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论文参考: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众多成人考试中最炙手可热的考试,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每年所组织的不同级别的各类公务员考试,无数考生趋之若鹜,其报考人数更是逐年攀升,其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高考。仅就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而言,已可见一斑。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据人事部统计,报名期间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比2004年的5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最后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100:1,甚至还有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了1000:1。不仅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盛况空前,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也是异乎寻常的激烈,许多考生考完省一级的考市县一级,考完市县一级的考乡镇一级,考完一个地方的考其他地方,层层考,重复考,考不上决不罢休。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热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它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客观反映,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新体制、新形势下社会大众个体理性选择下的集体非理性现象,折射出当前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体来说,形成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百万社会人员迈入就业大军行列,而且高学历的就业者越来越多,在当前就业机会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全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者要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每年不失时机的拿出大量职位面向公开招考,使报考公务员无疑成为就业人员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据调查,当前在年轻人中最受青睐的单位是外企、银行、垄断性大国企、政府机关。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三)考试公正性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各级公务员考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等全过程予以公开,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公务员考试被誉为“在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其公开、公正性已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而户籍制度的放开、体检标准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同等对待、报名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无疑为更多愿意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四)部分考生存在认识偏差。由于公务员具有直接运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强势地位,加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有的人认为公务员就是“当官儿”,就是高高在上的使唤者;也有的人认为公务员是一份清闲舒坦的职业,没有竞争压力,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还有的人认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稳定了,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不惹事,就没有被炒掉的风险等等,以上认识上的偏差成为某些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动机。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一)积极的一面。总的来说,更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兼优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而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建立精英型政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拿出大量职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客观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部分就业人员的心理恐慌,保证了社会稳定。再者,许多社会在职人员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来,有利于各方面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间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最后,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也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
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背后的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务员考试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过热,便会带来某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组织一次公务员考试,国家要付出大量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等,而报考者甚众,也必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只有恰当地运用这些社会资源,考试成本与收益才会对等,否则考试成本与收益就会失衡。在近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为录取一名公务员而在数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室的情况,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投入的成本明显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耗费。
2.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量的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是当前众多职位的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与社会争夺人才的现象。政府和社会是一对博弈关系,如果大量优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涌向政府机关,那么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人才就相应的少了。长此以往,各行业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就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人才资源配置就会失调。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以国家提倡的公务员精神严格约束自己。而在众多的公务员报考者中,不乏盲目跟风者,其对公务员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和办事风格等往往不相适应,结果使自己进退两难。如果专业性很强的考生不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慎重选择,那么他的个人才能就得不到施展,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
三、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对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起着这样一个导向作用,它使公众对公务员职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人才流动的方向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当然,国家机关确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但是在国际社会强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应该最广泛的分布在社会各行业,而不是高度集聚于政府机关。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向具有引导作用,要恰当、正确、科学地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当前公务员考试降降温,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同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措施。
(一)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文化,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行业观念。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一直长盛不衰,为国家选拔出不少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但是科举制将最有学识的人才都笼络到官吏队伍之中,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官本位文化影响深远,在当代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受其左右,他们将进入政府机关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将当官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因此,从思想根源上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树立新的行业观念,树立“献身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是当前公务员考试解压的根本途径。
(二)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为就业者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务员热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就业的不易,国家应当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降低整个社会的就业难度;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防止人才在个别区域、个别行业高度集中,促进全社会人才供给和需求平衡,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其他行业扶持力度,提高其他行业的比较收益,提升公众对其他行业的期望值。同时,国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就业者到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到教育、科研等最需要人才又缺乏人才的行业。
(三)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改革。《公务员法》的出台,为公务员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要在公务员法框架内,进一步推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竞争和淘汰机制,打破终身制,打破“铁饭碗”,使公务员队伍出口通畅,使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对公务员职位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考试由重文化知识转变为重素质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考查应试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办法,使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至于成为仅仅网罗高学历人才的选拔制度,而是要其成为能够选拔出品行兼优、实际操作能力强、热爱机关工作又适合机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制度,这才是建立公务员考录选拔制度的初衷。
眼下,大学生考公务员热有增无减。每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排长队,经常出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和大学生,应当冷静思考。大学生踊跃报考公务员,机关及时招聘优秀大学生,本来无可非议。但我们也要看到,许多专业人才并不适合做机关工作,他们在党政机关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很难适应工作需要,自己也感到工作压力大,常常是被动应付,结果工作质量不高,个人身心也很感疲惫。从整个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看,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集中在机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
另外,有些大学生对国家公务员这一职业期望值很高,特别是有的人误认为公务员职业很轻松,却不知当好公务员需要的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还有的认为公务员职业很保险,却没有看到实行绩效考核、淘汰机制以后,公务员不再端“铁饭碗”。所以有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有些不太现实的期望很快破灭,从而感到失望,影响工作,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对待和选择就业。有关部门应出台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不断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待遇、分配、使用等,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增强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营造爱才、惜才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往公务员岗位挤的问题,人才配置才能更加趋于合理科学。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工作已经结束,本次报考最炙手可热的岗位,当属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一职,计划招录两人,已有8395人通过了审核,供求比再创新高,接近1比4200,竞争相当激烈。(《北京晨报》 10月25日)
公务员报考人数一年高过一年,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早已有目共睹,然而激烈到4200人争1个职位,还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想象。说公务员热是暴热、酷热,怕也不是夸张。有论者分析公务员报考热,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有志在行政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抱负。就事论事,这话当然没错,但是透过现象看实质,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挤向公务员这座独木桥,除了“官本位”的牵引,社会其他职业发展空间的窄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公务员热的另一面,是创业激情的降温。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标准,个人的职业取向,都会是多元化的,“官本位”也就随之被淡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不少官员离开官场“下海”,然而这几年,又有几个官员愿意离开党政机关呢?十年前一个青年就业调查显示,有超过30%的被访者,表示希望自主创业,今天又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自主创业?即使只是从实现自身价值而言,当大学毕业生发现除了走仕途,其他领域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不是广阔了而是萎缩了,当然只能涌向招录公务员的考场了。
公务员报考热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社会现象,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观测和评估社会现状的坐标。无论是创业精神、创业憧憬的消退还是“官本位”,从本质层面考量,其实都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它表明,在加快公务员制度改革,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创业氛围,鼓励和容纳各种创新人才等方面,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为社会其他职业扩大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才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希望所在。2011年度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报名已经结束,120多万考生通过资格审核。其中4616人竞争国家能源局的一个职位。(10月25日《新京报》)
大量优秀人才热衷于当公务员,对于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都是有相当促进作用的。然而笔者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担忧,那就是许多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希望加入“分配性努力”队伍而非“生产性努力”队伍。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曾用“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两个概念来分析到底哪种制度能促进经济增长。他认为,人们认为社会不公平,是因为觉得自己每增加一分投入到生产中去,进行生产性努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从社会已有的生产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额,进行“分配性努力”,却真的能够得逞。而一套好的制度,只有尽可能地促使个体通过“生产性努力”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才能直接导致产出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国考热”的出现,意味着大家都更愿意去“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显然弊大于利。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而言,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取之不尽、富有创新活力的人力资源,凝聚造就创新创业人才,才是提升国家创造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因此,面对持续升温的“国考热”,全社会的任务应该是:通过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为社会其他职业,如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扩大发展空间,让更多的年轻人转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不仅是为“国考热”降温的良方,更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希望所在。
第二篇:政论文参考: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作者:来源:时间:2006-5-25 8:13:51阅读次数:146
4------------------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众多成人考试中最炙手可热的考试,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每年所组织的不同级别的各类公务员考试,无数考生趋之若鹜,其报考人数更是逐年攀升,其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高考。仅就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而言,已可见一斑。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据人事部统计,报名期间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比2004年的5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最后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100:1,甚至还有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了1000:1。不仅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盛况空前,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也是异乎寻常的激烈,许多考生考完省一级的考市县一级,考完市县一级的考乡镇一级,考完一个地方的考其他地方,层层考,重复考,考不上决不罢休。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热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它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客观反映,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新体制、新形势下社会大众个体理性选择下的集体非理性现象,折射出当前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体来说,形成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百万社会人员迈入就业大军行列,而且高学历的就业者越来越多,在当前就业机会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全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者要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每年不失时机的拿出大量职位面向公开招考,使报考公务员无疑成为就业人员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据调查,当前在年轻人中最受青睐的单位是外企、银行、垄断性大国企、政府机关。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三)考试公正性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各级公务员考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等全过程予以公开,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公务员考试被誉为“在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其公开、公正性已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而户籍制度的放开、体检标准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同等对待、报名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无疑为更多愿意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四)部分考生存在认识偏差。由于公务员具有直接运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强势地位,加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有的人认为公务员就是“当官儿”,就是高高在上的使唤者;也有的人认为公务员是一份清闲舒坦的职业,没有竞争压力,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还有的人认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稳定了,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不惹事,就没有被炒掉的风险等等,以上认识上的偏差成为某些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动机。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一)积极的一面。总的来说,更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兼优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而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建立精英型政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拿出大量职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客观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部分就业人员的心理恐慌,保证了社会稳定。再者,许多社会在职人员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来,有利于各方面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间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最后,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也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背后的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务员考试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过热,便会带来某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组织一次公务员考试,国家要付出大量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等,而报考者甚众,也必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只有恰当地运用这些社会资源,考试成本与收益才会对等,否则考试成本与收益就会失衡。在近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为录取一名公务员而在数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室的情况,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投入的成本明显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耗费。
2.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量的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是当前众多职位的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与社会争夺人才的现象。政府和社会是一对博弈关系,如果大量优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涌向政府机关,那么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人才就相应的少了。长此以往,各行业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就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人才资源配置就会失调。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以国家提倡的公务员精神严格约束自己。而在众多的公务员报考者中,不乏盲目跟风者,其对公务员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和办事风格等往往不相适应,结果使自己进退两难。如果专业性很强的考生不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慎重选择,那么他的个人才能就得不到施展,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
三、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对策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起着这样一个导向作用,它使公众对公务员职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人才流动的方向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当然,国家机关确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但是在国际社会强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应该最广泛的分布在社会各行业,而不是高度集聚于政府机关。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向具有引导作用,要恰当、正确、科学地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当前公务员考试降降温,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同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措施。
(一)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文化,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行业观念。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一直长盛不衰,为国家选拔出不少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但是科举制将最有学识的人才都笼络到官吏队伍之中,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官本位文化影响深远,在当代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受其左右,他们将进入政府机关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将当官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因此,从思想根源上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树立新的行业观念,树立“献身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是当前公务员考试解压的根本途径。
(二)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为就业者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务员热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就业的不易,国家应当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降低整个社会的就业难度;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防止人才在个别区域、个别行业高度集中,促进全社会人才供给和需求平衡,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其他行业扶持力度,提高其他行业的比较收益,提升公众对其他行业的期望值。同时,国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就业者到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到教育、科研等最需要人才又缺乏人才的行业。
(三)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改革。《公务员法》的出台,为公务员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要在公务员法框架内,进一步推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竞争和淘汰机制,打破终身制,打破“铁饭碗”,使公务员队伍出口通畅,使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对公务员职位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考试由重文化知识转变为重素质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考查应试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办法,使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至于成为仅仅网罗高学历人才的选拔制度,而是要其成为能够选拔出品行兼优、实际操作能力强、热爱机关工作又适合机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制度,这才是建立公务员考录选拔制度的初衷。
(唐天明卢岚)
第三篇: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关于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思考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众多成人考试中最炙手可热的考试,对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机关每年所组织的不同级别的各类公务员考试,无数考生趋之若鹜,其报考人数更是逐年攀升,其竞争激烈程度已远远超过高考。仅就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情况而言,已可见一斑。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据人事部统计,报名期间全国总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比2004年的5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最后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报考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100:1,甚至还有5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计划录用人数之比超过了1000:1。不仅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盛况空前,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也是异乎寻常的激烈,许多考生考完省一级的考市县一级,考完市县一级的考乡镇一级,考完一个地方的考其他地方,层层考,重复考,考不上决不罢休。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公务员考试热有其内在的必然因素。它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客观反映,是国家机关公务员选拔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是新体制、新形势下社会大众个体理性选择下的集体非理性现象,折射出当前某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具体来说,形成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随着近年来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每年都有数百万社会人员迈入就业大军行列,而且高学历的就业者越来越多,在当前就业机会增长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全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者要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越来越不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行政机关每年不失时机的拿出大量职位面向公开招考,使报考公务员无疑成为就业人员的必然选择之一。
(二)职业本身具有吸引力。据调查,当前在年轻人中最受青睐的单位是外企、银行、垄断性大国企、政府机关。相比较而言,公务员职业相对稳定,职业风险较小,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同时又具有完备的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保障体系,还有房贴、交通补贴等这样那样的补助,个人待遇较好。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其他许多职业的竞争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大的对比之下,公务员职业这种高稳定性、高福利性和高声望性更具吸引力。
(三)考试公正性得到社会认可。近年来,各级公务员考试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将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等全过程予以公开,并在制度上加以保障,使公务员考试被誉为“在玻璃房子里的竞争”,其公开、公正性已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和认可。而户籍制度的放开、体检标准的调整、高校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的同等对待、报名方式的改革等等,都无疑为更多愿意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成员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四)部分考生存在认识偏差。由于公务员具有直接运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强势地位,加上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有的人认为公务员就是“当官儿”,就是高高在上的使唤者;也有的人认为公务员是一份清闲舒坦的职业,没有竞争压力,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还有的人认为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稳定了,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不惹事,就没有被炒掉的风险等等,以上认识上的偏差成为某些人报考公务员的直接动机。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一)积极的一面。总的来说,更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建设一支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兼优的公务员队伍势在必行,而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整体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为建立精英型政府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拿出大量职位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客观上也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同时一定程度上还消除了部分就业人员的心理恐慌,保证了社会稳定。再者,许多社会在职人员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来,有利于各方面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行各业间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最后,更多的社会成员报考公务员,也体现了民众对社会公平的认可,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背后的弊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公务员考试吸引了众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其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是如果过热,便会带来某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1.从成本效益角度看。组织一次公务员考试,国家要付出大量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等,而报考者甚众,也必将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只有恰当地运用这些社会资源,考试成本与收益才会对等,否则考试成本与收益就会失衡。在近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为录取一名公务员而在数个城市设置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教室的情况,这个时候,国家和社会投入的成本明显过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严重耗费。
2.从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量的社会精英进入公务员队伍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服务能力,但是当前众多职位的高学历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与社会争夺人才的现象。政府和社会是一对博弈关系,如果大量优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涌向政府机关,那么流动到企业、科研机构等生产一线单位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人才就相应的少了。长此以往,各行业人才分布的均衡性就会受到影响,整个社会人才资源配置就会失调。
3.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公务员个人必须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必须以国家提倡的公务员精神严格约束自己。而在众多的公务员报考者中,不乏盲目跟风者,其对公务员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在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对于公务员的职业要求和办事风格等往往不相适应,结果使自己进退两难。如果专业性很强的考生不保持正常的心态,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慎重选择,那么他的个人才能就得不到施展,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
三、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对策国以才立,政以才治。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的公务员考试热起着这样一个导向作用,它使公众对公务员职位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人才流动的方向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当然,国家机关确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加入以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执政能力,但是在国际社会强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大趋势下,在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阶段,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应该最广泛的分布在社会各行业,而不是高度集聚于政府机关。国家机关组织的公务员考试对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向具有引导作用,要恰当、正确、科学地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有必要对当前公务员考试降降温,这就需要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同时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工作措施。
(一)打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本位文化,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行业观念。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一直长盛不衰,为国家选拔出不少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但是科举制将最有学识的人才都笼络到官吏队伍之中,所形成的“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重要因素。官本位文化影响深远,在当代中国仍然有许多人受其左右,他们将进入政府机关当作自己进步的阶梯,将当官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因此,从思想根源上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文化,树立新的行业观念,树立“献身国家,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思想,是当前公务员考试解压的根本途径。
(二)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为就业者提供宽松的就业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务员热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就业的不易,国家应当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降低整个社会的就业难度;加强人才宏观调控,防止人才在个别区域、个别行业高度集中,促进全社会人才供给和需求平衡,使人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其他行业扶持力度,提高其他行业的比较收益,提升公众对其他行业的期望值。同时,国家应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就业者到艰苦的生产第一线,到教育、科研等最需要人才又缺乏人才的行业。
(三)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制度和考试录用机制改革。《公务员法》的出台,为公务员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要在公务员法框架内,进一步推行公务员制度改革,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竞争和淘汰机制,打破终身制,打破“铁饭碗”,使公务员队伍出口通畅,使缺乏拼搏创造精神的人对公务员职位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另一方面,在坚持凡进必考原则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考试由重文化知识转变为重素质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考查应试者实际操作能力的办法,使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至于成为仅仅网罗高学历人才的选拔制度,而是要其成为能够选拔出品行兼优、实际操作能力强、热爱机关工作又适合机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制度,这才是建立公务员考录选拔制度的初衷。
眼下,大学生考公务员热有增无减。每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排长队,经常出现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和大学生,应当冷静思考。大学生踊跃报考公务员,机关及时招聘优秀大学生,本来无可非议。但我们也要看到,许多专业人才并不适合做机关工作,他们在党政机关工作因为专业不对口等原因,很难适应工作需要,自己也感到工作压力大,常常是被动应付,结果工作质量不高,个人身心也很感
疲惫。从整个社会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看,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集中在机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浪费。另外,有些大学生对国家公务员这一职业期望值很高,特别是有的人误认为公务员职业很轻松,却不知当好公务员需要的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还有的认为公务员职业很保险,却没有看到实行绩效考核、淘汰机制以后,公务员不再端“铁饭碗”。所以有的人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后,有些不太现实的期望很快破灭,从而感到失望,影响工作,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到理性对待和选择就业。有关部门应出台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不断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围绕人才的培养、引进、待遇、分配、使用等,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增强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营造爱才、惜才的社会氛围。这样,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往公务员岗位挤的问题,人才配置才能更加趋于合理科学。
第四篇:浅论公务员考试热
论公务员考试热
公务员,顾名思义是公共服务人员,在1993年以前,我国很少有“公务员”这个说法,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务员。在正式施行公务员制度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干部制度,但干部制度缺乏着具体的管理制度,因此我国开始思考别的制度。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令第125号发布,199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自此开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也正是从1994年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考试,不过范围很小,尚未全国普及。2002年以后,公务员考试热度逐年升温,录取率由原来的十几比一到最近的几百比一,难度堪称中国第一考,但从收入,稳定,权力,社会地位,人脉等方面考虑,这几年大量的学子报考公务员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摘要:公务员 考试热 制度 录取率 收入 稳定 社会地位 人脉 流行趋势
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学子参加公务员考试,然而录取率是越来越低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考试报考合格人数与录用的人数比例平均为37:1,其中38个部门职位的报考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1,9个部门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200:1,,5个部门的报考人数与拟录人数之比超过1000:1。
纵观最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人数与录取情况,2011年报考人数1415138人,录取率
1.57%,2010年,报考人数1468394人,录取率1.44%,2009年报考人数1040000人,录取率1.28%,2008年报考人数800000人,录取率1.67%,2007年报考人数535574人,录取率
2.38%。从中发现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越来越多,公务员考试进入“热”状态。
一、公务员考试热原因分析
1、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好
首先是公务员职业稳定。虽然公务员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予以辞退。可从目前情况来看,考核不称职的公务员较少,即使有人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第二年他也会想办法调整状态,使自己称职。所以目前离开公务员队伍的,除个别自动离职外,就是违法乱纪被淘汰的,因考核因素被辞退的微乎其微。其次是公务员待遇高,各种保障体系健全。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住房、医疗等补贴、补助;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有所依,公务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在职时一样的工资。
2、就业形势严峻
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及教育制度的弊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在如此恶劣的就业环境面前,找一份如公务员这样待遇优厚,环境稳定,发展前景光明的工作显得尤为珍贵。
3、权力思想的遗留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着强烈的“官尊民卑”的“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五千年封建礼教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群众,都向往当官。如今的社会现象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共识:没钱的怕有钱的,有钱的怕有权的,因此国家公务员成了众多人的追求。同时,公务员社会地位高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官本位”思想影响的结果,今天很多人同样认为,当公务员可以获得比其他工作更高的精神享受。因为一个方面公务员多身处权力部门,手持公共权力的支配权,这为他们提供了权力寻租的机会。另外一个方面还体现在其他行业无与伦比的独一无
二的公权力上,并不是说公务员利用公权力去为自己谋私利,而是强大公权力折射出的美丽光环起作用。对于广大的刚踏入社会的学子们来说,与其说他们了解公务员职业,不如说他们是羡慕公务员这个职业,实际上他们是对公务员权力和荣誉的一种向往。
4、考生的盲目跟风的心态
“跟风心态”一方面表现在公务员考试带有盲目性,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公务员的职业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竞争机制不健全、缺乏淘汰机制。激烈的竞争以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十分稀少,使得大学生想尽快摆脱这种“漂泊”,追求一种很稳定且资源相对很丰富的“铁饭碗”。考生还存在“唯利是考”的价值取向,跟着其他人向稳定的收入走。
5、家庭因素
很多考生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望孩子有稳定的工作,以后生活无忧,所以,一直鼓励孩子报考公务员。
6、机会均等,条件简单
公务员的要求不像军人那样严格,没有身高,年龄,视力,外形的限制,这令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参加公务员考试,并且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二、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1、有利的方面:
由于公务员考试采取的是考试制度,对每个考生的要求与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考试结果主要是看考生的实力,这就要求考生自己努力学习相关方面的考试内容,有利于考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2、存在的弊端:
公务员考试过热会引起就业失衡,人才过于集中,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配置失调,同时,国家每年公务员考试都要耗费很大的选拔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1)资源浪费
公务员考试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其中,既包括国家为此付出的大量选拔成本,也包括参考者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甚至压力、努力等个体成本,个别职位千人竞争一岗现象更是代价巨大。公务员考试过热导致考试经济发达,社会资源耗费严重。
2)人才配置不合理
公务员调动了大部分的人才,不少理工科博士却争做公务员,理工科硕士报考公务员更比比皆是,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出现政治领域人才堆积并大量剩余,科技领域等人才缺失,其结果必然是加剧内耗。
3)大学生就业观念越来越出现偏差
公务员的稳定,好待遇,使得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的考试中来。这就影响了他们正常的毕业、就业和创业。现代社会本是一个全民积极创造财富的社会,广大的毕业生毕业后应该投身于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来,然而事广大的优秀学子的选择却是选择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倾向于公务员这个“铁饭碗”。
4)权力思想更加严重
受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务员职位受到公众的热烈追捧。“官本位”强调以官为本,唯官独大,官位不但成为决定权力配置和利益分享的唯一标准,甚至也成了衡量一个人事业成就和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官本位”的强力导向之下,众多社会成员为获得当官的资格,先是千军万马过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接下来又千方百计追求仕途上的步步高升。各种跑官要官的“潜规则”、买官卖官的腐败伎俩很可能愈演愈烈,社会风气将受到更大的毒害。
三、正确处理公务员考试热
1、引导考生有正确的权力思想
国家需要在公务员管理中加入更为致密的监督网络,严格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职务行为。因为不少人是怀着权力和经济收益目的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没有谁能保证他们不会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如果放松了监督,公共权力就可能沦为他们谋取一己之私的工具。
2、改变公务员“铁饭碗”的现象
很多考生考公务员就是因为公务员的收入稳定,待遇好,是货真价实的“铁饭碗”,要改变公务员考试热的途径之一可以从打破公务员“铁饭碗”的格局入手,让公务员与非公务员一样,面临着一样的就业风险,取消公务员“稳定”的专利。
3、正确引导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几年,随着国家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大学生就业市场压力不小,但与我国目前人才规模偏小的现实相比,扩招政策显然存在积极作用的空间。问题在于,与招生数量的急剧扩大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评价尺度却修正得很不够,因此需要纠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偏差,引导大批青年学生到国家、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同时,政府应重视创造就业岗位,帮助更多大学生就业。
4、加大力度纠正考生的心态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与舆论的宣传工具,批判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宣传无私奉献、职业平等、埋头苦干等健康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佚名,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研究,2012.6.132、贾宇,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光明日报,20083、吴宁,如何看待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光明日报,2008.11.34、佚名,如何理性地看待炙热的国家公务员考试2013年百度文库
5、韩勇,廉永杰,“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
第五篇:如何看待公务员考试热
时事热点评论:该如何看待今年的公务员热
据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105万,最终能捧上“金饭碗”的仅13566人,淘汰率高达98.7%,不少人自嘲自己是“国考炮灰”。
公务员考试之所以越来越热,有“历史遗传”的原因。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一次情况特殊的“过热”延续。
和白领们相比,公务员们的工资也许不算高,但职业风险却小得多。据国家人事部门统计,从1996年实行辞职辞退制度到2003年,我国公务员辞退率约0.05%。这是一个远低于其他行业的数字。同时,和其他群体比起来,公务员的养老、医保和住房等福利,都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以此观之,难怪“公务员热”会“高温不降”。
在金融风暴的寒冬里,今年的“公务员热”,又有所不同。一方面,毕业生越来越多了,据相关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559万人,2009年预计将突破600万人。另一方面,就业越来越难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可是,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公务员的工资,却呈现了“逆势而涨”的趋势。据11月29日《经济观察报》报道,11月中旬,河南省获准将全省公务员平均每月津贴补贴增加300元。“薪动”的不仅是河南。这是一个旨在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的三年计划实施的第二个年头。这个计划又被称为“阳光工资”改革。据悉,更大范围的第二轮调薪可能在明年渐次展开——在经济下行和就业遭遇危机的冬天,公务员的工资竟“逆势而涨”,不禁让人唏嘘。
有论者早就说过,一个社会的年轻精英人群,都想方设法进入公务员队伍,是某种程度的人才损失,更反映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缺陷——公务员群体工作和生活的“优越”,除了说明公务员竞争、淘汰机制的不完善外,更反衬出薪酬分配格局的失衡,以及常态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和健全。
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完善,绝非一日之功;短时间内改变“公务员热”的状况,也注定不现实。当前情况下,冷却“公务员热”,应该从两个大方面着力:一是让公务员群体能和普通公众一样,切身体验到金融危机的寒流——“阳光工资”改革不妨暂缓,适当的时候甚至可以考虑降低薪酬——国际劳工组织不是预测过,2009年发达国家员工薪酬将降0.5%吗?同时,更要动用各种方式缩减政府开支。其二,要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和其他群体就业——比如,在地方政府的18万亿投资计划中开拓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用更多积极的财税政策,促使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