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首相为何不贪婪权力?
因为他们的权力本身没有“权力”,日本首相为何不贪婪权力?。
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同时由于日本政治结构中还有作为“国家象征”的天皇,可将其称为“议会君主立宪制”。统治机构分设立法、行政、司法部门。国会作为立法机关,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也是唯一的立法部门,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两院分别由选举产生的议员所组成。国会的权限如下:提名内阁总理大臣,作出对内阁不信任的决议,表决法律草案,决定预算,承认条约,对法官的***审判,提议修改宪法等。行政权属于内阁,内阁由内阁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组成,内阁行使的有关行政权对国会负有共同责任。内阁除了处理一般行政事务以外,还要执行法律、处理外交关系、缔结条约、编制预算、制定政令。内阁总理大臣享有国务大臣的任免权,以保持内阁的统一。司法部门是法院。法院由最高法院及下级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简易法院)组成。所有的法官都独立行使职权,只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最高法院院长根据内阁的提名由天皇任命,其他法官都由内阁任命。法院有权认定一切法律、法令是否符合宪法。
看看日本统治机构的权力划分,就明白首相仅仅是为国家发展服务的一个工作岗位,而绝对不是一个让人顶礼膜拜的神位。既然是工作岗位,那么就要各司其职,还要随时准备你的述职报告。向谁述职?当然是选民手中的选票,述职报告《日本首相为何不贪婪权力?》。不计其数的“选票”如果觉得你工作不称职,没有更好带领大家发展和进步,对不起,请卷铺盖走人。
另外,作为日本的首相,想以权谋私、损公利己、中饱私囊,可行吗?天啦,这风险近乎于在足以把人摔成照片的高空走钢丝。那么多不受政府控制的媒体的聚光灯、那么多反对党的眼光时刻准备着对你吹毛求疵、还有三权分立下对你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控,在滋生出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的贼心之前,你的掂量掂量你有没有这个贼胆。一般情况下,只要智商正常的人都会放弃贼心,只有兢兢业业为“选票”们卖命工作。而智商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在眼花缭乱的竞选斗争中完美胜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在这种“残酷”的执政环境下,就算“机场拆迁”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成为天大的政治丑闻,足以逼迫政府元首辞职走人。
那么难道日本人天生就不贪婪权力吗?如果您回头看看,在日本军国主义下,那些握有权力的政治魔头,就知道并非如此,所以可以肯定,人都有七情六欲,甚至日本首相也可能深谙“我不贪污当官干啥”的道理,但强大的权力制衡制度让他们近乎丧失了为非作歹的空间,让他们近乎被洗脑地坚信——“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日本政坛流行的是:选举拼不过就挣票子,他人干不好就使绊子,自己撑不住就撂挑子,党内扛不下就换头子。由于其制度设计方面裹足不前的缺陷,以及政治文化 方面积重难返的顽疾,政坛内阁短命、人气低迷的阴霾气象,已不是日本的政治天气小特征,而早已成为其难以改变的大气候!
第二篇:作文为何不阳刚
作文为何不阳刚?
翻开当下中学生的作文本,作文中老套,矫揉造作,题材缺乏新意,等多种问题层出不穷。更有甚者,缺乏自身真实情感的注入。生搬硬套,内容牵强附会,纯为写作本身而写作。思想上更是完全空白,文章华而不实。在这样的情况下,阳刚作文,这一新颖的概念的提出恰到好处,其意指文章积极向上,脱离哀伤悲痛的桎梏,希望学生作文能够写出真实,健康,豁达的态度来。
这固然很好。而又是缘何,作文不阳刚,在我看来,或许有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中学生往往处在15-18岁的年龄,这时候的他们对情感世界的理解逐渐清晰。多愁善感,这正是青春的一个标签。但父母的观念却与他们大相径庭。一声抱怨,便得一声说教;一声哀叹,便得一顿白眼。从而满腹的心事无人诉说,文字便成了一个很好的寄托。作文现在提倡的就是我手写我心。而他们选择用文字来诉说自己的心事,与此恰恰一拍即合。文字中的悲伤,也正恰好是他们文字真实的有力证明。这样一来,文字中只有如绸般的柔情,怎可阳刚?
不仅仅是中学生自身的情感纠结,当今社会,放眼望去,情歌唱遍大街小巷,其作用甚至使得天真无邪的儿童都懂得失恋的伤痛。同样,电视剧中,最主要的情感线索也是爱情。爱情诚然是美好的,也是值得歌颂的。同时,一段或悲伤或感人的恋情往往也是最令人牵动心弦,思绪万千,沉溺其中。就拿中国古代的神话来看,牛郎织女,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一种对于爱情的歌颂。又有谁会希望自己的作文鲜有人问津呢?自然而然,作品为了感人,情回千转,纠缠曲折,自然成了不可少的标签。无论是两人的月下深语,还是少女心事,也许是动人的求婚画面,或者悲天恸地的生离死别,只有大肆渲染才值得阅读。而在作文中,被这种社会风气深深感染的中学生,也常会选择此类题材。毫无恋爱经历的他们,只有靠杜撰才可以造出那些“动人”的文章。那么自然情感不会真实。虚假,空洞,自然难以避免。
同样,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分数,对于学生而言,就是一切。而作文,却占据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为了高分,为了好成绩,作文成了兵家必争之地。作文高分,胜券在握。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格式化的八股文再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议论文的开头要排比,用优美的句子。记叙文一定要对景物的描写大手笔,不许写消极的思想和敏感的话题。这些条条框框,正是扼杀一篇篇作文的罪魁祸首,使得一篇篇原本与众不同的文章变成了一件件“完美”的复制品。可这也恰恰违背了作文的最基本原则之一:真实。被糖衣包装的作文自然受到老师的厚爱,分数自然也很好看。可是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考试而写作,思想毫无价值,完完全全的一个绣花大枕头。可这就是现实,作文也只可以这样。
而作为作文的缔造者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又有谁有那么又那么曲折的成长经历,又有谁又会从如此平淡的生活中可以悟出独特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呢?又有谁可以安静的一个人的可以真正的深入生活的浮夸的表面,去体会到它深层的道理呢?没有一个深沉的有内涵的心,笔下也不会有深刻的文字,自然不会发人深省的力量。不豁达,浅陋,如同鸡肋。毫无意义和价值,更何况谈阳刚作文。
由此可见,阳刚作文,虽然观点十分新颖,同时也直接揭露出现在中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不足之处,暴露出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的健康,社会的风气,教育的偏离,与生活经历的匮乏,都应该发人深省,不容小视。阳刚作文,落实下去自然收益多多,可是实践性仍有待于考察。
武汉市第一中学 高一
(一)班
何松
第三篇:团中央书记为何不腐败
团中央书记为何不腐败
新春聚会,与几位隶属于共青团系统的媒体人聊天,说起一个有趣现象:自建国以来,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先后有近百人担任书记,不管后来到了何处,担任何种职务,时至今日,没有一人因腐败问题而犯错误。
分析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领导带头,树立榜样。
建国以来,历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从胡耀邦到胡锦涛,从王兆国到李克强,还有团中央其他一把手,都是在政治上非常成熟、工作上非常严谨、生活中非常检点的人,向来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好的领导,就是无形的最好的教材。这就使得凡是到团中央书记处工作的人,一踏进大门,就有榜样在前,学有遵循,追有标杆。
其次,素质较高,品德优良。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大都是从全国各地区各单位以及部队选拔上来的优秀共青团干部。他们虽然年纪较轻,但在基层工作中,大都表现比较突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相对都比较高。常言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正因为这些人自身政治素质良好,所以,在今后任何工作环境下,都能比较自觉地抵制诱惑,防范不良风气侵蚀。
第三,志存高远,不贪小利。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工作,是共青团中央日常事务的协调领导与分工落实。就其业务内容而言,政治工作就是他们的主项,从政为民就是他们的愿景。说得直白一点,这些人今后的成就和能力,就是怎么当一个大官,当一任好官,做一个能够为人民更好地服务、为国家为民族作出更大贡献的高级领导干部。“将军赶路,不抓小兔”,是他们都明白的起码道理。志存高远的人,自然不会对那些花里胡哨的小恩小惠所诱惑,所动摇,当然也就不会在这上面栽跟头。听完这番分析,众人点头称是,都说挺有道理。
有人补充道,从以上三条来看,反而推之,其道理也是一样。凡是容易出腐败的地方,其一,一把手就没树好榜样,其身不正,怎么能带出廉洁部下。其二,这些人自身素质很差,朽木不可雕也,当然容易腐败。其三,腐败者大都目光短浅,贪图蝇头小利,或迟或早,必然要栽跟头。
第四篇:中国大法官为何不审案
中国大法官为何不审案 2014-04-04
来源: 南方周末2014-04-0,作者:刘长、周楠。
编者按:12年前,中国首批大法官诞生,法官职业化改革全面启动。大法官群体的出现,寄托了公众对于中国职业法官的想象与期待:他们首先是“法官”,而不是“官”;他们身着黑色法袍,稳坐审判席上,敲响法槌,写下判决书。
从《法官法》到最高法院文件,都强调大法官的审判职责。然而,在公众视野中,亲自审案的大法官越来越少。南方周末记者检索公开可查资料发现,卸任及现任的110多名大法官中,仅能找出11位大法官亲自开庭的记录(特别说明:因条件所限,本文数据均为不完全统计)。
大法官是法官职业化改革的产物,也是改革的检验标尺。本应为法官楷模的大法官极少审案甚至从不审案的奇怪现象,凸显了深入推进法院去行政化、法官职业化改革的紧迫性。中央政法委书记撰文强调、最高法院郑重承诺——大法官回到审判庭,我们拭目以待。
多数能审案的大法官:懂法律,有经验。由于法官等级与行政职务挂钩,没学过法律、没审判经验,但因当上法院院长“自动”成为大法官的案例并不鲜见。
“大法官不审案,是因为管别的法官去了。”某位大法官从事了大量行政管理工作,如参加开学典礼、观看离退休干部美术展,唯独没有亲自主持庭审的记录。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3Q案”一审判决由广东省高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大法官奚晓明签署的终审判决书,不再有审判委员会的影子。
时隔6年,最高法院大法官再次坐上审判席。
2014年2月24日下午,“3Q大战”终审宣判:360败诉。
此案于2013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庭,地点设在最高法院第一法庭,审判长是最高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奚晓明。
最高法院大法官上一次主持庭审,要回到2007年,同样选在12月4日,在最高法院第三法庭,时任最高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黄松有主审了一起家庭财产纠纷案件。
自2002年3月首次评定、晋升大法官,12年以来,中国产生了3位首席大法官和110多位大法官。南方周末记者据公开可查的资料统计,至少有11位大法官曾亲自主持16个(次)案件庭审,多于此前媒体所报道的5位。
迄今没有首席大法官和一级大法官留下审案记录。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最高法院和多个高级法院法官,但未能获取更多案例。
谁能审案:懂法、有经验
2013年12月4日当天,审判长奚晓明迅速将“3Q大战”的争议归纳为5个焦点问题。庭审中,大法官不时有针对性地发问,对互联网行业新的技术名词、经营模式皆信手拈来。
留下审案记录的11位大法官,多是这样的标准法律人:科班出身,长期在司法系统工作或从事法学研究。通俗点说,能审案的大法官,基本都有两把刷子:懂法律,有经验。
4位最高法院大法官曾亲自断案,个个都是法学博士。
第一位上场的最高法院大法官是原最高法院副院长万鄂湘,2002年和2006年两度审案。在1996年调入法院系统前,万鄂湘是知名的国际法学者,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
后来因贪腐落马的原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留下的审案记录最多——至少4次,其中2003年和2007年两度审案被媒体广泛报道。他在广东担任法官近二十年,因组织审理湛江走私案扬名。
现任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2003年8月26日审结了一起借款担保纠纷上诉案。江必新与周强同为西南政法1978级学生,毕业后一直在最高法院工作,1997年曾参与审理“中国行政诉讼第一案”深圳贤成大厦案。江拥有北大法学博士学位,是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著作主要集中在行政诉讼领域。
审理“3Q大战”的现任大法官奚晓明,也是北大法学博士,同样在最高法院一步步成长,为资深民商事法官,参与过合同法、公司法等多部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起草工作。
其余7位亲自审案的大法官,来自地方高级法院。
原吉林高院院长张文显是知名的法理学家,担任过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其所编著《法理学》被视为经典教材,作为学者,他曾以兼职律师身份打官司。张文显现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原河北高院院长刘瑞川、现任浙江高院院长齐奇,都是资深的司法官。刘瑞川毕业于北大法律系,晋升大法官之前,已当了近三十年法官;毕业于华东政法的齐奇,长期在上海检察院和法院系统工作,当上海市高院常务副院长时也有亲自审案纪录。
现任青海高院院长董开军是中国社科院民法博士,在审计署法规司、北京市政法委、司法部等部门工作过,没有审判经历。但自2007年11月调任青海高院常务副院长之后,多次审案。
非法律科班出身的只有3人。
原湖南高院院长吴振汉毕业于中文系,但在法院和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了二十多年。2004年2月,中纪委外围调查阶段,吴还以高院院长身份亲自主审了一起绑架杀人案。
原黑龙江高院院长徐衍东和现任广西高院院长罗殿龙,既非法律科班出身,在晋升大法官之前也没有审判经验。
但哈军工毕业的徐衍东,却在首批大法官诞生后第一个审案,比万鄂湘还早。2002年9月,他担任审判长主审了一起杀人案,而且罕见地当庭宣判。徐在黑龙江当过市委书记、省长助理,与法律唯一的交集是当了5年省政法委书记(包括3年公安厅长)。
罗殿龙2011年亲自开庭审理了5起减刑案件。他学的是哲学,在广西当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有一段不到两年的市政法委书记经历。
由于法官等级与行政职务挂钩,从未系统学过法律、从未审过任何案件,因当上法院院长“自动”成为大法官的案例并不鲜见。
不过,自“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资深法律人晋升大法官。外界对大法官亲自判案的期待越来越高,包括西南政法毕业的最高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
审啥案、怎样审:应起示范作用
奚晓明大法官选择在“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庭审理“3Q”案。这一天也是最高法院的公众开放日,有80余位公众代表入庭旁听。电视台、广播、网络进行“全媒体”全程直播。
6年前的同一天,大法官黄松有主持分家产官司庭审,央视录制了特别节目《大法官开庭》,中国大法官第一次通过电视节目与公众见面。
从电视节目标题可见,面向全国公众的审判,看的是“大法官”的表现。
奚晓明率领的合议庭阵容强大,成员包括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孔祥俊、副庭长王闯等4名法官。
如此高规格的合议庭,基本上是大法官断案的标配——大法官亲自担任审判长,相关业务庭的庭长、副庭长参与。
能入大法官“法眼”的案子,往往有特别的理由。
“3Q大战”打到最高法院,诉讼双方均视为“终极之战”。最高司法机关如何界定互联网领域的竞争规则?长达四万字的判决书给出了答案。
现行法律没有规定大法官的择案标准,可供参考的是2007年3月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完善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制度的若干意见》,有四类案件被提倡由他们审理:
1、疑难、复杂、重大案件;
2、新类型案件;
3、在法律适用方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件;
4、认为应当由自己参加合议庭审理的案件。
“3Q大战”符合多种类型:重大(创同类案件诉讼标的额之最的1.5亿);疑难(技术创新、自由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界限);新类型(最高法院审理的第一起涉及互联网领域不正当竞争的二审案件)。
现任浙江高院院长齐奇2010年4月审理的引渡案,在浙江省是首例。齐奇当庭裁定准予引渡。他对这类案件并不陌生。中国首起涉及俄罗斯当事人的引渡案件,就是齐奇在担任上海高院常务副院长时审理的,结案后他还与同事撰写了一份“引渡案件审查工作要领”。
除了上述两个案例,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其他9名大法官审理的,都不是热点案件,也算不上特别重大疑难,更看重的是“在法律适用方面具有普遍意义”。
在一位基层法官眼中,这些案件都是常见的案件类型,往往契合当下的法律政策热点或司法价值理念。
原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审理了3起合同纠纷案,还特别挑选了一起分家产官司,他的理由是——“家事如天”。他从此案的发展过程,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财产结构发展变化的轨迹,民众法制观念、维权意识的增强。
上述4起案件,有两起以调解方式结案。其时,正逢调解手段得到大力倡导,召开民事调解会议,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时,代表最高法院出面发言的,往往就是黄松有。
2006年3月,原河北高院院长刘瑞川开庭审理了一起抢劫案死刑二审案件,并要求全省法院推广,以回应最高法院死刑案件二审必须开庭的新政策。“目的都是对生命权的尊重,不错杀,保证每个死刑案子都办成铁案。”
2011年9月20日,广西高院院长罗殿龙亲自开庭审理了5起重刑犯的减刑案件,专门邀请各界代表旁听。据介绍,这是为了推进“阳光司法”,示范性地将减刑过程公之于众。在以往,减刑、假释案件是不公开开庭的,由此引发暗箱操作“花钱买自由”的担忧。
大法官审案过程中的细节,被媒体悉数捕捉到。
审理家庭财产案件时,黄松有没有选择气势恢宏的大法庭,“大法官希望让当事的这一家人能够近距离、面对面地交流”。
刘瑞川主持的庭审中,被告人不戴戒具,着一身休闲服装坐在被告席上,审判长向被告人发问时多使用“请”字,“无罪推定原则充分渗透”。
大法官不仅参与审案,还决定案件的结果。
徐衍东、齐奇审理的两起案子,都是当庭作出裁决。“3Q大战”一审判决由广东高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大法官奚晓明签署的终审判决书,不再有审判委员会的影子。
一起案件由大法官或由普通法官主审,在法律上他们所拥有的独立审判权并没有本质差别。不过,不少重大疑难案件的判决,是领导审批、向上级法院请示、或由审判委员会决定的结果。
审判委员会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虽能起到“把关”案件质量作用,但因审、判分离——不参加庭审而作裁定,且不公开,数十年来一直饱受争议。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均是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而其余大法官,则是各地方高院审判委员会的主持者。
不审案的大法官:管别的法官去了
11位亲自审案的大法官,都是二级大法官。3任首席大法官和5位一级大法官,都没有留下审案记录。
东部某省一位中院法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该省高院院长在担任其所在中院院长时,就已不审案子了。
“在法院科层制下,大法官不审案是正常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猛分析,大法官要承担更多的司法管理职能,比如,案件审批和司法解释制定、协调。
侯猛曾对某位大法官首次出任最高法院副院长547天任期内的活动做过简单统计,发现他从事的是大量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国家法官学院培训班开学典礼、观看最高法院离退休干部美术展等。唯独没有亲自主持庭审的记录。“他在任时太忙。”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更直截了当:“大法官之所以不审案,是因为他们在管别的法官去了。”
中国的法官等级制度是在1995年制定通过法官法时确立的,分“四等十二级”:首席大法官、大法官(一级、二级)、高级法官(一级至四级)和法官(一级至五级)。
最高法院院长为首席大法官,通常有一位副院长为一级大法官,其他副院长、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和各地方高级法院院长则为二级大法官。
可见,大法官之所以能成为大法官,首先是要具备相当的职务资格,这也使得他们的职责有别于纯粹的办案法官。
《法官法》没有具体描述大法官的职责,仅从法官的行政职务角度规定:“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履行审判职责是否意味着必须亲自开庭审理案件?也没有明说。
一位高院院长曾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自己实际上“早已经进入了办案的角色”:有的案子批示了几十次,“进入了具体的细节”,没有必要亲自开庭。他还认为,作为法院院长,最重要的任务是带好队伍,“从某种意义上比办一个案子更重要”。
对于审判和管理的双重角色,审过案子的大法官有不同理解。
原湖南高院院长吴振汉打过这样的比方:“作为院长,作为大法官,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去尝一尝,这对如何抓好审判方式改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位原最高法院大法官在他的第一次审案结束后对媒体表示:大法官开庭审案只是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已,不应当成为什么新闻。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在法院当了个什么‘长’后,亲自开庭审案就很少了,甚至不开庭审案了,这是不应该的,”他说,“院长、庭长首先是法官,是法官就应当能够走上法庭审案,这是一名法官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多名大法官在晋升前都曾开庭审案,晋升之后反而难觅审案的公开记录。
近几年,大法官们与公众最近的距离,在各种大接访现场。公开报道显示,最高法院副院长、大法官景汉朝于2011年11月在呼和浩特亲自参与调解了一件长达18年的信访积案。“亲自包案”、“带案下访”,是媒体近年来报道大法官们的热词。
侯猛认为,大法官不审案现象,是法官职业化的问题,“是政治、人事、司法制度之间相互纠缠的问题”。
第五篇:为何不建议补充防冻液 如何正确
为何不建议补充防冻液 如何正确
为何不建议补充防冻液呢?因其原车的防冻液配料尚不明确,不同的配方会发生化学反应对冷却系统起腐蚀作用。正常行驶的车辆一般4万公里左右或两年更换防冻液,特别提起注意的是电控发动机在维修时为防止温度高而不装节温器,这是非常错误的。
节温器在电控车上属动力装置,它直接影响到油耗和动力性能。也有的人在夏季将爱车加水,其实水的沸点是100℃,而防冻液一般在105-110℃之间,所以用水做冷却液对发动机是一种伤害。
汽车的防冻液主要成份是乙二醇和其他化学添加剂,它不仅仅有防冻,还有防腐、防沸和防氧化的功能。我们的爱车在出厂前都是加好防冻液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均会出现蒸发现象,使液面下降。
一般来讲不建议去添加防冻液,如在南方地区可补加软化水,也就是锅炉烧开过的水补充到刻线之间即可,如在北方严寒地区可将高度的白酒直接加入到刻度线之内即可。
以上是给大家介绍的为何不建议补充防冻液 如何正确更换防冻液,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