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XX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薄弱环节成因及对策、建议的调查报告
**市分行:
农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为了贯彻执行经营方针和决策,实现总体经营目标,维护财产的完整性和各项业务活动尤其是会计记录和财务收支的正确性、可靠性、合法性,以及提高经营活动经济效益而形成的内部自我协调和制约的控制系统。
分行2001年以来,对我行实施了每年一次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以其独特的监督方式和突出的监督效果,引起了我行的高度重视,在基层一线操作岗位产生了很大震动,运行四年来的实践表明,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有效地促进了我行的内部控制建设,规范了业务操作行为,理顺了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控制制约关系,强化了风险防范能力。但是结合我行近几年来经济案件的不断发生和上级行多次检查情况看,说明我行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造成的,因而就我行内部控制现状、薄弱环节、成因及对策、建议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供参考。
一、我行内部控制现状及薄弱环节
(一)、有章不循使内部控制失去有效性,内控制度是对各项业务处理过程中做出的硬性规定。但个别单位员工就是在办理业务时将相关制度执行流于形式,导致规章制度变形,失去了应有的钢性。如我行各网点的坐班主任班中监督制,主要是对处理业务实施动态监督,但实际中坐班主任兼各网点会计或补岗顶班临柜办理业务,坐班主任监督职责无法履行,形成坐班主任监督制度形同虚设,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如多年来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未参照内控制度进行追究,致使责、权、利脱节,放款的不收款,收款的不放款,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
(二)、对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辩证关系认识模糊,存在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现象。由于内控管理是一个监督的过程,所以当业务平稳发展的时期,人们往往忽视了它的存在,淡漠了内部控制对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在工作中,业务与内控的岗位取舍时往往牺牲内控岗位,在业务人员紧缺时,时常压缩内控人员,在业务考核时,也主要以业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评价标准,甚至出现业务一好,数字以上去,一好遮百丑的现象。长此以往,既削弱了内控队伍的力量,也影响了内控队伍的力量,还给业务经营带来隐患。
(三)、内控制度的建设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内控制度明显地存在滞后现象。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创新业务就没有出路,就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毫不疑问,银行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业务。但创新业务必须与管理并举,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说应该内控优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或出于改革的需要,或出于竞争的需要,往往是改革在先,创新在先,内控在后,制度滞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业务的开办中,为了强占市场,先办起来再说,而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跟上,出现一些断层空白点。二是在内控岗位改革上,为了节约人力物力,方便服务,也有改革在先制度滞后问题。
(四)、违章不究使内控制度失去严肃性。违章不究是与有章不循相伴生的,其表现为违规经营,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表现在上级行业务管理部门对于现行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缺乏系统管理,有的已明显不能适应当前银行业务发展和业务处理要求,管理制度出现缺失,执行不统一,控制不力等问题。另一方面,前台一线业务操作人员感情代替规章,或制度观念淡薄,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疏于内控,违章操作,违反程序办理业务,形成事故隐患和案件发生。
二、影响我行内部控制的原因剖析
(一)、对内部控制的理性认识的残缺。少数员工或管理层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发展与管理的辩证关系,甚至把严格管理与放权搞活对立起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之下,不是将内控制度做为规范和约束经营行为的手段,而是当作捆绑自己手脚,制约自身发展壮大的绳锁,甚至有的认为不违规就办不了大事,不冒风险就完不成任务,“乱中取胜”的观念如今在某些人身上根深蒂固。
(二)、一些机构员工素质低下及责任心的缺乏。内控制度有效发挥控制作用,关键取决于执行控制的主体,人的素质和责任心。目前我行控制结果不尽人意,原因正在于某些机构个别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参差不齐,特别是新进的未培训的上岗员工,由于对内控制度认识上陌生,在办理业务中致使内部控制出现漏洞,违章问题屡有发生。而且就干部职工的责任心而言,由于“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尚没被打破,既然内控制度是集体的51973(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内控制度执行的好坏并不损及职工个人的利益,结果一些行之有效的基本控制制度在事实上被省略、被扭曲。更有个别职工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低下,他们置国家法纪于不顾,利用工作之便和制度执行中的薄弱环节铤而走险,窃取银行资金来满足私欲,从而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损失。
(三)、内控制度建设的滞后,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银行经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业务在飞速发展,融资工具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内控制度建设未跟上,以致管理出现了“盲区”和“断层”。加之外部环境的不协调,在金融秩序上进行着不规范的同业竞争,造成了储蓄大战,信贷大战和结算大战。使金融秩序影响我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外在因素。
三、加强我行内部控制的对策及建议
(一)、构建农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总体框架。内控制度的框架构造,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作为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最终仍取决于领导者认识和重视程度。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是现代银行的核心和重要标志,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一部分中心枢纽,其内部控制紊乱与否,将直接动摇国民经济的根基。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物价上涨,大型企业产品过盛,都与银行信贷失控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银行加强内控制度,其意义不仅在于银行自身发展需要,还在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将得到有效强化。会计信息及其他业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是各级领导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只有加强内部控制,才能保证各种信息真实、准确,各级领导的决策才有了实施管理控制的可靠基础。这便是银行为什么必须重视内控制度,走出“违规经营”误区的理由。
(二)、明确完善现行基本内控制度的切入点。农业银行原有内控制度不仅是零散的,有的甚至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这就要求一是必须对原有制度进行整理归集的基础上,由农总行统一制定业务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从根本上解决制度多而流于形式的问题;二是按组织控制方法,加快内部机构改革,使我行内部各部门形成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统一体;三是完善人事控制制度,大力推行行长离任审计及任期责任审计和信贷、会计、财务等业务人员在岗,轮换审计制度,将审计结论作为考核、任免、提拔干部的主要依据,彻底根除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顽症。
(三)、构建以“三道防线”为主体的内部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作为内控制度的重要构成主体,实际上是内控制度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强化业务自身监督,筑好第一道防线。一要加强对信贷部门的自身监督,对信贷业务建立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在贷款上调查与审查,检查相分离,形成横向制约机制。二要加强对会计、资金组织部门的自身监督。配备足够的懂政策,业务熟的会计辅导和储蓄事后监督人员,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检查监督活动,把会计检查辅导和储蓄事后监督制度落到实处。三要加强对新业务的自身监督,要按照“先规范,后发展”的原则,加强规范管理。四要加强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的监督,筑好第二道防线。这些职能部门要认真监督业务管理部门职责履行情况,以及国家政策、上级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保证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和上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使全行上下政令畅通。
(四)、重视和改善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筑好第三道防线。一要重视干部职工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党团工会等组织作用,增强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二要认真执行“两公开一监督”办事制度,凡应公开的政策规定,都应向客户公开。同时大力开展“四讲一服务51973(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活动,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构筑三道防线,使我行内部控制达到科学、规范、严密、有效的要求。
(五)、加强我行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是我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内控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为了适应我行内部控制的需要,首先必须对现有的审计体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在组织体制上具有独立性,在处理与被审计对象关系上具有超脱性,在审计工作开展评价上具有权威性的直接隶属于上收到二级分行。在审计体制改革之后,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大力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评价工作,通过开展内部控制执行结果的评价与控制目标的差异分析,促进业务部门改进管理,完善内控。
**行
年月日
第二篇:医院内部控制探析问题、成因及对策
医院内部控制探析问题、成因及对策
【摘 要】医院内部控制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存在授权制衡乏力、权责缺乏监督、文件记录控制不健全、财会队伍的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医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与会计控制系统,并未形成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完善内部管理模式、明确组织规划、健全会计控制系统”等措施,以期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确保医院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会计控制;措施
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实现其医疗目标与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医疗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医院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与措施的总称。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等几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它能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医院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圆满实现医院的经管目标;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既定方针的贯彻执行;为审计工作提供良好基础。总之,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项资源的浪费和舞弊现象的发生,能提高医疗、经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它对医院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几点措施,以期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确保医院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院内部控制是现代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授权制衡乏力
内部控制授权包括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是指以书面文件的方式长期性授予有关人员办理常规业务的权利及其相关责任,如对管理文件、业务流程等形式进行的授权;特殊授权是指以领导特批的方式临时性授予有关人员办理特殊业务的权利及相关责任。医院对于财务人员的任用往往重资历,对业务能力的重视不够。如果人员的选择允许出现一定得失误的话,那么审批控制则是不容有失的,而实际上医院多施行“一支笔”审批。这样的审批制度不符合授权批准控制的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相结合、授权的“责”、“利”相对等的要求。实践也证明,掌握“一支笔”的医院领导拥有的权力过高,内控制度很难有效地对其进行制衡,大量的数据证明,医院领导也是产生贪污腐败的高发对象。这种授权控制上的缺失,很容易给国家和单位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二)职责控制缺失
职责控制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和关键岗位轮换控制。据2013年的调查显示,医院大多数都采用直线制结构进行垂直管理,专门的职能机构基本上流于形式,一个人兼任好几项财务工作的现象仍较为普遍。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医院在人员上有所减少,减少工资开支,但是很多不相容职务也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兼任,如为了方便资金的流动所有的资金收支的专用印章都由一人保管;账目(明细账、总账、日记账)也均由出纳一个人登记;在物资采购时审批人和采购人为同一人;仓库保管员负责收、发、存、登记、账务处理等。这些职责分工控制的缺失,很容易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的问题,如虚报、漏报、挪用公款、公款私存、不按规定进行现金管理等,而且这些问题也很难被披露。
(三)记录控制不力
健全、正确的财务记录既是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又是医院保持工作效率,贯彻经营管理方针的基础。2012年的财政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医院管理者对会计的作用缺乏认识,认为会计只是记账、出纳而已。不仅如此,一些医院的会计人员在填制原始凭证时,往往很随意,没有做到“记录真实、内容完整、填制及时”。较为常见的是一些内容不齐备的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也作为了有效的填制会计凭证的证明;原始凭证作废时并不是加盖“作废”戳记,连同存根一同保存,而是直接撕毁;对于填写错误的记账凭证也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更改,而是直接撕毁然后重新填写一张。
此外,我国医院内部控制还存在:医院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跟不上医疗事业的发展步伐;部分医院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一窍不通,却目无法规,独断专行;财会人员、领导干部则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收受贿赂,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用医院资金等问题。
二、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的成因
(一)医院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
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不论其他控制要素是否存在,医院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不关心、不感兴趣,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医院院长对内部控制的支持有助于预防虚报、漏报错误的发生。因为医院院长、财务主管等医院管理层的态度将影响到会计人员及其他部门的工作态度,如果医院院长对内部控制重视,医院内的其他工作人员自然会就注意这一点,在工作中便会认真履行其职责。反之,如果管理者不关心内部控制,并没有给予有效支持,那么医院的职工就不会认真执行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医院的领导层大多是有医院的医疗骨干组成,他们对内部控制并不是十分关心,据《经济日报》调查显示:近80%的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症结点出现在权力层。
(二)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不规范
会计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1)会计观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部分医院的财务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医院典型的管理模式是集权式的,这使得医院领导常常滥用职权、越权行事,造成会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2)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岗位设置要求过高,对于一些小医院来说脱离了实际发展状况,在实践中几乎难以推行。(3)不重视会计核算管理,没有形成规范作账的习惯。首先是医院普遍缺乏施行会计管理的动力;其次是医院不习惯于做会计核算,因为我国医院的资金投入有财政支持,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极其有限。长期以来,我国医院是财政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一般只登记购销流水账,向来没有规范作账的习惯,至今也未认识到会计核算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医院的会计系统控制不健全
内部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得以贯彻实施,建立完善的会计系统控制制度是保障。我国医院由于长期存在“本位”思想在会计系统控制方面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处理与填制不规范,也未落实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在岗位设置时也未考虑责权的划分和不相容职位分离等问题。
三、医院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医院内部控制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医院内部控制存在授权制衡乏力、权责缺乏监督、文件记录控制不健全、财会队伍的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医院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与会计控制系统,并未形成科学的会计管理制度。为解决这些问题,医院应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确保医院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院领导应树立内控意识,重视内部控制
管理者加强管理意识,重视内部控制至关重要。要做到内部控制的观念更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医院的财务监控作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效益监控体系。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医院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医院管理者的内控意识和行为则是关键。如果医院管理者注重内部控制,与员工加强沟通和管理交流,便会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医院医疗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第二,医院的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并自觉接受监督。一套严密的内部控制能否顺利实施,负责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离开领导的重视,再好的控制体系也可能是软弱无力或流于形式的。因此,医院的领导或管理者必须自觉接受内控制度的制约,力求使内控制度在医院内部随时发挥作用。第三,医院领导要重视财务的控制。由于医院领导大多是医疗带头人,对财务管理不够专业,不重视财务控制。因此,医院领导者,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的素质培养。
(二)规范医院会计管理,完善内部管理模式
医院会计管理的规范化,除了建立制度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1)从宏观来讲,会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组成部分,而医院管理的核心就是要适时的调整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对于医院来讲,会计管理必须要改变粗放式模式,不断研究适应医院内部控制运作的规范化会计管理方式。(2)制定严格的会计工作程序,规范做账。应做到相互监督,审核,相互制衡,如果是计算机系统记账,必须等主管会计审核完凭证以后才能记账和结账,并做好网络安全上的维护。(3)完善内部管理模式,促进医院的全面健康发展。要解决医院会计规范化问题,根本办法就是执行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医疗事业发展与法律法规的调整,适时创新会计管理方式。医院要根据我国《会计法》、《新会计准则》和《医院会计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详细的会计账册,只有科学的设置并使用会计科目,才可能确保医院所有的会计资料完整、真实、可靠;同时,医院还应建立一系列的原始凭证传递程序,明确相关财务人员的权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医院会计规范化,减少资产流失;为医院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三)制定医院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组织规划
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医院医疗经营的目标紧密相关,医院内部控制的最重要目标是要维护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及高效使用,以求实现资本最优化。医院要实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就必须确定单位内部每一管理阶层所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进行目标分解,内部各阶层不但要完成好自己目标,同时还要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完成医院的共同目标。就现状来看,我国医院可行的方法是制定一个多阶段的内部控制目标,再逐步实现。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医院规模不一,但在一些具体的控制手段上仍可以借鉴一些大医院的规划方式――医院可以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这些都是中小医院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机构设置因医院属性和经营规模而异,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但作为单一组织来说制定医院内部控制目标,明确组织规划,就是要给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员工以工作目标及工作规划,并形成制度。
(四)有计划的构建一个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
医院要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不可能的,只能逐步来完善。首先,医院应当以“资金”作为会计核算的主体,确保不同资金的登记与使用是独立的,对于资金会计的核算,也应当是独立的医院会计核算。其次,要建立凭证制度,确保正确记载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再次,要建立财会处理制度,正确设置会计账簿,有效控制会计记账程序。最后加强医院内部监督,必须重视内部审计。医院的内部监督可以通过日常的、持续的监督活动来完成。医院应该设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并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人员从事审计工作,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充分的权利,对具体负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最终形成完备的内部控制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白矾.医院审计风险及防范对策探析[J].经济师,2009(01):170.[3]兰娜.现行公立医院内控制度现状及建立设想[J].财会研究,2014(09):30-32.[4]王兵,张丽琴.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01),76-84.
第三篇: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对策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由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高校内部管理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实行财务预算控制、货币资金控制、授权审批制、资产控制、筹资控制、审计监督与评价等措施,有利于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主题词: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11-02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管理者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内部审计、财务分析等控制措施,提高管理综合效率。其核心是通过内部会计控制来实现。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高校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改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维护高校资产安全与完整,避免和降低各种风险,有利于高校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发展。因此,分析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现状,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财务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一些高校尚未认识到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财务内部控制范围,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削弱了内部控制的监管作用,导致高校内部管理出现诸多问题。
1.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未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经费预算内容不全面、项目不精细、准确度不高、针对性不强;重视预算内而不重视预算外资金收支管理;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和审批规定不科学、欠合理,不能有效控制资金浪费行为。
2.财务预算执行约束不力而欠规范性。财务部门只重视学校统筹经费管理,对二级学院自主经费支出监督不力;控制财务收支得力而审批往来账款不严;日常经费审核手续齐全而专项经费使用不规范;事业完成进度和预算资金使用分配比例不当;预算资金使用过程的透明度不高;预算资金使用过程的刚性约束不力,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3.财务分析不全面,重点不突出。经费预算执行跟踪分析评价质量不高。分析收入支出数据资料较多,而资金筹措、重点投资、办学成本核算等财务指标分析较少;财务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较落后;预算执行评价不能准确、全面反映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4.资产管理缺乏科学性,利用率不高。资产管理管理制度未能严格执行,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不明确;货币资金控制和使用效益不高;固定资产管理计划性不强,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浪费学校有限资金。
5.内外审计职能发挥不够,监督不力。审计工作手段,审计工作职责,审计的监督、参谋与服务效能有待创新发展;第三方的审计权威和社会监督作用有待加强;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检查监督作用不够,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权威作用。
6.资金筹措与运用计划性不强,效益不高。一些高校在资金筹措和使用过程中,风险意识不强而盲目贷款;投资项目管理不慎,项目效益低或无效益;不注重资金使用管理,财务状况恶化,债务包袱沉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主要对策
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先要得到高校领导重视,要进行科学合理设计,要有配套保障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经费的预算控制和资金、资产的控制,加强审计监督等,不断优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1.完善财务预算控制。
①预算编制控制。预算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应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基本原则。收入预算要做到积极稳妥,支出预算要做到“统筹兼顾、勤俭节约”,经费安排要正确处理好职工利益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关系。
②预算支出控制。预算经费支出审批上,严格执行预算规定项目、标准和额度,遵守经费支出管理规定。预算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予调整,确因工作需要进行经费追加,应按程序先申请报批后安排使用,从而保证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③预算经费使用考核分析与信息反馈。预算执行到一定阶段(月、季、半年)时,应比较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控制数,要适时通知各院系、机关处(室)预算经费执行情况。临近预算界限时,要提出预算执行警示信号,达到预算限额可暂停财务报账。认真分析突破预算原因,定期报告各阶段预算执行情况,为学校奖励节约、处罚浪费、提高财务决策科学性提供依据。
④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列举了大量财务指标,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用相应财务分析指标,确立相应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指标,准确全面分析财务活动情况,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改进财务管理。
2.实行货币资金控制。按财务岗位相互牵制的规定,确保会计和出纳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岗位职责及权限,保证现金使用安全。科学规范现金收付存业务、银行结算业务办理的操作流程。严格支付审批、支付单据审核、支付复核、支付账目的登记手续。定期核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管理好财务票据与印鉴,杜绝财务管理漏洞。
3.落实财务管理授权审批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必须确定授权审批的程序,保证权力的分配与责任界定相配合,既要设计出合理的授权审批控制措施,又要保证授权活动的贯彻实施[1]。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和责任以及相关控制措施,真正落实资金支出管理责任制,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可以说,授权审批制是从单位高层管理入手加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的授权审批体系,可以为单位创造一个既简约又相互监督的良好工作环境,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决策风险[2]。
4.加强实物资产控制。高校主要实物资产是存货和固定资产。其控制重点是购入、使用和处理。应制定实物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强化管理。财务部门、采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领用部门等,参与资产采购预算、采购过程、验收入库,领用过程控制管理,保证实物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科学规范筹资控制。高校虽拥有充分理财自主权,而是否筹资和筹资多少,仍要科学策划和严格控制,进行计划审批和合理安排。要根据实际科学合理确定筹资的规模、时机和期限,合理筹措和科学调度,降低融资成本,拓宽学校财源,增强偿债能力,把握债务可控度,防范财务风险。
6.发挥审计监督与评价作用。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权威和监督作用,加强对单位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单位内部审计中的监督评价作用[3]。适应高校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应扩大到决策、教科研、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个领域。对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重点分析、评价学校的经营和管理,找出内部控制的软肋,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保障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财务内部控制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综合系统。《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高校负责人应切实重视和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高校应增强紧迫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积极推进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正确处理财务内部控制与管理目标、管理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挖掘高校内部潜力,从而真正达到增加综合效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军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5.[2]孟杏花.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中的授权审批制[J].经济师,2013,(4):266―267.[3]黄跃军.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思考[J].现代审计与技术,2013,(4):43.
第四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建议
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建议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其收入基本来源于财政资金,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统一纳入到了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核算,这大大提高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还相对滞后,内部控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信息管理时代,加强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账务处理不规范
健全的会计记录系统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少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在: 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不少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 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手续不严密, 购买实物的凭证只有经手人和领导签批,没有验收人签字;一些单位自制原始凭证, 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再如预算外收入挂在往来账, 以此来掩埋收益。有的单位在年终结账时, 不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 而是将收入和支出相对冲, 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
(二)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也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费用支付流程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具体有三种情况: 主要是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比如有些行政单位为工程项目购买的设备, 在既无合同也无发票的情况下就一并支付入账, 工程完工之后也迟迟未能转为固定资产;其次是有些经济事项的流程控制过于简单, 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 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 很多单位费用开支实行的都是事后“实报实销”的制度;最后是流程控制的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费用报销流程都是采取“先审批后审核”的程序, 执行起来影响财会人员审核把关的效果。
(三)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
财务部门只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账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四)固定资产管理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正确地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如购入价值比较小的固定资产,未作固定资产核算,造成有实物而没有固定资产帐的情况,形成帐外固定资产。(2)资产报废未及时办理报批手续,造成固定资产帐面价值虚增。(3)资产管理责任未落实到人,内控制度不健全。由于人员岗位的调动等原因,使有些固定资产处于无专人管理的状态中。(4)缺乏成本意识和绩效意识。重钱轻物,重购买轻管理。(5)资产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执行未到位,监管力度不够。(6)资产的清查和盘点、处置审批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化。往往产生固定资产账上有但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而实际使用的某些固定资产却尚未作价入账, 形成账外资产的情况。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的资产转移, 却未办理相应手续, 也未反映到业务台账中的现象。
(五)票据、印鉴管理不够严格到位,漏洞较多
票据的购、领、用、核销未按规定建立相应台账;对票据使用情况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导致一些执收部门延期上缴相应收入,甚至出现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印鉴保管上的漏洞较多。应该说这是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重大疏漏。有的单位将财务章和法人章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人, 还有的单位将支票、财务章和法人章同时由出纳一人保管,这对单位资金的安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六)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管理漏洞不少。
(七)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内控意识淡薄,单位内控缺乏基本保障
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但从笔者了解情况看,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内控意识淡薄。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有的甚至认为,现在财务方面反正有会计核算中心把关,单位内部控制不再那么重要了;有的则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一支笔”制度流于形式。
(二)内控体系缺乏,重制度制订,轻制度执行和落实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行政事业单位迄今为止也没有一套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单位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一些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单位资金安全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单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仅凭经验、贯例办理,随意性较大,业务流程控制往往过于简单;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控制度印在纸上,贴在墙上,却未能落实到行动上,结果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没有建立规范的内审制度,如何审,审后怎么处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部分单位根本就没有内审部门。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衔接脱节,影响单位财务管理的及时有效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只设报帐会计,由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即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部分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能力欠缺
人是一切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内部控制工作也同样,内控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尤其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但现阶段,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管理的地位未能有效体现,因此对会计业务素质要求不如企业那么高。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仍然只能称作是会计核算员,不能满足实施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其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不少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业务人员兼任,这部分人员对财务知识不了解,更谈不上实施内部财务监督了。
(五)外部监督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目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及制度的建设
首先对单位内各部门定岗定责,明确分工,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效果。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要求“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这四条要求的本质内容就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以职责分工和适当授权为主要特征的;简言之,企业内任何一项业务不能由一个人单独操作,必须由两个以上个人来办理,而且经办人员只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这样就形成一个互相交叉、互相制约、互相检查的内部监督过程。财务部门要做到会计、出纳不由一人兼任,印章和支票等分开保管,出纳人员不兼任稽核、会计档案管理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等。其次要依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有关部门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在实施中规范财务流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规范单位财务审批程序和制度,“一把手”不得直接分管财务工作,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一支笔”审批制度。最后加强内部监督,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内审部门或内审人员对单位内控的执行、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单位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下属预算单位财务工作指导、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务检查,促进整个系统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部门预算控制
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专项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一方面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赋予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一定的预算高速权力,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三是在财务预算时限上,强调预算管理的时效性。
3、加强债权、债务、资产保全控制
定期对债权债务清理核实,尤其对跨的应收款加大催收力度,及时回收陈欠款项和个人借款,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坏账损失须经严格程序审批核定,杜绝因单位财政财务不合规收支行为而引起的往来款挂账。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现金开支范围,核定每日库存现金量;支票填写须与发票、入库单、订单等核对;印章分专人保管,防止资金被挪用。实物资产做好产权登记,完善资产处置,避免资产流失。
(二)要落实措施确保内部控制有效的执行
1、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应负主要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在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培训,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从而切实履行起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责。
2、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切实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有关部门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研究制定一套能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特殊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如预算管理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确保制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各单位应狠抓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以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建立相对独立的内审小组,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内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监督单位制定的各项制度和预算执行情况。
3、重视与会计核算中心的沟通衔接,及时掌握实施内部控制所需相关信息
会计核算中心应认真履行核算监督职责,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性,并着重反馈和控制预算的执行信息,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用款。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认真建立各类备查账,并与核算中心定期进行核对,及时向核算中心回馈意见和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实现与核算中心信息系统的联网,便于及时获取信息,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4、强化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有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重视多种形式的会计继续教育。只有建设好一支业务过硬、严以律已、思想业务素质好的财务人员队伍,才能贯彻实施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从而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5、发挥有关职能部门作用,把内部控制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财政部门是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建设作为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实施的重要监督机构,应定期不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进行专门审计。
6、分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作用,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的过程中, 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当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与指导, 并拨出专项经费, 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供经费支持。
第五篇: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在这几年里主导着中国银行业。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主要经营领域包括公司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和资金业务,中国内地设有分支机构14121家,在香港,台湾,墨尔本等地设有分行,拥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建信人寿、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建行亚洲、建行伦敦、建行俄罗斯、建行迪拜、建银国际等多家子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与多个大型企业集团及中国经济战略性行业的主导企业保持银行业务联系,营销网络覆盖全国的主要地区,于2013年6月末,市值为1,767 亿美元,居全球上市银行第五位。贵阳银行成立于1997年4月,是一家总行设在贵阳市的大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在贵阳、成都、遵义、铜仁、毕节、凯里、都匀等地设有34个省内外分支机构、100个营业网点,员工3000余人。截止2012年12月31日,全行总资产达1048亿元,各项存款达872亿元,各项贷款达467亿元。其存款规模和市场份额在贵阳市银行业中排名前3位,连续多年被评为贵州省纳税50强企业。2011年,在《银行家》发布的“2011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中,贵阳银行综合排名在全国200多家同等规模城市商业银行中位居第一。2012年,获中国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网“2012中国城市金口碑服务银行”推荐。尽管现阶段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稳定常态化的发展趋势,但是金融大案、不良资产的增加仍在发生,这无疑暴露出银行经营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安全因素。本报告就银行的操作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方面浅析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案。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从而认识到只有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的防范各种风险,才能让银行业更平稳上升的运行。
目录
绪论
银行内部控制的概述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
2.2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2.3
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商业银行与地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3.1
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3.2
国外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4
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1
操作风险内部控制
4.2
操作风险的类型
4.3
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4.4
信贷风险的类型
4.5
市场风险内部控制
4.6
市场风险的类型 5
形成风险的原因分析
5.1
操作风险的原因
5.2
信贷风险的原因
5.3
市场风险的原因
银行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6.1
改进操作风险
6.2
改进信贷风险控制机制
6.3
完善市场风险控制的方法 7
结束语
绪论
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的等效流通。在金本位时代,黄金是世人公认的最好价值代表。金,指的是金子,融,最早指固体融化变成液体,也有融通的意思,所以,金融就是将黄金融化分开交易流通,即价值的流通。如今黄金已很大程度上被更易流通的纸币、电子货币等所取代,但是黄金作为价值的流通并没有变。离开了价值流通,金融就成为“一潭死水”,价值就无法转换。价值无法转换,经济就无法运转。同许多其它学科一样,金融学的本质是研究探索金融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人类进入金融社会的时间还非常短,因此人类仍处在金融洪荒时代,距发现金融规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因如此,金融危机频发。
金融机构通常区分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将金融稳定看作金融机构的稳定、主要是银行的稳定,或者可以理解为金融体系中主要和绝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经营稳健而不影响市场信心。金融不稳定往往以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或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为表现,这也正是监控金融稳定状况的主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早已发展成为包罗万象的“万能银行”,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不断的显示出来,且有愈演愈强烈的趋势,严重威胁着金融业的安全发展。目前,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在逐步的转变,从业人员的欺诈和越权而产生的造作风险,决策者缺乏管理理念造成的管理风险,以及市场变动来的汇率风险等,这些风险的产生,只是人们关注内部控制带来的防范体系。因此,加强银行内部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尽快实现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运行、实现既定的目标和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都是至关重要的。
银行内部控制的概述
2.1内部控制的概念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1)事前防范。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企业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资金计划管理办法》、《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一些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制度。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充分考虑不兼容职务和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另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授权批准制度,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主要体现在保障货币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资金安全性控制。其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的控制。主要方法有: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等。(3)事后监督。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环节之外,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2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4月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定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强调各种活动的效果和效率。信息性目标包括管理信息,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合规性目标也即遵从性目标,要求商业银行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商业银行应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并保持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应符合内部控制政策,并体现对持续改进的要求。在建立和评审内部控制目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其他要求,以及技术、财务、经营和风险相关方等因素,尤其应考虑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指标要求。内部控制目标应可测量。有条件时,目标应用指标予以量化。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银行的内部控制不是只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的,而应当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不能留有死角和空白,要做到无所不控。
(二)审慎性。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都应当体现“内部优先”的要求。
(三)有效性。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真正落到实处,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得到及时反馈和纠正。
(四)独立性。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部门应当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部门,并有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渠道。2.3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
银行办理业务或内部管理出了差错,必须做出补偿或赔偿;法律文书有漏洞,被人钻了空子;内部人员监守自盗,外部人员欺诈得手;电子系统硬件软件发生故障,网络遭到黑客侵袭;通信、电力中断;地震、水灾、火灾、恐怖袭击;等等,所有这些,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这一类的银行风险,被统称为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前款所称商品是指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不包括黄金)等。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全过程。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收益率的最大化。商业银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商业银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当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商业银行与地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3.1国内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由于受目标管理的影响,普遍采用了内容控制的方式,过度地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忽视了规范化建设,结果造成了短期有效之后的长期失效或低效,并因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控制活动的实施以及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低效的原因,是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基础,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的条件尚不够成熟
内部控制是一定的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自然要求,它有许多基本条件的限制,主要包括:技术状况、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组织文化、经营规模以及运营效率等,它们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效。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以及长期的国家统管或干涉,致使资本运营效率十分低下。目前我国银行业正在商业化改造过程中,市场营销的观念尚不够成熟,特别是严重的富余人员、臃肿的组织机构以及低下的工作效率,使得内部控制的效果大大低于这些问题所产生的费用超支,而使得内部控制必然产生低效。因此,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应随着控制环境的改善和条件成熟而逐步完善。
(二)忽视内部控制模式建设
内部控制是规范组织整体行为,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和水平的一种管理方式,它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有效的控制模式来规范和指导人们的控制行为和结果。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多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打补丁控制方式,缺乏整体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框架,主要采用目标控制的方法,以控制具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为目的,过多地强调结果,不能够注重内部控制的环境建设和过程建设,不能把内部控制要素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模式来实现有效的控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者的控制观念,致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长期在非规范的环境下低效运行。
(三)传统的目标管理与控制框架产生矛盾降低了内部控制效果
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产生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来约束管理者和业务人员的行为。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目标管理的影响,过度重视内部控制目标的分解以及控制结果的考核与奖惩,这就促进了内部控制人员舞弊的动机与行为。当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与要素控制的要求产生冲突时,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会使得管理者和业务人员为实现预期内部控制目标而不择手段,从而严重破坏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建设,使控制活动常常失效,导致内部控制风险的产生。
(四)内容控制的模式必然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或低效
我国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把具体的经济业务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把实现与控制预期目标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控制过程中将控制目标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通过定期的考核与评价检查内部控制的效果,这种以内容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方式与COSO报告的要素式控制方式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要素式内部控制模式把环境和过程的规范化建设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把构建内部控制模式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注重的是长期控制目标的实现。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内容控制为核心的内部控制方式虽有利于短期控制目标的实现,却忽视了内部控制环境和过程的规范化建设,失去了内部控制长期有效的动因。因此,最终必然会导致长期控制目标的失效。
(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的控制程序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再加上多年来实施内容式控制模式,忽视要素式内部控制模式建设,存在着严重缺乏业务执行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的现象,管理标准也多以规章制度为主,缺乏控制标准,而且内部控制程序也因缺乏要素控制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不规范。根据COSO报告的要求,内部控制是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标准为基础的规范化管理方式,以检查与评价管理者以及业务人员执行控制标准、修正与完善内部控制标准为重点,通过控制标准的制定、执行、修正与完善来规范人们的控制行为,通过人们行为的规范来实现控制目标。我国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因控制标准的不完善和控制程序的不规范,使内部控制不可能实现程序化的优化运行,也就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和低效。
(六)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系统不完备
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及时进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以及综合评价,根据测试的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控制采用内容控制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忽视或缺乏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系统的现象,使得商业银行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低效或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控制目标考核评价系统,以完成预期目标为中心,主要考核和评价控制目标的完成程度,属于刚性控制,长期的刚性目标控制必然会导致控制活动的失效,这就是目标控制的短期行为。
3.2国外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
美洲银行拥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首先从整体架构看,除了上述四大块核心业务外,美洲银行还设有技术、风险、战略规划、人事、市场营销、产品开发与质量、财务等7个支持部门。部门与职责的划分以业务为单元,各个业务单元实行垂直管理。
其次,美洲银行在总行之下的每个层面上,并不存在一个全面集中管理的机构,而是由各个业务单位或团队根据情况进行各自的设置,彼此并不是相互隶属而是合作关系。比如,被称为商店的美洲银行一线网点向上隶属于个人与小企业单元,即零售业务单元。
再次,美洲银行的各级管理团队精干高效。各层管理团队的负责人不设副手,或者说,其副手直接就是下属各团队的负责人。“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最初只是一种产品质量控制程序,如今已经演变为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体系,旨在持续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实现客户满意。美洲银行用此办法来改善成本、服务、销售乃至合并整合的各个方面和所有环节。从2001年开始的3 年间,通过节约开支和增加营业收入,美洲银行的利润增长了数十亿美元,而且客户满意度迅猛提升。“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美洲银行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1操作风险内部控制
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因此,国际金融界和监管组织开始致力于操作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组织框架的探索与构建,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从国内银行业情况来看,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管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一直定位在信用风险领域,监管资源过分倾斜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以至于银行操作风险近些年呈持续上升趋势。
因此,关注操作风险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不可回避的话题,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银行职员操作权归属不清是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源,整合IT平台清晰界定操作权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4.2操作风险的类型(1)内部欺诈
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例如内部人员虚报头寸、内部人员偷盗和在职职员的账上进行内部交易等。(2)外部欺诈
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例如伪造、计算机黑客入侵等。(3)风险事件
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安全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事件
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5)有形资产的损失
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
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通信问题以及设备老化。(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的
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4.3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中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4.4信贷风险的类型
(1)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2)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3)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4)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4.5市场风险内部控制
市场风险实际上是由于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损失的风险。顾名思义,市场风险实际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市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四大部分。由于我国银行从事股票和商品业务有限,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整个金融市场中最重要的风险。由于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汇率、股票和商品的价格皆离不开利率;同时由于信贷关系是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因此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在我国,由于经济转型尚未完成,市场化程度仍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刚刚起步,利率风险问题方才显露。虽然以存贷利率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基准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开始,影响利率的市场因素仍不明朗,而且市场仍然没有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利率风险将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市场风险。4.6市场风险的类型(1)利率风险 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也是一种重要的利率风险。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是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的影响。(2)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不利变动而导致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汇率风险一般因为银行从事以下活动而产生:一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外汇交易服务或进行自营外汇交易活动(外汇交易不仅包括外汇即期交易,还包括外汇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金融和约的买卖);而使商业银行从事的银行账户中的外币业务活动(如外币存款、贷款、债券投资、跨境投资等)。(3)股票价格风险
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股票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4)商品价格风险
商品价格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各类商品的价格发生不利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这里的商品包括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交易的某些实物产品,如农产品、矿产品(包括石油)和贵金属等。
形成风险的原因分析
5.1操作风险的原因
(1)操作风险内控理念缺失,目标设置不当
银行相当一些机构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关系,只强调业务的拓展,忽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严格执行。下级为了局部利益,把主要精力用于本单位所承担的各项目标及临时性营销任务方面,甚至把加快发展与强化对立起来,为了完成目标,片面地把一笔业务以有没有风险和有没有损失作为决策的依据,以他行怎么做做参考,虽然不少行的机器风险显现,但破坏规矩,制度观念当然无存,内部控制机制失灵,埋下了严重的风险隐患。(2)有章不循,操作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理过程中部不讲制度,制度执行力差,不讲标准,不讲程序,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部分柜员甚至有的高管人员在工作中执行制度意识淡薄,以操作习惯、人情、信任代替制度,满足于“习惯”做法。如重要岗位超期未轮岗,属于交流的管理人员超期不交流,该双人会同的却一个人独立操作,该定期更换的长期保持不变,该实行专任管理的没有落实专门人员,该实行岗位分离的却一人兼任等。(3)运营环节薄弱
这是从建设银行具体业务流程方面考虑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缺失、电子平台的脆弱性、业务链不完善等。业务相关技术的欠缺会引起产品瑕疵或者工作人员因判断失误而采取不正确的交易策略,或者在紧张的交易环境中操作失误。银行业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对支持业务运作的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硬件、电力、动力输送等配套环节的约束常常导致银行业务中断或系统失败,也构成了银行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银行业务的矿大及分工的专业化,业务的非主要环节往往容易受到忽视部门间的交流协调难度加大,业务链容易出现真空地带,进而引起操作风险的产生。5.2信贷风险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防范意识不强。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银行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贷人员工作作风不实,责任心不强。特别是实行客户经理制后,客户经理只一味的追求效益,不注重风险的防范。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把关不严。建行对额度较大的贷款,不与信贷员一起深入企业参与调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而是坐在办公室里听听汇报,在审批贷款时,不认真审查资料的合规性和数据的准确性,拿到材料只知履行签字手续,导致一些上报的材料很不规范。(2)中国惯常的人情大过于事理的风俗习气导致了贷款审批时的不严格、不按程序审批等恶劣情形。
(3)银行常通过指标管理方式,将各项信贷资金、利润、费用等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基层行为完成计划指标,人为调整账务,自下而上编制虚假报表,为完成贷款考核指标,以借新还旧、不合理的贷款置换等手段掩饰不良贷款状况。5.3市场风险的原因
由于市场风险对于银行来讲史变幻莫测,存在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市场价格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利率的变动,都不是单单某一家银行所能决定的。正是由于市场的不可控性,银行对市场风险控制并没有做出更多的努力,虽然规定市场风险测度的技术很全面,但没有具体在分支行落实,并且在对市场的管理控制方面存在很多的欠缺,现阶段很多银行没有设立专门人员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预测和分析。
银行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6.1改进操作风险
(1)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设立独立董事,构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营层之间的权力划分和权力制衡有效结构,通过高级管理层权力制衡,抑制“内部人”控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2)按照“机构扁平化、业务垂直化”的要求,推进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解决操作风险的控制问题。(3)改革考核考评办法。正确引导分支机构在调整结构和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防止重规模轻效益。要合理确定任务指标,把风险及内控管理纳入考核体系,切实加强和改善银行审慎经营和管理,严防操作风险。不能制定容易引发偏离既定经营目标或违规经营的激励机制。6.2改进信贷风险控制机制(1)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2)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6.3完善市场风险控制的方法
(1)在整个市场风险管理过程中,应以风险管理理论为灵魂。以风险管理部具体牵头,相关部门结合本行具体情况,确定要采取的市场管理指导原则和方针,为以后的具体工作确立参考依据。
(2)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非常重要。建议项目的实施情况直接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具体协调和领导可以由一位常务副行长负责,以保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达到银行人、材、物等各方面的最佳配合和协作。
(3)市场风险管理的结果涉及银行的各个部门的经营,所以,重视项目后期维护也是非常必要的。建议由系统的使用部门牵头,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员出席,各个相关部门定期就市场情况和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交流。
结束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制度在银行的日常管理经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作为现代银行管理的重要武器,对于银行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银行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内控制度,从而保障自身的持续经营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