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调研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机制调研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加强和推进,广大农村乘着“强农惠农”的强劲东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越来越快,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等公益事业,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资途径发生变化。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怎么办?所以我们应通过更多的是地调查,了解掌握各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和探讨创新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问题。
一、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农村村委会大多很困难。取消农业税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减少,特别是国家明令禁止向老百姓集资摊派,几乎导致村集体无处来钱,而刚性支出又加剧了收支矛盾,一些基层组织因此负债累累,村干部无人愿当,日常工作难以为继,在上级每年对村级机构实行转移支付后,由于经费非常有限,也只能勉强维持日常运转,农村公路兴建维护、农田水利建设、学校及卫生防疫等公益事业建设因无经费投入而陷入停滞状态。
2、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欲罢不能,逼迫上阵。广大农村群众对改善自已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非常迫切,特别是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后,更是群情振奋,常常以“丧失国家大好政策机遇是千古罪人”的说辞强烈要求村委会进行公益基础建设,而有很多的群众却把持国家的相关政策不愿出资出力,加上周边村组的发展变化,使得在职村干部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于是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方法仓促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结果是自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而造成建设项目半途而废,或是承建者垫资建成后无法支付建设承包款,引发债权人采取堵路、封门、上访、上诉甚至威胁村干部人身安全等极端形式向村委会负责人逼债,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形成群众受益而村干部受难的尴尬局面。
3、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难以兑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农村在进行公益事业建设时存在资金缺口,可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以“一事一议”的形式向受益群众筹资筹劳,但事实却上是会开了,手举了,字也签了,而临到了出资投劳的时候却推三阻四,不愿履行承诺,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出资投劳不均衡的现状,村级“一事一议”形同废纸,难以实现筹资筹劳的初衷,有的完全是为了争得国家对“一事一议”的奖补资金采取的一种形式。
4、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陷入恶性循环。为填补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缺口,村级组织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以解燃眉之急,以变卖集体资产甚至是不惜牺牲自然环境来获得公益事业建设资金,往往是竭泽而渔,吃尽子孙饭,暂时获得眼前的建设资金而丧失长远发展的基础条件,或者是置村级日常工作而不顾,长期在外找关系争资金,失去村级组织的必要作用,造成各项中心工作无法推动,上级政令无人贯彻执行的局面。
二、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对策建议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益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进程。
1、各级财政应切实加大对村级组织的扶持力度。
真正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反哺和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要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重点目标,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以税惠农;各级财政要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2、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推进“一事一议”有序实施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都是广大农民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以资代劳,也可以以劳代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要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和农民自愿投工投资改善自已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遵循公开、透明、自愿、协商原则和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确定那些农民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可以将几年的“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集中起来使用,循序渐进兴办公益事业。在运作过程中要及时将筹集的资金和使用情况全面公开,让广大群众在明明白白中心甘情愿的出资投劳,使农村基层干部在清清白白中理直气壮的运营管理。
3、创新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开辟建设资金来源的新途径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无疑最终应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但是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国家现时财力无法支撑;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以加速度增长,对未来财力有良好预期。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在一定限度内,发行公益事业建设国债或公债,缓解国家财力供给与建设资金需求在时间上的矛盾,突破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借未来资金解燃眉之急。这样,既解决了社会闲散资金无法聚集利用的问题,又解决了公益事业建设等米下锅的困境。
4、改革支农资金的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可以考虑把各项惠农补贴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去。按现在的惠农资金的发放形式,把各项补帖资金核发到每一个农户家庭,政府既费力,又费钱,且各农户有限的资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不了大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如能在农民同意的基础上,把各项惠农补帖资金以村为单位集中管理起来,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专项资金,集少成多办大事,效益会更好。这项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关健是要加强资金的管理,切实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
总之,建设好农村公益事业,是关系到全面建设惠及所有人的更高标准的小康社会,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调研报告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指政府财政通过预算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村级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建成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奖励或补助的行为。xxxx年,我县被省综改办确定为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后,我们严格按照《湖北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方案》精神,积极实践探索财政奖补工作,加快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全年共
有194个行政村实施289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项目,其中:新建和维修村内道路179条、281公里,建成小型排灌泵站18座、桥涵30座,疏扩各类沟渠392公里,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8处,新建村内公共活动场所5300平方米。完成项目总投资3566.8万元,其中:参加一事一议筹资42.2万人,筹资600.79万元;实际投工投劳174.6万个,折资1396.5万元;村集体自筹161.82万元,社会捐资98.65万元,其它筹资21.39万元;申请财政奖补资金1287.65万元。
一、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营造氛围。县政府成立了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县综改办负责财政奖补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财政局负责筹资、筹劳和奖补资金的使用管理,综改办、农监办、财政局联合负责筹资、筹劳程序和标准的审核。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财政所负责本乡镇财政奖补工作的日常事务,县、乡两级均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合力。为推动工作的开展,县政府召开了财政奖补工作动员大会,各乡镇召开了业务培训会,各村召开了政策宣传会,分层次对财政奖补工作的目的意义、奖补原则、奖补标准和配套措施等进行了讲解和宣传,做到了干部熟悉流程,群众理解政策,推动了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严明纪律,规范操作。严格按照省、市关于财政奖补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县内实际,针对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核、验收等各项环节工作,设计了筹资筹劳项目预案表、筹资筹劳基本情况公示表、筹资农户签字表、筹劳农户签字表、筹资筹劳审批表、奖补项目申报表、项目验收报告表、资金拨付申请表、项目汇总表、资金拔付汇总表、奖补成果表等11套表格,并对每套表格的填报要求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为确保财政奖补工程项目落到实处,专门召开了乡镇负责人督办会,要求奖补工程项目保质量、保工期,并强调了“五个不准”的工作纪律,即不准以财政奖补名义,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捐资;不准通过项目包装,骗取补助资金;不准将公共财政承担的项目变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套取和转移补助资金;不准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变成形象工程,浪费补助资金;不准平调、挪用筹集的资金及奖补资金。县综改办还开通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控系统,对奖补项目的工程进度、资金拨付等信息实时监控,全年无违纪违法的事件发生。
(三)加强监管,确保实效。一是严把项目规划关。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先由乡镇上报项目规划,县政府再根据各地上报情况和中、省下达我县的奖补资金情况,审核确定享受财政奖补政策的乡镇和村,保证了项目规划与三级政府奖补资金的基本吻合。二是严把申报审批关。要求奖补项目的申报手续,必须符合《湖北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和《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并遵循“村民自愿、群众受益、量力而行、民主决策、程序规范、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进行申报,由县农监办、农财局、综改办联合审批。凡不符合筹资筹劳使用范围、超过筹资筹劳限额标准、没有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筹资筹劳程序不规范、举债兴办建设项目、过去已建成重复申报、只收费不建设虚报、投资规模超过50万元的项目一律不批。三是严把工程质量关。财政奖补项目按其规模分别采取招标、议标确定施工主体,招标、议标全部在乡镇“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公开进行;坚持单项独立核算、招标、决算、审计公示;成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质监会,聘请有资质的质监人员组成监理专班,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并出具监理报告。四是严把项目验收关。对财政奖补项目工程实行三级验收责任制,项目竣工后,分别由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县联合验收专班逐级验收把关并签字负责。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项目,一律不予拨付奖补资金;完成标准和质量还有欠缺的工程项目,按实际完成情况拨付一定比例的财政奖补资金。xxxx年,共有7个验收不合格的项目,涉及5个行政村,取消奖补资金37.43万元;有3个村的项目工程量验收不达标,减少奖补资金4.5万元。五是严把资金管理关。所有奖补资金直接拨付到乡镇财管所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账户,并严格按照报账制的要求,凭项目工程建设单位提供的合同、报账凭证、项目竣工验收报告、出资人交款凭证、经公示认可的奖补资金明细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拨付申请表等相关凭证,将奖补资金直接拨付到施工单位。
二、工作成效
(一)激发了农村建设公益事业的热情。财政奖补政策与以往的其它惠农政策相比,带有明显的奖励性质,只有建了项目才有奖励或补助,不建则没有。这一规定也逐步改变了农民“等、靠、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提高了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不仅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而且还“抢着干”,有限的奖补资金带动了发展大投入,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财政奖补政策的驱动下,村干部有
加快建设的积极性,农民群众也有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各地修建村组生产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热情普遍高涨,村级基础设施面貌大为改观。如狮子口镇新联村村级排灌主渠道长年失修,淤塞老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通过实施财政奖补项目,排灌主渠道疏洗一新,彻底解决了该村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农民群众无不拍手称赞。
(二)缓解了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不足的压力。农村税费改革后,原来由乡村自行承担的公益事业建设失去了财力保障,而新的农民负担管理政策规定,农村一事一议筹资人年平不得突破15元。即使按一事一议的最高标准筹资,“小”村筹资难以达到两万元,“大”村筹资难以超出四万元,根本满足不了村级开展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需求。通过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级因财力不足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的予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如斑竹当镇的几座大型泵站改造升级后,存在沟渠不配套,不能有效发挥排涝功能的问题,该镇抢抓财政奖补政策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对天子庙等20个村的排灌渠道实施了疏扩工程,全镇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三)增强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通过财政奖补项目的不断实施,各地农村基础设施滞后,旱涝不能保收等状况得以逐步改善,长期以来由于村级无钱办事、无力办事,导致干部作风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的情况也得以明显好转,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借助“一事一议”,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共同谋划长远之计,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孟家溪镇黄田村过去干群关系十分紧张,该村争取财政奖补政策对村组公路进行提档升级,解决了群众呼声最高的出行难、农副产品运输难的问题,群众称之为致富路,干群关系也因此逐渐融洽,促进了村级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问题和建议
财政奖补政策实施一年来,我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有效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活力。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三个方面较为明显的问题,影响了政策实施和项目建设进度:一是议事难。一方面,仍有少部分村民对公益事业建设漠不关心,始终认为村内公益事业建设是“公家”的事,是干部的事,与已无关,缺乏参与热情,不愿参与开会议事;另一方面,议事过程中只关心涉及个人利益的事,不是建在自家门前的项目往往采取反对态度,导致一事一议因意见不统一形成不了决议。二是筹资难。对于民主议事会议定的建设项目,在筹资过程中大部分村民出资出力较为积极,但仍有少部分持反对意见的村民,以没有直接受益等各种理由迟迟不肯拿钱,或者少拿钱;也有部分村民签字后互相攀比、观望,只要有一户不交,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使议定项目筹资难以全额及时到位。同时,大量在外务工人员因春节前后才能回家,筹资较为困难。三是财政压力大。按照财政奖补政策规定,县、乡都必须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公益事业项目建设,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加,配套资金总额肯定会相应增加,尤其从今年起,财政奖补政策将在各地全面推开,必将引发争取财政奖补项目资金的热潮,对我县本不富足的县乡两级财政将形成一定的压力。
针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工作现状,我们建议: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不仅要让群众知晓政策,更要让群众吃透政策,领会政策意图,真正激发农民群众参与、配合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二是适当扩大奖补比例。目前我县奖补比例达到了40%,但对于部分经济薄弱村来讲,奖补比例仍然过低,村内建好一个项目,资金仍有较大缺口。三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管。所有村级招投标事项必须到乡镇“三资”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对村级非招投标事项委托乡镇“三资”管理服务平台指派专人管理,切实把奖补项目打造成为阳光工程,造福农村群众。
第三篇:在调研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时的讲话
同志们:
在这新春佳节渐趋临近、全市各项工作非常繁忙之际,今天我和三元、国根、生根、建清、文广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专门就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构建工作到**来进行专题调研,这是继洛市、袁渡专题调研之后的第三次调研,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信心与决心。刚才,听了
几位同志的发言,都讲得很好,在认识上有高度,对于具体操作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建议,听了以后很有触动、很有感悟。特别是我们还一起参观了港下村农民捐资修建的通村公路,这种农民自己动员、集体参与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做法很好,值得总结推广。
下面,在大家发言的基础上,我再谈几点看法。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高度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指南。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真正见成效、有实效,必须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大家的发言尤其是乡镇同志的发言来看,应该说,大家的思想认识有高度,形成了共识,而且对具体操作程序的把握,尤其是对具体原则的把握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提升。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其内涵和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政府拿多少钱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也不仅仅在于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的简单退出,更不能简单等同于减轻农民负担,其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至少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加速阳光财政公共化进程。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影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甚至有一段时间还在加剧,差距越拉越大,在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这种状况必将逐步改变,国家必然将拿出更多的财力用于扶持“三农”发展。对此,我们务必要有清醒认识,切实认识到,今后的阳光财政将更多地体现为农民财政,国家财税增量部分理应也必将更多地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对此,我们唯有早认识、早行动,农民才能早受益,农村才能早变化,农业才能早发展。二是有利于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重大课题,而加速农村公益事业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过去常讲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集镇建设,同样,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不能丢弃新农村建设,就集镇建设谈集镇建设,二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相得益彰。当前,要在大力加速集镇建设,提升集镇建设规模和水平的同时,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自来水进村入户等重点工程的推进,真正全面构建起以集镇、城镇为龙头的农村公益事业构架下的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大格局。着眼新年新面貌,各乡镇村组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对农村环境卫生进行一次彻底清扫整治,强化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三是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将历史性的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无不与我们始终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关,无不得益于我们不失时机地制定出台了农村“三院”建设等系列政策举措,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干群关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制度,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对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已基本具备了退出的各项条件。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新机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斩断伸向农民的黑手,彻底取缔向农民搭车收费的载体,对于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四是有利于推动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是从内在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筹资平均摊派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使群众由原来的“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真正形成群众自愿自觉出资发展公益事业,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政府补助、在外成功人士赞助、村民捐助的良性互动机制。它倡导的是一种农村文明新风尚,有利于村风民风的改善,这必将为农村公益事业的持续发展探索一条长期、长效的新路。
同时,着眼提高全市干部群众对构建农村公益事业新机制、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新认识,要切实强化宣传,形成高度共识,以共识促共为。一是分管领导和具体操作的同志要提高认识。大家要彻底改变构建农村公益事业奖补机制仅是财政奖补农村公益事业的简单、低层次认识,真正彻底从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制度的
第四篇: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之思考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之思考
借着中央对农村政策性倾斜不断加强的强劲东风,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了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让农民朋友在新农村建设中受益匪浅。近几年来,丰山镇各项公益事业建设突飞猛进,实现了公路、电话、有线网“村村通”,村村配有卫生室、农家书屋、体育设施,每村都建有垃圾池。
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遇到了瓶颈:
一是乡镇财力有限。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力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地方税收,经济欠发达的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基本上只能用于自身运转,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投入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的资金非常有限。
二是村本级无财力。免征农业税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锐减,老百姓的集资摊派禁止,村集体无资金来源。上级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只能维持日常运转,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捉襟见肘。
三是公益事业建设筹资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好了,改变了居住环境,因此群众对村里的公益设施建设愿望非常强烈。然而有一部分群众却重点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出现了部分群众不愿出资出力,造成自筹配套资金难到位;甚至有极少数群众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没有大局观寸步不让,影响公益事业建设,也影响了其他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难以兑现,按照中央相关政策,农村在进行公益事业建设时存在资金缺口,可以通过召开村民大会,以“一事一议”的形式向受益群众筹资筹劳,事实上是会开了,手举了,字也签了,临到了出资投劳的时候却推三阻四,不愿履行承诺,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出现出资投劳不均衡的现状,难以实现筹资筹劳的初衷。
针对这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是壮大自身财力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自身投入为主,才能有发展。税费改革后,我们要因地制宜积极壮大自身财力,才能有资金投入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近年来,丰山镇做了有益的尝试:充分发 展林、果、茶特色种植业,使农民富裕起来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民族模具、米娅服饰等民营企业促进丰山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商贸经济繁荣了农村市场。通过这些途径丰山财力不断壮大,自2005年以来,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用于公益事业建设。
二是发挥财政积极作用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各级财政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专项资金,制定各项扶农、支农政策,重点应放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农村倾斜力度,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投入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是广大农民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是正确引导农民积极自愿参与,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以资代劳,也可以以劳代资;另一方面是利用好“一事一议”资金,广泛宣传“一事一议”的政策,让老百姓明白加重农民负担和农民自愿用“一事一议”资金改善自已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善“一事一议”筹资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积极争起上级项目资金,盘活村内闲置资产,引导大户、在外“四有人士”捐资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四是改革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和用途。可以考虑把各项惠农补贴资金集中起来,统一使用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去。在遵循老百姓自愿的基础上,把各项惠农补帖资金以村为单位集中管理起来,作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专项资金,集少成多办大事,效益会更好。这项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加强资金的监管,切实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
第五篇:2016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2016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调研报告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等公益事业,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一系列与农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农民群众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受益。免征农业税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资途径发生变化。在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紧缺,摊派集资废止,“一事一议”筹资难度大的情况下,农村公益事业怎么办?最近,**县委办组成调查组,就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调研。
一、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向农村居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具体指乡村两级的公益事业。免征农业税,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财政转移支付难以弥补因税费改革造成的财政缺口,农村公益事业面临新的困难。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难
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教育是农村公益事业开支中最大的一块,税改后,国家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一是基础设施差,影响正常教学。虽然“普九”达标解决了一些学校的教室问题,但必备的教学用具仍然没有配齐。二是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欠缺、交通通讯不便,多数公办教师都不愿到此任教。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县小型水库及中型水库的水利设施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修建的,途经水渠、涵洞有的已经完全毁损不能使用,勉强可用的其维护成本也很高,无形中给农民增加了负担;加之设施的不配套,低洼农田遇雨成涝,难以排渍。离水源较远的田地水源流程长,闸口多,渠道不畅,损耗大,抗旱成本高。有些水源甚至难以到达,造成田地撂荒。据调查,目前,已有70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
(三)农村文化、卫生等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
税改前,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就很少。部份地方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建设、预防保健、村级卫生人员误工报酬等也基本上靠乡村集体统筹提留来解决。很多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基本上没有集体用房,大多办在卫生员家中,有的场所十分简陋,医疗条件比较差,在医疗设备方面普遍是老三件: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由于没有防保服务经费,预防保健难以开展。税改后,乡镇统筹经费被取消,使得本来就举步维艰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县86个行政村建有村卫生室86个,其中71个村卫生室由私人建的。
文化事业投入方面,大部份乡镇在“村村通”工程、“文明村”达标升级活动等项目匹配投入方面显得捉襟见肘。乡镇正常开支都非常困难,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事业。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难
目前,全县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停留在军烈属优抚、五保户供养、农村计生“两户”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层面上。以**县为例,税改前,农村五保供养、义务兵家属优待、村干部报酬等经费是以乡统筹方式筹集,税改后,由于财政转移支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农村五保户供养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兑现落实困难,“五保”难“保”。
(五)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匹配难 以公路建设为例,凡属县以下公路建设均要求匹配,尽管要求匹配的是小头,但许多县乡村仍然难以承受。比如,木庆路属县级路,03年硬化时,因配套资金难以筹集,只修建了**至东兴段,且因资金筹集不及时,导致工程进程受阻,一年的工期两年才完成。2016年市里主动给了木庆路东兴至庆安界段的建设项目,却因无力匹配资金,只好放弃。目前,东兴以北的原满天乡的农民只能望“路”兴叹,承受着因道路难行而比东兴以南地区低3-4分的粮食价差。
目前,**县的通乡公路、通村公路由于地方财力弱,资金匹配困难,既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又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也影响了上级的投入。有的基层干部感慨地说:“没有项目想争项目,争取到项目又没有资金匹配,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是吃饭财政、要饭财政,哪有钱来配套,结果是越有钱的越能要来钱,发展就越快。这样下去,差距会越来越大。国家的政策真的该改改了,对贫困地区区别对待,少配套、不配套。”
(六)“一事一议”实施难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乡镇道路建设费、集资和村提留,乡镇道路的建设要求列入乡镇财政预算,村级道路的修建,则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加以解决。面对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具体操作难、落实难。一是乡村债务的债权户要求抵扣“一事一议”资金。二是外出农户多,有的是举家外出,这部分人的“一事一议”筹资同样难以收取。三是受益不均,农户思想难统一。有些“一事一议”项目并不是平均给每个村民小组或农户带来好处,受益范围难以确定,导致意见不一,“一事一议”方案难以通过。四是大型、长期公益事业难兴办。“一事一议”筹资有限,使一些耗资较大的公益事业,特别是跨村、跨乡的工程一时办不了。五是部分村“一事一议”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导致群众不满,甚至对来年的“一事一议”进行抵触,形成恶性循环。
二、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公益事业停滞不前,必然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进程。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使财政逐步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主体 要以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为重点目标,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税制,以税惠农;各级财政要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资金预算制度;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比重,并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向农村倾斜,使公共财政成为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主要投入主体。
(二)加快县乡综合配套改革步伐,大力培育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主体
要通过县乡综合配套改革,逐步使政府和集体重新成为农村公益事业的主要发展主体。在改革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忽视、削弱政府部门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职能,不仅如此,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还应加强这一职能。财政要按照由以钱养人改为以钱养事的原则,加强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职能。同时,要积极培育新形势下农村公益事业的新的发展主体,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民间力量在目前形势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中的有效作用。
(三)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推进“一事一议”有序实施 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问题上,除需严格执行政策外,更要规范操作。一是政策交底。只有取得农民的理解、拥护和参与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要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一事一议”的政策,公开其实施办法与程序,争取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与支持,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一事一议”中来。二是议定项目。发动群众将需兴办的公益事业列摆出来,然后将之梳理归类,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和村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确定“一事一议”项目。三是民主表决。通过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决定项目预算、实施方案、筹资金额及工程管理等相关事宜,并形成会议记录,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强化管理。“一事一议”项目民主决策后,农民将出资出劳,要对得起农民的血汗钱,强化三个管理,即资金管理、工程管理和监督管理。
(四)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目前财政转移支付及“一事一议”方式不能解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问题,必须改革农村公益事业投资体制。要制定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积极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个人及社会组织投资农村公益事业,以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益事业发展不足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农民投入与收益不均而难以筹资酬劳的矛盾。
(五)创新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开辟建设资金来源的新途径
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无疑最终应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但是就目前而言,一方面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国家现时财力无法支撑;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以加速度增长,对未来财力有良好预期。针对这种情况,可考虑在一定限度内,发行公益事业建设国债或公债,缓解国家财力供给与建设资金需求在时间上的矛盾,突破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借未来资金解燃眉之急。这样,既解决了社会闲散资金无法聚集利用的问题,又解决了公益事业建设等米下锅的困境。
(六)改革支农资金的投入机制和投入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规划先行,指定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办法,把分散在各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按轻重缓急,每年解决一批乡村的重点公益事业项目。二是改善支农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式,改变目前地方争取资金的方法,由国家根据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规划,合理定项拨付,减少中间环节,尽量采取项目资金直达的办法,防止层层克扣截留。同时,建立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网上公开制度、跟踪检查审计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保证资金有效使用。三是改变支农资金投入方向,减少对生产经营环节的支持,支农资金应主要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即水、电、路等基础建设和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四是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中,从实际出发,减少县政府项目匹配比例,取消乡镇匹配,以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工程质量和效益。五是将粮食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集中使用,实现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每亩25元左右的补贴资金分散到各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将直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代替筹资部分),用于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良补资金集中起来建立品种改良基金,用于良种繁育,然后平价出售给用种农户,保障品种改良,提高科技附加值。(**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