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简介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
工厂化养鱼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养殖方式。
一、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二、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陆上工厂化养鱼形式多样,主要有普通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和循环流水养鱼三种类型。普
通流水养鱼即是利用自然海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如砂滤),不需加温,直接流入养鱼池中,用过的水直接排放入海的养鱼方式。这种方式设备简单、投资少,适合于南方适温地区的短期或低密度养殖,为工厂化养鱼的最低级阶段。适合于鲷类、花鲈、石斑鱼、牙鲆、河鲀等海水肉食性鱼类养殖。温流水养鱼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由日本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化养鱼方式,它利用天然热水(如温水井、温泉水),电厂、核电站的温排水或人工升温海水作为养鱼水源,经简单处理(如调温)后进入鱼池,用过的水不再回收利用。由于地热水、温泉资源有限,因此此种养殖方式主要应用在工厂温排水的综合利用上。目前,温流水养鱼在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丹麦、法国等国较为盛行。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如山东省胶东地区现已建有温流水养鱼厂数十家,养鱼面积约20万m2,年产各种高档海水鱼1000t以上,养殖种类有牙鲆、石鲽、黑鳃、六线鱼、鲷类等。这些养鱼厂的调温方式主要有三种:①燃煤锅炉升温+自然海水式,如山东省威海崮山养鱼厂、荣成寻山养鱼厂等;②电厂温排水+自然海水式,如青岛黄岛电厂养鱼、威海华能电厂养鱼厂等;③温水井+自然海水式,如荣成市丘家渔业公司养鱼场和山东省蓬莱鱼类养殖试验厂等。这种养鱼方式工艺设备简单,产量低,耗水量大,为工业化养鱼的初级阶段。循环流水养鱼 又称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其主要特点是用水量少,养鱼池排出的水需要回收,经过曝气、沉淀、过滤、消毒后,根据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1~10%)的新鲜水(系统循环中的流失或蒸发的部分),再重新输入养鱼池中,反复循环使用。此系统还需附设水质监测、流速控制、自动投饵、排污等装置,并由中央控制室统一进行自动监控,是目前养鱼生产中整体性最强、自动化管理水平最高、且无系统内外环境污染的高科技养鱼系统,是工业化养鱼的最高境界,必将成为工厂养鱼的主流和发展方向。目前,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欧洲,一些国家已能输出成套的养鱼装备。
三、工厂化养鱼的配套措施
根据不同的海水养殖对象和对水质的要求,目前应用的工厂化养殖工艺技术线路各异,涉及的装备繁多,各具特点,大致来说,普通流水养鱼和温流水养鱼这两种工厂化养鱼方式要求设备数较少。普通流水养鱼在普通池塘养殖的基础上增加了砂滤池过滤抽提的海水或井水,而养殖后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温流水养鱼则在流水养鱼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温设备和温排水的预
处理设备,如锅炉,保温大棚等;也不复杂。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鱼是循环流水养鱼,所需设备多,技术先进,下面我们重点介绍。
海水工厂化养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鱼池系统;(2)水质净化处理系统
(3)自动监测系统等;(4)自动投饵系统等其它辅助系统。
鱼池系统包括鱼池、进排水管道和拦鱼设备等。水质净化处理系统则是整个循环水工厂化养鱼中的关键。整个水质处理系统包括以下环节:1去除固体废弃物;2去除水溶性有害物质;3杀菌消毒;4增氧;5调温;6水质测控。
四、工厂化养鱼技术
工厂化养鱼与静水池塘养鱼的主要区别是:池塘面积小,池水持续流动和交换,池水溶氧来源依靠流水带入或机械增氧,天然饵料生物少,鱼类营养完全来源于人工投饵,池水中鱼类排泄物等物质随水流及时排出,故水质较清新;放养对象为吞食性鱼类,种类较单纯,密度和产量都较大。
1、鱼种放养
适合于工厂化养殖的鱼类,通常为肉食性优质种类,如鳗鲡、牙鲆、大菱鲆、石斑鱼等,苗种规格一般为50~150g,这样当年才能达到食用鱼规格。
密度养殖密度的是否合理同样决定着整个工厂化养殖的效益。养殖密度应依据水源、水质、基础设施和技术、管理水平而定。
2、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包括:池水流量的调节、水温的控制、pH调控、投饲等。投喂策略按定量投喂原则,避免饱食投喂对鱼平均摄食量和饵料利用率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投喂量。每月初称取平均鱼重,计算饵料系数,根据总重确定月初基础日投饵量,根据饵料系数计算出每日投饵增量,每日递增投喂量。同时也要做好检查和护理工作平时经常检查进排水闸门和拦鱼栅情况。
五、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优势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
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
六、发展趋势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清洁、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使其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至于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工厂化养鱼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出路之一。
众所周知,本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水工厂化养鱼是工程技术和海洋生物科学的有机结合,被认为是国家发展海洋生物资源高增值利用的一个方向,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由装备技术支撑的大型、超大型养鱼工厂,其中包括鱼藻共生,遥控无人养鱼车间,使水净化到适合鱼类生长的超自然状态,达到按标准排放无环境污染的生产,优质高产,科技附加值超过了,体现了养鱼业当今时代的知识经济特征。因此,封闭式内循环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将成为未来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
第二篇: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泽周西南大学水产系 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工厂化养鱼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 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环境 友好的绿色养殖方式。本综述对工厂化养鱼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关键词:工厂化养鱼现状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使水产养殖过程达到理想状态,形成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循环式的高密度养殖方式,是取代传统池塘、流水、网箱、大棚温室等养殖方式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
1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
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2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陆上工厂化养鱼形式多样,主要有普通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和循环流水养鱼三种类型。普通流水养鱼即是利用自然海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如砂滤),不需加温,直接流入养鱼池中,用过的水直接排放入海的养鱼方式。这种方式设备简单、投资少,适合于南方适温地区的短期或低密度养殖,为工厂化养鱼的最低级阶段。适合于鲷类、花鲈、石斑鱼、牙鲆、河鲀等海水肉食性鱼类养殖。温流水养鱼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由日本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化养鱼方式,它利用天然热水(如温水井、温泉水),电厂、核电站的温排水或人工升温海水作为养鱼水源,经简单处理(如调温)后进入鱼池,用过的水不再回收利用。由于地热水、温泉资源有限,因此此种养殖方式主要应用在工厂温排水的综合利用上。目前,温流水养鱼在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丹麦、法国等国较为盛行。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如山东省胶东地区现已建有温流水养鱼厂数十家,养鱼面积约20万m2,年产各种高档海水鱼1000t以上,养殖种类有牙鲆、石鲽、黑鳃、六线鱼、鲷类等。这些养鱼厂的调温方式主要有三种:①燃煤锅炉升温+自然海水式,如山东省威海崮山养鱼厂、荣成寻山养鱼厂等;②电厂温排水+自然海水式,如青岛黄岛电厂养鱼、威海华能电厂养鱼厂等;③温水井+自然海水式,如荣成市丘家渔业公司养鱼场和山东省蓬莱鱼类养殖试验厂等。这种养鱼方式工艺设备简单,产量低,耗水量大,为工业化养鱼的初级阶段。循环流水养鱼 又称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其主要特点是用水量少,养鱼池排出的水需要回收,经过曝气、沉淀、过滤、消毒后,根据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1~10%)的新鲜水(系统循环中的流失或蒸发的部分),再重新输入养鱼池中,反复循环使用。此系统还需附设水质监测、流速控制、自动投饵、排污等装置,并由中央控制室统一进行自动监控,是目前养鱼生产中整体性最强、自动化管理水平最高、且无系统内外环境污染的高科技养鱼系统,是
工业化养鱼的最高境界,必将成为工厂养鱼的主流和发展方向。目前,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欧洲,一些国家已能输出成套的养鱼装备。
3工厂化养鱼的配套措施
根据不同的海水养殖对象和对水质的要求,目前应用的工厂化养殖工艺技术线路各异,涉及的装备繁多,各具特点,大致来说,普通流水养鱼和温流水养鱼这两种工厂化养鱼方式要求设备数较少。普通流水养鱼在普通池塘养殖的基础上增加了砂滤池过滤抽提的海水或井水,而养殖后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温流水养鱼则在流水养鱼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温设备和温排水的预处理设备,如锅炉,保温大棚等;也不复杂。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鱼是循环流水养鱼,所需设备多,技术先进,下面我们重点介绍。
海水工厂化养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鱼池系统;(2)水质净化处理系统(3)自动监测系统等;(4)自动投饵系统等其它辅助系统。
鱼池系统包括鱼池、进排水管道和拦鱼设备等。水质净化处理系统则是整个循环水工厂化养鱼中的关键。整个水质处理系统包括以下环节:(1)去除固体废弃物;(2)去除水溶性有害物质;(3)杀菌消毒;(4)增氧;(5)调温;(6)水质测控。
4工厂化养鱼技术
工厂化养鱼与静水池塘养鱼的主要区别是:池塘面积小,池水持续流动和交换,池水溶氧来源依靠流水带入或机械增氧,天然饵料生物少,鱼类营养完全来源于人工投饵,池水中鱼类排泄物等物质随水流及时排出,故水质较清新;放养对象为吞食性鱼类,种类较单纯,密度和产量都较大。
4.1 鱼种放养
适合于工厂化养殖的鱼类,通常为肉食性优质种类,如鳗鲡、牙鲆、大菱鲆、石斑鱼等,苗种规格一般为50~150g,这样当年才能达到食用鱼规格。密度养殖密度的是否合理同样决定着整个工厂化养殖的效益。养殖密度应依据水源、水质、基础设施和技术、管理水平而定。
4.2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包括:池水流量的调节、水温的控制、pH调控、投饲等。
池水流量的调节依据进排水中的含氧量和总氨氮、NO2--N等含量调节水流
量。池水中一般溶解氧应保持4mg/L以上,出水口的水不低于3mg/L;鱼池排水的总氨<1.5mg/L,NO2-<0.1mg/L。也可根据池鱼摄食情况调节水流量,在水温稳定情况下摄食下降,则应调大流量。流量控制在4个循环/24小时,每次投饵完毕后0.5~1小时后迅速换水,换水量80%左右。
水温的控制 根据不同鱼类的适宜温度的不同,控制好池水的温度,使鱼类始终生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加速鱼类的生长。例如13~18℃水温是大菱鲆的适宜生长温度;16~21℃是牙鲆的适宜生长温度;大黄鱼则应控制在最适水温18~25度;石斑鱼应控制在22~28度。
pH调控通常要使养殖池水pH偏碱性,常用调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每个池的日喂食量求得每日碱性物质添加量后,称取每池所需数量,溶入水中,全池泼洒。二是在循环水池加入所需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苏打粉)NaHCO3(发酵粉)CaCO3(方解石、石灰石)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等,通过水循环,把调节后的水注入每个池,达到调节pH的作用。在生产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要保证池内碱性物质泼洒均匀,不得造成局部pH过高,以免灼伤鱼体;二要注意安全,碱性物质有较强的腐蚀性,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发生损伤。
饲料多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不设饵料台。投饵次数较多,除白天外,傍晚和清晨也可适当投饲。在水温23~28℃时,每天投饵6~10次,饲料计划、月分配、投饵率及水温关系投饵应变等可参考池塘养殖的有关部分。投饲也要用音响训练鱼,使形成集中抢食的条件反射。每次投饵量仍要坚持使鱼达到八分饱的原则,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一般在靠近水口处投饵。投喂策略按定量投喂原则,避免饱食投喂对鱼平均摄食量和饵料利用率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投喂量。每月初称取平均鱼重,计算饵料系数,根据总重确定月初基础日投饵量,根据饵料系数计算出每日投饵增量,每日递增投喂量。
4.3 检查和护理工作
平时经常检查进排水闸门和拦鱼栅情况。
5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优势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
(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
6发展趋势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清洁、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使其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至于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工厂化养鱼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出路之一。因此,在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将是前提条件,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方式已成为发展方向。工厂化养鱼中的技术关键是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及重复利用,即建立循环水养殖系统。如何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有效清除养殖鱼类排泄的有机物和氮等有害物质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现行应用较多是物理沉淀结合生物膜处理方式,生物膜处理中,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溶解氧浓度是影响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与流水养鱼相比,循环水养殖系统的pH值较稳定,水质更好,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用水量少,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外源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封闭式内循环养殖系统有几个条件是必备的:
(1)循环水尽量提高速度,以每小时1—3次为宜;
(2)使用筛选分离培养的土著菌种净化水质;
(3)补充纯氧;
(4)臭氧杀菌;
(5)建立免疫防疫体系;
(6)使用高效饵料,饵料系数在1左右;
(7)在循环过程中滤除悬浮物;
(8)苗种的种质与生长速度;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日益短缺,养鱼环境和水质变差使食用鱼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发展节水型无公害的工厂化养殖技术无疑是主要的战略方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养殖方式,已经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但其内在的特点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其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因此,和许多重要产业问题一样,其发展需要依托政策和科技等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构建适用的设施系统模式,达到循环用水、节能、高效的生产要求,并形成相应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设施的生产效率,规范生产管理。在主产区建立集成示范点,辐射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推动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杨菁.海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系统的装备技术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3,24(2):30-34.[2] 樊祥国.我国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水产 , 2004,(08).[3] 唐启升.中国发展渔业的优势及前景[J].中国水产 , 2005,(02)
[4] 郑升阳.试论工厂化养殖设施综合利用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5] 方建光,门强.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89-99.[6] 孙国铭,赵卫星.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NH4-N、NO2-N转化及其水质管理[J].水产养殖,1999(4):12-14.[7] 宋德敬.海水工厂化养鱼水处理系统工程的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2):49-52.[8] 花兆泰.浅谈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水处理设备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03(3):23-24.[9] 刘兴国.工厂化养殖水处理工艺探讨[J].北京水产,2003(4):32.[10] 邸刚.欧洲工厂化养殖初探[J].科学养鱼,1997(6):3.
第三篇: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泽周
西南大学水产系 重庆荣昌 402460 摘要:工厂化养鱼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式,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 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操作管理自动化等诸多优点,是一种环境 友好的绿色养殖方式。本综述对工厂化养鱼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关键词:工厂化养鱼 现状 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使水产养殖过程达到理想状态,形成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循环式的高密度养殖方式,是取代传统池塘、流水、网箱、大棚温室等养殖方式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
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2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陆上工厂化养鱼形式多样,主要有普通流水养鱼、温流水养鱼和循环流水养鱼三种类型。普通流水养鱼即是利用自然海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如砂滤),不需加温,直接流入养鱼池中,用过的水直接排放入海的养鱼方式。这种方式设备简单、投资少,适合于南方适温地区的短期或低密度养殖,为工厂化养鱼的最低级阶段。适合于鲷类、花鲈、石斑鱼、牙鲆、河鲀等海水肉食性鱼类养殖。温流水养鱼则是20世纪60年代初最早由日本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化养鱼方式,它利用天然热水(如温水井、温泉水),电厂、核电站的温排水或人工升温海水作为养鱼水源,经简单处理(如调温)后进入鱼池,用过的水不再回收利用。由于地热水、温泉资源有限,因此此种养殖方式主要应用在工厂温排水的综合利用上。目前,温流水养鱼在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丹麦、法国等国较为盛行。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如山东省胶东地区现已建有温流水养鱼厂数十家,养鱼面积约20万m2,年产各种高档海水鱼1000t以上,养殖种类有牙鲆、石鲽、黑鳃、六线鱼、鲷类等。这些养鱼厂的调温方式主要有三种:①燃煤锅炉升温+自然海水式,如山东省威海崮山养鱼厂、荣成寻山养鱼厂等;②电厂温排水+自然海水式,如青岛黄岛电厂养鱼、威海华能电厂养鱼厂等;③温水井+自然海水式,如荣成市丘家渔业公司养鱼场和山东省蓬莱鱼类养殖试验厂等。这种养鱼方式工艺设备简单,产量低,耗水量大,为工业化养鱼的初级阶段。循环流水养鱼 又称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其主要特点是用水量少,养鱼池排出的水需要回收,经过曝气、沉淀、过滤、消毒后,根据不同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需求,进行调温、增氧和补充适量(1~10%)的新鲜水(系统循环中的流失或蒸发的部分),再重新输入养鱼池中,反复循环使用。此系统还需附设水质监测、流速控制、自动投饵、排污等装置,并由中央控制室统一进行自动监控,是目前养鱼生产中整体性最强、自动化管理水平最高、且无系统内外环境污染的高科技养鱼系统,是工业化养鱼的最高境界,必将成为工厂养鱼的主流和发展方向。目前,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欧洲,一些国家已能输出成套的养鱼装备。工厂化养鱼的配套措施
根据不同的海水养殖对象和对水质的要求,目前应用的工厂化养殖工艺技术线路各异,涉及的装备繁多,各具特点,大致来说,普通流水养鱼和温流水养鱼这两种工厂化养鱼方式要求设备数较少。普通流水养鱼在普通池塘养殖的基础上增加了砂滤池过滤抽提的海水或井水,而养殖后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温流水养鱼则在流水养鱼的基础上增加了调温设备和温排水的预处理设备,如锅炉,保温大棚等;也不复杂。真正意义上的工厂化养鱼是循环流水养鱼,所需设备多,技术先进,下面我们重点介绍。
海水工厂化养殖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鱼池系统;(2)水质净化处理系统(3)自动监测系统等;(4)自动投饵系统等其它辅助系统。
鱼池系统包括鱼池、进排水管道和拦鱼设备等。水质净化处理系统则是整个循环水工厂化养鱼中的关键。整个水质处理系统包括以下环节:(1)去除固体废弃物;(2)去除水溶性有害物质;(3)杀菌消毒;(4)增氧;(5)调温;(6)水质测控。4 工厂化养鱼技术
工厂化养鱼与静水池塘养鱼的主要区别是:池塘面积小,池水持续流动和交换,池水溶氧来源依靠流水带入或机械增氧,天然饵料生物少,鱼类营养完全来源于人工投饵,池水中鱼类排泄物等物质随水流及时排出,故水质较清新;放养对象为吞食性鱼类,种类较单纯,密度和产量都较大。
4.1 鱼种放养
适合于工厂化养殖的鱼类,通常为肉食性优质种类,如鳗鲡、牙鲆、大菱鲆、石斑鱼等,苗种规格一般为50~150g,这样当年才能达到食用鱼规格。密度养殖密度的是否合理同样决定着整个工厂化养殖的效益。养殖密度应依据水源、水质、基础设施和技术、管理水平而定。
4.2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包括:池水流量的调节、水温的控制、pH调控、投饲等。池水流量的调节依据进排水中的含氧量和总氨氮、NO2--N等含量调节水流 量。池水中一般溶解氧应保持4mg/L以上,出水口的水不低于3mg/L;鱼池排水的总氨<1.5mg/L,NO2-<0.1mg/L。也可根据池鱼摄食情况调节水流量,在水温稳定情况下摄食下降,则应调大流量。流量控制在4个循环/24小时,每次投饵完毕后0.5~1小时后迅速换水,换水量80%左右。
水温的控制 根据不同鱼类的适宜温度的不同,控制好池水的温度,使鱼类始终生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加速鱼类的生长。例如13~18℃水温是大菱鲆的适宜生长温度;16~21℃是牙鲆的适宜生长温度;大黄鱼则应控制在最适水温18~25度;石斑鱼应控制在22~28度。
pH调控通常要使养殖池水pH偏碱性,常用调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每个池的日喂食量求得每日碱性物质添加量后,称取每池所需数量,溶入水中,全池泼洒。二是在循环水池加入所需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苏打粉)NaHCO3(发酵粉)CaCO3(方解石、石灰石)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等,通过水循环,把调节后的水注入每个池,达到调节pH的作用。在生产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一要保证池内碱性物质泼洒均匀,不得造成局部pH过高,以免灼伤鱼体;二要注意安全,碱性物质有较强的腐蚀性,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发生损伤。
饲料多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不设饵料台。投饵次数较多,除白天外,傍晚和清晨也可适当投饲。在水温23~28℃时,每天投饵6~10次,饲料计划、月分配、投饵率及水温关系投饵应变等可参考池塘养殖的有关部分。投饲也要用音响训练鱼,使形成集中抢食的条件反射。每次投饵量仍要坚持使鱼达到八分饱的原则,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一般在靠近水口处投饵。投喂策略按定量投喂原则,避免饱食投喂对鱼平均摄食量和饵料利用率造成负面影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投喂量。每月初称取平均鱼重,计算饵料系数,根据总重确定月初基础日投饵量,根据饵料系数计算出每日投饵增量,每日递增投喂量。
4.3 检查和护理工作
平时经常检查进排水闸门和拦鱼栅情况。5 工厂化循环水养鱼的优势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生产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池塘、开放式流水池和网箱方式等阶段,现在进入工厂化的循环水养殖发展阶段。相比较于前三种方式,工厂化养鱼具有以下一般意义上的优势:
(1)降低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程度
工厂化养鱼可以定义为封闭的循环水养鱼,即人工控制养殖工厂的环境温度和洁净度,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净化并循环使用养殖用水、控制水温水质和水的流量,提供全价配合饲料,使养殖对象全天候的处于更加合适的生长状态。以比较少的土地占有量,水资源占用量和能源消耗量获取更多产量的工业化的养殖方式。
2)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资源的较少占用、零排污、少量的经过无害化(沼气池技术)处理的有机肥料的排出供给了本系统内的植物种植区利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顺应了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发展趋势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清洁、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使其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至于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工厂化养鱼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出路之一。因此,在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将是前提条件,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方式已成为发展方向。工厂化养鱼中的技术关键是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及重复利用,即建立循环水养殖系统。如何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有效清除养殖鱼类排泄的有机物和氮等有害物质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问题。现行应用较多是物理沉淀结合生物膜处理方式,生物膜处理中,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溶解氧浓度是影响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与流水养鱼相比,循环水养殖系统的pH值较稳定,水质更好,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用水量少,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外源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封闭式内循环养殖系统有几个条件是必备的:(1)循环水尽量提高速度,以每小时1—3次为宜;(2)使用筛选分离培养的土著菌种净化水质;(3)补充纯氧;(4)臭氧杀菌;(5)建立免疫防疫体系;
(6)使用高效饵料,饵料系数在1左右;;(7)在循环过程中滤除悬浮物;;(8)苗种的种质与生长速度;;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参考文献:;[1]张明华,杨菁.海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系统的装;[2]樊祥国.我国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发展前景[J];[3]唐启升.中国发展渔业的优势及前景[J].中;[4]郑升阳.试论工厂化养殖设施综合利用的现状
(6)使用高效饵料,饵料系数在1左右;(7)在循环过程中滤除悬浮物;(8)苗种的种质与生长速度;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水资源日益短缺,养鱼环境和水质变差使食用鱼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发展节水型无公害的工厂化养殖技术无疑是主要的战略方向。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养殖方式,已经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但其内在的特点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其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因此,和许多重要产业问题一样,其发展需要依托政策和科技等多管齐下,共同推进。构建适用的设施系统模式,达到循环用水、节能、高效的生产要求,并形成相应的生产管理技术,提高设施的生产效率,规范生产管理。在主产区建立集成示范点,辐射推广循环水养殖技术,推动养殖生产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杨菁.海水工厂化养殖水处理系统的装备技术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3,24(2):30-34.[2] 樊祥国.我国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水产 , 2004,(08).[3] 唐启升.中国发展渔业的优势及前景[J].中国水产 , 2005,(02)[4] 郑升阳.试论工厂化养殖设施综合利用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5] 方建光,门强.世界水产养殖科技大趋势[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89-99.[6] 孙国铭,赵卫星.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NH4-N、NO2-N转化及其水质管理[J].水产养殖,1999(4):12-14.[7] 宋德敬.海水工厂化养鱼水处理系统工程的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2,23(2):49-52.[8] 花兆泰.浅谈工厂化水产养殖中水处理设备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03(3):23-24.[9] 刘兴国.工厂化养殖水处理工艺探讨[J].北京水产,2003(4):32.[10] 邸刚.欧洲工厂化养殖初探[J].科学养鱼,1997(6):3.
第四篇:南京市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现状及展望
南京市蔬菜工厂化育苗的现状及展望
毛久庚唐懋华魏猷刚甘小虎章鸥
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
42摘要:笔者通过对南京市蔬菜育苗现状及蔬菜产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南京市蔬菜传统育苗凸显的弊端及发展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前景,提出了加快发展南京市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合理建议。关键词:南京工厂化育苗现状前景
工厂化育苗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出现的一项成熟的农业先进技术,是工厂化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人为创造的最佳环境条件下,采用科学化、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措施和手段,进行批量生产优质秧苗的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工厂化育苗技术与传统的育苗方式相比具有用种量减少,育苗周期短,土地利用率高;采用有机营养基质,使用安全,减少土传病害,避免破坏土壤生态;适于机械化操作,省工省力,实现规模生产;可人为控制环境,不受外界条件干扰,病虫害轻,苗壮且成功率高等等优点。近年来南京市随着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应用以及工厂化育苗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南京市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发展,也将成为推动南京市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
1、南京市蔬菜育苗概况
1.1蔬菜育苗现状
南京市的蔬菜工厂化育苗与全国相比起步较晚,在90年代初,开始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利用小棚+大棚+电热线和简易的玻璃温室等设施、采用营养土钵、营养土块等方式、通过科技站、队集中育苗,统一供苗,但规模很小。到了2000年,由市蔬菜主管部门组织市、区、县等有关部门成立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攻关组,对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进行攻关,建成小规模工厂化育苗中心,并扶植育苗企业,以中心+企业+农户的形式,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经过十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目前来讲,南京市蔬菜育苗主要还是通过育苗企业、育苗大户、种植户自育等三种形式,采用的设施及方式依然还停留在90年代初的育苗水平,这样传统的分散式的育苗,风险大、种苗质量差,与南京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符,已成为南京市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因素。
1.2传统育苗弊端凸显
1.2.1生产规模的日益加大,对土壤生态的危胁日益加重
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南京市蔬菜的生产面积一直保持在150万亩,设施蔬菜面积逐年增加,至2009年止达到19万亩。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需育苗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达到30万亩,需育苗的数量达6.6亿株,采用传统的有土育苗,每立方土育苗2000株,每亩耕层按0.3m计,那每年约有1600亩的耕层土壤被破坏,如此下去,土壤生态受到严重危胁。
1.2.2高效设施蔬菜新品种应用,种子成本增加,导致育苗风险增大
随着设施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品种的定位要求在不断提高,需要的品种要具备优质、抗病、高产、特色、专用、耐贮运等特点,这样的品种,每粒种子成本从0.1-2.0元不等,与普通品种比,成本大大提高,采用传统的育苗方式,出苗率、成苗率壮和苗率均无法保证,用种量增加,成本加大。
1.2.3分散育苗,造成种苗市场混乱。
分散式的育苗,各生产者掌握的信息及种子来源渠道都不相同,质量不稳定,甚至有的生产者贪图小利节约种子成本,采用自留的二代种混在其中,导致种苗市场混乱,百姓蒙受损失。
1.2.4灾害性天气频频,种苗的质量、数量难以保证,给蔬菜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南京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灾害性天气特别明显,冬季连续的低温寡照多雨雪,夏季高温暴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给我们的蔬菜育苗特别是冬季蔬菜育苗增加了难度。传统育苗采用的大棚+小棚+地热线(加温)+电灯(补光排湿),这样的设施条件,短时间的低温和阴雨还能解决,若连续10天以上,无法满足蔬菜苗正常的生长条件。长时间的低温、高湿、弱光,导致蔬菜苗生长缓慢,病害严重,成苗率极低;使用各种生长促进剂和农药,易造成各种生理障碍和药害,秧苗质量差。以横溪嫁接西瓜苗为例,08-09年这两年均出现了连续15天左右的低温阴雨雪天气,在10个育苗大户中(5万苗-20万苗),仅有3户的成苗率能达到90%,病害控制得比较好,有7户的成苗率不到70%,且根腐、茎腐等病理病害和黄苗、皱叶、僵苗等生理病害以及药害比较重,散户的育苗就更不理想,成苗率达不到50%。这样的苗往往苗龄偏长,生理代谢弱,定植后发棵缓慢,容易早衰,结瓜延迟,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在调研中我们听到了育苗大户的共同心声:冬季育苗风险很大,在育苗期间经常是寝食不安,日夜难眠,由于规模小,育苗成本较高,有时因一些不正常因素如电热线控温器失控、突然的降温的发生,一季就可能倾家荡产。
2、南京市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发展前景
2.1 高效设施蔬菜生产规模稳定,设施蔬菜面积逐年增加,档次不断升级
近几年,南京市政府对高效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投入资金逐年加大,设施蔬菜面积逐年增加,以高档钢架大棚、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的比例逐渐增加,全市19万亩设施蔬菜面积中,高档设施面积达5万亩,2010年还提出了在今后的发展中每年新增加设施5万亩的目标。
2.2已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
目前南京市已基本形成了江北速生叶菜、茄果类蔬菜,栖霞八卦洲芦蒿和水生蔬菜,近郊速生叶菜,江宁设施蔬菜,溧水有机、出口蔬菜,高淳食用菌等6大菜区。蔬菜单一种植面积已形成较大规模,实现了一镇一品,几镇一品,一县几品的专业化种植。
2.3涌现了一批特色产业园
到2009年底,我市共建立各类农业园区171个,其中蔬菜瓜果类85个,认定了首批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首批认定的10个园艺园区分布在南京的各区县,具有规模大,高标准配套设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亩均效益高,运行机制良好,科学规划先行,较强超前意识等特点。如江宁横溪西甜瓜产业示范区西甜瓜种植总面积达到4.5万亩,总产量超过11万吨,亩均产值实现5100元,总产值突破2.3亿元。六合龙池现代农业科技园,占地总面积1万多亩,高效设施农业核心方面积6500亩,初步形成了设施蔬菜、设施瓜果、设施花卉、等功能区。
2.4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逐渐成熟
早在2000年,由市蔬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推广协作组,经过十年的努力,利用中药渣、茶渣、食用菌渣等有机废弃物,成功研制出专用营养基质,制定了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西瓜嫁接等工厂化育苗的技术规程,通过现场观摩、培训、宣传及推广应用,农民对其认知度逐渐提高,农民顺利度过了从不认知到接受的过程。
2.5政府重视,建立了真正意义的工厂化育苗中心
2009年,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依靠现有现代农业设施和成熟的工厂化育苗技术,承担农业部下达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区江苏省南京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项目,累计已投入1000万元,建成全国一流、全省第一的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株的工厂化育苗中心,在2009年建成使用过程中,已成功培育出300万株蔬菜、西瓜嫁接苗,订单苗全部有序发到农户手中,受到农户的欢迎,许多育苗户深有感触的说:“我们今年总算过了个安稳年,这样的中心早该建了,既解决了我们的育苗烦恼,还保证了苗子的质量。”市农业委员会在2010年的工作重点中,强调要充分抓住农业部工厂化育苗的契机,建设市级(Ⅰ级)育苗中心和区级(Ⅱ级)育苗中心,初步建成蔬菜种苗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我市发展工厂化育苗各方面条件已趋于成熟,发展前景广阔,它也将成为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
3、南京市加快发展蔬菜工厂化育苗的几点建议
3.1继续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一直以来,南京市蔬菜的育苗都是采用传统育苗,而且也总结了许多成功经验,人们已形成了习惯,新生事物的出现及发展需要一个慢长的过程,尽管工厂化育苗在南京已推广十年,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及广大的农民对此技术已有所认知,但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还必须采用培训、讲座以及电视、报纸等到宣传媒体加强宣传,让我们的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及广大的农民充分认识工厂化育苗的优势及传统育苗的弊端以及发展工厂化育苗的必要性,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工厂化育苗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
3.2继续重点立项,加快育苗中心建设
政府管理部门要将蔬菜工厂化育苗作为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来抓,加大投入,重点立项,建设Ⅰ级种苗中心和Ⅱ级种苗中心,确保蔬菜工厂化育苗工作建康持续发展。
3.3加强研究,不断更新技术
引进工厂化育苗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针对不同的品种,对其种子处理技术、播种技术、快速催芽技术进行不断摸索;对其相适宜的营养基质进行研究;对其最适宜的穴盘规格进行筛选;对其精准肥水控制技术、补光控温技术、病害防控技术、嫁接技术、成苗贮运技术等进行研究,制定出系列品种工厂化育苗的最佳技术管理方案,总结出一整套具有南京特色的工厂化育苗技术体系。
3.4加强建设,建立种苗推广网络
在市建Ⅰ级工厂化育苗中心,承担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的研究,在设施结构类型、环境控制设备、苗期发育调控等到方面提供技术成果和示范培训,同时规模生产优质蔬菜种苗,满足所在区域的种苗需求;在各区县建立Ⅱ级工厂化育苗中心,负责推广Ⅰ级育苗中心的育苗技术及设施成果,同时根据本区域特点,生产优质商品苗,供应本区域,并依据企业的高效组织形式和订单销售方式,联合经营,建立一个良好的工厂化育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3.5加强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工厂化育苗采用的设施、管理技术及营销模式都比较先进,需要一些有技术、会管理、懂经营、能推广的人才,必须加强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工厂化育苗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3.6加强政策性条件支撑,制定相应用政策法规 为了调查动工厂化育苗企业和种植户应用商品苗的积极性,政府应对育苗企业有相应的政策倾斜,技术引进及机械设备给予减免关税、信贷优先或是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对种植者给予一定比例的购苗补贴。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尽快实现工厂化育苗规范化,充分保障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经济利益。
作者简介:毛久庚(1962-),男,江苏丹阳人,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土壤肥料研究及高效设施蔬菜栽培研究。Tel: 025-86165950
注:本调研报告系2009年农业部种子工程项目“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区江苏省南京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建设”内容之一,该项目获农业部资助资金470万。
第五篇:清远市稻田养鱼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清远市稻田养鱼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清远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 蓝宗坚
一、清远市基本概况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南与广州为邻,西与肇庆接壤,东通河源,北接韶关,与湖南、广西连接,毗邻港澳,地理位臵十分优越。全市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下辖二市五县二区,其中连南、连山二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清远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1.1°C,降雨量1400-2100毫米。
二、清远市稻田养鱼的现状
稻田养鱼是我市的传统养殖项目,主要分布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简称连阳四县)和英德市,尤其是连南、连山二县更是传统养殖项目,这二县的气候适宜,山溪水丰富,农田种植以单季稻为主,在稻禾生产期一般不用或少用农药、化肥,其耕作特点和气候、土壤环境极适合发展稻田养鱼,当前该县的稻田养鱼沿袭传统的养殖方式,鱼产量不高,品质没有突破。近几年我市推广发展有机稻种植,当地群众将有机稻种植与稻田养鱼有机结合,两者相得益彰,生产出的稻米香纯,稻鱼甘美。其市场价格是同品种塘鱼价格的2-3倍。传统稻田养鱼赋予新内容,推动了稻田养鱼发展。2008年全市稻田养鱼面积达1400公顷,产量365吨;产值 730万元。目前全市的稻田养鱼产量和质量水平不高,急需提高我市的稻田养鱼技术水平,提高稻田养鱼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我市稻田养鱼的发展。
三、稻田养鱼的前景分析
我市位于广东省西北部,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一体,是广东省少数民族县最多的地级市。境内山多、田少、水缺乏,由于多方因素,连阳四县的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尤其居住瑶区的群众,面临资源匮乏,交通信息不便等不利因素,更增加致富奔康难度。近年来,我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寻找可以发展我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实践证明,目前在农业社会中还没有哪项生产方式能像稻田养鱼那样简单易行,投入少,见效快,效果显著;稻田养鱼在不额外占用耕地情况下既能稳定粮食生产,又提供优质水产品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我市瑶族、壮族地区发展稻田养鱼好处很多,它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稻、鱼产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提高土地综合效益。而且可以辐射到千家万户,适合当地群众发展。是当地兴农富民的好举措,关系千家万户百姓“米袋子”、菜篮子“、钱荚子”的重要工程。因此,在我市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稻田养鱼潜力很大,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稻田养鱼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养殖技术相当落后,目前我市的稻田养鱼还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技术手段较为落后,有的养殖户甚至让其自生自灭地生长,导致养殖出来水产品产量少、质量低、效益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2、养殖规模较小
由于农村生产采用包产到户的形式,因此许多农户的水田较为分散且面积不大,各家各户没有采用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起来养殖,导致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农户甚至亏本,严重打击他们的稻田养鱼的积极性。
3、资金缺乏和推广手段不多,政府引导较少
(1)我市的稻田养鱼主要集中在连阳四县和英德市,他们的地方财政十分薄弱,很难解决农户的养殖补贴问题,而农户由于资金缺乏,没有能力购买种苗等原因而无法进行稻田养鱼,同时政府的宣传引导较少,导致致这几年的养殖面积增长缓慢。(2)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由于三定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推广经费不足,只能停留在办班培训和塘头指导的形式进行技术推广,根本不能进行办点示范,推广手段单一,对提高稻田养鱼的养殖技术水平和提高水产品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五、我市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快稻田养殖先进技术的推广(1)、建设稻田工程,提高养鱼产量。
(2)、稻田养鱼与有机稻种植结合,两者相得益彰,生产出的稻米香纯,稻鱼甘美,产品竞争力增强。
(3)、稻田养鱼挂靠旅游产业,开展“农家乐”休闲游,使传统的稻田养鱼赋予新内容,其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2、办点示范,通过示范引导人们发展稻田养鱼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稻田养鱼的水平,我市今年加强了稻田养鱼技术的推广力度,进一步规范稻田养鱼技术,计划在连山规范推广稻田养鱼面积3000亩,普及农户2000户;建办高产示范点,示范面积300亩,示范农户100户。达到目标:示范点亩产60公斤,亩产值1200元,户均3600元;大面积推广亩产40公斤,总产值480万元,户均1600元。通过办点示范,进一步提高他们稻田养鱼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
3、加强政府的技术指导和对外宣传引导工作
(1)清远市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做好稻田养鱼的技术指导导工作,利用办班培训和现场办点示范等形式,引导养殖户正确进行稻田养鱼,特别是技术方面,各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人员深入养殖地头指导养殖户科学养殖。
(2)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项目产前、中、后期服务,搞好产品营销和渔需物质供给,解决鱼种苗短缺问题。掌握信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稻田养鱼,发展订单渔业,做到规划合理、管理到位。逐渐提高稻鱼品质质量,确保稻鱼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确保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增加他们的收入。
4、加大财政投入,实行产业化养殖,提高养殖规模 通过政府扶持,制定激励措施,引导他们进行稻田养鱼,采取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联合多个养殖户,实行规模化养殖,有利于提高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稻田养鱼简单易行,投入少,见效快,效果显著;既稳定促进粮食生产,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辐射到千家万户,非常适合我市广大农民发展。是我市富民兴农的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