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几点浅见

时间:2019-05-12 17:4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几点浅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几点浅见》。

第一篇:对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几点浅见

县级公安机关是维护地方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的直接责任主体,其主要功能应定位为实战单位,而现在大部分县级公安局均显现出机关化倾向比较突出的情况,内设机构繁多,部门分工过细,警种职能单一,在运行中暴露出头重脚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推诿扯皮,效率不高,机构臃肿等一系列问题,现有机构设置离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必须深化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效能,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笔者试图从目前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机构改革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以及在机构改革中应把握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谈几点浅显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县级公安机关一直遵循“上下对口”的惯例来设置内设机构及专业大队,普遍设立办公室(指挥中心)、政工、装财、警务督察、法制、宣传、出入境管理、信息通讯、控申、户政、纪委、监察、审计等10余个科室和国保、经侦、治安、巡特警、刑侦、网监、交警等诸多专业警种,内设科室及专业警种占单位机构总数的近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警力也占到总警力的一半以上。因为内设机构设置过多,造成指挥人员多,机关人员多,使本来就有限的警力资源受到削弱。加之实战部门的机关化倾向明显,严重制约县级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发挥。

(二)警务运行不够科学

目前,县级公安机关综合部门业务繁杂、实战部门职能弱化、基层派出所疲于应付的现象普遍存在。综合部门主要职能是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深入一线进行调研,为实战部门提供服务和保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但由于各种会议、考核评比等名目繁多,综合部门业务比较繁杂,忙于应付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还经常抽调参加各项统一行动、夜晚巡逻等,很少有时间与精力深入基层搞调研。结果是内设机构履行职责情况一般,机关民警虽然很忙,但真正为基层服务却不够,能经常到基层指导工作的少之又少。刑侦、经侦、治安等实战部门工作重点本应在打击违法犯罪、加强治安防范上,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类临时性突击工作任务过多过频的影响,很难集中精力履行主要职能。派出所警力应付面上治安案件、中心工作已很吃力,又不得不从事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基本上无暇顾及社会面的动态防控。

(三)多数民警不愿到基层派出所工作

当前基层派出所执法环境较差、工作任务繁重、思想压力大、待遇不高、不容易出成绩等多种因素,致使多数民警不愿到派出所工作。据了解,仅有20%左右的民警认为自己的理想岗位是“派出所”,70%左右的民警希望到业务警种工作。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严峻,公安保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基层派出所更是承受着“千线一针”的压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派出所的工作仅大项就达一、二十项,分解为小项指标则达近百个,还不包括各种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等临时性指标任务。大量的非警务活动,大量交叉重叠的法律文书、统计报表、资料台账,大量不讲实效的会议、文件、考核评比检查活动,让派出所民警难以重负,苦不堪言。

二、推进机构改革遇到的主要困难

(一)缺乏改革的勇气

既然是伤筋动骨的改革,就必然会有阵痛。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减机构,中层领导有想法;减机关人员数量,民警有想法;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是得罪人的事,组织改革的领导者有想法。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处可见,比如,机构整合后如何保障民警的职级待遇,如何确保改革中队伍的稳定,如何解决因机构改革、职级减少而带来的人员调整等等。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无现成的模式可套,无现成的经验借鉴,所以有的地方在推行机构改革中放不下思想包袱,下不了决心,缺乏改革的勇气。

(二)缺乏改革的动力

个别地方和领导干部认为,现行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模式是经过公安工作的长期实践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能够满足目前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认为改革是“瞎折腾”,缺乏改革的动力。之所以动力不足,是由于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墨守成规,没能把握住现实社会的治安特点,没能把握住人民群众的治安需求,没能把握住公安工作的发展规律,不能把公安工作放在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群众需要的大前提、大环境下来超前谋划。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形态,社会流动性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治安手段已不能适应动态社会的治安要求;人民群众已从过去对吃穿住等生理需求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安全需求的极大关注,主要表现在:政治安全需求、公共安全需求、生命财产安全需求等等;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警务理念由被动打击型向主动防范型转变、机构设置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工作重心由机关向基层基础转变、内部管理由粗放模糊向科学公正转变。

(三)缺乏改革的办法

部分县级公安机关缺乏对机构改革工作的深入研究和理性思

考,缺乏对当地公安工作和队伍现状的全面了解,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束手无策,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有的对上级精神吃得不透,对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把握不准,一味地纠缠于机构升格、人员职级待遇等方面,过多地强调外部环境、政策倾斜、客观制约因素,内部挖潜不够,结合实际不够,存在重机构、轻机制的现象。由于在规范机构设置上办法不多,推进缓慢,在机制的建立上更是无从着力。

三、推进机构改革中应把握的问题

公安部出台《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实现县级公安机关警力作用的最大化和县级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发挥的最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对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的必然要求;第二,实现最大化、最优化,必须解决机构设置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杂乱型向规范型转变。在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能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确保县级公安机关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职能作用,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公安工作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在推进机构改革的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发挥好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一是发挥好县级公安机关的积极性。县级公安机关对本地的社会治安情况、公安队伍情况最熟悉,对原有的警务运行机制的弊端最清楚,对改革的着力点最明白。县级公安机关对于改革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得失。在推进机构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充分发挥县级公安机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充分尊重县级公安机关的意见,相信县级公安机关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一条正确的改革路子。县级公安机关也要承担起具体组织实施改革者的重任,着眼于大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更好地推动公安工作,认真谋划、强力推动本单位的机构改革工作。

二是发挥好党委、政府领导的积极性。公安机关进行机构改革,建立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确保公安机关充分发挥维护一方平安、发展一方经济、构建一方和谐职能作用的必然趋势。然而,推进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不能只是公安机关的事,不能只是公安机关内部的调整与改革,而是保证一个地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面,应该纳入党委、政府的决策框架,党委、政府也应当成为推进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建立现代警务运行机制的领导者、指挥者、保障者。县级公安机关要把开展机构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向党委、政府汇报清楚,最大限度地争取领导。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指挥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第二,争取在机构编制问题上给予支持;第三,争取在统一机构规格上给予支持。

三是发挥好上级公安机关的积极性。上级公安机关是改革工作的指导者,要加强调查研究,尽力帮助下级公安机关及时化解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上级公安机关不能借口机构设置上下对应对口,而干涉县级公安机关在规定范围内的选设机构设置。

(二)要注重搞好三个结合 一是贯彻公安部《关于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公安部《指导意见》是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出台的,是指导县级公安机关机构设置的纲领性文件。但《指导意见》是针对全国公安机关而言的,而全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公安工作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因此,在具体执行《指导意见》时,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对于《指导意见》中有明确规定的,要按规定不折不扣地执行;对于规定不明确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执行。但是,无论机构如何设置,人员如何整合,公安机关所承担的法定职责不能改变。

二是机构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规范机构设置只是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改革的终极目标。建立良好的机制、发挥最佳的效能,才是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目的所在。在推进机构改革中,要坚持机构改革与机制创新并重,坚决纠正那种只重机构设置而轻机制建立的情况。既要按照公安部、省厅和市局要求完成机构改革的任务,又要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上下功夫,使各项警务运行机制在推进公安工作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全面推进与典型引路相结合。今年,要在全省县级公安机关全面推进机构改革。为了在全面实施改革中创造典型经验和提供有益借鉴,各地都要认真选择好试点单位,及时总结试点单位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不足,同时注意发现、培育、推广新的典型和好的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推动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工作全面、深入、健康地开展。

第二篇:政府机构改革之浅见

论文提纲

一、对建国以来七次机构改革的简单回顾

二、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导

三、机构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一)推进以审批改革为基础的政府规制改革

(二)政府组织体系调整重在加强监管

(三)加强行政法规的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四)由政府主体理念到人大主体理念,重视人大的监督作用

【摘要】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政府机构改革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成败得失。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政府机构改革。在我国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总结过去经验,指导政府机构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政府机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机构改革之浅见

【摘要】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政府机构改革的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整个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成败得失。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政府机构改革。在我国全面向小康社会迈进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总结过去经验,指导政府机构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政府机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政府职能 机构改革 体制改革

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报告在第五部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五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可以说是明确提出了我国第八次机构改革的目标。与十五大关于机构改革的论述比较,这次关于机构改革的提法、目标都明显深化了,是站在第七次机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的需要,党中央作出的科学决策。我们发现,政府机构改革一次又一次的进行,但每次都少不了“精简”的字眼,这不能不让我们考虑政府机构的数量与政府的大与小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我们到底要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即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是什么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做一个粗浅的分析和说明,使机构的改革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对建国以来七次机构改革的简单回顾

(一)1952-1953年,第一次机构改革。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从1953年起要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计划中的大型建设项目,而地方政府缺乏组织管理能力。故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与此相适应,政务院的部门由1949年的35个增加到42个,机构数净增加20%,其中经济部门增加到22个,这是一个较小的膨胀。1954年,国务院成立,机构增加到64个,其中部委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8个,一个秘书厅。与1953年相比,净增24个,增幅为57%。经济管理部门也增加到35个,增长66%,这是一次较大的膨胀。1955年到1956年,由于社会主义改革进入高潮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国务院扩充机构,其中部委机构48个,直属机构24个,办公机构8个和秘书厅一个。这样到第二次机构改革前期,国务院机构总数为81个。

(二)1958-1959年,第二次机构改革。这时“一五”计划提前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也基本完成。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趋向单一化,国家直接计划的领域增多,同时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体制中集权过多,统得过死,国家机构臃肿庞大,办事效率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逐渐突出出来。同时,机构的膨胀照常中央高度集权,地方失去了自主权,要求放权。于是,从1958年开始,中央开始对机构进行精简合并。总共撤消了9个部委,10个直接机构及两个办公室,共计21个部门。这样,到1959年底,国务院共设60个工作部门。

(三)1960-1965年,第三次改革。1959年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央宏观调控失控,为了收回下放权力,中央重新强调集中统一,到1965年底,国务院已有了79个部门,成为建国以后第二次高峰。其中经济部门的变化最大,数目由36个增加到53个,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进行了干部的精简运动,共精简干部81万人。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到1970年,权力大下放,国务

院机构32个,但实际上19个。1971-1975年,国务院在改革中恢复,机构增加到52个。其中恢复建立部委机构29个,直属机构19个,办公机构4个。1978年,国务院增加机构到76个,其中部委机构37个,直属机构32个,办公机构7个。1979-1981年底,由于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被撤并的机构被恢复,又增设了新的机构。到1981年底,国务院机构大膨胀,达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高峰。

(四)1982年,第四次机构改革。与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将国务院机构减到了61个。1983-1984年,又增加到65个。1985-1986年底,继续膨胀,机构达到72个。其中部委机构45个,直属机构22个,办事机构4个和国务院办公厅1个。

(五)1988年,第五次机构改革。这次改革是为了适应政治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将机构精简到65个。与前一次相比,这次机构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1989-1993年,机构再次膨胀,达到86个。

(六)1993年,第六次机构改革。机构减为59个。这次机构改革主要是要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

(七)1998年,第七次机构改革。是改革幅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历时五年。国务院部委机构由40个减少到29个,机关干部编制减少近一半。在1998年完成了国务院各部门的机构改革工作后,1999-2002年间进行了中央部门的机构改革以及省、市、县、乡级的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的改革等。根据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10月的5年间,全国各级党政群机关编制共精简115万名,市县乡在机构改革中清退超编人员约43万人。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平均由55个减少到40个,市地级政府机构平均由45个减少到35个,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减少到18个。在人员编制方面,党中央和省级党委各部门精简20%,国务院各部门精简47.5%,省级政府精简48.2%市县乡各级党政群机关精简19.4%。

通观这七次改革,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几次改革,大体与政府换届同步。政府不停地进行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因此形成了世界现代史上独特的国家现象:机构改革几乎成为了每一届中国政府催生的动因之一和首要任务,并随之形成了“减而复胖,消而复肿”的怪圈,而且机构改革基本上是政策调整而非制度创新。“精简、统一、效能”一直是机构改革的指导原则,因而也给人造成了一种印象,似乎机构膨胀的原因就在于政府把不该管的都管了,并且由于机关人员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心理,办事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因此机构改革就是要减部门减人员。

按照帕金森定律:行政人员或多或少是注定要增长的。而为了安置这些人员,机构的膨胀也就成了政府机构的可怕顽症。既膨胀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牵扯到了政府的大与小的问题。自80年代初至今,关于大政府与小政府之争一直是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争论仍然余音未了。“小政府” 这一说法可以追溯到斯密的“守夜人”理论,既管的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政府管的少了,机构和人员自然就少了。反之,就是“大政府”了。实际上,政府的大与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按照国际公认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三个,其一是政府预算占GDP的比例。现今美国是35%,发达国家一般是40%以上,我国是20%左右;其二是政府就业占整个社会劳动力 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5%—20%,美国15%左右,我国只6%左右;其三是公务员或政府支薪人员与人口的比例,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每千人口中财政支薪人员大都在60个左右,我国是28个左右。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政府规模巨大显然有其原因,这也是其新公共管理主义运动提倡要“重塑政府”,要求减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建立一个“小政府,大社会”的新的政府与社会关系运行模式的原因。美国信奉凯恩思主义50年,福利国家实行了50年,政府的膨胀是在所难免的。里根政府从80年代开始,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来了一个180º的大转弯。里根说:“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政府就是问题本身。”因而大力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一直到克林顿政府都是要求缩减政府规模,要把管事太多,花费太多的大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小政府。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政府显然是“弱小”的,但为什么仍要进行机构精简的改革呢?

显然,“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不符合政府理性规模的要求。机构的数量与政府的大与小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也就是说,机构改革的主要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在结构性的不合理:一是传统的管理体制使机构设置结构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并由此导致了公务人员的部门分布不合理;二是在层级分配上,地方政府人员比例过大;三是部门内部后勤服务人员比例过大,而行政决策执行人员过少;四是公务人员总体文化和管理素质偏低,造成了行政管理效率低下;五是目前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切趋向“行政职位”看齐的管理方式,一切单位和公务人员比照行政单位的行政级别进行相应的福利分配,造成了一切趋向行政权力的价值取向和“官本位”;六是传统管理体制形成的福利“单位化”和社会服务的“单位化”,造成我国有限的政府公共消费更多地用于人员福利工资消费和资源配置的“单位化”,人员福利消费和资源配置的“单位化”造成了公共支出的低效率。

因此我们要进行机构改革,并不是因为政府太大的缘故,政府的“大”与“小”没有绝对可划分的界限,机构改革所要做的就是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调整其结构,把政府不该管的,不是政府的职能的放出去,就是人们习惯上常说的“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把政府应该管的承担起来,让政府及各种社会、经济组织的职能各归其位。

二、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导 综合审视七次机构改革,我们发现指导机构改革的理念是不同的。改革开放前的三次机构改革,基本以“分权—放权,提高效率”为主导。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早在1986年5月国务院确定辽宁丹东、广东江门等16个中等城市为“中国第一批机构改革试点城市“时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概念。1988年的第五次机构改革明确提出了“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关键” 的主导理念。这可以说是对机构改革本质的科学认识。职能是机构设置的依据,机构是职能的载体。一方面,政府机构的增减是以政府职能的调整为前提和基础的;另一方面,机构改革是实现职能转变的组织保证。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保证政府内部协调运转,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推动机构改革顺利展开。但是,对于转变政府职能而言,认识是不足的,力度上是不够的。事实上,仍然满足于机构编制的精简,在相当程度上只是权力在上下级之间、同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放放收收,政府的全能角色并没有根本改变。机构撤了,微观管理的职能还在,机构还会重建,人员减少了还会增加。所以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不是要单纯的简化政府职能。由于现代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政府职能也成

扩张的趋势,一方面,政府在主观上希望做一个称职的政府,希望把政府应当做的事情做的尽善尽美,如果工作存在着问题和不足,那么政府做出的第一个选择就是通过扩大机构,增设部门和增加人员来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这也是政府机构规模的主观动因。另一方面,社会对政府的要求是无止境的,任何时候的政府所为都不是太好了,而总是太不足了;而且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过程,在它的每一个前进的步伐中都会对政府提出许许多多的要求。这也是政府规模膨胀的客观原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机构的膨胀是合理的,是和职能相适应的。即使人们通过强制机构改革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大大缩小了政府规模,其政策效果也极不可靠,很容易进入精简——膨胀的怪圈。

由于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而导致了政府机构非科学的不合理的膨胀。这就要求在实践的不断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政府职能的认识,建立与职能相称的机构,限制政府规模不合理的膨胀。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1、应该倡导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政治的实践中培育社会自主运行的健全机制,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即使存在着对社会的控制和干预也是从属于服务的目的。服务型政府也有着自己的政府职能,但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着随时根据社会的要求改革自我的积极性。一旦一项职能不再存在,它就会中止这项职能,与这项职能相伴的机构也会被撤消,不是继续存在而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和负担。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管理型政府因僵化和被动变革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政府机构膨胀。

2、要树立“强政府”的理念。所谓“强政府”,就是在一定的“政府强度”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发动经济增长和减缓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压力,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主要是经济赶超和跳跃发展时期)以较高的“政府质量”,克服或约束政府机体的种种弊端,使之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率地服务于经济增长。在现阶段中国具有整体发展水平低下,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等国情特征,人们有理由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强政府”仍然是中国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选择。

三、机构改革的动向及趋势

政治体制的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机构改革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我国对市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化,机构改革也必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既是1998 年政府机构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十六大召开以后的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促进传统政府职能的变化,从实质上改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较大的机构改革逐步体现对传统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职能的变革要求,根本目的是要改变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主导的政府与企业部门、与事业部门、与社会的关系。1998 年机构改革基本上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设置的格局和模式,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脱计”阶段。2002 年启动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标志着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机构设置的格局和模式将逐步形成。与前几次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相比较,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建立新的行政体制;

2、明确政府职能;

3、健全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强化监管职能;

4、突出了体制的创新。可以看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心不再是机构撤并,而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政府的改革观念早已从单纯机构数量的增减,机构工作人员的压缩转变到机构创新和政府机构职能转变上来。精简过后,机构改革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机构与职能相适应,也就是“强身”的问题。以此为指导,并结合目前我国社会发展和行政改革的实际状况,来确定机构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具体说来,还应该朝着以下几个目标去努力:

(一)推进以审批改革为基础的政府规制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要在审批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规制改革。中国加入WTO,就需要按照WTO 的要求来进行政府职能改革。政府规制改革的推进在总体上应当继续朝着放松规制的方向发展。经济规制改革的重点是要撤销和废除现行大量的审批项目和环节。社会规制改革则要在坚持必要的最小限度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宽松的社会规制环境。政府规制改革要逐步实现规制方法的合理化,规制内容的简明化,规制过程的公开化,规制手续的迅速化,从而最终实现与国际规制的基本准则保持一致。

政府规制改革的推进要侧重于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进入规制的改革。在这一方面,要根据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对现行各种进入规制进行放松、调整、撤消和废除。特别要努力排除那些阻碍国外企业和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限制。要对涉及进入领域的供需规制、设备规制和费用规制等进行全面调整。二是许可认可等制度的改革。要取消大量不必要的许可认可项目和环节,由采用许认可制度向采用申请申报制度转变。对于必要的许认可项目,要实现审查标准的明确化、具体化和数值化,尽量减少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限。申请申报制度要坚持尊重企业的自主性原则,逐渐将事前申请申报制改为事后申请申报制。对于许认可项目和事前申请申报的批准和处理要坚持尽可能减少行政相对人负担的原则。批准和处理的时间要尽可能缩短。申请手续逐渐向简明化、电子化、无纸化和网络化发展。三是资格制度的改革。对于涉及资格条件和业务范围等方面的资格制度要从有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自主性的立场出发进行调整。要逐步放宽资格认证方面不必要的限制。四是标准检查制度的改革。在涉及行业及生产标准和规格等方面,要尽可能减少政府的直接规制,尽量采用民间自主检查制度。要逐渐鼓励行业协会和公益法人等积极建立自主确认、自主保安和自主检查制度。同时,要积极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利用相互承认制度,努力实现各种标准和规格能与国际规范的要求相一致。五是新设规制的审查。对于新设规制必须采取严格的审查程序和审查标准。新设规制实施一段时间后,要重新审查其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新设规制要附加规制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并符合听证程序和其他决策程序及审查程序的要求。

推进政府规制改革也是保障公民权利和反腐败的需要。腐败最根本的就是公共权力的扭曲,是公权力的异化,并在以公权力的异化方式运行过程中谋取私利或是集团利益、部门利益、单位利益,牟取额外的收入和资源。谈腐败,一定不要忘记权力平衡。当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力失去了平衡,政府权力的性质发生了扭曲,政府权力行使的方式脱出了法律的轨道,公民的权力处于一个毫无抵抗、毫无保障的状况的时候,这个腐败就是最严重的腐败了。

(二)政府组织体系调整重在加强监管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要调整归并业务相近的机构、联系密切的机构或因分工过细导致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机构。进一步减少政府组成部门,加大社会管理和政务管理部门的改革力度。重点调整和改善机关人员结构,着力充实和加强市场监管部门和基层一线的执法力量。明确界定和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分工。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办理的,明确主办协办关系。将分散到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相对集中于本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中央)或本级政府及其综合部门(地方),增强

政府整体运作功能,形成精干的政府组成部门与专业化的执行机构并存,分工合作、协调有效的政府组织体系。同时要加强中央监管,避免多头为政,机构改革的调整趋势是逐步实现统一监管。要通过进一步精简机构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三)加强行政法规的建设,实现依法行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最大的问题在于不重视组织法的作用,没有实行依法定机构,依法定编制。历届政府机构改革与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政府机构设置不依法进行的结果是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国务院组织法》第8条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经总理提出,由全国人大批准。其中没有提到中国人民银行和审计署。1998 年机构改革将这两个部门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而《国务院组织法》也不做修改。

按照十六大要求,今后必须逐步实现政府机构组织、职能、编制的法定化。做到行政机构及内设部门的设立、撤并,机构职能的确定及人员编制的增减均依法定程序进行。

展望过渡期的政府改革,关键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要将政府行为和执政党的执政行为逐渐纳入法治化轨道。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急需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是实现执政党的执政行为的法定化。要实现政府行政体制的转变,必须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执政党的执政行为如果违反宪法和法律,应当有相应的司法救济途径加以解决。

(四)由政府主体理念到人大主体理念,重视人大的监督作用。政府机构改革,始终由政府这支看的见的手在进行探索,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客体。所以,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其整体目标设计和推进力度上,都显得要沉重、艰巨的多。政府机构改革缺乏人大有效的预算监督。政府机构改革要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的内驱力,同时,政府是理性的“经济人”,总是追求最多的行政预算、最高的行政权力和最大的行政机构,而财政预算是政府的生命。因此,政府的这种自我膨胀趋势可以概括为“预算最大化”趋势。在历次机构改革过程中,政府往往没有充分重视人大所享有的预算表决和预算监督的权力,而是让人大仅仅履行一种形式上的法律程序,视之为“橡皮图章”或“表决机器”。虽然我国宪法和法律对人大的预算监督已经有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对于预算监督的内容、范围、程序和方法的规定仍然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仍待于加强。这就要求在以后的机构改革中,人大要成为改革的主体,使机构改革引入人大的重要议事日程,使之纳入经常化、法制化的轨道。人大要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并且全程跟踪监督,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同时还要赋予人大对政府改革方案的否决权,这样才能确立人大的改革主体地位,从而使改革获得根本的推动力,最终保证改革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十六大报告辅导文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刘智峰.第七次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国庆.中国政府改革的“两难抉择”极其应对理路[J].公共行政,2002,(1)[4]竹立家.政府的大与小[J].中国行政管理,2003,(11)

[5]张雅林.适度政府规模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选择[J],公共行政,2001,(4)[6]张康之.政府规模

[7]黄仁宗.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怪圈”的成因[J].公共行政,2002,(1)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杜建钢.政府机构改革展望[J].决策咨询,2003,(4)

[10]周维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念创新[J].公共行政,2002,(4)

第三篇:公安机关树立培育先进典型浅见

公安机关树立培育先进典型浅见

   2008年10月15日 23:30:11 作者:吴建明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人需要精神,时代也需要精神,这种精神集中体现在典型集体和个人身上。公安机关通过组织宣传、讴歌、学习先进典型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优良品质,激励广大民警积极主动投身于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三基”工程建设,推动公安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大力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形成全警比、学、赶、超的热潮,是加强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意义深远。

一、公安机关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存在的问题

(一)选树先进典型缺乏民主性、时代性和经常性

一是选树先进典型的民主性不高。选树先进典型,应当深入基层,民警广泛参与。在实际中,由于工作做得不深人,不少民警完全置身事外,不了解甚至没听说相关事宜,就“忽然”问产生了一些先进典型,民警不能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民主推选的道路不畅。由于缺乏民主意愿,选树的先进典型与民警有距离感,群众基础不坚实。把这种“空降”的先进典型作为推广学习的榜样,说服力不强,得不到应有的拥护和支持,民警不认同不买账。

二是选树先进典型的时代性不强。选树先进典型,必须站在时代高度,紧扣时代脉搏,讲求与时俱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特色的先进典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选树先进典型并没有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没有注重和挖掘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具有先进思想和业绩的集体和个人。有些典型是老酒换新瓶,表面重新包装,内涵实质脱节;有些典型是万能灵丹妙药,一先百先,次次不落;有些典型是半路出家,旱鸭子硬上架,说你行就行。这些典型示范性不强、带动面不广、影响力不大,没有促进作用,不能在树立正气、激励人心、引导群体、推动工作等方面产生内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选树先进典型的经常性不够。选树先进典型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不能有“一招鲜”的思想。一些单位缺少“经常发现”,对身边表现突出的集体或个人视而不见,把不平凡看成平凡,把突出当成正常,看不到“闪光点”,于是工作中找不到先进典型;有的单位缺少“经常培养”,对已有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没有及时压担子、下任务、明方向,因而看不到创新;有的单位缺少“经常关心”,对典型存在的困难、问题不管不问,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积极性,失去继续向上的动力。

(二)学习先进典型显现短期性、附和性、被动性

一是学习先进典型的短期性。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来得猛、去得快,一阵风,忽冷忽热。学习期间新闻媒体宣传报导和事迹报告会铺天盖地,风头过后,很快就看不到有关先进典型的任何情况了。这种学习先进典型的短期行为是一种社会通病。在公安机关内部早先树立培养起来的一些先进典型,新加入公安队伍的民警几乎无人知晓,甚至一些当年的老民警也已经记忆模糊。这种学习先进典型的短期行为,难以达到真正的效果。

二是学习先进典型的附和性。开展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基于上级提出了学习要求才附和行动、布置任务,只重视召开学习动员会、制定学习计划、形成完备的书面材料,往往不重视学习的实际效果,不看学习带来了什么新变化,不能很好地把学习先进典型和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不能真正将学习活动贯穿到日常的工作中去。

三是学习先进典型的被动性。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时,拉人头、点名字、分任务,强制推动。学习者处于被动的地位,上面要求学什么,就学什么;上面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自觉学习程度不高,鲜有积极主动学习者。没有真正将学习先进典型作为激发自己拼搏进取的动力,只是作为一种应付,满足于能够交差。

(三)对先进典型关心不够、投入不足

一是培育先进典型主动关心不够。先进典型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但也有自己的实际困难,围绕在先进典型周围既有荣誉、称赞,也有讽刺、挖苦和指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还会碰到许多这样那样的难处。所以我们在给先进典型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的时候,也必须实实在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如果对先进典型关怀帮助不够,对他们的实际困难视而不见,该解决不解决或不及时解决,这不仅会给先进典型造成一定的思想负担,也会在民警当中造成当先进典型“吃亏”的影响。如果没有主动为先进典型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民警学先进的热情也就不能有效激发。二是培育先进典型工作投入不足。对先进典型必须进行足够的工作投入,使先进典型始终保持先进性、模范性。在实际中,我们重选树轻培养,重一时轻长远,将典型选出来了,一阵风宣传过r,就少有进行下一步的再培养、保持和提高,不愿意做琐细的后期跟踪、扶植。先进典型很可能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而难有新的作为,最终使先进性、模范性随着时间流失而不再先进。

二、公安机关培养先进典型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偏差,摆位不正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对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故而对培养树立先进典型的工作重视不够,习惯于短期行为,将其割裂为阶段性的软任务,有时风风火火,有时冷冷清清。面对日益繁复的公安工作,时常忽略掉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工作。由于缺乏领导足够的关注度,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失去了组织领导的保障和支持,致使该项工作裹足不前,建树甚微。

二是民警自身认知不正确。不少民警对先进典型存在羡慕和抵触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他们渴望成为先进典型,但又认为这种好事不会轻易落在自己头上,自己的争取和努力是无谓的。另一方面,他们也害怕成为先进典型,认为当先进典型太难、太累、太苦,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比别人受限更多。由于存在这种片面的、错误的认知,导致民警参与积极性不高,工作展不开局面,良好的初衷以微弱的效果收场。

(二)评选先进典型体制陈旧,旧习难破

一是评先指标性过强。评选先进典型的方法是分配指标占主导位置,将其作为“平衡”工作的一种手段,大家各分一杯羹,形成表面上的皆大欢喜。其结果是有的单位根本就没有符合要求的先进典型,但为了指标不落空,为了自身利益,就降低标准勉强找典型;而有的单位符合要求的典型较多,但苦于没有指标,只得忍痛割舍。在这种模式下,不是先有事迹后有先进,而是先有先进后有事迹。其结果是使先进典型的事迹或是平淡无奇,没有亮点,没有感染力;或是完美无瑕,夸大其辞,片面追求高大全。不可否认,这种模式有其操作的简便性和经济性,但也确实使得那些值得推举的准先进典型人物,因为等指标或指标的受限不能脱颖而出,得不到相应的待遇和认可,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

二是领导话语权过大。评选先进典型领导的主观意志举足轻重。当领导的看法和广大民警的看法不一致时,当领导的着眼点和广大民警的着眼点不一致时,有时会出现超越大众意愿的结果。在这种情况F,条件之外的因素比重扩大,人为左右的干扰力量增强,其结果是集思广益的民主功能没能正常发挥,内定或者轮流坐庄堂而皇之地跃然纸上;评先评优可能成为一种作秀,大张旗鼓、全面动员、层层推荐成了障眼法,兴冲冲地参与成为徒劳,其结果是广大民警的声音没有得到重视,不能达到选树先进典型的目的。

(三)现实因素制约,束手缚脚

一是公安经费紧张,捉襟见肘。公安工作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需要经费来保障。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历来被作为软任务看待,得到的经费支持一向不多,在工作上不免有心无力,有时工作只能做到一半。就算是少之又少的经费,还可能因为有关工作需要而被压缩和削减。故而在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培训、关爱慰问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乏力,较难保持典型之花长开不谢,出现选树的先进典型打不响、树不长,缺乏典型效应的局面。,二是宣传力量分散,各自为阵。宣传上以块为主,地域的局限性和自我性较为突出。对于先进典型,基本上还是本地宣传本地,很少主动引进和宣传外地先进典型,除非上级机关要求或开展统一宣传。公安机关与其他党政部门的合作力度不够,宣传上部门主义较为常见。一般只对本系统的先进典型大写特写,对其他系统的先进典型则惜墨如金,最多是顺应形势要求发一些短消息。另外,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的公共关系处理还需进一步提高,新闻媒体的配合报道是宣传攻势上极为重要的环节。现在的情况是新闻媒体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做阶段性的报道较为普遍,长期、连续性的报道相对欠缺。

三是考核验收简单,较为粗放。对先进典型的确定,在考核验收环节上书面审核是主要的方式,深入实地倾听民警、领导和群众的反映,深人实地查看实际工作成果的较少。一些地方被高指标、高数字、高语言所迷惑,不注重或直接就越过考核验收的环节,存在组织人力坐机关造典型,或逼着下级出典型的现象。导致有的先进典型“含金量”不高,有的先进典型刻画痕迹明显,有的先进典型不能引起广泛共鸣。

三、公安机关树立培养先进典型的

(一)全面提高认识,筑牢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坚实的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要高度关注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工作,要站在推进公安事业持续发展的高度,立足队伍建设的全局去思考和研究,要积极搭建平台,开拓先进典型孕育发展的空间,在育人、用人机制上向先进典型倾斜,在组织上为树立培养先进典型提供有力的保障。政工人员要认清形势,提高使命感、责任感,要将唱响主旋律,讴歌感人事迹,大力树立培养先进典型,调动广大公安民警更加积极履行公安职责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认真当好党委参谋助手的角色,深入基层和一线,发现、培养、推荐、宣传先进典型,做到深入开发、精心策划、合理使用、有效管理。

(二)建立健全机制,创造树立培养先进典型顺畅的工作环境

一是健全评先机制。评选先进典型要取消指标分配,既要宁缺勿滥,又要有则立之。如果一个单位或部门没有先进典型就不要找典型,宁可少评先进典型也不能降低先进典型的标准,一旦有了符合标准的先进典型人选,则要敢于突破指标的限制,及时推荐树立宣传培养。同时,在评选过程中要依据标准,坚持民主,减少领导主观倾向,用事实说话,从而提高民警对先进典型的认可,使先进典型真正深入人心、受人尊敬。

二是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先进典型具有时代特色,互通性较强,党政部门之间要增进交流,互相引入先进典型,不论是哪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都要予以宣传报道,扩大先进典型的影响面。同时,要加强同新

闻媒体的协作,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共同目标,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全面及时了解并由他们检验评判先进典型,最终使部门先进典型成为社会先进典型,以此推动学习先进典型的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加强激励保护机制。要在公安经费中安排预算,保障对先进典型进行升级培训,适当组织外出交流,在节假日开展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止先进典型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要在政治待遇上优先考虑,把好先进典型使用关,防止人才浪费,让其在适当的位置发挥才干。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不正确的指责、讽刺和挖苦、恶语中伤先进典型的人和事,要严肃批评教育和处理,积极创造切实尊重典型、爱护典型的氛围。

四是建立监督机制。要加强自我监督.对本部门工作范围内的先进典型培养工作进行跟踪督查,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监督,开辟并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吸纳和体现基层群众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信任度,夯实群众基础。要扩大社会监督,欢迎和借助大众传媒,把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检验之下,使先进典型工作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反映社会共同意愿。

(三)狠抓各项环节,使树立培养先进典型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善于及时发现先进典型。先进典型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是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产生并客观存在的,我们应当以敏锐的眼光,从纷繁中发现令人振奋的亮点。要抓住本质和主流,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不能求全责备,只要本质和主流有“闪光点”,有意义,就可以考虑选树。要有发展观念,典型不可能是“终身制”。要破除资历、辈份的限制,在关心爱护老典型的同时,热心发现扶持新的典型,不断为典型群体输入新鲜血液。要勤下基层,大部分先进典型都来自基层一线,只有走进基层群体,才能真正发现他们的首创,捕捉到独具的特色。

二是善于认真选择先进典型。我们要选择能够反映公安工作某一方面,昭示公安事业发展趋势某一特点的先进典型,注重时代性、代表性和群众性。要注意选择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致力于基层基础建设,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用这样的典型去影响、激励更多的人。要注意选择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特别是基层一线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使触角延伸到各个群体,增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的辐射广度。要注意选择群众基础好的先进典型,先进典型应当植根于群众,为群众所信赖和接受。群众基础深厚,才能够增强先进典型激励功效的发挥。

三是善于准确提炼先进典型。提炼先进典型,要抓住先进典型的精神实质,不能是泛泛的材料堆砌;要聚焦先进典型的自身特点,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千篇一律,要使人物和事迹一起深入人心。我们要从先进典型生动鲜活的事例中寻找闪光点,挖掘深层次的内涵,进行系统地研究梳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保证每一个先进典型的内涵能够充分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是善于考核验收先进典型。要主动深入到准先进典型的工作生活周边进行细致的调查,通过走访、座谈和明察暗访广泛听取和收集意见,既听主管部门的,也听民警和群众的;既听党内的,也听党外的。要坚持标准,特别是对典型经验或事迹中涉及到的重要成果,应通过相关部门予以进一步审核验证,使真正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

五是善于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一要立体宣传推广。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刊、杂志、宣传窗、黑板报、墙报等载体,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厂泛采用通讯、记者述评、消息、特写、言论、照片等新闻手法,全面进行集中报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与有关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形成宣传先进典型的合力。在组织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演讲会等树典型学典型的活动时,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文艺活动形式,以形象、直观、情感的力量激励人,使群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更多人了解典型、学习典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二要客观宣传推广。真实是宣传的生命,既不能想象推理,又不能张冠李戴。那种为出名挂号争彩头而层层拔高、华而不实的宣传,只能把典型引向歧途。因此,要注意“四个防止”:防止完美无缺,要有什么就说什么,既讲优点,也讲不足;防止就事论事,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讲究艺术性;防止随意拔高,要注意掌握分寸,留有余地;防止“一刀切”,具体指导上要区分对象,因地制宜。三要系统宣传推广。必须克服零散无序的状态,宣传要有系统规划。要根据先进典型的特点,系统安排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先进典型的全貌;要处理好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使先进典型“墙里墙外一样红”。宣传单项先进典型时,要兼顾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并按计划有始有终地宣传;宣传群体先进典型时,要顾全大局,统筹安排,既要突出重点,又不能顾此失彼。

六是善于培育管理先进典型。同任何事物一样,先进典型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组织的关心培养。尤其刚刚崭露头角的先进典型,可塑性强,持久力弱,如果不注意呵护,就会使一个很好的典型趋向平庸,半途而废。同样,一个成熟的先进典型,如果不在巩固提高上做文章,就可能停滞不前,难成栋梁。各级党组织和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制定先进典型培养管理的长期规划和近期方案,建立先进典型档案,定向跟踪,实现动态管理,切实把典型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对典型个人和集体,要让先进典型知道现在应该干什么,下一步应当怎么干,达到目标和效果是什么。同时,要教育先进典型正确对待荣誉,不骄不躁,引导他们自觉把荣誉当动力,时刻鞭策和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荣辱观,经受住各种考验。要教育先进典型正确对待别人,加强交流,虚心学习兄弟单位和其他同志的先进思想和经验。要帮助先进典型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如何做好先进典型的培养、选树工作

先进典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的先进性和广泛的示范性。先进典型是旗帜,是号手,是力量,它带给我们的感受更直观而真实,带来的效应强烈而持久。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发展时期,充分挖掘和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和引领作用,对于增强企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先进典型代表企业发展的潮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引领性,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和效仿。笔者认为,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注先进典型的培养和成长。注重典型的培养和成长,在培养典型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典型内涵,完善典型形象,使典型尽快成长起来,在企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保证学习典型的主动性和长期性。

二是选树先进典型要做到客观真实。真实是先进典型的生命,先进典型之所以能打动人、感动人、激励人,是因为他们源自生活、来自群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对先进典型,不能为了宣传目的而人为拔高、做秀,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先进典型的正面引导作用,还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企业选树典型要面向基层群众。生产一线是先进典型成长的沃土,选树典型要认真倾听一线员工的心声和意愿,贯彻群众路线,善于从普通员工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让员工从身边人、身边事看到不一般的境界,从而激励自己向先进典型学习,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注重先进典型宣传方式。典型宣传要根据不同时期中心工作,确定宣传主题和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宣传。要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改进典型宣传的方式和方法,将典型宣传以员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展开,确保取得较好效果。

四是努力营造学习典型的氛围。学习先进典型不是一句口号,要把创先争优作为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以点带面,以少数带多数,使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人员都学有标杆、追有目标。不断总结典型理念,营造典型文化,搭建广大员工学先进的平台,使员工在思想上认同,在情感上接近,在行动上践行的培养选树工作,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更好地完成各项公安保卫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要从七个环节入手培养选树先进典型。

把握认识环节,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树立大局意识。各级领导要把抓先进、树典型上升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队伍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落实,切实承担起把关定舵的职责,为培养选树典型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二是树立责任意识。各级领导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做到分工明确、责权清晰,与

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奖惩,以此凝聚警心,激励斗志。三是树立争创意识。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和 “跟典型学什么、比什么、怎么做”大讨论,将队伍思想引导到争先创优上来,营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把握发现环节,精心选拔苗子

发现典型是重要的一步,只有发现那些工作实绩突出的先进典型,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为此,政工部门要立足于基层,通过逐级设立先进典型联系人,从各个层面发现先进典型的好 “苗子”,通过给他们设定近、中、远期目标规划,有计划、有目标地推动他们健康成长。同时,为每名 “苗子”建立动态档案,为选树典型奠定基础。

把握培育环节,搭建发展平台

培育先进典型就要为其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土壤,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时常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为其发挥才干创造机会,使他们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把握总结环节,促进典型成长

具有时代特征、跟上发展需要的先进典型能使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政工部门要经常性地捕捉民警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鲜活事例。在履行上级部署的任务时,更要及时挖掘出一些先进事迹,发挥他们旗帜与榜样的作用。同时,要通过不断总结,让广大民警既学到典型的精神境界,又能学到典型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运用到自己 的本职工作中去。

把握推广环节,扩大示范效应

成功推出先进典型,搞好宣传是必不可少的。内部宣传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把典型的闪光点展现出来,使广大民警认识典型的价值和示范意义,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典型的知名度。外部宣传要积极与新闻媒体沟通,在媒体上向群众宣传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扩大典型的影响力。通过宣传推广,达到“墙内开花,内外皆香”的良好效果。

把握表彰环节,弘扬队伍正气

对于先进典型,要将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予以表彰。要通过表彰典型,激励广大民警不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营造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在面对重大的紧急任务时还要打破常规,采用战地表彰的办法,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民警,第一时间给予表彰,以鼓舞士气,弘扬正气。

把握关爱环节,永葆典型活力

在表彰的同时,各级领导要加强对先进典型的关心、指导、帮助,使他们始终保持先进性。要经常开展谈心活动,及时掌握先进典型的思想动态,密切关注先进典型的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情况,帮助先进典型正确对待荣誉与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先进典型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发展和进步,激发先进典型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江干区公安分局规范典型管理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

2009年04月28日 12:34:50 浙江文明网

来源: 浙江文明网 作者: 江干区文明办 编辑: 毛昌伟

今年来,江干区公安分局通过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先进典型的管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努力培育一批德才兼备、能代表公安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发展水平和方向、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先进典型,推动了各项公安业务工作得以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领导,把典型培育纳入队伍建设重要位置。

运用先进典型激励、带动和影响公安民警,历来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公安机关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该局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先进典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加强先进典型管理工作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基础性工作,早抓真抓,抓出实效。该局通过开展季度“执法之星、基础之星、服务之星、破案之星”和“十佳钱江卫士”的评选活动,发掘和培育更多具有时代特点、公安特色和榜样标杆的先进典型,进一步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队伍中营造爱岗敬业、勇于拚搏、争先创优的氛围,确保整个公安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严格标准,树立先进典型管理工作正确导向。

一是坚持真实性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不溢美、不浮夸,坚持“真、善、美”的根本道德标准,以“贴近百姓、服务社会、可亲可敬、群众喜爱、人民满意”基本要求,确定富有时代气息的人物典型,选树群众喜爱认可的时代楷模。二是突出先进性标准。在典型选拔培养过程中,把现实表现与发展潜质、警种特色与岗位优势统盘结合起来,重工作绩效又兼顾能力潜质,重警种特色又兼顾岗位覆盖面,使更多的典型脱颖而出、茁壮成长,使先进典型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切实增强先进典型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三是注重专业性标准。在典型选树时,特别注重那些位于业务前沿、敢于创新和创业的专业技术带头人、单项先进骨干、以及涉及公安工作不同领域、各方面多有建树的复合型人才,为公安机关及社会各界所公认的先进集体。四是把握时代性标准。紧紧围绕公安机关新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新的期待,结合公安机关的职能实际,来充分挖掘先进典型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五是体现创新性标准。创新典型宣传、培育的方式和方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典型的可亲、可学、可爱。进一步改进宣传手段和宣传方式,既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平凡工作岗位显现的时代风貌、精神境界、博大情怀、高尚品质,使人感到可信可亲,更注重他们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所做出的不平凡事情和业绩;既重声势,更重效果,不断增强宣传先进典型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及时把握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警察英雄模范的最佳形象。

三、强化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先进典型的培育。

(一)建立发掘培养机制。一是建立典型培养人才库制度。充分发挥广大政工干部职能作用,针对先进典型的标准和要求,把平时掌握了解和发现的先进苗子、先进人物、先进事迹

等,分门别类,在建立民警队伍先进典型培养人才库。二是建立典型培养目标制度。紧密依托队伍建设实际,制定典型培养计划,对典型苗子进行有重点的培养,着眼于队伍整体发展规划,做到典型培养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二)完善日常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先进典型应按不同层级进行管理,对列入管理的典型建立工作档案,及时记载先进典型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疗养、荣誉变更等重大事项。二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各政工干部经常与所管理的典型进行沟通联系,及时了解典型的工作、生活情况,对先进典型发生变化的事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年终总结,每年对先进典型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考核。三是实行奖励审核制度。对申报立功嘉奖、荣誉称号和表彰奖励等,由政工部门进行考察报批、审核,确保典型质量。(三)强化保障优扶机制。一是加强对个体典型重点教育培训。对那些有培养潜力的典型,有重点地进行专业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媒体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其个体素质。二是对典型集体给予必要倾斜。把那些工作思路清晰、善于创新、敢抓敢管的干部充实到典型集体班子中,以保持典型集体良好的整体素质和旺盛的战斗力,并在经费安排、装备配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三是加大典型的优抚力度。在政治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爱护各类先进典型,在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典型的家庭贫困、家属子女就业、就学等困难,也要力所能及地给予扶持帮助。

四、注重实效,着眼全局把握典型培育工作要求。

一是高度重视,发挥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典型整体工作的谋划,做到科学发现、科学培育、科学扶持,以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发掘培育好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旗帜作用”和“榜样力量”。二是强化宣传,扩大典型的社会影响力。努力拓展宣传外延,把先进典型推向社会,不断提升队伍形象,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简报、局域网、内部报刊杂志、开发警察文学和戏剧艺术等多种载体,构建起多角度、多途径、覆盖面更大、影响力更强的立体宣传平台,全面系统地展现先进典型的崭新风貌,打出公安的品牌,形成典型宣传的“集约效应”,提高警察文化的渗透力和亲和力,提升典型的长久生命力。三是及时表彰,凸显典型的激励作用。坚持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奖励条令》、《浙江省公安机关奖励工作规定》等,及时给典型予记功嘉奖和表彰。对荣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先进典型,以召开公开命名大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予以表彰奖励,扩大先进典型的内外影响力。并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图片展览、英模与民警的面对面交流等形式,进行专题的教育与互动,在公安队伍内部形成“学先进、争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形成公安先进典型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之势。

安溪县公安机关深化典型选树、创先争优十项工作制度

www.xiexiebang.com 2010-11-05 18:2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深化典型选树 服务创先争优

安溪县公安机关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始终坚持典型示范引路的工作方法,大力倡导“逢冠必夺,勇创一流”的理念,把典型选树、制度创新作

为弘扬安溪公安精神、唱响队伍主旋律的重要抓手,在全局形成了学好身边先进、做好手头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争创活动氛围。

一是加强创先争优工作氛围。将创先争优工作纳入全县公安机关“三个必训”等教育培训内容,大力倡导“逢冠必夺,勇创一流”的理念,大力增强创先争优和典型选树意识,大力提高创先争优工作水平。

二是不断完善绩效考评工作。在全县公安机关持续推行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细化机关业务单位、基层派出所及民警考评细则,做到科学考评,量化考评,并作为创先争优工作的重要依据。

三是着重培育选树先进典型。注重从工作中培植选树典型,每年至少发现和培植1个(项)集体、典型个人和先进工作方法。在公安网主页设立专题栏目推介先进典型,并利用《公安工作简报》及时刊载各警种各部门以及基层民警创新工作举措的典型经验。2010年初步选树龙门派出所“强化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为典型工作方法上报市局。

四是落实综合考评单位激励措施。各业务单位工作在全市综合评比排名前三名的,对各单位分别给予5000元、3000元、2000元奖励;基层派出所工作综合考评列前三名的,对单位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1000元奖励;同时,对考评优胜单位民警在授奖立功、评优评先倾斜照顾、优先考虑,视情对该单位主要领导记功。

五是加大干部竞争交流力度。按照《干部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民主、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推行实绩用人方式,确实把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围绕实绩推动主要业务警种、机关科室、基层单位、内安溪和外安溪及热点岗位的交流,实现交流规范化和常态化。

六是进一步推动解决民警职级待遇。对各单位副职领导、民警,平常工作表现较好,符合提拔条件,经考核合格,副职领导争取给予解决非领导职务,民警可以破格提拔为副股或正股级干部。

七是制定竞赛夺冠民警激励措施。对在公安部、省厅、市局(或相当级别)举办的各项综合竞赛活动中取得第一名的,单位给予呈报集体三等功,个人表现特别突出的给予呈报个人三等功。

八是推选全市公安机关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民警察。每两年推选一次,每年评选全县公安机关先进单位2个、优秀人民警察5人,同时从中选报1个单位、2名民警参评全市公安机关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民警察。获得市局奖励的市局直接记集体三等功及个人三等功。

九是制定重大典型激励措施。对被授予地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不含专项工作)以及被选树为重大典型的单位主官和优秀个人,在晋级晋职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人事调整时破格录用。

十是建立功模疗养制度。每年组织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荣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不含专项工作)的公安英模外出疗养或休假。(安溪县委创先办)

第四篇: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

引言

警察,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既非天造地设的自然之物,也不是人类与生俱有的现象,而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产生的社会政治现象。而我国现代人民警察机构的建立,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已有近60年的历史。1949年10月15日到11月1日,我国召开了全国公安高级干部会议,也就是第一次全国公安会议,着重研究了全国公安机关的组织机构的问题,明确国家设公安部,省、自治区设公安厅,市设公安局,地区设公安处,县设公安局,城镇、农村设公安派出所。这是随着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而建立起来的警察机构设置,这个设置沿用至今也没有改变。

每一个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而我国公安机构设置50余年的时间却变化不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复杂,刑事犯罪的动态化、组织化、职业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各种利益格局的快速调整,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使公安机关维护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宽,压力和挑战增大,而旧的公安机构设置显然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式。集中表现在基层公安机构设置的越来越多的弊端。何谓基层?基层就是指公安机关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的最基本的战斗实体。在公安机关,基层是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级平台。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队伍素质、执法水平、警民关系也主要体现在基层。如何对现有的公安机关基层机构进行改革,有效提升公安机关的警务效能,切实履行新时期新阶段承担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基层公安; 改革; 设想

要谈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设想,首先要弄清现有公安基层机构的所存在的弊端,现有公安基层机构的所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分工不清,职责不明,非警务活动过多。

拿公安派出所来说,既要管理户籍,又要抓治安防范,还要打击犯罪,治安刑事一把抓,既没相应的技术手段,也没相应的法律手续,办理一个刑事案子层层审批就要派出所、刑警队、分局来回跑,这还不说,各类警卫、会议连续不断,甚至还要参加维持交通秩序、消除消防隐患、协助文化、工商、税务等等一系列本不适合派出的活动。可以说现在各方面都把派出所看成是一个万能机构。非警务活动已经严重降低了警务效能,九十年代以来,公安机关进行了一系列正规化建设,警察的职能由管理型逐渐向服务型转变,这无疑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公安机关向社会公开作出了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的承诺,为整个警队戴上了“有困难找警察”高帽。警察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现行违法犯罪活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更好地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日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警力普遍不足,许多刑事案件因为警力不足影响侦破。

二、警力不足,特别是会工作,能工作的警力严重不足。

中国的警力万分比比较低,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十三,发达国家都在万分之二十几、五十几。而就是这万分之十三的民警中,会工作、能工作的民警又能占多大比例呢?而这些能工作会工作的民警又是分配在哪个部门呢?拿刑警中队来说,一个中队如果有15人的话,去掉中队长、教导员、副中队长也就10来人,这10来人里还有1到2名女同志,剩下的七八个人里又有1到2名老同志,这样算来剩下的五六名民警中难免有身体不好的,或者业务能力不强的,或者不想干工作的,除去这些真正战斗在一线的民警有几个?随着近几年警校学生分配数量越来越少,部队转业干部越来越多,公安民警的年龄结构会继续变的更加不协调。面对本来就不富裕的警力,一面说要学习与工作两不误,一面要民警停下手中的活参加集中学习;一面在开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育。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这该让民警如何协调呢?

三、警务保障不力。

从警务保障看,首先是武器装备的问题,2006年之前基层民警基本处于赤手空拳加肉盾的原始状态,我在某派出所工作期间就遭遇过拿着板砖守候嫌疑人的闹剧,一些地方的民警没有武器装备,但又要履行职责,面对警情和犯罪份子,无奈只好把钢管、木棍放在警车上防身,真是悲哀;再说工作设备和工资福利,一般城市的公安派出所基本上都有了计算机,但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有车没油,民警用自己付费的手机接处警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单位甚至出现破案费用由发案单位先行垫付的尴尬局面;个别地区民警工资至今无法按时到位。而且很多地方嘴里喊着重基层,实际除了加重基层工作负担之外,其他方面都没考虑基层,基层民警工作负担比机关重,工作时间比机关长,工资待遇却比机关少,试问谁还愿到基层去工作?从全国而言,民警医药费用普遍紧张,慰问、抚恤金标准太低。倘若连这些工作必备条件都不能充分满足的话,“从优待警”岂不是一句空话?

我个人认为面对如此多的问题,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方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要切实改变公安工作诸多弊端,必须要彻底革新。

首先,打破现有的以派出所为中心打防结合的综合治理机制。派出所这个机构在我国存在了近60年的历史了,要改革就要先去掉派出所这个机构,从新分配现有警力。

将户籍部分收归分局户籍管理科,由分局在下设几个办公地点,只进行人口和户籍管理。现在一个城市的各个区都设有公安分局,每一个分局下设的各派出所由区域界限,比如相邻两个派出所之间的分界线,可能是一条直线,也可能是一条曲线甚至是断断续续的线,有的以一道墙为界,有的以马路中间为界,还有的这个房子归甲派出所,下一个房子归乙派出所,再一个房子又归甲派出所,甚至同一个居民小区也被看不见的线一分为二,别说老百姓弄不明白,就是在基层工作的民警,没个三五年心里也没底。取消按照社区进行的划分,不论你属于那个社区,只要在大的行政区范围内,就可以在任何一个户籍管理点办理业务。这样更方便群众,老百姓再也不会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个派出所了,也不会因为办理户籍业务派出所分局来回跑了。

取消社区民警设置,片儿警曾经与刑警一起成为中国公安的代名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片警虽然也在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几度更名到现在的社区民警,但不得不承认片儿警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以前我国居民普遍居住在街巷或者固定的单位宿舍,人员流动小,左邻右舍的情况每个人都能掌握,片儿警在那时对与公安机关了解辖区重点人口情况,摸排案件线索起了巨大作用,而现在的社区居民流动量大,片儿警完全掌握人口信息很不现实,现在的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除了每天编造不同的数据应付上级以外就是和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有油水的单位或者企业吃喝,且多以下社区为名去忙私事。所以取消这个警种势在必行,腾出很大的一部分警力支援街面巡逻和打击犯罪。

还有就是改革现有的巡逻联动机制。派出所取消之后巡警要承担所有的处置警情的任务。街头路面是各种财富展示和进行交易的地方,被称为“潜在的犯罪现场”。西方警界历来将巡逻勤务列为主要职能,美国的一些城市投入巡逻的警力达到总警力的70%。事实证明,“以空间换时间”是科学配置警力、提高用警效率的优选。1994年2月24日公安部发布《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之后各个城市基本都建立了人民警察巡逻机制,成立了巡警队,并使之与指挥中心,110报警台相联动配套,对警情进行先期处置。

所以首先要改变巡逻方式,变车巡成步巡为主、车巡为辅的巡逻方式,一方面解决了有车没油的问题,另一方面步巡拉近了警察与老百姓的距离,增加了见警率,且减少了巡逻死角,即使是小街小巷也能顾及到。而且现在我国很多大中城市交通状况较差,驾驶巡逻车往往很难第一时间赶到警情现场,而步巡则不存在这一问题。要实行步巡还要解决两点问题:一是警力问题。香港警察实行的是步巡的巡逻制度,但香港城市面积小,警察比例高,增加警察的绝对数量并不现实,警力的配置水平既要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对警力的需求,又要符合政府财政的支付水平,更多的是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900多美元的人均GDP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三、四十分之一,从经济水平上考虑,我国目前不可能大规模地扩充警察队伍。而内地要想也实行步巡就必须把主要警力放到巡警来,改变现有的水桶状警力配置,变为三角状警力配置,近几年公安机关大力推行警力下沉,但却走了弯路,警力下沉的同时,必须实现资源下沉。必须下沉相同甚至更多的基础设施、基本装备、经费,否则基层更会苦不堪言,“没人干事”变成了“人浮于事”;过多的人挤到经费紧张的基层,更会让举步艰难的“战车”陷入无法行进的泥潭。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已经下沉的警力势必会重新回到工作环境、生活条件都更好些的机关。所以改革不能治标不治本,如果基层工资福利以及职务晋升方面比机关好,相信会出现机关民警抢着去基层的现象。只有警力充足了,步巡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支援保障问题。警情的处置往往是从群众拨打110开始,我国现有的指挥中心调度能力十分底下,一个电话打到110报警服务台,接警的民警要详细询问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按照区域划分转到分局指挥中心,分局指挥中心接听人员会再次询问一遍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按照区域划分转到派出所接警电话,派出所的民警会第三次询问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再驾驶出警车去警情地点,如果每一个环节都能迅速不拖拉的完成,从老百姓打电话到民警赶到警情地点起码也要20分钟。并且110指挥中心只是机械的派警,而不是按照警情的种类进行合理调配,对明显的非警务报警也没有筛选。而对于派警之后,出警人员遇到的各类无法解决的情况,指挥中心也不能给予很好的支援。所以巡警应由市局统一管理,不进行区域划分,配备完善的通讯系统,增加相互支援,减少中间环节,对巡逻人员和车辆进行编号,巡逻固定区域。成立专门处置调配警情的指挥中心,卸掉原来指挥中心承担的材料编写和信息汇总任务,现在很多地方公安机关都成立了信息研判中心,这些任务可以交给他们。新成立的指挥中心负责调配一切机动力量和资源,包括交警队和防暴队,以应对现场出现的不同情况,而防暴队在没有大型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分出一部分警力支援街面巡逻。这样就形成了以巡警为中心,以指挥中心为依托的配套警情处置机构。

另外与之配套的是对于巡逻民警的装备问题也要改革,近年来,暴力抗法袭击警察事件频频发生并呈上升趋势,袭警手段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从侮辱谩骂、围攻阻挠,到暴力抗法、殴打伤害民警,甚至打砸基层公安机关,更有甚者,在警察亮明执法身份后,一些人仍然叫嚣“打的就是警察!”,面对越来越恶劣的执法环境,我们不能指望那飘渺的立法去改变,只有从自身出发。2006年,公安部象基层公安机关配发了单警装备,包括制服性警械的甩棍、液态瓦斯和左轮手枪。但液态瓦斯喷射距离近,且雾化严重,伤人伤己,左轮手枪根本配发不到民警手中。香港的胡椒喷剂射程长达十几米,且成水柱状,是很成功的制服性警械,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警察在街面巡逻中的威慑力很大,很大一部分源于制服性警械的合理配备。一个人在攻击警察的时候不会考虑袭警的后果,他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和警察谁处于优势地位,面对一个全副武装的警察,很少有人会产生袭击的念头。所以对巡逻警察合理全面的配置制服性警械是必须的,改变以前领导宁肯多点伤亡,也不能在枪支警械方面出问题丢乌纱的错误观念。

第三是加大基层刑警队的科技含量。虽然重证据轻口供喊了很多年,但目前我国刑事证据提取的技术应用水平还很低,目前刑事侦查任务大都落在基层刑警中队身上,但刑事侦查所需要的大量技术和侦查权限却集中在市公安局一级,对于技术的使用又把关很严。既然有了成熟的高科技破案技术就要多应用,而不要拿着当个宝贝,不舍得用。象定位,追踪,鉴定等各项高科技刑侦技术有些设定的使用级别过高,中小型刑事案件无权使用,而有些则设定的使用权限过高,很多分局机构掌握的技术却没有权限使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刑事侦查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很多中小型案件都用上了象DNA鉴定这样的高科技含量的手段。所以应该将刑侦技术下放,将原刑警的技术中队进行扩充,增加专业人员,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破案的技术含量,同时建立完善的技术应用规章制度,避免技术的滥用。只有办案的科技含量增高了,才能从根本上做到重证据轻口供,杜绝刑讯逼供的发生。不然传统的办案方式很难改变。

总之,基层公安机关机构改革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部门的事,而要从全局各个方面都进行相应的变动,建立一套与之相应的机制,只有这样,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固守旧的思想和制度就要被社会淘汰,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通过改革中国公安必将站到世界警察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苏亦工著:《中国近代警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篇:级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报告

**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情况汇报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4月11日

**市政府机构改革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编委、省编办的具体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现已完成。根据省编委《转发中央编委关于开展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机编„2010‟5号)和《关于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机编办„2011‟61号)要求,我们迅速开展了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在中共**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按时完成了市级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工作,并依时按要求向省编委、省编办提交了自查评估报告和政府机构改革评估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市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去年下半年,根据省编委《转发中央编委关于开展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机编„2010‟5号)要求,我们印发了《关于开展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市机编„2010‟76号),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组织开展了政府机构改革自查评估工作。今年2月28日至3月4日,市编办组成两个调研检查组,对我市8个县(市、区)的机构编制重点工作开展了全面的督导检查,就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工作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实地抽查,初步完成了县(市、区)的政府机构改革评估检查工作。

3月下旬接到省编办《关于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以后,我市高度重视,就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关于自评、省评估组评估、交叉互评、县对市的倒评、公众评估等五项评估工作,制订了《关于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的工作方案》,并按方案部署如期完成了如下工作:一是准备好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自评报告、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评估表、制作印制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公告栏和问卷表三个材料;二是认真筹备市政府机构改革评估座谈会、公众访问问卷评估活动二个活动,迎接省评估组评估检查工作。

二、**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情况

**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从2009年11 月开始正式组织实施,至2010年4月底基本完成,政府各部门“三定”规定运行平稳,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后,市政府设臵工作部门32个,实现了政府机构个数和现有行政事业编制总量两个不突破(见附件《**市人民政府机构设臵表》)。

三、**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主要做法

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是一件牵动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新一轮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我市高度重视,按照中央、省的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力图确保政府机构改革工作健康、有序、扎实、稳步推进。经过努力,较好地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为我市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在这次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这一主线,抓住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这一龙头,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抓方案制订。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市机构编制部门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关系等问题多次深入各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明确以转变职能为核心,以转变思想观念来促进职能转变,以整合资源来推动职能转变,以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来促进职能转变,以政府购买服务来提供职能转变,努力推动政府机构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从而为制定机构改革方案、实施意见、配套政策和做好部门“三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3月份省委省政府出台《广东省市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意见》后,我市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加强上下沟通,得到省编办的大力支持,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上级精神和**实际,从有利于**的发展、稳定和服务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部署出发,认真贯彻积极稳妥的工作方针,既有力推进机构整合,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又积极开展民主协商,反复沟通、消化矛盾、减少震荡,从而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通过几易其稿形成方案初稿。我市方案初稿既在“大部制”改革方面有一定突破,又充分体现了**特色,由此实现了“三个一次性”,即一次性通过市编委会审议、一次性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一次性通过省委省政府审批,最终形成《**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同时,我们还拟定了《关于认真做好市政府部门“三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为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二是抓部署实施。2009年9月省编委批准了我市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按照当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时间要求,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按时完成改革任务,我市及时召开动员会,市委副书记、市长作动员报告,并下发《**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和《关于认真做好市政府部门“三定”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同时,认真组织“三定”工作业务培训,规范“三定”规定审批程序,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的原则,分组审核工作部门“三定”规定。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编委会高度重视,全程参与,靠前指挥,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进行研究部署。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正确引导舆论,严肃改革纪律,严格工作程序和时间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任务。

三是抓整体联动。政府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高度重视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在市委、市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纪检、组织、编制、人事、财政、审计、国有资产管理、档案等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合力推进。机构改革之初,市机构编制部门就和监察、财政、人事、审计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严明政

府机构改革纪律的通知》,加强了机构改革的政治纪律、机构编制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和保密档案纪律,并与组织、档案等部门沟通协商,推进改革配套工作。正是由于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从而保证了整个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成效

与历次机构改革相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特色主题鲜明,呈现“两大亮点”:一是政府职能得到明显转变,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得到进一步推进,从制度上进一步凸显了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公民与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二是部门责任得到明显加强,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了其相应承担的责任。

改革后,我市政府各部门运行平稳,政府机构改革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务服务、理顺职责关系、健全行政运行机制等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是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突破口。

1、按照“对内放宽、对外放开、对下放权”的原则,下放营业性演出活动审批、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审批、林木种子生产许可证核发等9 项社会管理和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给下级政府,涉及民族宗教、体育、文广新闻、国土、民政、教育等6个部门;扩大不跨地级市的探矿权转让审批、丁级测绘资质核准等 29项其他管理权限给下级政府,涉及农业、环保、公安等9个部门,发挥市场机制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水泥行业协会、市广告协会等 7个社会组织与政府、财政供养事业单位脱钩,减少政府微观管理职能;强化城市功能组建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将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除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和指导城市公共客运以外的职责划入市城市综合管理局。

2、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和新设定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查论证机制,国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文广新闻、交通运输、财政、城市综合管理等7个部门取消行政许可事项11项,占原行政许可事项的5 %,现市政府决定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75项;取消(不含调整为内部管理事项)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2项,占原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8%;理顺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

二是积极加强政务服务。

强化“窗口”机构直接服务,农业、卫生、林业、环境保护、国土等 28个工作部门共增加和加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78项。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重点领域、重要行业、民生环保的管理部门均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实行

“一站式”服务,规范部门对窗口的授权,凡能交窗口办理的事项,全部由窗口直接办理,不得另行受理,严禁多头审批、双轨运行。健全“窗口”机构办事制度,公开办事依据,简化办事流程,完善办事制度。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流程简化、办事流程公开有199项,全部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占全部审批事项的100%。推行政务公开,阳光政策,实现74项行政审批事项全过程网上办理,占全部审批事项的37%。

三是切实理顺职责关系。

坚持依法行政,合理界定部门权限。对职能交叉的问题,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理顺部门间职责关系14项,做到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管理范围边界清楚,便于充分发挥部门的积极性;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相互之间如何衔接,整合相同或相近职能的审批事项由一个部门为主管理15项;确需多部门审批的事项中有5项推行并联审批,占全部审批事项3%。同时,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磋商机制,部门间建立协调机制14项,推进政府高效协调运转。比如:组建市水务局,将市水利局的职责,以及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职责整合划入市水务局,解决了多龙治水、多头监管的问题;组建市交通运输局,将市交通局的职责,以及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指导城市公共客运的职责整合划入市交通运输局,加强了统筹区域和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职责;实现部门管理越位的退位,错位的正位,缺位的补位。

四是努力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统计、国土等 7个部门建立了20项落实部门责任的机制,建立了符合**实际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将评估结果与行政效能监督,与干部使用、评优、奖惩结合起来。健全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在完善行政决策、执行、监督机制方面采取了43项新举措,形成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在“三定”规定印发后,抓紧组织实施,严格按照“三定”规定履行职责、设臵机构、配备人员,做好定岗定员工作,38个部门按照“三定”规定设臵内设机构、加挂牌子、配臵职责。市环保局、市人社局、市水务局、市司法局、市经信局、市扶贫局、市安监局、市药监局、市教育局、市金融局、市卫生局、市计育局等12个部门制定了“三定”规定职责细化分解方案。

这次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了政府职能,优化了组织结构,进一步健全了政府责任体系,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推动了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建设,为我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绿色的经济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我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相比,与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办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改革不够配套。党政机构改革不同步,只改政府部

门不改党委部门,导致机构编制资源配臵不够优化,难以全面达到“精简、效能、统一”目的。政事、政企改革也不配套。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滞后于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机构改革难以完全达到预期。二是仍然保留了部分过渡性事业编制。由于我市行政编制少,难以满足正常的工作需要,这次清理议事协调实体性机构时仍有少量事业编制无法消化。三是机构编制反弹的压力仍然存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还需不断深化,尤其是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今后,我们将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新的起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真贯彻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文件,做好改革后的配套工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改革成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打好基础,不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法治型、廉洁型政府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而不懈努力。

五、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机构改革评估结果的运用,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议通过这次评估,总结经验,及时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深、做细、做实有关后续工作,切实把改革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实现机构改革全过程的闭合管理,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使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逐步形成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长效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围绕目标要求,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议从加快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根据各地所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加强统筹。一方面,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积极稳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另方面,紧扣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一总要求,根据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一政府职能定位,认真把握不同改革任务的特点和难点,推进政府“大部制”改革、富县强镇及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努力形成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职责体系。

三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为解决机构编制法规意识淡薄,机构编制管理随意性大,与机构改革相配套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建议抓紧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尽快健全和完善与机构改革相配套协调的机构编制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完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强机构改革的后续管理,探索建立编制总量管理和有增有减的动态管理制度,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建立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加强机构编制系统信息化建设,强化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机构改革成果,努力形成相对科学稳定的政府组织机构,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下载对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几点浅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县级公安机关机构改革的几点浅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印象管理”浅见

    对“印象管理”的浅见 ——关于“印象管理”的读书报告 【引言】:正如书中所说:“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所以,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

    警务机构改革中县级公安机关如何加强纪检监察工作5篇

    近年来,县级公安纪检监察机关严格按照“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严于律已,严格执纪,任劳任怨,为基层公安......

    对加强印刷质量管理的浅见

    对加强印刷质量管理的浅见企业是个经济组织,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中心工作。特别是在印刷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除了拥有大量的生产订单,生产任......

    关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旅游经济发展之浅见

    **湖,又名花凉亭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养殖、航运、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库,也是全省第二大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870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80......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范文合集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 对县级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考2010-02-01 湖南省常德市编委办何斌县级政府在整个行政管理体系中处于基层的位置,接近群众,其运行效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对如何当好乡镇干部的几点浅见(合集5篇)

    对如何当好乡镇干部的几点浅见 □ 常泽荣乡镇干部是连接群众的枢纽,发挥着上传下达、宣传引导的作用。要树立服务群众的主仆意识,要有良好的道德、职业操守,为人正派公道,把群众......

    对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浅见

    对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浅见当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带给机构编制工作无限的活力后,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把握大局、改革创新,开创机构编制工作新局......

    对识谱教学的一点浅见

    对识谱教学的一点浅见 吴利明 识谱教学只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部分,识谱是学习表现音乐的一个工具。因此,需要从音乐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各种音乐学习领域的关联上研究识谱教学。再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