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申论热点模拟试题:超标接待要靠“硬执行”
2014年申论热点模拟试题:超标接待要靠“硬执行”
【题目】
某地工业园区管委会由于超标准接待而被群众围堵,针对此事件,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超标接待不仅是极其严重的浪费,也关乎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应该坚决予以制止。目前,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虽然公款吃喝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但是,公款消费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地方依然存在公款消费现象;另一方面,基层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屡禁不止的公款消费更加引起群众不满,所以才会出现群众冲进机关招待中心围堵官员的事件。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良好的制度约束是遏制公款消费的根本保证。当前亟待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公款消费制度之笼;
其次,让立法和决策机关与广大民众广泛互动,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近段时间来,社会各方面对遏制公款消费积极建言献策,有关政府部门应及时梳理和采纳合理意见建议;最后,处理好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以群众的需求为最高要求,让每位官员都能做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处理和解决好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缓和官民之间对立的情绪,彻底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欢迎访问中公教育网站:http://xj.offcn.com/html/shiyedanwei/
第二篇:申论模拟试题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申论模拟试题
申论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资料
1.新华网北京10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 顾瑞珍)循环经济,如同“知识经济”一样,是 2005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它已经跻身于中国主流的经济概念,并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日前表示,循环经济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2.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解振华说,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3.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4.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7位,13亿人口的生活水平初步实现“小康”。但在经济总量快速上升的同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资源环境上,由于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问题来势猛,其复杂性是发达国家所未
5.记者29日从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今年陆续出台了水价和电价调整的政策,目的在于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盲目发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
发改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适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创造条件加快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加大实施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的力度,扩大执行范围;对国家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严格按照
6.1981~2000年这2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7%,2000年的GDP总量已达到8.9万亿元,人均GDP达到首次超过800美元。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我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还存在着的一些隐忧。首先是单位GDP的成本长期以来高居世界前列,能耗和物耗普遍高于国际水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并没有抵消资源投入和污染产出的增加。2002年较1989年废水、废气排放量增长1.2~1.7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增长1.7倍,虽然均低于GDP增长速度,但资源高投入和废物高产出状况依然十分突出。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如果继续沿袭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GDP翻两番的同时,资源(能源、水、主要矿产)投入将同步增长,污染(SO2、COD、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也将同步增长,其严重后果不言而喻。可以想见,届时耕地减少、用水紧张、能源短缺、矿产资源不足、大气污染加剧、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力将进一步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增加,其中有些因素将逼近甚至超过极限值。换言之,如果只顾提高 GDP,不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小康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这就是
7.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浪费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运“荒”声一片。200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但资源瓶颈问题依然突出。“宏观调控的基础还不巩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极有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依然紧张。
1、2月份,电力增长12%,但是却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发生拉闸限电现象。”今年两会期
“瓶颈”待破,直面资源供给现状,中国需要彻底转变发展模式,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否则可持续发展
8.“中国的资源型城市正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在日前结束的调查发现,我国资源型城市共118座,总人口1.54亿人,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3400万人,职工1250万人。尽管有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的数量意见不一,但大家有这样的共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日渐枯竭,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民生活和就业日益困难。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过去矿工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入位于各行业之首,现在,相当多的矿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民
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300万下岗职工1000
9.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我国要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中国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中国政府将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
10.我国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600多个城市中,有300余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有100余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我国的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虽然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然气占1.2%,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11.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1996年,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为1172吨油当量/百万美元,远远高于美国(384)、日本(162)、德国(229)、英国(292)及世界平均水平(397)。1990年底我国的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为1661.23亿吨,储采比(年末剩余探明储量/当年产量)为 166,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8)。按照我国目前的平均回采率32.6%计算,上述煤炭探明储量可供开采50-60年,而若按1980-1987年我国煤炭产量与所消耗的煤炭探明量的推算,上述 煤炭探明储量只可供开采30~3
512.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长期以来,中国主要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发展战略,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自然资源的保护。这对于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森林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国来说,无疑造成了生态环境
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造成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由其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水土流失。2.生物物种多样性锐减。
3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预测,中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能够保证2010年供给的只有24种,能够保证2020年供给的只有6种,其中最短缺的是油气资源。以石油资源为例,目前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220亿吨,但可进行工业开采的储量只有65亿吨,人均 5吨。与美国年消耗石油总量9亿吨、人均年消费4吨相比,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如果达到美国现有水平,即使将目前可开采的全部后备石油采出来,也只够用1年零
3如果说现有资源“家底”让我们无法乐观,那么更让人担忧的则是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浪费惊人。当前中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以建材为例,目前中国主要建材产品的能耗都大于世界先进水平:水泥高出 50%,平板玻璃高出68%,陶瓷砖高出150%,卫生瓷高出200%。以水资源为例,资料显示,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城市里的“节水”标语已经贴到了小区的垃圾桶和学校卫生间的水龙头旁。但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浪费已经成为城市里的顽症。“当全国许多地区为南水北调作出牺牲的时候,北京人还在用自来水浇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对这种浪费水资源的此外,环境污染也进一步加剧了资源浪费速度。由于二氧化硫排放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我国已有约1/3的国土遭受酸雨侵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土地荒漠化也日趋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达 262万平方公里,并且还在以每年2460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200字的篇幅,概括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20分)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就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要求方案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分)
3.根据给定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在1200字左右。(50分)
1.【参考答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增长,环境污染与资源、能源的紧缺越来越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如何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参考答案】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1)合理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有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
(3)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节约资源光荣,浪费资源可耻”的时代氛围。
3.【参考答案】
大力倡导循环经济
在举国上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氛围里,在全国人民不断奔小康的道路上,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源短缺、环境遭到不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则不同,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个东方巨龙开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经济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在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7位,13亿人口在大部分地区已初步实现“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康”,但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越型工业化道路,说不客气点,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且,环境问题越来越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泡沫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就是地方某些政府和部门为了追求效益,追求局部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置中央及上级政策、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打着发展经济的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人口是第一位,所以,即使资源再丰富,每人一平均,在世界上排序也是落后的。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50立方米/人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也十分有限。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重视资源开发,而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给社会、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会使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的再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了可能小的程度,将对经济结构合理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可谓阻力重重:资源有限、能源有限、人口增长、环境不断恶化、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作为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让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自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盛开鲜花。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儿童血铅超标
【背景链接】
2014年6月,湖南衡东县大浦镇300多名儿童被查出血铅含量超标。村口一家名为美仑化工厂的电锌生产工厂的厂区内烟气弥漫,大量灰色烟尘从车间顶棚冒出,排污沟直接通往湘江。当地官员称,超标原因不能确定,咬铅笔“也可能超铅”。
“咬铅笔也会超铅”的论断无疑是荒谬的,让用石墨或粘土做成,并不含铅的铅笔“躺枪”。正是由于不关心才不在乎,才会随口用“雷语”推脱,可信度不值一提,背后的“权力冷漠”已是昭然若揭。
近年来,各地儿童血铅超标新闻层出不穷,江西吉安、陕西凤翔、湖南武冈、云南昆明、龙岩上杭、湖南郴州等地均曾被曝光有类似事件,而究其原因与当地化工企业偷排偷放不合格污水废料废气有关。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环境污染对儿童的身体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尤其是血铅超标会阻碍儿童的生长,尤其是影响儿童智力的发育。村里的镀锌厂,虽属于小化工厂,但是如果在生产中管理不到位,对环境污染也会相当严重。对于这样的企业,环保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关闭取缔;即使是大企业如果想生产也要通过环评关,不能在生产中任意排放,影响当代百姓的身体健康,并且化工厂生产不达标,肯定会给后代子子孙孙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隐患。
环境污染事件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在少数,一些污染企业为追逐利益不惜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最直接的就是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害。这些污染企业能照常开工,与当地监管不力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污染企业能在“保护伞”的庇护下违规生产,是因为一些官员为了捞政治资本,为了政绩好看,片面追求GDP,挖空心思编数据,为了发展经济对国家政策和民生疾苦熟视无睹。这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极为不负责的一种表现,应该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
[措施]
一、政府部门要纠正政绩观偏差,百姓利益至上
在制度层面廓清政府与企业的界线,不再“唯GDP”,使得政府从企业利益的板凳上退位,真正坐在公共利益的板凳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儿童血铅超标,应该为儿童的健康着想,应该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不应为不良企业的生产开脱责任。
二、要严格问责
让为污染“保驾”的官员不能再信口扯谎,推卸责任。执法机关在对涉嫌企业责任人依法调查的同时,也要对环保等相关部门进行履职调查。对没有履行好职责的官员进行严肃问责,对和企业有利益瓜葛形成腐败的人员依法处理offcn版权。
三、加强监管
对于污染企业不但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补救,更要做好事前预防,让污染企业根本不能开工,才可能让“儿童血铅超标”之类的事件不再发生。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纠正政绩观偏差 让人民利益至上
[开头示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环境突发事件屡屡发生。中央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在不少地方,仍有一些干部在牺牲环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摇摆。
[结尾]
从“鱼米之乡”到“荒芜之地”,似乎不过是简单的“污染”二字,而当地群众想要恢复身体健康、恢复田地的肥沃却不是那么简单。无心无知的官员不走,污染企业的“保护衣”就难除,“权力冷漠”的病根不断,污染带来的“毒”就会一直作为“并发症”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媒体曝光不是“长效药”,当地政府真正采取有实效的措施加以整顿,才能让群众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重新赢得人民的信任。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
详情:nx.offcn.com
第四篇: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三)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由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
《人才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并实施《人才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才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2.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基础性、核心性、战略性资源。从国内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人才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等问题现实地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基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3.2003年6月,中央成立了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此后,全国各省区市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或协调机构,并在党委组织部门普遍设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在改革实践中,通过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搞好统筹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实行依法管理的工作要求,创新具体制度、程序和方法,一个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至2006年底,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475.6万人,事业单位管理人才达450.4万人。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两院院士140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4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总数3307人。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为1450万人。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仅2000-2005年期间,中国的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了48%,研究开发科学家工程师总量增长了60.9%。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4.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解决了中国人才资源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战略目标与重大问题,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鸿篇巨制中的一个壮丽篇章。
5.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进入新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意义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也是中国到202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6.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7.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人才队伍。但这支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体制,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中国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例如,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截止目前,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中国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中,中国必须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为此,要从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都成为相关人才施展才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5)地区分布不合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近些年,中国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为此,一要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体制,即唯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1)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2)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3)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8.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人才强国战略正是党和国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时代挑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确保中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地位,客观要求党和国家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要认识到人才有优点,也有缺点,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为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减少和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人才有价,既要重视精神激励,更要重视物质激励;要因需设岗,因岗择人,因能授职,小才不可大用,大才也不可小用;要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克服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人才观,才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要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就决定派出留学人员,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始终是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的。对于一时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的专业领域,向发达国家派出留学生,借助发达国家的力量加快培养。这一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充分认识出国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着眼国家发展需要,要继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为中国公民出国留学提供便利的服务。要深刻认识出国留学人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鼓励留学人员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继续推进“春晖计划”等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工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要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对专业人才进行表彰奖励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氛围。各级政府应当从当地实际出发,认真解决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问题、舆论问题、制度机制问题,把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建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改进人才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三、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分析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2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300字。
(二)目前,我国人才使用与培养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这些问题,请你谈谈我国实施才强国战略的建议。(30分)
要求:(1)内容全面,符合实际;(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3)不超过500字。
(三)结合我国人才使用的现状与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答案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分析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2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1.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的重大战略,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
2.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3.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赋分说明:
1、要点不分先后,严格按分值赋分。其中概述4分,另外两个要点各8分。
2、不能超过300字,多2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二)目前,我国人才使用与培养存在哪些问题?请结合这些问题,请你谈谈我国实施才强国战略的建议。(30分)
要求:(1)内容全面,符合实际;(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一、存在的问题有:
1.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整体素质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2.我国在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中一度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
3.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如专业结构、能级结构、产业分布等。
4.我国在搞活用人机制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但从总体来说,科学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建议有:
1.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2.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3.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的政策;
4.实施海外留学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5.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
6.针对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7.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8.实施更加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赋分说明:
1、其中存在的问题严格按分值赋分,每个要点5分,共计20分。
2、其中对策严格按分值赋分,每个要点2分,计10分。考生回答其中任意5条对策即可得满分。
3、总字数不能超过500字,多2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三)结合我国人才使用的现状与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写作思路:
先概述一些现象,比如材料中提到的我国人才培养与使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第一段话结尾一句摆明观点:多策并举,全面落实我国的人才强加战略。本段大约一到二百字。
过渡段,从提出问题过渡到分析原因。一到两行即可,不宜太长。
接下来一到两段分析原因,两三条都行,每条大约一百字左右,然后展开论述。
过渡段,从分析原因过渡到对策。(每一条对策要展开论述)
要全面落实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赋分说明:
分四大类:
一类:观点正确鲜明,见解深刻,内容充实,分析充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规范。(41-50)
二类:观点明确,符合题目要求,内容较充实,分析较充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移顺。(31-40)
三类:观点清楚,内容不够充实,有所分析,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20-30)
四类:不符合题目要求,思路不清,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字迹难以辨认。(19以下)
说明:
1、从立意、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综合评判,分类赋分,整体观照。如考生在某些方面答得非常好的,在按评分标准给分后,总分可向上浮动,但幅度不超过5分。
2、主要减分项目:
(l)无标题扣3分;
(2)字数少于9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2分;字数多于1100字者,每多5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3)每3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2分。考生回答其中任意5条对策即可得满分。
3、总字数不能超过500字,多2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三)结合我国人才使用的现状与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写作思路:
先概述一些现象,比如材料中提到的我国人才培养与使用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第一段话结尾一句摆明观点:多策并举,全面落实我国的人才强加战略。本段大约一到二百字。
过渡段,从提出问题过渡到分析原因。一到两行即可,不宜太长。
接下来一到两段分析原因,两三条都行,每条大约一百字左右,然后展开论述。
过渡段,从分析原因过渡到对策。(每一条对策要展开论述)
要全面落实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多策并举,培养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赋分说明:
分四大类:
一类:观点正确鲜明,见解深刻,内容充实,分析充分,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流畅规范。(41-50)
二类:观点明确,符合题目要求,内容较充实,分析较充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楚,移顺。(31-40)
三类:观点清楚,内容不够充实,有所分析,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20-30)
四类:不符合题目要求,思路不清,结构不够完整,语病较多,字迹难以辨认。(19以下)
说明:
1、从立意、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综合评判,分类赋分,整体观照。如考生在某些方面答得非常好的,在按评分标准给分后,总分可向上浮动,但幅度不超过5分。
2、主要减分项目:
(l)无标题扣3分;
(2)字数少于900字者,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2分;字数多于1100字者,每多5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3)每3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2分。
第五篇:最新申论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最新申论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4-06-09)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资料
一般所谓腐败,也即以权谋私,到处皆有,算不上中国独有。有没有中国特色的腐败呢?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有评论讲到:在某县法院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演讲会上,竞争者无不以当选后完成若干创收金额为首要保证,该院领导表示,此乃发展“执法产业”需要云云。这种“执法产业”绝非个别现象,在一些地区甚至已成主体产业,除公、检、法之外,工商、环保、审计、土地等部门也是“执法产业”的大户,其特征是以案件或行政指标为资源,以执法或行政审批为手段,如公安部门通过内线聚众赌博以收缴赌资、通过妓女拉客下水以罚款,工商部门拖办工商登记同时以无证经营为由进行经济处罚„„各显神通,籍此为机关乃至为地方广开财路。
央视”焦点访谈”报道:黑龙江克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检察院年经费总共不过50万元,却建成两座门面堂皇的办公楼和宿舍楼,哪来的钱?罚款!可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检察院根本没有罚款的权限!该院院长承认:“利益驱动,克东县检察院做过违法的事情,如越权办案,(对嫌疑人)超期羁押,或者先拘留后立案。”
这不是腐败,又是什么?
官员个人以权谋私‘周然是腐败,但机关集体如此以权谋“公”不也是腐败?在通过滥用权力以攫取非正当利益这一最关键特征上,二者实为一丘之貉,区别仅在于前者是直接中饱私囊,后者是集体分赃;“执法产业”不过将腐败变得公开化、日常化、官方化,也就是将私有化的腐败变成公有化的腐败,如此而已!
现时舆论的焦点都在以权谋私的腐败上,但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其实是更坏的腐败。首先,以权谋私是个人犯罪,有犯罪主体,仍可能惩罚罪人,罚没赃款;而以权谋公却是集体犯罪,也就是机构犯罪,没有明确的犯罪主体,一般较难受到法律惩治。无法惩治的腐败岂不是更可怕的腐败?腐败的公有制性质使这种腐败行为制度化了,这对行政体系和社会的腐蚀和破坏作用更大。
其次,以权谋私多是通过受贿方式,即消极地接受不正当利益,以利于贿赂者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这种行为未必有明确的个体受害者(最终遭受损失的是国家和人民),可谓腐败者和贿赂者皆大欢喜的双赢结果;而以权谋公大都是通过非法的执法方式积极地攫取不正当利益,使执法的主体得益,使接受执法的对象受损,这就造成了明确的个体受害者。人民受损害不是比政府受损害更可怕吗?而且,作为个体的人民所受的损害总是双重的:不仅是钱财方面无辜遭受剥夺,肉体乃至心灵也不免创巨痛深。
对于造成政府损失的以权谋私者,政府还可能大开杀戒;但对于只造成人民损失而未造成政府有形损失(政府的损失是无形的信誉损失)的以权谋公者呢?
有新闻报道为证。还是《中国青年报》栽:安徽利辛县孙庙乡干部林明、袁志东、李鹏等人,私设牢房,以种种任意罪名拘禁、毒打二百余名乡民,交钱后才放人。据司法机关调查,被拘禁者没有任何违法行为。而当地法院对这几名干部的判决,不过有期徒刑一至三年,且都是缓期执行。这是较极端的事例,不那么离谱的类似现象就更普遍了。随手单一例,广州《新快报》载:一外来工在买销赃自行车时被捕拘禁43小时,最后结果是:“叫你家送6叩元钱
1来,你就可以出去!”对方没有给任何票据。人放出来,就不错了,还想有什么结果?
如果说以权谋私的腐败是巧取,是暗偷,则以权谋公的腐败就是豪夺,就是明抢了。那些收钱放人的乡镇干部或公安机关,与强行勒索的黑社会大佬有何区别?(胡一刀)
三、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宇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
2.以中央纪委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宇的篇幅,提出解
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30分)
----------------------------
----------------------------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
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分)
----------------------------
----------------------------
四、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在某些地方,某些理应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机构和部门,正在蜕变成各自割据的利益集团,用手中的权力向人民群众巧取豪夺。这种以权谋公的腐败,由于披上了权力的合法外衣,对国家和社会公众造成的损害比以权谋私有过之而无不及。’
2.答案提示
(1)成立专门研究组,专题调查研究全国各地“以权谋公”的情况,并提出对策;
(2)为了解决“以权谋公”问题,以中央纪委的名义下发文件,制止问题向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
(2)建议立法部门制定或修改法律,从法律上为遏制“以权谋公”行为。
3.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