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

时间:2019-05-12 18:5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

第一篇:论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

论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陈跃雪1吴先忠张文奇(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摘要:发展村镇银行是维护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构建和谐金融、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休闲农业得到迅猛发展,把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景观建设、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满足人们旅游、娱乐、休养身心的需要,因此,通过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经济,休闲农业,策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远离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贴近自然、享受自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过程中,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异军突起,发展低污染、高收益的休闲农业是农业自身特点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1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休闲农业的发展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农业产业链条中具有比较优势。1.1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优势作为第一产业的传统农业,主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食品和原材料,利润薄、附加值低,是基础产业更是弱质产业,发展的效益空间有限。休闲农业实施的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模式,利用农民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推出游园、观光、采摘等活动,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农村风貌为主要吸引物,既拓展了农业功能,又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具有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且带动交通运输、饮食宾馆、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带动性①。乡村休闲度假园区还可以为周边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实现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组织培养、新品种繁育等高新技术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可直接从名特优新的绿色农产品中得到收益外,还能从旅游服务上提高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在节假日对去乡间度假的消费比例将大幅度提高,使休闲农业成为上下游“一条龙”的高收益行业。1陈跃雪,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金融361.2休闲农业提升生活质量的优势在城市工作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的氛围中,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群需要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纯朴的民风缓解压力、修身养性;布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休闲观光园区就成为人们娱乐、体验生活和调节精神的良好场所,通过景观建设、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田园特色,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缓解了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的劳动过程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和体验,农村丰富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无形地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性。②同时,农民在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项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有利于农村的繁荣和稳定,也有利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1.3休闲农业的文化传承优势休闲农业重视人的参与性活动,从农田的除草、果园收获、鱼塘钓鱼到认养风景树等,均可陶冶人的性情,农村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乡土文物、民俗古迹、劳作过程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农业生态科普教育园地,以实物、图片、讲解、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农耕文化,普及农业发展史,培育人们对休闲农业的兴趣,游客通过参观学习,可以亲身体验榨油、织布、制茶等农耕文化,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利用乡村休闲度假园区周边的环境,把各类树木、瓜果、蔬菜挂上科属习性功用知识牌,是城市的青少年认识自然、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的天然课堂,为学校提供教育实践基地,具备教学和体验的功能,通过体验农村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的热情③。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资金投入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信贷资金一直是农业生产领域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它的投入多少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因素农村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信用社合并,减少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和从业人员,使得合作性金融支撑农业发展的力量有限,农业发展银行随着粮棉收购体制改革的深化,政策性贷款业务日渐萎缩,这种状况使休闲农业发展中难以得到金融支持。2.1农业领域中资金链条容易断裂整体上说,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农业生产作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农产品的保鲜受空间、时间影响大,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选择性较强,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容易给信贷带来呆坏账,农村地区比城市有更高的系统性风险④,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损失率达5%以上,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城市贷款损失率则不足1%,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是影响休闲农业吸引资金投入的客观原因⑤。372.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金融生态是金融业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在吸储、信用评估、担保、发放贷款、违约处理等环节需要银行、担保机构、违约处理机构等金融生态主体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征信、评级、资产评估及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的协调配合,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农户和经营企业缺乏融资的抵押担保品,在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下,农村住房、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其抵押、流转还存在着法律障碍,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2.3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缺失随着农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撤并,使原本就不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加残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2007年末为5.2万个,比2004年减少9087个,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人畜引水工程、环境综合治理等大项目上资金投入尚且严重不足,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大笔投入就更难了,缺少贴近休闲农业的当地的金融机构。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题,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若干意见中重要的突破在于进行设立村镇银行的试点。3村镇银行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策略选择方向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面广、服务便捷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对于服务休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1选择方向之一:增加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金融供给信贷投入的生命力在于保障资金的良性循环,面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多重内容,在信贷投入方面必须有独到的服务理念作支撑,由于村镇银行实行员工本土化,银行的员工就是当地人,十分熟悉本地市场客户和经营状况,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地制宜地创新信贷业务流程、担保方式、管理标准、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业绩评估的方式和方法,争取当地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配套资金投入,⑥即方便农民又“放活”贷款,有效地增加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供给。3.2选择方向之二:优化村镇银行服务休闲农业的经营环境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运行环境的改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休闲农业。各级政府可以对有效益、有信用、投资回报稳定、风险可控的休闲农业项目,积极推荐给村镇银行,以帮助其锁38定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具体服务对象,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休闲农业发展、金融业务拓展的多赢局面。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减少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建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投资担保基金,试点推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抵押贷款,养殖水面使用权、经济林权质押贷款等,拓宽融资担保方式,形成村镇银行和休闲农业互利双赢循环。3.3选择方向之三:弥补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空位”我国经历了多轮金融体制改革,虽然银行体系比较庞大,但从经

营规模上看缺少小银行,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业的高度垄断性,行政力量介入较深,受国有产权间接控制的金融机构难以摆脱对行政隶属的上级领导的“惟命是从”,缺乏经营自主性;而村镇银行实行政银分开,摆脱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操控和地方政府的垄断,村镇银行本身是独立核算的一级金融法人,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填补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基层小银行经营独立性的缺位,⑦从组织形式上可以更灵活地服务当地的休闲农业。

3.4选择方向之四:有利于防止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失血”比起大银行,村镇银行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对于稍大额度的贷款村镇银行有权降低贷款利率,这有助于从事休闲农业项目的农户、中小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争取资金支持,相对于大银行的层层上报审批耽误时机,村镇银行可以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特权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留住了身边的客户,由于村镇银行只能将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本地市场,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运作的模式,有利于防止休闲农业发展中需要的资金流失到其它地区。①郭焕成.休闲农业前景广阔.〔J〕,农村工作通讯,2009,(7):11-11②蔡建明.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推动晋江乡村休闲发展——赴台休闲农业考察报告.〔J〕,台湾农业探索,2009,(1):32-34③李继东.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培育地域文化特色——北京市顺义区张镇规划特色的分析.〔J〕,小城镇建设,2009,(4):95-97④张波.多元目标冲突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9,(5):24-25⑤蔡友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思考.〔J〕,中国金融家,2008,(9):46-48⑥李京刚.关注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纵横,2009,(4):69-69⑦程昆,吴倩,储昭东.略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J〕,经济问题,2009,(2):97-9939

第二篇: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共)

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

发展村镇银行是维护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构建和谐金融、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休闲农业得到迅猛发展,把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景观建设、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满足人们旅游、娱乐、休养身心的需要,因此,通过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经济,休闲农业,策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远离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贴近自然、享受自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过程中,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异军突起,发展低污染、高收益的休闲农业是农业自身特点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1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休闲农业的发展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农业产业链条中具有比较优势。

1.1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优势作为第一产业的传统农业,主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食品和原材料,利润薄、附加值低,是基础产业更是弱质产业,发展的效益空间有限。休闲农业实施的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模式,利用农民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推出游园、观光、采摘等活动,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农村风貌为主要吸引物,既拓展了农业功能,又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具有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且带动交通运输、饮食宾馆、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带动性。乡村休闲度假园区还可以为周边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实现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组织培养、新品种繁

育等高新技术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可直接从名特优新的绿色农产品中得到收益外,还能从旅游服务上提高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在节假日对去乡间度假的消费比例将大幅度提高,使休闲农业成为上下游“一条龙”的高收益行业。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资金投入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信贷资金一直是农业生产领域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它的投入多少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因素农村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信用社合并,减少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和从业人员,使得合作性金融支撑农业发展的力量有限,农业发展银行随着粮棉收购体制改革的深化,政策性贷款业务日渐萎缩,这种状况使休闲农业发展中难以得到金融支持。2.1农业领域中资金链条容易断裂整体上说,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农业生产作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农产品的保鲜受空间、时间影响大,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选择性较强,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容易给信贷带来呆坏账,农村地区比城市有更高的系统性风险④,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损失率达5%以上,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城市贷款损失率则不足1%,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是影响休闲农业吸引资金投入的客观原因⑤。372.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金融生态是金融业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在吸储、信用评估、担保、发放贷款、违约处理等环节需要银行、担保机构、违约处理机构等金融生态主体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征信、评级、资产评估及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的协调配合,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农户和经营企业缺乏融资的抵押担保品,在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下,农村住房、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其抵押、流转还存在着法律障碍,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2.3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缺失随着农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撤并,使原本就不健全的农村金

融服务体系更加残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2007年末为5.2万个,比2004年减少9087个,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人畜引水工程、环境综合治理等大项目上资金投入尚且严重不足,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大笔投入就更难了,缺少贴近休闲农业的当地的金融机构。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题,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若干意见中重要的突破在于进行设立村镇银行的试点。3村镇银行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策略选择方向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面广、服务便捷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对于服务休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1选择方向之一:增加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金融供给信贷投入的生命力在于保障资金的良性循环,面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多重内容,在信贷投入方面必须有独到的服务理念作支撑,由于村镇银行实行员工本土化,银行的员工就是当地人,十分熟悉本地市场客户和经营状况,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地制宜地创新信贷业务流程、担保方式、管理标准、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业绩评估的方式和方法,争取当地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配套资金投入,⑥即方便农民又“放活”贷款,有效地增加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供给。

3.2选择方向之二:优化村镇银行服务休闲农业的经营环境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运行环境的改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休闲农业。各级政府可以对有效益、有信用、投资回报稳定、风险可控的休闲农业项目,积极推荐给村镇银行,以帮助其锁38定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具体服务对象,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休闲农业发展、金融业务拓展的多赢局面。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减少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建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

投资担保基金,试点推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抵押贷款,养殖水面使用权、经济林权质押贷款等,拓宽融资担保方式,形成村镇银行和休闲农业互利双赢循环。3.3选择方向之三:弥补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空位”我国经历了多轮金融体制改革,虽然银行体系比较庞大,但从经营规模上看缺少小银行,主要的原因就是金融业的高度垄断性,行政力量介入较深,受国有产权间接控制的金融机构难以摆脱对行政隶属的上级领导的“惟命是从”,缺乏经营自主性;而村镇银行实行政银分开,摆脱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操控和地方政府的垄断,村镇银行本身是独立核算的一级金融法人,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干预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填补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基层小银行经营独立性的缺位,⑦从组织形式上可以更灵活地服务当地的休闲农业。3.4选择方向之四:有利于防止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失血”比起大银行,村镇银行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对于稍大额度的贷款村镇银行有权降低贷款利率,这有助于从事休闲农业项目的农户、中小企业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争取资金支持,相对于大银行的层层上报审批耽误时机,村镇银行可以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的特权在方便客户的同时,也留住了身边的客户,由于村镇银行只能将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于本地市场,在相对封闭的区域内运作的模式,有利于防止休闲农业发展中需要的资金流失到其它地区。

第三篇: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王小军 张双双

 2013-04-10 15:02:59

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11期

摘 要:众所周知,乡村旅游既是一种农业自然资源也是一种文化资源,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研究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实现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的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我国乡村旅游成为了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新领域。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国家旅游局在《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指标翻一番的目标。发展乡村旅游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接待人数超过8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200亿元,直接就业1000万人,间接就业4000万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过剩问题。目前,全国虽已有1亿多农村劳动力走出农业领域,但仍有2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而且每年新增600万。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根据辽宁省旅游局的规划,“十一五”期间农业旅游的总收入为116亿元,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就业3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人口将达到60万人以上。

2.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就农民个人来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农户收入一般要高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激活了农村的消费市场。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民有能力对牛肉、羊肉、猪肉、蔬菜、酒水饮料等食品以及燃料等生活日用品的消费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本村和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民有能力购置了消毒柜、电脑等物品,加速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另外,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十分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改善农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大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力度,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很多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契机,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灶的“三清三改”为重点,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换来优美的村容村貌。

3.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发展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实现了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向农村的大量转移,夯实了农村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农民收入。一些发展乡村旅游比较成功的农村,在经济收入提高之后,加大了对教育和医疗的投资力度,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不少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为达到社保条件的农民按月发放生活保障金,使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共同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成功发展,为城乡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渠道,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有利于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流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减少农业对其他行业的过度依赖。我国农业结构严重不合理,非农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偏小,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乡村旅游将乡村物质文化景观与乡村人为景观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开展以农业观光旅游、农村自然生态旅游以及农民民俗文化旅游为主要形式的旅游项目,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业求稳定,以旅游谋富裕,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

5.有利于催生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民形象。乡村旅游经济依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必须服从市场经济法则的运作规律,市场经济强调主体独立、自由及权利与地位平等,保障其合法权利和自由;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农民日益理性化,他们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经营以实现经济效益,还使农民合作意识增强并走向合作,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使农民必须学会重视农业科技、经济效益,使农民由传统向现代农民转变。

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施相对较差,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需求。以辽宁省乡村旅游产品之一的“农家乐”为例,很多“农家乐”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差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部分“农家乐”食宿条件相当简陋。此外,很多近郊景区(点)的旅游交通网络系统还不完善,旅游通达条件还需加强。

2.缺乏品牌意识。目前乡村旅游品牌开发尚处于初始阶段,随意性较大。一些乡村旅游开发商、投资商急功近利的心态也制约了品牌开发的进程。所有这些因素导致了已有的乡村旅游品牌无法满足名牌的要求。缺乏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和畅通高效的品牌推广渠道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3.无序竞争激烈。在有些管理不规范的地方就会出现农家乐之间、农家乐与饭店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这类现象在景区的旅游饭店与农家乐之间尤为突出。如辽中地区共有农家乐100多家,农家乐的价格降到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农家乐很大程度上靠低价手段生存。

4.从业人员素质急需加强。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针对乡村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人才匮乏,缺少培训,会导致乡村游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将对乡村游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从而制约着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辽宁省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5.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宾馆、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置,污水随地排流,使一些农业灌溉渠道里流淌的全是漂满油污和洗涤剂的污水。这些污物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打破了生态平衡。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1.合理定位,系统规划,突出乡村特色。以辽宁省为例,该省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规模宏大,我们需要在保证旅游项目种类繁多的同时,必须着力打造比较鲜明的特色。在保留了传统的旅游产品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发特色鲜明的新型产品,重点开发以参与型、体验型产品为代表的创新产品,既要突出特色,更要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好辽宁省所具有的乡村自然景观资源的优势,通过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市场需求,来实现乡村旅游业的新突破,特别是要突出本土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特色优势,凸显出乡村旅游产品的“本土性”。为了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的需求,以达到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的目的,要极力完美产品的设计,尽可能体现出特有的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等特点。

2.着力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发展资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对于乡村旅游业更是如此。如今,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加大对农村产业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然而这对于全面改革和发展中的农村经济所需的资金而言特别是其中能够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可谓杯水车薪。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首先解决资金问题,就要拓展投资渠道,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企业投资附加银行贷款的资金筹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集资渠道,努力吸引外资,不断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形成高效率、多元化的投资框架体系。总之,在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乡村旅游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从政府角度来说,要制定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加大对乡村旅游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就企业而言,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用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集团、乡镇、村集体及农户参与投资;就整个社会角度来说,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走出去,大力引进外资。

3.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持续的发展乡村旅游业,首先必须注重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通过提高顾客忠诚度来扩大客源。与此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努力使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着力打造以乡村服务为核心的产业联盟,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4.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要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同保护开发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保存和流传下来的文化特色元素,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元素根植于发展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之中,使游客在享受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以说传统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一大主题,在使之为发展乡村经济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一渠道使之得以传承和继承下去,特别是我国地大物博,五千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业恰恰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渠道。因此,通过不断的完善,乡村旅游业的内容和外延不断得以延伸,成为了文化旅游业的一部分,而这也是实现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又一个有效渠道。

5.不断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成功与否,相关的专业人员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通过进行有效的针对性强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具体而言,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以先进的旅游服务理念、有效的营销技能武装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不断提高对其的行业服务和管理的知识培训,最终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其次,不断规范服务培训,使从业人员具有规范的服务意识,掌握规范服务技能,并对他们的服务进行标准化的检测。再次,加强对本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深入了解,使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

参考文献:

[1]胡建英.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J].经济师,2006(2).[2]范秋梅.辽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07(8).[3]李敏,李莉,赵丽帆等.2020年中国将成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N].亚太经济时报,2008—12—08.[5]丁运超.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

[6]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2005(12)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第四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1.1定义

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其宗旨是“支农、支小”。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其性质属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以及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村镇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1.2发展历程

近年来,虽然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但由于多种原因,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金融服务还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学习借鉴印度、孟加拉国等国家村镇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的经验,征询了中农办等有关部门建议,最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在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活跃的组成单位。自2007年3月国内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 2009年9月末,全国已经有13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有1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收资本50.9亿元,其中村镇银行是50.4亿元,占99%;存款余额159亿元,村镇银行是157亿元,占98.7%;贷款余额126亿元,村镇银行是123亿元,占到97.6%;1-9月,共实现盈利9489万元,村镇银行9092万元,占到95.8%。

1.3主要模式

1.3.1孟加拉村镇银行简介

孟加拉乡村银行源于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默罕默德·尤努斯博士的小额信贷试验, 1983年被政府允许注册为民间银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亲眼目睹了家乡人民的生活疾苦, 为了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境遇,他立志帮助他们,他把自己的 27美元借给了42个贫困农村妇女,从此小额信贷便诞生了。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 开始创建孟加拉乡村银行,用了30年时间,发展成为组织遍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拥有400万借贷者(96%为妇女)、1277个分行、12546名员工、贷款-1-

总额达40亿美元的庞大银行网络, 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而还款率也达到97%以上。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2006年, 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同时也完成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证明:穷人更讲信用。

1.3.2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具有独立的组织系统和经营机构。其主要特点为:第一,孟加拉乡村银行专营小额信贷, 专门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存款、贷款、保险等小额信贷金融服务,贷款对象以穷人为主,多为贫困群体,主要是农村贫困妇女。第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本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支持,以及成员储蓄。第三,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组织系统由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和借款人组织机构两部分组成。银行自身的组织机构分为四级, 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借款人的组织机构分为三级,即会员中心-会员小组-会员。其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农户自助组织,通常按 30-50人组建一个中心, 5人为一个小组。中心有定期的每周中心会议制度,即时交流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会员小组,小组成员都需要取得以下共识:承担在其他成员发生还款困难时相互帮助的义务,即如果贷款者无法按期还款,则中心小组成员共同承担风险,其他成员负有相应的连带还款责任。第四,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贷款额度由成员个人所在小组的表现、个人在乡村银行的总储蓄额及个人意愿决定,总额度不低于个人储蓄总额的150 %。还款期限可选择按周或按月还款。对按期参加活动、按期还款的,其贷款额度逐步增加;反之则递减。第五,孟加拉乡村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短期的小额贷款,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购买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股东。

1.3.3孟加拉村镇银行模式成功的经验总结

第一,以穷人为对象 提供以免担保贷款为主体的综合服务

小额信贷首先是信贷额度小,需要这种资金的人一般是穷人。其次贷款只能是

免担保的,并且为了提高贷款偿还率,就必须围绕小额信贷开展吸收存款、办理保险、选择发展项目、进行教育与技术咨询等综合业务,以提高贷款对象的还贷意识和能力。

第二,以自愿为原则 建立穷人自己的组织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非政府的民间金融机构,具有自愿参加相互帮助、相互监督、责任连带、高效运行的特点,小组和中心会议制度提高还款率,同时也增加穷人自身发展的社会支持。第三,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建立依赖于市场化经营的组织体系

尽管成功的小额信贷模式都有政府支持,但以NGO为主体,以金融市场规则为基础独立运行是其基本特征和当前主流。

第四,以政府支持为前提 与政府保持密切合作关系

孟加拉国不仅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态度和政策上是宽容和支持的,而且村镇银行始终和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对乡村银行的合法性和资金支持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第五,乡村银行贷款产品多样且功能上不断创新

从最早开始为穷人们提高生产性贷款,到后来不断挖掘穷人贷款需求,开始重视消费性贷款,并且推出了具有人性化多样性的消费性贷款,以其优惠的贷款期限与灵活的利率水平,深受成员的欢迎。比如住房贷款、教育基金、养老基金等等,为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指导成员投资以及子女教育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第六,乡村银行培养了一批素质和效率高的工作人员团队

每个基层工作人员要在每周走访两次所管辖内的贷款成员。乡村银行第二代总体系统引进绩效“奖星”制度后,工作人员的工作潜力被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乡村银行的成功。

4.前景分析

4.1村镇银行将成为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突破

由于小企业自身特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融资难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开展小额贷款的经验表明,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金融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比较适合于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对贷款者而言,小额贷款兼具坏账率低、收益高等优点。

不同于大多数金融机构重大轻小的情况,定位于农民和小企业贷款的村镇银行,贷款门槛较低,贷款额度小,致力于解决小企业的切身问题;并且其重大意义被国内外的成功实践所证实。因而,在这一金融机构创新过程中政府、村镇银行和小企业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加强风险控制。相信只要措施得当,村镇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4.2村镇银行将成为改善“三农”问题的润滑剂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农户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对金融的需求都与日俱增,在广大农村地区,我国的农村金融长期不能够满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的需求,使他们陷入贷款难的境地,潜在地损害着他们的利益和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村镇银行就是顺应这个需求产生的创新性金融产物。

村镇银行的建设立足于“三农”,是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它的成立是国家站在农民权益保护的立场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决策,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金融体系问题的创新之举,也是促进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的必经之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进步。

4.3村镇银行将成为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是十分庞大的,但是由于其长期处于政府的金融监管之外,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作用,比如:会影响利率政策的实施、投机性强等。村镇银行的建立可以将分散的民间资本纳入到规范的金融系统,使得非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得到明显降低,从根本上保障民生利益。最后,有利于留住农村的资金,真正实现为农民谋利益的目的。我认为作为新生事物的村镇银行尽管正受到筹资困难,业务品种单一,社会影响低等问题的困扰,但是其中也蕴含着村镇银行的优势和机遇,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助于改变农村金融格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农村经济服务,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因此,应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各项机制,大力推广村镇银行,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其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目标。

第五篇:村镇银行发展对策探讨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低于20%。而在河南被调研的22家村镇银行中,超过一半的发起行拥有51%及以上的绝对控股权,部分银行持股比例达到80%。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对村镇银行采取观望态度的居多,客观上阻碍了民间资本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效益,不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农信社也在农村没必要再成立村镇银行,现有村镇银行大部分是地方商业银行设立。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对繁荣发展村镇银行、促进支农机构“广覆盖”不利。

(二)村镇银行有偏离目标的现实外在条件。但“村镇”一词刻画了其应“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现实中,大多成立的村镇银行都将其支行设在行政中心所在地,多是县城。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这并未完全符合在农村这个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另外,长期身处县城或发达地区城镇,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时间一长不可避免会“移情别恋”: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不排除会青睐于大、中型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三)先天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目前从现实看,一是结算系统孤立。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网点少,便民服务上不去。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多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网点,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三是力量小制约发展。从目前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人员偏少,多为10来个人,加之都是新来人员、成分素质不一,对本银行的发展理念认识不一,这些都势必加剧“万事开头难”。

(四)客观要求创新经营与观念陈旧化的矛盾。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闯出一片新天地,必须创新方式、适应农村实际,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人员或社会上的招聘人员,老观念多,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但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抄照搬很难开辟新天地、实现大发展。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五)宣传不够,公信力低。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担心存款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大多数只在县城有一个点,极少数能开设一两个支行的,服务不够方便,就很难争得农民市场。特别是河南省不少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而且员工数量、网点覆盖方面的“软肋”也导致其自身运营成本较高、盈利空间较小、竞争力不足。

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建议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3至5年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由当地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奖励,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四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五是要尽快建立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嫁接的支付清算和通存通兑体系,适应科技网络时代便捷高效的资金周转需要。

(二)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模式,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牵头批量发起村镇银行。适应新的农村发展要求,就要大量设置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以实现“增机构,广覆盖”的要求。要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等多种经济主体到村镇银行参股,适当改进股权设置规定,调动多方主体投资积极性。要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让国有大银行或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避免母银行直接单个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繁琐程序。从实际经营角度,鼓励大银行到县域设立村镇银行,以便利用其遍布全国的网络,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文化,推进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同时,要加快村镇银行“下乡”步伐,多设基层网点,真正俯下身去,深入农村,服务农民。

(三)加强监管,真正让村镇银行走好走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要加强村镇银行人员企业文化理念培训,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个人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支农指标的考核,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适当的贷款比例。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大务实性宣传,让百姓主动为村镇银行宣传。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深入农村基层,宣传村镇银行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还要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另外,还要以实绩、以成效宣传,真正扶持一些有能力、有前途、符合市场的农村家庭企业,让他们先富起来、带动一片,以优质服务带来的优质客户献身说法宣传村镇银行,让“先吃到螃蟹”的人成为村镇银行的义务宣传员。时间长了,就会不断增强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进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能力。

(五)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信用基础。大力推动当地信用户、信用村与信用镇的评价制度。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信用状态进行调查评级,建立信用登记咨询系统。督促村镇银行尽快建立电子化的信用记录和办理银行代码,将客户资料及时录入人民银行征信库系统,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引导农民成立互相提供担保的担保基金,鼓励农民自由结对,相互提供担保。要充分利用政策倾斜,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立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业提供担保服务;还要积极探索实行大型农机具、农业机械等动产的抵押、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从各个方面降低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外部市场风险。我们相信,只要村镇银行真正俯下身去,“躬耕于“三农”之中”,支农发展天地才会越走越宽。

下载论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村镇银行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新政”试点运行良好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制定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新政,允许各类资本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等新的农村银行业机构。2007年3月1......

    村镇银行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村镇银行发展经验交流材料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3月创建成立的全省首家村镇银行,是西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与辖区内5户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76位自然人出资3000万元组建的股......

    对发展村镇银行的几点思考(写写帮推荐)

    对发展村镇银行的几点思考 2011-4-13 9:09:24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室主任曾刚村镇银行的发展,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渠道,由此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观察民......

    国内村镇银行发展情况及对我市的启示

    国内村镇银行发展情况 及对我市的启示最近省政府出台文件,要求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对村镇银行的组建和发展工作给予更多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具体要求全省年底要新成立村镇银......

    村镇银行发展自我见解

    (四)竞争能力弱,需不断提升自身竟争力。营业网点少,需通过多种手段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社会信誉度不高,需提升社会的认可度 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弱,需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一)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江苏省溧阳市村镇银行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邱淳曜 【摘要】自2007年村镇银行开展试点至今,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迅猛,对于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真空、支持“三农”起......

    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思考

    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思考不同产权模式、组织体制、治理方式的村镇银行纷纷组建,作为服务县域、服务“三农”的这类新型银行机构,尤其需要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发挥作用。有的人士不......

    对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学后感

    对村镇银行企业文化的学后感 ——周丽萍 通过企业文化的学习, 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它是一个企业的奠定基础,带动整个系统的脉动。而作为新员工,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