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典型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

时间:2019-05-12 18:1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培育典型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培育典型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

第一篇:积极培育典型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

积极培育典型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

从1997年10月国务院命名“XX110”为“人民的110”到2007年5月XX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捧回国务院授予的“模范戒毒所”殊荣,十载开拓再铸辉煌,XX市公安局成为全国唯一两个局直属单位获国务院命名的设区市公安局,公安事业的发展和队伍建设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作为一名基层公安宣传干部和警察公共关系的积极探索者、实践者,笔者深深感到:典型培育在警方公共关系建设和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推进公安事业全面发展有特殊意义。

一、充分认识典型培育在警方公共关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一)典型塑造过程是警方品牌形成过程。

典型就是形象,就是品牌,是警察群体优秀精神品质的浓缩和集中体现,典型从发育到成熟的过程,正是警方品牌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典型宣传是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传播手段。

典型的发展道路同时伴随着宣传推广力度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典型离不开宣传,成熟有效的宣传运作是成功塑造典型的基本方法和基础工程,典型的成功塑造反过来又为警方公共关系的传播注入强大的活力。总结任何培育典型成功的经验,都必须认真审视其中宣传运作的强大效益。一个典型在成功树立之后便成为警方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

(三)典型的美誉度是公众认知的重要标尺。

典型集体或个人在公众心目中的美誉度直接影响公众对警察群体的理解和信任。特别是直接影响公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影响着

和谐警民关系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民群众的保护神”,“拯救灵魂的天使”等等美誉在公众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公安机关高大的正面形象,同时在弥补工作过失,减少工作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成功处理形象危机等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

(四)典型的恒久生命力是警方宝贵的精神财富。

典型对外的形象代言人作用和对内的榜样标杆作用决定了它是警方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优秀警察文化特质的重要内核。理解典型,保护典型,促进典型的发展是保持典型旺盛生命力的必备条件。当一个群体英雄辈出的时候,其事业必然进入良性发展的颠峰时期。

二、高度重视典型培育发展的基本要素。

(一)决策者的认知度和决断力。

任何品牌都不会无缘无顾地产生,在很多情况下,决策者对品牌塑造的价值认知、精力的投入以及所下的决心、坚持和毅力对品牌培育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无为而治的领导者能够具有超凡的品牌意识和塑造出优秀的品牌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品牌的成功是领导者的成功,典型培育和发展是领导者优秀特质的外在表现和诠释。

(二)公众认可和接受心理的广泛性。

品牌运作成功的第二大要素在于公众认可和接受程度。任何警方典型的推出都有其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的理解和爱戴成为其营养丰富的成长土壤,从“XX之鹰”到享誉神州的“人民的110”,“XX110”以其赤诚为民、快速反应的独特精神品质赢得广大民众的信赖与爱护,其独具魅力的品

牌形象深深根植于民众心中,使之永葆青春,十数年红旗不倒,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模范戒毒所”之所以堪称模范,关键在于建所之初便确立了这么一个理念,那就是戒毒所既是特殊监管场所,更是特殊的学校和医院,戒毒人员是特殊的学员和病人。十年来,该所民警真情救治,呵护心灵,关爱生命,促进和谐,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所以说任何典型都不是强加给大众的,他必须来自大众又服务于大众,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因子。

(三)强大持续有效的宣传运作过程。

创造性的宣传运作可以加速典型的成熟,缩短其成长的过程,可以强化与大众联系的纽带,培植理解和支持,可以更好地服务警民关系建设,为警方形象增色。所谓宣传运作一要讲究双向沟通与交流

互动,二要讲究创新和独到之处,三要多种手段并用。可以说,十多年来,XX警方正是充分运用典型宣传、警察公共关系、警营文化建设等多种传播手段,有效地向社会公众宣讲和诠释了人民警察的公仆心、忠诚情,并根据巡警和监所两个警种的不同特点,坚持不懈地跟踪宣传、培植推广、策划运作,从而成功塑造了“人民的110”和“模范戒毒所”这两个时代精英。

(四)特殊公众的心理接受和支持程度。

任何一个群体面临的各层面、各类型的公众对其发展都有不同的影响。所谓特殊公众是指对群体发展具有决策性、政策性影响的部门,对特殊公众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是典型培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它与广泛的社会普遍民意基础相辅相成,共同构造典型培育的良性环境。

(五)拓展的效应和影响力。

典型不能昙花一现,典型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于不懈追求自我超越与发展。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将会僵化品牌的肌体,加速其消亡,并最终淡出公众的视野。这方面的教训和经验其实不少,每一个品牌的淡出,都会留下深深的遗憾,都是无可弥补的损失。因此,要在典型成名之后,注重持续不断全方位挖掘品牌价值,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推广,如针对不同特点的阶层和受众采取相应有效的推广手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强调或突出典型不同方面的特殊品质,在弘扬其主流精神实质的同时,发掘和培育鲜为人知、同样珍贵的其它方面,使之更加丰满和完善。同时还要注重培育典型的规模效应,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传承有序的大好局面,努力营造老典型保持先进性,新典型层出不穷的浓厚氛围,营造人人都是警方形象,人人都是警队优秀代表的心理环境。当典型规模效应形成之后,公安事业将受益无穷。

第二篇: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形象危机事件中的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和广大民众共同发展的目标体系,促进国家机构的和谐顺利运行,而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民众间建立互相了解和互相适应的持久联系,以争取民众对警察机关及个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的综合性管理活动。研究和实践警察公共关系,对于公安机关塑造自身形象、收集信息、沟通协调、咨询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一些类似“躲猫猫”事件、“背砖砖”事件、杨佳袭警案等突发事件,都是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的关于警察形象的危机事件,使民众对警察这个职业产生一定的误解和质疑,也使警民关系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化解危机,并将公关工作常态化,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个别警察执法不规范

几乎每一起冤假错案,都可以从警察的不规范执法上找到源头,同时,每一起冤假错案,都会极大地伤害人民警察的形象。侦查人员急于破案,先人为主地将嫌疑人认定为犯罪人,采取刑讯逼供(以精神或肉体的方式)、暴力取证或者引供、诱供、指名指事问供等不合法的取证方式,迫使嫌疑人承认莫须有的犯罪事实,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引起被逼供人及其亲友的反社会情绪。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特权意识重,漠视公民权利,在日常执法的过程中,简单粗暴、态度恶劣,在与公众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够有效处理,在特定情形下,就会将矛盾激化,演化成社会影响恶劣的群体事件。个别警察工作作风散漫、效率低下,对待群众态度冷漠、粗暴,虽然这些行为并无明显的违法违纪,但是对公安队伍形象的损害也是无法弥补的。

(二)突发事件处理不当

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错误的处理方式,也是导致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2009年陕西丹凤县19岁高中生猝死公安局,被网络称为“背砖砖”事件,警方因为不规范执法,刑讯逼供,致使犯罪嫌疑人猝死,形成危机事件。在案发后,当地警方粗暴对待嫌疑人家属,又一度封锁消息,不能公开解答公众质疑,不能正确面对媒体,导致谣言四起。而媒体只有采访死者家属来制作相关节目,却少了本应唱主角的当事人(当地警方)的声音,真相迟迟得不到公开,群众的质疑得不到解答,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个别警察的行为影响了当地整个公安系统的形象,也使警察成了暴力的代名词,进了公安局就要被暴打,这样的印象会给当地民众留下阴影,造成人民群众对警方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即使警察的正当执法也会被质疑,也会得不到应有的配合。

(三)媒体和网络片面或不实的舆论引导

一些商业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在一起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断章取义,致使案件的情况得不到如实的反映,使公众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发生偏差。更有个别新闻媒体不讲职业道德,追逐名利,为寻找“卖点”,不甘落后地挖掘警界“丑事”,将警察“妖魔化”。也有个别律师,通过发博客文章、向商业报纸记者炒作观点,引导舆论走向,提高个人影响力,煽动不明真相的网络民众。

据2010年11月22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已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

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无法忽视的地步。在政府处理迟缓的情况下,各种流言也会产生,并利用网络得到迅速的传播,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同时,网络语言的强度,对事件相关主体相应的受褒贬程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2008年的上海“杨佳案”,由于后期主流媒体报道和反思的缺失,各种信息开始通过论坛或个人博客流传,网络上纷纷出现偏激言论,形成公众愤怒,一时间,形成了同情杨佳,向公安机关发难的舆论状态。

二、危机事件公共关系的处置

(一)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及时发布信息

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公安机关在面对公关危机时,必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稳扎稳打,并逐步建立起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在出现问题之后,要求涉及事件的当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化解矛盾,解决冲突。

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本地区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事务上不够专业:成熟,可以请口碑较好的危机处理公关公司来帮忙,增强专业性。世界上很多大公司和知名大企业在发生公关危机时,也是请相关专家来做。该机构组成人员包括:组织负责人、业务部门、法律部门、公共关系部门负责人、经过培训的新闻发言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专家等。事发后在12-24-小时内澄清事实、引导輿论是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的关键。新闻周期的作用通常是两周,如果在两周之内警方没有声音,以后就会被动了。公安机关此时应主动打破沉默,及时向公众说明真相,才不致使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受损。

危机事件处理小组需设立一名新闻发言人,由小组以职业的态度来面对公众,时刻关注事件的进展,及时向媒体发布信息,充分尊重被曝光的问题,诚实回应公众质疑,引导舆论走向。这时,一切捂着压着的方法,都会“欲盖弥彰”,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实质意义,反而造成事态的扩大。

(二)主动出击,实时跟进

危机一旦发生,当事机关往往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公众的严格审视。在诚实应对的同时。还要主动出击、扶正消负,尊重和善待记者,积极以合作的态度回答公众质疑,主动承担责任,对违法违纪的民警,要及时给予处理,做好相关的善后和赔偿工作,安抚受害人及其家属,树立正面形象,消除负面影响。通过官方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的调查进展,以及对当事人的处理意见和结果;同时,要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良性沟通,以负责任、勇于担当的态度面对。加强和国内知名网站的合作,对于网民的批评和建议要虚心听取,必要时也可以及时地发帖、回帖、跟帖,澄清事实,表明态度,主导舆论走向。

(三)组织形象重建

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后,需要公安机关主动向公众道歉。寻求民众谅解。同时开展警察内部反思和教育整顿的活动,并将反思和教育的情况及时通过媒体发布给群众,以期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安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公安工作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贯彻服务意识,尤其是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这样,可以帮助形象受损的公安机关尽快地重建形象。2010年11月22日晚柬埔寨金边市发生的重大踩踏事故后,河北省公安厅网络发言人曾在微博上发布“踩踏事件中自救方法”,受到网友的热捧。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课间操下楼时发生踩踏事故后,河北省公安厅通过官方微博再次以图文方式发布“踩踏事件中自救方法”教群众如何应对踩踏,得到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同时,一面对辖区内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保卫人民财产安全;一面利用网络、电台、报社等宣传渠道,对警务动态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和民众进行良性互动,让普通民众走进“神秘”的公安机关,了解各警种的人民警察工作的繁重与艰辛,体会人民警察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工作而做出的牺牲,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众关注度、信任度和美誉度。

三、公共关系的常态化建设

(一)机关内部公共关系的机构设置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别很大,在公共关系的工作上,要结合当地特点,寻找适合当地的公关模式;但无论使用何种模式,建立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或者由特定机构负责日常公关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具体行为方面,可在本单位内部挑选合适人员,作为新闻发言入,一旦需要,直接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面向公众。2004年3月,湖北武汉市公安局成立的“公共关系处”,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处。2010年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宣布成立“公共关系领导小组”,由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担任组长,并由刑侦总队等三个单位各出一名副总队长,作为新闻发言人,出席由北京市公安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目前,在各地,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逐渐建立,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常态发布机制,对于加大公安新闻发布力度,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亲和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3家公安机关设立了旨在拉近警民关系的警察公共关系科(处),这一数字在全国庞大的公安系统只占微小的比例,公共关系的机构的常态化设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加强公务礼仪的培训,规范执法行为

在公众心目中,破案率和一个民警外在形象的好坏,同样重要。警察不是公众人物,但一言一行却代表了一个群体,因此,对警察强调公务礼仪,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形象,与公众有效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有效方式。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和警察个人,要严格遵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在公务礼仪的培训上,要从日常养成做起,要从细微处人手,促使警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和纪律作风,要求做到内务有序、警容严整、礼仪规范;对于民警的窗口接待、社区走访、执勤工作、涉外往来等礼仪方面,要严格规范,积极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武装自己,打造亲民形象。另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依法办事、公正文明,杜绝特权行为和以收受贿赂代替处罚的行为,减少非警务活动和规范罚没款收支管理制度。推行警务改革,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从各种途径加强执法监督,尤其是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不能一味限制,而是在执法规范化的前提下,积极面对网络舆论,坚定不移地推行阳光执法。

(三)大力发展社区警务,创建和谐警民关系

社区警务,是在警民之间建立合作的一种新的理念和组织策略,社区和警察作为平等的主体一起工作,通过建立良好和谐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群众,去识别和主动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以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提高该地区的生活环境质量。良好的警民关系,可以促进警民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塑造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一个“有困难,找片警”的亲民形象,同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形象基础,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以平时的良好工作,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谅解。

社区警务,面对的是本辖区的居民,任何口号式的宣传和作秀般的活动都不如一个民警实心实意为辖区居民所办的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和实事。大力发展社区警务的同时,要加大目前的警务机制的改革,使警力下沉,让警察从办公室走出来,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警务机关从高高在上的办事机关,变成群众的好邻居、人民的守护神。

第三篇: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警务改革的深入进行,警察个体、警察组织的社会角色、职能、工作重心等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变化。在当今这个高度开放、高度信息化、讲时间求效益的动态社会,不论警察个体,还是警察组织都非常有必要探讨研究一下警察公共关系,并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现实效用。

警察公共关系的内在要求就是警察组织和警察个体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赢各社会公众的信赖、支持,争取交流合作的主动,发挥警察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职能目的的动态过程。警察个体和警察组织要走出自我封闭,消除外界对警察的神秘感,把自己真正推向社会,给社会组织、公众充分的机会,保证其知晓权和监督权,这样社会组织、公众方可平等的地进行交流,消除因地位差异而产生的心理上、思想上、实际操作中的交流滞障。

警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正视警察公共关系,正确地运用警察公共关系,更自觉地改善警察公共关系,创造一种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和谐积极的合作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积极把握主动,用实际工作推动这种关系的健康发展。

由于受思想上、理论上发展的束缚与限制,警察公共关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开展等方面的建设近乎于零。我们要在有条件的警察组织成立专职的警察公共关系的业务部门,配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从事警察公共关系工作,在条件不太成熟的地方,由业务相近相通的部门和人员进行此项工作,不能因为某些方面的客观原因而忽略或放弃这项工作。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警察公共关系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也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警察公共关系,这要作为一项重要的警察业务工作进行建立健全,发展完善。

我们要投入相当的人力、财力、物力,着眼于警务改革,警察政治、社会生活角色定位,公安工作发展需要,现代社会生活多元化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从事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具体的可操作性研究,并通过试点应用,让其发挥现实社会效用。如“有困难找警察”这一承诺,是警察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是警察对自身任务、职权的宣传解释,是对警察社会角色具体的阐释,“有困难找警察”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警察意志的体现,一种积极、主动、开放的行为,是警察公共关系具体化的体现和开展。

社会组织、公众都应当视警察为平等的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在合法,公正,互惠互利的条件下,从社会、公众最根本最广泛的利益出发,寻求合作,给予支持,建立一种现代社会新型的合作关系。如“110”报警服务社会联动体系建设,通过公安、民政、卫生、城建、电业、燃气、环保、交通等多个部门的协调联动,是一种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开展综合性服务的社会活动。

警察公共关系工作的开展,除了成立机构,充实人员,建章立制外,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其发挥现实效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充满了深刻的思想性,形式生活活泼、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容易沟通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的关系。用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群众工作,群众容易接受,工作效果好。如“爱民月”活动,“警民共建”活动,“我为警徽添光彩”活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社会承诺服务”活动,等等,用这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创建可喜的“公安效应”。

第四篇:关于警察公共关系发展的思考

关于警察公共关系发展的思考

“公共关系”一词是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使用的,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就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状况看,公共关系曾经只局限于企业范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深入,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已经作为政府从事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沟通协调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在各行政部门的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职能部门,同样需要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来为公安机关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公安工作目标的实现。在2003年11月召开的全国第二十次公安会议上,***同志明确提出要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2008年11月的全国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电视电话会议上,孟建柱部长也提出新时期要加强对内对外两个公共关系的建设,一是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二是加强和谐警营关系建设。那么,到底什么是警察公共关系呢?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组织为达到组织目标,努力创造一个最佳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而采取的一系列科学的政策、方法、措施的行为活动。

一、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当前,警察公共关系日益受到各国警方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政意识逐渐增强,对履行公共职能的公安机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意义上的警民关系,对公安工作的积极因素已经日渐式微,警民关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整个公共责任体制运作的关键和枢纽,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的联系正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越来越密切。再者,目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犯罪手段日益更新。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警察公共关系部门,向公众传递各种法律信息,争取更多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切实扩大公安执法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加强与国内外优秀警务工作者的联系,吸取经验,改进工作。从战略上说,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既体现了执法理念的转变,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更体现了公安工作与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同时也开辟了新型警民关系的新思路。

二、当前建设警察公共关系存在的问题

(一)从公安机关自身来看

1、缺乏专职公关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警察公关队伍。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警察系统都建立了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我国香港警方的“公共关系科”,建设得就比较系统完善。国内公安机关如XX珠海、梅州、佛山、肇庆等公安局也已成立了“公共关系科”,然而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更多的公安机关是没有设立专门的“警察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其职能大多分散在公安局的秘书科、调研科和政工宣传部门等。相关职能过于分散,必然导致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缺乏具有全局性的公共关系意识,在处理与协调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上,就难以有效地提高和改善人民警察形象,给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缺乏公关意识、公关业务能力和技巧。首先表现为没有将公共关系渗透到警察的各种日常行为中去,有的基层公安机关长期按照老经验办事,领导和民警的公关意识不够强,没有将协调各种公众关系纳入到整个公安工作的轨道加以重视;有的基层领导和业务部门的民警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宣传部门的事,存在不会公关与不愿公关的问题,许多人不善于与社会大众和传媒进行沟通,导致工作被动,甚至损害了警队的形象。其次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公关能力培养,缺乏对警察公共关系特点、规律的应用研究。实践中,部分公安机关只重视日常业务工作,忽视了对民警的相关培训,最终导致各地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发展不平衡,影响了现代警务工作的整体推进。

3、警察素质不高,警察公众形象不佳。没有过硬的人民警察队伍,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人民警察公众形象。目前部分警察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安工作的要求,特别是在业务技能和政策法律水平方面,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公安队伍的战斗力,也影响了人民警察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4、警察队伍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建设。当前,由于少数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滥用职权、执法犯法,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队伍形象,从而严重影响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二)从社会外部环境来看

1、当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带来的挑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上的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当前刑事犯罪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政治思想和道德法制教育工作薄弱,社会文化环境严重污染;二是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诱发犯罪的因素相对增多;三是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降低;四是党内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助长了犯罪活动;五是社会矛盾增多,调处不力;六是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犯罪破坏。由于大量的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进而激起的民愤给公安机关带来了巨大的误解与压力。

2、警察公共关系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与多层次性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与多层次性,而这一特点也导致警察机关在开展公共关系建设时,必须要考虑不同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需要按照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方法,否则就难以产生应有的成效,就可能事与愿违。

3、警察队伍的高度受关注性与新闻的负面放大效应给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是个别媒体对警界的负面报道过多过滥,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连篇累牍,大肆进行炒作,甚到有夸大不实之词。而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对警方的负面报道过于密集,会降低公众对警方的信任度;二是在案件报道中,往往过分渲染侦查细节,从而发生泄密事件;三是案件报道上对犯罪分子作案的全过程详尽呈现,为传播暴力、色情、凶杀等低级趣味提供了载体。

三、建设警察公共关系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专门公关机构,培养高素质公关人才

由于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及其所具有的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英、美、日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警察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的公关部门,并已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XX毗邻香港,应当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与香港警察公共关系科的合作交流,学习香港警方先进的公共关系理念和成功的做法,以此来指导各地公安机关的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结合当前公安机构的实际,对现有的公关资源进行整合与集约化管理,把分散于办公室、政工等部门的公关职能集中统一起来,尽快建立专门机构,其名称可称为“警察公共关系科”,警察公共关系科的设立能够使公共关系的职能与机构设臵上予以保证,是贯彻警察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警察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以XX省梅州市公安局为例,2004年梅州市公安局宣传科更名为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在原有宣传科的职能上新增加了负责公安机关与社区和传媒界的对外联系、宣传策划警察开放日等大型活动等职能,通过运用传播、沟通、协调的方式,强化对外宣传、沟通社会、联系群众,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造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有了专业性的机构,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警察公关人才。当前,警察公关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务必要高度重视警察公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类培训和实践锻炼来培养高素质的公关人才。

(二)深入推行警务公开,实现阳光作业 公安机关的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工作要实行“阳光作业”,除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内容外,都要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要在公安机关认真组织行风评议工作,广泛倾听群众呼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据此切实改进工作,使公安工作更好地反映社情民意。可以通过举办“警察开放日”“大走访”等有意义的专题活动,促进公安机关与社会各界的双向交流。XX市公安局XX区分局在警察公共关系方面取得了十分突出和引人注目的成绩,并建立了一系列警察公共关系中自己独有的、富有特色的品牌,主要有:

一、从2000年起举办 “警察开放日”,打开了公安机关的大门与广大人民群众面对面互动,从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形式上勇于突破,开全国之先河;

二、从1999年开始,创立“XX警讯”电视栏目,建立公安电视宣传窗口;

三、着眼系统总结公安工作,宣传公安工作,自2000年创办《XX公安年报》,成为全国第一份公安年报;

四、成立了蓝盾警察艺术团,创立了“迎春庆功晚会”的新形式,大大丰富了警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民警的生活品味,增加了公安机关与社会和群众沟通的渠道。正是这一系列举措,在树立公安机关的良好社会形象、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相互了解、完善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等方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在2004年11月6日第五届“警察开放日”开幕式上,XX公安分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首批“警察公共关系实践基地”,更进一步地推动了该局的公安工作,并对全国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目前,全员公关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公安机关不是以物质产品来体现自身形象的,而是通过提供社会优质服务来体现的。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树立公正的执法形象已迫在眉睫。首先,要培养全体民警的公关意识。每一名警察都要有形象意识、集体意识、公众意识和信息意识,把塑造形象渗透到日常的、持续的、丰富的生活和工作中,把公共关系建设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第二要提高全体民警的知识水平。文化知识水平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基础和文化背景,是警察公共关系取得成功的保证。所以,人民警察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和知识结构。第三,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形势,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重要指示,开展向任长霞等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把党风廉政建设提到相当高的程度来认识和对待,做到廉洁、公开、公正和高效。第四,要健全和完善各项行政法规体系,把一切警察公共行为纳入到法治化轨道,使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公共关系行为有法可依,切实保障人民警察的执法权益。

(四)建立与传媒良性互动机制

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主要是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和沟通的过程,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是公共关系活动成功的关键。首先,各地公安机关要学会主动与传媒打交道,并实现双方有效地互动与沟通。同时,对于有关警界的不实和错误的报道、非法采访,在进行必要限制时,要更多地利用法律手段来加以解决,而不是动辄采取粗暴态度甚至违法手段横加限制。第二,充分利用公安机关自办的各类公安宣传阵地,通过广大传媒载体开辟“警察故事”、“民生热线”、“警讯警声”等电视报刊栏目,并开辟警方专门网站,系统全面地开展各项公安宣传,及时发布各种社会需要的警方信息。因此,要正确认识到了传媒的重要性,使其作为连接警方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学会利用媒体来达到沟通警民关系,树立正面形象,引导社会和群众对警方工作予以接纳和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警察公共关系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促进警民合作的催化剂,是协调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润滑剂,是塑造警察美好形象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改进发展警察公共关系,使它更好地为公安工作服务。

第五篇: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

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

陕西省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李祖华

我国警察的发展过程是警察公共关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公安部的成立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的主体

1949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成立。罗瑞卿部长主持成立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罗部长号召大家好好学习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他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高度,从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对敌斗争形势出发,论证了公安机关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责任。他说,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是民主的,对反革命要独裁,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一定要强化。今天公安部成立大会,全体干部要重温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他还指出,全国胜利了,我们虽然在对敌斗争中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阶级还存在,帝国主义还存在,秘密武器还未解除,国内敌人公开打仗不可能,但组织特务阴谋破坏会更加紧,帝国主义特务活动也会加紧。所以要成立公安部,要有很强大的有能力的公安部,担负起保卫国家、保卫人民利益的责任,成为政权的一个有力支柱。政权的拳头有二,一为军队,一为公安部门。他特意传达了周总理关于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的指示,明确指出,如果公安部门完不成任务,政权一样可以丢掉。因此我们要搞得很硬,敌人敢于捣乱破坏,我们就要惩罚他们。

二、全国经济保卫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1950年4月,罗瑞卿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保卫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党委的领导作用。1950年9月在对全国经济保卫工作会议的指示中说:“保卫工作必须特别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并在实际上受党委直接领导,否则是危险的。”这一指示确立了我国公安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警察公共关系中处理警察与党的关系的原则。

三、《治安保卫委员会条例》颁布确定公安工作的根本路线

1951年5月,毛泽东在修改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时批示:“全国各地已经实行的有效的工作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打破关门主义和神秘主义,坚决地反对草率从事的偏向。凡是按照这个路线去做的,就是完全正确的,凡是没有遵照这个路线去做的,就是错误的。”他并且还指示:“全国各地,必须在此次镇压反革命的伟大斗争中普遍地组织群众的治安保卫委员会。担负协助人民政府肃清反革命,防奸、防谍,保卫国家和公众治安的责任。”这一指示很快得到贯彻执行。1952年,公安部拟订《治安保卫委员会条例》对治保会的机构设立等作了具体规定,并建立了必要的向当地群众报告工作的制度,这一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全国先后建立健全了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治安保卫委员会,成为公安机关走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治安保卫委员会是我国宪法确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动员组织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桥梁和纽带,是公安机关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群众路线也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问题。

三、“八大纪律十项”处理警民关系的规范

1958年6月24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公安部在北京召开第九次全国公安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安人员八大纪律十项注意的决议》,此决议成为全体公安人员行为的准则。八大纪律十项注意特别就如何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作了规定,其中《八大纪律》第4条规定,不准侵犯群众利益。《十项注意》第3条规定,多办好事服务人民;第4条规定,说话和气办事公平;第7条规定,尊重群众风俗习惯;第9条规定,执行政策作好宣传。这些规定体现了群众路线的精神,对于进一步密切公安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决议还规定,各地公安机关应当进行广泛宣传,使八大纪律十项注意的内容及其基本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使群众敢于并乐于监督公安人员,以便经常、及时地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四、80年代初“严打”警察的权威和形象被重新认可

在1980年前后,我国的犯罪率出乎意料的增长,1981年全国刑事立案89万起.发案率为8.9/10000,接近解放初期的水平.而且,一些解放以来从没出现的特大案件出现了:1,卓长仁等歹徒将民航飞机武装劫持到南朝鲜.2.辽宁的“二王”抢劫枪支杀遍了半个中国,(致使公安部自建国来第一次悬赏捉拿罪犯).3.北京女出租司机姚锦云,因对领导不满,驱车在天安门广场横冲直撞,当场撞死5人,15人受伤.4.河北的廊坊市,罪犯王云龙,因对领导不满,光天化日之下将车间主任砍成重伤,又开大卡车将上早班的干部群众轧死13人,重伤13人,轻伤2人......。干群矛盾的激化,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撕杀.叫骂.流血.死亡象一股股恶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当时,女人夜间不敢单独上街,女工夜间上下班要家人接送。人们普遍感到恐慌,也使国家的决策者感到不安.。警察的地位与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质疑。

1983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决定》指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是政治领域中一场严重的敌我斗争。它对于搞好社治安,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于提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敌情观念和政治警惕性,加强党纪、政纪、军纪,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中共中央决定,从1983年8月起,在三年内组织三个战役,按照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对刑事犯罪分子予以坚决打击。三年时间,群众检举犯罪线索近317万条,向公安机关扭送违法犯罪分子33万多名,36万多名犯罪分子坦白自首。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取得了“严打”斗争的胜利,改变了社会治安的不正常状况,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通过“严打”,使社会治安趋向正常,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密切党群关系和警民关系,改变了政法公安机关然软弱无力的形象。

五、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强化警察公共关系的内功

(一)“从严治警” 方针的提出

1984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民警察队伍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国家安全的任务,是一支武装性质的战斗队伍。因此,必须有严明组织纪律,要加强军事训练,实行军事化管理,同时,要积极解决专业化、年轻化问题,要加速正规化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公安部于同年5月25日到6月8日,召开了第五次全国公安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根据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提出了从严治警的方针。“从严治警”,就是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和军事化的要求,对公安队伍实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纪律,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提高战斗力。“从严治警的方针”的提出为强化警察公共关系的内功指明了方向。

(二)走质量强警之路

1991年召开的第十八次全国公安会议明确提出,建立强有力的公安工作,必须首先建设强大的公安队伍,走质量强警之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树立警察外在形象

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四)《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要求

1994年,公安部对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阐述,并在全国公安系统颁布实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

《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的要点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团结协作,勇于献身,严守纪律,文明执勤。

(四)《人民警察法》警察执法依据

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法》是一部建设我国人民警察制度、规范人民警察机关和民警个人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自1995年2月28日颁布实施以来,公安机关认真遵守履行《人民警察法》,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办案质量。《人民警察法》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二手抓

1996年召开的第十九次全国公安会议提出:“必须坚持一手抓业务、一手抓队伍,按照‘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基本思路,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全面推进公安队伍建设,尽快建设一支政治坚强、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秉公执法的公安队伍。”

(六)《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公安机关实行行政问责制

为了加强公安机关建设,落实公安机关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公安部1997年4月3日发布了《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规定对人民警察发生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应当视情节追究直接领导人的责任。必要时,追究分管领导者和主要领导者的责任。对公安机关发生严重违法违纪案件或者重大责任事故的,应当视情节追究案发单位分管领导者和主要领导者的责任。必要时,追究上级领导者的责任。《公安机关追究领导责任暂行规定》公安机关实行行政问责制的依据。

(七)科技强警 1998年公安部为适应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实现“科技强警”,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查破案水平,提出建设“金盾工程”。“金盾工程”实质上就是公安通信网络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目的是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金盾工程”是公安机关实施科技强警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

(八)《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公安机关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

1999年6月2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工作规定》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1999年6月11日由第40号、第41号公安部令发布施行。“两个规定”的发布施行是两个规定”的发布施行,是我国公安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公安机关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举措。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机关,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为了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执法,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制定和完善各项执法监督制度,强化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制约,这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的殷切希望,也是各级公安机关在改善和加强公安执法的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经验。制定并颁布实施“两个规定”是新形势下改革和加强公安工作,强化内部监督的重要措施,是贯彻人民警察法的执法监督原则,依法从严治警方针的重要体现,对于改善公安执法活动,树立人民警察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密切警民关系,促进公安队伍整体执法水平和战斗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九)《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十二项措施》公安队伍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 2000年3月1日,公安部公布了《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十二项措施》,明确提出了公安队伍建设的3年目标,公安部出台的十二项措施包括:在县市公安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 展“三讲”教育;在全国公安机关、全体民警中开展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 育,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 三项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人民满意活动,今后,凡 被评为群众不满意基层单位的,所在单位主要领导要就地 免职;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肃处理违法违纪民警;集中 整顿对群众故意刁难、办事推诿拖拉、拒不履行法定职责 问题;通过“倒查”、“暗访”等办法,严格执行错案责 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的贯彻落实。

(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的基本规范

公安部部长贾春旺2001年7月6日签发公安部第62号令,公布实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这标志着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工作的规范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条令》共分八章46条,包括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宗旨、训练分类、训练内容、训练机构、训练管理等。强调训练工作必须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从公安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为警务实战服务。

(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公安队伍的内务建设法律依据和保障

公安部于2000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为公安队伍的内务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十一)“五条禁令”改变警察形象的良方

为严明纪律,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公安部于2003年1月22日发布了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管理的“五条禁令”。

(十二)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2003年2月28日的公安部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是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十三)五个意识

2003年3月24日,***在公安部机关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干部大会上强调公安部机关和人民警察要强化“五个意识”。“五个意识”具体是指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忧患意识、群众意识、法治意识。

(十四)“大讨论”理清执法理念

从2003年3月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中开展的“贯彻十六大,全面建小康,公安怎么办”的大讨论活动,则是队伍建设治“本”的重大举措。这是公安部发动的、在全国公安机关进行的一场执法思想上的革命。“大讨论”让广大民警在执法理念上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自我革命。“大讨论”所带来的执法思想上的端正和执法理念上的更新,(十五)派出所建设四句话要求公安机关基层基础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部长2003年7月31日在全国公安系统派出所执法工作和内部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派出所建设四句话要求。派出所建设四句话要求: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说话要和气,办事要公道。“二十公”将其确定为公安机关基层基础正规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十六)“三个必训”提高公安民警素质

2003年,为提高公安民警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公安部开始强力推行民警训练工作。11月10日至11日召开的全国公安民警训练工作现场会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必须全面落实“三个必训”制度,积极开展专业训练,提高公安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大力推行“战训合一”的训练模式,不断加大基层和一线民警实战训练力度。

三个必训”是:民警首任和上岗必训,职务和警衔晋升必训,基层和一线民警每个月的实战必训。

(十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公安机关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2003年11月18日,中央制定下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简称“公安九条”。中央《决定》是指导全国公安机关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公安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八)执法为民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

2003年11月20日-22日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在北京召开。***部长“二十公”报告中的三个重点和亮点:正确分析和判断面临的形势;坚持执法为民;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第二十次全国公安会议精神的主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公安工作,为维护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而奋斗。

执法为民是公安部党委为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

(十九)“四统一五规范”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具体要求 2005年4月公安部颁发了《全国公安派出所建筑外观形象设计规范》,规定公安派出所建筑外观形象基本颜色为警蓝色和白色,统一外观包括门头、檐口、窗户、墙裙和建筑外立面墙面

在“二十公”上,***部长代表部党委明确提出了“四统一五规范”的要求。“四统一五规范”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四统一五规范”: 统一考录制度、统一训练标准、统一纪律要求、统一外观标识;规范机构设置、规范职务序列、规范编制管理、规范执法执勤、规范行为举止。

“四统一五规范是根据公安机关的特点,对公安机关在组织机构、勤务方式、内务管理、教育训练、监督制约等方面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具体要求。(二十)大练兵提高公安民警实战能力

公安部党委决定,从2004年起,按照“全警参与,重在基层,立足岗位,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中广泛开展大练兵活动。在全国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中部署开展大练兵活动,是公安部党委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

通过大练兵,进一步提高全体民警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全面提高公安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公安队伍,确保公安机关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

2004年10月15日,公安部在北京举行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 “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是公安部党委对开展大练兵活动提出的目标。

“人人参加练兵、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是是公安部党委对开展大练兵活动提出的目标。

提高“四个能力”:2004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观摩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公安机关明确提出了提高“四个能力”的要求:第一,切实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第二,切实提高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第三,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十一)“开门大接访”密切警民关系

2005年是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年,为了找准牵动全局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公安部党委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决定从2005年5月至9月,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一次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活动,简称为“开门大接访”。“开门大接访”的目标是:人人受到局长接待,件件得到依法处理。(二十二)“三基”工程提升公安实力的强警工程

从2006年开始,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为主题的声势浩大的“三基”工程建设在全国公安机关全面铺开。公安部将2006年确定为全国公安机关的“基层基础建设年。“三基”建设是巩固基层政权的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希望工程、提升公安实力的强警工程、惠及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抓基层,就是要抓好派出所、看守所、车管所和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等基层所队。

打基础,就是要把基础工作打牢、打实,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可靠的保障。

苦练基本功,就是要通过学习训练,使广大基层民警真正做到“三懂”: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切实做到“四会”: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

(二十三)“三项建设” 提升公安实力软件建设

“三项建设”是公安部党委在深入总结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经验基础上,为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项建设”是“三基”工程建设的深化和延伸,重点解决软件建设问题。“三项建设”: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二十四)、《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公安机关从严治警的刚性要求

经国务院批准,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于2010年4月21日联合公布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将于2010年6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规范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纪律以及对违反纪律行为给予处分的部门规章。《条令》共3章、31条。结合公安队伍建设实际,设定了76种具体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这些违法违纪行为及其适用处分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充分体现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时代精神。

六、公安执法监督警察公共关系实施的保障

为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对公安执法监督必须建立相应的公安执法监督机制。

1、国务院1997年6月20日发布施行的《公安机关监督条例》,则对监督机构的设置、职权、权限以及监督的方式、程序等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2、公安部于1999年6月10日发出了《关于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实行警务公开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公安机关普遍建立警务公开制度。3、2000年3月11日,在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十二项措施》中,赋予了“110”报警服务台受理人民群众投诉公安机关和民警违法违纪问题的新职能。

4、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这项制度,公安部又于2000年2月26日发布了《关于认真做好“110”报警服务台受理人民群众电话投诉工作的通知》。

5、公安部根据《人民警察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建立聘请特邀监督员制度,并于1998年7月22日颁布了《公安部聘请特邀监督员办法》,具体规定了特邀监督员的条件、职责、职权和监督工作要求。首批聘请了31名特邀监督员。

七、警察公共关系机构的成立情况

2004年3月,湖北武汉市公安局成立“公共关系处”,这是全国公安系统的首个公共关系处,被外界解读为:现代管理理念正式引入公安系统。最初设立的公共关系处主要承担2大功能:与新闻媒体保持良性沟通;与社区居民建立平等互动。

2004年5月和9月,广东梅州市公安局和佛山公安局分别将其局的“宣传科”改名为“公共关系科”。

2004年5月15日,梅州市公安局成立梅州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科。其主要负责公安机关与社区和传媒界的对外联系、宣传策划警察开放日等大型活动等职能,通过运用传播、沟通、协调的方式,强化对外宣传,沟通社会,联系群众,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创造更多的渠道和机会。2005年01月23日遵义市公安局成立了公共关系科。

2005年6月14日,湖州开发区公安分局成立了公共关系科。2005年9月12日中国警察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警察协会是由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及其社团组织为主体组成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主管单位是公安部,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接受公安部的业务指导和民政部的监督管理。协会的宗旨是团结、服务、自律,致力于促进人民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人民警察服务,为公安工作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2006年6月,肇庆市公安局在原来宣传科的基础上,成立警察公共关系科。2006年12月25日,安徽省芜湖市交警成立公共关系科 2007年7月22日,湖州公安开发区分局设立警察公共关系科。2008年3月12日,舟山市定海区成立警察公共关系科。

2008年4月28日,四川达州市开江县公安局设立“公共关系办公室”。2009年8月7日,福建省龙岩市公安局成立了龙岩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处。2010年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共关系领导小组成立,它是由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牵头组建的,该领导小组将致力于整合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和警民互动等工作,将公安工作涉及社会利益和群众权益的事项汇集起来,实现社会效果最大化。这标志着北京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公安机关的公共关系部门。

2010年8月5日圳市公安局在指挥中心大楼举行警察公共关系处揭牌仪式,该局宣传处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公安局警察公共关系处”,并增加了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舆情处置及构建警民和谐关系三项职能,这也是深圳公安率先由单向的宣传朝积极与市民互动、信息公开、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作出的重要转变。由宣传处更名为警察公共关系处是深圳警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深圳警队从传统公安宣传工作模式到现代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全面转变。

八、警察公共关系学术研究情况

1、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于2002年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主办、公安部宣传局、人民公安报、江苏省公安厅联办。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是警察应该是什么形象,如何树立警察形象?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以及韩国警界的共48位代表参加了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负责人和专家也参加了论坛。

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工作理念是:建学术平台,搭沟通桥梁,树立21世纪中国警察服务形象。论坛的组织是为了打开警察公共关系对外交流的窗口,借鉴国内外警察公共关系的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国警察形象建设。

第一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的目的:树立中国警察服务理念,宣传和推动警察理念和警察形象建设;交流与探讨警察公共关系理论和实践,推动警务管理现代化。

首届警察公共关系论坛是我国第一次跨境跨地区的国际性警察公共关系会议,掀开了中国警察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新的一页。

2、第二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第二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2003年11月24日在深圳联合举办。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及香港警务处警察公共关系科联办。会议以警察持续改进和公众满意为主题,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和韩国、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75位代表参加了第二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会议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警察公共关系理念、警察与公众的互动、警察形象建设、警察服务质量管理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3、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2005年8月23日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的主题为“警察与媒体”。这次论坛由第三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组委会和山西省公安厅主办,来自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和心理学专家、危机公关专家和新华社、法制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本报等媒体代表,以及来自20多个省份公安机关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的交流与探讨。准确把握警察与媒体的定位。

4、第四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第四届警察公共关系国际论坛于2008年10月18日在台州举行。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浙江省公安厅联合主办、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承办、新加坡警察合作委员会协办。论坛主题为“警察公共关系案例交流”,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做专题报告,并组织了部分优秀案例单位赴新加坡参加中新警察公共关系交流。【参考书目】 1.公安部政治部著,《警察公共关系教程》,人民公安出版社,2006年版

2、徐海晋著,《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人民公安出版社,2007年版

3、肖金军著,《警察公共关系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陈娴、曲谏著,《警察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5、陈娴著,《警察公共关系传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叶氢,李庆华,曹礼海著,《警察公共关系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广东省公安厅 广东警官学院著,《 警察公共关系实务

》,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8、孙娟 张福松 冯威著,《警察公共关系导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下载积极培育典型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培育典型促进警察公共关系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警察公共关系

    认识警察公共关系 1、公共关系的发展 公共关系是从英文PublicRelations翻译而来,简称公关。“public”在英文中有公共的和公众的意思,有学者认为应翻译为公众关系更准确。公共......

    浅论我国警察公共关系

    浅论我国警察公共关系 “二十公”提出:“发扬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传统,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这是警察公共关系产生的背景, 同时也体现了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的......

    警察公共关系之我见

    警察公共关系之我见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逐步趋向多元化,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安所面临的治安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民警察肩上的担子越越来越重,加之当今人们法律意识、......

    浅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浅议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社会群众对公安工作及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

    培育学校文化 促进学校发展

    培育学校文化 促进学校发展 ——三校2005年党群工作汇报材料 一年多来,我校党支部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学校文化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总校党委工作要点和职......

    警察公共关系的几点探索

    警察公共关系的几点探索公共关系,简称“公关”,其定义就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有计划、积极而持久地运用各种传播沟通手段,加强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双向沟通,以促进......

    美国警察公共关系5则范文

    美国的警察公共关系 [美]罗纳德.J.约克 著,姜南 译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摘要:警察公共关系是为警察工作赢得社会民众支持的重要工具;警察公共关系应当坚......

    警察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警察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 警察公共关系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含义:1、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关系,这一公众几乎涵盖了公安机关执法、管理、服务的所有对象;2、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