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18:5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如何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7年度的重点调研课题,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方向。近日,我们实地走访了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等项目区,与项目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深入交流,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另外,组织各市(县)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体负责同志召开专题座谈会,探讨研究,对无锡地区如何开展好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一点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国家农发办的调研课题积累一点数据。

一、“十五”期间无锡农业综合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以土地治理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五”期间,无锡市共改造中低产田21.5万亩,基本解决了农田的抗旱排涝问题,为稳产高产提供了基本条件,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惠山区阳山镇通过连续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逐步建成为一个水蜜桃种植面积超万亩,林、渠、沟、路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农业生态镇,水蜜桃面积从03年前的0.35万亩扩大到3.17万亩。水蜜桃产量逐年提高,2007年预计达1.35万吨。平均亩产值从2002年的7200元,提高到现今的1.1万元。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赋予了阳山水蜜桃新的活力、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共建设经济林、蔬菜、药材面积约16万亩,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产服务项目12个,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宜兴市利用丘陵山区项目,有效推进产业化经营,突出培育茶叶、毛竹等丘陵山区重点产业。通过培育,茶叶种植效益不断提高,亩均效益达3000元左右,以名特茶为主打产品的盛道茶业、乾元茶场、岭下茶场等茶叶企业的亩收益达8000元以上;毛竹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竹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5家,竹地板、竹窗帘等竹制品年产值达5.5亿元,原竹价格也由15元/担上升到30元/担。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三是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培养现代农民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发展改造农业。建设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项目周边地区生产水平的提高。江阴市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了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全市阳光、华西、霞客等八大园区中有六个得到开发资金扶持,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设施,实现了园区规模的扩展和质量的提升,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到2006年底,农业综合开发共组织农民培训3.5万人次。

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无锡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方略,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抓手,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关键措施,积极开拓创新,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无锡共有耕地面积239.1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93.2万亩。2006年,全市农业占GDP的比为2%;完成农业总产值101.13亿元,农业增加值5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3%和6.3%;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880元,增长10.9%。现代农业建设呈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以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企”为抓手,全力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全市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130万亩,其中亩效益在5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达13.64万亩,10000元以上的4.7万亩;建成农业特色镇

38个、特色村281个,积极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规划区集中,2006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例达53%以上。

二是农产品质量建设有了新突破。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牵头组织成立了绿色食品行业协会,强化了农产品生产监管、农产品检测等各项工作,全市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10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0个,新认定绿色产品62个,有机产品6个;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基地累计已达117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42个、绿色食品142个、有机食品21个。农业品牌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培育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02只。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制订省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标准)17项,市级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66项,已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开拓新局面。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综合创新试点,2006年成功启动锡山区现代农业开发园区项目,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5万平方米,万亩水稻田平整项目基本完成,园区建设初见雏形,设施化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坚持以良种良法推广和农民培训为重点,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和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8.6%。

四是农业市场化迈出新步伐。成功举办2007中国无锡现代农业博览会暨一村一品发展研讨会,农博会期间,农产品展示展销吸引了35万人次城乡百姓参与,实现农产品销售300万元;签订“三资”合作项目73个,签约总金额36.42亿元人民币,6600万美元。各市(县)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在以节促农上做文章,先后举办了无锡阳山桃花节、“太湖翠竹”茶叶节、中国江阴“江鲜节”等系列节会活动,促进了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地方特色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

三、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存在的几点问题

农业开发从中低产田改造起步,将近20年,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村已从解决温饱转向实现全面小康,农民已从农业收入为主转向非农产业收入为主。江苏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多样,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较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和内容也有所不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如果千篇一律,不考虑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实际,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始终沿用旧的标准,就难免会造成偏颇。从近年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一些情况来看,出现了以下几类现实问题,如果能将这些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无锡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将呈现更多的亮点,江苏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也将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偏低。无锡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相对偏高,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相对偏低,以土地治理的沟渠建设为例,现在的标准是470元/亩,无锡地区1米沟渠的造价在120元左右,470元的标准仅够造4米沟渠。当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无锡,更多体现的是锦上添花的功效。

二是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成效不明显。农业综合开发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主要体现在支持良种良法良饲的推广应用,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扶持现代农业开发区项目建设等。近年来,无锡地区工业反哺农业之势强劲,以红豆集团紫杉醇提炼、阳光集团石蒜种植资源筛选和快速繁殖培育、申港三鲜养殖公司“长江三鲜”繁育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推动了高效农业规模化,这样的科技创新同样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必要的奖励和扶持。

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强。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苏南这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保护不容忽视。虽说在“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在改善农业生态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基本都是依托土地综合治理、丘陵山区改造等间接行为进行。新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在农业综合开发中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专项整治项目,非常有必要。

四是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讲规范,项目管理讲程序,是农业综合开发科学管理的一大特色,也是保障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制度。无锡地区的开发项目以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企业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财政资金仅起引导、鼓励作用,资金量仅占投资总量的20-30%,农业项目工程主要是满足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一般需要,建设水平要求相对较低,为了保证质量和工程进度,开发者一般选择本地或者有业务关系的建设单位承担建设任务,为了节约时间和节省成本,招投标环节一般被省去,财务结算上也一般以收据、凭证为主。这就带来了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财政资金的报账、审核、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结合苏南现行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和无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四点建议:

1、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造价能否稍微放宽,以起到更好地建设效果;

2、对经济发达地区,在不违背各项政策的前提下,能否考虑更好地设立资金方向,使得支持内容与建设现代农业更加吻合;

3、在农业科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能否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有所突破。

4、在保证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制的基础上,能否适当完善苏南地区项目招投标制度和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以奖代补为主的资金管理方式,减少环节、节省成本、规范操作,提高每一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无锡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经济发达地区实际,不能仅停留于一般水平上,不能仅局限于提高生产能力上,要解决的问题,理应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的开发,理应是科技元素份额更多的开发,是效益更好的开发。应紧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开发。未来,无锡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一个原则”、抓住“两个方向”、加强“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

(一)坚持“一个原则”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也应该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没有理由不考虑支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切涉农项目。

(二)抓住“两个方向”

无锡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对发达,资源却相对缺乏,单纯依靠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经营等很难实现农业效益质的飞跃。近年来,无锡农业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两个方向,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二是生态环境压力日趋严峻,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需要加强。为此,建议农业综合开发在无锡地区的项目支持上能优先向这两个方面倾斜。毕竟,无论是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加强“三个结合”

一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从总体上看,现代农业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第二,现代农业是生产领域广阔的农业。第三,现代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第四,现代农业是高生产率和高效益的农业。第五,现代农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的可持续产业。农业综合开发应该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立项目方向。

二是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千方百计提升农民素质,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点的新型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任务。

三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就应该与这20字有机联系起来,更加注重生产、更加注重生活、更加注重村民素质培训、更加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措施、设立新项目、开展新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突出集聚开发。苏南地区虽然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苏南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结合园区建设,整合各类农业综合开发项日,实行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形成品牌,促进土地、资金、技术“三大”集聚,并以此吸引“三资”进园开发。应努力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区建设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样板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二是突出产业化开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在苏南同样如此。尽管苏南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但是优势资源有特色。以无锡为例,包括南部丘陵山区高效茶果林产业集群、三沿(沿江、沿湖、沿河)特种水产产业集群等在内的6大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充分概括了无锡的农业资源特色和优势,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突出功能开发。现代农业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生产,还应该包括生态、生活、生命,今年5-6月间无锡太湖水污染事件,给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环保农业的概念深入人心。现代农业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也应该更加突出在生态、生活、生命等方面的功能开发,真正融入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中。

四是突出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应该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不应局限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开发,应该充分结合各地区实际,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新课题,不断拓展开发内涵,创新开发范围,提高开发效率和水平,使农业综合开发为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篇: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工作,不仅对推进浙江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我县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县积极响应中央、省、市的各项涉农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把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土地规模流转等工作纳入县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增强基层对农业工作的主动性。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体制、机制、措施上都有新的突破和落实,从农技服务到标准化推广,从质量监管到基地建设,从品牌创新到市场营销都有完整的实践。在现代农业基地规模方面,我县已有杨梅、绿色稻米、绿色蔬菜等十个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5万亩;在现在农业服务体系方面,我县已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和综合农业农技服务中心;在现代农业质量监管方面,我县已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企业基地和市场“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现代农业市场化方面,我县已创办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创建了仙居鸡、仙居杨梅等区域农业品牌;特色农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有了承接项目落户的能力、政策支撑的能力。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越。我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农产品品种、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投资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我县绿色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受到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肯定。去年,我县被农业部、国务院台办列为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10个农产品质量监管试点县之一;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唯一试点县,被省财政厅农业厅列为全省支农资金试点县,支农资金总数在全省农业系统中居第一位。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主体少而小。近年来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引导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大多农业企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农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在全县57家龙头企业中,年产值上亿的仅有2家,且均为工艺品行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的7家,其中属于工艺品行业的2家;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25家,其中纯农业龙头企业仅占到15家。

(二)农技人员少而低。县乡村三级推广组织虽已基本成形,但乡村两级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者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推广经费紧张,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层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部门政事职能不清,大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常年忙于政府的中心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很少过问。

(三)土地流转贵而难。随着国家对农业实行“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有些农民心理上受到鼓励,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不想丢田;在外务工农民因收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需收种时节两头奔波,不愿丢田;多数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生活失去保障,不肯离田,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成本提高,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四)农业基础低而薄。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位有了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偏远山区的耕地基本上无电力设施配套,无井灌设施、无渠系,还是靠天种地。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自然防涝抗旱能力不高。如全县只有旱涝保收田8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37%,许多耕地都是靠天下雨。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模式创新,提升基地带动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按照“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镇有科技示范场、村有科技示范户”思路,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产业主体,创新生产模式,提供全程服务,把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区、绿色标准化技术的样板区、农技人员的研发区和农民培训学习的教学区。一是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领导小组,下设管委会,同时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融资公司;加快创业园规划制定,科学统筹园区布局;落实规划,推动核心区启动建设;加大宣传,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参加2010年海峡两岸食品展览会。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流转步伐,使土地集中到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手中,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和投资者,通过租赁、承包、合股等方式从事农业开发,引导土地规模连片流转。三是园区内实行“七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标准技术、统一农业投入品使用、统一疾病防治、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品牌的生产管理,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实行统一商标销售,即实现技术集约化,又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新型农作制度,加强统防统治,使我县农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全省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五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杨梅、仙居鸡等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在永安溪沿岸建成一批集科技示范、休闲垂钓、观光采摘、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二)突出增收为本,提升市场牵引力,全面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营销平台。农业产业化是我县农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扶持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和大户,通过责任农技制度、订单农业、合作化生产,对基地内所有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与收购,并利用统一平台进行销售,充分体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壮大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加强与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大型集团公司等经营组织的合作发展,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借助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遍布各地的网点布局、四通八达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把全县绿色农产品以专卖市场名义统一打包销售,全面提升专卖市场的经营水平,逐步使我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积极推进绿色品牌整合,建议成立县级品牌管理机构,对全县130多个仙居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分类进行认证,对重点产业的品牌,争取通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认证;对仙居鸡通过证明商标认证;对仙居稻米、仙居高山蔬菜、仙居花猪、仙居永安溪鱼,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争创国家级、省级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全面打响仙居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是加快我县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县绿色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做到每一个生产基地都采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推动农业每个主导产业形成1-2家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另一方面对引进来的农业项目,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帮助落实农业种养殖用地和项目加工用地,确保引进工商资本的顺利落户。特别是要做好由国家供销总社与浙江省供销社、台州市供销社、仙居县供销社、台州华联超市五级联动共同投资2亿元的仙居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项目。

(三)突出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支撑力,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构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确保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深化试点工作,着眼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先进经验,不断深化财政部、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和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工作,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发挥农技队伍作用,使农技人员正真成为“农业技术的指导者、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者、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者、产品产业化的引导者”。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责任考核,建立绩效挂钩制度,完善农技人员联系基地制度,加快标准技术的实施与推广步伐。三是通过双向交流与服务,加强与农业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良种、生物技术、农作技术等信息源建设,做到一个主导产业,依托一个科研院所,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国外优秀种业公司共同建立跨国新品种示范园区。

(四)突出绿色安全,提升品质竞争力,全面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县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明确责任,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体系。以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和企业、市场、基地定性检测室为主体,全面构建农产品检测网络体系。加强部门协作,整合检测资源,充分发挥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室)的作用,完善例行抽检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在全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实施产地准出管理,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根据生产单位的生产档案、现场检查、产品抽检和质量认证情况,签发农产品产地证明。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第三篇: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农业建设项目逐年增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大幅增加了对农业投入的比重。针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严格,对项目开工情况、计划执行情况、资金到位使用情况、项目招投标监理情况、完工项目验收情况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我区严格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林水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有关项目监督管理的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争取上级资金工作,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了全区上下积极谋划项目、主动争取上级资金的好局面,各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上级政策,准确把握资金动态,瞄准国家的投资方向,找准与全区的对接点,谋划了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农村沼气、防护林、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等14个涉农项目,自2007年以来,项目总投资3450万元,累计获得中央、省农业项目投资补助865.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64.9万元,为缓解财政困难、“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详见附表)。

二、主要做法

根据国家、省对农业项目建设的要求,我区不断加大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落实了五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建设进度报告制),把 好三个关口(即项目可研关、建设程序关、项目资金管理关),严控两条底线(即质量合格线、批复计划线),提高一项素质(即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结合我区实际,针对具体项目,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农业项目建设管理体系。

1、落实建管制度,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管。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加强政府和主管部门对项目的监管,首先,重要项目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协调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每个项目都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单位法定代表人是项目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责任追溯;其三,项目施工、设备采购落实了招投标制和合同制,各项目单位均做到了按批复方案组织招标,与中标单位签定了施工或设备采购合同,明确了责任和义务;其四,实行了项目建设工程监理制,保证了施工质量;其五,实行了项目建设定期报告制度,项目建设单位按要求的报表格式定时报告项目建设情况。

2、把好三个关口,将项目建设做好做实。项目建设的成败,关键是抓好基础性的工作。按照这一思路,首先是做好项目的可研工作。在规模化养殖、双低油菜基地建设等项目申报前,组织有关单位对项目建设地点或区域进行现场踏勘,多次与所在乡镇和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通过现场踏勘,确定项目区范围、建设内容和主要工程的建设标准,减少了后期变更。二是把好建设程序关。针对各项目单位对基本建设程序不熟悉的现状,及时进行多种形式的项目申报及管理指导,并深入到项目建设一线,避免程序违规,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三是把好项目资金管理关。从投资计划批复开始,即会同财政部门,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开展不定期的项目资金财务检查和内部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杜绝了违规违纪行为,保证专款专用。

3、严控两条底线,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建设中,我们以建设质量合格、符合国家和省批复的建设计划为底线。材料进场要求有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质量合格证书;对各检验批、分部、分项工程,要求监理单位严格验收;对单位、单项工程,要求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共同验收并出具的验收报告。整个项目建设完成后,由我委组织区有关业务单位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初步验收。结合初验,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对在建项目逐项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各个项目均达到批复要求,一性次通过省、市验收。

4、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促进项目管理走向规范化。建好项目基础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农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公告和标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进度报告制度,制定了与各个制度相应的各类报告、报表、记录格式,进一步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程序。另外,还就农业建设项目资料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规定了统一的档案资料归档分类目录,对项目建设的各类文件资料进行了系统分类归档,既防止了程序上的缺失,也预防了档案资料的混乱,更方便了查询和追溯,尽可能详细的把好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不出或少出现纰漏,使项目建设得以规范的进行。通过制度建设,使项目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5、抓好项目日常管理,防止发生违反国家项目建设规定的行为。在日常工作中,项目单位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 定,对照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等文件,从项目实施内容是否与批复的计划内容相符、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包括资金到位、使用和管理、概算控制情况、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等)、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包括进度和质量情况等)、项目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项目单位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等落实情况等)等方面开展经常性的自查。对在建项目实行月、季报制度,并且不定期的组织有关单位,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听取情况汇报,分组核查项目建设计划、财务支出手续及会计制度、建设程序执行情况、项目建设资料档案管理情况,座谈质询有关问题,检查在建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6、开展项目的调研,指导项目后运行。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投入项目后运行。2010年上半年,我们对07-09年期间竣工及在建的农业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已经实施建设的项目均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密切相关,对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加以研究指导,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提高了项目运行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全区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使项目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实施成效

通过近几年实行高水平的项目管理,建设高标准的农业项目,充分挖掘我区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全 区“三农”发展,一些重点项目已经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和有力支撑。

1、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实施项目建设,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劳力、资金、技术、设备等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效益型经营机制。实现农业由重生产向生产、加工、流通并重的转变,由重产量、重数量向重质量、重产品竞争力的转变,由重速度向速度效益并重的转变,从而促进农业结构的高度化。

2、拉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通过项目建设,发挥全区农业的比较优势,按产业化的思路,做大、做强、做精一批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和产业区,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体系的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示范、辐射,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

3、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农民增收。以项目为龙头和纽带,有效地促进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经纪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各类市场主体和联接主体的发展壮大。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把越来越多的农户带入市场,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帮助农民有效抵御市场交易中的各种风险,从而在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构建起紧密连接的利益桥梁。通过项目建设,对农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

附:2007年-2009年中央预算内涉农项目建设情况

第四篇:甘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

甘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渭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县内自然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通渭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通渭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马铃薯产业持续壮大。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种薯扩繁、商品薯生产、马铃薯制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为一体的格局。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建成市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家,组建马铃薯经销协会8家,建成专业市场2处,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销售网络,年外销马铃薯鲜薯在20万吨以上。从2007年开始,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定西爱兰种业已入驻西川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日光温室100余座,累计繁育脱毒原原种达2500万粒。同时,依托省农科院,借助“院地合作”平台,引进脱毒原种100余吨,在华岭乡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100亩余,脱毒一级种繁育基地2480亩、二级种繁育基地2000亩,扩繁脱毒良种5000余吨。初步建成了由脱毒原原种→脱毒原种→脱毒一级种→脱毒二级种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玉米产业化开发日渐成熟。2007年,通渭县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73万亩,在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取得全面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02.5公斤,较半膜亩增产132.5公斤,增幅28.1 9%,被广大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2008年,县委、县政府加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推广力度,面积达到14.4 9 万亩,平均亩产636公斤,总产玉米9.22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近一半。为了使这一产业不断壮大,县上提出2009年计划落实种植面积50万亩,今年已购进地膜22802.2吨,完成秋覆膜面积35.6万亩,同时建成5000吨地膜生产线一条,筹建万吨玉米淀粉生产企业1家,示范青贮氨化饲料养殖点7个,为进一步推进玉米产业化开发做好准备。

(三)小杂粮等产业有序发展。在海拔较高、耕地无污染的华岭、马营、三铺、北城等二阴山区狠抓以荞麦、莜麦为主的小杂粮基地建设,保证了通渭县乐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优质加工原料的生产供应。中药材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以甘草、党参、等为主要品种,红(黄)芪、防风等为搭配品种的多元化种植格局。2008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2.4万亩,基本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这些产业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是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要紧盯争创全省玉米生产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着力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使玉米生产总量达到50万吨;紧盯全市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种足种好优质马铃薯,使生产总量达到50万吨以上。要稳定小麦和小杂粮面积,提高粮食生产的品质和效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工商并举、产加销融合的大农业建设步伐。就通渭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而言,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在作物布局上,水川地发展以果树、蔬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和节水灌溉高效农业;川台梯田地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山区坡耕地逐年压减小麦种植面积,发展以马铃薯、饲草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

三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集约规模经营。在扶持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的前提下,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向专业合作社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设施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四是全面落实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普及率。要继续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要重点加强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着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以营养配方为主的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下大气力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比较效益。同时,真正实施好“阳光工程”,通过培训,转变农民的种植观念,逐步使他们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风险意识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永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08年7月23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党和国家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措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以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全国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显然,农业综合开发一开始就跟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先锋队,农业综合开发既能有力地推动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村实现生活宽裕,又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村貌和管理方式的全面进步,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

永州市地处湖南南端,与“两广”接壤,位于北纬24°39′至26°51′,东经111°06′至112゜21’之间,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全年平均气温在17.6℃—18.6℃之间,无霜期年均285-311天,年降雨量1290-1900毫米。在全市3366.55万亩土地总面积中,平原面积478.67万亩,占14.29%;岗地面积596.87万亩,占17.81%;丘陵面积486.3万亩,占4.51%;山地面积1656.68万亩,占49.45%。从总体上看,全市大体呈现“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

永州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市,同时又是一个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的农业弱市。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从1989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党的支农惠民政策给永州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初步统计,二十年来永州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14个亿,改造中低产田达250万亩,开垦宜农荒地达30万亩,配套完善了各类农田排灌自如的水利设施,项目区内新修了四通八达的机耕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地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了一批高效、节水、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力度更大、范围更宽、内容更丰富,更加有利于促进“生

产发展”。祁阳县连续三年在项目区整合涉农部门资金1400万元左右,帮助项目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科学种田。如2007年白水项目区,整合农业局100万元,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生态种植;整合林业局130万元,用于造林和油茶品改;整合农机局130万元,用于农机补贴及机具库房建设;整合卫生局21万元,用于无公害卫生厕、卫生井及用户改水建设;整合国土局20万元,用于土地平整;整合教育局50万元,用于教学楼维修及部分教学设备购置;整合交通局257万元,用于公路路面硬化;整合科技局6万元,用于稻鸭共生示范基地、水果生产基地、优质油茶示范基地建设;整合畜牧水产局60万元,用于生猪养殖;整合能源办56万元,用于修建沼气池;整合蔬菜办20万元,用于修建蔬菜基地;整合大江边水库管理所450万元,用于大江边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整合金浩植物油有限公司30万元,用于油茶品改;整合银利来粮油实业有限公司50万元和天龙米业有限公司20万元,用于稻鸭共生示范基地建设、修建频振式诱蛾灯及良种补贴。又如,宁远县近几年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与烟田建设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建设,零陵区和冷水滩区2007年将土地治理项目区放在永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建设,提升了项目区建设标准和工程建设质量,提高了规模资金整体效益,更好地促进了生产发展。

(二)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拓宽增收渠道,发展效益农业,有利于促进“生活宽裕”。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农业综合开发为了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发展效益农业,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治理项目区以发展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建设单位则是那些以粮食发展和优势产业发展为支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如2007年祁阳县白水镇三江片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项目区和三丰片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都以发展优质粮食为主导产业,引入银光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和天龙米业有限公司两家以优质米加工为主的省级产业化龙头,建立优质稻谷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发展优质粮食。一是科技兴农,节支增收。企业聘请的农业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优质稻种植基地,随时为农户现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并定期举办培训班,印发各种技术资料,推广科学种粮实用技术。如在项目区推广稻鸭共生、频振式诱蛾灯杀虫,每亩可节支增收40元。二是扩种面积,增产增收。企业鼓励农民种优质粮食,种植优质稻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奖励。三是企业反哺,优价增收。企业负担运费,即就近设立固定收购站和临时收购点,方便基地农户卖粮,为农户节约运费;企业实行二次结算,诚信让利,承诺在优质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内,每年按合同价收购农户优质稻入库后3个月内,如粮价上涨,上涨部分公司全部返还给农户。四是转移劳力,开源增收。项目区修筑水渠和道路,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约了农村劳动力。富余劳动力或外出打工增收,或就近给企业帮工增收。

(三)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科技兴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科技措施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为了支持农业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力度,推动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首先,加大了科技投入。

近几年来每年用于科技方面的经费在400万元以上。其次,大力推广了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每年在项目区引进和推广名特优新品种40-50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项以上。再次,切实加强了对项目区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印发各类农业科技资料约2万份,培训项目区农民和科技示范户1万人次以上。同时,伴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农民团结互助意识得到了增强,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促进了乡风文明。江永县桃川镇所城和里川两个村,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田地用水和山岭使用纠纷,两个村群众结了怨,特别是旱季期间,两村村民因用水浇田问题常闹纠纷,还因引水灌溉发生械斗,打死打伤数人。2004年实施所城、里川的两个村0.8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修建河坝8座,硬化渠道15公里,修机耕路12公里,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300亩。随着“团结坝、连心路、致富渠”相继建成,上游排水畅通,下游用水自如,缓解了两村争水矛盾,两个村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化干戈为玉帛,正如当地干部群众所说“昔日械斗散人心,今朝团结心连心”。此外,部分县区开发办还积极与各有关部门配合,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乡风文明。如祁阳县开发办与农业、科技等部门合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不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较好地促进了农村科技事业发展;与教育部门合作,改造和配套完善中小学校,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与卫生部门合作,加强农村医疗保险事业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民政部门合作,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落实各项优抚政策,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困难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与文化、体育部门合作,建立村级文化室,在大院落和居民集中区修建休闲、健身场所,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四)、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利于促进“村容整洁”。改变乡村面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把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规划,予以建设。一是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生态保持林,控制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项目区环境。二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带动项目区优化人居环境。近几年来,每个县区都在项目区选择建设了一个生态文明示范村,结合改水、改厕、改猪圈、建沼气、修道路,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深受老百姓欢迎。如,祁阳县2007年在项目区新中村村子旁、住宅旁、水渠旁、道路旁“四旁”新建绿化带1600米,植树1185株,种草7510平方米,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63%,初步开成了“山顶杉松盖帽、山腰瓜果橙桃、山脚绿草环绕”的生态型格局;在新中村、湘江村实施了“四清四改”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空心房,改水、改厕、改厨、改道路,共新建卫生井18口、无害化卫生厕60座、沼气池156口,完成改水1200多户,新建垃圾处理池38座,配套购垃圾运输车2台,并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树立卫生责任牌,划定卫生责任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农业综合开发致力于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有利于促进“管理民主”。农民是农村主人,农村各项事业应由农民自主管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调动项目区农民群众参与开发、管理开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民主管理”。在项目确定时,以“农民要办”、“农民

有利”为前提,实行项目许可,项目须经三分之二以上农民签字同意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项目名称、实施地点、建设内容、资金额度进行张榜公示,广泛接纳农民群众监督管理;在发动农民群众筹资投劳时,严格按“一事一议”制度办理;在项目验收和工程管护中也让农民群众参与,真正把调动和保护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的全过程,体现民主管理的要求,提高了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瓶颈

当前,制约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较多,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当前,对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存在几点误区:一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砌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水渠、修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机耕道,对农业和农村大局无足轻重,农业综合开发只不过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搭头;二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是“井水”与“河水”关系,互不相联,互不干涉,不能混为一谈,在工作中不愿把农业综合开发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之中;三是认为农业综合开发有自己的建设任务和资金使用范围,把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到新农村建设当中是不务正业。

2、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偏少,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总体上看,我市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生态环境较差,粮食的增产增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依赖度较大,机械化耕作因交通不便难以推广,所有这些都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建设,但实际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偏少,土地治理项目每年只有5000万元左右,并且资金规模逐年增幅不大,在10%左右。如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投资总量基本上没有增加,有时甚至是减少。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大市、农业弱市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开发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3、土地治理项目区开发资金投入标准偏低,难以延伸覆盖到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一是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特别是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耕道路建设,用于其它方面开发的资金很少,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和村容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二是土地治理项目亩投标准低,近几年,我市改造中低产田亩投财政资金只有400多元,与国土整治的1000多元、烟基建设的800多元相比,明显偏低;三是由于设定了相应的项目区开发面积和建设任务,受农民群众筹资投工不足和物价上涨因素影响时,项目资金只能保证主要工程建设所需,项目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还打折扣,难以延伸覆盖到新农村建设内容。

4、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面窄量小,难以拓展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一是在政府引导、市场选择条件下,每个县区每个区域都形成了主导产业,但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政策限制,每年只有为数很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扶持,意味着只有少数县区的优势产业能进入扶持笼子,大部分产业化龙头企业特别是正在成长的产业化企业及其带动的优势产业得不到政策恩泽;二是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主要扶持龙头企业,龙头带动侧重于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企业的原料基地,只有是原料基地的项目区农民才能受益,而那些大部分不是原料基地的项目区农民享受不到这方面优惠政策;三是地方项目县进不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笼子,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来扶持发展地方县的优势产业无从谈起。

三、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农业综合开发如何不辱使命,发挥财政支农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各级党政领导、各个部门和广大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都要进行有益的、不懈的探索。

(一)、理清开发思路,谋划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首先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和主线,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努力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作出新贡献”。其次要客观分析形势,认清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中长期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合理安排。

(二)、引导开发主体,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众既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并且还是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因此,要引导他们投身于农业综合开发,服务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治理项目区要让农民参与项目规划、建设、管护运行全过程,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开发、投资开发的积极性。要采取竞争立项,尝试先建后补、拍卖产权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工程建设筹资投劳。同时,要引导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企业,到土地治理项目区加大产业基地建设投入,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四两拔千斤”的杠杆效应

(三)、丰富开发内涵,带动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首选是土地治理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因此,要加强土地治理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充实农业综合开发内涵。在开发目标上,既要把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作为直接目标,又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目标,将两个目标统一起来。在开发范围上,既要建设粮食主产区,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又要建设优势产业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发展,摒弃国家项目县与地方项目县之分。在开发内容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的优势产业来加强基础实施建设;没有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地方允许在土地治理项目区既有改造中低产田工程建设内容,又有扶持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两者内容兼而有之。在开发措施上,既要建设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又要建设中型灌区渠道配套设施;既要解决农田灌排问题和道路问题,又要解决土地持续产出问题,避免掠夺性开发;既要考虑发展生产、方便生产生活,又要考虑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组织化程度,真正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措施,不断推动农业综合开发上新台阶。

(四)、扩大开发外延,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允许适度项目资金投向乡村道路、饮水卫生、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在改善生产条件的同时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村容整洁;二是要把科技开发与公益性事业结合起来,允许适度项目资金投向农民智能培训和科技普及等方面,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生;三是要把土地治理项目与产业化经营项目、外资项目结合起来,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本地优势产业确定土地治理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活宽裕。

(五)、创新开发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要广辟资金渠道,实行多元投入,争取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上有突破。要坚持走整合资金、规模开发道路,按照“统筹规划、捆绑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探索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与其它涉农部门项目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配合力度,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取长实短的聚合效应。二是要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比如,划定其管理权限,细化其建设任务,量化其考评内容,等等。

(六)、巩固开发成果,完善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要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也需要巩固一片,转变农业综合开发过去那种重建设轻管护观念,建立健全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后续投入和工程管护的长效机制。一是明确工程管护责任。工程建设竣工后,农发部门、各镇(场)和村、组之间要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把工程所有权、使用权和管护主体落到实处,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不同、行之有效、各具特色的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二是强化管护督查。每年对工程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对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各镇(场)、村、组对工程项目及时进行维护、检修和整改。三是落实管护资金和后续增效资金。不仅各镇(场)、村、组要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适量筹集项目管护资金,维修损毁工程,而且国家和省每年也安排足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工程的维护和建后增效,确保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工程长期发挥效能,群众长期受益。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综合开发

    **镇召开2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 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 **月**日上午,20**年**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工作会议于**镇府召开。**市水利工程监理设计院、**县农业局等......

    促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促进设施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乡一......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促进设施农业、加快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金塔县正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刘志冬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基......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将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合集)

    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将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规划显示,今后五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将继续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

    农业发展综合开发考察工作汇报(九页)(精选合集)

    农业发展综合开发考察工作汇报 一、两市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一)基本情况 1、区农业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 市区 XX 镇位于市区西北部,辖 57 个行政村,面积 74.5平方公里......

    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返回上页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把支持和推动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把农业......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进步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进步 范维培黄金芳 (福建省庭院经济研究会,福州,350003)摘要:本文论述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叙述了国内外休闲农......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富民强县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镇人民政府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积极探索,加快明溪发展的整体思路更加清晰,“生态立县、科教兴县”战略得到较好实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