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简介

时间:2019-05-12 18:1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简介》。

第一篇:“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简介

“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简介

“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将于2014年完成组建工作,该研究组负责人将由“百人计划”引进人才——马林博士担任。他将于明年上半年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回国并全职到位工作,受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领导科研团队开展研究工作。研究领域:

养分资源管理和农业生态学。

研究内容:

“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小组Coupling of F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use(COFER)。具体研究包括:

1)

2)

3)

研究业绩

研究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站在全球视角,为国家养分管理工作重大行动和决策服务;以粮食安全为中国食物链养分管理首要战略目标;从规划餐桌做起,管理食物链养分,同时兼顾食物链养分流动的资源和环境友好作为科学挑战。首次提出食物链养分流动金字塔的概念,将养分管理研究从农业生态系统扩展到食物链,同时构建了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该模型在国家和区域尺度上,实现了食物链角度对养分平衡、环境排放、利用效率及流动规律的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揭示了中国氮磷在食物链系统(土壤-农田-畜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环境)的流动过程,阐明我国国家尺度食物链养分流动机理、特征和利用效率及其资源环境代价的历史变化,丰富和发展了养分资源管理理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农田和畜牧业养分资源管理研究进展,问题和未来挑战。

近十年来,在食物链养分高效利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研究结果先后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环境类著名刊物上。在中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17篇被SCI收录。软件登记1项。

代表论著:

学术期刊:

2013 区域和国家尺度食物链系统养分资源管理研究; 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与环境保护耦合研究; 区域和农田尺度农牧生产废弃物养分循环关键过程机理研究。

1)Ma L., Wang F.H., Zhang W.F., Ma, W.Q., Velthof G.L., Qin W., Oenema O., Zhang F.S.,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nutrient management options for the food chain of 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13), 7260-7268.2)Ma L., Zhang W.F., Ma W.Q., Velthof G.L., Oenema O., Zhang F.S.,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 nutrient management in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3, 42(4): 951-961.3)Bai Z.H., Ma L., Oenema O., Chen Q., Zhang F.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se

efficiencies in dairy production in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3, 42(4): 990-1001(first co-author).4)Hou Y., Ma L., Gao Z.L., Wang F.H., Sims J.T., Ma W.Q., Zhang F.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lows and losses in the food chain in China, 1980-2010.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3, 42(4): 962-971(first co-author).5)Li Y.X., Zhang W.F., Ma L., Huang G.Q., Oenema O., Zhang F.S., Dou Z.X.An analysis of

China’s fertilizer policies and its impacts on the indust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3, 42(4): 972-981.6)Yan Z.J., Liu P.P., Li Y.H., Ma L., Alva A., Dou Z.X., Chen Q., Zhang F.S., Phosphorus in

China’s intensive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s: over-fertilization, soil enrichment,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3, 42(4): 982-989.7)Sims J.T., Ma L., Oenema O., Dou Z.X., and Zhang F.S.Advances and Challenges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3, 42(4): 947-950.8)Gu, B., Leach, A.M., Ma, L., Galloway, J.N., Chang, S.X., Ge, Y., Chang, J., Nitrogen

Footprint in China: Food, Energy, and Nonfood Good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47(16), 9217–9224.9)Li, Y., Zhang, W., Ma, L., Wu, L., Shen, J., Davies, W.J., Oenema, O., Zhang, F., Dou, Z.,2013.An analysis of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Food and Energy Security, 2013(in pres).10)张卫峰, 马林, 黄高强, 武良, 陈新平, 张福锁, 2013.中国氮肥发展、贡献和挑战.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15): 3161-3171

2012

11)L.Ma, G.L.Velthof, F.H.Wang, Z.Liu, Y.Zhang, J.Wei, J.P.Lesschen, W.Q.Ma, O.Oenema, F.S.Zhang et al.(2012)Nitrogen and phosphorus use efficiencies and losses in

the food chain in China at regional scales in 1980 and 2005.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2, 434: 51-61.2011

12)W.Q Ma, Ma L., Li J.H.et al., Phosphorus flows and use efficiencies 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wheat, rice, and maize in China, Chemosphere, 2011, 84(6): 814-821.13)F.Wang, J.T.Sims, Ma L., W.Ma, Z.Dou, and F.Zhang, The Phosphorus Footprint of

China’s Food Chain: Implications for Food Security,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JEQ, 2011, 40(4): 1081-1089.14)Li, H., G.Huang, Q.Meng, Ma L., et al.(2011).“Integrated soil and plant phosphorus

management for crop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A review ” Plant and soil 349: 157-167.15)向玥皎, 王方浩, 覃伟, 马林(通讯作者)., 等., 欧盟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1, 383(3): 51-55.16)曾韵婷,向玥皎,马林(通讯作者)., 等, 美国养分管理政策法规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农业, 2011,384(4): 39-43.2010

17)Ma L., W.Q.Ma, G.L.Velthof et al,.Modeling Nutrient Flows in the Food Chain of 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0, 39(4): 1279-1289.18)Wang, F.H., Dou, Z.X., Ma, L., Ma, W.Q., Sims, J.T., Zhang, F.S., Nitrogen mass flow in

China's animal production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10, 39(5), 1537-1544.2009

19)Zhang,Y., Dore A., Ma, L., Liu,X.J., Ma W.Q., Cape,J.N., Zhang, F.S.2009.Agricultural

ammonia emissions inventor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Environmental Pollution,158: 490-501.20)马林, 魏静, 王方浩 等,中国食物链氮素资源流动特征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2009.24(11):1-9.21)马林, 魏静, 王方浩 等,基于模型和物质流分析方法的食物链氮素区域间流动——以黄淮海区

为例.生态学报, 2009.29(1)475-483.22)高利伟, 马林, 张卫峰 等,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农业工程学报, 2009.25(7):173-179.(EI)

23)高利伟, 马林,张卫峰 等,黄淮海三省两市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中国农学通

报, 2009.25(11): 186-193.24)魏静, 马林,马文奇 等,城镇化对我国不同年代农田氮素循环的影响.河北农大学报, 2009.32(1): 6-9.25)赵路, 魏静,马林 等,河北省不同养殖模式的畜禽粪尿资源及污染风险分析.农业环境科学学

报, 2009.28(3): 544-548.26)魏静, 马林,杨玉荣 等,城镇化对我国食物消费系统氮素水体排放的影响.生态学报, 2009.29(11): 6035-6041.2008

27)Ma, W.Q., Li, J., Hui., Ma, L., Wang, F.H., Sisak, I., Cushman, G., Zhang, F.S., 2008.nitrogen flow and use efficiency in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heat, rice and maize in China.Agricultural systems 99, 53-63.28)刘东, 王方浩,马林 等,中国猪粪尿NH3排放因子的估算.农业工程学报, 2008.24(4): 218-

224.(EI)

29)魏静, 马林,杨玉荣 等,城镇化对我国食物消费系统氮素流动及循环利用的影响.生态学报,2008.28(03): 1016-1025.30)路光, 魏静, 马文奇, 杨玉荣, 马林 等,城镇化对我国家庭体系磷流动及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 64-67.2007

31)李建辉, 马林, 王激清 等,中国玉米生产-消费体系养分流动分析.自然资源学报, 2007.22(3):

455-462.32)刘东, 马林, 王方浩 等,中国猪粪尿N产生量及其分布的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26(4):

1591-1595.33)刘东, 马林, 王方浩 等,河北省猪粪尿氮产生量及氨挥发量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30(6): 5-10.2006

34)马林,王方浩,马文奇,等.中国东北地区中长期畜禽粪尿资源与污染潜势估算.农业工程学

报 ,2006, 22(8):170-174.(EI收录)

35)马林,王方浩,刘东,等.河北省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分布及其污染潜力分析.河北农业大学学

报,2006,29(6):99-103.36)李建辉,马林,王方浩,等.中国家庭营养体系养分流动模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4)

37)王方浩;马文奇;窦争霞;马林,等.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环境效应.中国环境科

学,2006(5).(EI收录)

2005

38)许俊香,刘晓利,王方浩,张福锁,马文奇,马林.我国畜禽生产体系中磷素平衡及其环境效

应,生态学报,2005,25(11):2911-2918.软件登记

1)食物链养分管理模型软件[CNFC 1.0].2008.

第二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简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法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w

课程性质:必修学时: 36/2适用专业:法学 先修课程:民法、经济法、刑法

课程内容:

主要介绍环境保护法总论、环境法与相关部门法之间的关系、环境污染防治法和主观部门、自然资源管理法、生态保护法、环境法法律责任概念分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环境纠纷的处理程序、WTO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等相关的内容和法学知识。

推荐教材: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21世纪高等院校法学系列基础教材(选修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张梓太主编:《环境与资源法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2、刘裹涛主编:《环境与资源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1月。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期中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耦合机制研究

摘 要: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党支部作为凝聚学生的基层组织,有着充分的组织优势,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有效堡垒。在充分调查了解高校党建与学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从氛围营造,途径拓展,成果彰显的角度构建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耦合机制,彰显学风建设的内外实效。

关键词:学习型党支部;学风建设;氛围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85-02

引言

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学风建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建的基层组织和组成单元,不仅承担着教育与管理广大学生党员的重要职责,更是集聚优秀能量,在广大同学中实施模范引领的重要窗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搭建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无缝对接与耦合平台,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目标方向。

一、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现目前,随着我国党员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党员的数目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蜂窝式的增长,大学生党建呈现出理论学习不足,继续教育缺失的普遍现状,自身建设和外部建设能力减弱,难以发挥其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大学生党支部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发展阻塞

德国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人的行为取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环境力场的交互作用,而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内部力场的张力。”[1]可见,动力是人实施行为,开展活动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党组织成员承担着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许多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逐渐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功利主义、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逐渐在线上线下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乃至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学生的浮躁心理越加凸显,导致许多基层党支部的内部理论学习难以取得实效,同时,党员的再教育缺失的现状,导致学生支部的监督功能弱化,学生党员呈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的也比比皆是。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脱节严重

中共中央党校在党支部工作问答中表示:学生党支部要注意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支部承担着相应的学风建设任务。据安徽省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明确承担一定学风建设任务的占28.7%,没有承担明确的学风建设任务,但支部采取一定举措促进学风建设的占65.9%,尚未将学风建设纳入党支部建设,且未采取措施促进学风建设的占5.4%,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与学风建设的需求对接状况不容乐观,大都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实效性模范引领和优势辐射功能。

(三)高校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滞后,难以取得工作实效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耦合机制剖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建应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在支部建设中不断谋求学风建设的耦合。

(一)强化支部自我教育意识,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是深化支部改革,加强支部建设的重要法宝,秉承“模范引导,全员共建”的党支部反哺学风建设基本思路,深入践行“以学风建设为中心,进行系统学习,深化系列实践,反思突出问题,开展总结研讨”的自我教育实施步骤,多渠道、多层级、多元化促进支部自身净化与能力提升,营造支部内部学习与整体带动的学风建设良好氛围。

1.多渠道奠定学风建设基础

新媒体时代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需摒弃传统观念意识,转变思路方法,线上线下畅通学风建设新渠道,充分调动支部成员学习的积极性。

线下平台的拓展与功能强化。就支部内部建设而言,应结合新媒体时代特色,充分运用专题学习会,民主生活会,主题教育班等形式,形成“项目――学习――座谈――实践――研讨”于一体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实践模式,提高党支部成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建立以党员为主导、普通同学参与的学习兴趣小组,学风引导小组,学风督查小组等实体组织,通过参与互动,促进共同提升,从强化支部内部学习到促进外部学风引领共建来实现。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各层级党支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形成学风建设合力,促进学风建设长效发展。

自上而下形成学风建设合力。高校着眼全局,以党建促团建,以团建带学风,自上而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创先争优与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在学校党委层面,应从学风建设的整体构架出发,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学风建设中长期规划,构建学风建设考核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学院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统领学校学风建设全局。其次,在学院分党委层面,紧密围绕学校目标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学院学风建设具体方案与实施步骤,强化师风师德教育,以严谨的教风促进学风共建。最后,在学生党支部层面,应根据支部的具体情况,制定支部学风建设计划,以多元的形式,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贯彻落实学校和学院关于学风建设的相关要求。

点面结合促进学风长效发展。学风环境建设对良好学风的养成尤为重要,在党团组织层面,应充分依托学生社团,以朋辈交流型,科技普及型、专业应用型、学术报告型活动,反哺日常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在班级层面,以党员为核心,建立分科目学习兴趣小组以及学习帮扶小组,将班级全体成员纳入其中,营造全员学习与帮扶氛围。在寝室层面,由学生党支部组织,建立育教于门学习分享平台,引导学习型寝室文化创建,推动全方位学风创建。

3.多元融合形成学风建设循环

新媒体时代需要从“教、学、管”,“公寓、课堂、图书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教师、家长”三维学风建设体系构建出发,促进党内外学习氛围营造,形成学风建设的良好循环。

党外实践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党外实践是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是内化课堂学习的关键核心。学生党支部的党外实践,应密切结合课程实践相关的要求和内容进行筹划设计与具体实施,在课程实践中将党员的奉献与服务精神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优秀学子、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三个群体的重要作用,相辅相成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

党性修养与学习素养相结合。学生党支部的一大重要职责是促进党支部成员的党性修养提升,以党性修养全面提升个人学习素养。在日常的自我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党员的信仰教育、忠诚教育、敬畏教育、廉耻教育以及智慧教育,不断加强全体党员的理论素养与党性提升,反哺个人素养的内化养成。

(二)促进支部建设网络化,拓展学风建设多维途径

网络时代推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改革,也引发了支部建设的重新定位与深度思考,网络平台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以有序的网络互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拓展学风建设多维途径,任重而道远。

1.搭建网络平台,推动思想引领网络化

2.开设网络课堂,促进学风创建同步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国外的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网络公开课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开设党员发展与教育网络课堂,推动学习课程建设网络化尤为必要。一方面,从党员发展来看,在制定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开设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和党员的再教育网络课堂,共享国内相关专家的优秀思想成果,既优化资源的合理运用,又促进学习的高效反馈。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习带动上,党支部应组织引导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国内外名师网络公开课,作为广大同学优化知识结构,拓展学习途径的重要渠道。此外,在支部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微课比赛,录制学生趣味网络课堂,进行优秀笔记在线展示等活动,实现学风的同步创建。

3.践行网络互动,推动学风构建全员化

在网络时代中,积极践行以支部为纽带的全员网络互动,形成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之间的网络互动循环,促成网络学风建设联动,对学风建设尤为重要。在教工党支部建设上,全体教师应紧密围绕学风建设这一目标,以开设网络公开课为出发点,形成全校范围内的交流群,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相互探讨提升,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体学校职工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舆情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强化各机关部门之间的在线交流,力争以优质的服务,高效的管理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上,积极培养支部网络意见领袖,创建在线沟通群,通过交流把握周围同学的思想动态,通过群动态实现思想榜样引领,网络全员化推动优良学风构建。

(三)形成支部成果档案,彰显学风建设成果实效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由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也是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阵地。学生党支部应紧密围绕不同的时代教育主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以学风建设为重点,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凝练总结,在学习中深化和统一认识,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党支部组织管理和活动机制的基础上,实施创建党支部成员档案,党支部组织学习档案,党支部帮扶档案,党支部学风活动档案,善于发掘和树立学科学习,专业竞赛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整理党建反哺学风建设成果,更好地发扬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服务和模范功能,促使学生党支部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三、结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加强学习型学生党支部建设,将自身建设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精神动力与行为示范功能,着力在氛围营造,途径拓展,成效彰显上促进党支部建设与学风建设齐头并进,为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塑造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简介

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简介

Department ofEnvironment、Resource & Economic Development

“资源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是经济学院新设专业,侧重于环境、资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该专业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高校中最早设立的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为使命,既招收本科生又培养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机构。

课程设置:经济学院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以培养研究发展问题及从事与发展相关的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为己任,在环发系,学生除了受到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训练外,还接受大量的与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训练,这些专业课程主要包括:

1.发展经济学

2.经济增长理论

3.人口健康经济学

4.农业经济学

5.资源环境经济学

6.区域经济学

其他一系列相关选修课程

研究方向:经济学院环境发展系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利用现代经济学方法、为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而展开。本系教员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人口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规制与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研究等等。此外,环境发展学系还充分利用“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CHEDS),“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CCRC)两个平台,推动中国社会和人类发展研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促进国际国内在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师资力量:发展经济学系现有教师7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

刘民权教授: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发展经济学系主任,兼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CHEDS)主任。研究领域:中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金融问题)、外国直接投资、与人类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尤其关注健康、教育、环境等社会领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讲授课程:人口健康经济学、人类发展理论、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

曹和平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前副院长,云南大学前副校长。研究领域:经济数据处理,中国宏观与碳经济,信息经济学,激励与合约理论,金融与期货理论等。讲授课程:激励与合约理论,高级信息经济学,激励与合约理论,金融发展趋势等

章政教授: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兼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CCRC)主任。研究领域:经济政策与产业组织理论、环境经济与农业合作理论、东亚经济与日本经济制度、企业战略与企业信用理论。讲授课程:农业经济学, 环境核算与环境会计, 合作经济学,世界农业政策比较研究,企业发展战略。

张博教授:莫斯科大学数学博士,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博士后。研究领域: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保险精算学、中国产权市场。讲授课程:资源环境经济学、动态优化。

李虹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规制经济学、反垄断经济学、能源经济学。讲授课程:发展经济学、人力资本与职业发展。

张辉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理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发展经济学。讲授课程:区域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生态经济学。

张鹏飞讲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发展经济学博士后。研究领域:经济增长、数理经济学、激励理论、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讲授课程:经济增长与发展、激励理论与经济发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所谓发展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诺贝尔经济奖得主Robert E.Lucas, Jr.在其代表作《关于经济发展的机制》中强调“一旦人们开始思考这些(发展)问题,那么他们就很难再去思考其他问题了”。正是由于发展问题的重要性,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名校中诸如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的经济系和国际发展系都云集了当今世界最为顶尖的发展经济学教授并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与发展相关的课程。目前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有交流的海外学术机构有牛津大学非洲研究中心(CSAE)、耶鲁大学经济增长中心(Economic Growth Center)、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中心(SCID)、加州伯克利大学国际与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CIDER)、杜克大学国际发展中心(DCID)等等。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上继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则收获甚微,其国民则深陷贫困之扰,仅有少数几个东亚经济体属于例外。全球可持续减贫、缩小穷国与富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及提高落后国家居民的生活水平一直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IMF)等国际组织所追求的目标。世界银行也是发展专业人员最为云集的地方,共有10000名左右来自世界各国的发展专业人员就职于世界银行华盛顿特区总部或世行驻100多个国家的代表处。我们将通过邀请包括上述机构在内的研究发展问题的知名教授或专家来发展经济学系讲学和访问,以及通过派出教员和学生到国外著名大学及国际机构进行讲学、访问或实习等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提升本系教师的学术与研究水平并拓宽本系学生留学国际名校的道路。

毕业生去向:由于经济学院环境与发展经济学系的课程设置及研究领域与英、美名校中的经济系发展经济学专业、国际发展系及(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本系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到国外名校继续深造,从而着力将自己打造成下一代的从事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

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功底加上深厚的发展经济学背景,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可以胜任在与发展相关的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工作,以及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的工作。

第五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简介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培养目标

1.学历层次:四年本科,农学学士

2.掌握的知识:农业资源与环境主要研究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的理论和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与知识;掌握自然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地质地貌学、环境仪器分析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建设、环境监测的专业知识;掌握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新型肥料研发与生产、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专业技能,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发展的前沿及其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产业发展的状况。

3.具备的能力:学生具备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农业资源监测、规划及资源信息管理的能力;具备植物营养学科的系统知识、从事新型肥料研发、生产及营销的能力;具备农业环境监测、农业清洁生产、农产品品质监测与评价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从事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4.优势或特色:本专业具有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特点,研究与应用的领域广泛。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生物学、地学的综合知识,知识面宽,发展空间大。学生具有水土资源保护、植物营养与养分高效利用的专业技能,在肥料生产与产品研发、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专业技能。毕业生可考取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渠道宽,就业的行业面向广,择业能力强。

二、学习经历

1.主要基础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大学物理学、计算机应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学、生态学、地质地貌学、环境仪器分析等课程。

2.主要专业课程:自然资源学、土壤学、遥感技术应用、土壤资源评价、土壤污染防治、植物营养学、植物营养研究法、农业化学分析、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养分资源利用、肥料应用于营销、环境监测、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环境监测新技术等课程。

3.主要实践项目:普通测量学实习、生态学实习、水资源与农田水利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土壤资源评价实习、植物营养学实习、新型肥料生产原理与工艺实习、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综合实习、农业环境综合实习、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毕业实习等。

三、就业情况

1、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农业、环保、土地资源管理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在肥料生产企业、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出口企业、生态规划与环境评价公司等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在工矿企业从事环

境监测、管理等方面工作。往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考研率在55%以上。

2、就业前景: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耕地、环境保护是我国始终坚持的两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艰巨。我国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资源环境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需求量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色明显,毕业生考研深造的渠道宽,就业的行业广,就业前景广阔。学生毕业后可考取

撑条件。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为就业、创业提供支

下载“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食物-环境-资源”耦合与调控机制研究组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