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7:5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重点围绕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交通发展的现状

灞桥区地处西安市东郊,距西安市中心12公里,全区 总面积332平方公里,浐、灞、渭三河穿境而过,山、坡、川、滩、塬俱全。辖区内9个街道办事处,229个行政村,全区公路总里程1200多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624.669公里,公路网面积网密度为210.720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达率100%,行政村通畅率97.37%。基本形成了通乡达村,干线相连的公路网。群众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全面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但是,目前状况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跟不上“建设东部新城区,打造人文、生态新灞桥”步伐,距真正实现路通、车通、人通、财通,把乡村公路变成农民的脱富路、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突出的问题是:1、公路网数量不足,覆盖面不

1广,通达深度不够。2、公路网质量差。(1)公路技术等级低,结构不合理。高等级路少,低等级及等外路多;(2)路面状况中未铺装路面的里程占总里程的比例较多;3、公路网布局不合理,密度分布不均匀。一些旅游路未得到全面开发。4、公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1)个别路段桥涵防护配套率低,易发生水毁,公路病害严重;(2)危险路段临时性设施多,永久性设施少,工程隐患较大,交通事故频繁。5、公路网由于公路养管资金短缺,街、村公路养管机制不健全,个别路段公路失养率较高,路况差,路产路权损失严重,公路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影响了整个公路网的服务水平。6、建设资金缺口大,今年列入市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公路里程32.21公里,同村公路仍需计划外完成45公里,共需区配套资金达6400多万元。

三、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区由城市郊区向主城区转变、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管也是发展”的理念,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以建为主、建管结合、快字领先、好字当头”的工作思路,坚持

“建养并重,养管结合”,做到“养一条路,塑一道风景”;不断完善我区管理养护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大踏步发展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努力实现“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目标,打造灞桥优质、快捷、高效的交通环境。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对策是: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分类指导,严格把关

由于在交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非常多,根据项目特点和灞桥区的实际情况,在技术要求、组织形式和基建程序上必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二、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打好交通建设“攻坚战”

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搞好街、村公路建设的重要途径。“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理念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广大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交通建设热情,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好、调动好、组织好、保护好。结合丹凤农村公路建设经验,按“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原则,大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立足长远和全局,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行动起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乡村公路网络,提高我区公路承载能力,扩展公路通达深度。

三、完善农村公路路网规划

完善路网规划是促进我区实现从城市郊区向主城区、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升灞桥整体形象的迫切要求。我们将根据灞桥区总体规划,按照立足区情、统筹布局、科学论证、适当超前的原则,完善我区农村公路路网规划,消灭断头路,打通循环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全区形成上下贯通,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格局。

四、是科学设计,严格审批

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巨大的作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们必须坚持细化设计编制内容和深度,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出“设施完善、工程耐久、质量可靠、资源节约、群众满意”的公路产品,推动我区交通事业的发展。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完成交通建设规划

1、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交通建设主体为区人民政府,因此区人民政府应制定公路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并承担起筹资主体的义务。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筹集交通建设资金,用于公路建设。

①、出台相关税费减免、返还政策。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四荒”土地的征用免交补偿费,公路建设减免征收建安税、沙石资源采集费、水土保持费等相关税费,特别是地方留成部分,从根本上降低工程费用。

②、严格执行“以工代赈”政策。

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除从地方财政附加收入中安排相应资金外,应从地方发展资金中提取一部分用于交通建设。

④、落实“双民政策”,动员沿线群众投工投劳或以资代劳等多种形式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本项目建设。

⑤、交通产业化发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交通建设。

2、通过计划、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多渠道向上级争取资金,将其捆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要严把公路建设的质量关,从严控制设计、监理、施工三个环节,对建设的材料、工艺、规程要严格把关,加强施工质量监理,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创建优质工程,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和“补丁”工程。总的来说,具体实施工作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创出一流、优质工程。同时,建立农村公路质量责任人档案,将每条道路负责人、施工单位、技术责任人的名字存入档案,实行施工质量终身追究制,力争路路成为“放心路”、“精品路”和“长寿路”。

七、加强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确保公路建设成效

按照“建养并重”的方针,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公路养护要向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发展,不断更新养护手段。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公路路政管理,依法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公路建设成效,达到“建成一条,造福一片”的目的,保障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

八、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夯实责任,确保“有路必养、养必及时、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彻底改变原来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弊端,必须进行如下改革:一是设立各街办公路管理养护所;二是结合辖区道路路侧环境整治工作,整治好一条下移街办进行属地管理一条,夯实工作责任;三是培训街办公路管理养护所专职人员,指导他们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四是制作道路管理责任路牌,落实养护人员,积极建立起适合区域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确保实现条条道路管理有主体,段段道路养护有人员,切实保障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运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4月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

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亿元,比1998年增加亿元,年均递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3调整到了::。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万人,比1998年增加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平方公里,入驻企业

14户,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牛饲养量达到了万头,比1998年增加万头,年均递增%;肉羊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以洋葱和温室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

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

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床位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

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

础设施,投资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城市常住人口增加万人,增长了%。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万人。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比1998年提高了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

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

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

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年均递增率只有%;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

长了651 2 3 下一页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

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98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1998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0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

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03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 中介组织 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下一页

第四篇: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城乡交通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XX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XX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几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其中重点突出在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方面。

关键词 城乡交通一体化 交通需求 统筹规划 交通分区 公共交通 道路交通

一、前言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城乡产业布局、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也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同时还包括城乡政策措施的一体化。其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官”、“主动脉”、“推进器”和“发动机”,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二、现状分析

2.1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统计,截止到2010年初,我国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多半,标志着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同时,由此造成的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产生的城市中各种压力会日益增加,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要摒弃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由此势必会造成城乡人员的大量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增大的人口数量对城乡公交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城市内公交体系的发展,而是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两者更好的融合与沟通,是一个区域更快、更好、更强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2.2 城市与农村对交通的需求力度逐步增大

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区域、局部交通规划与建设体系,公共交通网络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要打破原有的单一交通体系模式,发展多元化、多区域、辐射型的交通出行体系,充分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结合的特性,通过交通模式的改变带动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转型,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居民外出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面临的问题

3.1 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建设力度不够,衔接依然薄弱

目前重要的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缺乏统一协调,重要通道运输保障不足,交通走廊能力仍显紧张,尤其是干线公路与周边区相通的运输通道建设力度不够,引起部分干线公路客、货流量高,导致其通行能力紧张;另一方面,在实际规划中,往往是根据已经形成的线路和客货流基础及趋势倾向,先规划通道,后确定枢纽或给枢纽定位,很少从运输枢纽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枢纽之间连接关系的层面对运输通道规划提出要求和论证,造成通道衔接薄弱以及通道布局规划的不完善。

3.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以及密度的不足

随着城乡共同发展,早期规划的交通路网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加之存在结构性缺陷,道路使用功能不明确,支路系统利用不足。交通性干道两侧进行高密度的居住和商业性开发,直接影响了道路功能的发挥。同时次干路通行能力受各种情况干扰,效率低下,未能达到疏散局部交通的效果,使主干路在承担长距离交通出行的同时还要为局部地区性交通服务,增加了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支路系统由于系统性不强、通过条件差、非法占道现象严重等因素导致利用率不高,没有在交通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城乡结合部道路网密度不高,道路功能级配不合理,无法兼顾城内外道路交通的畅通性和易达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公交线路相对较少。

3.3 城乡交通一体化缺乏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机制体制支撑

到目前为止,在交通行业还较少有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专著和理论方面的文章,缺少对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和外延、机理和机制、经验与教训、对策与政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因此尚存思想认识模糊不清,思路不明,行动缩手缩脚等问题,在满足城乡居民的实际交通需求上成效不明显。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四、应对措施

4.1 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因此,在统筹工作时,高度重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工作,城乡交通路线、站场、车辆、班线资源以及营运组织方式等要素的重新改造、整合和优化是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涉及到城乡交通一体化科学规划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头”。只有“龙头舞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才能“化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一个新的交通方式综合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最大不同是,无城乡边界性、无城乡分割性、无明显城乡差别性,在交通路线、站场、车辆、营运组织管理上呈现出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城乡交通无缝对接性、设施布局的整体性、乘车环境的一致性,城乡居民共享一样的方便便捷、一样的安全舒适、一样的经济实惠。在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上,要尽早制定和出台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应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交通等各部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修订和完善,妥善解决交通设施布局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上的空缺、不统一、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城乡交通对接处、结合部、转换点、延伸段等应尽可能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一致、统一,为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可靠的、有效的技术支撑,落实到实处可以按下面思路进行推进。(1)发展差异化的交通分区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综合系统应是有差别化系统,城镇不同区域对交通设施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为贯彻区域差别化的交通设施供应与管理理念,在市域范围内划分交通分区,对于不同分区制定不同的交通发展目标,引导城镇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交通分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是结合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两种主要方式在不同区域内的发展划定交通分区,同时还需结合以下因素:一是城镇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状况;二是部分区域的交通设施约束;三是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及公交走廊布局;四是城镇枢纽布局;五是城镇功能分区及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六是市域一些特殊区域,如景区、环境保护地区等。

(2)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公交服务分区和片区一级枢纽为基础组织公交网络,形成市域范围内一体化的城乡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增强公交的吸引力,发挥公共交通的引导作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不同层次的公共交通线路串联公交枢纽和覆盖公交服务分区,市域内公交系统构建以公共交通服务分区为支撑,以公交枢纽为核心,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主干线、接驳线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市域范围内划分若干公交服务分区,城镇之间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公交方式,在公交服务分区内以公交枢纽为核心,组织公交干线和支线线路。

(3)建设城乡一体、功能清晰的道路交通网络

改变以往以城市道路和区域公路作为划分道路的方法,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交通网络要求对于不同等级道路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将区域公路、城市道路纳入到一个系统内统一规划,承担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和型式。4.2 完善建立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在条件不具备和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当然,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其内涵远不止本文研究这么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深入分析城乡交通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主要问题等,做好城乡统筹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课题。参考文献

[1] 岳东阳.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J].交通科技,2009.[2] 刘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交通需求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丁路平.城乡交通一体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史兰兴.谈农村客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xiexiebang推荐)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1998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98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1998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3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03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

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

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下一页

下载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县交通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县境内有国道一条(108线),71.124公里;县道5条,114.601公里;乡道12条,45.9公里;村道90条,219.96公里;专用道路9条,63.4公里。公路总里程514.985公里。我县共有农村短......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义协(2011)03号关于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情况的调研报告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涉农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展......

    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自2010年起,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转变经营思路,......

    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本文是在对xx乡xx村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我们常用的“swot”分析法,对xx村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的、逻辑的分析与梳理,最后......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精选5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一要求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推......

    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5篇模版]

    姜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姜堰市委办近年来,姜堰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合理协调城乡关系,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上加大推进......

    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模版)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实现率先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实现这个目标,着力点在于调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