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公务员的义务与反腐败的关系
浅谈公务员的义务与反腐败的关系
自1870年现代公务员制度在英国确立起,世界各国纷纷效仿英国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从主体上说,腐败的主体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务员,而不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则给腐败提供了生存空间,必须对公务员体制进行改革,也只有加强公务员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公务员制度,才能促进公共行政和服务的透明。
一、公务员反腐的意义
公务员腐败制约着政府行政事务的正常进行,危害到国家的社会安全和广大群众的利益,也阻碍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因此,公务员反腐败,建立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是公务员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
(一)公务员反腐有助于完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这些职能需要良好稳定的权力运行机制加以辅位才能实现。首先,公务员反腐可使政府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现象减少,减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现象的发生,促使政府部门信息市场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和监管市场的运作;其次,公务员反腐使政府或政府与利益集团、共同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减少,保障人民的切身合法权力,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进步;最后,公务员反腐加强了监督体系,权力运作公开,政务透明,直接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公务员反腐能减小政府行政执行成本
公务员腐败在经济上直接体现出的是贪污受贿、挥霍浪费、日食千金、公款旅游和赌博嫖娼等,这些有形的经济腐败会造成政府行政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消耗财政支出,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中,每年支付的贿金超过一万亿美元。公务员反腐方面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政府经费的辉煌,减少“寻租”行为,减小政府的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可减少由于公务员腐败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如市场监管不利导致的商业价格机制失调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经济调节不完善引起的市场滞后等。
(三)公务员反腐能更新公务员队伍的面貌形象
在行政的过程中,公务员个人行为往往代表的是整个公务员队伍,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公务员为政不廉、为政不勤、无所用
心、腐败堕落,人民群众就不会视之能为人民服务的好官;相反,公务员反腐能使得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当中廉洁奉公,着实为广大群众的利益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中国国家公务员体制改革历程
总体来说,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历程就是公务员预防腐败机制不断深化的历程,公务员体制改革的思路,同时结合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时间的具体状况加以创新,回顾中国国家公务员改革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准备阶段(1984年8至1986年底)。改革起草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通过对机关干部人事管理公务员制度的总结分析,建立了确立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思路,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实践中调整公务员权责体系,此次改革总结改革开放以来行政腐败日趋严重的问题,尝试从政府公务人员内部入手解决腐败问题。
第二阶段:决策形成阶段(1987年至1988年4月)。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为正式推行公务员制度打下坚定的基础,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此次改革确立了国家公务员作为主体的身份,为有效打击和预防腐败明确了主体。
第三阶段:试运行阶段(1988年4月至1993年9月)。通过成立国家人事部,将公务员制度逐步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公务员体制改革伴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此次改革正式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条例中初步规定了公务员预防腐败的相关问题,为下一步法律的制定实施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确立推行阶段(1993年10月至2005年4月)。全国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制度化不断加强并辅以多方面支持使我国公务员素质不断加强,职责更加明确。《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等细则法则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公务员作为国家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心,严格惩治公务员腐败问题,强调公务员源头治腐败的问题。
第五阶段:发展完善阶段(2005年4月至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立法形式得以确立,公务员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公务员职业化发展出现苗头,同时国家预防腐败局的成立等现象,表明公务员预防腐败机制在不断完善。
从公务员制度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在公务员体制改革过程中,公务员反腐败取得了一定得实效,改革从公务员的进口、出口以及考核等多方面加强了管理,这对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行政管理的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但是由于传统人事行政的影响,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够以及体制自身的缺陷等原因,我国的公务员体制改革在反腐败上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务
员腐败仍是国家需要大力度治理的问题之一。
三、国家公务员体制改革的趋势
近年来,西方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腐败程度已大大降低,而另外一 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也有效地遏制和打击了腐败。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以反腐败为目标之一的公务员体制改革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权力明确化,减少腐败的发挥空间
加拿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国家,但由于此前的 多次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类过细和管理起来太复杂的问题,为腐败埋下了伏笔。为适应21世纪政府行政事务的需要,加拿大又着手新的职位分类制度改革。此次改革是通过量体裁衣的标准,具体职位具体分析,为每一职群职系详细规划,严密整个政府职位网络,使腐败无发挥空间;二是简化制度,在实行量体裁衣标准的同时简化职位分类制度,如相似的工作适用、通用的职位说明书,有利于公务员的流动,避免长久待在待定位置而结下的关系网,减少腐败的生成;三是精化职位说明书,在强调目标管理、工作成果和以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对职位说明书进行修改,使每一岗位都有其精确地权力和责任,遇到工作能明确责任,遇到错误能保证担当,不会出现争相邀功、推卸责任的现象,使腐败发生率下降。
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分析,不论哪一层次的改革,如果不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理顺关系,必然会出现滥用权力的腐败现象。只有各个部门公务人员的确立明确化,减少权力滥用的现象发生,才能有效地预防腐败,加拿大通过新的职位分类制度改革,设计一整套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职群职系,让政府公务员队伍结构清晰条理,同时辅以精简全面的职位说明书制度的简化,减少了政府机构冗余,职权不分不清的现象,避免出现“多管”“少管”“不管”的情况。
(二)雇员职业化,规范公务员行为
新西兰作为当代“新公共管理”的核心实验区,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 瞩目的成就。在改革之前,新西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高度集权、高度规范和高度官僚化,然而经过十年的改革,新西兰成功地向新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实现了官员是雇员。
新西兰公务员“雇员化”的成熟经验,也为公务员预防腐败提供了全 球性示范的经验。所谓职业化是指以某种特定的、专门的知识或技能而形成的特定的职业领域,并以此形成的专门知识或技能而形成的特定的职业领域,并以此形成的专门的知识权威和相关的职业操守状态“去政治化”和对职业精神的忠诚是国家公职人员职业伦理的基本要求。公务员职业化就职业形成来说,它是在社会分工的趋动下,日益形成一门具备一定职业
准人、职业技能及职业规范的新职业的过程。就公务员个人来说,是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维护和内化公务员精神更加专业化的过程。由于国体、政体以及环境的差异,我国公务员体制改革不可能像新西兰这样激进地铺开公务员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公务员职业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三)运作透明化,促进全民同防腐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的“金鱼缸效应”告诉我们在行政的过程中增加 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因权力的滥用而产生的腐败,于是促进公务员运作透明化的政策,如财产申报、政务公开等政策逐渐被各国所采用。
由于腐败大都与权能之间的交易紧密相连,因而对公职人员的财产和 收入情况进行监督是当代许多国家都效仿制定的关于加强政务透明化的政策之一。俄罗斯总统签署总统令,要求公务员每年都必须向公众申报个人收入和财产情况,规定了向税务机关或相关联邦机构人事部门申报的程序,以及向媒体公布申报情况的程序。财产申报制度一方面便于监察机构审核公务员的廉正状况,有利于公众监督,减少腐败;另一方面有了这些财产方面的有力数据,对腐败官员提起诉讼和定罪也变得更加容易。
瑞典规定,公民可以到中央或地方国家机关查阅1766年以后所有的官 方文件,当局还可以提供复印件;这些国家实行政务“阳光操作”,把政府的行政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有利于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
我国的公务员体制改革可以借鉴国外政府的先进实践经验,用财产申 报、政务公开等政策来促进行政的透明化,降低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减少权力寻租的机会,防止暗箱操作,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四)行为制度化,注重公务员职业防腐
公务员是一个拥有特权的职业,因此要减少腐败的滋生就必须还原其 普通职业的本性,使其和公司职员一样,对工作职责负责。借鉴国外政府在公务员行为制度化方面已取得的成就。对实现我国公务员体制改革的反腐败目标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从1983年开始,澳大利亚掀起了一场壮观而激进地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这场以“政府市场化”模式为核心的改革,对澳大利亚公共行政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此次改革废除公务员常任制,全面实行合同雇佣,各政府机构被录用公务员签订雇用合同,使“劳资关系法》制约和调节,促进了公务员市场化、职业化,合同聘任制使得传统历史积累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得到释放,公务员一改官的形象成了政府这一特殊公司的职员,不再拥有特权,没有了公务员特殊身份的扶植,腐败自然减少了。
此外,如新加坡的《公务准则》、俄罗斯的《国家公务员体制法》、美国的《国务院官员责任和行为守则》、法国的《法官章程》、《议会工作人员章程》等行为规范严格的约束了公务员的行为,使公务员的行为制度化,对腐败防患于未然。
(五)道德自律化,加强公职人员的内在修养
澳大利亚政府从思想上加强公务员防腐的观念,建立了道德规范顾问 机构,采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的发生提供咨询服务,目的是帮助雇员做出正确的选择。美国同样重视道德教育在防腐中的重要地位,认为教育应成为计划的核心部分。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提出了行政部门道德教育计划,采取雇员教育与培训。在这一合作的教育培训下,政府领导人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为公务员队伍作出了表率。而在领导成员的示范带动下,政府又通过多种形式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了廉洁光荣、贪污可耻的职业风范,创造了一个诚实、廉洁的政治环境。
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是解决腐败的重要突破口。不同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对各级政府官员许多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防止腐败 行为出现。中国公务员体制改革进程中,可以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敦促公务人员加强道德建设,促进其自律性。
参考文献
1.孙伯英.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34
2.何永祥.公务员职业化完善的制度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
7(4):71
3.王赞云.反腐败语境下的国家公务员体制改革趋势分析.辽宁行政学院
学报.201108
第二篇:浅谈“第一要务”与反腐败的关系
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认清发展与反腐败的关系,强化服务“第一要务”意识,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
一、服务“第一要务”,必须真正树立发展是主题的思想
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各项工作都要紧密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时刻把反腐倡廉放到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去思考。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反腐败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是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重要保证。”从这种意义上讲,反腐败是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在环境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经济上直接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扰乱资源的合理配置,带来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和经济秩序的混乱,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上,它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思想上,它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败坏风气,极大地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损伤了广大党员干部搞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创造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是纪检监察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一种富有成效的方式。多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预防和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着眼,建立抓源治本等措施着手,从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着力,主动深入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参与重大经济活动,在参与中服务,在参与中监督,自觉围绕中心工作反腐败,为各地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此,纪检监察机关无论是工作内容的确定、工作重点的把握,还是工作方式、方法的运用,都要把反腐败工作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为“第一要务”服务,就能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水平和成效。
二、服务“第一要务”,必须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一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优化发展环境。要通过深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去发现问题、揭露问题,致力于排除制约、干扰发展的各种消极因素,积极查办案件、开展专项治理、严格执法监察,打击破坏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腐败行为,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通过民主评议行风,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促进部门和行业作风建设,促使其转变职能,规范执法行为,悉心营造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要重点在改善政府服务、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环境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使纪检监察工作与经济工作、政府工作和改革开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二是要主动参与重大经济活动,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工程建设、土地出租批租、房地产开发、金融、证券等资金高密集领域,往往是案件多发领域。因此,对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和工程建设、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要经济活动,纪检监察机关应主动参与,提前介入,由事后查处变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由“灭火”变为“防火”,尽力避免“修起一条路,倒下一批人”、“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悲剧发生。要继续在这方面努力探索实践,逐步拓宽工作领域,使纪检监察工作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最前沿,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要继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清除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现阶段我国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许多空隙和无序状态,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机会。二是权力运行过程还缺乏严格的规范,监督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特别是“事权、财权、人权”的运行不规范,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容易产生腐败现象。因此,要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入手,围绕权力制约、行为规范、资金监控等问题,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制度,从深层次上消除滋生腐败现象的条件。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继续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抓好各级行政执法管理权的合理分解设置与规范实施,促进机关廉政效能建设。在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加快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制度建设,抓好会计集中核算、落实“收支两条线”、推行政府采购等工作,切实管好财政资金。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工作的管理、监督,重点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推行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考察预告、任前公示、集体表决、交流轮岗、述职评议、廉政监察等一系列新的制度,推行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制度,确保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服务“第一要务”,必须加大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的力度
在此应有三点认识:一是反腐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近几年查处腐败案件上看,哪些单位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就会影响和抑制群众积极性的发挥,进而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因腐败使一个企业或单位倒闭破产也不乏其例。加大查处腐败案件,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有利于排除阻碍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困扰,理顺群众情绪,缓解社会矛盾,调动和发挥广大劳动者干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辽宁“慕马案”之查处带来的经济效应是沈阳市仅土地出让金比上年增加了15个亿。厦门“远华案”查处后,海关税收比前一年增加了60个亿。二是反腐败是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体制转换过程可能成为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期。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在商品经济开始趋于活跃,而行政行为、市场行为尚未通过法制形式严密规范的时候,权力和金钱交易等腐败行为最容易滋长蔓延。”反腐败是深化改革、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为此,必须加大查处力度,在转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集中力量纠正违法违纪行为,保障现有体制的相对健全。三是反腐败是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有效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外竞争的日益加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已成为新一轮抢占发展先机的第一竞争点,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大力整顿经济发展秩序。如果一个地区,执法部门随意执法,大搞权钱交易,这样的环境,还有哪些商户前来投资,势必被市场经济无情抛弃,发展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在查案中我们也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既要着力于案件的突破,又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既要看业务工作成果,又要看是否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否为促进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既要坚决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要严肃查处严重干扰破坏改革开放的违法违纪案件;既要坚持独立办案,又要积极争取在党委领导下的各执法执纪部门的通力合作,拓宽案源渠道、突破违纪案件;既要树立反腐败持久作战的思想,又是积极主动地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篇: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
1.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概述
所谓公务员的义务,就是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限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准确行使职权,忠实执行国家公务,不得滥用权力。所谓公务员的权利,就是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执行国家公务的过程中,可以做出一定行为,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或抑止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目的是为了使公务员更有效地行使职权,更好地执行国家公务。
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内容,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紧密联系的。国情不同的国家,对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确定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时,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人人平等。所有公务员都平等地享受法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任何国家公务员不得因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党派、民族、年龄、所服务的行政机关等因素,享受特权或遭到歧视。在义务的履行和权利的行使中,用法律的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去处理,决不能因人而异。每个公务员都有权利对任何机关及其领导人的违法侵权行为进行检举、揭发、控告;国家对所有公务员的法定权利和利益都要予以保护;对所有公务员的违法或违纪行为,都要追究其法律或行政责任,并依法予以同样的处理。
第二,保持义务、权利一致。公务员履行义务与行使权利,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公务员可以获得履行职责应有的权力,同时又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公务员具有执行公务的职权,但必须依法行使。享受私利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任何公务员不得只享受权利不履行义务。义务受纪律的约束,公务员的权利受法律的保障。
第三,权利的内容较为广泛。这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的。从我国政权性质出发,根据宪法有关规定,在公务员政治权利等方面,没有西方国家“不参与政治活动”等要求,我国公务员不仅可以表达个人意见和建议,对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并能依法提出申诉和控告,而且还可以参加政党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四,权利受法律保护。公务员的权利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认的。公务员的权利的产生、变更或消灭都必须按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来进行,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非法侵害或剥夺公务员的法定权利。一旦受到侵害或剥夺时,可以依法进行申诉和控告。
2.义务的基本内容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义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志和最高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有序运
行的基石和保证。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是各个国家机关、各种社会组织和每个公民的义务。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公务员,应当树立法律至上的思想,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成为守法的模范和表率。
(2)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公务。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是公务员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行政机关有效运行的保证。公务员的各项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遵循法定程序,不得超出法律自行其是。对于因社会变化,有些社会事务,国家法律、法规尚未做出规范的,应以政策作为执行公务的依据。
(3)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政府机关及其公务员性质的要求,也是做好行政工作、杜绝官僚主义的重要方法和保证。公务员应当树立公仆观念,关心群众,深入实际,想群众之所想,干群众之所盼,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和批评,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公务员乃国家所任用,必须以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为己任。制定政策、办理事务,都要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利害挂在心中,自觉维护和捍卫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并敢于同一切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5)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国家行政机关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职位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各职位上的公务员必须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服从领导,听从命令,勤奋工作,不能擅离职守,不得消极怠工,不得自行其是违抗政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国家秘密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公务员必须保守国家秘密,未经领导或专门机关同意或批准,不得对外吐露国家尚未公布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技术等重大事项,不得随便对与本职工作无关的人员谈论尚未公开的工作内容,对涉及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重要文件材料,要严格按规定保存和传递。
(7)公正廉洁,克己奉公。公务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公务,必须秉公办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廉为荣,一心为公。
(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除上述内容外,宪法和法律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还有一些义务要求。此外,公务员作为自然人,也是公民的一部分,宪法和法律关于公民的义务,公务员也必须履行。
3.权利的基本内容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我国公务员权利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公务员依法公正执行公务,其身份应受法律保障,以防受到打击报复。国家机关对公务员的处理,必须基于 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所谓法定事由,是指国家公务员的行为确实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和国家公务员的纪律,构成了被依法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的法律事实;所谓法定程序就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国家公务员被免
除、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所必须经过的全部法律过程。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的处理,公务员有权拒绝接受。
(2)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这是保证公务员正常执行公务最基本的权利。这种权利必须是在履行职责时才享有的,并须经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不同职位上的公务员,其权力大小不同,公务员在行使权力时,必须在法定的权限内,不得越权。
(3)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这是对公务员工作和生活的经济物质保障。公务员作为劳动者,必须获得相应劳动报酬。报酬的多少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公务员地位和作用等相适应。公务员生老病死或遇到其他困难情况时,应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此外,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改善公务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促进公务员努力工作。
(4)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把培训作为公务员一项重要权利,不仅是国家机关对公务员的要求,也是公务员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必须要求公务员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才能保证公务得到有效执行;公务员在新的形势下,也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5)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这是公务员的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对于激发国家公务员的创造性,调动国家公务员的积极性,改进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克服
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务员批评建议的对象,可以是本人所在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也可以是其他机关及领导人员。批评建议的内容,可以是与本职工作或本人利益直接相关的,也可以与本职工作或本人利益无关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都不能压制国家公务员的批评和建议,更不能打击报复。
(6)提出申诉和控告。政府机关在日常人事管理中,经常会涉及对公务员个人的处理,有时会出现因事实不清或定性不准而造成违法或不当的情形,申诉控告权是针对这种情形所提出的一种救济办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申诉和控告的方法和程序,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有专门规定。
(7)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辞职。公务员依法辞职是其选择职业权利的具体形式和实现途径。当国家公务员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愿再继续担任国家公务员职务时,国家应当允许其提出辞职,而且法律应给以尊重和保障。公务员辞职,必须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不得擅自离职。
(8)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除上述权利外,公务员还可以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与履行公务员义务和纪律不相冲突的公民权利。
第四篇: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试述我国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
权利和义务伴随着每个公民的一生,从其出生到其死亡,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所有的权利和所应尽的义务。但是,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了解应该如何正确的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既然如此,本文有就拥有了它的作用,不是没有用的东西,说不定它就是知道人们的路灯。
如果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正确行使和履行方法,那首要的就是了解权利和义务。权利
(1)权势和货财
《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羣众不能移也。”
《后汉书·董卓传》:“稍争权利,更相杀害。”
明 方孝孺《崔浩》:“弃三万户而不受,辞权利而不居,可谓无欲矣。”
(2)法律用语。指公民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或者法律关系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为满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
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与义务相对应,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人权概念的核心词,法律规范的关键词。在家庭、社会、国家、国际关系中隐含或明示的最广泛、最实际的一个内容。从通常的角度看,权利是法律赋予权利主体作为或不作为的许可或认可。
权利通常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因此,权利有着应然权利和实然权利之分。义务
1依照身份、地位或职业,由命令或习俗责成的工作、行为、服务或职务 2在道德或伦理上的一般强制的应尽责任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公民广泛权利和自由,主要有: 1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4 宗教信仰自由。5 人身权。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6人格权。禁止用任何方法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7 通信自由。
8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9劳动就业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10 受教育的权利。
11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主体权利的保护等。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义务。主要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依法纳税。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
5、计划生育。
6、参加劳动和接受教育。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我国的公民拥有如此多的权利和义务,那么该如何正确的行使和履行,这个问题不是三两句就能简简单单的回答出来的,那么我现在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应该如何正确的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性质是由国家性质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与资本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本质的区别,其特点是: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首先表现在权利的主体的广泛性,为绝大多数的公民享有,如我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比重日益扩大,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占极少数.其次,表现在权利内容的广泛性.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同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权利的狭隘性相比较,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2 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它的可行性.根据我国实际,凡是规定的权利,都可以办到,凡是不具备条件的就不写进宪法或法律,体现了原则和实践的统一.其次,在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宪法作了法律上和物质上的保证措施规定.如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除授权性规范外,还有禁止性的规范,而且又有刑法加以具体化.相反,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则是虚伪的,有很大的欺骗性,其原则和实践往往是脱节的.3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或公平性.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是说任何公民的权利和合法利益一律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任何公民违法和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享有超越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任何资本主义根本办不到的.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我国宪法还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我国,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公民权利和义务是脱节的,分离的.我国公民利益和义务的一致性,正是我们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肖志军案例权利与义务分析
2007年11月21日下午,北京某医院,一名孕妇因难产生命垂危被其丈夫送进医院,面对身无分文的孕妇,医院决定免费入院治疗,而其同来的丈夫竟然拒绝在医院的剖腹产手术上面签字,焦急的医院几十名医生、护士束手无策,在抢救了3个小时后,医生宣布孕妇抢救无效死亡。
就此案例,我们可以从患者李丽云、患者家属或称为关系人肖志军、医院方三方进行分析。
今天,我们从权利与义务角度进行剖析。
以下分析基于此法条。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之规定,“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首先,对于患者李丽云而言,在她还没有昏迷之前,作出不进行剖腹产的决定。行使了自己“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的权利。之后不久,由于病情恶化,患者本人陷入昏迷,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其权利与义务转移到相关家属及关系人的身上。
然后,对于肖志军,就算他不是李丽云的家属也至少是关系人,最起码他是孩子的父亲,因而肖志军无论是否是李丽云严格意义上的丈夫,他都在患者本人昏迷无法行使其权利时,享有权利签字决定是否对李丽云进行剖腹产手术。然而,法律赋予肖志军的这种权利,与其说是权利,更像是一种义务。因为,面对签与不签的选择,肖志军只能选择签。不然,他将面对的不只是各种批判与不解的舆论,甚至是刑事杀人罪。
肖志军对李丽云负有扶助义务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在医院已经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做好一切手术准备的时候,肖志军此时不签字的不作为行为是导致李丽云无法得到救助因而死亡的直接的和惟一的原因。同时,在当时医院、病友,尤其是警察的反复劝说和解释的情况下,肖志军作为一个智力正常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起码应该认识到自己不签字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李丽云的死亡。但是,就在这种李丽云最需要他的时候,肖志军却选择了逃避,并最终间接造成了李丽云的死亡。
从医院的角度来说,救死扶伤的确是医院的法定职责,但是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同样是医院必须履行的义务。任何人都没有权力以任何借口要求医院违反法律法规的明文禁止性规定,反过来说医院不能因为遵守法律而承担法律责任。换言之,在本案中,救人与守法是一对矛盾,如果说它们不应该成为矛盾的话,那是规则本身的问题,至少不是医院应该承担责任的理由。
然而,却有人喊出了“制度是冷的,血是热的”如此激进的看法。从道德的角度看,此说法确实让人乐于接受。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法律人,我们应做的不只是振臂呼喊,更多的应该是理性的法律分析。是的,医院负责人在接到主治医生的报告时,以“家属不签字”为由作出了不抢救的决定,延误了抢救时间,间接导致病人死亡。根据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1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于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医院认为家属不签字,院方就无权动手术。这种机械、片面理解《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产生了严重后果。因此,医院应当承担相应的道义责任。
最后,肖志军和医院没有法律责任。但医院负有道义责任。就法律而言,“家属不签字不能手术”决不是立法的精神,法律的原意是为了保证患者知情权,为了防止医院背着家人乱做手术,但法律同时也明确规定了“特殊情况”下医生有权决定手术。医院有能力救两条人命但他们没有做,医院放弃了自己的权力,放弃了自己的人道责任,也基本上避开了自己的法律责任——在最后一刻他们不会忘记让肖志军签下了“后果自负”的字据,也许肖志军愚昧、固执甚至狡诈,但最“聪明”的还是医院,他们甚至叫来了110。医院的周密考虑本身就是道德的悲哀。在医院周密考虑的背后,是医院与病患之间赤裸裸冷冰冰的法律关系。肖志军太偏执,李丽云的悲剧色彩太重,但它却有着广泛的代表性。虽然很难有人像他那样偏执,但是仔细想想,医疗过程中又有多少人内心心甘情愿爽快地接受医生的建议呢?肖志军对医院的怀疑是有道理的,这是生活经验告诉他的,在这个社会里,到处有关于小病大看、无病乱看、医生开大处方的传闻,本应该充满温情与爱的医患关系在中国成了赤裸裸冷冰冰的法律关系,谁也不相信谁,谁也不相信良知。肖志军不相信医院,医院也不相信肖志军,肖志军害怕上当受骗,医院害怕承担责任。医院一定要肖志军签字,肖志军一定不要签字,签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法律责任,意味着为打官司留下证据!是的,双方交涉的焦点是“你愿不愿意给我留下证据?”是阿,证据太重要了,遍地都是医患官司,双方都把对方当成敌人时刻提防着,这样的现实难道不正是中国的独特国情吗?
通过对上一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权利的不好好行使以及义务的乱用都不仅仅危害了自己,同时也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纳闷到底该如何正确的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呢?一下就是我的几个观点:
(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就是说,虽然公民之间在民族、种族、性别、年龄、职业、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财产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方面都一律平等。
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法律保护。
例如,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保证适龄儿童、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又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其中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不容许滥用权利。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我的权利和自由的界限就是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权利是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和由经济所制约的社会文化的发展的。”
这说明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超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权力与义务的统一性,首先表现为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做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做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为。从法律关系上讲,权利与义务是同时产生相对应而存在的一对范畴。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没有义务也就没有权利。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其次,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还表现为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又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11权利创造更多条件。
2.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根据权利与义务统—的原则,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一,公民要认真行使公民权利。第二,公民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是每个公民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只想享有权利,不愿履行义务,或者想少尽义务而多享受权利,都是错误的。
总之,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公民,只有把认真行使公民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三)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前提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所以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护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同样,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那么公民应如何贯彻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首先,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维护了国家利益,公民个人利益、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其次,国家利益要靠法制来维护,公民要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模范地遵守国家法律,才能维护国家利益。违反法律,不仅会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会失去自己的权利。(2)公民在履行义务时,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矛盾。
国家利益代表了公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公民个人利益往往又表现为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如果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向国家利益倾斜多了,照顾了公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就会影响公民当前利益的满足。国家工作的安排、政策的制定要做到统筹兼顾。但作为公民个人要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必要时,还应牺牲个人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
(四)要自觉履行义务。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由于在我国作为社会基本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就确立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地位,就保证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和统一,从而就决定了权利和义务的不可分离。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也就是实践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五)遵守国家法律,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积极的社会主义法治作贡献。只有自己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在特殊的时候辨别该怎样正确的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第五篇: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范文模版)
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法律基础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根本,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有权利就有相应的义务。
比如说选举权是公民的合法政治权利。只要是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公民就拥有选举权。那么同时只要他具备参加选举的能力,也就是行为能够自理有政治理解、行为能力的人,他就应该参加选举。他在人大选举的时候就应该参加并慎重投票。这就是他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论述,主要是以下四点。
1、法律关系中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是指任何一项法律权利都有相对应的法律义务,二者是相互关联、对立统一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73页)。劳动和受教育等则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2、社会生活中的对等关系。这主要表现在权利义务的总量是大体相等的。如果权利的总量大于义务的总量,有的权利就是虚设的;如果义务总量大于权利总量,就有特权。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二者的总量也是相等的,如债权与债务是对等、等量的。
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的享有有助于法律义务的积极履行。在许多情况下,不主张权利,义务人就不去履行义务。
法律义务也是法律责任,义务规范要求的作为与不作为要令行禁止。法律主体如果都能这样对待义务,就必然有助于权利的实现,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4、价值选择中的主从关系。在任何类型的法律体系中,都是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这样,才能通过法律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调整。但是由于国家本质和社会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人们的价值选择不同,因而,有的法律体系以义务为本位,如从奴隶社会开始有法的时候起,历史上一系列法律体系,就“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给另一个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4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基本权利义务分配上一视同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人人有依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也就是说权利义务统一,任何人都既是权利主体、也是义务主体。在国际上,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新的动向,国际间行动理事会于1997年9月1日,提出了一个《世界人类责任宣言》,认为“权利更多地与自由相关,而义务则与责任相连。”
作为一名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人类如果只强调权利和自由,尽情地享受,而不顾及人类的责任和义务,资源被浪费、生态遭破坏,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世界就不可能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