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是公共财政体制(定稿)
什么是公共财政体制
公共财政体制是政府经济行为符合效率优先的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制度安排,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人们永远追求的目标。
公共财政体制的概述
要实现经济效率,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效率装置。实现经济效率要求的效率装置需要两类制度安排:一类是效率市场的制度构建,另一类是规范政府经济行为的政治行政制度构建,两者统一于同一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共同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要求。因此社会经济制度是由效率市场制度和政治行政制度共同组成的。由于效率的基本装置是市场,因此效率资源配置的基础也就是市场,即是说市场体制在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市场体制的核心制度是充分竞争基础上形成的价格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是:
(1)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者主权的制度保证;
(2)消费品和经济资源的获得由出价竞争制度保证。
前一特征保证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各自根据自身的偏好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自动实现了双方各自的利益极大化。后一个特征保证了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帕累托均衡价格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因此,市场体制下的价格制度安排确保了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状态。无数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下,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得到了资源配置帕累托优化状态这个意外的结果。但是这个意外结果的获得是以产权明晰为前提的,这就是说,只要某个主体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市场体制就能够通过价格制度的调节自动地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由于国家天然就具有“暴力潜能”方面的绝对优势,因此,由拥有“暴力潜能”优势的国家为市场提供产权保护就比单个的市场主体分别保护自已的产权效率高,这就是说,国家存在基本作用就是保护产权。“离开了产权,人们很难对国家作出有产的分析”。
公共财政体制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是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生产什么公共商品
二是如何生产公共商品
生产什么公共商品,涉及到社会公众对公共商品的需求,关键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要符合社会公众的集体偏好,实现公共商品资源配置帕累托优化状态。但公共商品的需求偏好不可能像私人商品一样通过货币投票来决定.因为公共商品的生产成本只和社会公众个人支付的价格发生间接的联系——政府征收的收入和对公共商品生产的拨款是分开进行的,社会公众搞不清自己缴纳的收入中间有多少用于国防,有多少用于政府行政管理,又有多少用于司法设施等,社会公众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自己的财政负担和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的满意程度。因此,实际中,如果社
会公众感受到财政负担是合理的,对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是满意的,那么公共商品的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
如何生产公共商品涉及到政府公共部门的效率问题,关键是公共部门要以最低成本生产出社会公众需要的公共商品。如果政治家的决策反映了社会公众对公共商品的真实偏好,而公共部门“生产”公共商品的过程又是不折不扣完全执行政治家的决策,以成本最低的技术“生产”出公共商品,那么政府提供公共商品就是有效率的。因为它既保证了公共商品资源配置效率,又保证了公共商品生产效率——X效率。
以上两个方面表明,要确保公共商品生产过程有效率,同样需要有对公共部门生产行为激励与约束的制度构建。
公共财政体制制度安排
1、要有确保公共财政体制有效运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安排。民主政治制度安排是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石,没有它,公共财政体制只会流于形式,不可能实质运行。因为只有民主政治制度才能确保社会公众对公共商品偏好的充分表达,也才能确保社会公众个人对公共商品的偏好以民主的社会公众可接受的方式集合成为社会公众全体偏好。同时,也只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才能使社会公众集体偏好成为政治家提供公共商品的决策。反之,也只有民主政治制度安排才能使严重决策失误的政治家失去政治地位,从而确保各级政府首脑不唯上,不唯权,而只是对下负责——对选民社会公众负责。否则,公共商品的提供只能反映少数个人偏好基础上的所谓“国家需要”,公共商品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状况不可能根本改变。
2、要有控制政府支出的制度安排。政府支出是为公共商品的生产提供资源,因此政府支出制度安排要能够确保政府支出完全用于市场体制不能有效的公共商品的资源配置。这一方面要求政府职能必须从立宪层次上加以界定,市场和政府的分工必须在宪法条文中划分清楚,政府行政及由此产生的支出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否则属于非法行政和非法支出,其行为人的行为后果属法律制裁之列。政府预算必须成为规范政府支出的法律文件,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收支计划。政府的一切支出必须有社会公众民主基础上选举出的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的批准,相应形成政府预算的法律条文,财政部门具体安排政府支出拨款前必须向立法机关提交拨款的明确的法律依据,由立法机关审查通过才能据此拨款。另一方面要求有公共部门使用资源的有效监督的制度安排。要保证公共部门必须按预算批准的用途使用资源,把资源真正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商品而不是用于自身的享受上。这就涉及到财政对公共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监督以及审计部门对公共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审计,作出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要有对公共部门“生产”公共商品效率估计的制度安排。公共部门既是“生产”公共商品的职能部门,又是公共商品决策的信息来源,这使得公共部门既可能导致本部门预算规模的扩大,又可能把公共资源更多地用在自身享受而不是用于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建构对公共部门“生产”公共商品效率评估的制度安排在公共财政体制构建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包括公共部门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商品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等。
4、要有控制政府收入的制度安排。政府为何要征收收入,从什么地方征收收入,如何征收收入,征收多少收入等都应有立法 机关批准法律依据。这就需要制定《政府收入基本法》,政府收入基本法是约束政府收入行为的根本法律制度安排。只有制定政府收入基本法才能从根本上约束政府公共部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所谓“三乱”行为。唯有如此,社会公众才能依法缴纳收入而不是依公共部门自己的文件缴纳收入,政府和社会公众分别享受收入基本法规定的权利,承担收入基本规定的责任,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清楚明白。《政府收入基本法》中要规定政府收入制度的立法权、解释权、调整权、征管权、收入使用批准权等,其中立法权、解释权、调整权、收入使用批准权属于立法机关,政府只能享有收入征管权。《政府收入基本法》的制定涉及到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切身利益,也涉及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推行,应当作为公共财政体制制度安排中的重要环节。
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五大着力点
准确界定政府职能,消除“三位”现象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界定政府的职能、限定政府的权力、让政府退出市场.当前,之所以还存在着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等现象,﹁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政府究竟应当行使哪些职能还缺乏比较准确的界定。各级政府尤其是多数地方政府仍将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公共服务作为第二职责。不少地方政府直接筹划和投资竞争性项目,而用于公共服务的资金长期不足,缺口很大,越是基层财政,上述表现越突出,矛盾也越尖锐。公共财政还没有从它“错位”、“越位”的领域完全退出,而“缺位”的领域明显进入不足。在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主要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主要职能。过去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方面比较到位,但在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方面还相当滞后。因此,应对我国政府现有的职能事项进行逐一鉴别、筛选,这样既可以消除“错位”,把日益膨胀的机构减下来,激发出政府的活力;又可以消除“越位”,把政府不该管的、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务让位于市场;还可以消除“缺位”,把政府该管的、本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情真正管好。只有按照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要求去纠正好“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归位。
科学处理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表明,要实现公共财政体制良性循环,必须协调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正确划分事权与财权,依法规范和科学核定收支基础,使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在责权利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政府间事权的划分是确保国家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政治保证。首先,事权划分是分税制财政体制完善的基本条件。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虽然明确划分了各级政府的财权,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由于各级政府间的事权没有明确调整,事权与财权脱节,缺乏合理的支出范围界定,导致地区之间苦乐不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等新的矛盾。其次,事权划分不清易于造成上下级政府之间互相推诿,致使政府的正常公共职能无法行使。所以,正确划分好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是非常必要的。
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时,应遵循受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国家利益原则。受益原则简言之就是谁受益、谁管理;谁制造危害、谁负责。行政管理原则就是对于无法用受益范围划分的上下级政府共同承担的经济行政或者社会行政事务,按照行政管理的一定标准来划分。如:凡是属于全国范围内宏观调控的事务,应由中央政府来决定;凡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宏观调控,应当由省级政府来承担。国家利益原则是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高度出发,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主权,协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关系的准则。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一旦国家认为有必要,则国家有权将划归地方的事权收回来。同时中央政府与上级政府有权对下级政府的各项具体事务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应根据各种公认的划分标准,尽快调整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将一些属于中央事权但地方财政承担支出的项目,划为中央财政支出,由中央财政承担;同时,属于地方政府事权范围的一些事务的决策权,中央应尽量少干预、不干预或在出台新的减收增支政策时,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对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确定,政府公共支出范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调控决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包大揽,而是按市场规则、适应市场要求办事。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来自全体公民交纳的税收,公共支出应主要用于“公共”领域。因此,应该按照社会公共需要来确定公共支出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支出:一是维持性支出,包括国防、财政机关、公检法司、基础教育、科研、卫生保健等支出;二是转移性支出,主要包括价格补贴、补贴支出等;三是公共工程性支出,指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支出。财政要逐步从建设性支出中退出来,只涉及从事国计民生的大型公益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维持性支出,财政只负责基础性支出,对公益性支出则由社会负担。
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必须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作为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载体,应根据行使政府职能的需要加以设置。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是对我国政府管理机构的一次重大挑战。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理念,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并根据行使政府职能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体制,然后据此设置行政机构和人员配备,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实行新公共管理的行政管理机构,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加强公共服务理念,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要求我国财政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要求政府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服务,即服务于市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也就是说,公共财政理念的内在实质就是服务性财政,政府的根本职能就是提供优质服务。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角色,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不直接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政府应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给企业;把社会自我调节的管理和职能交给中介机构;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所有的政府行为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间接地提供动力,其目的就是让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让企业和居民唱主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立法,建立富有成效的法律调整机制;进一步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把政府经济管
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
第二篇:中国“十一五”将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中国“十一五”将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2005年11月22日 16:02
华声报消息:据中国财经报报道,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内在一致的。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说,“十一五”时期,公共财政建设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第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直接控制,加大对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继续向困难地区、行业和群体倾斜,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公共财政的阳光。同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努力使绩效考评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第二,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一是尽快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和公共服务上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当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合理配置各级政府的事权。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由地方来承担,具有跨地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责任,要分清主次,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三是科学建立中央与地方对税收的管理权限,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税收关系。第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一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的项目和规模,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解决财力不足的问题,完善约束机制的问题。二是要研究调整和完善省以下的财政体系,特别要研究明确地方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领域服务的支出权限和管理权限。同时要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探索推进省市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改革试点。
第四,完善相关的财政措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是要运用税收的优惠、贴息等公共财政的手段,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逐步将粗放性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技术的改进、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来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理顺资源的架构,支持建立和完善稀缺资源的价格机制,建立和完善循环的财政措施,逐步加大清洁生产在内的循环经济。二是加大科技投入,支持自主创新。三是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要建立环境要素成本化的机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颜晓岩)
第三篇:_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含义、特点和职能
财政是各级政府为履行行政职能,依据有关法律和制度的规定,对国家各种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行政活动。
公共财政是指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公共财政的主要特点: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公共财政的职能:公共财政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职能、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稳定经济增长的职能。
2、公共预算的特点及其编制
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财政收支计划。公共预算有着国家预算所具有的全部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公共预算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预算形式,公共预算是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形式。
公共预算编制的原则:公开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性原则、法律性原则。
公共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上一公共预算的执行情况;计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所规定的管理权限和收支范围。
3、财政收支与政府采购
税收是国家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目前我国税制按课税对象一般分为流转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五大类。按税收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三类。
财政支出必须遵循的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按国家职能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行职责的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政府采购具有法定的程序和规范的方法,是世界各国目前最为重要的购买性支出管理手段。
政府采购的特点:采购资金的公共性、采购目标的非营利性、采购行为的规范性、采购主体的特定性、采购活动的政策性及采购范围广、规模和影响力大。
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原则:竞争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公平性原则。
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招标性采购方式和非招标性采购方式,招标性采购是公开性较高的政府采购方式。
第四篇:农村公共财政
其一,农村公共财政要有国家主导。它要求对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部门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重新定位,以平衡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随着国家财力提升而相应增强,形成公共财政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使农业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也能够同步分享到国家财政增长带来的好处。
其二,农村公共财政要有社会推动。正因为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因而它是各类财政特权的克星,现有的特权者没有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的动力,甚至可能成为阻力。因此,公共财政必须要靠全社会形成合力推动,必须要有法制规范、民主推进、舆论监督。
其三,农村公共财政要有中国特色。中国的财政体系同国际接轨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也是不可阻拦的,因此,建立农村公共财政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中国农村土地资源集体所有、中国农村村组织比较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高,这些中国特色决定着中国的农村公共财政要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国外经验。
其四,农村公共财政建设不可一蹴而就。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将会和其他改革一样,不会一帆风顺。实践先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共识并上升为理论;再提升到法律层次,以指导和规范实践——这将成为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建设的路径。因此,中国公共财政建设将会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五篇: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
【内容摘要】
本文首先简述了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然后结合我国的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了公共财政职能的发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希望对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
公共财政,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职能
公共财政的职能,是指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公共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一般来讲,在任何情况下组织收入都是财政最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财政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可以把公共财政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1]P.15。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1]P.8,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主要支出内容的财政分配模式。其职能的发挥也是通过收(税收等)和支(购买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实现的。
二、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的演变
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是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高度分权,再到中央集中与地方适度分权的演变过程。其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统收统支”阶段(1950~1979年)、“财政包干”阶段(1980~1993年)、“分税制”阶段(1994年至今)
[2]P.17。
其中,改革开放前的“统收统支”阶段对应了我国当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其财政的职能也是包干一切,远远超过了现代公共财政的作用范围,不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是直接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直接参与了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过程。由于财政的公共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财政的收入大多都投入了再生产,加上计划经济时代,财政体制在产权边界不清、激励与约束缺乏的统收统支的“大锅饭”形式下运作,财力的可能与需要之间存在的巨大缺口,造成制度性普遍短缺、资源配臵低效率,形成长期的财政压力,导致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普遍欠缺。
改革开放后的行政性分权型“财政包干”体制阶段下,各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增强了微观经济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在初期显示出较好的激励效果,但由于没有真正触及旧的体制框架和既得利益,其激励效应呈递减趋势,对经济持续稳定运行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体制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2]P.18
。这一时期的公共财政也没有发挥好配臵资源、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相 关职能,主要原因在于各地方政府条块分割,追求本地区GDP,重复建设导致了效率低下,对公共产品的投入不足等。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体制和1998年的公共财政体制属于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分权型财政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原有体制弊端得以克服,减弱了地方与中央讨价还价的动机,确保制度环境的稳定和经济行为长期化;通过税种划分,使得中央和地方有了各自独立的税收体制,从而精力被转移到各自的财源培育上,使经济效率大大提高;税务机构的分设,减少了中央对地方征收机构的依赖程度,降低中央政府的监督成本开支,减少“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因制度寻租而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
[2]P.18,缓解了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由此,公共财政也走入了新的时代,其职能的发挥也越来越符合现代公共财政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的影响,与国内深层次矛盾突显形成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宏观调控面临的困难增多。我国的经济运行不再是以前的高速增长模式,转为中高速增长,进入了新常态。其中,2015年三季度的增长为6.9%。如何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配合货币政策,稳定好经济,促进发展,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三、我国公共财政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于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2003年十六届二中全会要求“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体 系”,十八大提出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可见,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是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已具雏形,但还未完善。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再分配等方面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影响了其职能的发挥。
1、各级政府财力和事权不匹配,分税制只是确定了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其他各级政府间的责任、权限难以明确细化,地方政府可配臵的主体税种缺乏,难以形成完整、稳定的地方税收体系,出现财权上移、事权下移,越到基层财政运行越艰难的普遍现象,导致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没有足够的财力予以保障[3]P.28。分税制还导致了同级政府间的竞争,地方政府为维持本地经济繁荣,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努力扩充自身控制的经济资源,热衷于上大项目,特别是高税产品和预期价高的产品,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并采取税收优惠、地方保护等手段,吸引税收资源流人和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甚至保护、纵容造假和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严重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进程[4]P.50。这些都导致了公共财政职能的难以有效发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未完全纳入政府预算体系进行管理,没有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平台。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存在部门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倾向。因此,无法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 观调控衍生手段的重要作用,不能支持并服务于公共财政的职能。
3、财政缺乏对初次分配的调节手段,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中真正用于民生的比例远远不够。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满足民生的需要是实现调节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途径。
4、政府预算软约束,透明度不高。增强财政透明度可以使经济中交易成本最小化,是预防腐败和增强公共责任的前提条件。对政府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使体现政府职能的所有收支在政府预算体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的基本要求。当前政府的预算约束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5、地方债务问题也是公共财政面临的困境,由于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激励基础,地方政府承担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职能,这些职能是无法用预算内收入承担的,就产生了为地方财政行为融资的问题,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反映出地方政府的金融行为已涉及到中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各个层面。这种财政金融体制安排的紊乱和错位是理解地方债务问题的关键[5]P.19。目前地方债务规模偏大,风险偏高,影响了公共财政职能发挥的空间。
四、如何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 2015年10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党校就当前经济形势和重点工作做了报告。面对当前的困难,李克强总理提了八个方面的重点经济工作,其中涉及到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化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增加公共服务、保住基本民生、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些都与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发挥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公共财政主要有三大职能:资源配臵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职能。下面,我就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充分发挥好公共财政的职能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1、优化分税制为基础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臵。
高效地配臵资源,实质上是对社会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配臵起主导作用,但仅靠市场机制也有缺陷,许多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无法通过市场配臵来有效提供,需要国家运用公共财政来配臵,从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优化配臵的目标。
政府债务也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调节经济、配臵资源的手段之一,但是我国目前的债务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偏大。虽然,普遍认为地方政府承担了更繁重的公共支出责任,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方财权与事权存在绝对意义上的错配。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固然较多,但也同时支配了大量的财力。近年 来,全国财政支出的80%以上是由地方完成的。从这个角度说.地方的财权和事权是匹配的[5]P.2
2。问题在于,地方政府除了承担公共支出责任,还特别对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招商引资等本来不属于地方责任的事项感兴趣。正是承担了这些本不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而预算内的财政支出不可能覆盖这些项目,所以地方政府才会入不敷出,需要举债。
地方政府积极举债,实际上弱化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效果,需要予以纠正,而目前分税制改革的呼声中,有一种要求是增加地方税种、甚至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这对增加地方政府收入有一定帮助,但是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则是饮鸩止渴,甚至会加剧地方政府的举债搞建设的冲动。因此,深化税制改革应当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相协调,改变地方官员唯GDP的考核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情况,真正发挥出财政的资源配臵功能。
2、发挥好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主要体现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财税;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税收、社会保障支出等);调节地区之间的差距等方面。
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来实现的。收入这方面看,目前主要通过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税制改革的重点是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这六大税种 [6]P.7
。其中,“营改增”、资源税等改革已经开始试点或实施,而民众普遍关注的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则还在研究中。这两个税种和居民收入密切相关,也是最能发挥收入调节职能的。因此建议政府加快其改革,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
在支出方面,主要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降低三公经费,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满足民生的需求。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预算法》及一系列相关配套文件标志着我国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加大预算统筹力度、保障民生支出有重大意义。
3、发挥好公共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公共财政履行其经济稳定职能所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是无法同时兼顾的。通常货币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目标,因此财政政策的目标就以促进经济增长为要务了。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关键是做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国家可以通过财政预算进行调节,交替使用赤字预算和结余预算,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平衡。这样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了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五、结语
公共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资源配臵,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其发挥依赖于整个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作为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级政府财政职能的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高低、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甚至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公共财政建设要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服务于总体经济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完善分配格局,完善民生保障,提高国家发展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书目】
[1]梁朋,《公共财政学》第三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08 [2]吴胜泽,《我国财政体制的变迁及效率研究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70期
[3]吴晓玲,李灯强,《我国财政改革进程、现存问题及未来政策取向点》,地方财政研究,2008.12 [4]陈冬红,《国家治理体系下的财政分权治理结构》,南京社会科学,2015.01
[5]傅勇,《财政一金融关联与地方债务缩胀:基于金融调控的视角》,金融评论,2012.04 [6]编辑部,《财税改革正当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回顾》,财政监督,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