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人才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泌阳县农业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为全面了解掌握我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现状,加大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力度,深入推进我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对全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全局共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104 人,其中,农技推广102人,农经 2 人。大专以上学历64人,占全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5%,其中专业对口的 44 人,占42.3%;在全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人,占7.7%;中级22人,占21%,初级74人,占72%。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低,与农业大县的地位极不相称。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有64人,仅占农业系统18%;具有高级称职的8人,仅占农业系统2%。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较少,严重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传统农学、植物学等专业毕业的人才较多,而掌握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学、园艺、园林规划、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人才明显不足,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3、知识老化,后备力量缺乏。我局现有的高学历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2005年以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虽然基层经验丰富,但所学知识已经老化。又由于参加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机会少,知识更新速度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
毕业的大学生或因为待遇低不愿来,或因为编制原因进不来,人才队伍日趋老化,存在后继乏人现象。
4、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人才待遇低,大部分农技人员都不能足额领到工资,基本生活难以保证。致使一些业务骨干或弃农从商,或外聘打工,造成农口人才严重流失。
5、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由于投入不足,办公和科研条件简陋,科研设备陈旧,实验基地缺乏,有的县级涉农部门甚至连必要的化验、检测设备都没有,科研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致使农业科技成果层次低,转化速度慢。
三、对策措施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对提升农民素质,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县,具有极为重大意义,因此把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大教育、培养、引进、使用力度,更好地发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骨干作用。
(一)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有计划地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紧围绕农业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型产业,根据各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农民的技术服务需要情况,对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有计划地引进所需人才,大力投入资金发展具有专门农业知识的农业科技人才,通过引进或高薪招聘方式到各农科院校引进优秀毕业生来壮大农业系统科技工作者队伍,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二)注重培训教育效果,提升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定期开展政策法纪、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把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结合起来,把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结合起
来,采取分期、分批、分类的办法,拓宽人才培训渠道。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项目制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增加农业科研科普经费
很多对农业科技人员管理不利的因素都是由农业科研经费缺乏所引起的,如人才流失,自主创新不高等,因此,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帮助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科研科普活动,奖励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人才,提高工作积极性。
泌阳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四日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凤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近期对农业产业化现状做了一次调查,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特色优势较为明显。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深山药材潜山畜,川道果菜遍地椒”的布局。目前,全县花椒留存4300万株、苹果留存6.2万亩、蔬菜3.16万亩、中药材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11.3万头、土鸡饲养量达到40万只,林麝、梅花鹿存栏分别达到1407只、820只,建成了2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2个万亩花椒示范园、15个生猪专业村、2条苹果生产带、3个千亩套袋苹果示范园,凤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林麝繁育基地。
二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果初现。引进了陕西大红袍公司、杨凌本香集团、雨润集团、片仔癀麝业公司等12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600余户、林麝、梅花鹿养殖户82余户、花椒状元24名,建立专业合作社15个、专业协会32个。
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农产品知名度得到提高。以标准化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了“国家级花椒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和中药材GAP认证等,完成了凤县无公
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先后注册了“凤州花椒”、“凤唐苹果”和“凤州金果”等5个商标,凤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保护,花椒通过了AA绿色食品认证,“凤州花椒”、“凤唐苹果”获得陕西名牌产品。农产品销售喜人。同时加强了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同一批苹果、蔬菜经销商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保证了农产品销售,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
四是作好政府扶持,产业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县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的20%用于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同时,出台了19项具有凤县特色的产业化扶持政策保障体系。如:对农户免费提供花椒苗木,新种植苹果每株苗木补贴2元,对从事花椒防霜冻、深加工和品牌宣传的一次性补贴10万元,购买花椒烘干机每台补助500元,购买未纳入国家补贴范围但符合我县推广的机具的给予30%补贴,修建标准蔬菜大棚每亩补贴1万元,购买二元母猪和饲养梅花鹿、林麝每头给予500-3000元补贴,建设标准猪舍、规模扩繁场及特种动物圈舍分别给予5000元至3万元的补助,对食用菌、地膜洋芋、秦艽、土鸡等种养均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建立了农业保险保障机制,除能繁母猪外的其他农产品,县财政按照60%比例对农户参保给予保费补贴,为农民发展产业降低了风险。
二、主要问题
一是特色产业的优势不明显。除花椒、苹果具备相应规模外,其余具有潜力的特色产业规模太小,而且多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生产和管理手段落后,劳动效益较为低下,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
二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有的龙头企业,普遍产量少,加工程度低,带动覆盖面小,协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切实发挥,导致产品链条短,商品率低,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三是市场建设滞后。我县仅有花椒、蔬菜、果品有注册商标,且知名品牌太少,加上对市场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导致销路不畅通,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的导向作用难以传递到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严重。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四是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唱各的调,企业+协会+农户的效应没有形成。
三、解决对策
一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规模生产。应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开发,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一批产业发展专业村和集中发展区。在科学安排产业布局的条件下,全面加快花椒、苹果、蔬菜、食用菌、药材、畜牧、特色养殖发展,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
二是加强扶持培育,抓龙头企业。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应坚持公有、私有、本地、外地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化的主力军。
三是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抓组织带动。激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让龙头企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减小农业生产的风险。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形式入股,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并要保障企业、农户等各方利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营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强化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
四是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抓产品营销。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大打“天然有机、无公害、绿色”品牌,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为纽带,在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直供网络,加快占领外地市场。要注重市场引导,完善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形成遍布全国、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及时准确地
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指导生产,促进流通。
五是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抓支持保护。整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县财政要足额保证对农业的预算投入。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抓紧成立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制定降低农村信贷难度的办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与保险,不断降低农业市场风险。
六是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抓生产水平。通过科技培训、科技引进、科技示范,把农业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工作,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基地,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使之真正产生效益,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服务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第三篇: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思考
农村实用人才一般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经营创新能力,能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农村经济实践活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活跃在广大农村,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就如何发挥好农村使用人才在农村产业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51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从人才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手工业、人畜医疗、外出务工及其他,其中种植业172人,养殖业362人,加工业239人,商饮服务、营销人员1169人,人医、兽医人员441人,个体私营企业67人,能工巧匠1675人,其他行业941人。这些人被当地群众公认的农村实用人才或者被称为“土专家”、“田秀才”。
总的来说,一是数量多,分布广。数量多达5106人,分布在全县各地经济条件较好的牛寨、兴隆、落雁和区位优势较强的盐井、普洱、柿子等的实用人才相对较多。二是拔尖、关键人才少。就目前的县情决定了人们发展经济选择的空间小,种植业覆盖全县,从事第一产业的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的紧缺、关键人才极少。三是没有机构和制度去有序管理。四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高中文化的占20%,初中文化的占55%,小学或没有文化的占25%。
二、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农村实用人才长期活跃在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因此他们的经营范围和提供的信息,往往成为生产者无形的订单,成为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挥棒。二是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组织成立专业协会,运用产业化的经营形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的创新,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我县各类经营、生产性质的协会已有14个,拥有会员300余人,社员467人。有的已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在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农村实用人对帮助农民及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为农民提供生产和技术信息,解决农民的盲目种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在学了一技之长后,主动到城市和外地找市场,带动本地农民外出务工,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2005年,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6.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3亿元,其中有较大部分外出务工者属于能人带动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斩头露角,他们常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看,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管理难度大。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现有村级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普通农民多,居住分散,管理力度大。加上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与农村对人才需求的脱节,存在着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实用人才、实用技术、技能的短缺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二是中高技能人才相对不足。我县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都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经验积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甚至部分是文盲,大多数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三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小农经济意识、保守思想重,加之没有激励机制,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在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四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种养业的多,而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才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六是规模小,带动性不强。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一是在培训对象上,要实行多层次培养。对象选择上按工种和行业特点,对种养大户进行重点培训,技术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展培训对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不拘一格,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观,充分认识到外出打工返乡优秀青年、农村外来的各类经纪人队伍、优秀的部队转业军人等都是农村
第四篇: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状与思考
农村实用人才一般是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经营创新能力,能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农村经济实践活动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者。他们活跃在广大农村,扎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就如何发挥好农村使用人才在农村产业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一、我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
据调查统计,我县现有农村实用人才51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从人才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开采、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手工业、人畜医疗、外出务工及其他,其中种植业172人,养殖业362人,加工业239人,商饮服务、营销人员1169人,人医、兽医人员441人,个体私营企业67人,能工巧匠1675人,其他行业941人。这些人被当地群众公认的农村实用人才或者被称为“土专家”、“田秀才”。
总的来说,一是数量多,分布广。数量多达5106人,分布在全县各地经济条件较好的牛寨、兴隆、落雁和区位优势较强的盐井、普洱、柿子等的实用人才相对较多。二是拔尖、关键人才少。就目前的县情决定了人们发展经济选择的空间小,种植业覆盖全县,从事第一产业的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的紧缺、关键人才极少。三是没有机构和制度去有序管理。四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高中文化的占20,初中文化的占55,小学或没有文化的占25。
二、农村实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我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农村实用人才长期活跃在市场与生产者之间,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因此他们的经营范围和提供的信息,往往成为生产者无形的订单,成为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挥棒。二是创新了农业经营体制。一些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组织成立专业协会,运用产业化的经营形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了对传统农业经营体制和方式的创新,增强了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我县各类经营、生产性质的协会已有14个,拥有会员300余人,社员467人。有的已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势头良好。三是搞活了农产品流通。在农产品卖难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农村实用人对帮助农民及时将农产品推向市场,为农民提供生产和技术信息,解决农民的盲目种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四是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些农村实用人才在学了一技之长后,主动到城市和外地找市场,带动本地农民外出务工,较好地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2005年,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6.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63亿元,其中有较大部分外出务工者属于能人带动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斩头露角,他们常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从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的现状看,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管理难度大。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平衡,现有村级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普通农民多,居住分散,管理力度大。加上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管理。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与农村对人才需求的脱节,存在着学非所用的现象。一方面造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实用人才、实用技术、技能的短缺现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二是中高技能人才相对不足。我县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都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经验积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甚至部分是文盲,大多数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三是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多数农村实用人才小农经济意识、保守思想重,加之没有激励机制,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另外,在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四是结构不尽合理。从事种养业的多,而从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流通的人才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缺乏。五是资金投入不足。六是规模小,带动性不强。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一是在培训对象上,要实行多层次培养。对象选择上按工种和行业特点,对种养大户进行重点培训,技术人才强化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要打破传统观念,拓展培训对象。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不拘一格,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打破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观,充分认识到外出打工返乡优秀青年、农村外来的各类经纪人队伍、优秀的部队转业军人等都是农村新型人才,明确了只要是对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有一
定贡献、起到积极示范带动作用的一律纳入培养范围。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实行多样化培养。要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把握实际,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制定重点培养内容及规划,同时明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类别和数量。三是在培训方式上,要实行多渠道培养。利用“高校”培训,要争取与农业大学联合,组织种养大户及致富能人
等参加学习,并充分利用好农大毕业的待业青年,发挥他们的才智,鼓励他们创业。要利用“活动载体”培训,充分利用“三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开展科普知识培训。利用“基地”、“示范点”进行现场感官性培训,利用科技示范点、种养大户现场培训的方式,通过讲解和现场参观,更加直观地对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要注重“走出去”考察学习的方式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
(二)建立市场开发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机制。结合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优势产业带动或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要充分发挥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采用“公司 基地 农户”、“协会 基地 市场 农户”等的形式,由公司、协会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将技术、人才、市场结合起来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三)加强管理服务,引导农村实用人才自我开发。对农村实用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在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科技服务,申报科技奖励等方面,提供辅助资金和农资资料。在教育、考察、学习、培训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以及取得的合法权益,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农民自筹、政府资助、社会力量支持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对农村实用人才在开发农业产业上,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的支持。二是在政治待遇上给予肯定。对年纪轻、文化素质高、技能技术过硬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加强锻炼,带领村民致富。三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先争优”、“农村十佳优秀实用人才”等创评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开展每年一次的奖励表彰大会,授予荣誉证书,增强其荣誉感。
(五)成立机构,强化管理。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把农村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团组织及村组领导岗位上来。县乡要成立领导机构,做到有机构、有人管。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