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17:4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一篇: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摘要: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础和内容。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公民存在,大学生首先应具备最一般的公德意识;作为正在接受系统高等教育的先进群体,大学生不应混同于一般公众,更应具备与大学生社会角色相适应的较高层次的公德意识。他律、自律和实践,是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公德意识;高校德育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公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

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得险恶和狡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才是合格人才的本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在精神文明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道德处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或者说,道德是精神文明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领域,社会公德又以其范围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内容上的总括性和一般性,以及结构上的传统性和沿袭性而区别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作为青年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类群体,透过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能看出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状况的具体指标。大学生本身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很强的公德意识,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就会对社会发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有助于安定、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能否“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能否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看待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有一个培养、确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以培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两课”教学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言传身教,训导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

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阵地,但是,学校不是万能的,光靠学校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校不是远离社会的孤岛,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远离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务实心态,也具有比一般社会大众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必须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公德意识的培养合力。关注大学生成长,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只有整合和发挥社会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就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约有2.7亿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来自家庭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积极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艺术感召力引起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对心灵发生巨大的振荡和感染作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出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总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对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而言,有人概括说要争取“四面八方”的配合和支持,即家庭、学校、社会和政 府四个方面,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公安、司法、群众团体八个方面,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真的不无道理。

第二,以“自律”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单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事,更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生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公德教育和公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践。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思想时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因此,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变成大学生自身的公德意识,必须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了解国情,才能认

清实际,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和力量,才能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公德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45.[2]梁启超.新民说[M]//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49.[3]鲁迅.热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陶行知:陶行知论师范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论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论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我国公德现状,列举造成该现状的原因,指明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必要性与途径。

关键词:公德提高自身大学生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在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在现代化建设中,包括大学身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在21世纪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一味地强调索取而不愿付出。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辨析力弱,自控力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把握思想行为准则。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而对道德、纪律产生蔑视与叛逆。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对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也更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新潮和高档。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相互攀比、超前消费,而对提倡节水,节电,节粮不以为意;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破坏、剽窃屡见不鲜。

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但另一方面,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现象泛起,而更完善的价值标准未能确立,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再有,党风、社会风气不正,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倒置。这些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造成了学生缺乏公德甚至暴力事件的发生。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我国文化教育的普及面不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的低层次、不全面;另一方面,九零后独生子女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为理所当然,而“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公德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节俭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舒舒服服上学,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这无疑变相地鼓励了孩子的高消费,滋生了摆阔气、讲排场的恶习。

(四)、大学生道德心理的不成熟。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在当前形势下,许多学生对日趋多元的道德标准又不能加以正确选择,面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对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不能自觉地身体力行,有的大学生在道德文明方面甚至知行脱节。因此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重视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注重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范畴。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整治不良风气,开展社会公德大动员,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力提倡并鼓励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开发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要使公民道德教育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公德的境界,就会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

第三篇:简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简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增强公德意识

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是调节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是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然而,现今大学生在将来将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就将成为我们新的方向,只有将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增强才能将我们的社会全面完善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应该怎么样提高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呢?

然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可是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很差,想要提高自身的社会工公德意识,还是要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如: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等。

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一)在全国的广大高等学校中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影响作 用, 良好的公德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学校公德环境的优化来说, 一方面要重视人文环境的培育。首先, 教育者要提高自身道德 素养,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作用来引导学生、带动学生。其次, 要加 强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 园风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公德教育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并以实际行动维护学生形象、维护自身形象, 提高公德修养。第三, 积极发挥舆论在学校公德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倡导公德意识, 推崇先进模范, 宣传优良的社会公德事迹, 谴责不讲公德的行为, 鞭挞丑恶现象, 从而在校园内形成人人讲公德、唾弃不文明行为的良好公德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校园美化工作, 以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熏陶人, 感染人,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就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约有2.7亿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来自家庭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积极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社会对大学生的关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向人民群众学习, 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培养大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和献身精神的重要环节, 也是最直观、最生动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并力求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成一种制度, 以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行。大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深刻体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发现人民群众伟大, 增强劳动观念,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他们的公德需要,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公德人格

(四)各种传媒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动性和艺术感召力引起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对心灵发生巨大的振荡和感染作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出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五)转“他律”为“自律”

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单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事,更应该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大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是受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理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养。

最后,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变成大学生自身的公德意识,必须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了解国情,才能认清实际,只有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汲取营养和力量,才能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真正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公德意识牢固地树立起来。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实践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关键词:公德 实践 道德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由于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和发展,人们的公共交往领域在不断扩展,人际交往半径大大突破了以往的地域限制。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复杂。与之相应的,规范人际间行为的规范也必然相应丰富、庞杂,有的纳入强制的法律规范之中,有的则以社会公德的形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所以说,公共交往领域急剧扩张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在法律法规之外,调整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举足轻重。对于还未真正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大多数大学生为毕业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将学习为重中之重。所以大学生需要把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其实学习也并非全全包含于私人生活范畴内,在学习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心是否强烈。譬如,有些学生在教室内据某个问题讨论得很激烈,虽说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但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导致他人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也就是说,考虑到他人与自然的利益是一种公德。大学生需要在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所谓的公德就是公共道德。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大多数大学生看到这几项,都会很坦然的说,做到这些并不难。但其实真真正正做到这些的寥寥无几,甚至可以说,这种人不存在。因为在当今的繁杂的社会里想有一席之地,利己是必要的选择。但是要知道,个人与群体天然一体,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的脱节于社会。而对于大学生来说,从利己的方面来说,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更为了自身的宏图大业,搞好人际关系。而这也恰恰包含于公共生活内。在总社会角度出发,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便更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社会公德建设。

那么怎样提高大学生公德具体分析如下: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一、首先了解马列主义、毛思想及邓理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还要提高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作为新一代国家栋梁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哦传统美德。

二、注重大学生自己的养成教育,修身养性,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例如,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难时伸出援助之手,以助人为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将是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三、大学生需注意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院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旁人,影响社会,自身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四、大学生应当全面地了解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并自觉的去遵守纪律和法律。遵纪守法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时间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大学生需要身体力行,自己遵守的同时去以身作则,树立好的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是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公德的方法。当代大学生虽说遵守社会公德状况很好,但是总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例如,有些人持有“事不关己,高高关起”的态度。2010年,有一则报导--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闹市被强奸致死,目击者见到当姚女尖叫呼救时,曾有多位民众路过,且由中国华人路过,却无人停下来解救或报警,眼睁睁让悲剧发生。可见姚宇案折射冷漠心态。总这一真实的案例可见,当今社会的人们的社会公德的意思逐渐的走向斜坡,能够挽救这一趋势,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大学生是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实践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人之初,性本善”正因如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德不再是可以视而不见的了。相反,如果说我们无视公德,社会将倒退,不再发展。因此,我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较高道德素质的大学生。同时我也希望所有的大学生能过很好的利用这美好的四年,自觉参与实践,思想感情会得到熏陶,精神生活会得到充实,道德境界会得到升华。

第五篇: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青岛农业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论文

试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学院 *********专业 *****

指导老师:***** 摘 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终生身体)的意识培养,应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 专长的形成,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陶冶学生的良好情操;应积极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使之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关键词: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意识;意识培养;大学体育

1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为人们的生活 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电子计算机 的广泛应用,机械化、自动化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交通电信的现代化,缩短了人们之间空间距 离;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家用设备的电器化,大大减少了人们身体活动的机会和日常生活中的体力 活动;食物构成的改善,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越来越多;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的破坏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地危害了人体健康,造成了肌肉萎缩、适应能力降低、机体退化 等“现代都市病”和“现代文明病”。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终身体育锻炼,体育锻 炼不仅能够调节和愉悦精神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能够强身健体,使人们保持 生命力,提高有机体的工作和适应能力,以及反抗疾病的能力,体育健身还能够消耗人体内过剩的 营养,维持营养的供需平衡,使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魄、健美的身材,并使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多彩。终身体育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近年来,人们对生活方式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社会历史 的发展来看,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电的发明和利用、汽车进入到家庭等,很大 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人们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迫 切要求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现代生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人们余暇休闲时间 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作为能够丰 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愉悦心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实人生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身体机 能和适应环境、反抗疾病的重要手段,很自然地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大学在人才产出系统增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据对

我国知识分 子的调查显示,平均寿命为 58。52 岁,比同期人口短 10 岁,直接降低了科教兴国的人才效益。据 1995 年发表在 《中国体育报》 上的一份对一千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各业人员的调查表明,90% 有 的人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既无体育锻炼的能力,又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与大学体育不无关联,大 学是个体在校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关键时期。假如大学 体育培养了个体终身体育思想,必将避免上述调查类似情况的出现,从而使大学体育在人才产出中 增值。
1

青岛农业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论文

2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原因
2.1 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有过重要影响的思想主要有:(1)增强学 生体质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打破了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确立了以技能教学为 体育教学目标的教学体系。(2)技术教学的思想。有些学者认为,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思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思想之一。(3)快乐体育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否定体质锻炼和 技能学习的枯燥乏味的基础上流行起来的。快乐体育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的兴趣方面是与素质 教育的思想相通的,但是否应该使体质和技能的目标由显性转为隐性是值得讨论的。(4)终身体育 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是把人一生的身体锻炼问题 看成一个系统,把学校体育看成人一生身体发展的子系统。它把学校体育的视角从关注学生的当前 扩展到关注学生的未来,甚至终生。它也体现了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5)综合性学校体育思想。由于体育多功能的特性,也由于上述学校体育思想存在的问题,有不少中国学者产生了综合性学校 体育思想。综合性学校体育思想引出了学校体育多目标的问题。虽然在体育目标关注问题上有一个 两难问题,检查与评定无现存的模式,但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只有贯 彻终身体育思想,才能形成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2.2 当代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新要求 2.2.1 大学生个体主观需求 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并日趋成熟、稳定,他们对在中 学阶段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的认知、目的和意义有了一定的水准。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育中,更热衷 于追求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向终身体育方 向发展。2.2.2 社会发展对当代大

大学生个体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 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健壮的体魄应当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自理健康、道德高尚。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进入社会后,终生从事体 育锻炼才能维持机体健康。所以,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学生只有形成了终身体育的意识,才会在校外、在进入社会后终生从事体育锻炼。

3 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转变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高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市场化趋势,高校体育应根 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划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 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点,符 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贴近,使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个性,使学生 不仅懂体育而且也喜欢体育。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 的体育爱好。爱好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动机培养的起点,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 体验,动员其心理的积极性。运动爱好和良好锻炼习惯是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坚持终身
2

青岛农业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论文

的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 体育的爱好和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中要善于发现、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爱好和爱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并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出发,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将爱好爱好转化为自觉锻炼身体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 识。培养大学生的各项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大学时期是“教育体育”向“自我体育”过渡 的关键时期,教会学生按自我需要而进行自我锻炼的技术技能,教给学生在各种条件和社会环境中 坚持科学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学生能否进行终身体育锻炼,要看他们是否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即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 力、适应能力等,也就是人们应具有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完善治理体制,为学生课余锻炼提供方便目前,大部分高校除满足学生体育课的场地器材外,课 下为学生提供锻炼

下载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所谓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人与人之间,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复杂。与之相应的,规范人际......

    谈谈大学生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本站推荐)

    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公德重要性,国内外功德情况。指明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必要性。并通过自身和环境两大方面提出了解决案。 关键词:功德 必要性 自身......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字体 大 中 小 】 作者:周景辉 等 时间:2010-11-16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阅读次数:2 关键词:大学生 申诉听证制度 权利意识 摘 要:大学生权利......

    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意识培养

    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精神的内涵:创业精神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和独特的方式 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是着重于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主......

    大学生如何培养廉洁意识

    大学生如何培养廉洁意识 廉洁,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于“欲海无边,欲壑难填”的繁华,自律,适度。 廉洁,是一种感恩的生活态度,于“人生苦短,生命宝贵”的当下,自珍,负责。 廉洁,是一种......

    试论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的意义

    试论大学生增强自身公德意识的意义 摘要: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命题。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中最基础的环节,在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

    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2009

    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2009-10-21 08:28 这是我们的思品作业之一: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毕业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的话,就必须要以学习为重。所以......

    L论军校大学生军官职业意识的培养

    论军校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为了建设军队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军委总部十分重视提高军校大学生的数质量,不断加大培养教育的力度,并将其充实到基层任指挥干部。这些军校大学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