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

时间:2019-05-12 17:0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

第一篇:“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

财政在西方的译文是“publicfinance”,实际上暗含着公共财政的意思(个人觉得可能是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比较久远而得名,于是就印证了张教授的观点)。在中国,财政和公共财政的定义始终没有一个权威而又清晰的定论,对我这样的小兵来说更是迷糊多多。上周,有幸能在厅里听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生导师张馨教授做的以“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为主题的讲座,受益多多。因此随意记下廖廖几笔,算是对讲座内容的消化和复习。

张教授知识渊博、思路严谨、表达清晰,他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ppt有四部分,最后改革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

一、为什么出现公共财政问题?

2010年3月xx总理率新一届政府出席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更好地进行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好地改善民生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到了所谓的公共财政,其实我很就纳闷公共财政和财政到底有什么区别,因为在英文中都是publicfinance?以前的财政不是公共财政吗?张教授没有就这个问题首先给出答案,而是首先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1958年、1973年、1978年和1994年四次大幅度改革,其中1973年和1978年是打破计划的两次改革,1994年初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应地,我国财政体制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变革在1994年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表现为⑴税制改革⑵实行分税制。尽管和发达国家的财政体制相比,还存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基本方向还是在沿着西方财政体制的方向。财政的整个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在中国,关于公共财政的提法在学术界产生过激烈争论。直到1998年12月,国家才正式提出了“初步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公共财政才真正赋予了新的含义。那时中国的市场经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逐步建立,可以说:“公共财政是随着整个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出现的。”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在未来五年,我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可以看出,公共财政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高度重视,问题到了如何落实的问题上来。

二、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定义是什么?张教授提出了公共财政的三个主要内容: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公共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群众的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部分,和市场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就是公共财政,是一种政府的分配活动,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从第二个方面指出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管家”和“主人”的关系。因为税收是掏纳税人的腰包;政府及其官员是纳税人养活的;政府必须并且只能为纳税人服务;政府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政府进行的收支是属于“管家”的活动,其权利和义务是相适应的。第三个方面,当今我国的财政体制并非是被市场经济中拉着走的,而是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进程。此外,由于财政处于国家运行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当今的改革应该放在财政上来,通过对财政的改革进一步引导政治体制的改革。张教授还特别解释了为什么公共财政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资源配置是计划的,资源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选择权;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就是国家企业,表现为国家自己收,自己支。形象来说,国家的财政收入就是从左边口袋拿到右边口袋。而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是私人独立的,私人的财产具有不可侵犯性质。财政收入表现为纳税人的钱,是国家向纳税人掏腰包,因此,只有市场经济的建立才能导致公共财政的产生。在这个部分,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不同之处:有市场经济才有公共财政,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公共财政;没有公共财政就没有市场经济,有公共财政才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三、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制度?

xx说:“其实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勿庸质疑,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签署,在财政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诸侯也以法律形式剥夺英国王室的部分税权。随后数百年的较量中englandparliament逐步控制了全部的财政决定权,仅把执行权留给国王,在政治上也在1295年逐步转化为现代议会的形式,财政方面体现在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这是历史上首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由社会公众约束帝王的权力,通过把执行权留给国王、控制国家支出、控制英国国王的私人支出、控制公帐、控制举债等系列的措施最终形成了史上首部政府预算制度。张教授归纳出来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四个基本性质:一是计划性,政府必须编制年度收支计划,经议会批准了才能执行,从计划性来看,它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规范。同时也是一个谁决定谁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体现为市场对政府的决定和控制。二是归一性,所有的政府收支,除某些特殊的例外,都必须纳入预算。坦率地说,据此标准要在我国要实现公共财政的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仅仅体现在财政的范畴,还体现于国家经济体制的问题。三是公开性,所有的政府收支,除某些特殊的例外,都必须向社会公众公布,受到议会、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其中知情权的透明度是最典型的体现。四是法治性,议会通过的预算具有法律效力,任何违背就是违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张教授在最后探讨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作用;整个社会根本转型的关键性条件;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个讲座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新鲜的公共财政知识内容,今天有机会把它写出来,主要是为了总结,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花大工夫、大力气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财政专业素养,更加游刃有余地把工作做好!

第二篇:“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范文模版)

财政在西方的译文是“public

finance”,实际上暗含着公共财政的意思(个人觉得可能是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比较久远而得名,于是就印证了张教授的观点)。在中国,财政和公共财政的定义始终没有一个权威而又清晰的定论,对我这样的小兵来说更是迷糊多多。上周,有幸能在厅里听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博士生导师张馨教授做的以“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为主题的讲座,受益多多。因此随意记下廖廖几笔,算是对讲座内容的消化和复习。

张教授知识渊博、思路严谨、表达清晰,他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ppt有四部分,最后改革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

一、为什么出现公共财政问题?

二、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定义是什么?张教授提出了公共财政的三个主要内容:公共财政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公共财政是社会公众或人民群众的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部分,和市场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就是公共财政,是一种政府的分配活动,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从第二个方面指出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管家”和“主人”的关系。因为税收是掏纳税人的腰包;政府及其官员是纳税人养活的;政府必须并且只能为纳税人服务;政府不能浪费纳税人的钱。政府进行的收支是属于“管家”的活动,其权利和义务是相适应的。第三个方面,当今我国的财政体制并非是被市场经济中拉着走的,而是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等一系列进程。此外,由于财政处于国家运行机制中的重要地位,当今的改革应该放在财政上来,通过对财政的改革进一步引导政治体制的改革。张教授还特别解释了为什么公共财政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资源配置是计划的,资源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选择权;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就是国家企业,表现为国家自己收,自己支。形象来说,国家的财政收入就是从左边口袋拿到右边口袋。而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是私人独立的,私人的财产具有不可侵犯性质。财政收入表现为纳税人的钱,是国家向纳税人掏腰包,因此,只有市场经济的建立才能导致公共财政的产生。在这个部分,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不同之处:有市场经济才有公共财政,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公共财政;没有公共财政就没有市场经济,有公共财政才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三、如何构建公共财政制度?

张教授在最后探讨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历史作用;整个社会根本转型的关键性条件;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个讲座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新鲜的公共财政知识内容,今天有机会把它写出来,主要是为了总结,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花大工夫、大力气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财政专业素养,更加游刃有余地把工作做好!

以下内容与本文“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返回

财务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第三篇:_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含义、特点和职能

财政是各级政府为履行行政职能,依据有关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对国家各种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行政活动。

公共财政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公共财政的主要特点: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公共财政的职能:公共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稳定经济增长的职能。

2、公共预算的特点及其编制

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公共预算有着国家预算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公共预算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预算形式,公共预算是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形式。

公共预算编制的原则:公开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性原则、法律性原则。

公共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上一公共预算的执行情况;计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所规定的管理权限和收支范围。

3、财政收支与政府采购

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目前我国税制按课税对象一般分为流转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按税收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类。

财政支出必须遵循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国家职能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行职责的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政府采购具有法定的程序和规范的方法,是世界各国目前最为重要的购买性支出管理手段。

政府采购的特点:采购资金的公共性、采购目标的非营利性、采购行为的规范性、采购主体的特定性、采购活动的政策性及采购范围广、规模和影响力大。

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原则:竞争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招标性采购方式和非招标性采购方式,招标性采购是公开性较高的政府采购方式。

第四篇: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问题调查报告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问题调查报告

今年10月,我委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调研组,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赴苏州、泰州、淮安及所属有关县乡,就出口退税、公共财政、乡村债务化解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现就公共财政问题报告如下:

上世纪90年代初,财政管理部门将“公共财政”引

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税费制度改革的实践,90年代末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战略部署。

一、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预算收入结构已演化为以税为主,税费并存的局面,2003年,在我省的财政总收入中,来自税收收入的占82以上;支出结构也已演化为为政府服务提供财力保障的服务型财政,原来由财政承担的企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职能消失了,原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生活服务投入,如学校、医院、幼儿园等转由财政负担。万能型财政正在一步步走向公共财政。

二、完善公共财政所受的制约因素

(一)、在财政收入方面。1993年的税制改革,虽着眼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仍保留了内外两套不同的税制。外商直接投资在税收、用地、用工方面享有大量的政策优惠。我国大幅度开放国内市场,激发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地区、城乡以及收入的差距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平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功能还十分有限,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二)、在政府间的关系方面。1993年的分税制改革,主要侧重于调节中央政府与省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对于省级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收入来源却没有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参照分税制模式,形成了财力层层集中,事权逐级下放,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的局面。

(三)改革、发展、稳定对公共财政的影响。一是改革。个人所得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会继续提升。当市场体系已经完善,人均gdp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时,该税种甚至可能成为最大的税种;在支出方面,包括救济、增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社会救助支出比重会继续提升。二是发展。为降低商务成本,各种经营性收费和规费将继续降低,;随着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也将提升,改善资本投入环境的支出,如路、桥、电等的支出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三是稳定。由于改革的深化与经济的发展会引起各个层面的利益再分配,导致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这种扩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为使社会稳定而引起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将是持久的、深刻的。

(四)我省县乡财政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随着县乡经济的发展,财政收支总量不断扩大,我省各地在制定县乡财政体制时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现行县乡财政体制对维护县乡政权稳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展和深化,取消了一些向农民征收的税费,但由于改革不配套,原来靠收费解决的一些支出转为财政负担,加之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县乡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逐步暴露,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在财政上反映出来,使县乡财政困难更加突出。一是乡财政运行困难,收支缺口大。二是虚收因素多,收入水份大,部分地区组织收入不合法。三是财政体制不尽合理,乡镇教育体制上划不到位。四是县乡债务包袱重,消化困难,财政风险越来越重。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客观上讲是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较慢等因素,但同时还存在财权事权划分不清、体制不合理、财政供养人员多等原因。

三、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财政的主要思路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通过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从而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统治能力;通过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发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进一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政府实现社会平衡职能。

(一)进一步完善我省公共财政收支体系。在财政收入方面:由于非公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财政收入的增长点会体现在个私经济和外资经济的税收以及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因此应通过强化征收引导税收结构的持续优化。在财政支出方面,要持续扩大以下几个方面的支出:一是三农支出。我省近几年已从多方面增加了三农支出,进一步在力度和支出结构上改进。增加三农支出对农民来讲有增收(如种稻直补,改造危房等)和减支(如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体系的建设)两个方面。

增收的作用是有限的、定向的,减支的作用是非定向的、无限的,因而今后我省要着重于减支。二是持续增加对困难群众和的扶助。我省目前相当多的失地失业农民、农村的五保户、城市中的下岗职工等人群没有得到和或保障标准偏低。这些人群是社会不和谐的源泉。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逐步解决这部分群众的生活保障。三是支持落后地区的支出要注意效率。地区差距过大是

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障碍。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通过资金、项目、人才的安排来推动苏中、苏北的发展,但收效并不明显,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而真正意义上支持落后地区应是使落后地区获得公平的公共产品份额,即获得公平的教育、卫生、医疗以及有形的公共设施等。

(二)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一是要坚持分税制和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划分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体制调整政策,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解决当前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转,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二是要完善转移支付增收节支激励机制,使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帮助这些地区减轻包袱加快发展。三是加快县乡机构改革,加大人员分流力度,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

第五篇: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

「标题注释」为了实际了解当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情况,客观地研究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财政部农业司于2003年7月初派出4个调查组赴浙江、陕西、四川、河南进行调研。

本项研究的一些具体例证即来自4个调查组的调查报告。课题组成员:诸利明、余蔚平、卢贵敏、张岩松、吴振鹏、文秋良、魏维、刘克勇、吕书奇、韩玉、吴孔凡、林泽昌、丁丽丽

「内容提要」本报告首先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4省典型县的实际调查情况,描述了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的现状,探讨了在转型期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财政/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支出/研究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社会资源要素和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初步界定

公共产品相对私人产品而言,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无法完全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无法由私人提供。就农村居民的国民性质而言,应该享受同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界定同城市一样。然而,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加之农民是低收入低积累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范围界定相对城市来讲要宽一些。从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由政府公共财政覆盖的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村组织的行政服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道路、清洁饮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灌溉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进步(基础研究、重大技术成果的中试和推广示范)、农村抗灾救灾、农村公共卫生防疫、农村扶贫开发等。另一类是准公共产品,即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救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科技文化等。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现状

从目前财政支出的范围看,公共财政基本涉及了农村所有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但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状况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狭窄,问题比较集中,矛盾比较尖锐。

(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二)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注:全国资料来自财政部社保司“关于农村公共卫生问题”课题报告)

(三)农村教育方面

(四)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尽管民政部正在研究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办法,但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只是在一些地区起步。如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已经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广西2003年出台了农民工工伤医疗保险制度。但上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全国农村人口16.56%,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非常低。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目前,国家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已经体现在各个科目的预算安排上,但投入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有效性不强。既有缺位,也有越位。越位主要是财政供养的农业事业单位人员过多,用于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支出过多,一些本该由市场调节或由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很低。

(六)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方面

由于财政困难,中西部地区大多数乡镇党政机构的办公经费标准低,运转发生困难,乡镇干部工资大多是“裸体工资”,并且不能正常发放。

办法筹资,往往难度大,很难议成一件事。河南省西平县最大的村也不过3000多人,建一所小学教学楼,大约需要30万元左右,靠“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大约需要7—8年。修一条乡村道路,大约需要集资10年以上。并且,全体村民大会不会那么顺利表决通过。我们走访的9个村,只有一个村办成了“一事一议”,为改造村小学筹集了一部分资金。

三、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国家财力有限,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尚在完善之中,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一)持续工业化和城市化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资源配置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等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要适当,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成本问题

(三)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缩小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可以说是“全面小康”最重要的内涵之一。但应当强调的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差距也是城市化的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所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要承认城乡差别的现实,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逐步扭转“三大差别”,而不能强求农村道路、饮水、学校、文体、路灯、垃圾站等公共事务达到与城市一样的标准,这是不切实际和不现实的。

(四)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五)财政体制和财力格局

(六)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突出解决主要矛盾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既有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得到越来越高程度满足的问题,也有生存需要之上的发展需要得到实现的问题。发展需要不仅包括生理意义上的需求延伸,如健康、休闲等,而且包括社会意义上的需要,如提高文化水平、掌握更多社会竞争技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等,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要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我国财政经济实力还不雄厚,解决人口和幅员面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难度很大,任务十分艰巨。在思想认识上,既不能悲观丧气,看不到希望;也不能盲目乐观,幻想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要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在策略上,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分清缓急,有先有后,统筹兼顾,逐次解决。

(七)政策的系统设计问题

“三农”问题具有全局性、系统性,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看,“三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各方面相互配合;从“三农”自身看,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目前涉及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部门较多,资金渠道、部门支持政策也比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协调性,资金投入分散现象严重,政策之间相互制约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有效性。因此,需要系统设计农村公共财政政策,整合和优化农村公共财政资源配置,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配套推进,协调发展。

四、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建议

(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上同时做文章,重点是增量调整,逐步加大解决“三农”

(二)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

国家财力有限决定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序。排序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二是减少子女上学费用。河南省西平县高达93.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大荔县87%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陕西省宝鸡县83.3%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浙江省上虞市80%的农户对此问题关注。三是增加教育投资修缮校舍和提高师资水平。河南省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92.22%;陕西省宝鸡县农民的关注率达到88.9%;浙江省上虞市农户的关注率达到80%;陕西省大荔县农民关注率达到63%。四是增加医疗点,减轻看病负担。陕西省宝鸡县农户对此关注率达到90.7%;河南省农户的关注率为72.22%;陕西省大荔县农户对此关注率为70.4%;浙江省上虞市农民对此关注率达到61%。五是帮助发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等。

根据确定的排序原则,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基本优先序,东部地区主要是: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第一,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最基本前提。第二,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现阶段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教学公用经费的补助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第四,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

现阶段的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

第五,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现阶段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第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在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重要农业科研项目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探索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等。

(三)在政策设计上要留下城乡协调发展的接口

使农村居民享受国民待遇,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这就意味着最终形成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最初的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设计方面考虑未来城乡政策统一的需要。

(四)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乡(镇)村布局调整

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改革和农村管理机构改革,把减人和减事结合起来,逐步减少村委会承担的政务活动,取消村委会的“政务职能”,这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履行责任,避免职能下放;另一方面也要求村民自治组织在理清“政务”与“村务”的基础上,充分合理地行使自治权力,维护农民利益。

同时,要按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加快撤乡并镇步伐,实行并村联组,调整现行乡(镇)村布局。要研究制定乡(镇)村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按照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乡镇、村落的减留对象、数量、规模以及未来村镇的分布、间距、位置等。

(五)针对不同地区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建立合理的公共产品投资分担机制

从大的区域比较,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基本上呈递减之势,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递增,加上各地区农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情况不尽相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现阶段,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部粮食主产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的比例要多一些。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和财政体制的深化改革以及县乡财政状况的好转,可以逐步将一些领域的发展职责让渡给市场调节和县乡政府;东部地区地方财政财力较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由省、县乡财政负担,但作为政策引导,中央财政对于东部地区应给予适当补助。

村道路建设支出方面,目前中央财政的支出渠道主要有预算内交通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车辆购置税、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是以工代赈资金),2003年为187亿元,中央财政在中西部地区乡村道路建设投入已经占大头,今后除国债资金适当增加投入外,重点是将现有资金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时,乡村道路建设要与行政村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农村教育支出方面,目前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支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在落实“教育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政策的基础上,要调整现有教育支出结构,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近期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学设备的配置、师资队伍培训和低收入家庭教育补助。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学设备配置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

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方面,鼓励有条件地方探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政府对农村特困家庭规范的救助制度,各级财政要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农村基层机构运转支出方面,在深化县乡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要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乡镇机构正常运转。

(六)建立民主参与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和“第三方”实施的运行机制

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是否符合农村大部分居民的实际需求,是衡量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有效性的重要原则。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需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

转变。要从制度上确立由农民、农村的内部需求来决定公共产品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制度,建立由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同时,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实行“第三方”

实施、政府部门和农民进行监督的方式,提高政策实施的质量,避免由“条条”决策,由“条条”搞“工程”、搞“行动”等不切实际的做法。

(七)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制度,稳定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先规范、后降率、再转制”的原则,分步实施。第一步,利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及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措施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税税负,力争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将农民税收负担降低到3.5%左右,同时明确规定征收的农业税全部返回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随着土地资源税、所得税和增殖税等税制的完善,取消农业税,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下载“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公共财政的问题”讲座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讲座问题

    日常技能: 1. 公文写作:请示、报告、总结、请假条、收条、邀请函、通知、申请书等; 2. 商务礼仪:电话礼仪、短信编辑、应聘礼仪、着装、衣服搭配等; 人际交往: 1. 如何正确处理人......

    农村公共财政

    其一,农村公共财政要有国家主导。它要求对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部门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重新定位,以平衡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随着国......

    好老师讲座活动小结-走进公共财政的殿堂

    走进公共财政的殿堂 ——记朱某老师讲座 朱某老师,经济学博士,现任上海某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授课程为公共财政、税收理论、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和国际税收。曾担任......

    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然后结合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了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相关措......

    公共财政的概述(★)

    公共财政的概述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谓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

    我看公共财政

    我看公共财政院系: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专业:工程管理 学号:20084040110 姓名:李峰龙 公共财政,就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

    什么是公共财政体制(定稿)

    什么是公共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体制是政府经济行为符合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公共财政体制......

    讲座总结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总结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多是来源于互联网。互联网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政治、经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