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牛产业发展典型先进事迹
牛产业发展带头人***同志先进事迹
现年45岁的***是**乡**村**社的一名养牛专业户。2011年,原本没有养牛的他意识到自己创业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的机会来了。他积极响应乡上提出的“一业突破抓养牛”口号后,抓住乡村扶持养牛、鼓励养牛的政策措施,东拼西凑、连借带贷,筹措资金6万元,购买基础母牛5头,拆除了茅草棚和旧院墙,按照乡上倡导的“一户一棚一窖一池”模式,新建了4间牛棚和草料房、看护棚,搭建了新晾圈,学起了养牛。
2012年,该村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有基础母牛投放项目,他积极申请,乡上给他投放了1头基础母牛,并依次规划了分户式养殖小区,加上原来的5头牛,他的养牛规模逐步大了起来。伴随着自己的坚辛劳动和精心饲养,年内有4头牛进行了冻配。在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学习下,慢慢的养牛也积累了一些常识和经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喂养,年末时产犊3头,这更加坚定了他养牛致富的信心。
2013年他继续坚持养牛致富的道路,逐渐扩大养牛规模,目前家里牛存栏9头,自己又购买了22只羊。在自己养牛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他积极发动左邻右舍和他一起养牛抱团致富,在他的发起组织下,在全乡第一个注册成立了灵台县稔沟川根底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他担任理事长。有了合作社,当上了理事长,他养牛致富的信念更高了,再贮饲草、黄改冻配等科技养牛方式,他样样学、带头做,引导带动他村养牛达到230户,存栏达到660头。其中近两年新增养牛户就占了四成多。现如今,邻里群众养牛就找他过招。
第二篇:产业发展带头人先进事迹
产业发展带头人--王xx
王xx,生于1969年2月,小学文化,家住xx县xx乡xx村二社,中共党员。1996年3月至2005年12月,担任xx乡xx村xx社长;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外务工;2011年11月至今。当选为xx乡xx村支部委员、村民委员会主任。
xx乡xx村辖4个社,总人口1021人,376户,耕地面积174亩,人均耕地0.17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5.12地震后,二、三社45户、143人,全部搬迁至四社建房居住,又占用部分农田,造成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近年来,全村的主要经济收入靠外出建筑工地务工,收入十分不稳定且单一。
去年全国经济结构调查,建筑行业萎缩,外出务工很难挣到钱,大部分劳动力资源闲置在家,无所事事。在王xx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由村三职干部出资10万余元,在xx村二、三社下坝种植竹荪20亩,以此来带动全村发展食用菌种植,解决剩余劳动力和贫困人口脱贫。目前,竹荪已开始收获,解决了全村劳动务工50余人,且尽可能照顾贫困人口务工,目前已支付临工费用6万余元。
今后的打算:一是建立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明年计划在全村发展食用菌80--100亩,种植中药材(茯苓)100亩,可解决300余人劳动力,动员贫困户以土地资源入股,以及务工等方式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二是积极争取上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争取社会资金100万元投资建设xx村二、三社下坝河堤1000米,以保护河边耕地120余亩;三是做好银杏苗木的管护,争取建设500亩核桃栽植项目。
王xx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谨记助民致富的责任,恪尽职守、竭尽所能为民办事。他为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三篇:**市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市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市畜牧兽医局
(2019年10月10日)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做大做强以牛产业为重点草食畜作为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抓手,以建设“百万头优质肉牛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相继被列为国家级粮改饲、草牧业、区域循环农业试点和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高台被列为牛产业发展大县,全市牛产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据市畜牧部门调查分析,预计2019年全市牛产业增加值39.4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17.8%,比上年同期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养牛的收益达到6277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1%。
一、牛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地扎实,发展优势明显。**地处“北纬38度”农畜产品黄金带,年可利用饲草资源总量约390万吨,可满足195万头牛全年的饲草需求。目前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136万亩,年产优质青干草约100万吨,建成秸秆青贮窖池300万立方米,年秸秆青贮1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建成了以300多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主的养殖基地,形成了**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高台县“六园一廊四带”产业带、**县高效繁殖园区等不同特色的产业园区,全市牛产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大力实施“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探索形成了“龙头企业+饲草基地+规模养殖场区+养殖大户+营销组织”和“政府抓良种、农户抓繁殖、小区吊架子、大户抓育肥、协会抓流通、企业抓加工、站所抓防疫的发展模式”。全市建成牛标准化养殖示范乡12个,示范村168个,示范户5837个。存栏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3.8万户,百头以上养殖场311个,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4个,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4个,规模化养殖占饲养总量的75%以上。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76.59万头和17.99万头,牛存栏数量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牛饲养产值占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7%,生产总量排名全省第三。
(三)品种改良成效显著,品牌打造不断提升。经过40年不间断黄牛冻配改良,形成了以西门塔尔为主的高代杂交种群,全群基础母牛32万头。在总结冻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新品种育种群10000头,核心母牛群2500头,为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全市累计创
建省部级牛标准化示范场20家,省级牛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牛产业良种率达到96%。“三品一标”认证率占全市饲养总量的70%,**肉牛、肃南牦牛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在项目、资金、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培育建成肉牛现代化屠宰加工企业3家,肉食品加工企业7家,形成了年屠宰60万头的加工生产线;打造祁连牧歌等畜产品品牌30多个,在全国设立直销点40个、超市直销专柜150家,建成畜产品电商平台27家,初步建立了“产、供、销”一体化产业体系。建成亚盛田园牧歌、山丹润牧等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8家,年加工能力达65万吨,实现了秸秆饲料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初建成效,建成机肥生产企业14家,有机肥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粪污转化利用示范点300多个,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五)坚持强生产严管理,产品质量更高更优。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资源化”要求,全面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产出水平。建立各环节无缝对接的监管制度,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动物防检疫、养殖、屠宰、运输、加工及畜禽交易等重点环节的日常检疫监督,使产品质量更高、品质更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母牛繁育动能不足,自给保障能力较弱。母牛养殖相对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比较效益低,潜在疫病风险大,规模养殖场户为规避自繁自育的成本压力和养殖风险,更注重采取购入牛犊或架子牛短期育肥获利的生产模式,母牛养殖积极性不高。加之近年来,周边省市在精准扶贫中对基础母牛补贴力度较大如新疆(5000元/头)、宁夏(3000元/头),导致**基础母牛存栏呈逐年下滑趋势,严重影响了母牛群体稳固和牛产业发展基础。
(二)标准化水平不高,饲养管理方式落后。虽然大型规模场标准化养殖水平较高,但从总体看养殖规模呈现“金字塔”形式,中小规模养殖仍然是主流,标准化水平仍然较低,虽然有丰富的秸秆资源,但秸秆饲料利用率与全国相比还相对较低。
(三)龙头企业带动不强,产业链条延伸较弱。龙头企业与养殖户没有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养殖场户大多选择将牛卖给贩卖经纪人外调,不愿卖给屠宰企业,导致屠宰企业牛源不足,实际屠宰加工能力仅有实际产能的10%。加之加工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皮毛骨血等副产品尚未得到开发利用,综合效益不高。
(四)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阻碍产业扩大发展。牛产业属高投入、且周期长的重资产行业,全市80%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养殖大户,受贷款手续多、额度小、成本高、期限短以及缺抵押、担保等问题困扰,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20%的养殖场因银行断贷、抽贷,资金链断裂濒临破产。
(五)品牌竞争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养殖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缺乏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培育品牌主动性不强、投入力度不大,现有品牌市场影响力弱、占有率低;产品
以售卖活牛和初级牛肉产品为主,终端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与现有养殖规模极不匹配。
三、对策与建议
(一)以《规划》为引领,打造百亿级牛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市牛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和肉牛扶持政策落地落实,构建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及“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线上+实体),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壁垒,拓展线上和线下融合、产地和销地匹配的销售新通道;紧盯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在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母牛保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防检疫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用力,全力打造高品质“甘牛”品牌。围绕《规划》实施,争取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得到更多政策、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集聚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创建西北地区最大的肉牛绿色养殖基地、肉牛集散中心、优质牧草种植加工基地和重要的绿色有机牛肉生产加工中心。
(二)强化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鼓励发展的龙头企业、基地建设、链条延伸给予优惠政策支持、项目倾斜和奖励补助,制定奖补政策,对肉牛产品研发、企业技创技改和获奖的品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实行重奖重补,对产业链条上影响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政策给予扶持。探索资产资金转股、众筹众建,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现代投融资模式,引导企业建立以龙头支持为导向、农民自筹为主体、银行贷款为补充、吸收社会其它资金为辅助的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投融资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养殖场饲草基地经营权抵押、牛只保险抵押等金融链供机制,破解融资难问题。
(三)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政府要在“引、扶、建、组”上下功夫。“引”就是下大气力引进实力雄厚、影响力大、辐射带动强的企业,引领牛产业发展。“扶”就是落实中央和省市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有资质、有潜力的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建”就是利用产业、人才、技术资源,鼓励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加快牛产业发展步伐。“组”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对规模小、互补性强、产业链条短、前景好的企业实行兼并重组、改造升级,提升龙头功能。企业要在“做市场、做基地、做生产、做品牌、做文化”上下功夫,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采用现代经营理念模式,不断拓展销售市场。采用先进生产工艺,严格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生产环节收益的最大化。用心做品牌,力争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争创驰名商标。用文化的力量凝心聚力,打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软实力。
(四)强力推进全产业链,促大数据智慧平台建设。严格按照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的标准化生产要求,建设集约化、设施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高的规模养殖场,淘汰落后的养殖方式;加强疫病综合防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各环节上的经营行为,保持产业链稳固稳定发展。
探索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加强牛全产业链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从饲养、生产到粪污处理等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实现对牛电子身份、饲养防疫、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运营销售、筹资融资等多方面、全过程、精准化管理。按照线上线下交易、大数据管理、高端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加强产销衔接,完善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等流通设施建设,鼓励流通企业与屠宰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推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五)打造绿色生态品牌,鼓励引导“互联网+”模式。一是推进牛产业中小企业引进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升计量、标准、认证和质量水平,在品牌的深度开发和生产系列产品上下功夫,打造“甘牛”公共品牌。二是鼓励有条件的牛产业生产加工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高水平创新平台,形成聚集科技资源和创新人才的“洼地效应”;支持牛产业生产加工企业打造品牌,鼓励企业运用商标权进行投资入股、质押融资、许可使用、转让等资本化运作,提升商标品牌价值。三是强化品牌销售和推广。引导企业制定品牌战略规划,明确市场定位,强化品牌策划,积极开展销售推广,积极搭建各类平台,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以及大型商业活动;大力引导“互联网+”模式,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提高品牌影响力,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再造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拓展品牌销售渠道,把“甘牛”品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真正让农民实现“赶着牛儿奔小康”。
第四篇:xxx县政协调研全县牛产业发展情况
xxx县政协调研全县牛产业发展情况
今日,县政协xxx带领县政协办公室、经济委员会、县农办、县畜牧局主要负责人、农林界政协委员对全县牛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调研组先后xxx等示范点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取现场查点、走访农户、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了我县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过程中,养牛群众畅所欲言,充分反映了最基层民众对我县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突出良种繁育、规模养殖、饲草加工利用、疫病防控等关键措施的落实,取得了较好成效。至今年5月底,全县牛存栏xxx万头,出栏xxx万头,冻配改良xxx头,实现养牛收入xxx万元。近三年每年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x处以上,至目前全县共建成养殖小区xx处,规模养牛场x个,青贮窖xxx立方米,玉米秸秆饲料加工点xx处。
下午在县畜牧局召开座谈会,政府xxx出席了座谈会。会上畜牧局局长xxx汇报了全县牛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成员和参加座谈的畜牧局班子成员畅所欲言,为我县牛产业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会上张县长作了重要讲话。xxx充分肯定了县政协
对全县牛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活动,认为本次调研有利于全县牛产业发展。xxx指出制约我县牛产业发展的问题中主要是思想问题。张县长认为应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政协副主席孙泓涛指出了全县牛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一是对牛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思想保守,农村的年轻人不愿养牛。二是养殖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村技术人员不足,现有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与农户联系不紧密。四是资金短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孙主席建议:要大力宣传,进一步加强牛产业发展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要加快基础母牛养殖补偿政策的落实;要加强肉牛品种改良。
第五篇:产业转型发展典型交流材料:产业转型发展典型交流材料
今年以来,XX围绕“2+2”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和数智赋能产业转型行动,加快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实施四大工程,激发企业转型升级活力。
一是实施创新平台增量工程。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高能级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推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数量增长、质量提升、结构优化,重塑产业创新力、竞争力。二是实施创新生态营造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X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三是实施创新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才聚朝歌·兴县计划”,通过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等引才引智机制,为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实施创新载体重构工程。深化开发区改革,6月底前完成“三化三制”和“管委会+公司”改革,集聚创新发展新动能。创新开发区投融资机制,探索X场化融资模式,提升公司运行效率。二、强化四项措施,挖掘企业转型升级潜力。
一是积极进行“全链条”筹建。建立以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等创业服务平台为主线的尼龙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成果全部转化、孵化成产业项目后,直接入驻XX镇,形成上下游贯通、左右岸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二是邀请科研院所帮建。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鼓励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三是组织企业加强自建。促成企业与“万人计划”学者合作,企业选派骨干力量赴XX科学院、XX大学深造,助力打造本土企业创新平台,目前已建成XX研发中心。年内对20%以上工业企业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创建X级智能工厂(车间)。四是创新招商引智联建。实施“招商+引智”新模式,把产业引进目标前移到实验室,鼓励有创业意愿、有研发成果的研究员来XX创业,将成果落地XX,实现引智引资双赢。三、提升服务效能,激活企业转型升级动力。
一是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完善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创新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等政策措施,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补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等扶持力度,重点支持XX技术研发中心、XX重点实验室、XX研发中心创建国家级科技研发中心,力争实现国字号研发中心“零的突破”。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程,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梯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压茬推进“小升高,高变强”,力争3年内建立X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50家,其中X级以上20家。二是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建立“1+5+N”综合服务体系,即每个项目均派驻一名科技服务管家,提供首席服务官、金融服务官、营商环境观察员、法律专员和警务专员“五位一体”服务包,确保建成的研究院、中试基地及相关项目迅速完成孵化、落地。推行“容缺办理”制度,容缺办理各项手续,努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手续“一站式”办结。三是以法制保护企业创新。开展“以案说法”、法律进企业等活动,不断增强公众维护创新成果的意识,同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保障科研人员权益,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