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完善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几点思考
对完善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几点思考
王宁
摘要资源税费改革是我国税费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改革程度对我国税费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已经逐渐不适应当前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发挥政府和财政职能的要求,无法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目前我国资源税费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矿山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对现有资源税费制度完善的举措。应当从法律上区分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完善计税方法,制定合理税率,加大收费征管力度,提高立法层次及其他配套改革等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资源税费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9-026-03
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目前我国资源的征收范围仅限于矿产品和盐,对其他自然资源不征收资源税。资补偿费主要是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国家凭借矿产资源所有权从矿山业征收的,是矿业权人因使用(开采)矿产资源向其所有者的付费,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根据《矿产资源法》第五条的规定,“国家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纳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我国资源补偿费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矿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从征收对象、费用计征标准、征管部门、用收入分配、优惠政策和罚则几个方面对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作了相规定。虽然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并存制度在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保护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我们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治理污染,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现行资源税法
(一)从法律上明确资源税的性质
我国矿产资源法只规定了开采矿产资源必须缴纳资源税和资源偿费,未规定二者的性质。资源税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从矿山业征收的。其目的在于调节矿山企业级差收益。而现行资源税按量普遍从量征收,已不再含有因矿床自然禀赋和区位差异而征收的额利润税的含义,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含义实际是一样的。可以只资源条件好的,能产生级差收益的部分矿床开采所得的附加利润征资源税,以此来鼓励采矿者平等竞争。
(二)适当调整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可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十分广泛。我国的资源税从1984年开征,根据1993年12月国务院频布的源税费暂行条例》,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非金属矿原矿、黑色和有色金属矿原矿、盐等7个应税产品,仅限于分不可再生资源,而对于具有重大生态环境价值的可再生资源如森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还未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缺乏收调节,致使大片土地、森林等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非税资源的价格由于不含税的因素明显偏低,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下产品的价格也因此偏低,从而导致企业对应税资源及其后续产品掠夺性采伐和争抢,非应税资源遭到大肆掠夺和破坏。
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包括所有应该给予保护的资源,如果虑到有关部门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的一些自然资源纳入其中,并将目前毁坏、掠夺严重的可再生资源包括在内。如:尽快把水资源纳入征收范围,将目前的居民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的收费改为税,具体税额可根据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确定,对农业灌溉用水可先按低税征收。由于我国目前砍伐森林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水土流失,水灾频发,因此有必要开征森林资源税,以合理控制森林开发规模。还可以对现行资源税范围进行重新调整,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使之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具有所有权性质的生态资源税制。①
(三)完善计税方法
资源税从量计税,可以作为计税依据的量有储量、产量、销量三种。理想的资源税应以储量作为计税依据,这种方法将给投资者和企业主带来巨大影响:一是交税时间提前,投资者在占用了一定数量的资源储量后,必须先根据储量缴纳资源税;二是资源利用压力更大,企业主缴纳资源税后,如果不足量开发,不充分利用资源,就意味着白交了一部分税款。②但这种方法要求对应税资源的地质储量勘探准确无误,实践中不易操作,难度也较大。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销量。具体说来: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对象,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对象。这就使得企业对开采而无法销售或自用的资源不付任何税收代价,无论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多少应税产品,只要不销售,不自用,就无需纳税。这种设定直接鼓励了纳税人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其后果是导致了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无序和积压浪费。
在现有条件下,应将资源税计税依据由按销售或自用数量计征改为按实际产量计征,这种方法能够从税收方面促使企业“以销定产”,尽可能减少产品的积压和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按销量计税的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我国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应由纳税人开采和生产的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改为按实际产量计征。
(四)改革征收方式
现有的资源税征收方式为价内征收。即所征收的税款包含在征税对象的价格之中。我国的矿产资源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矿产品的加工集中在东部地区,价内征收方式挫伤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积极性,也加大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按照价外征收的方式,其矿产品的价格为不含税价格,买方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除需支付约定的价款外,还须支付按规定税率计算出来的税款,二者是分开记载的。这样,使资源税与资源产品价格分离,不仅解决了重复征税,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经济利益的均衡。
资源税调整也要考虑由现在的定额征收,转向和资源价格挂钩,源税随着资源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改变以前定额税率法随着价格上实际成了累退税率的弊端。在税率上可以设定超额累进税率,采取际税率较高的模式,一方面使资源价格上升能够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境等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另一方面,累进的税率带来的税收增长也促进企业和社会在资源利用上的战略发生变化,真正调动企业和个节约资源的原动力。
(五)制定合理税率
对于环境危害程度大、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其单位额应高于普通资源的单位税额,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应高于再生资源的单位税额。通过对部分资源提高征收额外负担,并通过收手段加大税档差距来遏制生产者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以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将税额与资源回采率挂钩,将资源回采率和环境修复标作为确定税额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以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源,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具体而言,引入市场机制,以按论价为基础,科学地进行级差划分,适度提高资源税税率标准。实多种差别税率,借鉴澳大利亚对不同时期的油田采用不同税率的方,对油田、矿山等依据不同品位、开采难度、发现时间、油区分别规定率,对品位高的、发现时间早的、开采难度小的矿山、油田采用较高率,对发现时间迟的、品位低的、开采难度大的矿山、油田采用低税,同时将矿山、油田的服务年限分为达产期、稳定期、下降期、衰竭期几个时期,分别采用低——高——低的不同税率。
(六)取消资源产品出口退税
资源品征税,廉价出口的情况在国内一些资源性产品上普遍存,必须尽快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国内资源大量廉价出口,出口数越多价格越低,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利润率过低,企业不愿增加成本根本没有钱去搞环保。这种局面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资源有效开发用与环境保护。因此,要对资源型产品的出口税率作明确规定。取资源初级产品的出品退税,提高税率,通过税收改变其出品成本,影各产品在国际和国内的供应量。在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家对资源需求旺盛,理应限制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出口。
二、完善资源补偿费制度
我国资源补偿费的有关规定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规定》,另外在《森林法》、《土地管理法》、《水法》中也有对资源补偿的规定。现仅以《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为例分析资源补费现状。《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4年由国务院颁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作了相关规定:征收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其它管辖范围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按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矿产源勘查,征收的补偿费应及时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其规定的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成比例,单独结算。
应当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的权利金制度。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所征的权利金是矿产开采人向矿产资源所有权人所支付的因开采不可生矿产资源的费用。依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资源补偿费不属于乱收。我国资源补偿费率比国外低得多,平均补偿费率为1.18%,国外2%-5%。我国的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率更,油气为1%,黄金为2%,远低于国外水平,美国为12.5%,澳大利为10%。即便是如此低的费率,也存在欠交的现象,造成“资源无,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局面,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遭受了很损失。对采矿权持有者征收绝对地租性质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体现所有权归国家,同时使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明确产权可实现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对资源条件优越者征收资源税可使采矿者平等竞争,有效开采资源,提高经营效率,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制定不同费率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矿业资源和矿种的不同,制定不同矿种的资源补偿费率标准。其费率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要求和矿产资源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对于国家鼓励开发的矿种,可以实行低费率;对于限制开发的矿种,可以实行高费率,通过经济杠杆,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
(二)加大资源补偿费征管力度
由于管理上的缺陷,能收到资源补偿费的多是开发自然资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而浪费最严重的小型企业,由于面广量多,往往鞭长莫及,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资源补偿费处理的是所有权人与矿业权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征收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我国目前的资源补偿费统一由财税部门统一征收,而这些部门往往对于矿业的特点和特殊规律缺乏了解,因此,我国应当在环境保护部中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资源补偿费的征收管理。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资源补偿费实现了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矿业权的有偿出让,矿产资源有偿开采,有偿使用,加快了依靠市场进行矿产资源配置的步伐。资源补偿费有利于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我国应从立法的高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资源补偿费的费率,支付方式,年度征收最低限额及豁免条件等,从而保证资源补偿费的足额缴纳,实现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三、其他配套改革
(一)改革消费税
消费税通常是对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收入或销售数量所征收的一种税。主要有鞭炮焰火税(15%)、摩托车(10%)、小汽车(根据汽缸容量分别课征3%、5%、8%的税率)。⑥在现阶段,消费税不仅应在简单的财政和一般消费领域起作用,也应该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调节作用。消费税的目的旨在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抑制超前消费。一方面要提高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烟、酒、汽油、柴油、鞭炮等已收消费税的消费品税率。还要制定详细的税率级差:如对含铅和不含铅的汽油,无硫和含硫的柴油制定各自的税率。对污染更大的大型客车和卡车也要制定不同的税率进行征税;另一方面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将对环境损害很大的含汞及镉电池、一次性餐具及塑料袋、润滑剂、有害肥料农膜、高毒农药、杀虫剂、不可回收容器及其他有害化学原料等纳入征收范围,并以较高的税率征收。而对于资源消耗量小,循环利用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绿色产品,清洁产品,规定较低税率或免税,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有利于环保的选择。消费税的征收,对于不可再生资源要义无返顾的提高税率,所得税款要足额用于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对民众生活质量的影响,积极发展环保事业,加大对环保企业和产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
(二)完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是国家对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耗损所给予的一种全面的税收鼓励或间接的财政援助。在企业所得税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措施。如企业环保设备投资一定比例的可享受一定程度的所得税优惠;对环保设备允许加速折旧;对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所得免征所得税;对企业用于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清洁生产的营业利润,可在所得税前抵免,而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为的严重程度明和认定,依法证明该法律事实的真实性,以确定驾驶员是否要承来的某种行政义务,是决定违章驾驶员权利义务的先决条件,强制驾照、考试等行政行为必须依赖于记分而存在,是这些行政行为作的前提和根据,看似每一次记分都没有影响机动车驾驶员的权利义,但一年内所有记分的总和直接决定了驾驶员是否要承担“暂扣驾强制考试”这些直接影响其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义务,每一次记分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每一次记分都影响了相对人的实质权利务。可见记分符合行政确认的第二性。再次,每次记分行为交警部会书面通知行对人,并且对记分的分值、执行等都有详细的规章规亦符合行政确认的第三、第四性。综上,记分符合行政确认的“四性”。
其次,记分符合行政确认的程序。行政确认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1、确认启动。凡必须依申请才能发生的行政确认必须有对人申请的事实,依职权的行政确认则有赖于行政主体的主动作;
2、确认审查。行政主体对确认的事项是否属于管辖范围,对有关证据、材料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等进行审查;
3、确认决定的作出。在查的基础上,行政主体认为认为事项符合法律规定的,作出确认文;
4、确认文书的送达。确认文书及时送达相对人才能产生法律效。记分正是公安机关依职权主动作出的行政行为,在审查了驾驶违章行为的事实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后,作出记录一定分值的决定,以书面形式通知违章驾驶员,符合行政确认的作出程序。
再次,记分符合行政确认的作用。行政确认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要手段,可以为行政管理和法院审判活动提供准确、客观的处理依;有利于行政机关进行科学管理,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确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不致因含糊不清或处不稳定状态而发生争议,也有利于预防和解决各种纠纷。记分正是公安机关对机动车违章行为的科学管理方式,通过确定驾驶员每一次违章行为的程度,为最后的考试、扣留驾照提供准确的处理依据,有利于公安机关正确及时地作出行政处理。举个例子,公民领取结婚证的法定条件是男性达到22周岁、女性达到20周岁。那么如何证明他们达到了行政机关颁发结婚证的条件呢,那就是行政机关对他们的居民身份证明这一具有公信力的行政确认行为。同理,公安机关对驾驶员扣留驾照、考试需要的条件是驾驶员违章必须达到相当于12分的程度,如何证明这一法律事实呢,就是交警对违章驾驶员的记分行为。记分是对每次违章行为程度的证明,一经作出,便对个人和组织具有确定力,行政相对人必须服从。综上,记分其实是以行政行为的确定力和强制力记录证明了扣留驾照、考试的条件,是行政机关明确事实、预防纠纷、提高行政效率的方法。
第二篇: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1资源税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1.1资源税的概念
1.2我国资源税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不要)1.3资源税费相关理论
2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
2.1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主要内容()2.2资源税制度的发展现状(1.2可合并)2.3资源税的主要特点 2.4资源税的作用
3.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3.1资源税课税范围窄 3.2资源税计税依据不合理 3.3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
3.4资源税减免政策较多,调节作用衰退 3.5税费关系不协调费重税轻矛盾突出 3.6征税对象没有分类
3.7 资源税的税权过于集中。税收调节效率低下 4.国外资源税发展状况及给我们的启示
5.资源税费制度的完善对策 5.1.扩大资源税的课征范围 5.2.改变资源说的征税依据 5.3.使资源税单位税额合理化
5.4.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5. 规范协调税费关系 5.6.对征收对象进行分类
5.7.调整资源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享比例 6.结论 7.参考文献
1.资源税费制度的理论基础
1.1资源税的概念
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为纳税对象的税种,是国家凭借宪法赋予的对资源的所有权和行政权力,向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征收的一种税。广义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我国目前资源税中的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
资源税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一般资源税是国家对国有资源,如我国宪法规定的城市土地、矿藏等,根据国家的需要,对使用某种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为取得应税资源的使用权而征收的一种税,它反映的是绝对地租。级差资源税是国家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由于资源察赋的差异所取得的级差收入课征的一种税,它反映的是级差地租。
我国的资源税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开征的一个税种。税制改革扩大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并将盐税纳入其中,但尚未将所有自然资源列为纳税对象。在我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我国资源税实施“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征收原则。其中“普遍征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所有境内应税资源品都要征收资源税,二是所有应税资源品的开采或生产者都要缴纳资源税;“级差调节”的含义是指由资源察赋、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不同而产生的级差收入,通过实施差别税额来进行调节。从征收原则来看,我国资源税既包含绝对地租,又包含级差地租。1.2我国资源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无偿开采制度”;198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有偿开采制度”的开端;1984年10月,我国开始按照从利润计征的方式开征资源税;1986年,资源税改为从量征收;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矿产资源法》的修正,进一步确立了我国资源有偿取得、使用以及税费并存的制度;1998年,我国相继颁布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2004年以来,我国陆续调整了部分资源的税额标准,取消了部分资源的优惠政策与减征政策,拉开了资源税改革的序幕。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阶段,各种产品的生产、销售、分配和收益都由国家统一计划、管理和实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例外。各种矿产资源均是由国家组建的各个地质勘查单位进行寻找和评估,勘探结果归国家所有;国家投资开采矿源,矿山企业同样为国家所有,按计划指令完成对矿产品的采选,并上交国家,所取得的收益则上交财政,由国家统一进行分配。在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多重身份于一体—既是矿产资源的所有者、生产者,也是其使用者和受益者。由于各种财产权利均属于国家,实行有偿开采制度是没有意义的,因而在这一时期,一直实行的是资源的“无偿开采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资源有偿开采制度也随之建立和演进。1982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开端。
我国于1984年10月开征资源税,按照当时的《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征收范围包括原油、煤炭、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但根据当时价格不能大动的情况,为了避免企业既得利益受到影响,资源税实际征税只限于少数煤炭、石油开采企
业。资源税开征时,是按照资源产品销售利润率确定税率征收的,即销售利润在12%以上的矿山企业要按规定缴纳资源税,销售利润在12%以下的矿山企业则不需缴纳资源税。资源税征收采用从价超率四档累进税率的方式,其初衷是调节级差收益,公平企业税负。
1986年施行的《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但当时鉴于资源产品销售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为稳定资源税收入,决定将资源税计税办法在原设计税负的基础上,改为按产量和销量核定税额从量征收。
1993年全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对1984年的第一代资源税制度做出了重大修改,形成了第二代资源税制度。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细化及扩大了资源税的范围,把盐税纳入其中,征收品目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同时正式把按超额利润征税改为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按照“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就资源察赋状况、开采条件、资源等级、地理位置等差异设置了不同税额,即同类产品资源条件不同,税额也不相同。1994年,《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开始实施,其《附录》中列出了我国当时己发现的全部173种矿产及其补偿费率,结束了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的历史,也从此形成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税费并存”制度。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逐步停止了各地矿业权的无偿授予,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效益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1999年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的补充通知}}(财
综字[1999〕183号)。
从2004年起,我国陆续调整了煤炭、原油、天然气、铅锌、钨等部分品目的资源税税额标准,从而拉开了新一轮资源税改革的序幕。
2004年7月和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分别下发文件,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将陕西省部分地区煤炭企业资源税额调整至2.3元/吨(财税「2004」128号);自2004年7月1日起,将山西省煤炭资源税额调整至3.2元/吨,青海和内蒙古调整至2.3元/吨(财税[2004〕187号)2005年,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财税[2005〕 115号),规定从2005年7月1日开始,上调油田企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为原油14~30元/吨,天然气7~15元/千立方米,新标准规定了每吨30元、28元、24元、22元、18元、16元、14元七个原油资源税税额档次,每千立方米15元、14元、12元、9元、7元五个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档次。此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也宣布,自2005年5月1日起,调高河南、安徽、宁夏、福建、山东、贵州和重庆等省市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这是继2004年年底调高山西、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第二次调高煤炭资源税。
2006年,湖北、湖南和内蒙古三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分别提高至3元、2.5元和3.2元(财税[2005」169号、170号、172号);冶金矿山铁矿石资源税由原来的减征60%改为减征40%,即按规定税额标准的60%征收。同时调整的资源税项目还包括:取消对有色金属矿资源税减征30%的优惠政策,恢复全额征收;锰矿石资源税使用税额由2元/吨调至6元/吨;铂矿石资源税适用标准调整为:一等税额标准8元/吨,二等税额标准7元/吨,三等税额标准6元/吨,四等税额标准5元/吨,五等税额标准4元/吨(财税[2005〕168号)。
2007年1月,财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焦煤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的通知》(财税「2007」15号),宣布自2007年2月l日起,将焦煤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由3.2元/吨上调至8元/吨。2007年8月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对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三种矿产品资源税做出调整,其中铅锌矿石资源税平均上调410%,铜矿石平均上调330%(财税[2007〕100号)1.3资源税费相关理论 1.31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资源税费制度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收益及分配方面的研究,沿袭了政治经济学中关于收益分配的理论,集中在矿山地租、要素收入及财产收入上。收益分配的比例由要素的边际贡献决定。李嘉图在《论矿山租金》一文中指出,矿山和土地一样要给矿主支付租金,矿山的租金是以无需付租金的最贫瘩的矿山索取的资本回报为基础,决定其它较为多产的矿山的租金。这里的租金实际上是一种级差地租的概念。马克思发展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其地租理论体系包括了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他指出,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和农业地租是完全一样的,矿产所有权的垄断是产生矿山绝对地租的原因,资源察赋及分布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源泉。绝对地租的概念与产权的收益(权)是基本等同的。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收入与分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产权中的)所有权与收益权上。国外政府对其资源所有权的利益体现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对资源开采征收权利金,也有些国家采用征税的方式。国际上对于权利金是一种税还是一种费在认识上也存在不同。权利金作为一种税,相当于是一种不动产所得税,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在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因让渡矿业权而取得的收益并对之课征的税收,是对纳税人(矿业权人)支配拥有的非其所有的财产权(从所有权中分离出的矿业权)所征收的税收。但权利金不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的,由于它是一个专门的领域,为降低征收成本,由矿政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因而有别于一般的“税”。权利金作为一种费,如美国认为权利金是美国财政最大的一笔非税收入,但其源于国家的财产所得,收缴后进入国家财政,又区别于一般的“费”。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自1984年资源税在我国开征以来,资源税费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矿产资源财产权益,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等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种种弊端也不断显现,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的焦点集中于“税费并存”问题,即作为资源的基本租金,其存在形式是否合理,各种类型的资源税费是否应该保留或合二为一,或者资源税本身即应直接予以废止。1.认为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都应予以保留。
苗建伟等人认为,即使矿产资源通过拍卖其开发权来达到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但是对于原来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也不应被取缔。因为资源补偿费本质上是对国家进行的资源普查投入的补偿,必须予以回收以保证国家新的普查工作的资金来源;而资源税的存在形式应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标准,为应付公共支出而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应起到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2。
2.认为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二为一,作为资源的基本租金,以资源租金(权利金)的形式计征。
吴鉴认为,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人对采矿权人征收的各种有明确的经济内涵的费用—矿山地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资源税普遍征收、级差调节,对采矿权人征收,又与资源条件藕断丝连,归并到矿产资源补偿费中才是正途3。王广成4、杨人卫5均认为,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二者都是矿产资源价值的实现形式,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而这在税理上是重复的,所以应将二者合一,作为矿产资源的基本租金,以资源税或资源租金的形式从量计征。陶树人等也建议合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为“优质资源税”,使之真正成为补偿资源所有权人的优质资源级差收益,费用原则上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考虑到历史上已经形成的地方利益,中央和地方可按一定比例分配“。张磊认为,应参照国外的权利金制度,将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统一合并为“资源税”,以理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从而减少征收成本,便于政府统一管理7。袁怀雨认为,矿产资源随着开采只会减少,直至消失,不可能要求其在经营(开采)中保值、增值,只能要求国家对矿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和矿业权必须在经济上得以体现—获取被消耗掉的矿产资源的资产收益。前者为矿产资源作为一种国有资产的价值,即矿产资源在被勘查之前就具有的原有价值,体现为矿业的超额利润(绝对矿租和第一形态级差矿租),由其所有者—国家以矿产资源权利金的形式加以征收(以此取代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后者为收取矿业权使用费与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矿业权价款。资产性矿产资源管理必须保障在矿业经营 活动中这两种国有资产的收益不致流失,否则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只是一句空话8。
3.认为资源税或资源补偿费征收不合理,应予以废止。
鲍荣华等人认为,1984年开征矿产资源税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矿山企业由于矿产资源自然及经济条件优越而引起的级差收益,即对矿山超额利润部分的征税,属于级差地租性质。而1994年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却将增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违背了矿产资源税开征的初衷,起不到调节矿山级差收益的作用,因此应取消此税种征收,或者仍保留此税种,而采取零税率征收9。关凤峻从土地的剩余征税出发,分析了地租和土地税的征收主体、征收对象、征收依据、征收目的。进而把土地与矿产作类比,说明了由于资产所有者不同,决定的地租(矿租)和土地税(矿产税)的征收主体、征收对象、征收依据、征收目的存在与否及其差异,指出资源税没有立税的理论依据,补偿费理论解释存在错误’“。从“财产权利第一,政治权利第二”的原则出发,国家只要拥有财产权利,就应首先充分利用这种权利;弃财产权利不用而动用政治权利,是对政治权利的滥用和浪费,也即是国家机关放弃了维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原则的义务,张文驹也建议取消资源税”。郑爱华等人认为,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例外);当发现矿床后,消耗多少储量(资产)就
减少多少储量(资产),因而矿产资源的消耗是得不到补偿的,也不能增值,矿产资源资产(储量)的增加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追加得来的,与所消耗的矿产资源资产无关。应取消现行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2。
2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
2.1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是依据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执行的资源税。凡在我国境内开采规定的矿产品或盐的单位或个人,都应按规定缴纳资源税。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包括所有矿产资源,征收品目有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纳税人在开采主矿产品的过程中伴随开采的其它应税矿产品,凡未单独规定使用税额的,应按主矿产品视同主矿产品税目征收资源税。资源税按产品资源条件不同,税额也不相同。计征依据按照从量定额办法征税,即应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税率为幅度定额税率。具体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课税数量x单位税额。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不同税目的应税产品,应该分别核算,不能准确提供不同税目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的,从高适用税率。资源税由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所得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享。资源税中海洋资源税归中央,其余归地方。此外,中外合作开采石油、天然气,目前按照规定征收矿区使用费,暂不征收资源税。现行的资源税主要体现了三个原则:一是统一税政,简化税制,将盐税并入资源税,作为其中一个税目,简化原盐税征税规定;二是以普遍征收,级差调节为原则,扩大了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并规定生产应税资源产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缴纳一定的资源税;三是资源税的负担与流转税负担结构的调整作了统筹考虑,一部分原材料产 品降低的增值税负担转移到了资源税。2.2资源税制度的发展现状 9 8 4年,我国开征了资源税. 当时只对开采天然气、石油、煤炭的企业开征,并且按照销售利润率超过 1 2 %的利润部分征税. 1 9 9 4年,我国对原有资源税进行了改革,形成了现行的资源税. 规定不再按超额利润征税,而按矿产品销售量征税,并且为每一个课税矿区规定了适用税率. 其征税对象为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并且把征税范围扩大为7个税目: 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 1 9 9 4年征收的资源税一直沿用了十几年没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家又快了资源税改革步伐,2 0 0 3年以来中国陆续调高了一些省、市的煤炭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授权部分省、市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如2 0 0 6年又开征了被称为“ 石油暴利税” 的石油特别收益金. 目前,资源税还处在进一步改革之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 自然 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经济飞速发展和资源日益紧张之间的矛盾加深,现行资源税已经越来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了.
2.3资源税的主要特点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制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实行资源的有偿使用。一般来说,国家可以凭借自然资源所有权向资源开发经营者收取租金,也可以凭借行政权力征收税费。在我国,国家既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又是政治权力的行使者,因此在对资源开发利用时,国家通过征收资源税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凡在我国境内开采或生产应税资源产品的单位或个人,都要依法纳税。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单位,以及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个人。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的中外合作油(气)田企业暂不征收资源税,另按规定征收矿区使用费。
第二,只对特定资源征税。资源的范围广泛,不仅包括矿产资源,还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等。但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税对象并不是全部自然资源,也不是对所有具有商品属性的资源都征税,而主要是有选择地对部分矿产资源和原油进行征税。其中,原油仅指开采的天然原油,不包括以油母页岩等炼制的原油和其他人造石油;天然气,暂不包括煤矿生产的天然气;煤炭,仅指原煤,不包括选煤、洗煤和其他煤炭制品;金属矿产品和非金属矿产品,均指原矿石:盐,指海盐原盐、湖盐原盐、井矿盐和卤水。
第三,普遍征收,级差调节。资源税根据各矿山的储量状况、开采条件、品位高低、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而规定了不同级别的征税标准,一个矿区一个税率,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由有关部门根据其开采状况在幅度内予以确定,从而调节各个资源开发者和使用者的级差收入。
第四,实行从量定额的计税方式。资源税按吨、立方米、千立方米等单位从量定额计征。这种征收方法只与开采量或销售量有关,与生产成本或销售价格无关。便于计征和缴纳,便于设计差别税额,便于确定纳税人的纳税地点,维护资源税产地的利益。2.4资源税的作用
资源税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其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合理开采。国家开征资源税,根据资源开发条件的差异,确定不同税率,一方面可以抑制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大弃小、乱采滥伐的行为,使资源能够充分地得到开发利用,有效减少资源浪费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励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积极提高技术水平,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和节约资源。
第二,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资源税的开征,体现了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原则,有利于国家财政资金的累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资源税作为绝对地租,参与资源价格的形成过程,改变了过去无偿开采和使用资源的状况;资源税作为级差地租,能够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级差收入。将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收归国有,保障了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合理收益。
第三,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资源赋存状况以及开发、运输的难易程度存在和很大的不同。资源储量高、条件好、品味高、开采容易的企业生产成本较低,反之则较高。由于矿产企业多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难以通过自主定价转嫁生产成本,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矿产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在利润分配上失去了合理的基础。开征资源税,可以调节不同资源条件下企业间的收入,对资源条件好的企业课征较高的资源税以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对资源条件较差的企业则可通过税收优惠或补贴等方式对其进行补偿,从而使企业的利润能够大体反映其主观努力程度和生产管理水平,排除了资源因素造成的分配上的不合理,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创造了一个公平的环境,使企业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有利于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富集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的地区,例如西部地区。开征资源税,一方面能够提高资源所在地的收益,提高当地的公共服务,改善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开征资源税能够增强资源所在地恢复和保护环境的能力,弥补因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损失,为开发和寻找新的资源创造条件,从而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3.1资源税课税范围窄 从资源税开征的目的来看,其征税范围本应包括一切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但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由于各种原因,只规定了对原油、盐等7种矿产品开征资源税。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只对这几类资源征税的范围明显过窄。首先,无法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目前,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和滩涂资源等的开发利用已十分普遍,不对这些资源征收资源税会导致资源破坏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不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同样是被开采的自然资源,一部分不征收资源税,而另一部分却征收,使纳税资源的价格比非税资源的价格高,这与税收调节经济,营造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功能相悖。3.2资源税计税依据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了资源税的课税数量:(一)纳税人开采或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二)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由此可见,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这种计税依据使得对企业已经开采而未销售或使用的无需付出任何税收代价,直接鼓励了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无序开采,降低了资源的回采率,造成大量资源的积压和浪费。由于资源税的计算以产量而不是储量为基数,企业开采而未销售或未自用的资源,不在纳税范围,许多企业难以抵挡利润的诱惑,往往采取掠夺式开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数字显示,中国煤矿回采率平均只有35%,一些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巧%,有些甚至低至10%。这意味着实际储存100万吨的煤矿,有的只开采了10万吨就被废弃,还有 90万吨被白白浪费。山西煤炭资源平均回采率虽然比过去有大幅度提高,但仍不理想,只有40%回采率。而按不可再生资源的规范,采掘要求其回采率应为80%一90%。
同时,资源税全部从量征收,实行的是递减税,征税多少与矿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矿山企业的盈利没有关系,不利于改善矿业投资环境,更重要的是不能通过税收这个重要经济手段实现对矿产资源的调控,这一点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显得十分突出,由于需求和运力的原因,一些矿产品价格迅猛上涨,矿山企业的利润也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资源税从量征收,不仅使国家未能得到应有的资源收益,重要的是国家失去了对企业因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利润调整手段,使得公共收益流入小集团手中,产生了新的更大的不公平
另外,征税计量单位与生产实践计量单位不统一。如沙、石资源的课税数量按吨计算,而开采、使用数量是以立方米计算的,两者之间缺乏合理的折算比,造成征收管理中课税数量不准确,为相关人员寻租行为提供了可能性。3.3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
由于资源在市场中的一般价格由劣等资源价格决定,并遵从优质优价、劣质劣价的规律。现行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只反映了劣等资源和优等资源级差收益,资源税税额最高60元/吨(固体盐),最低0.3元/吨(煤炭),这种以劣质低价为基础设定的不同级差的单位税额,不因资源市场变化而调整,与市场机制要求相背离。从整体水平看,我国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偏低。税率是税制的主导,过低的资源税单位税额使资源税制在能发挥作用的有限空间难有用武之地
我国资源长期以来在政府控制下实行低价政策,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它是最后进入市场的商品,而且进入市场的总量少、范围窄,其进入市场过程中提价的幅度远远低于其他商品。近年来,国家鼓励我国资源商品要尽量与国际接轨,这导致我国长期受政府调控下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波动,而政府的资源税率是不变的,与资源价格波动没有相关联系。如近年来我国油价持续走高,但对原油的开采税率确实十几年之前的,在这种价格现状下征收的资源税率必然偏低。资源税单位税额设置偏低,而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我国资源结构的不同及地区差异,造成了资源的贫富矿之分和开采的难易之别。在资源管理混乱的状况下,往往会出现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问题,弱化了税收对资源的保护作用。
以煤炭资源为例,我国的煤炭资源税自1984年以来,整整20年没有动过,平均税额仅为0.5元/吨。如此低的征税额度,加之我国在企业取得矿产资源开发权问题上采取的是审批制而非公开招投标制,使企业往往是无偿取得采矿权。在极高利润的趋使下,很多投资者纷纷投入到煤炭资源的开采中来,“吃肥丢瘦”式透支性开采和巨大的浪费已成为普遍的现象。据统计,自建国以来至2003年,中国累计产煤约350亿吨,而煤炭资源消耗量超过1000亿吨。在“吃菜心”式的开采过程中,中国至少扔掉了650亿吨的煤炭资源,按2003年的煤炭消费计算,这些煤够我们用近40年。
资源税税负过轻导致资源税收入增长不能同经济增长相适应,资源税保护国家资源、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由于资源税幅度税额标准由中央制定,而其税收收入归属于地方财政。因此,在近年石油、煤炭价格高涨的背景下,中央资源性垄断企业取得了高额的利润,但地方政府的收益却没有相应增加,导致地方政府对资源收益持有不满情绪。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资源税税负过轻甚至微乎其微,企业大多并不在乎这个负担,在无休止的掠夺开采中,企业收益颇丰但浪费现象惊人,资源利用率极其低下。3.4资源税减免政策较多,调节作用衰退
从财政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造成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不规范。资源税优惠减免以政府直接放弃和让渡部分税收收入为代价,这必然使得地方政府收入中规范性的税收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在政府职能不断加强和财政支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各部门必然通过设置一些收费和创收项目来组织不规范的收入,以弥补预算资金的不足。而这些花样繁多的收费和创收也逐渐发展成为政府难以控制的乱收费。由此可见,过多的税收优惠也是导致收费泛滥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从市场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不利于公平竞争。在市场经济中,一些纳税人享受的税收优惠,实际上就是其他纳税人遭受的税收歧视。资源税优惠减免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纳税人开展公平竞争。从适用地区看,目前资源税优惠中存在的地域性减免政策,不利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从课税对象看,现行资源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利用不同资源品而制定优惠政策,不利于经营不同品种的同行业纳税人之间的公平竞争。如现行适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即因资源品的不同特殊属性而降低了低丰度油田和衰竭期矿山的资源税,虽然体现了政府针对东北经济发展特点的政策倾斜,但造成的税负不公显而易见。从资源配置看,资源税是资源产品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某些资源产品在开采和利用活动中享受了税收减免,那么这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就更具价格优势,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或者能够在同样价格条件下实现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最终使得资源配
置向那些在开发利用中享受减免优惠的行业、企业和资源品转移。
从国家资源基础角度看,资源税优惠政策有悖于资源保护政策。出台资源税优惠政策,将对资源开采者产生暗示作用,鼓励其增加对于享受优惠政策的经营活动的投入,以通过满足市场对资源品的巨大需求来达到获取自身利益的目的。为了充分利用各地对矿产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优惠期内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部分企业就很可能采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大弃小的方式加大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尽最大可能增加资源税的实现数量。因为对大部分矿山来说,其开采期一般都在5年一10年之间,探明的大储量的矿山并不多,因此企业往往寻求最大的短期经济效益。加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资源税优惠政策有进一步刺激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之嫌,不利于资源保护。3.5税费关系不协调费重税轻矛盾突出
3.6征税对象没有分类
李亮会计10分现行资源税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df
3.7 资源税的税权过于集中,税收调节效率低下 资源税属于公享税,其税收管理权集中在中央税种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税种的的开征权,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均高度集中在中央并且资源税的大部分收入也由中央取得,这中分配机制令许多地方不满意按常理说,矿产资源既然是国家的公共资源,代表国家的利益的中央政府占资源国家利益的中央政府占资源税的大部分本无可厚非. 但问题在于我国许多地方是依靠属地资源. 经济才得以发展起来的。而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但造成环境状况急剧下降. 而且所造成的土地和水资源的严重流失和浪费。完全由当地民众承担. 地方民众和地方政府却不能从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中得到合理收益。同时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权限.,不能通过调整资源税政策的方式调节地方经济,不能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及财政变化的需要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税履行开征、停征或减免权,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的经济优势和资源优势。
4.国外资源税发展状况及给我们的启示 4.1国外资源税现状
鉴于各国或地区资源享赋的差异及其经济影响的不同,实际纳入特殊课税的资源范围也就存在差异:有的涉及范围较广,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对自然资源产品征收的资源开采税,其自然资源就包括各种矿物、其他天然矿床、岩盐、海盐、各种木材(包括纸浆原材和松脂以及其他林业产品)。被特别课税的自然资源最常见的是矿产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如安哥拉、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荷兰、挪威、月一麦、法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西班牙、泰国、英国等,都对石油和天然气征收特别税或适用特别规定。有些国家如加拿大、菲律宾以及上面已提及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等还特别对林业产品征税,法国则对森林砍伐征森林砍伐税,泰国单独对柏木征税。有些国家还对一些特殊资源征税,如安哥拉对钻石征税,泰国对燕窝、水产征税等。此外,对于石油的下游产品如汽油、柴油,不少国家都纳入消费税应税项目征收消费税。国外税费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矿产资源国有化成为世界性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国家这固然是公有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民族国家,普遍实行了矿产资源国有制。老资格的资本主义国家,则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使矿产资源同土地脱钩,在保持土地私有的同时实行矿产资源国有化,例如前联邦德国;二是限制土地私有化的发展,例如美国从1930年起停止向私人出卖国有土地(过去己经卖出的,私人土地所有权包括矿产资源所有权仍然有效)。这样各个国家就普遍强化了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财产权利制度的重要性大大提高。矿业活动是一项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其应服从一般的税收制度与规定。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税收制度一般主要包括:所得税(公司税)、权利金(产量税、产品税、采掘税等)、超额利润税(资源租金税、资源租金权利金等)、进口税、出口税、按土地面积征收的税费(租费)、申请/登记费、印花税、矿权转让税、销售税(营业税、增值税)、教育税、附加税、环境税等等。其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涉及的税费包括:权利金、超额利润税、红利、保证金、资源耗竭补贴等。不分资源条件优劣,征收“权利金”(royalty)以体现资源消耗补偿;区别资源条件优劣,征收“资源租金税”(rentaltax)以体现级差收益分配。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涉及的税费一般包括:权利金、资源租金税、矿业权租金、折耗准备金、红利等 4.3国外资源税的借鉴
通过对各国资源税制度的了解,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 第一,各国的资源税制度尽管不尽相同,但普遍通过立法确认了矿产资源归国家或全民所有,并通过征收权利金来体现资源所有人与开采人的关系,通过征收资源租金税来调节资源察赋差异产生的超额利润。总体来看,各国对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界定较为明确清晰。
第二,各国资源税的征税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原油和矿产资源,也有很多国家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对诸如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等征收资源税。从而不仅拓宽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还可以对更加广泛的资源进行保护,引导资源类企业合理开采。
第三,各国对取得的资源税收入,明确规定了其专门用途,并设有相关的专项基金,主要用于资源勘探、保护、管理及成本补偿。通过设立这种机制,可以有效防止资源税收入被挪作他用,为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5.资源税费制度的完善对策 5.1.扩大资源税的课征范围
从世界各国资源税的征收范围看.资源税税目可涉及到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地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等,其中以矿藏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为主。我国现行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显得过窄.仅限于7种矿产品和盐。应按照公平税负的原则.将资源税的征收范围逐步扩展到所有自然资源.按照“宽税基、低税率、少优惠”的基本思路设计。资源税的征收不但要包括矿产资源,还应逐步包括土地、森林、山岭、草原、水、动植物、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基于目前的征收管理水平.可以考虑先将国家目前已经立法管理的一些资源纳入其中,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海洋资源、渔业资源、滩涂资源等。对现行资源税范围进行重新调
整,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水资源费等并入资源税,成为资源税的一个税目.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所有权性质的生态物质资源税制。5.2.改变资源说的征税依据 首先,将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由按销售量征税改为按生产数量征税,这可以使企业开采后没有出售而积压的资源也成为应税资源.使企业积压的资源产品也负担税收,引导企业节约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其次,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相结合的方式。从价征税是以征税对象的价格为标准,按照一定的比例 计税,税收收入与价格变动直接相关。与征税对象的数量也有紧密联系,可以调节产品结构,最终调节产业结构。但是,从价计征方式必须要求资源的价格统一,信息比较透明、公开、容易取得,目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信息基本统一、公开.实行从价计征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可以首先对这些资源实行从价计征。对于其他不具备从价计征条件的资源可以继续实行从量计征 的方式,但是要调高单位税额,以提高税负水平。最后,积极探索回采率计征等方式,待条件成熟后付诸实施,创新资源税计征方法。完善资源税计税依据后。相关企业税负加重,为降低成本,资源消耗企业将被迫采用先进技术节能降耗,从而有利于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5.3.使资源税单位税额合理化
在确定资源税的单位税额时应充分考虑和认识到以下因素: 1.政府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让渡价格应以劣等资源为基础:
2.政府作为资源的所有者应将自然赋予的利益收归国有,根据优质资源高税、劣质资源低税的原则制订单位税额:
3.表达资源的稀缺度越大.政府对该种资源的限制程度就越强.资源税税率就越高:
4.反映资源开采形成的外部成本.即资源的有害物质含量越高。在开采过程中给予环境造成的损害越大.资源税税率就应当越高: 5.4.减少资源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保留《资源税暂行条例》中规定的优惠政策,明确可以享受优惠减免的条件和优惠减免权的归宿.杜绝资源税中各种非法减免和越权减免的发生。同时,将税收优惠政策重点由鼓励资源开采转为鼓励资源节约.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资源循环再生的利用率.使资源税成为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的税种。此外,适当调整消费税、出13退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关机制,以协调发挥资源保护效应。5.5. 规范协调税费关系
就资源税而言,已形成地方固定收入:就矿产资源补偿费而言.其收入已构成中央和地方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和矿产资源使用费征收机构的经费。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的关键是:1.顺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财产权益的经济关系和级差收益的关系.要求以资源税取代矿产资源补偿费.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2.行资源税按照资源产品的销售数量为计税依据普遍从量征收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实质含义类似:3.家目前已对矿山企业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 使用和公开出让制度.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并人资源税.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李亮会计8分浅谈资源税的改革和完善.pdf
5.6.对征收对象进行分类
5.7.调整资源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享比例
中央应适当地让利于地方.中央分享小部分资源税收入,地方分享大部分收入。让利于地方.对中央财政并无大碍,对地方而言,情况则大不一样,地方多分享资源税,可以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问题 调高地方资源税分配比例.有利于资源省区真正发挥资源优势.从根本上促进自身的发展。我国许多资源都集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而许多资源又是不可再生的,将资源税大部分留在地方,有利于缩小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让地方分享资源税改革成果。资源税的收入分成.可以借鉴2 0 0 6年国务院公布的《 关于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的分配方式。
6.结论
第三篇:对完善我国举证制度的思考
对完善我国举证制度的思考
证据是诉讼的核心内容,是司法公正的基础。举证制度是证据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人民法 院对案件的审理和裁判无不是围绕诉讼证据来进行的。举证、质证、认证是法庭调查阶段的 核心内容。举证是质证、认证的前提,只有做到举证充分,才能做到认证准确,查明事实,才能做到严肃执法,公正裁判,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目前,我国却没有统一的证据法,有关民事证据的举证规范也只是散见于民诉法的有关章节中。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关于我国的举证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民诉法并末真正设立举证时限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 讼法〉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 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交。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 限届满之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这个规定虽然原则上确定了举证应有一定的时限,但 这个期限应为多长时间,应如何操作,愈期产生什么证明效力,都没有明确规定。这样一来,逻辑的结论是,当事人不论何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都重新开庭质证。
由于当事人举证没有终点期限,也就是说,当事人举证没有时间效力,导致在审判实践中,当事人在一审、二审、再审程序的任何阶段均可以举证,只要裁判文书未送达之前都可以举证,送达之后,如裁判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还可以举证。举证期限不规范,导致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裁判相脱离。由于当事人无限期的举证,人民法院的判决也无终极的了断。有些案件,当事人在一审不提供证据,一审判决以后,当事人在二审提出新的证据,二审因此而改判,甚至发回重审;有些案件,当事人在一、二审均不提供证据,而在再审程序才提供,再审又予以改判,甚至发回重审。这不仅浪费了诉讼程序、诉讼成本,降低了案件质量和诉讼效率,也造成了当事人累讼的局面,既不利于人民法院的公正裁判,也不利于审判方式的改革。
二、举证责任分担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举证责任是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案件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若未能提出证据或者所提供 证据不足以证明时,将承担不利之裁判结果。举证责任分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法律有明文规定的,依法律;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根据 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进行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分配应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主张有利于自己的事项作出一般原则规定-即谁主张谁举证。民诉法第64 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是我国法律对举证责任分担 一般原则规定。这一原则的含义是:1当事人双方都应负举证责任;2谁主张谁举证。具 体的说,原告在起诉书中对自己的诉讼请求所根据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被告在答辩状中 对答辩所引用的事实,也负有举证责任;第三人对当事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的,如果提起诉讼,实际上就成为诉讼当事人,他对自己的诉讼请求,也负有举证责任;没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对案件处理结果与自己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事实,也负有举 证责任。总之,无论是原告、被告,还是第三人,谁主张一定的事实,谁就有责任提供证据 证明该事实。但是却没有就何人应就何种事实负责举证,以及在事实存在不明的场合,法院对何人作出败诉判决的问题,为法官提供判决的标准。因此,举证责任分配没有实质性的标准,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三、关于当事人举证与法院调查取证的问题
过去,我国传统的审判方式强调法院根据职权主动地调查取证,法院的调查不受当事人所提 事实和证据的限制,而以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为目的。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造成了当 事人一张诉状,法官“跑断腿、磨破嘴”的相反结果。由于民事诉讼举证制度存在着当事人 举证与法院查证关系的扭曲,法官往往包揽调查取证,难以调动当事人参加诉讼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审判效率和工作透明度,造成法院积案逐年增加,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近几年 来,各地法院积极进行审判方式改革,特别是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民事证据制度改革取 得
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法院在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同时,却忽视了法院调 查取证的职能作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同志认为,审判方式改革就是要变法院查证为 “坐堂问案”,举不出证据就驳回诉讼请求,因而对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取证的案件,采取一推了之的态度,致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司法保护。在有的当事人法制意 识不强,诉讼行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一些法院指导当事人举证不够,不能正确处理好当事 人举证与法院查证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确保查明案件事实,及时公正地处理案件。
鉴于以上种种,我认为我国的诉讼举证制度亟待完善。
一、完善我国举证时限制度
对此,我国法学界提出了很多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举证期限应确定在法庭辩论终结前,也就是说一审、二审法庭辩论前 可以举证;
第二种观点认为,举证期限应确定在一审诉讼开始至合议庭评议作出判决以前,如合议庭已评议作出判决意见后,当事人举证不予采纳;
第三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一审诉讼审限届满以前;
第四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法庭辩论终结前;
第五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终审判决以前;
第六种观点认为,应确定在第二审审限届满之前。
总之不论那一种观点都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全面考虑。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本人比较支持的一个观点:当事人举证的终点期限应确定在一审法庭辩论结束之后15日内。其理由是,一方面可以预防原告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变更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另一方面可以防止一方当事人在庭审中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举证,使对方当事人措手不及,难以提供相应的证据反驳及有效地质证。同时,可以保证当事人有足够时间收集提供新的证据对抗对方当事人搞突然袭击举证,以及对抗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反诉等。如在上述期限届满以前,当事人提供证据确有因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限,延长审限一般也应确定为15日,如在延长审限期间内,仍不能提供证据的,则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在期限届满以后提交证据无效,法官可以拒绝接受。对于当事人申请延长审限人民法院应严格掌握。如在限期举证期限内(包括法院同意延长期限)发生了不可抗力的原因,影响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举证,可以给予合理的延期。而不以逾期举证论处。以上观点,既符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又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举证的有关规定。
二、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完善举证保障制度,加强对当事人举 证的指导。
为了保证当事人充分举证,建议建立和完善我国举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从立法上虽然规 定了举证责任的分担原则以及举证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等一般性规范,但缺乏切实可行的程 序保障。突出地表现在,法律规定“谁主张,谁举证”,但当事人能够以什么方式,依照何 种程序去收集证据?当对方当事人或第三人占有证据而拒不交出时,或者是证人不愿出庭作 证时,他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获取证据?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当事人因没有依法取证 的途径和手段,明知存在某一证据却收集不上来,从而导致败诉。因此,通过诉讼程序获得 必要的证据,是当事人获得司法救济的重要手段,必须从立法上赋予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 享有收集证据的机制、手段和合法的途径。
在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同时,人民法院也应做好当事人的举证指导工作,使当事人明确“ 谁主张、谁举证”这一法律内涵,引导当事人正确取证。
二、正确处理好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取证的关系
人民法院收集证据是为了弥补当事人举证能力不足,一般情况下应当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特殊情况下法院可以主动查证。当事人认为对案件事实有证明作用的证据,自己因客观 原因的限制不能收集的,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对于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 得的证据申请证据保全的,当事人也应在举证期限内提出。人民法院对其申请
要及时审查,属于由法院收集的,应当及时收集。如果不属于法院收集的,则应驳回当事人的申请。这样,既可以促使法官认真履行职责,又充分保 障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从而使当事人举证与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关系得到较好的协调。
举证制度,对于人民法院公正地裁判民事、经济纠纷案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落实举证责任,提高人民法院的办案效率和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完善科学的举证诉讼制度刻不容缓。
第四篇: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
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
论文关键词:资源;资源税;改革
论文提要:我国从1984年开始征收资源税至今已有20多年,现在资源税费制度的缺陷日益凸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缺陷,并提出改革建议。
一、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发展演进
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收费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198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其中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采取“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199 4年我国进行了全面税制改革,资源税也进行了调整,其征税对象为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列入征税范围的有7个税目: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不管企业是否赢利普遍征收,采取从量定额税率,这是首次对矿产资源全面征收资源税。
1994年资源税一直沿用了十几个年头没有较大的变化。近两年来,税务部门对石油、天然气等部分资源性产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此外,根据1994年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与资源有关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管理,目前补偿费率为0.5%~4%。在2006年还开征了被戏称为“暴利税”的石油特别收益金。目前,1994年资源税与我国现行的经济、社会环境已经不相符合,凸显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二、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缺陷与问题
(一)现行资源税费制度的目标已经过时。1994年资源税的设置是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并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资源条件好、收入多的多征税,资源条件差、收入少的少征税,形成开采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环境。而现今我们提倡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要从过去的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发展的协调和统一。这样的新科学发展观给资源税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显然,现在的资源税目标是有缺陷的,亟待调整改进。
(二)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征收范围过于狭窄。1994年资源税的税目仅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原矿、黑色金属原矿、有色金属原矿、盐七个税目,而现今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里资源的概念是广泛的,应包括各种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草场资源,等等。仅对矿产品和盐征收,而不对其他资源征收的资源税一定不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相反,会导致资源破坏现象严重。因此,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亟待扩大。
(三)资源税的计征方法有缺陷。1994年资源税的计征方法规定: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数量,采用从量定额方法征收。这样的计征方法其实是在鼓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盲目开采,定额税率的税额也很低,难以起到真正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资源“税”与“费”重复征收的缺陷。我国目前对于矿业企业除了征收1994年颁布的资源税之外,还要同时征收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这二者实际上仅仅是权利金的两
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属于从价征收的权利金,后者属于从量征收的权利金,存在重复征收的现象,加大了矿业企业的负担,也加重了矿业企业税费核算的工作量。
三、现行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设置资源税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是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我们也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出发,重新设置资源税的征收目标。资源税的立法目标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在于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在于保护人类健康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二)改革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就越大,最终将丧失发展的基础后劲。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另外,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可以做到资源、环境、经济“共赢”外,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如,美国废旧资源利用行业年产值达2,360亿美元,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与全美汽车行业规模相当。1994年资源税减免税项目极少,且没有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优惠,今后应加大资源税税收优惠项目,倾向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三)适时开征水资源税。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严重。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全国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亿公斤~800亿公斤。今后,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扩大资源税的征税范围,可以先从水资源税开始。就连水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也征了 四种水资源保护税:使用地下水资源税、开采地下水矿物原料基地再生税、工业企业从水利系统取水税和向水资源设施排放污染物税。我们国家可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征自己的水资源保护税。
(四)改从量定额为从价定率的计征方法。现行资源税按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定额征收的办法无法有效发挥税收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功能,也无法体现有效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效果,建议将目前的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征收,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产品利润和产品结构,影响价格水平,最终调节产业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建议可以采用超率累进税率,虽然计征方法繁琐,但是更能体现税收调节资源级差收入的功能。
(五)考虑将“税”与“费”合并征收。资源税是国家凭借行政权力参与矿业收益的分配,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对矿产资源本身的补偿,体现的是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性质,二者从本质上讲都是国家应该获取的“权利金”,二者的分离,出现了围绕同一权利的两种税费。建议将矿业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国际通用的权利金,采取从价计征方法。1994年起开征的资源税在许多方面已经不适应目前的经济发展要求,反而对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对于资源税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而且对我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处有着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五篇: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点思考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的。该法虽经历了四次修正,但其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始终没有变更。这再次表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君主立宪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制等制度在我国是行不通的,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是正确的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组成统一协调的国家政权机关体系,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在当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且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同,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进步,对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些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加以阐述,以便有所裨益。
一、完善选举程序,扩大直接选举范围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利益格局有所调整,诉求呈现多元化,需对选举制度进行完善:
一是完善选举程序。其一,参选候选人要以自荐为前提。人大代表是为人民服务的,代表的是民意,如果其没有自觉自愿为民服务的热情,就不可能更好地表达民意。因此,选举的第一环节必须是要人大代表候选人自荐报名为前提;其二,实行以居住地为选民登记地。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这些人不能参与当地的选举与被选举,使得政治权利实质上成了当地人的专利,而外出人员的政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其三,取消以协商方式确定正式候选人的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在提出初步候选人后,如果超过法定差额人数,可采用协商方法确定正式候选人。协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被人暗箱操作,一般由选民或代表联名推荐的候选人被“协商”下去。因此,应以公开、公正的预选票决制,按多数票决确定候选人;其四,实行公开、平等的竞选方式。从目前的人大代表选举情况来看,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缺乏活力,选民对选举兴趣不高,有时需要党委、人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做思想工作才去选举投票。因此,投票带有盲目性,容易产生贿选,选出的代表也不一定是优秀者,难以代表民意,这与缺少选举竞争机制有关。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候选人自我介绍,相互竞争,以充分展示个人的能力。竞选可以让代表民意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一点已经被实践证明。那么如何搞活选举,激发选民热情呢?我们选人大代表实际上是选“民意”,不是选权贵,也不是选明星,只有谁的议案、建
议写得好,谁脑子里想的是民众,我们就推选谁做代表。随着互联网用户的逐步增多以及互联网知识的普及,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具体讲,就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门设立一个保密性很强的选举网站,向所有符合条件的选民征集建议和议案,然后全部公布到该选举网站上让人浏览、讨论、投票,最后那些大家公认的较好的建议和议案的作者就可以作为人大代表的候选人,再进行差额选举。当然在投票网站上要采取身份认证和适当的保密措施,避免一人多投或者违规投票。这样做既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保密性、提高了投票的热情,减少了贿选,真正表达了民意。
二是扩大直接选举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由此可见,我国人大代表选举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两种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间接选举使得所选代表代表民意的可能性下降,多层次的选举使得民意层层过滤。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目前将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扩大到设区的市、自治州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职权,加强立法和监督工作
根据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包括“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根据现实情况,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完善立法权。俗话说,有法才能治国,无法就会祸国。因此,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和关键点。当前,立法部门的利益长期困绕着立法的质量的提高,立法缺乏“问题”意识,具体立法回避主要矛盾,法律条文回避解决问题的措施等等。要改进立法,提高质量,从根本上是要实行立法民主化。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提高立法质量采取过一些措施,如实行立法“三审制”等,但这些措施不是标本兼治。提高立法质量,消除立法部门化的治本之策是让真正代表社会各种利益的人进入立法机关。在立法过程中,如果没有代表各方面利益的博弈,那么就只剩下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因此,在立法组成人员一时难以改革的情况下,就需要实行立法听证制度和公开制度。立法听证是实现公众直接参与立法的有效途径。立法公开制度,让电视转播或直播常委会审议法律过程是更简单易行的立法民主化措施。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公众对立法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使其主动向立法机关反映意见、建议;也有利于公民学法、用法,使其更好地遵守法律。同时,公开立法审议表决过程,也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人大代表。
二是理顺决定权。有人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监督机关,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职权的误解,必须摒除。监督权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职权之一,但主要还是决定权,代表民意决定重大事情。国家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项应提交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决定,不提交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决定,是对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的不尊重,是对人民权利的不尊重,也是对宪法的不尊重。因此,对税收财政预算问题,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城市的拆迁和改造政策,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对涉及国有资产的处理问题,国家大型的建设工程项目,涉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等等,都应由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决定。如果理解为这些事项都由政府决定,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委会只能监督的话,那就错了,这就改变了其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
三是完善监督权。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的问题屡见不鲜;一些国家人员滥用职权、贪污贿赂、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以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具有监督权的有些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监督过程中避重就轻,不讲实效。被人戏称为“审议报告唱赞歌,述职评议表扬多,执法检查走过场,一听二看三通过。”“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法律还是远远不够的,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增强监督实效。在我们国家生活的各种监督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要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增强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和督促其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过程中,既要对人代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决议以及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还要对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事项、突发性的事件以及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问题进行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只有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监督的目的。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操作,笔者建议可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设立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向同级人民政府、同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享有地方性立法权的下级人大及常委会派驻监督组或者监督员,对其工作进行监督。
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会期制度
我国人大代表众多,大多数来自工作生产第一线的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由于他们知识水平、素养等参差不齐以及阅历不同等等,难以保证审议议案的质量,加上人大代表发言不规范、缺少辩论机制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是完善人大及常委会的议事规则。首先,虽然立法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举行一个月前,将开会日期和建议会议讨论的主要事项通知代表,并将准备提请会议审议的法律草案发给代表,还应提供必要的资料。”但在文件准备上,除了将会议审议的法律草案文本、对法律草案的说明以及必要的材料提前一个月发到人大代表手里外,还应将会议即将审议的所有文件资料提前发给人大代表;其次,少一些常委会分组审议法案的方法,多采用全体会议的审议方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规定“主席团可以召开大会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就议案和有关报告发表意见。”小组讨论会审议议案时,代表们发言都较随便,很少准备发言稿,随意性很强,有时还会偏离主题,而全体会议审议的发言都比较慎重,都会认真准备。小组讨论会上各说各的,整个会议缺少相互交流。全体会议审议能在广泛的范围交流,产生火花,形成辩论。小组讨论会不容易集中意见,而为工作机构掌控修改权提供方便。全体会议上发言、辩论意见大家都清楚,可直接反映到法律草案中去,可大大减少工作人员集中意见的随意性。总之,全体会议发言、辩论有利于提高会议的审议能力,提高审议质量;最后,完善发言制度,建立辩论制度。周恩来总理在《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一文中就曾指出“人民代表大会要建立辩论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我们不能学,但是西方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够使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发现问题。”因此,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辩论制度也是人大及常委会正确决策的前提条件之一。考虑到人大或者常委会会议议案较多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将所有的议案进行辩论,但对于热点难点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案必须进行辩论。
二是完善人大及常委会的会期制度。会期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举行的时间长短,会议日程安排如何,对能否开好会议至关重要。宪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地方组织法等对每年开会的次数和开会的时间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人大常委会两个月召开一次),对会议持续的时间等都没有作具体的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和人民事务的增多,热点难点社会矛盾凸显,立法监督等工作任务日益繁重,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要真正行使权力,就必须让其有充分的时间讨论决定问题。所以,适当延长会期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笔者认为,县(不设区的市)、乡(镇)人大会期不应少于5天,省级和设区的市的人大会期不应少于10天,全国人大会期不应少于20天为宜。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要议程是审议法律,一个法律草案审议时间过短,加上目前主要采取笼统审议的办法,委
员们缺少对法律草案的了解,致使审议时委员们没有思考的时间,发表不出什么意见。如果在充足的时间下,对法律草案采取逐条审议和辩论的办法,必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审议质量。这些必然要适当延长人大常委会的会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以上这些完善措施都是在现行宪政框架下进行的,对激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活力,推动我国的宪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完善,法治就不可能真正建立;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发挥作用,人权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