电脑,带头讲普通话,掌握部分英语日常用语,对接受继续教育的,还解决一定学习经费。近年来,先后有一名副县长获得全市县级领导干部普通话演讲比赛一等奖,一名副县长通过自学考取了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5名领导干部参加了在职研究生班,20多名县级领导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文章50余篇,县人大、县政协还为每名班子成员新添置了电脑。三是筑牢实践基础。今年,县委明确提出,每个县级领导除分管一线外,都要上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实践中增强发展的能力。把农村办点示范、挂包企业、引进工业项目作为每名县级领导的基本职责,专门下文明确了每名县级领导两年内必须引进一个固定资产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任务明确后,“四大家”领导行动积极,四面出击抓招商。县委为充分发挥所有县级领导引进项目的“牵引”作用,采取了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半年一考核的措施,并定期分批确定重点工业项目,组织县级领导进行重点公关招商。到目前为止,“四大家”县级领导共引进投资过千万元的工业项目18个,其中已开工投产的项目11个。
三、改进方式,科学决策促发展。为确保决策的科学和民主,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方法。一是顺应民意作决策。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我们作到了及时决策,满足群众需要。近年来,部分城镇居民反映,虽然县城建设发展迅速,但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特别是少数地方下水道堵塞严重、小街小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创建卫生县城过程中,提出了首先要解决居民“坐水牢”、走泥巴路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县城内共兴建和改造下水道1万米、硬化小街小巷20多条,使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二是集思广益作决策。每一项重大决策前,都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使决策更加科学,切合实际。如今年年初,为确定全年经济思路,县委分别到人大、政府、政协专门征求意见,组织老干部、县直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乡镇党委书记分头座谈,并组成4个调查组,下到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走访干部群众200多人,征求意见和建议。县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全年思路。三是严格程序作决策。县委、县政府在严格落实《常德市市管单位领
导班子集体决策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试行)》的同时,始终坚持三条原则,即:决策前出安民告示的原则,不搞临时动议的原则;坚持三个程序,即:凡是提交决策的事项,必须先根据上级会议精神或部门需要提出决策思路,然后由部门或相关的领导小组讨论形成决策议案,最后提交讨论进入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县委、县政府先后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速发展工业的决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优惠办法》、《关于加强县城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重要决定和意见,充分体现了集体意志,通过实践检验,这些决策也是符合澧县实际的,起到了统一全县领导干部思想,凝聚全县各方力量的作用。四是坚持依法作决策。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必须先由县法制办把关,法制办不签批的,县长坚决不批。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县政府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县长到下面解决重大问题特别是重大的涉法案件,坚持带法律顾问,使自己的决策符合法律规范。
第四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五篇:浅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浅谈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论文摘要: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与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只有抓住农村基础设施这个最薄弱和关键的环节,才能为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提供坚实物质基础,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一、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就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相互协调发展,而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电力、牧区草场围拦等“六小”工程)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全国仍有近一半左右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基本上是“望天收”;现有灌区大都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差别,相当一部分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现有的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季节性、区域性缺少问题突出;农业用水浪费、效率低的状况较为普遍,全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7,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比,中国灌溉用水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矛盾。
2.近期农村公路建设的突出矛盾。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农村公路已初具规模,解决了大多数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但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仍然以土路交通为主,遇到天气不好,道路泥泞;已建成的乡村公路密度偏低,路网结构不合理;部分已修建的沥青公路堡坎基脚不扎实、路面薄、使用时间短;路政管理力度不够,养护资金缺乏保障;在农村公路新建、重扩建过程中,少数农民缺乏大局意识,依赖性强;农村公路建设占地、拆迁和青苗补偿等工作难度加大,所有这些问题,给农村运输带来诸多不便,阻碍了商品的流通,给农民带来不少损失,影响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3.饮用水安全隐患大,供水水质、水量不达标。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仍较为突出。受工业污染影响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固体废弃物等影响,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饮用水重金属矿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受工业发展影响,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严重下降,造成饮用水水量短缺;受经济发展影响,偏远地区吃水困难,而自建水窖等储存的饮用水中微生物、细菌超标,使用时虽经过煮沸,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亟须加快解决。
4.农村电力设施落后,用电贵、用点难。在农村电力改造方面,尽管国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使得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度显著提高,但和其他地区相比,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明显落后,用电难、用电贵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偏远地区甚至仍然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
5.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低,设施简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
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农村居民公平享有上学、就医的机会大大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
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分析
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财政投资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道路、供水、供电、学校、医院等都由财政投资建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却大都由农民自己投资。虽然以前对农村也有投资,比如农业集体化时期,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更多集中在大江大河治理方面,而农村改革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存在投入不足,特别是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集体经济时期,中国政府对农村公共投入资金总量虽然很小,但是相对绩效却很高。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后,除少数地区外,农业集体化时期的集体资产也分配到户,以农户为主的这种家庭承包经营单位,虽然对农村公共产品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却缺乏对这些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维护意识,致使原有的基础设施超期服役,有的甚至破坏严重,而新的基础设施鲜有投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集体经济无钱投入,农民投工投劳下降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因素。在农业集体化时期,集体经济和“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一方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多数乡镇没有固定的集体收入来源,因此,根本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农民对农村包括基建设施在内公益事业的劳务投入总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取消了农民“两工”(即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和农业税以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基础设施的后续管理和维护也要安配相应的配套资金。
2.科学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建设文明、小康、秀美的新农村。
3.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中国人均耕地少,而有基本灌溉设施的耕地更少,还不到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并且其中有1/3灌溉耕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年久失修,无法发挥正常功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只有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小流域综合治理、山区水利建设,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重点发展投资大、效益高的喷灌、滴灌、雾灌等节水灌溉模式以及地埋管道、软带微喷
等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模式,同时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改革,以提升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二是大力建设农村公路。“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通道,也是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都离不开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础保障。只有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才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尽快解决水污染严重地区和水量不足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努力争取饮用水安全,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清洁放心的饮用水。四是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农村电力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农村电力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进行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农村居民用电价格高的问题,实现同网同价。启动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逐步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生活生产用电问题。五是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就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继续实施农村校舍改造工程,推进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扩大农村生活保障覆盖面,努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过去农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缺乏或根本没有有效维护和管理,导致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很快报废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各项公共事务各项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R],2009.[2]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EB/OL].新华网
[3]郑风田,董筱丹,温铁军.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的“双重两难”[J].贵州社会科学,2010,(7).[4]滕长宏.法律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以农村公路建设为例[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02-07.[5]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EB/OL].新华网,2009-03-13.[6]陈光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