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社会视野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略谈
和谐社会视野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略谈
党中央在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适时决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安工作来说,进一步加强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动力。对此,笔者谈些肤浅认识,以期对各同仁有所启发。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
警察公共关系是法律法规所确定的警察与社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表现为公众对警察整体素质的评价和信赖程度,社会对公安工作的参与、支持程度,是公安工作价值的社会体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公安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003年11月,公安部召开了具有历史性重要意义的全国第二十次公安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全体公安民警都要对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有全面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是我党根本宗旨的体现。建设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公安工作中的延伸,一切公安工作必须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满意。全体公安民警要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安工作“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大历史使命的高度,全面认识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现代化事业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科学判断,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看,人均GDP1000美元是个新的战略起点,如果把握得当,经济可以起飞、社会变革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会更加尖锐,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在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公安工作处于社会工作的前沿阵地,公安民警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对各类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对侵占群众利益、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大要案件查处不及时,将直接影响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形象。因此,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不应该被看作仅仅是减缓和消除公安机关和警察形象危机的一种应急措施,警民关系本来就应该是鱼水关系,群众是警察的力量之源、是公安行政的目的归属。
其次,要充分认识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特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作为一门警察学科体系,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公安机关就高度重视警民关系建设,以爱民实践活动为载体,先后开展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涌现出邱娥国、林玉琴、任长霞等一大批敬业奉献、热爱人民的优秀模范人物,从1993年开始评选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不少同志也是公安机关警民和谐关系建设的杰出代表,近年来公安机关开展的三项教育、大接访、三基工程建设等,其中不少要求都属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内容。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各类传媒信息日益普及,相应的就是人们的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信息高速广泛传播。社会监督力量、新闻媒体在舆论正面引导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社会负面情况,由于正面事例客观上难以得到自动传播,难免不发生负面效应的夸大现象,甚至造成一些谣言在公众中的广泛
传播,给公安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公安工作有日益扩大化的趋势,在工作实践中,公安民警不可避免地参与到一些非警务活动中,并处于风口浪尖,引起了群众的反感,也影响了执法部门在群众中的声誉与形象。所有这些都对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主动性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新时期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不仅仅是融入群众中,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公安执法、公安管理,乃至公安工作的各个方面,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地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体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同时,要更加注重舆论的宣传引导作用,弘扬社会正气,宣传警界精英,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再次,要充分认识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现实迫切要求。客观地说,当前存在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苗头,一是少数民警在公众中形象差,“一颗老鼠屎坏一锅粥”;二是在公安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有时难以得到群众的配合,三是在一些执法的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一些非直接利益冲突者的袭警现象。实事求是地讲,有些是由于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的。一是少数民警宗旨意识不牢,该办的事情不办,不该办的事情乱办,滥收滥罚、吃拿卡要、与民争利,少数民警交结社会不良人员,侵犯群众利益,破坏公安机关形象;二是少数民警办事素质不强,少数民警不注重学习,不能正确把握政策,对常用法律法规吃不透,执法方式简单粗暴,随意执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公安工作,不能让群众满意;三是少数部门办事效率不高,少数部门办事门槛高、通融少,少数窗口民警耍威风、打官腔,办事程序繁杂、时间拖沓,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让群众望而生畏。因此,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加强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坚实基础
“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它是指既要树立民本观念,走群众路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又要依靠人,着眼于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领导和群众的办事水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新时期的公安工作对公安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也要体现以人为本,要抓好队伍建设这个根基。
一是要继续加强法纪建设。要严格落实依法治警的方针,坚决杜绝执法违法的现象。当前,少数民警在经济利益、权力地位面前心理失衡了,有的在其岗不谋不其事,在其位不履其职,干本行不积极,做“副业”趋之若骛,有的甚至丧失基本的道德观念,无视人民警职业道德规范,贪赃枉法、官商勾结、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严重败坏了公安部门的形象,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如四川省大竹县西区派出所长徐某违规经营四星级酒店,不仅未办理任何手续,其酒店内还容纳卖淫、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一名16岁的女员工在其经营的酒店内被强奸致死,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又如原11名成都火车站派出所民警在成都火车站候车厅值勤期间,明知赖俊成等人系盗窃犯罪人员,多次将赖俊成等人放入火车站候车厅盗窃旅客财物不查处,并以班费、烤火费名义收取盗窃犯罪人员现金。对这样的害群之马,必须决不姑息、绝不手软,坚决加以严肃处理。公安民警必须防微杜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权力,正确认识利益,多做奉献,不搞歪门邪道。
二是要继续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要时时强调、特别强调。要认识到作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不能认为作风建设年年搞、“老一套”,抓不抓都是那么回事,因而消极应付,或者认为作风建设千头万绪,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很难在短期内见成效,因而有畏难思想。公安工作有很多窗口部门,需要热情、规范、高效,不能“冷、硬、横、推”,要为社会服务、负责。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要提高办事效率,不能拖、卡、要。在公安民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与群众进行换位思考十分必要,要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民警进一步牢固树立民本观念,真正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要察警、察困、察难,对群众真正理解、真心关怀、真情爱护,坚决杜绝有案不接、有警不出、有事不办的现象。当前,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开展“反特权思想、树良好警风”专项教育整顿,全体公安民警都要以此为契机,自警、自省、自律、自觉、自重,自觉改进作风,工作讲实际,为民办实事。
三是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公安民警是群众的守夜人,是社会的保护者,要给人民群众一个能战斗、能吃苦的形象,就必须不断提高公安机关的整体素质,提高民警的办事办案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首要的就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当前,全国公安机关正在开展三基工程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苦练基本功,全体民警都要按照公安部三基工程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掀起学习的热潮。首先,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要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网上教学、民警自学等形式,组织民警对《刑法》、《刑诉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常用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学习,使民警具备较强的法律专业素质,真正做到执法者先懂法,执法者自身模范守法,依法开展各项公安工作;其次,要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政工部门要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并通过组织专题辅导、下发学习资料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民警开展政治理论学习,使民警在思想上始终与时俱进,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并能够正确运用国家政策开展各项群众工作,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之中;再次,要加强警务实战训练,要解决“说不赢、追不上、打不过”的问题,唯一途径就是加强警务实战训练,按照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民警训练大纲和达标标准,进行严格训练,切实提高民警的警事技能。总之,要通过加强学习,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良、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依赖的高素质公安队伍。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关键因素
在和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公关意识很重要,西方国家有警察外事机构,香港有警察公共关系科,在我国内地公安机关,设有政治处、办公室等从事内外宣传教育工作的机构,这些都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建设和谐警察公共关系,不仅需要专门人员的辛勤工作,需要全体公安民警的努力,更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来保障。
首先,要进一步落实好警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更加主动地展示公安工作规范、文明的形象。1998年8月,公安部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以制度的形式将警务公开工作纳入公安工作的重要范畴,2000年公安部出台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第六章第二十八条,以部颁规章的形式将警务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安工作予以明确。要密切警民关系,就要严格按照公安部要求,除涉密和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事项外,凡是公安机关治安行政管理的有关内容和出入境、交通、户政管理等工作的流程、收费标准、执法依据、工作纪律等内容,都要予以公开。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定
期公开和不定期公开、窗口公开和网络公开、向公众告知和向特定人员、特定机关通报等相结合的方式,依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在新时期,还要为警务公开注入新的理念,体现公安行政由秘密到公开,由不透明到透明的转变,使公众能有效参与警务活动,对警察用权实行监督,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其次,要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加强警民互动,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方法要新,要体现时代潮流。要“用脚”来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走到群众中去,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群防群治。一是请进来。通过开展公安大接访、设立局长接待日、警务开放日等活动,欢迎群众参观、体验公安工作,主动接受群众举报投诉,通过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增进警民关系,争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二是走出去。对外公开举办“警察展示日”活动,向公众展示常用装备、工作成果、优秀人民警察事迹;认真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由责任区民警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向学校这一窗口、向学生这些未来的社会主人宣传警察、宣传公安工作。同时,在不少大中城市开展的在街头树卡通警察也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能够宣传和打造警察的亲民爱民形象。三是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共同开展文明新村、和谐社区建设,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又将公安民警融入群众之中,有效融洽了警民关系。2005年开始,公安部大力开展农村社区警务建设,恩施市已运行近三年的治安中心户模式,得到了公安部、省公安厅的高度肯定,并作为新时期农村警务模式进行推广,通过开展治安中心户建设,真正落实了警力下沉,将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共同开展治安防控工作,将警务工作的触角深入到千家万户,既有效维护了农村治安,又密切了警民关系。当前,此项工作还要与关爱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等特殊群体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和谐社会共同创建,建设成果由全体公民共享。
再次,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设,更好地塑造公安机关的廉洁奉公形象。一是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通过聘请特邀监督员、主动向人大常委会等专门监督机构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行风评议等,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既有效地减少队伍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同时,通过人大代表关注公安工作,又能够更大程度地争取理解、支持。二是建立严格的内部惩诫机制。要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等警纪警规和各级公安机关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从严管理民警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强警务督察工作,及时纠正队伍中的违法违纪苗头,确保队伍上不出问题。三是建立和落实好新闻发言人制度。信息社会对和谐警察公共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现代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公安机关自身不主动去占领这一阵地就会丧失话语权,与媒体的主动合作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用主动坦诚的态度和灵活沟通的技巧和媒体打交道,条件许可时可以邀请记者参与公安机关的抢险救灾和重特大案件侦破等行动,对重大警务活动和及时破获的有影响案件要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既争取了群众支持,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又宣传了公安工作,特别是对于防止媒体的不实报道,消除公众的不良心理,可以起到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在日常公安工作中,还可以与媒体共建栏目,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搞好公安公关,搞好行政公开。
总之,我们需要加强公安工作的主动性,体现公安工作时代性,突出公安工作的创造性,就必须维持长期和谐的警察公共关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第二篇:浅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浅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社会群众对公安工作及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治安防范和服务群众等多重任务,日常工作涉及各种社会领域,与公众的接触面广,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责,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重视公共关系。在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内提升队伍素质,增强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对外加强警民之间的双向沟通和理解,密切警民关系,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增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内涵
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公安机关通过各种活动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公安机关谋求内部团结、外部发展的重要手段。警察公共关系是警民关系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延伸,是在原有警民关系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新型警民关系。警察公共关系不单是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还包括公安机关与其它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以及新闻媒体等之间的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谋求互动,共创和谐”。公安机关只有加强内部管理,管严队伍、规范执法、完善警务,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在于发挥公安机关主力军作用的同
时,根据“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主动安全防范,创新平安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动员全社会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对公共关系建设越来越重视,相继开展了“大讨论”、“大接访”、“三项重点工作和“三项建设”等活动,加强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沟通。如开展“大走访”、“警民恳谈“等,向辖区群众代表报告工作,主动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大力宣传典型,用典型来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断地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赢得了群众的信赖、理解和支持,推动了公安事业进一步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警察公共关系还是很不平衡,公共关系危机现象也在不断增多。
(一)认识不够重视、民警热情不高。由于公安机关内部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方面的知识缺乏培训,特别是基层派出所民警对公共关系建设不够重视,只是机械地按照上级的部署开展公共关系建设活动,民警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热情不高。
(二)公关措施太少、手段简单生硬。受传统公安宣传思维定势的影响,基层公安机关仍然是通过宣传手法进行类似公共关系建设的活动,使得开展公关的方法不多、措施不多,短期行为较多,重视长期的比较少。其实,公共关系活动不等同于公安宣传,公安宣传只是公共关系的途径之一,而且,大多数公安宣传只是单向传播,宣传常常是灌输式的,往往很难评价其效果。
(三)公关意识缺乏、阵地拓展不够。由于基层公安机关对于公共关系建设重视不够,理解不深,使得基层民警缺乏平时的公关意识,只注重上级安排的公关任务的完成,局限于公关工作,工作缺少主动性、针对性,很难在公众中形成效应。
(四)公关能力较弱、民警素质不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同时,群众的法制意识、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群众对警察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些都增加了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难度。部分基层民警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治安形势,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技能,直接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
三、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公安机关在实施警力、装备向基层倾斜的同时,牢固树立警察公共关系理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创造性,在公共关系建设方面作了不少努力,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确立起一个热情服务、严格执法、清正廉洁、亲民守信的良好警察队伍形象。
(一)以恳谈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警民恳谈”活动旨在主动与百姓“零距离”沟通,倾听意见,切实掌握百姓的需求和意见,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而积极参与,使警民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警民恳谈”的形式、对象、内容都不特定,民警与群众之间面对面、平等交流与沟通,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群众的发言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开辟了一条新形势下增进密切警民情感、构建警民和谐关系的全新道路,对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主动跟进服务,警民互动共创平安。当前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发展经济,但是发展经济也带来了各类矛盾的凸显,公安机关如何在“保平安、促发展”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显得有为重要。落实“服务经济发展十七条举措”,在工业园区和风景点,及时设立警务室,适当安排警力,主动跟进服务,组织巡逻队伍和外来人口专管员,警企携手共创造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切实营造了全社会都能理解、关心、支持公安工作,共创和谐平安环境的良好格局。
(三)加强典型宣传,树立警察良好形象。基层派出所民警经历的大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但为民服务无小事,只要真心诚意为百姓办实事,都能体现出民警博大的爱民情怀,其实,通过社区民警真心为民的小事宣传同样可以打动人,达到树立警察良好形象的目的。
(四)提升队伍素质,构建和谐警营。近年来,公安机关以“轮训轮值”和岗位练兵活动为契机,加强民警基本体能、基本技能、基本礼仪等日常训练,全面提高了基层民警整体的综合素质。要认真扎实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风建设年等活动,从而使全体民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理念,进一步端正了警风,树立了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当前,在提升民警素质的同时,公安机关高度重视关爱民警,从优待警措施的落实。在公安工作面临的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民警的工作、生活节奏更为迅速,压力更为巨大。因此,公安机关要切实关爱民警身心健康,帮助民警解决实际困难,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途径
群众是开展公安工作的力量来源,是公安工作发展的根本保证,离开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公安形象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观。警察公共关系的好坏在于民警本身,作为公安机关可以影响别人,改善形象,但更可以改变自己。所以公安机关应当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社会公众,主导警察公共关系的改善。
(一)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派出所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内部公共关系建设要以人为本,公安机关处于公共关系的主导地位,是影响公共关系的主动因素。坚持科学治警,全面提升公安机关民警的综合素质,是夯实警察公共关系与社会各界互动的基础。一是抓思想教育不放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等手段,教育全体民警用法律意识审视警务活动和警民关系,突出公安民警高尚品行、人格和精神境界的培养,从根本上筑起防止腐败的第一道防线,做到严格、公正执法,文明、规范执勤。二是抓执法质量不放松。抓好执法质量的根本方法是靠制度。加强对办理行政、刑事案件每一个环节的跟踪监督,着力监督体系,从根本上规范警务活动,保障执法质量不滑坡。三是抓素质强警不放松。从狠抓正规化入手,突出政治、业务、文化、法律素质的提高和养成,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健全,内容上具体,措施上落实,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以提高做好公安工作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四是抓从优待警不放松。基层派出所民警工作琐碎繁杂且无休无止,休息时间不能得到保证,不仅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还承受着各种来源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从优待警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警的实际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包括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同时应丰富警营文化,从而达到凝聚警心、构建和谐警营的目的。
(二)建立外宣机制,增强派出所工作的透明度。通过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派出所工作的实际情况,提高全社会对派出所工作的认知度和人民群众对派出所工作的认同感。首先是要运用恰当的传播手段。通过与人民群众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在派出所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的桥梁,争取群众的最
大支持。可以充分运用社区宣传资源,向辖区群众宣传公安工作和防范知识。通过警校共建、警企联谊、警民联防等形式来组织警民互动,赢得公众的支持、理解。同时,加强典型宣传,挖掘民警亲民为民便民事迹,树立良好形象,拉近警民之间距离。
(三)增强全警公关意识,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良好形象的树立,离不开每一位民警的努力和付出,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了解往往是从每一位民警身上得到的。在日常公安工作中,派出所民警与公众直接打交道的机会和时间最多,责任区民警对待群众的态度就代表了整个派出所甚至于整个公安机关的服务形象,基层派出所民警的一言一行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就代表着人民警察的形象。因此,派出所民警应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形象,在打击处理、服务群众、基础排查等每一项工作中,既要注重工作效果,也应借机推介自己,适时宣传便民、利民、为民做法,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四)切实做好公关,营造警察公共关系良性发展格局。增进公众对警察公共关系的良性循环,不断强化基层派出所的正面形象。巧妙运用借势、顺势、造势等公关手段及技巧,精心开展公关活动,活动应取得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等支持,借助可以借助的一切力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公众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切实考虑到群众的利益,想群众之所想,这样才能使警察形象更加深入民心、使公众更加满意,从而实现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和谐的警民关系,不断推进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上饶县公安局:苏纲青)
第三篇:加强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全国“二十公”会议要求“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伴随着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高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矫健步伐,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主体之一,在社会舞台上担任重要的角色,其警务活动和形象,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已越来越成为广大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特
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时期,公安机关的性质、特点、职责和任务决定了做好当前的公安工作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认真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推进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阳市政府副市长、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李长根同志,高度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多次强调要加强全市公安机关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面对这个较新的课题,我们都应有一个学习、理解、实践的过程。现就加强新时期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谈点粗浅的体会: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积极、持久、有计划地运用各种信息和传播沟通手段,加强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合作,不断促进公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为公安机关树立良好形象创造条件的警务运作模式。
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依法行使职能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由公安机关、公众和传播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公安机关是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客体,传播则是连接公安机关与公众的桥梁。警察公共关系的本质是公安机关运用传播手段开展的活动,其任务是协调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职能是促使公安机关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各个时期警务活动在公众中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提出公安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计划并付诸实施,同时通过传播和沟通,再收集反馈的信息,对下一阶段的警务活动进行新的策划。警察公共关系的目标是树立公安机关良好的形象,为公安工作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取得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精神是诚实、开放、互惠互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得以实现的一种载体。
警察公共关系有它广泛的外延和深邃的内涵。在外延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公众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公众是指与公安机关存在着某种现实的或潜在的利益关系,从而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公安机关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群体,它与政治学、社会学中的公众概念有明显的区别,不仅由人群构成,还包括政府、社区、媒介等机构。公众是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因此,公众对公安机关确立警察公共关系的认同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警察公共关系的成功与否。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公众对公安机关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影响力,公安机关必须通过正确处理各种公众关系来确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
其次是传播媒介。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沟通与合作活动,公安机关要建立警察公共关系,就必须广泛与公众进行接触。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向公众进行传播,则是公安机关与公众进行沟通的中介和桥梁。鉴于维护社会的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应当是双向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一方面,公安机关通过发布信息给公众,使公众透彻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公安工作和治安形势,从而积极地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又不断地了解公众对公安工作的客观评价,知道公众的愿望和要求,发现公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公安工作的思路和布局,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如警方开辟的警界播报、治安信息联络员、行风监督员等。
第三是形象使者。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以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为目的的管理活动。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法部门,是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不但主导着警察公共关系的走向,而且左右警察公共关系的状态。在日常公安机关开展的所有警务活动中,都是围绕公众的利益进行的。公安机关形象的好与差,不但直接关系到公安机关在社会的知名度和满意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的庄严和声誉。因此,公安机关只有树立起一个能被公众接纳、得到公众信赖和支持的良好形象,才能和公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有利于公安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应当明确,公安机关形象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内容,是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精髓。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公安机关形象,是形成良好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在内涵上主要表现在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是警察公共关系的灵魂,是公安机关每位民警必备的基本素质。而有了这种意识,才具备建立和发展警察公共关系的内驱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
第四篇: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几点探讨
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作为新的理念逐渐被我国各级公安机关所重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正形成热潮。从当前状况看,随着我国发展建设与国际接轨、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民众的法制与参政意识的日趋提升,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已经到了必须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说这是深刻教训的阵痛与先进经验的引入所产生的结果。这一理念的建立,是赢得公众理解、支持和合作,建立新型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是展示公安机关和中国警察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大限度获得公安事业成功的一种管理功能和工作艺术。毫无疑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公安机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确立与现状
“公共关系”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使用。它首先兴起于工商企业界。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关系的理念在政府部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今公共关系已经成为政府各部门协调内外关系,树立良好形象的一门科学和艺术。警察公共关系是政府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公共关系作为公安机关塑造形象和沟通内外关系的管理活动和艺术,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警务活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运用信息传播和情感沟通等手段,促进警察机构内外和谐,塑造公安机关和民警良好形象,增进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是推进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更好地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的一种管理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基础十分薄弱,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快速成熟与完善,公安警察队伍现代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迅速跟进,中国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理念与构架才初步形成。2003年在全国“二十公”会议上,公安部领导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的要求。但由于警察公共关系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科学的系统性工程,是服务警察机构和公众利益的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它的成熟与发展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我们在开展警察公共关系活动中,由于对这一新的理念理解不深,认识不够,造成了组织不健全,活动内容陈旧、形式简单甚至走进误区,从全国看发展也极为不平衡,除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外,大多地方公安机关也只是将警察公共关系停留在理论上。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似乎并不理会公安机关自身的设想和循序渐进式的步伐。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连续发生了多起由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严重滞后、警方与社会及公众沟通渠道相对闭塞、口径不
一、表态轻率,造成“躲猫猫”、“俯卧撑”等讥讽词语盛行,甚至引发群体暴力袭警和冲击公安机关严重事件的发生。痛定思痛,这些触目惊心恶性事件的发生,不仅在广大民警和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激烈冲撞了人们心中警察作为国家强力执法机关的传统形象,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安逸在公安工作中形成的传统做法和经验,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已经看到在有形无形中给公安工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社会负面影响,我们更应当明白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自身原因。
二、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误区与解读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新形势下促进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沟通理解,对外展示公安机关和中国警察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新型警民关系、实现警民
关系良性互动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公安工作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不少的民警甚至是有着指挥、决策权限的领导干部,对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还存在着不了解、不全面,甚至有抵触、反感情绪。一是对“警察公共关系”一词感到陌生。认为“公关”是商业为推销自己的商品、组织能说会道的推销人员、美女,以吃喝、娱乐等为手段,拉拢、迷糊客人,最终达到其商业目的,由此产生误解。这种观点以为公安机关是国家法制强制执法力量,不能学习一般商界做法,单方面的以为,只要自己愿意,就能长期始终保持公安机关的“权威性”,思维还禁锢在计划经济模式时期。二是对“警察公共关系”一知半解,误以为就是指搞好“警察间的内部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这种观点认为,公安机关内部队伍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讲公共关系就是指内部队伍管理,管好队伍便是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其片面性在于完全忽略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对外功能,主观上认为只要抓好队伍思想教育工作,就能保证公安工作的一切顺利进行。三是将警察公共关系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外宣传工作。这种观念认为警方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公安宣传工作,除了大众传媒上有大量的警方新闻外,我们还搞了许多诸如“爱民月”等活动,这便是公共关系了。把警务信息对外宣传的单向发布,视为警察公共关系的全部,而丢掉了另一重点,既与社会公众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沟通。四是重复内容陈旧、简单的、不见效果的形式。一提到警察公共关系,就拿“爱民月”、“警营开放日”等等充数,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我们组织了这些活动,就是让市民群众来了解警营,观摩一些警用装备,便是做好公共关系了,孰不知能来警营有多少人?而愿意来的人中又是以与警察千丝万缕亲属关系以及传统“拥警”人士据多。除此之外,没什么鲜感内容,效果十分有限。五是唯我独尊,缺乏信息时代抢占先机意识。这种观点认为,公安机关要发布信息完全是公安机关自己的事,什么时间、什么方式、什么内容、发与不发等,完全由自己主观意识决定,往往在关节点、敏感期容易丢掉“权威”与“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的先机,反而丧失了以我为主的主动权,轻易被某些媒体抢占、操纵,而公众在小道消息、甚至谣言面前也不知所措,不知怎样才能得到可靠、真实的信息以正视听,公安机关很容易造成“吃哑巴亏”现象,为事态的处置又增添了一层被动和障碍。
我们知道,公共关系主体(警察组织)、公共关系客体(社会公众)、公共关系手段(传播沟通)构成了警察公共关系三大要素。警察公共关系是以提高自身影响力为基点,切实提高警察组织和警察成员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获取公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争取最大社会效益的组织行为和活动过程。其功能就是搜集信息,协调沟通,树立形象,引导舆论。透过沟通互动,可以适应、维持、改变环境,从而达到公共安全之目的。他要求公安机关必须运用恰当、有效的办法,协调和改善对内、对外关系,更大限度地谋求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配合,以求得公安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管理艺术,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优势与思路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警察公共关系已经成为国家执政、法制建设、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把警察公共关系列为衡量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警队为例,香港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已经运作30余年,97回归之后,此项工作不是削弱而是进一步得到加强,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与之相比,我们把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系统科学、一门功能管理艺术才刚刚起步,差距是明显的。但是,我们在看到差距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潜在的巨大优势:
一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成高度的一致性。公、检、法、司以及主流媒体形成一盘棋,民众与政府关系有着优良传统,这就为我们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二是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没改变过。它为我们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思想根基。三是几十年来的“走群众路线”方针为我们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铺垫了成熟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是贯彻实施多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搭建了良好的社会平台。五是连年不断的开展“争先创优”“立功创模”活动已经树立了一大批公安警察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积蓄了丰富的正面形象。从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重要元素。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客观冷静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用新思想新观念来看待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的刻变化,准确把握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科学内涵,选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环节,运用和借鉴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就能够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新成效来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新发展。
第一、更新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30年。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确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取得了举足轻重的、更多的话语权;在国内,各领域经济建设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公开透明、对话沟通、协商互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就更加凸显了警察公共关系在建立和密切新型警民关系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摒弃过去那种简单地单方面的命令、压制的方式,采取积极主动地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取得警察功能的最大化。
第二、完善机制,全面整合资源。首先要建立工作运行机制。要设立专职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完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长效机制,包括先进的指挥体系,完备的保障措施,明确职责分工和管理目标,运用日常性的工作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确保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组织体系始终处于健康状况。其次是整合资源。从理顺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入手,将分散于办公室、指挥中心、政工、纪委、督察、后勤、控申信访等部门的公关职能统归一个部门来管理。同时,选拔特长技能人才,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下大力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锻炼一批精通公关理论与实践的专业队伍,使这些工作得到组织和人员上的全力保障,确保在处理各种事务中,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控制,从容不迫地应对。
第三、开启窗口,畅通互动渠道。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核心,开通对外宣传的常规渠道,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和涉警负面新闻出现时,做到以我为主,抢占先机,以正视听,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上海闸北“杨佳袭警”案,正是由于警方快速启动警方发言人制度,果断出面澄清事实、有据有力地驳斥谣言,及时精确打击造谣者,有效地压制住了流言蜚语蔓延,取得了社会舆论主导权。总之,必须坚决杜绝在重大突发事件和涉警重大是非问题上,社会面已经小道消息横飞、谣言四起之际、唯独听不见警方声音的怪现象的再度发生。
第四、借助媒体,建立合作伙伴。要注重与传媒建立长远的合作性关系,保持与媒体的密切沟通,特别要加强与主流媒体和名牌栏目的合作,积极拓展公安对外宣传新阵地。必要时可派相关专业民警参与媒体报道、网络引导,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公众力量进行疏导,同时,贯彻信息多方位覆盖策略,通过网
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媒体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防止媒体由于不明了情况而出现的报道偏差,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提供舆论支持。
第五、全警参与,强化技巧训练。公安民警的执法和管理等警务活动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其整体形象会被社会和公众以全方位的各个视角进行关注,当公众面对具体警察时,很自然的会将警察个体视为整个警队局部的放大,所以,在点多、面广、相对分散情况下,每个民警都是警队的代表。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民警。一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警察形象。从着装到举止,要严格按照有关条令、规定等要求,注重“第一映像”,把塑造形象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二是增强警察公共关系意识。鼓励警队人员以推广警队公共关系为己任,把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与公安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学会与公众沟通。良好的警民关系是实现警民携手合作的先决条件,加入警民平等互动沟通的因素,将更加有效地增进广大群众对警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改变以往某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甚至是教训人的心理态势,使公众更易接受。四是学会从容面对媒体。要充分认清媒体的“双面性”,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地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要聘请有经验、有专业知识的专家进行讲座,将应答媒体技巧内容纳入练兵活动的范畴,重点加强警队抗衡负面批评工作的成效,最大限度的减缩或消除负面影响,以增添警徽光彩。
第五篇: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形象危机事件中的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和广大民众共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促进国家机构的和谐顺利运行,而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民众间建立互相了解和互相适应的持久联系,以争取民众对警察机关及个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综合性管理活动。研究和实践警察公共关系,对于公安机关塑造自身形象、收集信息、沟通协调、咨询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一些类似“躲猫猫”事件、“背砖砖”事件、杨佳袭警案等突发事件,都是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的关于警察形象的危机事件,使民众对警察这个职业产生一定的误解和质疑,也使警民关系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化解危机,并将公关工作常态化,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个别警察执法不规范
几乎每一起冤假错案,都可以从警察的不规范执法上找到源头,同时,每一起冤假错案,都会极大地伤害人民警察的形象。侦查人员急于破案,先人为主地将嫌疑人认定为犯罪人,采取刑讯逼供(以精神或肉体的方式)、暴力取证或者引供、诱供、指名指事问供等不合法的取证方式,迫使嫌疑人承认莫须有的犯罪事实,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引起被逼供人及其亲友的反社会情绪。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特权意识重,漠视公民权利,在日常执法的过程中,简单粗暴、态度恶劣,在与公众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够有效处理,在特定情形下,就会将矛盾激化,演化成社会影响恶劣的群体事件。个别警察工作作风散漫、效率低下,对待群众态度冷漠、粗暴,虽然这些行为并无明显的违法违纪,但是对公安队伍形象的损害也是无法弥补的。
(二)突发事件处理不当
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错误的处理方式,也是导致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2009年陕西丹凤县19岁高中生猝死公安局,被网络称为“背砖砖”事件,警方因为不规范执法,刑讯逼供,致使犯罪嫌疑人猝死,形成危机事件。在案发后,当地警方粗暴对待嫌疑人家属,又一度封锁消息,不能公开解答公众质疑,不能正确面对媒体,导致谣言四起。而媒体只有采访死者家属来制作相关节目,却少了本应唱主角的当事人(当地警方)的声音,真相迟迟得不到公开,群众的质疑得不到解答,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个别警察的行为影响了当地整个公安系统的形象,也使警察成了暴力的代名词,进了公安局就要被暴打,这样的印象会给当地民众留下阴影,造成人民群众对警方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即使警察的正当执法也会被质疑,也会得不到应有的配合。
(三)媒体和网络片面或不实的舆论引导
一些商业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在一起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断章取义,致使案件的情况得不到如实的反映,使公众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发生偏差。更有个别新闻媒体不讲职业道德,追逐名利,为寻找“卖点”,不甘落后地挖掘警界“丑事”,将警察“妖魔化”。也有个别律师,通过发博客文章、向商业报纸记者炒作观点,引导舆论走向,提高个人影响力,煽动不明真相的网络民众。
据2010年11月22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已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
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无法忽视的地步。在政府处理迟缓的情况下,各种流言也会产生,并利用网络得到迅速的传播,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同时,网络语言的强度,对事件相关主体相应的受褒贬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2008年的上海“杨佳案”,由于后期主流媒体报道和反思的缺失,各种信息开始通过论坛或个人博客流传,网络上纷纷出现偏激言论,形成公众愤怒,一时间,形成了同情杨佳,向公安机关发难的舆论状态。
二、危机事件公共关系的处置
(一)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及时发布信息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公安机关在面对公关危机时,必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稳扎稳打,并逐步建立起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在出现问题之后,要求涉及事件的当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化解矛盾,解决冲突。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本地区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事务上不够专业:成熟,可以请口碑较好的危机处理公关公司来帮忙,增强专业性。世界上很多大公司和知名大企业在发生公关危机时,也是请相关专家来做。该机构组成人员包括:组织负责人、业务部门、法律部门、公共关系部门负责人、经过培训的新闻发言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专家等。事发后在12-24-小时内澄清事实、引导輿论是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的关键。新闻周期的作用通常是两周,如果在两周之内警方没有声音,以后就会被动了。公安机关此时应主动打破沉默,及时向公众说明真相,才不致使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受损。
危机事件处理小组需设立一名新闻发言人,由小组以职业的态度来面对公众,时刻关注事件的进展,及时向媒体发布信息,充分尊重被曝光的问题,诚实回应公众质疑,引导舆论走向。这时,一切捂着压着的方法,都会“欲盖弥彰”,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实质意义,反而造成事态的扩大。
(二)主动出击,实时跟进
危机一旦发生,当事机关往往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公众的严格审视。在诚实应对的同时。还要主动出击、扶正消负,尊重和善待记者,积极以合作的态度回答公众质疑,主动承担责任,对违法违纪的民警,要及时给予处理,做好相关的善后和赔偿工作,安抚受害人及其家属,树立正面形象,消除负面影响。通过官方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的调查进展,以及对当事人的处理意见和结果;同时,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良性沟通,以负责任、勇于担当的态度面对。加强和国内知名网站的合作,对于网民的批评和建议要虚心听取,必要时也可以及时地发帖、回帖、跟帖,澄清事实,表明态度,主导舆论走向。
(三)组织形象重建
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后,需要公安机关主动向公众道歉。寻求民众谅解。同时开展警察内部反思和教育整顿的活动,并将反思和教育的情况及时通过媒体发布给群众,以期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安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公安工作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贯彻服务意识,尤其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这样,可以帮助形象受损的公安机关尽快地重建形象。2010年11月22日晚柬埔寨金边市发生的重大踩踏事故后,河北省公安厅网络发言人曾在微博上发布“踩踏事件中自救方法”,受到网友的热捧。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课间操下楼时发生踩踏事故后,河北省公安厅通过官方微博再次以图文方式发布“踩踏事件中自救方法”教群众如何应对踩踏,得到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同时,一面对辖区内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保卫人民财产安全;一面利用网络、电台、报社等宣传渠道,对警务动态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和民众进行良性互动,让普通民众走进“神秘”的公安机关,了解各警种的人民警察工作的繁重与艰辛,体会人民警察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工作而做出的牺牲,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众关注度、信任度和美誉度。
三、公共关系的常态化建设
(一)机关内部公共关系的机构设置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别很大,在公共关系的工作上,要结合当地特点,寻找适合当地的公关模式;但无论使用何种模式,建立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或者由特定机构负责日常公关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具体行为方面,可在本单位内部挑选合适人员,作为新闻发言入,一旦需要,直接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面向公众。2004年3月,湖北武汉市公安局成立的“公共关系处”,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处。2010年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宣布成立“公共关系领导小组”,由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担任组长,并由刑侦总队等三个单位各出一名副总队长,作为新闻发言人,出席由北京市公安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在各地,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逐渐建立,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常态发布机制,对于加大公安新闻发布力度,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亲和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3家公安机关设立了旨在拉近警民关系的警察公共关系科(处),这一数字在全国庞大的公安系统只占微小的比例,公共关系的机构的常态化设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加强公务礼仪的培训,规范执法行为
在公众心目中,破案率和一个民警外在形象的好坏,同样重要。警察不是公众人物,但一言一行却代表了一个群体,因此,对警察强调公务礼仪,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形象,与公众有效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有效方式。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和警察个人,要严格遵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在公务礼仪的培训上,要从日常养成做起,要从细微处人手,促使警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和纪律作风,要求做到内务有序、警容严整、礼仪规范;对于民警的窗口接待、社区走访、执勤工作、涉外往来等礼仪方面,要严格规范,积极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武装自己,打造亲民形象。另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依法办事、公正文明,杜绝特权行为和以收受贿赂代替处罚的行为,减少非警务活动和规范罚没款收支管理制度。推行警务改革,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从各种途径加强执法监督,尤其是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不能一味限制,而是在执法规范化的前提下,积极面对网络舆论,坚定不移地推行阳光执法。
(三)大力发展社区警务,创建和谐警民关系
社区警务,是在警民之间建立合作的一种新的理念和组织策略,社区和警察作为平等的主体一起工作,通过建立良好和谐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群众,去识别和主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以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提高该地区的生活环境质量。良好的警民关系,可以促进警民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塑造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一个“有困难,找片警”的亲民形象,同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形象基础,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以平时的良好工作,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谅解。
社区警务,面对的是本辖区的居民,任何口号式的宣传和作秀般的活动都不如一个民警实心实意为辖区居民所办的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和实事。大力发展社区警务的同时,要加大目前的警务机制的改革,使警力下沉,让警察从办公室走出来,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警务机关从高高在上的办事机关,变成群众的好邻居、人民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