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9: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国家公务员制度制度实施法制化建设范围(外延)分类

论文摘要:在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公务员的范围(外延)、公务员的分类等几个问题,导致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公务员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能的失调、错位以及制度实践与制度设计原初目的相背离。重新审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一步探讨这几个问题,对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入*+,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都十分必要和紧迫。

自从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经过1989年到1993年的试点,1993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2000年我们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

反思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十几年实践,笔者认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现状如同我们当前的小康社会一样,是低水平、不完善、发展不平衡和有较大发展制度优势空间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对过去人事管理制度的传统,继承有余,否定不足;对国外先进人事管理经验,舍弃有余,借鉴不足;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进过程中,稳妥、渐进有余,大胆、创新不足。有着由“„国家干部‟这个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转变成公务员的范围(外延)过于笼统,公务员分类不科学;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缺乏法治;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的“国家干部”模式的回归之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WTO下的公务员制度决不允许原有政府工作人员向国家公务员的过渡最终成为换“包装”、改“名称”。

本文拟就分析在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导致具体实施过程中国家公务员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能失调、错位以及制度实践与制度设计原初目的相背离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公务员的范围(外延)、公务员的分类等几个问题。

一、关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法制化建设

从1993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国务院在实施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几十个具体法规,可以说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已初露端倪。但是,仍没有达到国家公务员制度法制化建设的要求。

我们虽然已有几十个国家公务员管理的相关法规、规章,但其中的具体条文多原则、多抽象,可操作性、适用性差,对公务员制度的实践无法起到具体的规范作用。同时,缺少一些比如有关国家公务员的聘任、调任、纪律、回避、退休、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单项法规。公务员法规体系仍不系统、不完整。法规之间不配套、不协调的现象比较突出,相互“打架”,不能形成合力。

特别是经过了十几年的实践,《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仍只是一个国务院发布的“过渡性行政法规”。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理应具有基本的法律地位,而《国

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却迟迟没有上升为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家公务员法》。“暂行”规定在较长时间内代替正式法律是极不正常的。法律权威的欠缺导致其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保证实施。在公务员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等不正常局面仍屡见不鲜。

改善这种状况首先要深刻认识到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实现“干部管理法制化”的重要标志,健全法制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为此,今后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必须在法制化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一是适时修订宪法,将“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写进宪法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我国现行的“八二宪法”虽经多次修正,但修正的内容主要为经济方面,涉及政治方面的不多。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始终没有体现在宪法中。现行宪法中使用的相关概念是“工作人员”、“行政工作人员”。这些沿用下来的概念,含义既不统一,又不清楚,在使用中容易出现分歧。应当高度重视国家公务员制度,将国家公务员的概念写入宪法,并明确国家公务员的法律地位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之间的基本关系。以此提高国家公务员立法的效力,强调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性,以加强对国家公务员的监督与保障。有些国家已经把有关公务员的条款写进宪法里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二是要提高立法层次。在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十几年具体实施过程认真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公务员制度立法的成功经验,结合加入WTO后新形势的要求,尽快将作为行政法规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上升为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家公务员法》,提高其法律地位,增强其权威性,使之成为依法管人、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及其人事部门要积极协助全国人大完成该法的订立。三是应逐步出台空缺的单项法规。当前的重点是制定公务员聘任、调任、纪律、回避、退休、监督、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单项法规,力争建立起较为系统、完整的公务员法规体系。四是根据《立法法》和现有法规的实施效果对已出台的各单项法规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五是加大对国家公务员的法制宣传,加强对各级执法人员的培训,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人事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用法律规范法律的实施,用制度保证制度的执行”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进行国家公务员法制化建设的同时,要同步地根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推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治建设,实现由“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二、关于国家公务员范围(外延)

合理界定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外延)是对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基础。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适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外延)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其他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上述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从表面上看,国家公务员范围(外延)的界定比较明确,但实施过程中,弹性大、问题多。

1993年,中共中央发出[1993]8号文件通知,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机关参照试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4年6月,中共中央又先后发出文件,通知人大常委会机关、政协机关参照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民主党派机关和工、青、妇等社会群团机关的工作

人员也要求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管理,并强调参照管理工作要“抓紧进行,保证同步实施”。

这样一来,模糊了国家公务员队伍的概念,不适当地扩大了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外延),与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衷相背离。除却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之外,又增加了完全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但使用事业编制的单位“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党的机关、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部分社会团体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这“三照”(按照、依照、参照)看起来按系统划分,比较清楚,但党、政、群、事业单位常常交织在一起,“几块牌子,一套班子”,很难分开。

党的机关、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机关和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与国家行政机关担负的职能不同,其人事管理方面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由于除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干部管理体制尚未出台,“依照”、“参照”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得已而为之,是过渡方案,权宜之计。但是,如果这种暂时性的权宜过渡方案逐渐演变成为长期做法,那么今后不可避免地会重新走上以往那种“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的老路。

因此,应该重申和严格界定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外延),在继续稳步推行与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同时,全面推进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借鉴国家公务员制度已有的经验,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逐步建立起不同类型干部的多样化管理模式的新体制。2001年中共中央《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下发,给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2002年开始推行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也有望形成独立的法院、检察院等司法系统人员的分类管理机制,为党委、人大、政协和群众团体机关工作人员等原来“参照”或“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人事管理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虽然现在法院、检察院招录机关工作人员仍是纳入政府招录国家公务员计划之中的。

三、关于国家公务员的分类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九条规定:国家公务员的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这样的划分没有体现“专业分工”这一职位分类的特点,而且《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国家公务员只有职位分类,没有做出管辖分类,没有解决科学分类的问题。科学的分类是人事管理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分类,要想达到科学的管理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应根据国家公务员的产生方式及管理机构的不同,将国家公务员划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事实上,应该说是“恢复”国家最初提出的把国家公务员划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政务类公务员是指依相关法律、法规选举产生或政治任命的工作人员,其任职方式由党委组织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或章程,选举产生或政治任命产生。业务类公务员是指除了由选举产生或政治任命产生的政务类公务员以外的公务员,业务类公务员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管理。

从英美等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实行“政事分类”、“两官分途”,正是现代公务员制度的本质内容和应有之义。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和业务类,反映了当代人事管理一般规律的要求。世界上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尽管对公务员范围(外延)的界定有

大(如法国、日本)、中(如美国、德国)、小(如英国)之分,但一般都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公务员(即政务官)与事务类公务员(事务官)两类。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与事务类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通常作法,也是实行公务员分类的前提条件,反映了人事管理的一般规律。

“„两官分途‟只是一个管理体制的技术原则,不具有制度本质的意义”。把公务员划分为政务类与业务类有利于完善“党管干部”!和强化业务类公务员的日常管理;有利于改善实际上不同程度存在的国家人事制度上权力过于集中,党政不分,人身依附等“家长制”现象,以及政府工作和经济建设中的某些短期行为;有利于在法治化的基础上,使政务类公务员的管理日趋民主化,业务类公务员的管理不断专业化。

事实上,我国国家公务员未作政务类与业务类的划分是由于1989年政治**后,不少人将推行公务员制度与“全盘西化”联系起来。虽然中央最后坚定地选择了国家公务员制度,但是对原有框架与具体内容作了部分调整,放弃了将公务员分为政务类与业务类的提法。可见,我国国家公务员的分类采用了领导类与非领导类的划分,而没有采用政务类与业务类的划分是当时**的政治局势使然。事实上,这种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紧张的政治形势和我国行政传统的过渡性划分在实际运行中也很容易走样,比如上一级非领导职务的人员对下一级非领导职务的人员实行“领导”,结果还是分类不清。

反映人事管理规律性的东西是客观的,并不会因为人为的因素而改变。如果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最终审定时放弃了将国家公务员划分为政务类与业务类的构想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当前稳定的政治局势下,就应该遵循人事管理一般规律,大胆借鉴国外科学的人事管理经验,重申国家公务员政务类和业务类的科学分类,全面推进国家公务员制度。

四、结语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国家行政体制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顺利实施与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当前最主要和最急需的是后者为前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政治体制改革将实现中国政治的民主化与法治化,建立一个廉洁、高效、负责任的现代政府,这将会大大改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政治环境。政治制度是属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在政治层面问题与技术层面问题相互交织的情况下,解决政治问题往往是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当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也制约了国家公务员分类制度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机构改革与人员分流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都还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方案,离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把机构改革和人员转换结合起来;摆正政府的位置,认清政府的角色,处理好政府与政党、政府与社会团体、政府与企事

业单位的关系,探索各自的管理机制,调整政府的职能结构,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其二,理顺党政关系,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转变党管干部的方式方法。其三,扩大政治民主,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若不扩大政治民主,民主若不能成为转型社会的价值取向,公务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只有全方位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和公开化,才能为公务员制度的顺利实施以及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高度的社会流动性与分化性的社会结构、先进的思想文化建设都影响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实施。一定要认识到一项制度的实施与完善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环境之下进行的,是与其他制度、其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解决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中的问题,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进行制度外环境的优化和制度外其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篇:对依法治监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依法治监的理性思考

内容提要:坚持依法治监,必须正确理解依法治监的内涵,正视目前依法治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通过树立依法治监理念,掌握法治至上精神;通过深化依法治监,构建依法治监运行机制;通过加强依法治监,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通过明确基本要求,提高执法活动的规范性;通过严格依法治监,注重人道主义管理,切实将监狱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依法治监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管理监狱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监狱机关依法执政的客观需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监狱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监狱整体工作水平,加快监狱工作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依法治监的内涵,依法治监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以及加强依法治监的针对性措施等问题进行论述。

一、依法治监的内涵

所谓依法治监,就是把监狱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严格遵循依法执政的准则;使监狱民警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全面提升各级民警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严密完备的监狱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要努力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把行刑和改造的一切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公正、规范、高效、有序的监狱法制工作程序,形成严密的监狱执法监督管理体系,确保监狱的一切执法行为、执法环节都符合宪法和其它法律法规的要求。笔者认为,依法治监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

(一)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刑事执行法律体系中相当一部分法律、法规,需要通过监狱行刑才能实现。因此,能否依法治监,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依法治监是党和人民通过法律的形式赋予监狱民警的工作职责,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为此,监狱民警应当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依法治监是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监是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根本保证。要通过依法治监,优化监狱的行刑职能和矫正职能,建立确保监管安全的长效运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监管秩序持续安全稳定,提高改造质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依法治监是保障罪犯人权的必要途径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所追求的就是惩罚和改造罪犯,把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但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保障罪犯身心健康,提高罪犯综合素质,培养罪犯就业谋生技能的过程。而依法治监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必然途径,它可以促使监狱工作体现出应有的公平正义,更加明确了监狱工作的方向性和目标性,彰显出法律的真正价值。

二、目前依法治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目前,依法治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狱功能的多元性致使法规目标难以实现 监狱法要求监狱执行刑罚要实现“惩罚与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标。但由于目前监狱体制改革与布局调整难以到位,监狱仍然既有专政功能,又有办企业、办社会等其他功能。监狱既要讲社会效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又要追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很多客观因素促使监狱在改造与生产两种功能发生冲突时,必然造成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和抑制监狱的根本功能,致使法规目标难以实现,制约了依法治监的推进。

(二)监狱立法水平的滞后性致使民警执法无所适从

由于业已颁布十年的《监狱法》不够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未能出台,致使一些原则性条款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涉及到监狱执行刑罚过程中的一些执法环节无法可依,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人为性,与依法治监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

(三)社会隋性严重制约监狱法治化

监狱行刑在其作用的重要性及与之相关的法律地位仍然处于劣势,社会公众缺乏对监狱法治的期待,有的政法机关仍然认为监狱法是监狱部门的法,监狱法律法规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环境和基础。与此同时,监狱民警头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习惯依赖和听从上级的指令和约束。这与依法治国方略中“法律至上”、“善法之治”等原则严重不相适应。

(四)民警执法素质状况难以适应执法要求

依法治监要求监狱民警必须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法律的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但事实上,监狱 民警在对监狱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远远适应不了监狱工作法制化的要求。随着入世之后国际人权斗争形势的日益复杂,监狱民警公正执法的法制素质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五)罪犯维权问题的片面性弱化了监狱专职职能

《监狱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罪犯的人权予以肯定,但部分罪犯在权利意识普遍增强的同时,在改造中出现了重权利、轻义务现象,甚至有的因此滋长反改、抗改等对立情绪。按说罪犯发生违规后,民警可根据情节、后果采用警告、记过、禁闭等行政处罚手段。但在实践中,这些手段对不想或无望取得刑事奖励的罪犯难以奏效。加之现行监狱法律法规对罪犯考核奖惩的内容不够细化,当这些罪犯出现违规时,往往缺乏强有力的惩戒措施。加之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执法要求、法律约束和责任追究,部分民警对严格执法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敢大胆依法管理,从而弱化了监狱专职职能。

(六)保障罪犯权利方面的缺陷妨碍了依法治监

不可否认,随着《监狱法》的稳步落实,罪犯权利已经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但是由于受历史传统、地区差异、民警素质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在保障罪犯权利方面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侮辱打骂体罚罪犯的现象仍然存在;超时、超强度劳动在一些监狱屡禁不止;罪犯申诉权、辩护权规定不具体、不明确,影响罪犯改造积极性;收费行为不规范,亟待统一;日常考核中存在着随意性的问题;罪犯的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只是象征性的给予;其他方面还存在减刑欠拖不决,迟迟不减,罪犯生病得不到有效治疗,罪犯被服不能足额 配备,罪犯住宿达不到监狱法规定标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与依法治监相背离,侵犯了罪犯的合法权利,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造成背离依法治监、侵犯罪犯合法权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包括法律不完善、个别监狱经济效益差,国家财政不能足额到位等原因,主观上是个别监狱领导不能依法治监、个别监狱民警不能严格执法,严格依法办事等等。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在依法治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在监狱工作大力推行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把“依法治监,以德治监”密切贯穿在日常监狱改造工作之中。把教育改造与狱政管理、狱内侦查和生活卫生等管教工作相互融合,构建“大狱政”、“大防范”、“大防疫”管教工作综合体系,执法工作实行“阳光作业”,杜绝“暗箱操作”或走形势,使罪犯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执法活动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把罪犯的奖惩、考核、劳动保护工作真正做到准确、无误、公开、公平,展现监狱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的执法形象,以民警的言传身教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赢得罪犯家属、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以确保罪犯的权利得以实现,确保国家刑罚的准确执行和监管改造秩序的稳定,确保《监狱法》的正确施行,确保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如今,我国早已成为联合国《罪犯处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会员国,应严格遵守规则内容,切实解决保障罪犯权利中存在的问题,以实现我国在规则中所作出的郑重承诺。

三、加强依法治监的针对性措施和途径 依法治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建设的动态过程,必须立足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依法治监的观念,构建依法治监运行机制,稳步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注重人道主义管理,把依法治监不断推向前进。

(一)树立依法治监理念,掌握法治至上精神

观念的东西对物质起重大推动作用,没有法治观念,难成法治社会,当前影响改造工作实现法治化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民警法治观念的淡薄。这几年通过狠抓法治建设,民警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律素质的高低,分晓不是见在掌握多少法律条文上,而是法治思想的强弱上。实现依法治监,不仅要求每名民警掌握足够的法律条文,重要的是必须掌握法治精神,树立法治观念,把执法工作放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去思考。

(二)深化依法治监,构建依法治监运行机制

1、以健全监狱法制为基础,构建依法治监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的监狱法制仍然很不健全,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执法“盲区”和操作“空白点”还有很多,直接影响着《监狱法》的权威性和应有地位。为此,健全监狱法制、完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一要修改补充《监狱法》,使之内容更加完备,法律地位更加突出,摆脱涵盖面窄,影响力小,规格低的“小家子气”等不良现状。通过修改、补充,真正使《监狱法》成为与《刑法》、《刑事诉讼法》并列而行的国家实体法、刑事程序法和刑事执行法三大刑事基本法系;二要适时制定一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监狱法规、条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 进,人的思维在不断进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会不断涌出。因此,要想做好新时期的监狱工作,仅仅凭一部《监狱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根据刑罚执行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条例、规范,加强监狱的立法工作。

2、以提高执法者整体素质为根本,构建依法治监运行机制

监狱民警是监狱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是依法治监的主体,提高监狱民警的执法水平和整体素质,是构建依法治监运行机制的根本所在。首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新时期监狱民警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自觉抵制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其次,要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全体监狱民警的执法水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使监狱民警养成良好的执法工作和行为习惯;建立和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对违法违纪民警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再次,要按照司法部“统一规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发证”的四个统一要求,扎扎实实搞好基本素质教育工作,促使监狱民警做到政治素质强、道德素质高、业务素质精和身体素质好,这是事关监狱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3、以全面推行狱务公开为保障,构建依法治监运行机制 狱务公开就是将监狱的刑罚执行工作公开进行,以此加大执法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确保监狱各项工作能够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运行。第一,推行狱务公开必须在依法治监的前提下找准“切入点”,选准最能体现刑罚执行含金量的狱务,如计分、处遇、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和保外就医等重要执法环节,使之公开化。只有抓住突破口,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扩大狱务公开的“阳光作业面”,推进狱务公开的全面开展。第二,推行狱务公开必须在依法治监的基础上规范进行。要制定并公开详细的各项狱务公开的执法依据、执法条件、审批程序和处理结果等。一句话,就是要有一个显见明了的执法标准和尺度。第三,推行狱务公开是在依法治监的前提下促进监狱工作社会化。监狱是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展示窗口,监狱的发展一定要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相衔接、相同步。因此,狱务公开极大地促进监狱工作社会化的进程,监狱工作社会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监狱的发展方向。

(三)加强依法治监,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

1、以体制改革促监狱职能纯化,为依法治监扫除障碍

监企社“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使得监狱工作在种种矛盾冲突中步履艰难,监狱的本质属性很难体现。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现行监狱管理体制,进一步纯化监狱专职职能,纯化民警工作职能,确保监狱民警集中精力搞好对罪犯的刑罚执行工作。要对监狱从体制到运行机制进行全面改革,要全面提升民警的专业素质,要科学规范执法机制,真正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切实做到依法治监,推进监狱工作的法制化。

2、以法制建设促行刑法规完善,为依法治监夯实基础

加强监狱法制建设,是实现监狱工作法制化有效动作的必要前提。监狱法制建设,其目的就是完善刑罚执行法律法规,构筑公平、公正、公开的执法施教体系,使监狱民警能够依法执行刑罚,以强有力的手 段和健全的制度改造罪犯,充分发挥监狱功能。一是要完善监狱行刑法律体系。完善的监狱行刑法律体系应由《刑事执行法》及派生的《监狱法》,监狱法规,规章,监狱内部具体执行规定或制度和行为准则四个层面构成。二是要及时对现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制度进行清理,保障监狱行刑程序规定的统一。三是要真正将罪犯权利保障纳入法治轨道。

3、以完善机制促执法监督强化,为监狱工作法制化提供保障 《监狱法》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法制工程,监狱法制状况和法制水平是体现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强对监狱刑事执法工作的监督,惩治刑事执法领域的腐败,是保证监狱民警公正执法的强有力措施,也是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的重要举措。要建立和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监狱民警执法监督机制,要变“人治”为“法治”,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全程监督,变内部监督为人大、政协、政法委、检察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共同监督,变主要靠自我监督为主要靠制度和法规进行有效约束。一是要建立执法防范机制,不断增强民警的法律意识;二是要建立执法责任机制,认真落实执法监督责任;三是要建立执法监督制约机制,加强执法环节监督,对违反法定程序的,要及时干预并提出纠正处置意见;四是要建立执法激励机制。要加强对民警刑罚执行工作的考核与监督,尽量减少和消除对民警监督中的“真空地带”和“盲区”,对民警的执法情况,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动态考察监督,每年定期对民警的执法情况认真进行检查评议,并及时兑现奖惩。对执 法活动中的违法违纪现象要严肃查处,并依法追究其执法过错责任。

(四)明确基本要求,提高执法活动的规范性

依法治监,行使的是国家法律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代表的是国家形象,维护的是国家利益,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具体实施中,一定要严格要求,依法规范警察的行为、纪律和作风,使监狱的一切活动约束和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

要严格执法。从罪犯收监到出监的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一定要严守法律规定,做到符合要求、符合手续、符合程序,全面体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事事处处都要以《监狱法》为标准,克服任何性质的随机性和随意性,杜绝第十四条明文禁止的九种违法行为,防止出现任何以人治代替法治的不良现象。

要秉公执法。对罪犯的考核、评价、处遇、奖罚,特别是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一类的问题,一定要坚持公开原则、公开标准、公开办理程度和结果,在各个层次上增加透明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罪犯。

要清廉执法。在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向执法领域渗透有增无减的历史背景下,要特别注意排除商品交换原则对行刑领域的侵袭。既要经受住金钱、权力和关系的冲击,也要经得住罪犯投人所好、送人所要的侵蚀,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执法清廉的高尚人格取信和改造罪犯。

为了保证正确地执行刑罚和规范依法治监,必须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包括以秉公执法为内容的法律监督、以清正廉洁为内容的纪律监 督、以职业道德为内容的舆论监督,以正确行使权力为内容的行政监督,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活动,严肃处理有法不依、循法不严、执法随意、滥用职权的违法行为,把《监狱法》的各项规定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五)严格依法治监,注重人道主义管理

对罪犯实行人道主义管理,必须建立在对罪犯依法奖惩和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在依法治监,强化监管工作,实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发挥严格监管的引导作用,实行对罪犯的人道主义管理。

1、要依法办事,维护罪犯的合法权利。维护罪犯的合法权利,督促他们认真履行义务,是人道主义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维护法律赋予罪犯的人身权、控申权、民事权、健康权、受教育权、通信权、会见权,以及未被法律剥夺的其他权利。与此同时,要督促罪犯把改造世界观、人生观落实到履行法定义务上,遵守法律、法规和监规纪律,服从管理,接受教育,参加生产劳动。

2、要尊重罪犯的人格,严禁打骂体罚罪犯。虐待被监管人,历来为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所不允许,要彻底废除对罪犯的肉体和精神虐待,特别要坚决纠正并长期预防因民警执法不公和民警直接管理不到位使罪犯受到比打骂体罚更深层次的精神虐待问题。

3、要认真落实对罪犯的分级处遇管理。“分类关押、分级管理、分类施教”的科学管理要求,基础科学地认识罪犯,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区别对待。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和掌握其犯罪情况、家庭情况及主要社会关系情况、性格特点、体质强 弱、能力大小、对服刑的认识和态度等基本情况,以及服刑过程中所发生的情况变化。在了解和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服刑人员区别不同犯罪性质,进行分类关押和分类施教;区别体质强弱、能力大小,进行劳动作业分工和劳动定额分配;区别文化程度高低,进行不同层次文化教育;区别接受刑罚的不同认识和态度,进行分级管理;区别不同的兴趣爱好,积极提供和创造他们得以学习和发挥专长的条件等等。

4、要关心罪犯,解决罪犯的特殊需求。罪犯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特殊公民,部分罪犯存在特殊困难,难以靠自身的力量去克服和摆脱。监狱民警应充分重视,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努力创造与之生理、心理需求相适应的改造环境。如对年老体弱者给予安排适当工种,减轻生产任务;召开无接见、无救济罪犯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谈话,给予精神鼓励、抚慰和适当物质帮助,以及对罪犯开展法律援助等。这些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活动,对于帮助罪犯树立重新做人的信心和真诚改造的志向,效果是很好的。女犯、未成年犯和有精神障碍的罪犯是特殊弱势群体,他们的生理、心理及物质性、精神性需求,与男犯、成年犯和其他正常罪犯有较大差异。对这些特殊弱势的服刑人员,监狱及民警要关心和帮助其解决特殊困难,努力创造与之生理、心理需求相适应的改造环境和条件。

5、要充分发挥法律政策的激励作用,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一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激励。要运用减刑、假释、准许离监探亲等法律规定,对罪犯改造进行激励。同时对罪犯的考核奖惩要公开、公正、公平,将罪犯的现实表现、改造成绩与奖励挂钩,公正准确地适用减刑、假释、准许离监探亲等,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二是运用政策手段进行激励。要建立和完善分级管理、分级处遇制度,用亲情会见、亲情电话、亲情共餐、自由活动等手段鼓励改造表现好的罪犯。对参加劳动的罪犯,要按照一定标准兑现报酬或奖金。三是运用精神鼓励手段进行激励。民警要深入服刑人员学习、劳动、生活各个现场,勤于观察,善于发现各类好的表现,利用队前讲评、个别谈话等形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一贯表现消极但出现一时“闪光点”的服刑人员,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利促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

6、要坚持尊重罪犯人格与严格管理的统一。必须把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走法德并举的路子。要处理好宽与严、情与法的关系,做到刚柔互补、宽严适度、执法有据。在涉及执法问题和履行惩罚职能上,要毫不含糊地行使专职职能,绝不可不分是非,乱施恩惠,甚至与服刑人员称兄道弟,界限不清,关系不明;决不能陷入对违规抗改甚至重新犯罪行为不敢抓不敢管的误区;决不能不讲人道,对他们法外施刑。

7、要发挥榜样作用,树立监狱人民民警的良好形象。广大监狱民警作为刑罚行的主体,要在对罪犯实行人道主义管理中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要自觉地以自身的理性、良好的道德品质、公正的执法行为,去影响、带动和改造罪犯,树立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关于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作者:潘玉杰

许多企事业单位均进行绩效考核来激励员工,实现企业目标。所谓绩效考核就是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对员工成绩、能力和努力程度进行有组织的观察、分析和评价。考核内容一般包括:德、能、勤、绩四方面,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对不同方面有所侧重。考核方法也有排序法、两两比较法、等级分配法、量表评等法、关键事件法、绩效目标评估法、指数评估法等等。但在具体实施时,绩效考核执行起来很难,绩效考核往往形同虚设、流于形式或者考核失真,并未起到提升员工工作热情、提高生产率的目的,甚至有时还起到相反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部分职工观念陈旧,对考核持否定态度

由于以往根深蒂固的大锅饭思想的影响,企业有些员工在观念上有误区,认为绩效考核是管理人员对普通职工的“审判”,考核只针对普通员工,于是对绩效考核产生抵触情绪。要想有效的执行绩效考核,必须首先具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企业应该通过培训加强全体员工观念的转变,包括绩效管理理念、方案设计思想和内容、方案实施、考核及反馈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绩效考核工作有效的执行。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每个员工心中,消除和澄清对绩效考核的错误、模糊认识。

1使员工认识到现代绩效考核是双(多)向的(被管理者也要考核管理者),对企、事业单位的高、中、低层员工均进行考核,且不同级别员工考核的要求和重点不同。绩效考核不是管理人员对员工挥舞的“法宝”,也不是故意制造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实事求是地发现员工工作的长处、短处,扬长避短,共同改进、提高。这样不仅会消除员工对考核的抵触情绪,相反,员工与主管会团结在一起设立更困难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挑战自我设定的目标。

二、没有设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

实际绩效考核工作中,有时单位指定的考核目标过高,考核指标、评分标准模糊或过于抽象,考评人员打分时很困难,而被考核人员则认为打分不公平,这极大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考核目标的确立要和实际情况相符,考核指标的确立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考核指标应在考核目标确定后,在被考核者与直接上级充分研讨协商的基础上根据直接上级的同期绩效目标加以确定,直接上级与被考核者要以书面形式签订阶段性绩效管理协议,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实施计划、授权方案、资源支持方案以及绩效考核指标等内容。确定考核指标要尽可能准确、并且多用量化的客观标准,以减少考核人员主观因素的干扰。具体措施有:首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与基层职工一同讨论制定,双方达成共识,这种参与

决策可制定出兼顾双方利益的考核方案,以获得“民心”,提高员工对目标的接受程度和对绩效体系的理解、支持,消除对考核的抵触情绪。其次考核指标要尽可能使量化。近年来,日本松下公司在经济持续不景气情况下为了推动经营业绩的提高,就在人事考核中采用了具体的、量化的考核标准。另外考核指标应设定各种不同的着眼点,对绩效的各个向度要分别按一定权重进行评估,而不仅仅对个别向度进行评估,这样可以避免考核人员产生单点偏误(Horn Error)导致考评成绩失真。当然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职责要求,不同的发展时期,考核指标也理所当然有所不同的侧重。譬如,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一般包括销售额与回款率。对一家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尽量扩大市场份额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销售人员的考核,大部分的权重肯定放在销售额上。到这家企业的发展状况比较稳定的时候,流动资金的流转相应会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对于销售人员的考核重心,会向回款率作出倾斜。合理的考核指标让员工不仅对自己工作职责有十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使员工从心理意识上进入状态,接受考评。

三、没有合理设置考核主体和建立对考核主体的约束机制美国行为学家亚当斯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员工们对自己是否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十分敏感。当员工们付出劳动获得报酬时,他们不仅会把所获得的报酬和自己的贡献相比较,直接判断是否公平,而且还会找一个参照物(如同事)进行间接的比较,再次判断是否公平。一旦有了不公平感,则极大地挫伤员工积极性,因此绩效考核是否公平变得非常重要。这要求绩效考核的规范和流程必须建立严格、统一的制度并在全体绩效管理者中形成共识和共同的行动。

为使考核及其结果客观、公平,必须合理设臵考核主体,应设臵“多元化”“多方参与型”的考核主体。评价前主要让员工自己收集绩效数据,辅以同事、顾客或直接主管的绩效考核数据,这样既可以节省管理人员的时间精力,又可以使考核数据及结果更加周延、准确。比如联想集团电脑公司每季度或自然结束后,所有员工先自我评价实际业绩完成情况、工作表现和能力等方面,将该季度或工作完成 情况向直接上级、部门主管领导或考评小组成员进行述职并提交书面述职报告;评价时则应选择对考核最有发言权的主管、职工对绩效共同进行评价,这样避免了绩效考核只是个别领导自己说了算。另外还要建立一定的考核约束制度对考核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要求打分人对各等级的打分列出相应的关键事例加以佐证,增强透明度,避免黑箱操作、或者因怕得罪人不敢客观评价造成“趋中效应”。

四、没有建立考核申诉制度

在当前国有企业中,一个员工的工作业绩如何、表现好坏、能否得到晋升,往往是由上级部门直接说了算,员工为自己说话的机会很少。当员工本人或周围的人在绩效考核过程中遭到

“不公正待遇”并且申诉无果的时候,导致员工对考核者尤其是人力资源部门丧失信任,进而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整体信任危机。因此对于申诉的处理,是否及时、公正,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在员工心目中的公正性。因此,建立考核申诉制度尤为重要,而且必须要落到实处,让员工能为自己说话、敢为自己说话。通过考核申诉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仅能有效地推动组织的民主建设,还能检验组织管理制度的合理程度以及执行程度。

五、没有认真组织绩效考核之后的面谈

传统绩效考核注重惩罚、关注过去,现代绩效考核应注重改善、关注未来。企业的传统做法或是在考核结束后,执行“机械式”的奖惩、提薪或升迁;或是轰轰烈烈地考核,悄无声息地结束,考核纯粹成了走过场。考核面谈则是考核结果反馈和营造考核氛围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我国企业在实际绩效考核过程中,大多忽视了考核面谈这一环节。实施面谈时为避免引起被评人反感、抑制应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1.充分利用角色换位和聆听技巧,营造一个融洽的气氛,使双方顺利地实现沟通;

2.明确说明这次面谈的目的,保持双向沟通,不能上级单方面说了算;

3.根据已确定考核标准和考核指标,多援引数据,用事实说明评分的结果和理由;

4.先表扬、后批评、再表扬;

5.不要责怪、说教和追究被评人的责任和过错;

6.让被考核者了解自身的发展前景,共同制定新的工作目标;

7.用鼓励的口吻结束谈话。具体地讲,对考核优秀的下级,继续鼓励并为其参谋规划。对考核差的下级,帮助具体分析差距,诊断出原因,并帮助他制定改进措施。对连续绩差的下级,开诚布公,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否职位不适,需换岗位。对老资格的下级,要特别地尊重,不使其自尊心受伤害,充分肯定其过去的贡献,并为他出些主意。对雄心勃勃的下级,不要泼凉水、打击其积极性,耐心开导,用事实说明愿望与现实的差距,激励他更加努力。

总之,要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企业在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系统的眼光和思维,同时又要敢于迈开步伐,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的变革前进,把公司推进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企业。

第四篇:浅谈我国企业实施ERP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

ERP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广泛采用,并成为企业信息整 合与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大多数企业在实施 ERP 系统后,取 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竞争力。但是依然有不少企业在实施 ERP 的 过程中,往往会发现 ERP 系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预期效果,主要归因于 企业没有对许多前车之鉴的案例没有得到重视,同样的错误还是一犯再犯,为此企业所投入的大量金钱打了水漂,甚至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混乱局面。本文通过以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实施ERP 项目为实例,总结了该 企业实施ERP 项目过程中发生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措施。这旨在为其它企业实 施ERP 项目过程中提供参考作用。关键词:ERP 信息 管理

浅谈企业实施ERP 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竞争的加剧,商业节奏不断加快。客户对生产企 业要具有更高的产品质量、更短的生产周期、更富有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的 市场供求关系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市场日趋理性和成熟,企业间的竞争加 剧,行业的暴利时代已经消逝,微利化环境已经形成,这是近年来各行业存 在的一个明显特性。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 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意识,来打造企业内部运营管控体系才是应对日 益剧烈的市场竞争。ERP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被国内外众多企业广泛采用, 并成为企业信息整合与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驱动力之一。ERP 是当今世界企 业经营与管理技术进步的代表,应用ERP 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系统的计划和控 制等功能,结合企业的流程优化,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以加快对市场的响 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的企业运营管控体系从而实现提升企业的全 面竞争力,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有力支撑。

一、企业实施ERP 的必要性

在全球性经济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 了深刻的变化, 全球经济动荡企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市场的经营重点由 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顾客资源信息管理方面受到广大企业的广 泛追捧,商业行为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在此时的经济大环境中,传统管理的 弊端不断制约着企业的快速成长,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ERP 系统 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体,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 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实现企业的资源优化 和共享,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企业实施ERP 是必然的趋 势。正确有效地实施 ERP,将有利于实现企业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管理方 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从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ERP 的概念

ERP 的概念是美国加特纳集团公司于 1993 年首次提出,它代表了当前 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最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ERP——(Enterprise 2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 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 系统是实现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使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 的市场竞争需要;同时也体现出精益生产的思想,企业同客户、代理商和原 材料供应商已经由业务往来的关系转变为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而组成一 个企业的供应链。并且运用同步

工程来组织生产,快速打入市场,时时刻刻 保持产品的高质量、多样化、灵活性,符合敏捷制造的思想。计划、事务处 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事先计划与事中 控制的思想。要求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工作 潜能与责任心,流程与流程之间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以便在企业 中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潜能。

(二)企业实施ERP 的必要性

1、实施ERP 既能帮助企业规范业务流程,又能提高生产效率

大多数企业在没有实施ERP 之前,业务接单、采购物料、生产计划、财务结账、物流货运等都要人工开单,而且许多内容都是重重复复的。在实 施应用ERP 系统后,只需要业务部门对相关的信息输入一次,而且当这个 客户再次下单生产时,就不必重新录入基础资料, 消除业务处理过程中的重 复劳动。由于软件事先按流程设定了所有的项目,业务人员和生产计划人员 的疏漏就不再容易发生,从程序上减少了犯错误的机会。

由于充分考虑到企 业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既具先进性,又有适用性,实现业务流程处理的 标准化和规范化,使得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由于业务流程实现了规范化,企业日常数据集成处理由系统自动完成,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大提高,分析手段更加规范和多样,不但减轻了工作强 度,还将促进企业管理人员从繁琐的事务处理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研 究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 效率。

2、实施ERPP 既能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又能达到各种资源的合 理分配与使用企业实施ERP 后,在工作控制方面能够做到分工明确、适时控制,每一 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可以随时反应出来。企业就能实时解决企业现时的订单 3 数、采购、销售状况以及生产进程发生的问题;随时查询到进货、销货和存 货的情况;通过财务相关报表和财务分析,也可以了解到整个企业资金流和 财务状况可以实时跟踪和汇总业务与生产、物料库存之间的信息,在最短时 间内做出采购计划。这既保证了业务、生产的需求,又降低了库存,实现了 各种资源合理分配使用。快速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 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实施ERP 能帮助企业细化客户关系管理,掌控营销环节

企业实施ERP 后,可以实时观察到业务员承揽的业务量;每单业务的价 格、相关生产原料的价格变动情况、物料采购的进展及生产计划安排情况; 业务经理资料;销售额;接单日期、回款及信誉等等相关信息。管理层更重 视有关大客户和老客户业务量的信息,主要客户群的细微变动都会影响整个 企业的经营决策或者短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决策层则可以通过ERP 系统跟 踪企业的全部客户,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实时了解企业业务总量、产品结 构,从中找出最适合及信誉好的客户,把握市场,确定产品结构、定价策 略、目标市场定位以及某些信用政策等关键问题。

4、实施ERP 能帮助企业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

业务部门接到订单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通知企业内各个部门。生产部通 过网络在电脑中开出生产计划安排单和出货指标单。各车间可以在电脑中的 ERP 系统上查阅相应的印件要求与数据,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执行生产计 划。各车间与部门可以通过ERP 系统提前看到当天的生产任务,做好人员 与材料的准备工作并及时提出生产安排中的问题。各车间都配有电脑,可实 时地将生产情况输入到ERP 系统中,生产部和业务人员能够实时查看每单业 务的进展情况。

5、实施ERP 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又具有很强的统计分析功能

只要平时输入的数据准确,就能得到准确的统计分析结果。例如,对于 接到的产品订单生产类别,可以分析各类产品的产量,占总量的百分比,从 而能够了解企业的产品结构;

对于价格,也可以实时进行统计分析,合理确 定价格底线。通过统计分析,能够帮助经营者进行许多决策,而许多统计分 析在没有ERP 系统的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二、企业实施ERP 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措施

大多数企业在实施 ERP 系统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竞争 力。但是依然有不少企业在实施 ERP 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 ERP 系统并没 有发挥出应有的预期效果,主要归因于企业没有对许多前车之鉴的案例没有 得到重视,同样的错误还是一犯再犯,为此企业投入的大量金钱打了水漂甚 至给企业的管理带来混乱局面。

本人以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限公司实施ERP 项目为实例,通过总结该企 业实施ERP 项目过程中发生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措施进行论述。这旨在为其它 企业的ERP 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广州永音像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光盘生产的制造企业,该公司 具有相应的业务、采购、财务、生产、质量、仓储管理等部门,公司希望能 通过 ERP 系统对公司的成品、原料、零件、辅料等在各业务领域中的的物 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实时管理。

(一)广州永通音像有限公司实施ERP 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企业对ERP 的期望值不切实际

广州永通音像制作公司在实施ERP 的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加上企业老 总只有跟随ERP 推销商到过两三间推行ERP 系统的企业进行简单现场考察。企业老总本来自身对 ERP 认识的过于简单片面,与此同时企业老总、管理 层都过于相信 ERP 销售人员。ERP 销售人员为了产品销量通常会夸大自己 的产品功能和成效。导致企业管理层一致认为只要实施了 ERP 系统后,存 在企业中的那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就能使企业立即达到行业 管理水平的优秀级别,并且立即与一些大企业接轨。这是为企业当时企业的 管理层没有清楚认识到实施 ERP 系统是实现原来手工无法实现或效率低下 的一些工作的工具,如信息共享、信息快速交互处理、信息的智能分析等 等;ERP 系统也是一套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它强调的是人、财、物、供、产、销的全面结合、全面受控、动态协调和流程式的管理 ; ERP 系统还是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结合的全面的企业管理工具。但不能为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提升的功效。ERP 系统 是需要一个渐进的、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人员培训和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模 5 式的过程。企业自身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并且结合企业实际的营运情况,深刻 地认识ERP 系统的实质,从而制定出“现实”的期望目标

2、高层领导目标不明确、支持力度不足

由于企业对 ERP 系统的管理思想、管理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等概念缺 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错误地认为 ERP 实施只是一项计算机项目或简单的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 并且认为企业应用了 ERP 系统之后,便能够帮助 企业解决一切问题,从此就万事无忧了。从而导致设定 ERP 系统立项目标 时设得过高或过低,使到立项目标非常之不明确。如果立项目标不明确就会 使到 ERP 系统的具体管理措施很难落实到实施工作中,使到企业高层领导不 顾重点,导致投资过大、收效甚微、实施乏力的现象发生。企业实施 ERP 系统前期工作时,在 ERP 项目人员构成中,一大堆高层 领导个个都榜上有名。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参与实施 ERP 项目的高 层领导大部份都没有直接领导或者参与 ERP 项目的实施,高层领导对 ERP 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有的高层领导很有决心,但是面对长期缺乏的执行力 度,而又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和措施,企业没有得到应有的管理提升和价值 回报时,会导致ERP 项目停止。

3、管理没有能统一规范化

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公司在实施ERP前段时期经常出现数据关联信息混 乱,部门之间

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管理未实现系统化、信息化较差,不能 达到进、销、调、存、财务、的线性延续管理,由于信息流的脱节和滞后延 缓了物流和资金流的流速和流量;设备的零配件、物料品种规格繁杂,产品 组成复杂、多变造成仓库中物资种类、品种繁多,物资管理工作困难,采购 成本居高不下。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生产计划能力不强,生产对订单的 响应速度不够快捷,难以做到按定单生产;生产过程中在光盘产品多,原材 料、中间产品及产成品库存量大,占用大量流动资金;与原材料、零配件的 供应商以及外协厂商的沟通和质量控制不到位,影响产品交货期以及产品质 量;并且在进行生产成本核算无法准确及时进行,业务数据的庞大和繁杂为 手工录入核对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安全性和一致性无法保证,使得大量的 人力资源重复于事后核算工作,管理的计划、监督、控制等作用无法有效实 现等等问题一度使到公司陷入停产的状态。

4、ERP培训工作难以到位

ERP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许多企业 舍得花大把的资金购买了整个ERP系统,对于ERP的投资可以用“不惜血本” 来形容。但在应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却舍不得花少量的时间来精力来 培训员工或者是培训工作开展没有针对性。由于企业的ERP系统培训工作开展没有确确切切地实施到位。参加培训 的各部门代表又没有有效地在各自部门中执行对下属的培训工作,导致许多 员工对ERP系统缺乏了解。他们并不清楚什么是ERP?企业为什么要实施 ERP?怎样实施ERP?ERP与自己的工作有什么关系?等等的问题。在ERP推行 应用过程中仍然通过各自部门原来的操作方式处理信息,而不是通过新系统 的操作流程来操作处理信息,导致报表有很多潜在问题无法及时被发现和纠 正,使到企业内部数据出现混乱的局面。这就好比购买了波音747的飞机,而只当“拖拉机”来开。如果买来了波 音747的飞机,而驾驶员仍然只有开拖拉机的水平,想要飞行估计不是容易 的事。可是昂贵投资只换来一堆等待解决的问题,导致各部门之间的冲突不 断发生。

5、员工会出现抗拒心理

企业ERP 应用能够顺利实施开展,就必然会开始对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流 程做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从企业信息管理流程的改革创新,并在进入 实施执行阶段却经常遇到种种阻力。这些阻力与抵触通常来源于企业内部的 员工。他们会极力反对这个 ERP 系统项目实施,因为他们都是想安于现 状,想维护企业多年来的工作方式,在他们眼里,新的管理流程会对他们的 工作造成影响。他们已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流程模式,往往在新的管理流程面 前下,还是会沿用习惯的方法去了解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无法达到 真正发挥ERP 的应有功效。

(一)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限公实施ERP项目的措施

1、ERP的应用与企业现行模式相互适应

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公司在实施ERP系统期间对当时的行管理模式进行 改造,尽量与定制的ERP系统相符合,在改造管理模式过程中到了一些涉及 企业的机构与业务流程重组,责、权、利重新分配以及人员的调整等敏感问 7 题。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公司的管理层通过培训、洗脑,转变管理者那种只 有自我而无团队的理念因此,企业在实施ERP时,回避改造问题,试图通过 修改ERP的结构模式来适应现行系统,其结果既达不到推行先进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运行水平的目的,又使ERP应用实施失去了原有特色,最终必然是 要么弃用软件,要么进行大量修改使软件丧失了ERP的主体功能,不能取得 预期的实施效果,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实施ERP是推行一种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必然要对现行模式进行 必要的改造和重建。以便能够与ERP应用所要求的模式一致,对企业现有模 式进行改造是ERP实施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ERP应用模式要与企业信息 化管理模式相互适应,必须按ERP系统所要求的部门结构、业务流程进行模 式改造和重构。以使ERP系统能得到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模式的支持,保证 ERP的应用顺利过关。而ERP系统则应在报表格式、用户界面、运行参数、与 其他系统的集成接口等方面进行改造以满足企业个性化要求。

2、领导层的支持与参与,主动配合专家团队的需求分析工作开展

面对在实施ERP的过程出现的种种问题,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公司老总 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积极配合ERP顾问和专家团队参与开展企业的需求分析调 研工作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公司主要领导、部门主管和信息中心人员与ERP 顾问和专家团队进行紧密联系沟通,广泛收集各部门、各管理层的需求分析 内容,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提炼,排除其中相互矛盾和不清晰的内容,最终形 成符合永通公司的ERP系统设计、实施基础和依据的内容。在得到企业最高 管理层在ERP实施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ERP是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牵动企 业的全局,而且在应用过程中会触及和影响到企业中不同的即得利益。如果 没有企业最高管理层的参与、授权和协调,是很难调动全局的。ERP的建设 周期相对比较长、风险大,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还需要企业 各部门管理人员和基层技术人员均能在系统建设的各个阶段积极与配合。有 了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与参与,包括资金调配、人员配备、需求调研会议的召 开以及系统培训等在内的各方面工作均可顺利进行,是确保ERP应用顺利开 展的关键因素。

3、要坚持企业技术消化和创新相结合,增强ERP 系统的生命力

ERP成功上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随着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不 断创新,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管理流程也必然随之而变化。企业引进 了ERP系统不是简单的产品启动或安装调试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与技 术的转移、消化和创新相结合过程。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企业为谋求 长期的发展,必须在市场发展信息、客户信息、企业人力资源信息、企业文 化信息等及时收集、处理,不断地调整企业ERP的发展战略,来适应环境的 变化和满足顾客的需求。ERP应用本身就是企业内部资源的管理与企业日常 经营管理活动有密切相连,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提升企业自身管 理技术不断创新过程。企业必需对ERP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不断调整和完 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需求,并且要与企业内的其他平台、系统相互集 成,形成企业独有的个性化管理系统。企业只有持续不断ERP技术的创新,才能持续增强ERP系统在企业内的生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4、全面落实有针对性培训工作

企业的ERP培训不能简单地看成一次知识的转移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 是转变观念的思想变革过程。通过有针对性地对企业不同层次管理人员进行 培训提高其ERP技术水平与解决问题能力,保证ERP系统在企业中高效、有 序地运行。

对于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内容的重点有所不同。首先,对于企业高中层 经理人员应该侧重在于供应链接管理和ERP系统的原理和管理思想的培训。在系统实施应用后,要向高中层经理人员讲解如何查询所关切问题的操作方 法,以及显示屏幕上各种信息数据的意义;其次,在所有培训工作中,对项 目实施小组的培训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实施小组的成员,来自各个业务部 门,有向基层部门贯彻落实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担任企业内部教员进行广 泛普及的义务。最后,系统和硬件的配置与维护是培训系统员和程序员的主 内容,也应要当对供应链管理和ERP系统最基本的原理有所理解。

5、坚持推行ERP交流会、加强员工沟通交流

每月的第二个星期五广州永通音像制作有公司就会召开的 ERP 系统交 流会,在会上可以收集到众多第一线上 ERP 操作情报资料,ERP 实施成员 可以提出对 ERP 操作的各自心得和应用经验,为 ERP 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全 面、客观的依据。坚持定期召开的 ERP 系统交流会可以让全体 ERP 参与人 9 员清楚了解共同目标、树立全局观念,无形中起了一种沟通协作的作用。有 效的沟通是化解企业内部员工抗拒心理的百试百灵的有效良方。企业

内部具 有良好的沟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士气,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企业的凝 聚力和竞争力;坚持定期召开的 ERP 系统交流会还可以让 ERP 的全体实施 人员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不但能增加彼此间的了解,让企业内 部形成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使广大员工在一种开放、共享的文化中共同 学习和进步。还能起到发现人才,在交流会的活动中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的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ERP的管理范围更广泛,呈现出针对每一行业的特点,提供特有的解决 方案的行业化趋势。而ERP应用实施的过程就是企业的体制与观念变革的过 程。企业ERP的应用是面向未来进行战略改造的一次重要机遇,旨在更新企 业生产经营观念、信息化管理观念,彻底改造企业传统生产模式,提高企业 整体运行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技术改造工程。不管改造工程事情有多复杂,都 是由一些简单的流程或者是由一些简单的管理方法相结合而成的。只要企业 联系上下级、各部门、企业与ERP软件商、顾问之间,共同沟通与协作工 作。企业也应该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把ERP应用实施工作做好,使ERP项目的 实施得到最佳的综合效益。实施ERP是建立现代管理技术体系的捷径,是先 进的管理思想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其实现了企业利用信息系 统建立竞争优势的目标,解决了企业信息化必须产生效益的根本问题,是一 个向管理要效益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构造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最佳信息系统,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任何一间企业在进行ERP应用实施的时候,不要把ERP单单当作是一个 软件系统,而且它还是一个集成模型、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 施方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是一条连接企业各个环节的纽带。它在管理 变革的基础上,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之路。因此,在当今这个网络 不断快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快速变化的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 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ERP在深度上便呈现出智能化与企业对ERP深入挖 掘进行二次技术创新是必然的趋势。有利于实现企业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10 管理方式由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转变,从而使到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水平两方面 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志业、钟昌儒.中小企业ERP 原理与实战[M].经济管理出息社,20112、陈启坤.成功实施ERP 的规范流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田俊国.ERP 项目管理散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崔晓阳.ERP123—企业应用ERP 成功之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孙福权.ERP实用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6、韩景倜.ERP 综合实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陆清华.ERP 原理与实践[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第五篇:我国个人所得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前言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关,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与否已被视为一国税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尺之一。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与深入,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亦随我国经济运行质量、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自1980年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收入连年大幅增长,特别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以年均34%的增幅稳步增长。目前已成为国内税收中的第四大税种,在部分地区已跃居地方税收收入的第二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分配、组织收入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分类课征税制模式有失公平与效率;第二,税率设计不合理;第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第四,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为此,解决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完善建议:第一,从分类制所得税向综合制所得税转变;第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第三,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制度;第四,建立诚信纳税档案和激励机制 正文

个人所得税的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国家运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调节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其主旨在于“损有余补不足”,在于协调社会再分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所得税发展的国际趋势,个人所得税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日益突出。

(一)个人所得税的产生和发展

个人所得税是世界性的一个重要税种,绝大多数国家征收了这一税种,现在已成为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税种。个人所得税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1798年英国首创个人所得税,到目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英国最初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作为一种战时临时性的收入措施,为对法战争筹措经费,直到19世纪初,才通过正式立法而成为稳定的税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需要,很多国家加重了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调整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二战后,个人所得税有增无减,到1948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个人所得税税收占本国税收的比重进一步增大,分别达到76.9%、47.6%、39.3%、30.7%和50%,很明显,这一水平已确定了个人所得税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有更多的国家开征了个人所得税,其制度更加成熟。近几年,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人力和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与日俱增,个人所得税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极大的影响其他国家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各国政府普遍朝着趋同的税收政策努力,协调税制,向国际化靠拢。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历程

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建立不仅时间较晚,且过程复杂。分为以两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政务院公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对行商、坐商、摊贩征收所得税,实际上是对自然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对个人薪金报酬征收所得税和对存款利息征收利息所得税.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低工资,加上“文革”中取消了稿酬,因而使得薪金报酬所得税长期没有开征的可行性,存款利息所得税也因情况变化于1952年停征。2、1980年至现在

(1)1980年开征个人个人所得税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税制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中断20多年的个人所得税又重新开征,我国相继对外籍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国内居民征收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及对个人收入征收调节税。1994年将上述三税修订合一,颁布实施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这三个税种的开征,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改革开放,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1994年1月1日起,建立了我国个人所得税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对个人所得税课税制度

作了一次重大改革。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三税合一),从1994年1月1日起执行,从而建立了我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法。

(3)1994年至今,个人所得税法进一步发展完善

1994年至今,个人所得税法进一步发展完善。1999年8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把个人所得税法中“储蓄存款利息”免税项目删去,并授权国务院恢复开征了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2007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物价指数出现持续上涨态势,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也相对减少。为了缓解经济矛盾,更加灵活地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我国于2007年8月15日将利息税税率从20%调减为5%。此次调整,大幅减轻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减少了因物价指数上涨对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收益的影响,给农民和离退休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8年10月9日起,该税暂免征收)。2000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有关通知精神,制定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财税[2000]91号),明确从2000年1月1日起,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停征企业所得税,对其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从而解决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双重征税问题。同时,2005年和2007年,国家两次上调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进一步减轻了中低

收入阶层的税负。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主要有如下特点:(1)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也就是将个人各项所得分成11类,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不同的计征方法以及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2)费用扣除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3)在计税方法上采用总额扣除法;(4)采取源泉扣缴制和自行申报两种征纳模式,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管采用支付单位源泉扣缴制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模式。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也就是说我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征纳模式。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对个人所得税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运行机制逐步显露出税制模式不科学,税制设计不合理,征管制度不严密等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分类课征税制模式有失公平与效率

1、税收负担不公平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为取得工资薪金的个人,而未考虑个人赡养家庭的实际情况,在国外,尤其是个人所得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其税前的费用扣除必须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如固定的家庭费用扣除应按家庭实际赡养人口计算,此

外,还要考虑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加计扣除,生大病住院治疗的加计扣除,教育培训的加计扣除以及购买第一套住宅的加计扣除等等。通过这些扣除,使纳税人能够在比较公平的起点上缴纳税收,避免由于扣除简单化造成的征税的不公平,不仅难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而且也有失横向公平的原则。

2、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特征

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和方法,不能全面地、完整地体现纳税人真实的纳税能力。即使所得总量相同的纳税人,也可能因为所得来源的差异而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同。电脑体育彩票10万元,按现行个人所得税“偶然所得”征税,中奖者应交纳2万元税款;若这10万元按照“劳务报酬”征税,因有加成征收的规定,适用40%的税率,应纳税2.5万元;若这10万元按照“工资薪金”征税适用40%税率应纳税款为2.9万元,很显然这种税制模式是违反公平原则的,是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税率设计不合理

1、累进档次偏多

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税率为九级超额累进,而发达国家普遍减少了累进档次。如美国个人所得税档次原来是14级,2000年后降为5级。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个人所得税在计算上比较烦琐,这不利于提高税务的行政效率。

2、边际税率偏高

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边际税率为45%,比发达国家普遍实行 的边际税率要高。首先,我国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偏高不利于调动劳动者创造更高收入的积极性。其次,在违法被处罚的预期成本不高的情况下,高税率必然诱惑纳税人偷税,据国家税务局资料,我国个人所得税流失相当严重,被老百姓戏称“征得不如漏的多”。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现行的是综合扣除方式,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脱离,主要表现为 :

(1)费用扣除采用单一扣除标准不科学

我国个人所得税对生计费用扣除采用定额和固定比率两种方式,只对个人基本扣除进行考虑,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所赡养人口多少,有无老人、儿童、残疾人,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公平原则的实现。在赡养状况差异很大时,税收负担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税收的不公平性更突出;

(2)扣除标准缺乏指数化机制,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

(四)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不健全,征管手段落后,征管效率低下,征收方式需要改进,我国目前实行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

方法,其申报、审核、扣缴制度等都不健全,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另外征管手段落后,管理人员素质低也会影响税收征管效率。

(1)税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

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个人申报纳税和单位代扣代缴纳税两种方式,而且以代扣代缴为主。这种征管方式与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设计是相衔接的,但在征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公民纳税意识淡薄,越是高收入者逃税的越多,他们或利用权利自定纳税标准,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券、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工薪收入者逃税几乎不可能,他们没有前述的权利和经济实力支付逃税费用,月工资薪金收入基本上是单位代扣代缴,逃税无门。

(2)征管手段落后

一方面个人所得是所得税种中纳税人最多的一种,征管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也是最复杂、最难管的税种之一,应税项目多,计算公式多,再加上个人收入多元化隐性化,现金交易的大量存在,税源难以监控,尚未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征管手段。这些都是征管手段落后的原因。

(3)对税源监控不力造成税收流失严重

主要原因有:第一,收入初次分配领域秩序混乱;第二,在收入监控上,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管手段;第三,在指导思想上,有的地区忽视个人所得税调节高收入的职能作用;第三,在政策规定上,个人所得税法和相关法律不够完善;第四,在征收管理上,工作粗放

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第五,处罚法规不完善,处罚力度不强,不能对纳税人起到威慑作用。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从分类制所得税向综合制所得税转变。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综合所得税较之分类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差距上起的作用更大。出于稳定的目的,当前不可能一步到位,改革方案应当采取渐进而非激进方式。所以在政策调整上,首先应当是考虑实际,对分类所得税进行一些适当改进,然后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再向综合所得税的转化。当前个人所得税改进的重点是使其累进性真正体现出来,从上面比较可知,税法在税率设计上不合理,高税率形同虚设。为此,需要对个人薪金所得适用税率及纳税级距进行调整。在条件适宜时可以由当前的分类所得税向综合所得税进行转化。我们认为这些适宜的条件有:人均GNI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社会上交易的实现大多使用转账支付;银行、税务、海关等之间实现计算机联网,能够实现对纳税人的信息共享;纳税人的法律意识有极大程度的提高;对违反税法的处罚相当严厉且行之有效。这是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长期目标,其需要很长的时逐步进行。

(二)合理的设计税率结构

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的税率结构有悖公平,容易使得纳税人产生偷逃税款的动机,因此应该重新设计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实行“少档次、低税率”的累进税率模式,税率档次设计以五级为宜。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额”制度

借鉴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应将扣除额系统化、规范化、层次化、弹性化。考虑通货膨胀、经济水平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适当提高减除费用标准和增加扣除项目。尽管个人所得税法经过了几次修正,减除费用800元到1600元再到现在的2000元,但这仍然与现今社会状况不太相符。我们可以允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相应确定减除费用标准,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这样做既可以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也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扣除项目。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医疗、保险等因素,设立相应的扣除项目,这样将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建立诚信纳税档案和激励机制

例如,税法宣传和增强纳税意识工作,充分利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建立诚信纳税档案数据库,同时也能为税收监控提供数据信息,为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依据。要树立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社会风气。现阶段代扣代缴的征税方式,不仅未向纳税人提供完税凭证,甚至纳税人连自己缴了多少税都说不清楚,应该为纳税人出具完税凭证,这样既可方便纳税人保管和使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激励。

总结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体制上到实际征收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仅仅靠以上几点建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学者、政

策制定者、以及纳税人进行相互的交流,循序渐进的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进行改革,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各方智慧才能最终解决存在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中的各方面问题。

下载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几个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 文章在指出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内需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内需 消费 经济增......

    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缓刑制度概述我国的刑法中的缓刑制度,是指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

    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范文大全

    为了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致贫”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于XX年10月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在全国农村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XX......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实施过程中的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实施过程中的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 信托起源于英国,是英国衡平法精心培育的产物。英美法上的信托,是指委托人将财产转移给委托人,指示受托人为了受益......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正逐步受到重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

    对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思考

    对我国行政处罚听证制度的思考 摘要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是指行政机关在做出重大行政决定之前,予以行政相对人陈述、申辩和质证的正式法律程序,目的是平衡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

    对完善我国举证制度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举证制度的思考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举证制度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民法 院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无不是围绕诉讼证据来进行的。举证、......

    对我国证人证言制度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类似当事人主义为主的诉讼模式,实行辨论式诉讼。举证责任由司法官直接在庭上调查取证,改为由双方当事人(或控辨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