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再审程序证据问题的暂行意见(推荐)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再审程序证据问题的暂行意见
为了规范民事再审程序的举证、质证和认证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民事再审程序的特点,现对民事再审程序证据适用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一般规则
第一条民事再审程序的举证、质证、认证,应严格执行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证据规定》的有关规定。
第二条在再审程序中,应坚持当事人举证和人民法院依法调查收集证据相结合的原则。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和请求有责任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对于发和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调查收集证据。
第三条除当事人以新的证据申请再审的以外,再审程序的证据范围以原有证据为限。再审程序中应重点审查再审争议的原有证据是否适用了证据规则,对于当事人没有争议的原有证据不予审查。
第四条人民法院在再审程序中一般不主动调查收集证据。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原审法院依法应当调查收集的证据而未调查收集的;
(二)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原审期间申请调查收集证据且符合条件,原审法院未予准许,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再审期间提出异议或者再次提出申请的;
(三)因申请再审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对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依照规定申请调查收集证据,依法应当准许的。
第五条再审程序中,对当事人的申请鉴定应从严掌握,一般不予准许。但当事人在原审期间曾申请鉴定,原审法院应当同意而未同意,再审期间仍有鉴定条件的除外。
第六条当事人对原审认定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证据规定》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但在原审期间对鉴定结论未持异议,或者虽有异议但未申请重新鉴定,再审期间又申请重新鉴定的,不予准许。
第七条再审新证据,是指在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用以证明原审裁判认定的事实不能成立的证据。包括下列情形:
(一)原审庭审结束之前客观上没有出现的证据;
(二)原审庭审结束之前虽然出现,但通常情况下当事人无法知道其已经出现的证据;
(三)当事人经原审人民法院准许延期举证,但因客观原因未能在准许的期限内提供,且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的,其在原设举证期限届满后和再审中提供的证据可以视为再审的新证据。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作为再审新证据:
(一)再原审庭审结束之前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证据存在,但因无法收集而没有提出且未申请延期举证或者未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
(二)在原审庭审结束之前持有该证据而未提出的。
第八条除因适用法律错误等原因提起再审的以外,审理再审案件一般实行庭前交换证据制度,双方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供全部证据制度,双方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供全部证据。
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未举证和举证不充分的,应当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二、再审举证责任规则
第九条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时,应当附有证明申请再审理由得响应的证据材料。
(一)申请再审时主张原判决、裁定证据失实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原审裁判所依据的证人
证言虚假或者书证、物证、勘验笔录、鉴定结论等证据系伪造、变造的事实;
(二)申请再审时主张原裁判所已经的法院裁判、仲裁裁决或者具体行政行为等被依法变更、撤销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
(三)申请再审时主张原审程序违法的,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原审裁判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地有关事实;
(四)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以违反自愿原则申请再审的,申请再审当事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原调解违反自愿原则的事实。
第十条对于再审正欲的案件事实,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不足以证明当事人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十一条对于原审已经认定的事实,当事人认为不应认定或者认定错误的,应当举证证明。
原审认定的事实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原审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应当继续承担举证责任。
原审未认定的事实,原审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在再审中可以举证加以证明。第十二条申请再审的一方当事人提供再审新证据的,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
第十三条当事人申请再审时提出再审新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审查申请再审期间向对方当事人发送举证通知书,告知对方当事人提供再审新证据的举证期限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对方当事人再审新证据的举证期限,应当确定在人民法院决定是否启动再审程序前的时间内,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当事人不能协商一致的,由人民法院根据情况合理指定。
第十四条人民法院依职权提起再审的案件和人民检察院抗诉再审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在送达再审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明确当事人再审新证据的举证期限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当事人提供再审新证据的,应当在再审开庭前提出;再审不需要开庭的,应当在指定的合理期限内提出。
第十五条当事人未在举证期限内提供再审新证据的,视为放弃在再审程序中提出新证据的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供的再审新证据,除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以外,不予质证。第十六条在审查申请再审期间,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召开听证会组织当事人交换再审新证据。
人民法院通过召开听证会交换证据的,听证会之日申请再审的对方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对方当事人申请延期举证并经人民法院准许的,听证会可以顺延至原协商一致的期限或者人民法院原指定的期限。
第十七条再审审理期间,当事人提出再审新证据且未进行证据交换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民事证据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证据交换;当事人虽没有提出再审新证据,但再审争议的原有证据较多的,人民法院也可以在再审开庭前进行证据交换、核对。
三、再审质证规则
第十八条当事人无争议的原有证据,再审中不再予以出示和质证,可以直接作为再审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
第十九条再审新证据应当在庭审中由当事人进行质证。未经质证的,不能作为再审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在听证和再审证据交换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表示认可得再审新证据应当记录在卷,再审开庭时不再予以出示和质证。
第二十条在再审中有争议的原有证据,原审未经质证的,再审开庭时应当予以质证,才能作为再审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原审已经质证,当事人仍要求重新质证的,再审开庭时可以予以出示,组织当事人重新质证。
第二十一条再审证据质证的顺序,按照《民事证据规定》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执行。
四、再审认证规则
第二十二条再审应当综合物争议的原有证据、再审确认得有争议的原有证据和再审认定的新证据,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作为再审裁判的依据。
第二十三条对于有争议的再审新证据和原有证据的审核认定,应当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构。对于无争议的证据,可以直接确认,不必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再审中有争议的原有证据,原审应当认定其具有证明力而未认定的,再审应当重新确认其证明力;原审不应认定其具有证明力而错误予以认定的,再审应当否定其证明力。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在原审诉讼中表示认可得证据,再审中予以否认的,不能推翻原审裁判对该证据的认定。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当事人在原审期间曾经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
(二)当事人在再审中反悔,并有相反的再审新证据足以推翻的。
第二十六条当事人在原审中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已作诉讼上的自认,再审中又提出相反主张的,不能推翻原审更具自认作出的认定。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有充分证据证明自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欺诈或者重大误解的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
(二)在原审期间已依法撤回其自认的;
(三)当事人的行为不符合自认条件而原审错误作为自认处理的。
第二十七条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原审裁判根据判断对于证明力明显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再审中没有新证据的,除原审裁判作出判断地理由和依据明显违反证据认定规则以外的,再审裁判不得推翻原审已认定的证据。
第二十八条原审举证责任分配明显不当导致裁判错误的,再审时应当根据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重新作出裁判。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在再审中提出新证据致使案件被改判或发回重审的,再审裁判文书应写明对新证据的确认,原审裁判不属于错误裁判案件。再审诉讼费的负担应根据再审新证据的证明对象、内容以及对新证据的采信情况,结合诉讼费用的负担原则确定。对方当事人可以要求提供信证据的另一方当事人负担由此增加的误工费、差旅费、证人出庭作证、诉讼等合理费用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
五、附则
第三十条除本意见已有规定的以外,检察院抗诉再审案件有关证据问题,另行规定。第三十一条本意见自二00三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施行后法律和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篇:民事再审程序
目录
一、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的规定……………………………………1
(一)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1
(二)当事人申请引发再审………………………………………………………2
(三)检察院根据法律监督权提起抗诉从而引发再审程序……………………2
二、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存在的缺陷………………………………2
(一)公权力主体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共性缺陷………………………………2
(二)不同公权力主体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个性缺陷…………………………3
三、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革的建议……………………6
(一)取消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程序……………………………………………6
(二)限制检察院作为主体来发动再审程序……………………………………6
(三)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7 参考文献…………………………………………………………………………………8
I 浅析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的缺陷及改革建议
摘要: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是指有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再审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事再审程序是保证裁判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纠错和救济程序,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民事再审程序是一种特殊的纠错和救济程序,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是为了保障人民法院裁判的公正性,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中存在的错误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的一种司法救济程序。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具有多元化、职权化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革的建议: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权力,限制检察院提起抗诉的范围,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
关键词:民事再审程序 启动主体 缺陷 改革
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是通过人民法院自我监督、人民检察院以法律监督权抗诉以及当事人依法提起再审,对那些己经发生法律效力而又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实施诉讼补救措施,从而有效保证人民法院裁判的正确性和合法性,维护我国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但从审判实践来看,这一程序仍存在诸多弊端,尤其是人民法院作为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越来越受到质疑,人民检察院不被限制的提起抗诉启动民事再审程序也有诸多弊端,而当事人直接申请再审的途径又很难走通。因此,对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革,构建真正保护当事人实体权益、实现司法正义、维护法律权威的民事再审程序,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的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77条、178条和187条分别规定了以下三种情形下的再审启动程序:
(一)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生效裁决,认为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决,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起再审。这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履 行法院的内部监督而依职权启动民事再审程序。
(二)当事人申请引发再审
当事人对已生效裁决,认为有错误的,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三)检察院根据法律监督权提起抗诉从而引发再审程序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决,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决,发现有错误的,应当提出抗诉。对检察院的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这是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履行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的法律监督而行使民事抗诉的权力。
可见,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规定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特点是:启动主体多元化。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包括法院、检察院、当事人。每一个权利主体都可以提起民事再审程序,每一份生效判决都面临着被多次再审的风险,使得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变得极不确定。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启动主体职权化色彩浓烈。法院、检察院启动再审程序完全是依职权行使,而不是依当事人的意愿,正如一名学者所说的,“在司法实践中,开启审判监督程序时,则似乎是法官的意志,而不是当事人的意志起主导作用”。
二、我国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存在的缺陷
笔者认为,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的多元化和职权化的特点导致出现诸多问题,造成了许多缺陷:
(一)公权力主体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共性缺陷
1、不当干预了当事人对民事权利的意思自治权。我国民事诉讼所调整的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当事人在诉讼中有权提起诉讼、撤回诉讼并可以提出上诉和再审申请等等,这些都属于当事人的处分权,划归于私法自治领域。由于司法是关于个人利益的法律,当事人对裁决是否不服,是否提起再审申请,有自己的决定权。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当事人自己应当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受国家职权主义影响的国度内,享有启动再审程序权力的公权力主体,有着比当事人申请再审所无法比拟的权力。于是,法律原本制定的公权力主体不得随意进入司法自治领域之规则被破坏,相反,公权力却可长驱直入,随时可强行开启再审程序之门,进行所谓的“有错必纠”,根本不在乎当事人是否愿意进行再审的意思表示。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国家职权不当干预,最终反而更容易使司法公正受到直接影响。
2、不利于生效裁判的稳定性。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制度从本质上看,是在生效裁判作出后,以国家本位主义为指导,出于行使监督权的目的而设计的。其没有时 间限制,也没有次数的规定,且人民法院对自行再审的理由“确有错误”没有明确规定,不论什么时候,不管当事人的意思如何,只要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都可以提审或再审,破坏了生效裁判的稳定性,而且严重违背了诉讼时效制度。
3、有违民事诉讼程序效益价值取向。在民事诉讼中,程序效益与程序公正的价值是一样不可或缺的,程序效益既包含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成本,也包含法院、当事人自身的经济收益。“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诉讼程序不仅成为国家的一个沉重负担,当事人也会基于经济功利的考虑对其采取规避的态度。” 我国再审制度的设计过分注重于对实体权利的救济,一味的强调实体公正,从而使程序效益几乎成为摆设的“花瓶”,只要确保最终实体公正,程序效益可以在所不惜,弃之一旁,不予关注。因此,在赋予公权力机关启动再审程序的职权方面,显然没有注重考量程序效益这一民事诉讼核心要求。司法过程中,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管是针对私人利益裁判还是兼有的公共利益,也不经当事人的同意,在他们认为需要的情况下,可直接启动再审程序,对业已生效裁判案件裁定中止执行进行再审。再从经济分析法的眼光研究看待这个问题,当经济总收益小于经济总成本时,当事人会基于经济功利的考虑对诉讼采取规避的态度,从而使社会大众对法院的信赖感下降,司法公信力受到影响,人们为解决纠纷又不得不转而采取非法律手段的办法自行解决,由此必然会引发不良的社会行为及不当社会后果,长此以往,社会的稳定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4、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公权力启动民事再审程序既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次数的限制,更不需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这是有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检察院、法院从事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应当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时时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时刻刻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然而,公权力启动民事再审程序,是不需要经当事人同意的,启动的目的单纯是考虑“实事求是,有错必纠”,而忽视了作为人民群众的当事人的切身利益。这种提起再审纠正裁判的方式表面上看是查清了事实,维护了正义,实质上有可能损害了更多的利益,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既没有实现执法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也只能是徒有其表。
(二)不同公权力主体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个性缺陷
1、法院。(1)法院自行再审违背了现代民事诉讼中诉审分离原则。司法审判权是作为国家审判机关的法院依法享有的、对于当事人基于私权争议提出的诉讼请求,居于中立地位,依据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材料进行审理并作出公正裁判的权力。因而,司法审 判权从其性质上看,应当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权力。如果允许法院基于审判监督权主动发动再审程序,就其实质市法院自诉自审、诉审合一的行为,这就违背了诉讼中的诉审分离原则。(2)法院作为提起再审程序的主体有违司法公正原则。“民事诉讼结构不仅允许法院作为与原告、被告保持一定距离的第三者角色,并且,程序结构还要求法官作为当事人之间的一个中立者,这是保障‘自然正义’最基本的结构要素。法官只有成为中立的第三方,才能是对抗的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对话存在可能和有意义,从而实现权利的平等。” 现代法治社会要求法院必须公正地审理案件,而要公正地审理案件,首先要求法院必须保持中立,对双方当事人不能带有任何的偏见。法院成为再审程序的主动提起者,无疑把自己置于因再审可能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一方当事人的对立面。虽然从理论上说,再审的结果可能是维持原审裁判,但即使在此等情况下,也会给当事人带来人力、物力以及精神上的损失。法院费力不讨好,双方当事人均对法院不满意。还有,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只有在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确有错误的情况下,才能提起审判监督程序,这样,法院在审判再审案件时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偏见,在以后的审判中要做到公正是非常困难的。(3)法院主动提起再审不利于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民事诉讼的一个基本目的是定纷止争,人民法院通过一审、二审程序对案件作出终局裁判,使得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得到确认,纠纷得到解决。虽然在某些案件中,一方当事人甚至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审判结果感到有些不满,但是考虑到双方今后可能还要继续合作,考虑到提起再审的成本支出和机会成本,因此认可了法院的裁判。双方的民事法律关系就已经稳定了。这时,如果法院再主动提起再审程序,就会使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甚至会影响当事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4)法院主动提起再审可能会滋生腐败。由于法院既可以对案件进行审理裁判,又可以对已生效的裁判案件决定再审,客观上事法院这一得天独厚的公权力的到了极度膨胀,极有可能会滋生腐败,使得当前某些素质不高的法官们有了自已滥用公权力进行寻租交易的机会。(5)院长提请审委会决定再审,既不利于法院院长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又不利于审判方式的改革。司法实践中,无理缠讼“久病成医”的老上访户,为了维护他们所谓的“合法权益”,径直找有决定权的法院院长,要求对案件进行再审,给院长日常行政管理工作带来影响。法院院长集司法行政管理与审判监督权于一身,其高度集权的地位必然会对处于审判一线的法官们公正司法产生影响。在我国,目前对法官的管理还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职业道德水平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法官们,难免不会因个人职务升迁、俸薪的高低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而左顾右盼于身边的法院院长。(6)上级法 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或提审同样存在着影响法院中立、削弱下级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司法独立、与当事人处分原则相冲突等缺陷,司法实践中也难以达到当初再审程序设计的目的。
2、检察院。(1)作为公权力主体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检察机关,介入民事私权领域进行国家干预的行为,在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程序中是比较罕见的。在属于大律法系的一些主要国家中,发起民事再审的主体,原则上也限于案件当事人;在法国,检察官对民事案件发起再审的权力,也仅限于在有限的维护法律统一的理由下才可以。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在四种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依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这四种情况所涉及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同样,检察机关对于纯属于当事人之间的私权纠纷案件提起再审程序,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不当干预,是有违民事诉讼意思自治原则的。这在前文已经谈及,此处不再赘述。(2)人民检察院对于纯属私权纠纷的案件提起再审程序,容易打破当事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选择在诉讼中承担的角色,人民法院处于居中裁判的位置。法官端坐于审判台上进行审判,双方当事人各坐一边,这形成的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稳定关系。人民检察院依法律监督机关的身份提起再审程序,这样一股强大的势力介入诉讼,原来的等腰三角形的诉讼主体结构就很容易被打破,当事人之间的平衡关系因此而被迫坏。另外,人民检察院提起再审在实践中多数是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诉,这样,在再审程序中就形成了检察院的公权力加上一方当事人的诉权应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诉权,一边是公权力加诉权,另一方仅仅是诉权,分量明显不同,这对另一方当事人显然是不公平的。(3)人民检察院对纯属私权纠纷的案件提起再审通常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当事人已经认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而检察院的主动提起再审,最终的结果并不能给当事人带来任何利益;再审后虽然结果可能比原审结果更公正,但与当事人因为参加再审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精力相比得不偿失;当事人申请检察院抗诉,但再审的结果却是维持原判,当事人不仅一无所获,反而白白付出了参加再审程序的各种成本。(4)检察院抗诉引发再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法院的公正审判。人民检察院对于纯属当事人之间的私益纠纷案件,提起再审程序后,人民法院在再审过程中,考虑到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考虑到与检察院的关系,有可能重视检察院的意见和向检察院申诉一方当事人的意见,而忽视另一方当事人的意见。
3、当事人。(1)当事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再审程序的提起主体。法律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规定是不同的。人民法院只要认为裁判确有错误,就可以决定再审;对于人民检察院提起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是应当再审的。而对于当事人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则要进行实质审查,只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情形之一 的,人民法院才可以作出最后决定。因此,当事人的申请仅仅是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诱因之一,只有公全力才可提起再审程序的说法是不无道理的。另外,《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的法定程序。如法院如何进行审查,审查有无期限,审查后的处理应用何种文书表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6条规定:“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应当在立案后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并及时通知双方当事人;认为不符合第179条规定的,用通知书驳回申请。”这里驳回当事人的再审申请是用通知书,而不是像在一审程序那样用裁定书驳回原告起诉。这说明法律并没有把申请再审和起诉同等对待,申请再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诉权。(2)法律没有赋予受判决影响的利害关系人提起再审程序的权利。民事诉讼是为了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争端的,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后必然要作出判决。判决一旦生效,就会对案件的当事人及相关人员或单位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一般来说,判决的内容只会影响案件的当事人的利益,对当事人以外的人的利益不会发生影响。但是,在实践中,“诉讼中作出的判决给虽然是局外人的第三人造成损害的可能情形是很多的”。如果以共同共有财产的共有人被判决用共同共有财产偿还期个人债务,这一判决显然损害了其他共有人利益。对此,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其他共有人可以提起再审程序。事实上,案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似乎可以通过执行异议制度在执行程序中得到保护,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案外人也仅仅有此一种途径申请权利,并且通过执行程序对案外人进行保护是非常有限的。执行程序是当事人申请解决纠纷实现利益的最后一道环节,而案外人只能通过最后一道程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是不公平且不现实的。
三、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革的建议
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的多元化、职权化的弊端日渐凸显,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和终审裁判的稳定,因此,改革现行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已迫在眉睫。笔者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取消法院依职权发动再审程序
人民法院作为发动再审程序的主体,从表面形式上看,有利于保障法院裁判的公正性,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这种形式上的价值之下却隐藏着实质上的背谬,它违背了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原则,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侵犯。而且,法院完全可以依其系统自有的审级制度来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法院应集中精力在审级体系内控制好案件的审理质量,而不是寻求、依靠审级以外的补救程序来实现法律的正义。
(二)限制检察院作为主体来发动再审程序 取消法院启动民事再审的权力后,对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错误裁判,当事人不申请再审,法院又无权主动发动再审,这类案件又如何救济呢?笔者认为,对这类案件,要通过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来解决。正如有学者提出的:“在涉及公法秩序、具有危害公序良俗性质的案件上,检察院可以在没有当事人提出再审申请的情况,自行提起再审程序。”立法对检察院对法院的民事检察监督权应定位在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对必须依靠国家公权予以干预的领域进行法律监督。这种权力是一个被限制了范围、条件的,非常情况下运用的权力。它与现行民事再审程序中的民事检察监督权相比,在权力的范围、地位、作用上有着质的差别,表现在:第一,检察院通过行使民事抗诉权启动再审程序的范围仅局限于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民事诉讼中有不少属平等主体之间民事纠纷的案件均涉及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往往需要用公权力对这类案件进行干预。有许多严重侵蚀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行为,如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资产重组过程中当事人合谋规避法律,私分、侵吞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公共投资领域中发包方和承包方为了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利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等。在这些案件中,国家不介入,当事人双方谁也不会主动提起再审。赋予检察院对涉及公益的案件的提起抗诉权,检察院代表国家进行干预,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对于不涉及国家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般民事案件,检察院不能提出抗诉,发动再审程序。检察院参与一般民事案件,极易侵犯当事人的处分权,打破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的格局。或许有人会担心,限制检察院提起抗诉权后,申请再审难的情况会更加突出。司法实践中确实存在这类问题,但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靠健全法院内部的有关制度。对此,有学者提出,从制度设计上讲,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应当是疏通、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这一途径,使之畅通无阻,而不应当是放弃这一努力,再去修建也未必十分畅通的其他渠道。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会比若条“普通公路”效果更好。笔者赞同上述意见,就是修建好当事人申请再审这条“高速公路”,否则,即使检察院抗诉,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完善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
树立“当事人诉权为主导”的理念,切实保障当事人发动再审程序的主体地位。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当事人提起再审的理由规定得太笼统,且未赋予一定的法律效力,建议作如下修改:
1、明确再审事由并使之具体化。将再审理由规定得明确具体,既有利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诉权,又便于法院审查决定应否受理当事人提出的再审申请。我国现行民诉法对当事人申请在审理由规定得较为宽泛、笼统,这也与主要大陆法系国家对再审事由规定明确、具体的立法体例不相符。例如在德国,对于确定判决裁定可以借助取消之诉与恢复原 状之诉进行再审,其民事诉讼法规定了11类可以再审的法定事由。而日本新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统一的再审之诉,规定了10类当事人可以提起再审之诉的法定事由。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的事由只有五项规定,且内容欠明确,不利于实践当中的具体适用。因此,应当在“作为裁判的基础或程序本身有重大瑕疵”的基础上对当事人申请再审事由进行细化,以防止再审程序的滥用。
2、把申请再审上升为再审之诉。《民事诉讼法》对申请再审的理由、期限、适用对象、受理法院等进行了规定,对于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法院及应当受理——这似乎与再审之诉无甚区别,但在实务操作中,申请再审并未被当作诉权对待。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只有经人民法院查证属实的,才可以由人民法院决定进入再审程序。所以,再审程序并没有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应当将申请再审上升为再审之诉,当事人只要在法定期限内提起申请再审,法院即应受理,并进行审查,可采用法律审,如发现原裁判具有法定理由须改判的,必须依照原审程序重新公开开庭审理。
3、对当事人申请再审进行必要的制约和限制。一是规定对某些类型的案件不得提起再审。(1)经过一审未上诉的判决、裁定不得申请再审;(2)当事人的主要诉讼主张已为原判决和裁定所支持的,不得提起再审;(3)对离婚等人身关系的案件和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申请再审。(4)原判决、裁定已经经过再审的,不得申请再审。(5)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除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侵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外,不得申请再审。二是限制当事人提起再审申请的时限。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自裁判生效之日起两年内可申请再审。笔者认为,作为一般时限,两年的时间有过长之嫌。裁判生效后,当事人应对自己的权益有所认识,给其适当的时间考虑是否申请再审是可以的,但时限不宜过长。如果允许其一年多以后再申请再审,那么依裁判所确定的趋于稳定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建议在立法上可以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的通常做法,一般时限规定的短一些,特殊情况的则适用最长时限。
参考文献:
[1] 王隆全.浅析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7(04)[2] 陈玲.浅议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制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5)[3] 甄增水,马少华.论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J].衡水学院学报.2005(02)[4] 陈凤贵.诉讼模式与我国民事再审制度[J].前沿.2011(09)[5] 王桂江.评析我国新民事再审制度[J].法治论坛.2008(04)[6] 黄俊.民事再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1(15)[7] 赵连东,王庆丰.现行再审程序启动制度之检讨与完善[J].法律适用.2007(11)[8] 刘德兴.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民诉法律监督职能的思考[J].现代法学.1998(05)[9] 成永军.对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主体制度存在问题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0] 王东平,马哲.浅议我国民事审判监督程序启动主体之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29)[11] 李华.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重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9
第三篇: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申请再审案件审理程序的实施意见(试行)2006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申请再审案件审理程序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苏高法审委(2006)10号
各市中级人民法院、各基层人民法院: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申请再审案件审理程序的实施意见(试行)》已于2006年5月19日由本院审判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在南京、常州、南通、泰州、宿迁和徐州六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其基层人民法院试行。现予印发,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六年五月三十一日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行政申请再审案件审理程序的实施意见(试行)
为了切实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进一步规范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案件的审理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依照《中华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其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结合我省法院审判监督改革的实际,现对民事、行政申请再审审理程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申请再审
第一条 申请再审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或民事、行政赔偿调解书(简称调解书),认为有错误,向人民法院请求再行审理的诉讼行为。
第二条 申请再审人应当是原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当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原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的当事人死亡或丧失主体资格的,其权利义务继受人可以申请再审。
第三条 申请再审人认为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违反法定程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申请再审:
(一)违反专属管辖规定的;
(二)违反地域管辖规定,但当事人在原审中未依法提出管
辖权异议的除外;
(三)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的;
(四)审判人员、书记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五)依法应当开庭审理而未开庭审理的;
(六)未经合法传唤而缺席判决的;
(七)诉讼代理人无代理权或超越代理权的;
(八)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未通过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的;
(九)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的;
(十)对原告诉讼请求或者被告反诉请求遗漏裁判的;
(十一)超越诉讼请求事项作出裁判,但因人民法院依照职权审查民事行为效力及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引起的超出当事人诉讼请求事项作出裁判的除外;
(十二)审理本案的审判人员犯有与本案相关联的违法犯罪行为的。
第四条 申请再审人认为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申请再审:
(一)民事裁判作出后产生的新证据,或者裁判作出前虽然存在,但因客观原因直至生效裁判作出后才发现的新证据,足以撤销或者变更原生效裁判的;
(二)作为裁判依据的生效判决、裁定或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文书或生效的行政机关制作颁发的行政法律文书被依法撤销或者变更的;
(三)裁判依据的主要证据系虚假、伪造或变造的;
(四)裁判依据的妻要证据取得不合法、未经质证或对证据证明力的认定违反了证据规则的;
(五)就同一事实或者同一法律关系的裁判与另一先行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相矛盾的;
(六)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及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与案件事实不符合,但仅属于引用条款错误可以裁定补正的除外;
(七)适用了失效或者未生效的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司法解释的;
(八)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违反法律位阶适用规则的;
(九)对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的解释,与其立法目的明显相违背的;
(十)裁判主文与裁判理由明显矛盾的。
第五条 申请再审人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调解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申请再审:
(一)有证据证明调解协议达成过程中存在欺诈、胁迫等违反自愿原则的;
(二)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三)调解协议内容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合法利益的。第六条 申请再审应当在原审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
第七条 申请再审应当向原审法院提出,但生效裁判经过原审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和已经原审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应当向原审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第八条 对下列生效裁判,不得申请再审:
(一)依照再审程序审理后维持原裁判的再审裁判;
(二)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改变原生效裁判的再审裁判;
(三)人民法院解除婚姻关系、确认婚姻关系无效和解除收养关系的判决、调解,但当事人就财产关系申请再审的除外;
(四)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作出的裁判;
(五)人民法院依照特别程序审理作出的判决;
(六)撤销仲裁裁决、不予执行仲裁裁决、驳回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申请的裁定;
(七)人民法院认定仲裁协议效力的裁定;
(八)人民法院作出的先予执行和财产保全裁定;
(九)依照法律或者司法解释规定不得申请再审的其他情形。再审申请已经两级法院予以驳回的,一般不得申请再审。
二、申请再审的立案受理
第九条 人民法院对申请再审案件的立案受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再审人享有申请再审权;
(二)申请再审事由属于本意见规定的范围;
(三)再审申请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
(四)属于本院管辖;
(五)属于依照本意见可以申请再审的裁判;
(六)申请再审人提供了符合要求的申请再审书及相关材料。第十条 申请再审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再审申请书正本及与原审其他当事人数量相符的副本;
(二)原审裁判文书、调解书原件或者经与原件核对无异的复印件;
(三)为支持其申请再审事由应当提供的材料。
申请再审人为自然人的,应提供本人身份证明材料;申请再审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供有效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书。原生效裁判的当事人死亡或丧失主体资格的,其权利义务继受人申请再审时应提供其继受权利义务的相关材料。
代理人申请再审的,应提供申请再审人签字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
第十一条 申请再审书一般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再审人与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及准确的送达地址和联系方式,有原审其他当事人的应当一并列明;
(二)申请再审案件的裁判法院、法律文书名称与字号、裁判的生效时间;
(三)撤销或者变更生效裁判的具体再审请求;
(四)指明符合本意见规定的一项或者多项申请再审事由及再审事由成立的依据;
(五)申请再审人本人签名或盖章,并署明申请再审日期。
第十二条 申请再审人申请再审时,一般应当就下列申请再审事由提供相应证据材料:
(一)以主要证据系虚假、伪造或者变造为由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供该主要证据属于虚假、伪造或者变造的证据材料;
(二)以新的证据为由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供新的证据的目录、名称、来源及其原件或经核对无异的复印件;
(三)以生效裁判与其他判决、裁定、调解书矛盾为由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供与生效裁判矛盾的相应生效的法律文书;
(四)以其他生效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仲裁裁决、公证文书或者具体行政行为被撤销、变更为由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供被撤销或者变更的相应生效的法律文书;
(五)以审判人员有与本案相关联的违法犯罪行为为由申请再审的,应当提供相关审判人员被确认为违法犯罪的法律文书或者证据线索;
(六)其他应提供的证据材料或者证据线索。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立案庭收到申请再审材料后,认为符合本意见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按照申请再审进行登记。申请再审材料不符合本意见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规定的,或者申请再审材料含有人身攻击内容等不符合法律文书标准的,人民法院立案庭应当告知申请再审人予以补正或改正;逾期不补正或改正,或经补正、改正后仍不符合要求的,按照一般信访申诉处理。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立案庭收到符合要求的申请再审材料后,应当对是否符合立案受理条件进行形式审查,并在收到申请再审材料后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受理。
第十五条 申请再审不符合立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申请再审材料后三十日内将不予立案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再审人。
原审法院审查时发现原审裁判经过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或者再审申请已经本院审理驳回的,应当退回申请材料,并告知当事人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第十六条 申请再审符合立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编立申请再审案号,并在决定立案受理后五日内向申请再审人送达申请再审受理通知书。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申请再审案件后,应当对申请再审事由进行分类,确定应当移送的审判庭。
对于申请再审事由仅涉及本意见第三条所列的再审事由的案件,由立案庭进行审理。对前款规定以外的申请再审案件,移送审判监督庭审理。
第十八条 属于立案庭审理的申请再审案件,应当在决定立案受理后五日内移送相关合议庭审理,是否调卷由审理申请再审案件的合议庭决定。
第十九条 应当移送审判监督庭审理的案件,受理申请再审的上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应当在决定立案受理后五日内向下级人民法院签发调卷函。下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调卷函后十五日内将所涉的全部卷宗报送上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因裁判相互矛盾而决定立案受理的,应当就相互矛盾裁判所 涉案件一并调卷。
人民法院立案庭应当在调齐原审卷宗后五日内,将申请再审案件连同原审卷宗材料移送审判监督庭审理。
三、申请再审案件的审理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申请再审案件,应当由审判人员另行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组成后,应当在三日内书面通知申请再审人。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对申请再审案件进行审理时,应当进行听证审理,但当事人仅以适用法律错误为由申请再审,人民法院认为不需要听证的,可以书面审理。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决定听证审理申请再审案件的,应当向被申请人送达申请再审书副本和应诉通知书。
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申请再审书副本和应诉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被申请人不答辩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对申请再审案件的听证。
? 第二十三条 对申请再审案件的听证审理,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一)在听证三日前,将听证时间、地点通知申请再审人和被申请人;
(二)申请再审人和被申请人可以自己参加,也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参加;
(三)听证应当围绕申请再审的理由和请求进行,由申请再审人和被申请人依次进行举证、质证,并发表辩论意见;
(四)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听证的当事人核对无误后签字或盖章。
第二十四条 按照本意见规定由立案庭审理的申请再审案件,不受本意见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规定的限制。
第二十五条 经审理查明,申请再审事由均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驳回再审申请。驳回再审申请的裁定,由合议庭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驳回再审申请的裁定送达后即生效。
第二十六条 经审理查明,申请再审事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提起再审。
第二十七条 申请再审事由虽然部分或者全部成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也可以裁定驳回再审申请:
(一)申请再审请求超越原审诉讼请求的;
(二)原审生效裁判未审理的部分可以另案解决的;
(三)其他不宜改判、已无实际纠正可能或者无改判必要的。
第二十八条 对于下级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上级人民法院
认为应当提起再审的,可以裁定提审,也可以裁定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由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案件,上级人民法院需要指令再审的,应当指令第二审人民法院再审。
已经下级人民法院再审审理的案件,不得再行指令该人民法院再审。
第二十九条 人民法院提起再审的裁定,应当同时中止原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执行。执行申请人向决定提起再审的人民法院提供了不低于被执行价值的财产或者现金作为反担保,也可以不中止原判决、裁定的执行。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执行时,可以责令申请再审人提供不低于应当执行价值的财产或者现金作为担保。
以财产提供担保或者反担保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该财产采保全措施。
第三十条 申请再审人在申请再审案件审理过程中撤回再审申请的,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但对方当事人一并提出申请再审且未撤回再审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就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再审继续审理。
申请再审人经人民法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裁定按照撤回再审申请处理。
撤回再审申请后,申请再审人不得以相同的理由或请求事项申请再审。第三十一条 申请再审的案件具有下列情形的,应当裁定终结审理:
(一)当事人就生效裁判已经达成和解协议并执行完毕的;
(二)申请再审人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三)被申请人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四)作为申请再审人或者被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注销、被撤销、被吊销营业执照且无遗留财产又无权利义务经受人的。
符合上述条件,但人民法院认为确有继续审理必要的案件,也可以继续审理。第三十二条 人民法院对申请再审案件进行的审理,应当自立案移送后六个月内审结。按照本意见由立案庭审理的申请再审案件,应当自立案移送后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的,应经本院院长批准。第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裁定进入再审的案件,应当在送达提 起再审裁定次日进行再审立案登记,编立再审案号。
第三十四条 立案庭裁定再审的案件,应当在立案登记后次日,将全部案卷材料移送审判监督庭审理。
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案件,接受指令的下级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指令再审材料后二日内完成立案登记并移送再审。
四、再审案件的审理
第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裁定进入再审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 合议庭进行审理。第三十六条 依据本意见的规定,在提起再审前没有向被申请人和原审当事人送述申请再审书并通知答辩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再审案, , , 件移送审理后五日内向被申请人和原审其他当事人送达申请再审书,并通知被申请人答辩。第三十七条 人民法院裁定进入再审的案件,应当开庭审理。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不开庭审理:
(一)民事、行政赔偿案件庭前调解结案的;
(二)依法应当终结再审诉讼的;
(三)原审裁判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处理,需要发回重审的;
(四)对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等程序性裁定进行再审的;
(五)其它依法可以不开庭审理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再审案件的开庭程序,参照本院《关于民事再审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进行。
当事人在申请再审案件听证过程中已经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不再进行举证、质征,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再审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三十九条 再审案件的审理,不得超出再审请求范围,并以原审诉讼请求为限,但再审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及行政再审案件除外。
对再审发回重审以及再审上诉案件的审理,依照前款规定执行。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或民事、行政行为的效力与人民砝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第四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过程中,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
第四十一条 经再审审理,原审生效裁判基本事实认定错误,或适用法律、裁判结果错误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再审请求范围内依法改判;但属于原审法官自由裁量范围且未违反自由裁量规则的,不构成应当改判的错误,不予再审改判。
第四十二条 具有本意见第三条情形的再审民事案件,经再审调解不成的,人民法院应当撤销原审生效裁判后重新作出再审裁判。具有本意见第三条情形的再审行政案件,应当裁定发回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重新审理。
如果违反法定程序情形发生于原审一审程序中,再审是提审或者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审裁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第四十三条 经再审审理,原审裁判法院无管辖权,且申请再审人在一、二审期间均依法提出管辖权异议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审就管辖权异议作出的裁定及原审作出的实体裁判后,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第四十四条 原审不予受理裁定或者驳回起诉裁定错误的,应当裁定撤销原裁定,指令原审法院受理或审理。
第四十五条 经再审审理,认为原审裁判的案件依法不应当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审裁判,驳回起诉。
第四十六条 经审理查明,原审生效裁判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和裁判结果均没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判决维持原审生效裁判。
第四十七条 对原审调解书提起再审后,经再审审理认为不符合提起再审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判决维持原调解书;认为原审调解书符合再审条件,且再审过程中不能重新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撤销原审调解书,依法重新作出再审裁判。
第四十八条 原审法院对本院二审生效裁判进行再审,或者原审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对原审生效裁判提审的,所作出的再审裁判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当事人不得上诉。原审法院对本院一审直接生效的裁判进行再审的,所作的再审裁判,当事人可以上诉,但应当依法交纳上诉费用。
依照前款规定上诉的案件,由上一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按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第四十九条 再审案件审理中需要中止、终结审理的,依照民事诉讼法或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裁定中止再审诉讼的,应当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原裁判的执行效力。裁定终结再审诉讼的,应当恢复原生效裁判的执行。
第五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过程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也可以裁定终结再审审理:
(一)申请再审人申请撤回再审申请的;
(二)申请再审人或者被申请人已经破产终结的。
第五十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根据适用的不同程序,分别按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有关规定确定审限。
第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除本意见已有规定的外,按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第一、二审程序和本院《关于民事再审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进行。
五、其他
第五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申请再审和再审案件,应当以原生效裁判作出时应当予以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及司法解释为依据,但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五十四条 不符合本意见规定而仅表示不服生效裁判的来信来访,由人民法院信访部门进行处理。
信访部门经审查认为生效裁判可能有重大错误的,应当提交院长依照职权决定是否提起再审。
第五十五条 有关机关或部门对生效裁判监督过问的材料,由立案庭处理。立案庭应当在收到材料之日起七日内,通知相关当事人按本规定提交申请再审材料。被通知人提出申请再审且符合本规定的,按照申请再审案件立案受理;被通知人不及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再审材料的,报请院长按照监督职权决定是否立案受理。
第五十六条 人民法院在申请再审立案受理、审理和再审过程中,当事人有妨害诉讼的违法行为时,应当按照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制裁;构成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六、附则
第五十七条 本规定自二OO六年七月一日起施行。本院以前的有关规定与本意见相抵触的,以本意见为准。本意见如与今后新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不一致的,按法律、行政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执行。第五十八条 本意见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篇: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求申请再审人补充或改正。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三)原判决、裁定系经原审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作出的;
(四)其他不宜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终结再审程序的,恢复原判决的执行。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案外人不是必要的共同诉讼当事人的,仅审理其对原判决提出异议部分的合法性,并应根据审理情况作出撤销原判决相关判项或者驳回再审请求的判决;撤销原判决相关判项的,应当告知案外人以及原审当事人可以提起新的诉讼解决相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