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完善我国国家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国家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思考
摘要: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自推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制度层面上的缺陷:一是考录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考试缺少效度;二是技术层面的保障不足,考试录用制度的科学性有待提高;三是考官队伍的素质尚待提高。目前,我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在不断增多,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借鉴西方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公务员考录管理制度的对策设计和改革构想:一是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二是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三是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法录用制度
综述
从1993年国家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及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开始,我国在创立公务员制度和改革完善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现行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社会环境不够成熟,导致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环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和公务员制度的改革浪潮峰起迭涌,传统官僚科层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时代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公务员制度在很多方面显示出不适应性。无论是在公共管理还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不得不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无论是在组织结构上还是在管理上,都将受到新的理论的强烈影响。因而,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体制、改进操作就成为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迫切任务。
一、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目前,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凡进必考”的进入机制。公务员系统通过向社会公众招考,从社会环境吸取“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员更新和素质更新的双重功能,提高了政府运转效能。
1.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在增多,其文化程度逐渐呈现高学历化。同时随着高校逐年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使得学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人数逐渐攀升。.报考人数受待遇等多因素的影响。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加上公务员工资和医疗、住房、交通补贴以及各种福利待遇得到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公务员的稳定性和地位性,吸引了其它性质单位的人员报考。
3.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无论是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还是考试录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在录用的过程中,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同时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管理水平和测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考试日益科学化、规范化,使得更多的社会人员愿意参与竞争。
由此可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1、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职是世袭的,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才是
挑选士来担任的。选士的基本方法是乡里来荐举,就是所谓的乡举里选。被乡里荐举出来的人叫秀士。秀士由诸侯贡献于天子,入大学学习。学成以后,天子考试其射艺,然后授予官爵。
2、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指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与西周的武士有所区别。士的来源有推荐、自荐等不同的途径。
3、汉代对士人采取培养和使用的政策。京师开办太学,由郡国选送博士弟子入太学学习,由太常选拔。然后据考试优劣授予郎中、文学掌故等官职。选士的另一条途径是察举,即由公卿、列侯、郡国守相等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察举的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等。汉代的察举,实权掌握在公、卿、守、相手里,所举的科目,又以道德品行为重,考试虽间有使用,但不受重视。此种方法易产生流弊。第三条途径是征辟。某些有名望的士人,皇帝不经荐举,直接征聘,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侍从左右,备顾问。
4、魏晋以后,察举制度发展为九品中正制,即将察举的对象分为九等,政府按等录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是推选朝官中有声望的人,担任州、郡的中正,负责对士人品级的评定。九品中正制初实行时,继续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5、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选士既不须州郡的荐举,也不经中正的评定,而是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这便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6、唐代继承并大大发展了隋代创置的科举制度,还增设明经、明法、明算、明书 等名目,完善了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从武则天开始,又有武举之设,由兵部考试。
7、宋代对科举制度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7、辽代的科举制,专为汉人而设。考试分乡试、府试、省试、殿试几种。
8、元代科举考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重经义而轻诗赋。
9、明清是科举制度极盛的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清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贡生是由府、州、县学的生员中选贡的,意思是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的贡生有六种: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前五种算是正途出身,总称五贡。府、州、县、卫设立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别称庠生、秀才、博士弟子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又称大比,因考试期间定在秋季,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会试在乡试后
一年举行,考中的称贡生,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同年举行,应试者为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录取分为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为鼎甲之首,别称鼎元;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进士榜都用黄纸书写,所以叫做黄甲,一般也称为金榜,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明清的乡试和会试,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要求代圣人立言,结构要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这种文体称为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股文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进士、监生、举人,可以按不同情况授予一定的官职。秀才不能授官,但是可以被聘为长官的幕僚。
(三)借鉴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
1、许多西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明文规定了公民享有民主参与的权利,并且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加以保障。例如德国的《基本法》明确规定:“所有公民都有按照其能力与成就,依据法律规定担任官职的权利”。
2、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参加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在平等的条件下被择优录用,不得由于性别、种族、出身、党派和家庭背景等因素而遭受歧视或享受特权。如美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保证人人机会均等,经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试,只根据能力、知识、技能来决定录用和提升”。
3、在西方国家公务员的招考、考试、成绩和录用,都是公开的。报纸、电视台和电台要公开发表或广播,让全社会的公民都知晓,争取最广泛的人报考,在最广泛的范围内选择优秀人才。在招录公务员之前,美国不仅在报刊和电视广播中公开报道国家公务员的报考事项,而且联邦政府在全国设立一百个“职业情报中心”。八百个免费的“热线”电话号码,供全国各地报考者使用,询问有关公务员报考、考试的事宜。
4、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有竞争择优的特点,他们考试录用的竞争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公开竞争考试”,全部报考者中的合格者都被录用;另一种是“公开竞争考试”,是在少数合格者当中再选择成绩最优秀者录用。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许多国家采用第二种竞争性考试,以求选择最优秀的人才。
5、西方发达各国公务员的录用制度主要有四种: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选任制适用于政治领导人,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类。委任制适用于长官的助手和秘书等辅助人员,目的是能与长官密切合作。聘任制适用于在社会上有一定名望的学者专家,他们有公开著作,公众了解他们的水平。考任制是适用范围较广的任用制度,被大多数国家采用。它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最广泛地罗致优秀人才担任领导和业务职位。
6、如何通过考试来择优,发达国家的标准和做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通才”标准,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专才”标准。所谓“通才”标准是在考试选拔中注重应考人的一般教育程度、文学素养、掌握知识的多寡、以及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所谓“专才”标准则注重应考人所具有的职务上的专业技艺,强调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一技之长,重视专家的地位和作用,并经常吸收专家学者参加领导工作。
二、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现状
(一)确立了机关依法进入的新机制
考试录用制度强调录用公务员必须坚持“凡进必考”,凡符合条 件者均可报考,凡未经考试或者考试不合格者均不得录用,确立了机 关通过考试的方法
补充 工作人员的新机制,改变了过去机关进人上 的随意性,这是考试录用制度的最大成果。
(二)改善了公务员队伍结构
各级机关录用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有效防止了进人上的各种不 正之风。5 年来全国考试录用公务员 62 万名。2010 年中央机关及其 直属机构新录用的 14391 名公务员中,来自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等普通家庭的占 93.2%。我国公务员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 制度,得到社会广泛赞誉。5 年来,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24 万余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领导岗位,公开选拔干部从 2005 年 3573 人提高到 2009 年 10961 人。我国的公 务员队伍是一支优秀人才密集、能够担当重任、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 队伍。
(三)考试录用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我国制定了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 10 多 个,实施办法 10 多个,公务员管理的各个实施环节基本达到了有章 可循、有法可依,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
(四)考试录用基础建设水平逐步提高
不断强化面试和体检工作管理;实行面试考官资格制度,加强面 试考官队伍建设。加强对面试考官的考核,实行动态管理,逐步推行 面试考官异地执考制度逐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公道正派、高素 质的面试考官队伍。加强命题和考务管理,为保证试题质量,实行笔 试试题和面试试题统一命制。充分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 考务管理,为考生报名和查询考试录用工作信息等提供优质服务。严 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录用手续,凡考试、体检、考核合格者,按照管理权限,统一到国家公务员录用主管机关办理录用手续。进一步强化 和规范国家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管理。
三、对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思考
由于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又较快,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所以在录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有某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阻碍了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推广,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亟待改进克服。
(一)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
中央制定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目标。在公务员制度建设中要按照《纲要》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全面贯彻干部人事 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方向,从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全面推进改革。准确把握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把建立 “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 作为改革的根本要求。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和《规划纲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加快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和机制,提高公务员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 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继续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凡进必考”的原则,努力提高公务员考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把科学考录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创新考试内容和
方法,进一步提高考录工作的质量。一是加强考录基础建设,完善面试考官库建设,建立健全考试测评机构,加强对考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二是推进考录信息化工作,优化报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考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继续推行“阳光面试”,让纪检监察、媒体、公众更多地参与面试 和监督过程,并形成制度,增进社会对考录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四是扩大选人用人视野,探索从优秀工人、农民等生产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公务员力度,提高录用比例,积极推广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社区干部中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的办法,把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各级党政机关中来,充分发挥考录政策的导向作用。五是严格公务员录用考试工作纪律,严密工作程序,严肃处理违纪违规行为,让公务员考录干干净净,公平公正。
(三)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规体系
按照国家将要出台的公务员转任规定、公务员回避规定、新录用人员试用期管理办法、公务员录用特殊体检标准、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聘任制公务员管理规定、违反公务员法责任追究办法等配套法规,紧密结合甘肃实际,研究论证并制定出台贯彻各项相关规定的实施细则。对正在试行的有关规章,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需求及时修订完善,构建比较完善的公务员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在推进立法的同时,要加大对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结束语
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只有与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结合,吸收借鉴别国的先进制度经验方法才有意义才能成功。因此,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在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同时,还应注意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正确处理好借鉴与继承、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公务员考录制度发展的阶段性之间的关系,不能生搬硬套或“全盘西化”,同时对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先进的公务员考录制度经验进行中国化的科学实践,才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切实可行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斌,杨彦,光明日报出版社《申论》,第3页
【2】徐银华、石佑启、杨勇萍著:《公务员法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1页
【3】郑尚元:《我国行政法实体法的突破与瞻望》,《行政法学研究》2005 年第3 期
【4】彭兴业:《试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跨世纪发展与创新》,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5】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6页
【6】刘垂春:《 公开选拔的公正考量》[ J ].《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3期
【7】吴容娇:《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制的思考》,《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4卷第4期,《公共行政》2004年12月,1671-1750(2004)04-0012-04
【8】代青:《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D630.1/5.410
学生(签字):
年月日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考录制度探析
[摘要]: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推行是被社会认可的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成功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纳贤引才指导思想。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考录制度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公务员招录制度的发展现状出发,认识公务员考录制度的现实意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考录制度的途径。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改革
[正文]
一、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概述
公务员的录用,是指国家公务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面向社会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的办法和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录用优秀人才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公务员录用制度,就是关于公务员录用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录用的原则、标准、资格条件、方法、程序和录用的组织权限。
二、考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在考试录用制度的运行实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我们也要勇于承认,并且要力图通过严密的制度设计和持续的制度创新,为公务员制度的健全和发展提供养料来源。当下的考试录用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对公务员的身体条件,包括外貌、患有各种疾病等限制过死。以乙肝小三阳为例,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和地区在“无传染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入公务员系统方面没有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而这一点对于乙肝人群来说,至少在下述三个方面的宪法权利受到了置疑:首先是平等权“,乙肝人群”的身份自然将他们与非乙肝人群区别开来,从而丧失《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合法权利(平等的就业权);其次是政治权利,乙肝人群不能担任公职,不仅是对其私权利的侵害,也是对其公权利(即参加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经济事务和文化事务的权利)的剥夺;再次就是人格和隐私权,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属于一个人的隐私,在每个公民入学、就业、报考公职时强制性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这本身就是对每个公民人格和隐私权的侵犯。
(二)“择优录用”原则和“凡进必考” 制度尚未有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凡进必考”也是保证公务员素质和公务员制度良性运转的重要保障之一。然而,据人事部统计,近三年来,全国新增公务员七十万,但经过考试录用的比例仅六成多,乡镇一级的比例更不足一半。个别地方甚至违反规定,使一些素质低劣的人混入党政机关。
(三)违反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平等竞争原则,在“考”的形式和做法上值得商榷和反思。在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免考;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考试作弊且手法五花八门(试卷不密封,在试卷上做记号等,尤其是边远地区,很难监管);面试过程中,贿赂面试考官、“走关系”“、打招呼”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使得笔试成绩排前者结果往往落选;先“招人”进入机关工作后参加下一次的笔试,并且有领导的承诺,能通过笔试,保证能录取。凡此种种,均不符合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规定,也使得“考”的方式和做法被无端地走样和变形了。从而,大大降低了公务员招录的公平、公正和有序性。
三、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途径
(一)加强国家公务员考核法规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凡进必考”的制度。“凡进必考”作为公务员录用制度的第一道门槛,也是一面旗帜,同时要把它作为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要规范考录程序,严格考试纪律,严格把好考试这一关。要坚决、彻底刹住不经考试就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不正之风,不折不扣地
实行“凡进必考”这一制度。]但是考试录用是否公正、客观,程序是否合理,归根结底是由有关法规建设的完备程度来决定,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就不十分完善。法治则是政治运作的有效机制,要解决公务员招录制度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必须加强立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依法”执行的力度。
(二)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扩大公务员的选拔录用范围。要进一步打破身份、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的限制,使公务员的招录真正面向所有具备报考条件的普罗大众,而不是“带着枷锁跳舞”。关于消除地区的限制,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都在逐渐地放松招考对象的地区限制。关于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的限制,可以通过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公务员的招录的范围。要通过疏通“三支队伍”(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尤其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组织向公有制组织的人才输送和人才流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汇集着各种层次的大量优秀人才,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和潜在优势。要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视野,在适当时机,通过调入、推荐、考试、委任“、政府雇员制”等形式,逐步完善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结构,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改变“政府吸引不了优秀人才,也留不住优秀人才”的现状。这样既可以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精干,又可以吸引一流人才进入公务员系统工作。诚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使其在进入公务员的准入条件和进入之后获得同等的“国民待遇”。
(三)对国家公务员考录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是一项法定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对考录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先,联合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共同组成公务员考录工作监督委员会,其次,建立严格的考录监控体系。最后,实行国家公务员考录问责制,加强对国家公务员考录工作中违纪主体的责任追究。从而达到考录的真正目的,取得良好的考录效果。
(四)要努力探索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新举措。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观问题。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我们确实要“有所为”,即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所不为”,即要敢于不为学历、不为职称、不为资历、不为身份、不为地域、不为部门、不为行业、不为所有制,一句话,要不拘一格招录人才。二是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问题。既要坚持“凡进必考”制度,又要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要把法治原则贯彻到公务员招录过程之中。逐渐实现公务员招录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和法治化。三是对于一个正向现代政治文明迈进的国家而言,如何在公务员招录过程中充分体现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标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俞可平先生提出了关于评价民主政治的一套客观标准,即普选、参与、法治、透明、人权和责任。就“人权”这一标准而言,其主要评价指标有:法律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对少数派和不同意见者的保护和宽容,公民和官员的人权意识,民间组织的状况,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公民反抗政府不公正作为的合法权利等。如果我们采用这一“人权”标准来评价公务员招录中“人权”的实现程度,其意义或许远远超出了公务员招录制度本身,而扩展到民主政治制度运作的广泛视野。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北京:中国人事出
版社,2005
【2】 舒放,王克良,国家公务员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国家公务员考录制度探析
学院:人文院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汉二班
姓名:金继艳
学号:081212797
第三篇:浅谈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
浅谈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
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公务员队伍的重要入口,我国自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以来初步建立起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考录工作机制。公开招考开阔了机关选人视野,为机关补充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心和地方各级机关招录到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了公务员队伍,优化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促进了机关行政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下面就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与时俱进的重大改革
1980年,邓小平指出: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从此,通过考试、择优选用,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进人方式上进行改革的探索。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吸收了基层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出录用国家公务员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994年,人事部颁布《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从此,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是考录制度打开了国家行政机关面向社会的一道大门,它使‘公务员’这个称谓最早在社会上叫响。”人事部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考录制度的社会影响。无疑,建立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党和国家在干部人事制度上革除陈规、锐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项突破传统人事制度的改革一出台,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深得人心。
(2)优秀,真正成为优秀者的通行证
“优秀,真正成为优秀者的通行证。”回首几年前参加的录用考试,公开考试,竞争择优,使找路子、跑关系、走门子等不正常现象没了市场。“卷子”代替“条子”,才干代替关系„„身份、地域界限被打破,国家行政机关的“大门”向优秀者敞开。
(3)严把进口,建设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公务员队伍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施行,向社会敞开了国家机关的“大门”,同时,也向社会宣布了“凡进必考”的“进门”规则。
考试录用法规既是开展考录工作的重要依据,又是考录制度巩固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已初步构建起考试录用法规体系,出台了《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制定了《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实施细则》。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十多个政策性文件,对考试录用涉及的范围、经费、考试纪律等作出了规定,使考试录用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公务员考录工作迈上法制化轨道,有力保证了各级行政机关在进人时,能够真正做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从而有效杜绝了不正之风。1995年,人事部决定对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开招考中违反考试纪律的6名考生,给予5年内禁止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处罚。为增加考试录用工作的透明度,维护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人事部加强了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巡视员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公务员录用考试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试等各个环节加强了监督。
(4)存在的弊端
考试方式比较单一。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主要采用笔试和面试的方式。相对的,国外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采用了情景模拟、心理测验、笔记辨析等多种辅助方式来考察竞争者的素质。在考试方式上,国外的先进技术值得我国借鉴。
因此,我们要逐渐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法律体系,实现考录工作的法制化 首先,在制定《国家公务员法》的同时,可以借鉴法国、德国和日本在整合现行部门规章的基础上,逐步制定有关公务员制度的各项单行法规,形成以《国家公务员法》为基本法,以单行法规为实施细则的比较完备的我国公务员法律体系。
其次要调研、起草《国家公务员分级考试办法》、《国家公务员分类考试办法》、《录
用国家公务员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监督办法》等法规。
再次要加强地方考试录用法规建设的知道。地方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考试录用工作真正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除此之外,还存在公务员“只进不出”现象 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越来越难,不仅仅是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以及全球化信息化,还因为现在报考公务员的人数越来越多,不管是国家公务员和省公务员,甚至出现了一个职位只招1个人,却多大几千个人报考,竞争相当的激烈。而之所以每年有这么多的人报考公务员,究其原因,因为公务员是一个“官”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公务员是个“铁饭碗”,福利高又稳定,谁不羡慕呢?每年都有一大批的公务员被招进来,但被辞退的又有多少呢?出了退休,几乎见不到哪一位公务员因为工作不合格而被辞退,尽管在《公务员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可是目前,这种清退工作往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已,这应该引起地方政府人事部门高度的重视。“混”进公务员队伍的公务员,素质低下又赖着不走,高素质公务员怎么能招进来呢?
对于公务员“只进不出”现象,我觉得要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尽快让清退工作变成雷声大,雨点也大。因为公务员只要不犯什么错误,没有贪污受贿等不良行为,就算是业绩平平,工作懒懒散散,也不会丢这个饭碗,所以像这种公务员管理方式,将会直接导致了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机构臃肿。眼下建立廉洁、勤政、高效的政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注意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想让政府工作效率、有全面提高,就必须及时引入竞争机制, 才能有效激发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公务员有进有出,减少政府机构组织臃肿、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对一个制度来说,最关的要素是公平,而非合理。因此,我认为,对现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改进,应当是局部的、渐进的,慎之又慎的。
以上便是弟子对当今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一些看法及存在问题的对策,语言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老师见谅。
第四篇:对完善我国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思考
一、我国出入境管理制度的现状
我国出入境管理所遵循的法律依据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两大类。国内法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法律; 国务院制定、批准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公安部、外交部单独或会同国务院有关部委发布的部门规章,地方人民政府规章。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出入境专门法律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惩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补充规定》 等; 国务院制定或批准的出入境管理专门法规主要有: 《中国公民因私事往来香港地区或澳门地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等; 公安部与其它相关部委联合制定的 《因私出入境中介活动管理办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外派劳务人员出国手续办法》 等等。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出入境主管机关行政执法的具体法律依据。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等诸多法律也同样适用于出入境管理领域。国际法是国家涉外行政管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公约,如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 等; 我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领事条约》 及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协定以及国际惯例。目前,我国的出入境管理机关在国内为公安部、公安部授权的地方公安机关、外交部和外交部授权的地方外事部门; 在国外,为中国驻外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或者外交部授权的其他驻外机关。依照法律规定,上述的中国驻外机关负责颁发中国公民在国外申请护照、证件和外国人申请来华的入境、过境签证; 外交部和地方外事部门负责颁发因公务出境的中国公民所使用的护照,负责外国驻中国的外交代表机关、领事机关成员以及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其他外国人入境后的管理; 交通部港务监督局或港务监督局授权的港务监督负责颁发海员出境使用的海员证。公安机关是我国出入境管理机关中担负任务最重、管理范围最广的。全国公安出入境管的机构设置与职责分工分别是: 在公安部设置出入境管理局,主管全国的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设出入境管理处(局)、负责本地区的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 绝大多数的地市和工作量大、任务重的县级公安机关也成立了出入境管理专门机构,具体执行出入境各项任务。地方各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的指导,同时接受同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各级公安出入境管理机关的主要任务有: 公安部和经授权的地方公安机关依法管理外国人入出境、过境、居留等事务,受理、审批加入、退出、恢复中国国籍的申请; 公安部授权的口岸签证机关办理外国人入境签证; 口岸的边防检查站负责查验所有中外公民的出入境证件、行李物品、交通工具及载运的货物,对交通工具进行监护,对口岸限定区进行警戒; 各级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受理、审批、颁发外国人办理签证、居留证的申请,受理、审批、颁发中国公民使用的因私护照、内地居民赴港澳地区通行证件以及大陆居民赴台通行证件,查处外国人、中国公民违反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的案件和事件。
第五篇:对完善我国举证制度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举证制度的思考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举证制度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民法 院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无不是围绕诉讼证据来进行的。举证、质证、认证是法庭调查阶段的 核心内容。举证是质证、认证的前提,只有做到举证充分,才能做到认证准确,查明事实,才能做到严肃执法,公正裁判,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目前,我国却没有统一的证据法,有关民事证据的举证规范也只是散见于民诉法的有关章节中。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关于我国的举证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民诉法并末真正设立举证时限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 讼法〉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 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 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这个规定虽然原则上确定了举证应有一定的时限,但 这个期限应为多长时间,应如何操作,愈期产生什么证明效力,都没有明确规定。这样一来,逻辑的结论是,当事人不论何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都重新开庭质证。
由于当事人举证没有终点期限,也就是说,当事人举证没有时间效力,导致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在一审、二审、再审程序的任何阶段均可以举证,只要裁判文书未送达之前都可以举证,送达之后,如裁判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还可以举证。举证期限不规范,导致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裁判相脱离。由于当事人无限期的举证,人民法院的判决也无终极的了断。有些案件,当事人在一审不提供证据,一审判决以后,当事人在二审提出新的证据,二审因此而改判,甚至发回重审;有些案件,当事人在一、二审均不提供证据,而在再审程序才提供,再审又予以改判,甚至发回重审。这不仅浪费了诉讼程序、诉讼成本,降低了案件质量和诉讼效率,也造成了当事人累讼的局面,既不利于人民法院的公正裁判,也不利于审判方式的改革。
二、举证责任分担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案件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若未能提出证据或者所提供 证据不足以证明时,将承担不利之裁判结果。举证责任分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依法律;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根据 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分配应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主张有利于自己的事项作出一般原则规定-即谁主张谁举证。民诉法第64 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是我国法律对举证责任分担 一般原则规定。这一原则的含义是:1当事人双方都应负举证责任;2谁主张谁举证。具 体的说,原告在起诉书中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所根据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被告在答辩状中 对答辩所引用的事实,也负有举证责任;第三人对当事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的,如果提起诉讼,实际上就成为诉讼当事人,他对自己的诉讼请求,也负有举证责任;没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对案件处理结果与自己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事实,也负有举 证责任。总之,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第三人,谁主张一定的事实,谁就有责任提供证据 证明该事实。但是却没有就何人应就何种事实负责举证,以及在事实存在不明的场合,法院对何人作出败诉判决的问题,为法官提供判决的标准。因此,举证责任分配没有实质性的标准,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关于当事人举证与法院调查取证的问题
过去,我国传统的审判方式强调法院根据职权主动地调查取证,法院的调查不受当事人所提 事实和证据的限制,而以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为目的。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造成了当 事人一张诉状,法官“跑断腿、磨破嘴”的相反结果。由于民事诉讼举证制度存在着当事人 举证与法院查证关系的扭曲,法官往往包揽调查取证,难以调动当事人参加诉讼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工作透明度,造成法院积案逐年增加,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近几年 来,各地法院积极进行审判方式改革,特别是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民事证据制度改革取 得
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法院在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同时,却忽视了法院调 查取证的职能作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同志认为,审判方式改革就是要变法院查证为 “坐堂问案”,举不出证据就驳回诉讼请求,因而对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取证的案件,采取一推了之的态度,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司法保护。在有的当事人法制意 识不强,诉讼行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些法院指导当事人举证不够,不能正确处理好当事 人举证与法院查证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确保查明案件事实,及时公正地处理案件。
鉴于以上种种,我认为我国的诉讼举证制度亟待完善。
一、完善我国举证时限制度
对此,我国法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举证期限应确定在法庭辩论终结前,也就是说一审、二审法庭辩论前 可以举证;
第二种观点认为,举证期限应确定在一审诉讼开始至合议庭评议作出判决以前,如合议庭已评议作出判决意见后,当事人举证不予采纳;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一审诉讼审限届满以前;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法庭辩论终结前;
第五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终审判决以前;
第六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审限届满之前。
总之不论那一种观点都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全面考虑。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本人比较支持的一个观点:当事人举证的终点期限应确定在一审法庭辩论结束之后15日内。其理由是,一方面可以预防原告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变更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一方当事人在庭审中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举证,使对方当事人措手不及,难以提供相应的证据反驳及有效地质证。同时,可以保证当事人有足够时间收集提供新的证据对抗对方当事人搞突然袭击举证,以及对抗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反诉等。如在上述期限届满以前,当事人提供证据确有因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限,延长审限一般也应确定为15日,如在延长审限期间内,仍不能提供证据的,则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在期限届满以后提交证据无效,法官可以拒绝接受。对于当事人申请延长审限人民法院应严格掌握。如在限期举证期限内(包括法院同意延长期限)发生了不可抗力的原因,影响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举证,可以给予合理的延期。而不以逾期举证论处。以上观点,既符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又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举证的有关规定。
二、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完善举证保障制度,加强对当事人举 证的指导。
为了保证当事人充分举证,建议建立和完善我国举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从立法上虽然规 定了举证责任的分担原则以及举证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等一般性规范,但缺乏切实可行的程 序保障。突出地表现在,法律规定“谁主张,谁举证”,但当事人能够以什么方式,依照何 种程序去收集证据?当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占有证据而拒不交出时,或者是证人不愿出庭作 证时,他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获取证据?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当事人因没有依法取证 的途径和手段,明知存在某一证据却收集不上来,从而导致败诉。因此,通过诉讼程序获得 必要的证据,是当事人获得司法救济的重要手段,必须从立法上赋予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享有收集证据的机制、手段和合法的途径。
在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同时,人民法院也应做好当事人的举证指导工作,使当事人明确“ 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法律内涵,引导当事人正确取证。
二、正确处理好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取证的关系
人民法院收集证据是为了弥补当事人举证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应当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特殊情况下法院可以主动查证。当事人认为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的证据,自己因客观 原因的限制不能收集的,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对于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 得的证据申请证据保全的,当事人也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人民法院对其申请
要及时审查,属于由法院收集的,应当及时收集。如果不属于法院收集的,则应驳回当事人的申请。这样,既可以促使法官认真履行职责,又充分保 障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从而使当事人举证与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协调。
举证制度,对于人民法院公正地裁判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落实举证责任,提高人民法院的办案效率和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科学的举证诉讼制度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