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5 11: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第一篇: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

摘要:本文以我国的财政预算编制为中心,对我国的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等等问题进行拓展。浅谈我国的财政预算、财政支出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就我国的财政预算、财政执行所不足的地方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关的意见。

关键字:财政预算制度问题

国家预算的收入和支出,反应了一个国家财政活动的事项范围以及国家财政参与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程度。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国家预算是我们国家财政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折我们国家的财政支出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这几年财政预算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政府统一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绩效预算等等,财政收入增长也很快,财政支出在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总的来说,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成绩很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收支不透明,不公开,没有形成科学和有效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衡机制。纳税纳费、收税收费,使用税费各方之间没有科学的博弈、制约和平衡,进而财政收支和预算的协商、讨论、汇集、编制、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之间也没有形成科学的博弈、制约和平衡。另外财政编制和审批年度与预算执行年度不相符合,3月人大审查和批准预算时,预算实际已经执行了一个季度。

第二,财政显性、隐性和或有债务率较高,根据有关专家计算,达年度GDP的120%左右,包括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地方政府的显性、隐性和或有债务,一些最后需要政府出面承担的国有企业的债务,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中需要国家负责和兜底的债务等等。

第三,行政、执法和司法的事业化和收费化。政府在其机构设置中,许多行政和执法部门,设置成了事业单位,这类包括质监、环保、银监、保监、海事、空管等等。本来是政府公务,却让它们事业化和收费化,许多政府的行政、执法和监督部门,甚至连公检法等司法部门都商业化了,这无疑会打击创业、投资、经营和就业。

第四,中央与地方间收入和支出关系不顺。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应当承担的事务界定不清,税收划分不合理,有收入向上层层集中,事务层层向下加重的趋势,相当多的基层政府财政陷于困境。另外,财政层级太多,消耗财政资源较多,并且截留中央向基层转移支付的资金。

第五,现行财政的生产建设和吃饭养人特征较为明显,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公共服务型财政。在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中,生产建设和行政公务的支出比重较大,一些效率较低的本应由社会来办的事业所消耗的支出较多,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公共需要方面的支出不足。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急迫的需要改进我们的预算方法,提高我们的预算水平。我们应该统一财政预算,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降低预算中的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并控制和压缩行政公务支出的比例,提高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治安消防、生态环境、农业科技等公共服务型项目支出的比率,清理和取消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和罚款,提高预算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共服务型的财政预算体制。

参考文献:

[2]李炳鉴.政府预算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程东文.论国家税费改革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

第二篇: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的推进,使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了公共财政体制,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但是,“纳税人的钱政府该怎么花” 这是一个在国家走向民主与法制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自2004年国家审计署审计报告披露各种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恶性事件以来,我国现行财政体制诸多不完善之处逐渐暴露出来,在每年的审计报告中依旧是那些老面孔,依旧是那些老问题,年年审,年年有,这说明我国现行的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机制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

(一)财政管理面临问题突出:一是财政收入虚报隐瞒、申报预算“报大数”、预算未落到实处,只要钱不办事风气盛行,2010年的审计报告中,中科院以项目名义发放近亿元的福利,8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多数课题只见投钱不见验收。二是屡审屡犯,屡禁不止。2007年审计49个部门,49个部门存在问题,2008年审计54个部门,54个部门存在问题,2010年审计54个部门,54个部门同样存在问题。三是财政项目多,资金收付量大,管理责任繁重。公共财政越来越多地惠及社会发展的各层面,许多资金供给全面延伸到基层,直至城乡居民个人。面对成千上万的用户和每年数万亿元的预算安排、逾万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及民生资金拨付,财政管理鞭长莫及,防不胜防。

(二)财政预算执行工作透明度不高, 导致有关部门和人员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自由裁量权过大, 人大不能完全发挥其监督作用。在缺乏监督制约的情况下, 滋生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预算计划之外的临时性追加拨款更难以控制。

(三)财政预算报告编制粗糙。我国的财政预算报告沿用传统办法, 只公布几个收支大类的预决算数字, 并加以大量的文字说明。这些极为粗糙的预算指标, 不利于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发现问题。

我们能看到问题的所在,但更重要的是有更好的措施和对策去解决这些一直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有效政策将有助于我国更好的推行预算管理,更有效的利用政府的财政,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手段。

第三篇:我国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问题

我国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问题、反思与重建

一.问题背景

三好学生是中国的学校给予被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三好学生的评选自1954年开始,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中国的所有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这种制度沿用至今,成为中小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

2012年两会期间,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发起提案,建议中小学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同时教育文化界许多代表联名,一时间引起众多争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其实,对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质疑早已有之,甚至有的学校已经停止使用这种制度,用一种他们认为更合适的评价制度代替,例如北京市实验二小推出的“10+1+N”制度。沈鹏的提案,进一步将人们的目光聚焦。

沈鹏提出停止这种制度的原因有四:一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二是家长学生纷纷送礼,滋生教育腐败。三是小小年纪,学会种种不正当竞争,浸蚀儿童心灵。四是经社会调查,多数老师家长反对。网上支持这一提案的人也都同意这四方面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认为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并没有遵守其提出的三个方面的评价标准,而只是单一的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学习好就是三好学生,使学生一味追求学习成绩,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作为一种参考评价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且以激励学生综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制度,为何不再为社会学校所信任?上述问题是否真的存在,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二.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正如教育不能独立存在一样,作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亦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受到教育内部各个要素的影响,同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被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标准单一化,学习成绩的优劣逐渐成为评选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我国学校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发展。在关于评选三好学生的一般要求及注意事项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防止以学习好代替其它两好,或者对其它两好降格以求。美术、文艺、体育等方面有专长,其它学科的成绩在及格以上,各科平均成绩优良,也应视为学习好。”、“既要表扬一贯先进的学生,也要注意把原来基础较差,经过努力,有显著进步,表现突出的学生评为三好学生,以鼓励全体同学努力上进。”这表明,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在理论上遵循了学校教育的要求,并特别指出不能以智育来代替德育等其他方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却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分数成为评选三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否是三好学生又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导致教师学生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追求成绩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要求被忽视,甚至被歧视,在智育上有优势的学生成为“好学生”,学生发展美育体育等被看做是“不务正业”。

上述问题是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在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这一制度在操作层面上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评选过程在以成绩为主要标准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出现学生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与评选过程的变异相关。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在评选方式上的要求是: “三好学生”的评选,先让学生评议提名;接着由班主任公正评价(征求有关教师意见)再实事求是地填写三好学生登记表报学校审批。与这一要求相违背的操作是:班主任不经过学生提名,直接决定三好学生的名单,或班主任提出三好学生的备选名单,学生在既定范围内进行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选择,班主任成为评价的主体,掌握着评价过程中的所有权利,学生只是单纯的被评价。这也是与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基本要求相违背的。这抬高了班主任在三好学生评选中的作用,班主任掌握着“三好学生”的生杀大权,这就导致了上述沈鹏提出的这一制度的几个弊端: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三好学生,纷纷给班主任送礼,且同等条件下,送礼的学生就会被评为三好学生。教师腐败,学生同样受到这一腐败现象的影响,尤其是没有自己是非判断的未成年人,会被这一现象所误导。

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在理论层面上同样面临问题。1982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通知,公布《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对于连续几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学生,在升学和分配上都给予优先选择的机会;教育部在2001年1月11日发出的有关通知(教基[2001]1号)中规定:根据《意见》精神,各地在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评选省级“三好学生”的基础上,按当年毕业生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并确定的优秀学生,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保送生资格。上述规定把意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制度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升学相挂钩,且不仅是高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也有着同样的规定。这种规定使得三好学生制度对学生的影响从精神层面延伸至实质,不再是单纯的精神激励,而是带上了功利性的色彩,与学生实际的切身利益相关,与这一制

度的本来目的相违。这一理论层面的问题是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说明这一制度在本质上就有缺陷,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述两个操作层面的问题的出现,可以说是它们产生的根源。

我国当前在各种层次的人才选拔中,均采用考试的方式,重视的是学生通过接受智育得来的学习成绩,即分数,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与人才选拔挂钩,不可避免的把重心倾向于智育成绩。同时,三好学生制度与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性,使得学生及家长对能否成为三好学生十分看重,而在通过正常方式无法成为三好学生的情况下,掌握着三好学生生杀大权的班主任成为他们“走捷径”的首选,送礼行贿行为进入三好学生评选过程,越来越多的教师职业道德及自身素质的缺失,使得这一原本见不得光的方式逐渐成为评选三好学生的“必然”,甚至有凌驾于成绩之上的趋势。

总之,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确是存在各种问题的,主要问题是其本身存在的功利性。如此,下面要分析的是,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这一评价制度。

三.如何正确对待三好学生评价制度

前面提到,因为看到了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以有人提出废除这种评价制度,且有的学校已经用别的评价方式代替这一制度,如北京市实验二小推出取代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10+1+N”制度,那么这种方式是否很好的解决了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呢?

“10+N+1”制度的具体内容是:“10”是指人们认为的比较美好的道德,比如爱国、爱心、诚信、合作、乐于助人等,鼓励孩子全面发展。“N”指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文体等奖项。“1”指孩子的专长或特长,激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它与“小升初”推优衔接,推优时“10”的部分一个奖项算1分,“N”的部分算2分,育秀杯和钱学森奖也会加分。可以看出,这一评价制度激励孩子发展自己的优势,看到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特殊性,体现了对人的自身价值的重视,这是三好生评价制度所没有的,也是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所欠缺的。在评选标准上包含了学生需要发展的德、美、体等各方面,且在最大程度上把这种评选标准量化,避免了三好学生评选中出现的评选标准因缺乏具体的执行标准而被忽视的现象,这是“10+N+1”制度值得肯定的另一个方面。

但是,不得不说,这一制度和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一样,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是,把最后的评价结果与升学挂钩,即它只是弥补了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在操作层面上的问题,而没有解决其理论层面的本质缺陷问题。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因其本质缺陷,导致了操作层面上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评价标准上的“唯分数论”,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10+N+1”制度在把德美体等方面标准量化的基础上,与升学挂钩,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原本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却因其功利性,因其与学生的前途相关,使得学生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时目的不再单纯,以至于喜不喜欢不重要,是不是兴趣爱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获奖,一定要能为升学加分,成为学生的另一种负担。个人认为,这比“唯分数论”对孩子的不利作用更大,当自己喜欢的都成为一种负担时,还有什么是可以自由发展孩子个性的?

“10+N+1”制度换汤不换药,在本质上遭遇了与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同样的问题,重蹈了其在评价结果利用上的覆辙。这说明,三好学生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不具有特殊性,我们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时,如果不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出发,而只是草草废除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了事,并不能根除这些问题。

两种制度都存在根本缺陷——功利性问题,归根结底与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选拔观相连。我国人才选拔的观念是选择同一标准中的最优者,这种人才选拔观除了受人才观的影响外,与我国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也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受教育的需要,且在这有限的教育资源中也良莠不齐,总会有人不能接受教育,总会有人不能享受最好的教育,但是作为合法公民,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时,如何分配教育资源就成为一个问题,“择优”的人才选拔观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

在“小升初”“初升高”的过程中,因教育资源的差异很大,并且社会上普遍认为能否上一个好的初中高中与以后能否上一个好的大学有很大的关系,教育资源的争抢尤为严重。因此,“择优”的人才选拔标准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应用,三好学生评价制度与其说是激励学生的一种制度,不如说是这种人才选拔方式下的一种变异制度,其功利性无可避免。

因此,对于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问题,其评价标准可以改变,其根本缺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问题,则需要人才选拔方式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最大限度的丰富教育资源,并且寻找最公平的资源分配方式,使每个人都能无碍而自由的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只有这样,评价制度才能单纯的只是通过评价来促进人的发展的制度,而不再是某种制度的附庸。

第四篇:财政预算追加审批制度工作总结

财政预算追加审批制度工作总结

为规范预算执行中追加预算支出事项的审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云南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云南省省级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云政发〔2007〕67号)和《xx县人民政府关印发xx县县级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的通知》(广政发〔2009〕55 号)的文件要求,县财政局于2010年印发了《xx县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广财〔2010〕42 号),成立了xx县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推进协调小组。为贯彻落实好预算追加审批制度建设,我局认真组织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严格贯彻执行财政追加预算支出的相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切实规范了全县财政追加预算支出事项的立项、申报和审核、审查程序,有效控制财政追加预算支出规模。预算支出安排逐步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杜绝、避免年中、年底过多的预算追加支出,预算支出安排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五篇:我国社保制度现状、问题与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其成就为世界瞩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嘱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取支取。

2.医疗保险制度。199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该决定明确了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

3.失业保险制度。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在1986年和1993年待业保险规定的基础上,再次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失业保险的范围,调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按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都要参加失业保险,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

4.社会救济方面。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弱者,为了解决社会低收入人群的生活,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根据规定,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

另外,我国在对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对工伤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了适度调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问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够直接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利,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4.86亿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6977万人。从上述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与从业人员的人数相比看,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很低。目前,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这部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

2.就业与失业保险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就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目前我国就业主要面临着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据估计,现在我国每年最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是900多万个,但竞岗的人数是2000多万。到2012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7%,但如果加上未登记的实际失业人员,失业率可能超过10%。此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就业矛盾的焦点。

3.城镇贫困人口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6750.10美元,但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快速扩大。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717左右,而且居高不下,10%富裕家庭拥有全社会总资产的63.9%,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差距接近6比1,城乡平均有20年的收入增长距离。

4.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同样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农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大的问题。我国有8亿多农民,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建立社会保障的目的,也会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安全隐患。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民养老主要由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后随着土地和收入分配旧体制的瓦解,赡养老人的责任又转由家庭来承担,但由于制度的变迁,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正逐步弱化,建立适合当前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三、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建议

1.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只有实行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要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保险方面,应逐步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当加大国家财政的开支,建立完善的对贫困居民的救助制度,应进一步放宽救助条件,提高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使社会贫困人口都因此而受益。在社会福利方面,要提升社会福利在整个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改革现行的福利体制,重整福利资源,将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让全体国民都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分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2.以政府为主导,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起主导作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例如,通过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也就是说将部分国有资产从国家财政转为社会保障基金,以偿还老职工的历史欠债。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的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如开征新的税种,除已经开征的利息税之外,还可以考虑开征消费税、遗产税等;还可以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国债等,通过多种开源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

3.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应当根据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普遍偏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推行。就目前而言,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引导、鼓励措施推行养老金计划,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提高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放宽养老金资本市场运作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参加者,待条件成熟后,逐渐从自愿保险向强制保险过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应当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为主,继续实行农村五保户供应制度,同时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达到一定经济条件后再实行养老金计划。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对实行强制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民发放养老补贴,以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不具备实行条件实行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应加大社会救济的力度,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实现。

4.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近20年,但社会保障立法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未颁布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或社会保险法,只颁布了一些国务院行政法规,这种立法滞后的现状不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社会保险主体的权利义务,使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在法律的强制性原则下有效运行。此外,还需制定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惟有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下载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我国财政预算制度及其主要问题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行政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以帅某诉区住建局行政登记案为例 案情回顾: 2009年3月4日,一审原告帅斌起诉至青山湖区人民法院称,2003年,帅斌祖母褚凤姺在帅斌不知情的情况......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问题分析

    国家公务员制度课程作业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践问题分析2004级行政管理专业姓名:覃晓辉1993年4月国务院通过并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并于同年10月起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公......

    财政预算

    1、预算上解也称下级上解,是按财政体制规定,将下级财政的一部分预算资金解缴到上级财政。预算上解,对于上解财政来说是上解收入,对下级财政来说也是上解支出。 2、预算稳定调节......

    目前财政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

    财政预算体制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生产建设和吃饭养人特征较为明显,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公共服务型财政,是一个生产建设和行政管制性的财政,表现为各级财政的支出结构......

    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思考

      对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法治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预算管理作为财政工作的核心, 目标是保证政府行为不偏离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预算管理法治化建设取得显著成......

    我国注销税务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注销税务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变更、注销税收登记是税收登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税收征管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我国立法规定不完善,执法管理存有漏洞,在实践中产......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问题与对策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程序较为简捷,解决矛盾快,曾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然而,由于关于制约和监督这项制度的法......

    我国股票IPO定价制度及主要问题

    我国股票IPO定价制度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一、我国现行IPO定价制度简介 2005年1月1日我国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制度,该制度主要内容如下: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的公司,及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