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非公富县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实施非公富县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关于赴秦都、兴平、武功三县区市考察学习的报告
最近,笔者随县党政考察团赴秦都、兴平、武功三县区市就工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城市管理、非公经济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这里,自己就非公经济发展谈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三县区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秦都、兴平、武功等三县区市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实施“非公富县”战略,切实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秦都、兴平、武功三县区市非公经济组织分别累计发展到15195户、14458户和3142户,实现非公产值分别为83.1亿元、58.3亿元和37.3亿元。其中秦都区非公经济向区财政上缴税金达到8000万元,占区财政收入的42%;武功县在非公经济组织安排剩余劳动力4.4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20%,非公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达到75%;兴平市非公经济在全市GDP中所占的份额达到了51%。由此可见,非公经济已成为三县区市财政收入的“增长点”、社会形势的“稳定点”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支撑点”。
二、从三县区市非公经济发展得到的启示
秦都、武功、兴平三县区市发展非公经济的成功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发展非公经济必须充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力度。我县与秦都、武功、兴平三县区市的最大差距最主要的就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要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紧紧扭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让所有发展经济的活力竞相迸发,只有这样才会带来朝气蓬勃的发展局面。秦都区在发展非公经济上明确提出“四个不限”、“四个不论”和“突出一个主体,坚持两个并举,激活三大板块,谋求四个突破”的新思路,并建立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了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的创业干事的热情。一是政治上给地位。全区有64名非公人士当选为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二是经济上给实惠。在对纳税排位靠前的非公企业授予功勋企业、明星企业和骨干企业称号的基础上,每年拿出
100多万元予以重奖。三是舆论上给褒奖。将全区非公企业纳税十强法人巨幅头像置于区政府大楼楼顶,每季度按纳税额排序“动态”调整,以此引导非公企业明争暗赛,争创一流。四是发展上给帮助。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帮助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了86个党(委)支部、65个工会组织和98个团组织,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启示二:发展非公经济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武功县始终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纳入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分值,以非公经济发展成效论英雄,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狠抓非公经济、服务非公经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在全县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联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共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秦都区建立了区委、区政府领导联系非公企业制度,即每人联系1-2户企业、包抓1-2个项目,随时随地解决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采取“一名区级领导包抓一套班子督促落实,一个部门主管、一名项目法人具体负责、一套优惠予以政策扶持”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力争使每一个项目工程早日建成投产。兴平市去年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挤出80万元贴息款,并协调金融单位发放贷款1000万元,重点扶持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有效解决了制约非公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启示三:发展非公经济必须注重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优势就是潜力,特色就是品牌。秦都区举全区之力规划建设渭滨高新医药基地、玉泉西路产业聚集区,积极承担咸阳纺织工业基地建设任务,千方百计为非公企业发展打造平台。武功县围绕乳制品、食品、医药、锅炉、建材、造纸、机械、化工、种植、养殖等支柱产业,引导非公经济向主导产业专业化、规范化、集团化、科技化迈进,建起了优质高效奶牛、瘦肉型无公害猪、万头奶牛饲养等十大“政府+专家+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示范基地。全县板蓝根、丹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0亩,“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项目已顺利通过省科技厅考核验收。兴平市按照“超前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以金城机电、兴达交通机械公司等企业为依托,设立了金城民营工业园;以恒洋工业集团为依托,设立了西部食品工业园,广东锦丰集团、珠海嘉世明公司等知名企业已落户食品工业园区。
启示四:发展非公经济必须善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抓机遇就是抓发展,谁善于抓住机遇,谁就能抢占发展先机。近年来,秦都、武功、兴平三县区市在抢抓发展机遇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获得了很大成功。秦都区抢抓人民路、渭阳路等路段改造机遇,强化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组织非公企业积极参加“五会一活动”,南下北上,“叩门”招商,主动加强与区外优势企业、资本的交流合作。2002年以来,全区共引进非公项目493个,总投资约38亿元,到位资金达22.6亿元。咸阳家乐、国美电器、人人乐超市、明珠家俱、香港私房菜、中宏时代广场、盛世银泰、茂源购物等沿街商贸中心及凯德利、嘉年华、大连海鲜城、满香园新派川菜等休闲健身、特色餐饮项目相继建成运营。武功县抢抓“咸·杨一体化”发展机遇,在非公经济发展上注重做大农业产业化。据统计,该县先后签订农业产业化项目63个,实施49个,总投资达4亿多元,到位资金7400万元。
启示五:发展非公经济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改革与创新都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近年来,秦都、武功、兴平三县区市在改革创新上浓彩重抹,构画出了许多点睛之笔。一是深化企业改革。秦都区大力支持和帮助非公企业采取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关闭消号企业12家,退出国有集体资产总量1.22亿元,盘活停产企业闲置资产8500万元。兴平市按照“积极稳妥、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不留后患”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先后有鲁洲糖有限公司、兴平市冉建公司、兴平市西吴橡胶机械厂、长兴机电公司等企业实行一次性买断;兴平市宝塔山油漆公司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兴平市供销公司、晶众家乐、海星超市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累计盘活资金9585万元,职工入股金额7650万元,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二是规范行政审批。秦都区先后对165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审查清理,将审批事项改为核准、登记、备案,对31项审批事项彻底取消。三是简化办事程序。秦都区规范了“一厅式”办公,对国家规定以外的前置审批一律取消,对国家规定必须进行的前置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使入厅办事的企业进一扇门办成、盖一个章办好、收一次费办完。武功县对凡必须办理的审批项目一律实行“工商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互联审批制度,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年度审花验照变集中办理为滚动审验。
三、对发展我县非公经济的建议和对策
对照三县区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笔者建议我县务必在以下六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以加快实施“非公富县”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在发展理念上取得新突破。对于我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现状来说,发展非公经济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第一,非公经济确实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支撑,是立县经济、强县经济和富县经济。第二,非公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
口。“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发展非农产业就是唯一的出路。第三,不聚精会神抓非公经济就会贻误发展最佳期。因此,要在全县上下牢固树立抓区域经济就是抓非公经济、“纳税人至上、企业家功高”、“让利生税、放水养鱼”、“高看一眼、厚待一份”、“管理就是排忧解难”等基本的思想观念,大力营造“人人尊重企业家、个个重视非公经济”的浓厚氛围。
(二)加压紧迫,在发展思路上取得新突破。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目标和“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战略思想,非公经济发展应确立“立足优势、调整结构,外引内扶、多轮驱动,多层共创、抓大育小,扩张总量、提高质量,科技支撑、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即坚持“大、中、小并举和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的方针,突出“产业体系形成和龙头企业培育”两个重点,主攻“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拉长能源产业链”三大难题,依托“能源、果蔬、畜草、人文”四大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建设“以煤炭及其相关的能源化工业,以缸瓦、空心砖、墙地砖为主的新型环保建材业,以粮油、果蔬、饲草、肉类加工或保鲜为主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以企业化管理形式的种植、养殖、果林、生态为主的绿色农业,以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文化医疗信息咨询为主的社会服务业”等五大产业体系,真正实现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大胆调整,在优化结构上取得新突破。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产品结构上,实施名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尽快实现以品牌带动骨干企业、以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的目的。在企业结构上,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实行抓大治散,实施规模经营。在布局结构上,认真落实小区建设有关规定,坚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加快企业园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
(四)深化改革,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一要指导已改制企业规范运行,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二要正确处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大集体经济的关系,把发展混合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作为非公经济的主攻方向,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同时,要明晰产权,切实解决好产权不到位的问题。三要围绕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实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四要积极推动信用建设,定期开展诚实信用教育活动,树立讲信用、讲秩序的良好风尚,逐步建设非公经济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风险担保机构。
(五)外引内扶,在整合规模实力上取得新突破。一要强力招商引资。围绕全县主导产业,以优良项目、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实现招商引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二要加快项目建设。每年重点抓好5-10个新建项目,实现总量扩张。三要扶持骨干企业。利用2-3年时间,实施好“2010”工程,即筛选培育5大行业20户骨干企业,扶优10户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四要整合发展实力。组建建材、运输、饮食等3大企业集团,抓好新民、永乐、城关3个非公经济示范小区建设,建设发展平台。五要实施品牌战略。以果汁、缸瓦、复混肥、饲草等产品为重点,创名牌企业和产品;挖掘名特产品及人文资源等,打造新的品牌。
(六)改进作风,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取得新突破。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对企业的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首先,要加强调查研究。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取得指导与推动工作的主动权。其次,要改进工作方法。切实抓好对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对上争取支持,增强影响力,对下搞好服务,增强凝聚力。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发展较好的企业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不断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三篇: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调研材料
注册商标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是驰名、著名商标的多少,直接体现着该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目前,市场经济正在向纵深发展,市场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变为品牌竞争。在新的形势下,实施商标战略,对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最近,我们带着这一题目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本篇报告,供领
导参阅。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培育和发展品牌作为经济建设的突出任务来抓,通过宣传、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运用商标战略,全市商标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商标注册量明显增加,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用。目前,全市共有商标5600件,商标持有企业占全市企业的27%。其中,拥有著名商标55个,涉及50家企业;拥有驰名商标5个,持有企业分别是: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时风有限责任公司、**鲁西化工集团公司、山东凤祥集团公司、山东齐鲁油漆有限公司。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这些驰名和著名商标持有企业,不仅在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收等方面每年都有平均20%—40%的增长,而且对拉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一)一个驰名商标激活了一个产业。驰名商标持有企业,能通过其商标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以自己为龙头的链条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达到“走活一步,全盘皆活”的效果。近年来,凤祥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场”的基本运行模式,大刀阔斧地走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目前,凤祥集团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鸡肉供应商,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33.8亿元,利税2.69亿元。凤祥对饲养户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带动山东、河南、河北省12县的数十万农民、6000多万只饲养量,对整个肉鸡市场是一种秩序上的稳定,一种领军式的带动。
(二)一个驰名商标带动了一方经济。驰名商标的意义不仅是使一个企业有了自己的航标,更重要的是,它会以地区商品的名义出现在市场上,带动相关产业链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时风集团在这些年的改革发展中开拓创新,不断改变发展思路,坚持以科技壮大企业的宗旨,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多种农业机械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2006年时风集团总销售收入达到142亿元,纳税数额占全县纳税总额的20%左右。更重要的是,拉动了该县乃至全市农机配件产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十大百亿产业之一。
(三)一个驰名商标为区域经济注入了竞争力。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品牌经营,大打攻势战,现已在国内同行业中闯出了招牌,树立了威望,产、销量列全国同行业前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5%,出口占有率更是增势迅猛,达到了90%,基本形成了垄断的态势,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从南到北,从内陆到港澳台,一提到东阿阿胶,人们便会想到**,几乎已经成为了**的城市名片。
商标持有企业的快速发展,源自蕴藏着无形价值的证明商标,源自这些珍视这块牌子的合法经营者,源自各级各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对这块牌子的关注和保护。实施商标战略,不仅可以为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打造利器,而且还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加新优势,必将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不足和差距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尽管我市在实施商标战略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市相比、与我们蕴藏的潜力相比,还存在不少的不足和差距,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商标意识不够强,总量还不够大。国内一位优秀企业家曾经说过,我国不乏优秀的企业,也不乏优秀的产品,最缺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概念和商标战略意识。他的话也非常符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市的商标意识有了很大增强,但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实施商标战略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企业20667家,拥有商标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27%,占全省总数的5%;在现有的5600件商标中,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只占商标总数的0.2%。这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相称。
(二)企业重视投资建设,忽视创立自主品牌。我们大多数的企业仍然只是将目光停留在资金、技术、原材料等有形资产上,而视注册商标为可有可无,可早可晚。目前,全市仍有73%的企业没有注册自己的商标,有的企业贪图省事,仅满足于借用他人的品牌进行贴标生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导致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丧失殆尽,永远停留在“打工仔”的位置上而无出头之日。有的企业随意取个名字就开始生产,当产品因没有注册商标而无法进入大、中城市市场时,企业才想起申请商标注册,往往这时才发现自己使用的
第四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县委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要实施“人才立县、兴工强县、引资兴县、民营活县、农业稳县”战略,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导思想,明确地指出了我县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途径和发展方向。我局作为县属经济综合部门,应首当其冲和坚定不移
地贯彻落实好县委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确保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一、我县工业发展的现状
㈠工业企业情况
我县共有工业企业70户,其中:原县属工业企业7户,乡镇工业企业64户。全县工业企业总数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户;矿冶化工企业24户;建材企业21户;其它加工企业19户。
㈡发展现状
2003年,我县的工业经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工业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3274万元,工业增加值1097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826万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增加值1723万元,同比增长94.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7448万元,同比增长14.8;实现增加值9218万元,同比增长1.3。
今年1-5月,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196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65.7万元,同比增长110.2;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7899.2万元,同比增长16.3。
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和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对“兴工强县”的思想解放不够,发展工业的思路和办法不多,有的部门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工作滞后;二是工业经济在全县GDP总量中比重不高;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四是工业技术水平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五是融资渠道单一,投入严重不足;六是缺电严重、铁路运输紧张和原材料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加快我县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㈠增强“兴工强县”意识。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全县人民,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兴工强县”战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兴工强县”意识,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实施“兴工强县”战略,使我县工业发展壮大,才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完成党的十六大及XX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㈡突出工业发展重点。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树立一个思想,建设两大园区,培强三大产业,实施八个重点项目”的工业发展思路,认真抓好电力、化工、冶金、矿产、建筑建材、亚麻加工、乳猪、乳腐、酒和茶叶等重点工业发展项目,加快我县工业发展步伐。
㈢培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两大园区建设为依托,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核心竞争能力和质量效益,培强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把南塔集团、正兴集团、宏羚集团、电力公司、渝滇公司、三利公司、恒德水泥制品公司、兴华食品公司、兴滇公司、香料厂等规模以上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并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延伸生产、加工等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全县工业快速发展,稳步推进我县“兴工强县”进程。
㈣加速非公经济发展。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维护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放心、放胆、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把民营化与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兴办工业,推动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
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引资兴县”的战略决策,牢固树立亲商、爱商、重商、扶商的思想观念,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我县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工业资产闲置较多等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网络招商、会展招商、全民招商、老乡招商、委托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扩大经济技术交流,以大开放促进我县工业大发展。
㈥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和协调。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产业政策,认真做好我县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一是要认真抓好重点企业的技改项目,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重点扶持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三是要抓
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综合竞争力;四是要加大本县范围内重点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加大项目调研、论证、考察和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协调服务。
㈦加快工业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强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二是要
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三是要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工作,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㈧切实抓好工业发展的投融资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和金融部门对工业骨干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加大投融资力度;二是要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我县工业建设,投资工业发展项目,实现老板发财、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使全县工业企业步入正常健康的生产经营轨道。
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工业经济,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对我县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冶金化工产业和具有丰富资源的矿产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防止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不断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广泛推行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文明生产,切实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㈩转变作风,搞好服务。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兴工强县”和“引资兴县”的战略决策,确保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圆满实现,我局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严格按照省政府对公务员的“八条禁令”要求,勤政廉政,务实高效,搞好优质服务,把“兴工强县”、“引资兴县”和发展县域经济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推进我县“兴工强县”进程,为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从七方面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从七方面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从七方面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
《若干意见》明确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强调指出,要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等。《若干意见》提出的从七个方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包括:
一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按照“平等进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以及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方向和政策性意见。
二是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开发适合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另外,要完善有关财税支持政策。
三是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大力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四是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清理、修订和完善以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健全各类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五是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非公有制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以及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健全规章制度,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依法经营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六是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监管。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特点,完善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七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若干意见》最后还要求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要加紧制定相关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具体的政策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