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预测模拟试题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
党建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阅读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请立即停止作答。
3.答题卡上的准考证号用2B铅笔填涂,答题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作答。
二、给定资料
(一)2009年10月19日,重庆黑帮世纪大审判进入第二周,以双胞胎张波、张涛为首的14人“涉黑”团伙被控5项罪名。两天后,杨天庆等9人“涉黑”案宣判:杨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罪被判处死刑。
张波、张涛和杨天庆只是冰山一角,参与这场真人秀演出的有1544人之多,330多亿赃款被缴获,这几乎是重庆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因为一场“扫黑”行动,这座中国第四大直辖市正经历从未有过的阵痛:一个崛起中的西部明珠,何以成为黑帮泛滥之地?黑白两道又如何同流合污,控制重庆的经济命脉,甚至“威胁到政权的根基”?
没有“白老大”的保护,就没有“黑老大”的存在。此次山城重庆扫黑除恶行动中新的黑帮人物王平、王渝男迅速崛起,与警方的一些人成为其最大的“保护伞”有重要关系,重庆原司法局长文强、原副公安局长彭长健都充当了此类角色。初步查明:文强、彭长健和骨干成员等利用手中职权,徇私枉法、买官卖官、大肆收受巨额贿赂。侦查中共查扣其涉案资产价值上亿元,尚有涉案资金转移海外在追查中。
“千方百计拉拢腐蚀党政干部和政法干警,寻求„保护伞‟,这是当前黑社会的一大特点。”重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光磊认为,另一大特点就是,“一些黑恶犯罪头目甚至披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政治外衣,加紧向政治领域渗透,寻求„政治庇护‟。”
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一种政治待遇,向“致富能人”倾斜,本应成为选举人大代表、政治委员的最重要指标,而这一选举指标的民意基础却变得形同虚设,可有可无。这一现象并非重庆独有。其实,这是一些干部“GDP崇拜”和政绩观异化的另一种表现,也是“黑老大”戴上“红帽子”的土壤。
北京市检察院检察长慕平于在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等犯罪方面,2009年查处百万元以上大案31件,县处级要案51人,厅局级24人,挽回经济损失近3亿元人民币。北京市检察机关去年共批准逮捕22306人,提起公诉26581人,同比上升3.3%和5.9%。其中,批准逮捕涉及黑社会犯罪嫌疑人513人,并依法查办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10人。据调查,当下官员贪污腐败往往与商业贿赂联系紧密,政府官员在发放许可证、资格认证、监督检查和其它市场管理环节中的受贿现象很普遍或比较普遍。这说明政府官员的索贿受贿行为在商业贿赂滋生蔓延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分析指出,商业贿赂腐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企业事业从业人员,滋生腐败现象和经济犯罪,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这些都导致民众对中国政府反商业贿赂的成效信心不足。绝大多数受访者并不愿意对所发现的商业贿赂线索进行举报,也就是说,商业贿赂已经成为一种不良的“市场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斗争中,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
(二)2009年10月14日晚7点多,上海旁源建筑机械工程公司工作人员孙中界驾车行驶中,遇到一名男子,男子因天气冷,恳求搭车,5分钟后,他驾驶的车被另一辆面包车逼停到路边,搭车男子往车内扔上十元钱,接着城市交通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人员前来执法,称孙从事非法营运,孙中界称自己遭遇“放倒钩抓黑车”的倒钩执法。后孙中界断指以证自己清白。
有时候执法人员在工作当中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总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有时候呢,又吹毛求疵,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而且变着法的,用哄骗的方式,非要抓到个违法典型。
根据以往经验,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只要涉及人为原因,总是利益驱动的因素在作怪,在钓鱼执法中也不例外,一辆黑车罚款1万元,钓头、鱼饵、行政部门坐地分赃,个个分得蛋糕。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闵行区交通行政执法大队2007年到2008年度创建文明单位工作总结中提到,在两年时间里,该大队查处非法营运车辆5000多辆,罚没款达到5000多万元,超额完成市总队和区建管局下达的预定指标任务。罚款多就是文明单位,试问哪个领导不愿意当文明单位的领导?于是在扭曲的政绩观的作用下,这些部门无所不用其极进行罚款。
(三)胡锦涛同志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每位党员干部以廉政警示教育为鉴,自警自省,防微杜渐,时刻敲响思想警钟,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同时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不该想的不想,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2009年5月25日,全国组织系统“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要求组织系统要更好地把握大局、了解基层,推进改革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表率。组织部长主动与“不跑不要”的干部谈心沟通,跑官要官的就会受遏制,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就会减少。李源潮指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系统要作表率。要加强组织指导,扎实深入地推进“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组织干部下基层,要多做基层希望做的事。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基层和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期盼,发现和总结基层创造的有效经验。要与干部谈心谈话,关心了解干部。要帮助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结对帮扶摸索经验,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和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要听取来访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与诉求,认真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以公道正派、可亲可敬的形象赢得干部群众的信任。
三、申论要求
1.概括给定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全面,准确,字数不超过250字。
2.试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要求:简要明确、合理可行,字数不超过500字
3.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深刻,文字流畅。
答题思路:
第一题: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内容即把与事件有关的各个方面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线索贯穿起来。注意与事件有关的各个方面的要素不能有遗漏,同时要处理好详略问题。
本题主要反映了目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涉黑、钓鱼执法等问题及党建中出现的问题。涉及存在问题的表现、危害、建设三个方面。
第二题:归纳原因并提出对策
原因有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区别。根据题目要求,按照一个角度写下来即可。在此,联创世华公务员考试研究专家特别提醒:主要原因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国考申论考试中这一点尤为重要。至于提出对策,一般来说,前面概括了几个方面的问题,这里就要有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三题:论述题
论述题需要把握的是:文章体裁必须是议论文。要求必须站在公务员角度,从行政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论述问题。
作答参考:
第一题:
这是一组关于目前党员干部存在的问题及党建问题的材料。目前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利用手中权力徇私枉法、买官卖官、甚至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有的主动索贿受贿,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的政绩观不正确,为利益所驱动,“钓鱼式执法”给公众留下恶劣印象。有的黑恶势力向政治领域渗透。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中央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组织“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强调组织系统要更好地把握大局、了解基层。
第二题:
这是一组反映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的材料。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材料反映出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部分党政机关公务员群体政绩观存在偏差。部分单位甚至存在罚款多就是文明单位的现象,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其次,部门党员干部法律观念淡薄,执法能力不强。集中表现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是钓鱼执法,用哄骗的方式抓违法典型,继而坐地分赃。
再次,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多年来形成的“一把手”制度,使得部分领导干部只手遮天,贪污受贿,为所欲为。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政绩观教育,明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第二,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干部权力运作的监督和制约。完善党内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有效监督渠道。
第三,坚持党员干部下基层学习实践,了解基层、服务基层,增强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本领。
第三题:
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践行科学发展观
近段时间,“重庆打黑”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在为清除黑恶势力高兴的同时,也惊诧于其所显现的官场腐败,重庆原司法局长文强,原副公安局长彭长健都成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具有同样热度的还有上海市闵行区的“钓鱼式执法”,一些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罚款。
据资料显示,北京市2009年查处百万元以上大案31件,县处级要案51人,厅局级24人。检察机关去年共批准逮捕22306人,提起公诉26581人,同比上升3.3%和5.9%。部分官员的贪污腐败突破经济领域的界限,不仅出现政府官员为黑恶势力提供保护伞的现象,而且还出现黑恶势力戴“红帽子”向党政机关渗透的现象。
党政干部是党的形象代言人,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起着排头兵和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的素质,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实现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
应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教育。部分机关在政绩观上仍片面追求“GDP业绩”,在扭曲的政绩观的指导下,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通过党的思想教育,让广大干部明白: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最大的标准,人民满意是最有重量的标准。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
继续贯彻广大干部下基层活动。今年5月,全国组织系统“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启动,旨在更好地把握大局、了解基层,推进改革创新,服务科学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表率。要认真总结此次活动的经验,分别组织不同级别的干部下基层,了解基层,多做基层希望做的事。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了解基层和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期盼,发现和总结基层创造的有效经验。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干部权力运作的监督和制约。人大代表、政协代表等的选举一定要以民意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有效监督渠道。
总之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每位党员干部以廉政警示教育为鉴,自警自省,防微杜渐,时刻敲响思想警钟,筑牢拒腐防变防线,同时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服务科学发展,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作表率。
第二篇:201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预测模拟试题
致毕业生的一封信
毕业生同学:
经过四年的校园学习生活,你们像即将展翅高飞的雏鹰,就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开始新的生活。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当你们心怀憧憬,承载父母亲朋的期望,踏进大学校园仿佛还是昨天的事,现在你们已学有所成,作为山东财经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即将飞离校园,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或踏上工作岗位,或考研继续求学,开始你们新的人生旅程,老师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下面就就业和考研的相关事项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就业注意事项:
1、毕业去向
根据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当年下发的《关于上报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案和办理派遣手续的通知》要求:已经落实工作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的,派往就业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包含山东省内单位的网上签约、录入省内就业协议书(已经同级人事部门鉴证)和与省外单位签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已在网上录入且符合该省接收毕业生要求)。
毕业生多形式就业且不具备签约条件的和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其就业去向为生源所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外省生源的为各省(市、自治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
2、报到证与报到
报到证是由教育部统一印制经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签发的报到凭证。报到证没人1份,请妥善保管。升学和缓派的学生没有报到证。
报到是指毕业生在规定期限(3个月),持有关材料到签约单位或指定的人事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和单位要求的有关材料直接到接收单位办理报到手续;未就业的山东生源毕业生进行“网上报到”后,持签发到各市、县人社部门的就业报到证、毕业生证书、和身份证等到相关的人社部门办理报到等手续。
3、二次派遣与调整改派
二次派遣是指离校时就业报到证签发回生源地人社局的毕业生,在规定期限(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落实就业单位后办理的派遣手续,具体流程参见《就业指导手册》。
毕业生的调整改派是指就业报到证已签发到接收单位,在改派期(1年内),因特殊情况与原接收单位解除就业协议,与新接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申请回生源地就业,由各级人事部门办理的改派手续,具体流程参见《就业指导手册》。
二、升学注意事项:
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其毕业去向按升学派遣,升学的毕业生没有报到证。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同学持收到录取通知书、入学须知等相关材料按时到录取单位报到。
就业方案列为升学的毕业生,因特殊情况本人申请不再继续学习的,我校要出具正式文件到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其办理补发报到证的手续。毕业生须提供录取通知书原件、录取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取消该生学籍的证明(9月1日前办理的不需此证明)。放弃升学毕业生无比于当年12月底之前办理,逾期不再办理。
无论就业还是考研,社会终是你们将要进入的另一所大学,如何站稳脚跟,怎样学会生活,是你们面临的另一个崭新的课题。在社会上,起更大作用的是个人的努力,而评价的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要学会安分守纪,保持一颗平常心,一方面要学会从容、坦然地面对平凡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决不放弃努力,不错过任何一个成功的机会。我们有理由自信和相信,明日的山东财经大学必将以你们为荣,明天的辉煌也必将属于青春、理性、创新、求实的你们!
最后,祝愿所有的毕业生一路顺风,前程似锦!
山东财经大学就业指导处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三篇: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预测试题(二)-中大网校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预测试题(二)总分:100分
及格:60分
考试时间:120分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1)
一、注意事项 1.本卷总分100分,限时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2.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第一、三页)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第一页准考证号的信息点。3.看清答题卡题号位置,每题都要用黑色钢笔(签字笔)作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上的一律无效。4.请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5.答题结束后。将题本和答题卡一并交给监考人员。上交时,务必请他(她)在你的准考证上签收。否则,若题本和答题卡遗失,由你承担责任。严禁折叠答题卡!
答案和解析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1):
(一)根据“给定资料1-8”提供的信息,给上级领导整理一份情况反映。(20分)
要求:内容全面,主旨突出,表述简洁。字数不超过300字。
答案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开始由沿海省市向内地蔓延。对山东省经济的影响也日益加重。山东省工业生产遇到多年未遇的困难,工业生产增幅回落较大,房地产市场明显回调。市场需求呈减弱趋势,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但是作为全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山东受到的影响明显小于其他地区。这是由于山东省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低,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山东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反而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山东的各类工业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面对危机山东省仍需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做出贡献。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浙江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而山东经济所受影响相对较轻。请依据给定资料,指出浙江经济在危机中受创较重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省能够避免危机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的关键在哪里?对我省而言今后的经济发展应注意什么问题。(20分)
要求:分析切中要害,表述简明扼要。字数不少于300字。
答案
浙江受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经济下滑幅度较大,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浙江经济对出口即国外需求依赖过大,经济总量有52%即一半以上依靠进口来实现;第二,浙江的制造业即出口加工型工业占经济比重过大,直接受到外需减少的影响。造成经济减速。浙江经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与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经济的内在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我省与浙江情况不同,不存在过度依赖出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xiexiebang.com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产业结构较为均衡,经济发展较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因而得以避免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我省应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自主创新,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经济全面协调、稳定发展。
(三)结合给定资料9-11,联系目前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你认为我省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应着重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就此提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模拟卷(申论预测题)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
(附参考答案)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过去几年,中国综艺节目异彩纷呈,《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节目收视率不断被刷新,广告收益直线上升。《花样爷爷》、《奔跑吧!兄弟》等节目也奋勇直追,中国荧幕呈现出格外繁华的景象。然而,仔细分析发现,这热闹的综艺盛宴几乎是一桌“洋快餐”,琳琅满目却少了中国味道和思想力量。
综合来看,电视产业发展不足,创作理念落后,电视台制播捆绑的制作模式以及缺乏成熟的传播销售体系,都是限制原创节目发展的因素。对收视率的追求也迫使各个电视台寻求更为快捷的节目“大餐”。海外引进的版权节目具有成熟的节目模式、制作流程、营销方式,进入国内后稍加调整就能够快速上线,新颖的节目形式往往能很快吸引观众和广告商,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因此成为各大卫视争抢的香饽饽。然而,“海淘”之路并非条条通达,《两天一夜》、《老公看你的》、《我心唱响》等引进了版权的“海外正品”,到了中国却水土不服,没有获得想象中那样丰硕的收视和良好的口碑。我国引进的节目仅有百分之二十能够获得成功,剩下的只能面对高额版费付之东流的残局。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源头来自于电视人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的土壤正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社会和国家。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大众文化属性,究其根本,是对人们现有生活状态的反映。只有紧紧把握本土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环境和人们的精神状态,才能因地制宜,创造出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荧屏已经涌现出不少自主研发制作的节目,如2015年央视与传统戏剧相结合打造的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云南卫视的《中国灯谜大会》等节目,在收视率和市场收益方面都表现不俗。在2014年春季戛纳电视节上,我国多个原创节目进行了宣传推广,由《中国好声音》原班人马打造的《中国好歌曲》首次实现了中国原创才艺模式节目的海外输出。
资料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员来中国居住、工作、出差或旅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在街头碰到外国人,十有八九会感到稀奇。但现在,即使是在二三线城市碰到“洋面孔”,人们也见怪不怪。
不是每一个老外都懂中文、识汉字,不少人来中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障碍。在公共场所的标牌上,标注外文,最大限度地消除语言障碍,是应该的。但一些标牌不中不洋,“翻译不当”“拼写错误”,不仅闹了笑话,也给外国朋友带来了误解和麻烦。
在规范外文使用,消除外籍人员语言障碍的同时,公共场所的标牌同样不应给本土居民带来障碍。
一些餐厅、酒吧,单独使用外文,常让不懂外文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感到困惑。店家这么做,也许只是营销策略,以“时髦”、“洋气”吸引青年人。但这不仅会流失一部分潜在客户,从深层次上说,也是一种“服务歧视”。一个忽视同胞或丧失文化自信的民族,很难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文字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别让不中不洋的文字标识,成为人们的沟通障碍。资料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建筑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堪称经典。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一批现代建筑充满时代气息、美轮美奂。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奇葩建筑”,不断冲击社会公众的审美底线,引发人们强烈吐槽。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由来已久,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当前,治理城市建筑乱象需要多措并举,尤其要确立文化自信。
城市建筑五大乱象
乱象一:崇洋。这些年来,复制国外地标性建筑的山寨之作在不少城镇粉墨登场,以美国白宫的出镜率为最高。同时,笃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请外国人进行建筑设计之风也迅速蔓延。我国四大一线城市2006年以来兴建的19座大型地标建筑中,主设计师为外国人的达15座之多。一些在西方都很难被付诸实施的“超前卫”建筑设计,在我国也有人追捧,西方建筑理念如水银泻地般在我们的一些城市流淌,我国俨然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建筑理念的“试验场”。
乱象二:求怪。相较于崇洋媚外的洋派建筑,一味追求怪异造型而罔顾安全、不讲实用的雷人设计更是屡见不鲜。一些号称“后现代”“反力学”的奇异建筑纷纷出笼,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与大众审美大相径庭,与民族文化格格不入。不少设计师以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作为主要价值取向,认为颠覆传统、与众不同就是“标志性”,似乎什么样的建筑形态都有存在的理由。
乱象三:趋同。“擦黑板式”的旧城改造屡见不鲜,城市的传统个性荡然无存。建筑设计师相互抄袭的现象司空见惯,为了赶工期、抢时间,往往东拼西凑、照抄照搬,大中小城市如同个头不一的“一母同胞”。城市模样雷同、呆板,火柴盒般的“水泥森林”遍布神州大地。一眼望去,各个城市几乎是清一色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市政风貌。
乱象四:贪大。近些年来,各地大都做起了“大规划”。一时间,大广场、大马路、大
街区、大立交、大草坪纷纷上马,竞相比高、比大、比技术难度。一些地方政府出资的项目在这场竞赛中推波助澜,不时有新建筑刷新全国乃至全球建筑高度、体量等纪录。在全国的地级市中,不少城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有人预计,到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将达1300多座,是美国的2.5倍。
乱象五:逐奢。一些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却乐于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奢华工程。在严重缺水的地方挖人工湖、建大喷泉,打造“北国江南”;对城区道路反复开膛破肚,还称之为“实施畅通工程”;安装价值不菲的景观灯,打造“不夜城”。这些不计成本的“烧钱”建筑,有的被作为夸功炫绩的工具,有的则沦为贪官与不法商人利益输送的温床。
建筑是用石头书写的史书,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城市建筑之所以乱象丛生,一些地方以权代法的决策者、唯领导马首是瞻的设计师、将可行性研究做成“可批性”研究的职能部门,都难辞其咎。但究其根本,城市建筑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反映出了我国建筑行业缺乏文化自信。治理城市建筑乱象,关键是确立文化自信,推动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序列中展现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
资料4 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大师到庶民,大都有过小时被父母搂在怀中,诵读《三字经》、《千字文》或浅显古诗的温馨记忆。
中国文化就这样薪尽火传,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缕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渗入魂灵、拢在怀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诗入骨入相思,还亲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肠。说咱们是诗国,不算溢美。
那么,当孔夫子的故乡飞入航天时代,是否就不再需要三坟五典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了呢?习近平在北师大关于教材编写的那番感叹,让人品出几分沉重。他很不希望把经典的古代诗文都给去掉,换成西方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很好。从小就应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眼下的基础教育,国学的浸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人们时常追思先贤,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指战员,抑或是领导干部,业余都雅好诗书,那份修养,要么是自小偏得的家教,要么是源于幼学根柢。如李四光、陈毅们,都自小浸润在国学氛围之中。当时的“基础教育”,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变得缩头缩脑起来。
而今,世界被一“网”打尽,孩子们目迷五色,连教育界也有些迷失。曾被“文革”撼动的国学根基,如今又被各种诱惑渐次蚕食。除了语文课本中的零星古诗文,中小学生已经鲜有亲近国学的机会了,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为遥远,他们对诗词、书法、雅乐的隔膜,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现状,颇令人扼腕。要知道,那些美妙蕴藉的诗词诵读,不单培养出中国孩子典雅的表达,更能滋养出峨峨兮若泰山、汤汤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所谓文化基因,记录着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一个曾经
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冷落了国学,或还能理解,但是,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对文化基因的追寻甚至重建,就迫在眉睫,必须从孩子开始。否则,一代在基础教育中被疏离于中华文化之外的孩子,等于被文化之母遗弃。“无根”,则必有文化抑郁与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态,坦然自处于世界文化之林?
资料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习总书记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调研时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必然要传承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总书记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主张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所谓“去中国化”就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剔除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国的基因。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底色,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色。正是这种底色支撑起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正如总书记所言,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为根本?今天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创造出蕴含基因的当代中华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现实表明,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路径,因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是内容为王和内容制胜,传统文化内容最具有中华文化本性,它要借助现代技术得以传承和弘扬,在社会化文化生产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积累和再创造。只有系统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符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在广泛传播中使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资料6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应着婉转低沉的古筝声声,一篇《少年中国说》打动人心,荡气回肠。
9月14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内,“孔子学院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教学大赛现场,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将一篇《少年中国说》朗诵得声情并茂,那一瞬间,全场的观众,中国学生、外国学生,全部被带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那一刻,你会由衷地感慨,所谓“文化差异”与隔阂,在这一刻,并不存在。好的作品,可以穿越国界、穿越语言,直抵内心,引发共鸣。
联想此前曾经在海外获得好评与口碑的《媳妇的美好时代》,一句“媳妇无国界”的玩
笑道出了一部文化作品“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的良好传播效果。电视剧可以跨文化传播,其他的文化作品也是如此。所谓“文化差异”,从来都不应该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障碍。
事实也是如此,在不断加快的“走出去”进程中,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了解和接受。以孔子学院为龙头,以影视剧、图书为前锋,一批批优秀国产影视剧在国外热播、精品图书在海外热卖,“中华文化热”在国际上持续升温,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取得显著成绩。
资料7 2014年10月至11月,由于丹教授带领的团队——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与国际著名调研平台Survey Sampling International(简称SSI)合作开展了首次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于今年6月首次发布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象是代表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6个发达国家的民众,即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民众。调研计划在每个国家选取400份样本,均来源于SSI全球样本库。
从调查对象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形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知,但中国文化的被认知程度整体较低。受访者对于自然资源、生活方式等具象的文化符号认知度较高,而对哲学观念、艺术形态等抽象的文化符号的认知度则整体较低。同样是近邻,日本与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呈现较大差异。韩国呈现整体正面意愿,日本呈现整体负面意愿,这或许可以从双边关系、国民心态等进行分析。美国自身是文化输出国,同时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度也相对较高。其对中国文化相对高的认知度与我国目前偏重于欧美国家的对外传播策略相关。文化亲缘性是影响文化认知程度的因素之一,经济共同体的关联性对文化认知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外国民众认为不同媒介间的可靠性差异较小,对作为信息传播通道的不同媒介类型,整体信任度较高。其中,家人或朋友等人际传播渠道被认为最可靠,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在赢得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获得了外国民众在信息传播可靠性方面的认可,大众传播媒介依旧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平台。
网络媒介作为快速崛起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外国民众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接近2/3的受访者将互联网作为接触中国文化信息的首选渠道。学历越高的外国民众,选择互联网获取与中国相关信息的比例越高。与媒介可靠性的选择比例不同的是,信息时代中人际传播在信息获取广度和深度方面的作用显得过于微小。由此可见,大众媒介时代的媒介拟态环境的效应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依然存在。
从中国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外国民众文化消费的匹配程度来看,现有中国文化产品开发与推广方式较为传统、单一,在文化产品内容开发层面、文化产品外在创新形式和文化产品推广渠道方面,难以满足外国民众固有的文化产品消费习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受访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是在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选择方面,选择意愿明显不同。在现有中国文化产品的类型中,书籍、报纸、电影成为外国民众最愿意选择的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本土民族特色的手工艺产品、带有中国当代社会特性的电视剧作品和中国网络游戏产品的选择比例较低。
媒介仍旧是社会个体认知世界的主要信息接收渠道。根据调查可知,中国文化产品、中
国文化活动在媒介推广渠道方面,与外国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习惯存在偏差,急需转换理念,使用世界通行的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在电视剧、电视节目等文化产品的消费渠道方面,视频网站成为多数受访者的首要选择。
由此我们发现,不同国家受众接触中国文化产品意愿存在较大差异性,英国人喜欢阅读中国书,美国人喜欢观看中国演出,韩国人喜欢观看中国影视作品,法国人偏好中国手工艺品。在推广中国文化产品时,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分众化传播,对不同国家各有侧重。以演出、电影、文化活动等为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态与外国人文化消费偏好存在偏差,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中国图书的优秀译作和电影的对外传播应当加强,手工艺品的创新设计和产业开发需要提升,网络游戏的内容创新和国际化品牌打造需得到重视。
资料8 2014年12月20日,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提出来,并且把文化自信作为前“三个自信”的基础提到更高地位,其意义极为深远。
“文化自信”是继“制度”“理论”和“道路”自信后,习近平提出的“第四个自信”。《求是》刊文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百年历史,中国人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自信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目前,在“中国梦”的语境下,文化自信越发重要。文化自信来源于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也会让我们在这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0分)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晰,200字左右。
(二)结合给定资料3,针对中国城市建筑存在的“五大乱象”,请你谈谈中国建筑应该如何确立文化自信。(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精炼,300字左右。
(三)近期,某高校将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会,假如你是交流会的组织者,请你结合给定资料4、5,以该校校团委的名义为此次活动撰写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600字。
(四)结合给定资料6、7,针对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提出相关对策。(10分)
要求:语言精练,要点清楚,有针对性,200字左右。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四、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1~4,分析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0分)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条理清晰,200字左右。【参考答案】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过度引进、推崇外国文化,“唯洋是举”、“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的现象在一些领域较为严重,如电视节目、文字标识、建筑、教育等领域。
(2)文化创新与创造能力匮乏,创作趋同,与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割裂,忽视人文情怀与大众认同感。
(3)文化基因存在“无根”的危机,在发展教育和文化产业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不足,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二)结合给定资料3,针对中国城市建筑存在的“五大乱象”,请你谈谈中国建筑应该如何确立文化自信。(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精炼,3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一、应抓紧构建体现民族特色、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国建筑文化。既研究传统建筑的“形”,更传承传统建筑的“神”,在建筑文化泛西方化和同质化面前清醒地保持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立与自尊。
二、让城市建筑规划设计回归理性,牢固树立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三、城市规划部门应严格把关,从严从细制定规划设计的规范,不给粗俗、浪费、复制、抄袭的规划设计方案开绿灯。
四、加强建筑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建筑设计师的文化素养。改变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出现的行业生态堪忧、专业素养不足的窘境。特别要注重提高建筑设计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自信,立足民族优秀传统,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
(三)近期,某高校将举办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师生交流会,假如你是交流会的组织者,请你结合给定资料4、5,以该校校团委的名义为此次活动撰写一份倡议书。(25分)
要求:(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2)语言生动,有感染力;(3)不超过600字。【参考答案】
倡议书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如今,世界被一“网”打尽,人们沉溺于数码世界中,传统文化的根基面临被各种诱惑分而食之的危机。
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理解、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根要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的魂要坚守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当中。鼓励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引导学生正确借鉴“洋文化”,关键是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切不可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
青年学子的课本里,应该把古代经典留住;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因此,请老师和同学们自信自强、顺势而为,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继续滋养、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充实满溢,使下一代依然优雅坚韧,让这份民族的文化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校团委
××××年××月××日
(四)结合给定资料6、7,针对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并真正‘走进去’”提出相关对策。(10分)
要求:语言精练,要点清楚,有针对性,2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一、建立中外文化交流平台,让文化传播方式“百花齐放”。如创办孔子学院、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二、丰富推广手段,优化传播媒介。加强优秀影视剧、图书的传播力度,针对群体差异性进行分化传播,优化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
三、注重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强调创新形态与文化内容的结合,增强丰富性和体验感,以提升国际受众的认知兴趣与消费意愿。
四、文化“走出去”,转变观念尤为重要,创新文化“走进去”的理念,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五)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文化自信”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文化繁荣 根在自信
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为什么要加上“文化自信”呢?
首先,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精神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其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源动力。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必须充分发挥我们民族文化强大的自信力量;最后,文化自信是扩大对外交流的重要前提。总书记非常重视运用中国文化向世界各国阐释中国的主张和智慧,赢得了众多国家的赞赏,塑造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使我国的对外交流获得强大的文化力量。
怎样有这个自信?坚持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准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遵循科学的客观规律和指导思想,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一,深度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和更具时代价值的内容。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
承才能善于创新。比如,可以对中国文化优秀典籍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行再整理、再加工、再提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第二,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因此,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第三,树立和强化正确的文化心态。当前,坚持文化自信,还应该注意和防止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心态。如有的人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有的人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坚持强烈的文化保守主义等。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文化心态,昂首阔步地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中国文化也只有通过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能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不断繁荣发展。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我们坚持和倡导文化自信,就是要对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国文化创新发展、走向世界。
更多免费国考及各地省考公务员考试资料,请访问“学宝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11国家公务员申论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卷及参考答案(1)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9年7月24日,在国企改制中最极端的一幕不幸发生:吉林省属国企通化钢铁集团近3000名职工集会抗议知名民企建龙集团入主,竟将后者委派、刚到任的总经理陈国君围殴致死,集团子公司通化钢铁停产11小时。当日晚间,吉林省政府紧急宣布,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这起震惊全国的公共事件在政府出面“解围”后,事态方趋于平复。
据报道,医务人员和警方数次试图解救陈国君,均被人群堵在外面。吉林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省国资委主任等领导带队到达通化钢铁,亦无法救出陈国君。直到吉林省国资委宣布,重组方案永久作废,职工抗议方才结束。民营兼并重组国企的“大戏”就这样在一场巨大**中夭折了。国企改制是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这在钢铁行业尤为明显,而这次的抗议事件可能会令整合中国钢铁业的努力受阻。中国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央政府希望消除过剩的产能,创造更大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而行业整合就意味着要实现工厂现代化以及裁员。
2.据国内媒体及网民披露,建龙与通钢间的“恩怨”由来已久,这次建龙集团重组通钢集团是在吃“回头草”。导致陈国君之死的直接导火索是2009年7月24日前一天,从长春通钢集团总部传来消息,建龙二次入主通钢,并持有通钢集团65%股份。2005年,建龙曾经入股通钢,2008年金融风暴后由于企业亏损,建龙遂于2009年初从通钢撤股。随着国家4万亿刺激经济的效应开始显现,2009年6月通钢首次扭亏实现盈利6 000余万元,于是离开仅3个月的建龙又杀了个“回马枪”,再次入股通钢并绝对控股,同时宣称将大幅度裁员,终于激起了工人及家属的愤怒。企业亏损的时候就撤走,而国企走出阴霾又回来了,这个结局哪个国企职工会接受?
通钢职工的愤怒不是没有道理的。通钢目前拥有近3万职工,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薪水过低、频繁加班、职工福利”等方面。而且建龙的每一次折腾,都是工人在付出代价,一位通钢中层职工表示,自从2005年通钢改制后,通钢职工的工资“就没有上涨过,反而一降再降”,“厂里越改制,越吃不上饭”。2008年企业亏损,一再限产,职工工资从2000元减到每月人均300元,一个工作了27年的退休职工在去年底,一个月只能拿到200块钱的收入。“厂区及职工家属区乃至整个通化市二道江区的供暖都无法保证”,而作为总经理的陈国君,据说年薪高达300万元。其问,劳资摩擦时有发生。
因此,建龙重组通钢的消息对通钢职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他们不愿面临重组后可能下岗的命运,不愿失去养家糊口的微薄薪水,更不愿失去政府补偿的退休金„„但在整个重组过程中,谁也没有与通钢职工沟通,信息不公开,利益不均衡,以至于普通职工情绪被轻易点燃。最终,他们在事件末尾忽然出场,为重组画上了一个血淋淋的句号。
3.2009年7月24日的早晨,应该算是陈国君上任通钢公司“总经理”的第一天。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与职工就建龙集团控股通化钢铁一事进行谈话,以安抚职工对企业改制的不满情绪。
当日上午,近3000名在职员工及职工家属在通钢办公大楼前集会,并高举“建龙滚出通钢”等标语,高喊口号,由于人数不断增加,场面无法控制。有知情人士称,10时30分左右,陈国君进入“老焦化楼”想安抚工人。此时,不满建龙控股通钢的职工及家属已经封堵了铁路运输线,造成1、2、3号高炉先后停产。一名通钢职工说:“他们听说陈国君在这里,就冲了过来,用暖气片撞开了二楼的防盗门。”
会议室里,工人们高喊“建龙滚出通钢”,要求陈国君离开,“通钢的事情与你们无关!”陈国君寸步不让,严厉要求工人回到工作岗位。“三个月内让你们全部下岗”,通钢工人说是陈国君的这句话激怒了大家,引起了大家的群殴。众人停手后,他还嘴硬,说他带来了几千人,三年内不要通钢一个人。这句话更是激怒了大家,一群人把他拖进走廊进行群殴。
第一次殴打并不严重,陈国君躲了起来。一些人逐个房间砸门,结果没找到,最后在仓库的一个工具箱里找到了。陈国君最少被群殴三次。墙上的大洞可以看出当时激烈的场景。陈国君被打得从二楼楼梯滚落到一楼,“他嘴里喘着粗气,但不会说话了”。此时为16时30分左右。大约19时,陈国君已经不会动弹了。22时许,聚集人群散去,被公安、武警“抢”回来的陈国君满身伤痕,当晚23时抢救无效死亡,“死状凄惨”。
“陈国君刚被我们送走了,这才3个月又来了。即使不是陈国君,只要是建龙集团的人来了就不行。”采访中,职工们都对陈国君的死不带有任何同情心,显然,他们“受够”了建龙集团。
4.近年来,“不明真相”一词经常出现在群体性事件过后的官方解释或见诸媒体的新闻通稿之中,以搪塞舆论,通常的表述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在发生群众大规模聚集的事件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抛出这一说法,且使用一分为二划分阵营的方法,说大部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受“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蛊惑与调唆”。贵州的“瓮安事件”、云南的“孟连事件”、甘肃的“陇南事件”,事发之初,都能看到这样的“定性怪圈”。这与我们过去一直说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形成了南辕北辙的反差。
日前,吉林通钢集团通化钢铁股份公司发生群体性事件后,“不明真相”一词再次被反复提及。这一说法耐人寻味,值得反思。
浙江在线网一篇评论写道,如果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蛊惑、挑动”的话,那么在事件发生之前为什么不能让群众知道“真相”?或者在事件酝酿阶段和刚露苗头之时,用公布的“真相”平息群众的疑问,把群体性事件化解在萌芽状态?说群众“不明真相”,并不等于真理站在了自己一边,反而暴露有关部门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要知道,改制是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职工有权利知道改制的过程、方案、办法、措 1
施,以及战略投资者的情况、企业的发展目标、职工利益的维护等。那么,吉林省有关部门和通钢集团有没有把改制的相关情况及时向职工通报呢?如果进行了通报,怎么还会出现“不明真相”的问题呢?
《法制晚报》有文章指出,指责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不明真相”,无异于就说老百姓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这与事实不符。不容否认,有些事件确是因信息不实造成一些群众盲目参与,但即便是这样的事件,一般也有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瓮安事件最终证明当事人是因溺水死亡,但根子上却反映了当地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群众安全感指数很低,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同样,通钢事件是不是也有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没有照顾到职工利益的问题?
5.和讯网报道,对此次恶性事件,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喜东在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是因为个别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员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非在岗人员“国有情结”较深,对通钢集团现状与长远发展特别是即将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I临的困难不了解的情况,制造谣言,激化矛盾,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员,在通钢办公区内聚集造成的。
2005年末,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正式收购通化钢铁时并没有受到通钢职工的欢迎,在钢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通钢集团连续亏损,工资也减为每月人均300元。2009年初,建龙宣布退出通钢,但几个月后,由于市场好转,通钢扭亏为盈。这说明,通钢的困难不是不能解决的,也不是非走民企并购这条路不可。然而,正当通钢扭亏为盈之际,本来已经宣布退出通钢的建龙又宣布将再次入主通钢并直接控股这家老牌国企。
广东《2l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注意到,在重组之前,建龙集团是通钢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此次重组是将建龙持有的36.19%股权,上升为65%,即控股。此调整得到了吉林省国资委的同意,相关报道还称,“为保证此次增资扩股方案的顺利实施”,吉林省政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于7月22日到通钢集团进行工作。既然有前期工作,却仍然引起如此严重的事件,前期工作做了什么?
6.在网络上,舆情基本一边倒地倾向于通钢职工,通钢事件更多地被贴上了“工人集体维护自己利益,抗议改制,打死资本代理人”的维权标签;而对于重组方建龙集团,以及遭殴致死的资方代表、职业经理人,则多加贬斥,鲜有同情。有媒体感慨,“这令人感觉刚刚发生的是新中国成立前才能看到的工人运动,而不是一场刑事案件。”
事已至此,尽管吉林当地公安机关已对此成立了专案组进行侦查,但对打人凶手的追查已非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只是寻找打人凶手,而不清理导致此群体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则此事件依旧只会是“偶然事件”。很显然,通钢事件所曝出的问题绝非偶然。
国企改制重组已大规模推进多年,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依然会持续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民企、职工三方的利益如何平衡,是一个普遍求解的问题。此前,对利益问题处理的粗线条,使得其间的博弈与摩擦时有发生,但都没有像通钢事件这样暴力与血腥。通钢事件只不过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将这种典型的利益冲突撕裂。
事实上,通钢事件的结局并非“工人们的胜利”,而是各方皆输。重组方为自己谋利无可厚非,但错在“吃相难看”,最终竹篮打水。而参与“维权”的受害者们,可能同时也是施害者甚至是自身苦难的制造者,此事之后,谁来接手这块烫手山芋?依靠民众按本能冲动行事,只可能是社会的全面倒退。而作为国资监管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地方政府在类似事件中究竟是到位、缺位还是错位?也值得反思。
7.2009年7月24日,陈国君被殴打死亡当日,吉林省国资委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不参与通钢集团重组,这也意味着双方的重组协议被永久性终止。在宣布建龙退出重组之后,据说通钢厂四周到处鸣放鞭炮。通钢厂上一次鞭炮齐鸣是在2009年3月建龙经营通钢出现亏损退出时,至此,一起钢铁业改制事件以悲剧告终。建龙集团收购通钢后没能扭转颓势,反而在危急时刻放弃通钢,随后在重现转机之时再度杀回,正是这种民企在并购中表露出的唯利是图,激化了本来就纠葛重生的劳资矛盾,终于激起了重组完全被排斥在外的工人及家属的愤怒。
近年来,资产重组是中国国企改制的一个常用手段。在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更是深受市场炒手青睐的热门题材。然而,与资产重组的火爆相伴随,因之而产生的矛盾也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只是由于它通常发生于企业内部而被屏蔽掉。但是,通钢事件终于使这一矛盾以一种尖锐的形式暴露在世人面前。
通钢事件可谓国企改制后遗症的集中表现。进入国企的民营资本希望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化,不幸的是,国企往往冗员众多,产权关系复杂,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陷于利益纠纷的泥潭。一些民营企业往往是辞退原国企职工,把所有的社会责任推给政府。而作为一个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国企,通钢的数万名职工对企业的情感因素也无法忽视,从以前的“大锅饭”状态一下子过渡到民企的新型雇佣关系,所有的国企隐形福利将全部消失,对许多老国企的职工而言,在心理上也无法一下子接受。
8.就通钢集团2009年7月24日爆发大规模群体事件,吉林省国资委于27日发布消息称,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的方案仍是最有利于发展的方案。作为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并享有收益的政府特设机构,国资委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对国有资产的保护、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它是企业的股东,对国有股的处置,考虑的是国有资产的利益最大化,依据的是相关法律法规。从这个角度说,国资委对企业职工似乎并无义务。吉林国资委对改制方案的理直气壮,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也因此,即使在工人表示不满后,仍坚持方案“最有利于发展”。
抛开建龙收购过程中职工安置上处理的拙劣,以及通化钢铁万名职工暴力事件的惨痛后果不谈,单从这一并购案本身来看,其暴露出的是中国钢铁企业整合重组中的体制缺陷,是一种许多地方政府的惯用做法——“拉郎配”式企改,即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不进行认真的调研,不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更不会去征求企业的主人也即职工的意见,只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将国有企业“许配”给自己心仪的企业。至于这种“拉郎配”式的企业改制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譬如两家企业“婚后”在情感上和运营模式上是水乳交融还是矛盾重重,职工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对抗情绪,企业绩效和利润是否会比改制之前更好,职工安置去向会不会出现问题,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等等问题却无暇顾及。
翻开近年来中国钢铁业的重组案例不难发现,多数并购是在地方国资委主导的内部国有钢企之间展开,或者是民营钢企之间展开并购,国有和民营之间跨所有制的并购极少发生,这正是通化钢铁并购案的特殊性所在。虽然1995年开始中国就提出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是过去的那种思想在钢厂职工中却很难根除。
2“人人都有工作”正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民营企业建龙集团收购后大幅度裁员的传闻,直接引爆了积蓄已久的矛盾,引发了通化钢铁职工的极端行为。可以这样说,通钢事件是国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剧,陈国君和通钢那些每个月拿着几百元的工人一样,都是这场改革的牺牲品。
9.一起旨在焕发企业活力、本应受到职工欢迎的企业重组,竟然演变成了千名职工将入股企业派驻的总经理殴打致死的群体性事件。吉林通钢这起事件的调查结果虽未正式公布,但从已有的报道看,职工权益受损是引发群众情绪失控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通钢事件”这只麻雀的简单解剖,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视国有企业职工权益的重组,是罔顾历史的重组,也是不完善的重组。国有企业通常都有悠久的历史,职工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的工资虽然比较低,但有住房、医疗等福利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模式已经基本上被抛弃,职工的社会福利不再由国家包办,但这势必要求提高职工工资,以弥补职工在这方面所遇到的缺失。然而,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资产重组案例中,企业职工却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基本权利被架空。
从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国企改制的举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另一个真相是:某些国企改革,就是脱离普通职工的改革,这个改革可能就是以摆脱普通职工为代价的——将原本职工的企业主人翁地位转化为劳动力与资本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成立,企业为降低成本,要做的必然就是裁员、降低职工收入、甩脱退休职工包袱。
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广大职工作为奉献过青春和汗水的劳动者、作为企业的股东,他们的权益理当受到保障,其要求理应受到重视。当利益诉求和意见表达渠道受阻时,这一矛盾就会以极端激烈的形式爆发。如果在整个收购过程中,职工基本的生存权利没有受到剥夺,通钢职工又何至于将高管围殴致死后,仍不让医护人员和警方救护?
10.通钢一直极为紧张的干群关系,使得2009年7月24日刚刚履新的陈国君不得不面对极度情绪化的万名职工。新华社为此发布的新闻稿说,有关方案经过吉林省政府的多次讨论和慎重研究。从法理上说,吉林省政府作为通钢国有股的代表者,具有参与重组的资本性权利。但是,通观整篇报道,看到的只有吉林省政府活跃的身影,却没有看到通钢的职工在整个重组过程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他们处于“失踪”的状态,只是在这一事件的末尾忽然出场,并以极端的方式使重组宣告失败。
显然,通钢事件自始至终是吉林省国资委在代表通钢集团与建龙进行谈判,作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企业职工的话语权被忽视。既然建龙并购通钢激起的民愤如此之大,何以建龙再次入主还能顺利进行?应该说,通钢事件是中国国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剧。
近年来,涉及国企重组引发的劳资冲突事件屡有发生。但在企业卸掉“包袱”重焕生机的“资本盛宴”中,工人阶层却不能入席,“企业主人翁”便成为一个画饼。
2005年,中国曾掀起规模极大的国有资产流失大讨论,国资流失也成为官商腐败的同义词。但事实上,公众之所以如此反对,不仅在于国资的流失,还在于国有资产的分配不公。因为国有资产的“贱卖”从表面上看,社会财富没有损失,只是改变了其在社会中的分配,但这种分配明显偏向了相关利益主体中的强势群体,弱势群体则被边缘化,甚至连其原有的利益也遭到侵害,这自然会引发利益受损群体的强烈不满。
11.当然,不能因为重组中的纠纷,就放弃中国国企市场化进程,更不可漠视工人们的正当利益诉求。在通钢事件中,以及类似国有企业重组案中,工人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应该有自己的代言人,应该有法律保障的话语权。只有建立了正常的渠道,才能调解利害关系,化解可能的冲突。
但遗憾的是,当下一些地方职工利益受损,寻求解决的渠道往往不畅,问题很难及时解决。一些群众只好将希望寄托在将事情闹大上,这正是暴力思维产生的深刻根源。频频上演的“闹大维权”,令人感到悲哀。它折射出合法维权通道的淤塞,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冷漠。在一次次反映问题石沉大海、一趟趟上访举报无功而返的背后,民怨在一点点地积累,最终在某个时段集中爆发出来。而这些“闹大维权”的先例,又在传递一种极其错误和危险的信号,驱使更多的人采取极端和过激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恶性循环。
12.近年来,中国社会屡屡发生极端维权事件,从跳楼讨薪到开胸验肺,从多地接连爆发的群体事件到群殴致死事件„„在这些或无奈、或悲哀、或尖锐的事件乃至冲突的背后,折射出中国社会在收入分配差异巨大、权力与利益分配不均的现实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日益加重,一些长期积压的问题正在暴露出来,社会矛盾有激化之虞。
随着中国改革正步入“深水区”,社会形态也随之改变,发展方式也到了一个需要调整的阶段。这些屡屡发生的矛盾冲突凸显出着眼于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改革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而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其地位是否得到提升,更是检验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应当看到,通钢事件这种国企与民企合作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其他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样,都是大众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的结果,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反思。无论国企改制也罢,企业重组也罢,如果总是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群体性事件将难以避免,殴死总经理的悲剧将难以避免。
三、作答要求
1.给定材料4、5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就各方媒体对“不明真相”之说进行分析,概括材料反映的观点。(15分)要求:概述全面,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不超过250字。
2.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如果改革中不注意职工利益,职工就会恣意把一己意愿变成一种暴力表达,社会就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请阅读给定材料,谈谈对于由此产生的群体性事件该怎么处理?(20分)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正确,400字左右。
3.结合材料9,请谈谈你对“国企改制必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认识。(25分)要求:表述准确,层次分明,观点清晰,600字左右。
4.一些企业在改制之前就已经削弱了工会组织和民主管理,使得它们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教训应该吸取,并且切实加以改变。结合材料,请就如何正确处理国企改革与民主管理的问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题目自拟。
(2)观点鲜明,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3)10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参考要点
把群体性事件说成是少数人教唆“不明真相”群众引发的,显然是片面的,有推卸自己责任的嫌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群众“不明真相”,见到风便是雨,没有自己的主见,做出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另一方面,是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对社会不满,蓄意制造事端。
事件本身也存在地方官员的失职、渎职所引发的矛盾,不能用“不明真相”来推诿。群众“不明真相”,有关部门本应反省与自责,而个别官员却以此做推脱责任的挡箭牌,这种做法暴露出的是某些官员缺乏面对工作中缺点与失误的勇气,不能勇敢地承担责任。
2.参考要点
在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交叉和凸显,各方不同的利益诉求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对于群体性事件,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在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取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和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工作机制。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给予配合和支持,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对发生暴力行为、严重损害社会治安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处置,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事后处置要精确处理,追踪掌控,加强教育疏导工作,以防出现新的情况。
3.参考要点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最关心的就是对自己的安置问题。因为这涉及他们以后的生活来源和社会保障,对许多职工来说,这就是家庭最根本的生计问题。而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争取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直是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在改制中做好职工安置方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专门对改制后企业如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出详细规定,其中包括人员分流安置、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未留用人员的经济补偿等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国企改制负责人却无视群众意见,将职工视为资本的一部分,可以随意删减处置,在改革方案尚未征得广大职工认可的情况下就强行实施,一些未留用职工和退休职工的薪酬福利问题被置于一旁。近年来国企改制中职工权益受损的事情屡有发生,甚至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一些企业在国有产权转让中损害投资人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侵占私吞、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违法违纪行为。广大职工作为奉献过青春和汗水的劳动者,他们的权益理当受到保障,要求理应受到重视。
进一步深化国企改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妥善处理好改制过程中职工权益问题是不可忽略的一步。即使是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看,理顺职工劳动关系也是企业能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吉林通钢事件导致增资扩股方案终止、企业重组失败,这是给有关部门提出的重要警示。
4.参考文章
加强民主管理,深化国企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推动国企改革改制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国企改革中必须充分发挥职工民主管理作用。
国有企业的民主管理,是众多国有企业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民主管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民主管理,是把民主的理念渗透在企业管理中。在企业里,民主就是指员工能够参与到企业管理与决策中来,用好自己的民主权利,形成企业发展与管理中的以员工为主的民本、民治体系。
一、充分发扬民主。支持广大职I-积极参与企业改革的全过程
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要在改革中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必须支持和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改革的全过程。各企业要坚持把职工作为推进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广泛宣传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夯实企业改革工作的群众基础。
二、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党、政、工等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切实加强改革企业的职工民主管理。各企
业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保证其正常运行并充分履行法定职能。企业要贯彻“企务公开”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必须公开、透明,实行阳光操作。
三、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
企业工会委员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其日常工作,检查、督促大会决议的执行。各企业党委、行政要支持和保证工会正常开展工作,工会主要负责人要进入企业改革领导班子,并有专人参加企业改革工作机构,使职工的合理意见在改革方案中得到体现。
四、维护职工权益。关心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要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依靠广大职工推进改革。在改革中要关心和尽力帮助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妥善解决员工分流安置、社保关系接续、清偿拖欠职工的工资、生活费、医疗费、伤残补助、抚恤金和生产性集资款等等。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工会要督促企业将转让国有产权的价款优先用于支付职
4工的经济补偿金、偿还拖欠职工工资等多项债务,补缴欠缴职工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做好职工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重新签订工作,及时为职工接续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做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同时协助企业做好职工就业安置工作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加强对企业劳动争议的调处,引导职工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通钢事件给我们的教训是:企业的兼并重组,必须首先为身为企业“利益相关方”的职工合法参与开辟、渠道,保证职工的民主权利是实质性的内容。在国企改革中,要努力实现员工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
相关素材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全总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企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现就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企业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层面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有些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忽视职工民主权利,改制方案不公开,职工安置方案也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职工利益受损,引起广大职工群众的质疑和不满,引发职工群众上访事件,个别企业甚至出现极端暴力事件,给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继续深入推进企业改革,不仅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而且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必须坚持依靠职工群众,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工作,确保职工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各级工会组织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坚持做好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过程中加强民主管理工作作为支持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要积极支持政府和企业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改制重组关闭破产,通过厂务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积极配合党政有关部门,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职工群众讲清楚有关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规定,讲清楚企业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企业的发展思路,争取.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依法顺利进行,确保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
二、切实加强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的民主管理工作
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工会要督促企业加强厂务公开工作,确保职工群众在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推动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办发[2002]13号,以下简称“两办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60号)的有关要求,协助和监督企业将改制方案、兼并破产方案、职工裁员及分流安置方案等企业重大决策问题,及时向职工群众公开,充分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督促企业在实施改制时,将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向职工群众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
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工会要监督企业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严格履行民主程序,要督促企业按照“两办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2003396号)的规定要求,将改制方案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职工表的裁减和安置方案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未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的不应实施;既未公开又未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定视为无效。要坚持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制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必须要有三分之二以上职工代表出席,经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职工代表大会的表决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不能以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代替职工代表大会作出决定。
改制重组关闭司破产企业工会要协助监督企业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积极协助和监督企业按照《破产法》、《劳动合同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05]25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9336号)等法律和政策规定,做好职工安置和经济补偿工作,避免大规模裁员,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要协助企业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改制重组关闭破产过程中,暂时不能解决的,要把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时限向职工公开,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对依法按政策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协助企业做好解释工作,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在改制完成的企业推动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厂务公开,保障职工各项民主权利的落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三、各地工会领导机关要切实加强对企业工会参与改制重组关闭破产工作的领导
各地工会和产业工会要加强源头参与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到本地区、本产业企业改革领导机构和企业改革工作中去,积极参与改制方案和有关政策的调研论证、制定和实施,参与、监督企业资产的评估、处置和企业股权配置,参与关于职工安置方案、经济补偿办法的制定与实施等。要对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中履行民主程序提出明确要求,对改制方案中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要重点审核,严格把关,并监督买施。
要加强对改制重组关闭破产企业工会工作的指导,大力支持企业工会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要支持企业工会主席切实履行职权,参与企业改制方案调研论证,积极反映职工的意愿和要求,代表职工提出工会的意见,完善企业改革方案;支持企业工会主席敢于坚持原则,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纠正,对暗箱操作、违规操作、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督促有关方面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要承担起保护企业工会主席合法权益的责任,对企业工会主席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任何形式打击报复的,要依照《企业工会主席合法权益保护暂行办法》(总
5工发[2007]32号)予以解决。畅通信息渠道,对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上级工会反映,积极做好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切实把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保障企业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二00九年八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