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村镇银行难在何处
发展村镇银行难在何处
2011-9-29 11:56:35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
张明贵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 2010 年 6月末,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是214 家,正在筹建的村镇银行是 52 家。尽管今年上半年新增 66 家,增速有所加快,但 214 家的数量与银监会规划目标仍相差甚远。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原因在于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极,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差距大,村镇银行普遍“缺血”,村镇银行难以发挥机制的优
势。
自2006年12月以来,中国银监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尽管有政策鼓励,但实际上这项工
作推进得并不顺利。
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极
2007年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作了明确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就是说,只有商业银行才有资格发起设立村镇银
行。
银监会出台这一政策的目的暂且不提,但这一规定客观上确实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尤其是抑制了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的热情,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大原因。
目前,已经开业的214家村镇银行当中,80%由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等小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而设立,其中又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力。包括国开行在内的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只有30多家,态度并不积极,尤其是还有相当一批股份
制银行未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大中型银行态度不积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相对于银行分支机构,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盈利较低。现阶段我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经济风险大、收益低,基本上还属于靠天吃饭。
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大中型银行机构网络布局相对比较完善,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的县
域不少大中型银行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如果再在当地设立村镇银行,无异于对自身经营构
成竞争威胁。
三是设立村镇银行属于对外投资,需要经董事会审批,不仅流程比较复杂,而且要面对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在资本刚性约束下,商业银行显然更希望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以提高股本回报率。
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差距大
“村镇银行不村镇”是村镇银行受质疑和诟病的重要原因,其主要表现在两点:
首先是在设立地域上,目前已经开业的村镇银行,相当一部分都设在地级市和县域,尤其是经济比较发达、金融服务并不贫乏的县域和大城市郊区。相反,在最需要村镇银行的乡镇和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乡镇和农村,设立村镇银行的几乎没有。
其次是在市场定位上,绝大多数村镇银行都以所在县域的企业客户为主,很少主动下乡,那些真正急需贷款的农户实际上很难获得贷款。不仅如此,在企业客户的选择上,村镇银行也存在“放大放小、嫌贫爱富”的现象,放贷的主要对象多为相对优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中型企业。即使有少数村镇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也大都选择“企业+农户”的模式,要求必须有企业为农户提供担保。
“村镇银行不村镇”现象其实并不奇怪。首先,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成立时间不长,只有一个网点,如果将服务半径扩大到县城以下的乡镇和农村地区,不仅成本高昂,原有的信息对称优势也将消失。其次,大多数农户都缺少有效抵押物,农户的主要财产如宅基地、耕地等由于没有产权,实际上很难变现。而粮食价格变化非常快,且容易变质,导致农户贷款风险很大。最后,从发起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来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和外资银行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并不是为了服务“三农”,而是为了“曲线救国”,将其作为跨区域经营的跳板或敲门砖。毕竟对异地扩张需求强烈的城商行来说,相对于设立村镇银行,到异地设立分支行不仅门槛较高,而且审批的流程漫长,很难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设立村镇银行不仅响应了国家号召,而且可以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实际上,很
多村镇银行根本就不向农户发放贷款。
村镇银行普遍“缺血”
吸收存款困难已经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首先,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识存在偏见,由于村镇银行有自然人入股,不少人将其视为有钱人开的银行,也有人将其视为专做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或地下钱庄,加之有过去农村基金会的教训,导致人们不敢把钱存在村镇银行。
其次,村镇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品牌和声誉还相对较弱,再加上网点少,客户自动上门的自然增长存款几乎为零。多数人仍然愿意将钱存在历史较久、实力相对比较雄厚的国有银
行和农信社。
最后,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加入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也没有加入银联,不能发行银行卡,无法印制票据,不能实现银行间的直接汇兑,致使其不具备现代银行结算功能。目前,村镇银行要加入银联要缴纳300万元的入会费用,这对资金实力较弱的村镇银行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由于村镇银行存款规模小,而人民银行在很多县域没有分支机构和金库,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能力有限,因此要防范存款异动风险,村镇银行下大力气拉来的大额存款也不敢用于发放贷款,只能转存到其他大银行以备应急之需。加之不能代扣代缴税金,导致原本已经开户的企业基本结算账户逐渐流失。
村镇银行难以发挥机制的优势
村镇银行在规模上虽然是小机构,但由于属于一级独立法人,管理上具有扁平化特点,因此先天上具有决策链条短、信贷审批和发放贷款快、经营机制灵活的独有优势。
但在实践中,村镇银行的这种先天优势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在于村镇银行虽然名为独立法人,但受发起行的约束较大,在人员管理、业务经营等方面都受到发起行的制约,尤其是村镇银行缺乏基本的结算功能,跨行支付和异地结算都是通过发起行代理,导致村镇银行实际上沦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难以真正做到自主经营。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城商行、农商行和农信社本来就将村镇银行作为实现跨区域经营的捷径,从设立初期就是按照分支机构来看待和加以管理的。尽管大中型银行更多地将设立村镇银行视为履行社会责任,但如果村镇银行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银行的声誉和品
牌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无论出于何种考虑,绝大多数发起行都谋求对村镇银行实行绝对控股,并通过派出董事、经营层和风险管理人员等方式,将自身的风险管理制度、流程和文化等移植到村镇银行。虽然这有利于村镇银行加强管理和控制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对村镇银行经营干预过大的不良后果,致使村镇银行沦为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失去了决策流程短、经营机
制灵活的先天优势。
第二篇:垃圾处理难在何处
垃圾处理难在何处:垃圾分类深度调查与探究
1510504 周兆筱化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
摘要:垃圾,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它的产生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大,成分也日渐复杂,从而造成的是愈来愈严重的污染。但同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觉醒与提升,垃圾治理问题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当垃圾综合治理的口号被一次次喊响,但是实效并不明显时,我们应该从垃圾处理的源头——垃圾分类开始反思。本文从垃圾分类的现状入手,对比国内外垃圾分类的管理手段,以期提出一个比较好的适合当下国情的垃圾分类落实方案。
关键词: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 管理手段 落实方案
1.垃圾分类面面观
1.1什么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2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驳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可见,垃圾实际上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作为一类公共资源,涉及到公共利益,需要系统性的管理。因此,垃圾分类是公共利益的合理诉求。
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同时,不同的垃圾经过分类后被区别对待可有效减少垃圾本身带来的危害。例如,医疗垃圾的专门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其上所携带的致病微生物对土壤等周围环境的污染,间接保护了公众健康;电池的专门回收,不仅使一些不可再生的金属资源被回收利用,也使得土壤与水源免受重金属的毒害。
1.3垃圾分类的标准
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现将获得大家认可较多的一个分类标准列举如下:
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它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另外包装上有绿色标章(GrünenPunkt)是属于要付费的DualeSystem,亦属于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分为厨房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
有毒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家电类、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如果电池被焚烧处理,爆炸后会伤及无辜;荧光灯管和灯泡和上述的电池一样,辐射也较大;水银更为危险,是有毒物质„„所以,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特殊填埋处理。
其他垃圾:主要分为医疗垃圾和干垃圾
干垃圾:盛放厨余果皮的垃圾袋、废弃餐巾纸、尿不湿、清洁灰土、污染较严重的纸、塑料袋等。医疗垃圾:带血的棉签、手术刀等含病毒垃圾。这种垃圾需要特殊处理,消毒后才可以进行填埋处理。
2.垃圾分类的现在时
2.1垃圾分类在国内
在环保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甚至成为某些商家的噱头时,想必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或多或少听说过垃圾分类这一名词。然而,具体的实施情况又是如何呢
条件所限,本文引用之前的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北京市垃圾分类现状调查报告 2008-2-22 环卫科技网)
该调查小组深入社区之前,通过市政管委和商务局的访谈,已经了解到北京市的垃圾投放分类的实际效果不如宣传,所以为了能得到更为保守的数据,我们的选取了各单位推荐或者是媒体宣传较多的先进社区做为调查对象:海淀物资回收公司推荐了恩济里小区,地球村推了建功南里,从宣传中找到了昌平区的诸单位„„我们调查组最终选取了人大校园、阳春光华、小南庄、荷清苑小区、双榆树、知春里、恩济里、建功南里、东关南里、十三陵管理局家属区和沙河镇南一村等十个小区(单位)和一个村庄做了详细的实地调查。
大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是在各示范小区进行调研,情况仍不容乐观。在恩济里小区,他们亲自带上手套、口罩翻查了其中28组垃圾桶,发现每组的3个桶中都至少有1个桶是空的,各组垃圾桶中有半数以上仅使用了其中1个桶,而且有5组的垃圾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4组桶外有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他们还发现许多地方原本为防止垃圾腐烂恶臭扰民而特别设计的桶盖被故意打开(由于桶身高大,桶盖打开后很难关上),询问住户才了解这是热心的居民为了鼓励垃圾入桶而特意准备的;在昌平区我们看到了,昌平区政府已经要求所有小区的统一刮去垃圾桶上的分类标志,取而代之以“请将垃圾入桶„„”;在作为农村实行垃圾分类典型的沙河镇南一村,他们一连问过数位居民,居民们竟然全都不知道垃圾分类的事情„„
2.2垃圾分类在国外
而国外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在一些特别注重环保的国家,处理垃圾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是垃圾分类,能否自觉垃圾分类甚至被看作是一个外国人是否融入该国的标志。
以英国和美国为例:英国:每个英国家庭都有3个垃圾箱:一个黑色,装普通生活垃圾;一个绿色,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一个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社区会安排三辆不同的垃圾车每周一次将其运走。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则回收42种垃圾,如眼镜、家具等。
美国:美国纽约的垃圾分类制度开始于1986年。为便于民众分类,市政府规定,在学校、机关等地,垃圾桶分蓝色和绿色。凡纸类垃圾都应放在蓝色桶中;而瓶子罐头等则放在绿桶里。秋季的落叶和冬季的圣诞树则会在特定季节由专人回收——当落叶满地时,市政府就会明确要求居民把落叶装入纸垃圾袋中,按指定时间放在房屋前,由垃圾车收走。
可见,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自觉与责任意识,将垃圾分类精细化,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3.垃圾分类展望未来
3.1垃圾分类创新区
3.1.1垃圾分类的观念普及:
这分为两方面。首先是教育的普及,从小抓起垃圾分类的思想教育,使得人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其次是垃圾分类行动的普及,各个学校机关等等机构可以开展鼓励性的评比活动,以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3.1.2垃圾分类模式创新:
我国目前的垃圾分类模式主要还停留在按类别进行分类,今后的垃圾分类模式应该多样化。比如,按回收时间进行分类,按处理工艺分类,甚至在垃圾产生的源头进行分类,比如,对商品而言,可以进行按包装材料进行分类,按商品本身的材质进行分类等等。
同时,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仅仅是第一次垃圾回收的分类,在工艺上,我国应该加强分类力度,进行回收垃圾的二次,三次精细分类。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家中就做到垃圾分类,让民众自己来进行垃圾的第一次粗略分类,这样,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效率,还为政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3垃圾分类的经济产业化:
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对垃圾管理的力度加强,城市垃圾管理开始实现统一化,规模化。就目前来讲,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经济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对垃圾分类后的可利用垃圾进行经济处理,创造出了大量的效益,比如垃圾焚烧发电等。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垃圾分类处理实现系统的产业化,要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并且需要工艺技术的支持,除了对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还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谁产生,谁负责“,不但能够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甚至还可以细分,比如,同样产生的垃圾,已经进行了垃圾分类和未进行垃圾分类的费用不一样等等,这方面有着巨大的前景。
3.2设备的创新发展
推广如食物垃圾处理器、智能垃圾桶等先进快捷的垃圾处理装置。3.2.1设备简介:
食物垃圾处理器(Food Waste Disposers)是安装于家庭厨房洗菜盆的排水口处的一种小型电器,它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处理现代家庭中的食品废物,食物垃圾处理器安装于厨房水盆下,并与排水管相连,通过改变食物垃圾处的形态来进行及时的食物垃圾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够将食物垃圾粉碎成浆状液体直接从下水管道排出,可轻松实现即时,方便,快捷的厨房清洁,避免食物垃圾因储存而滋生病菌,蚊虫和异味,从而有效优化家居环境,并彻底解决下水道容易堵塞的问题.智能垃圾桶采用先进的微电脑控制芯片、红外传感探测装置、机械传动部分组成,是集机光电于一体的高科技新产品,当人的手或物体接近投料口(应感窗)约25cm-35cm时,垃圾桶盖会自动开启,待垃圾投入3-4秒后桶盖又会自动关闭,人、物不需接触垃圾桶,彻底的解决了传统垃圾桶对使用者存在的卫生感染的隐患,能有效杜绝各种传染性疾病通过垃圾进行传播和防止桶内垃圾气味溢出。这些装置的推广,会让垃圾分类成为更为简单而便捷的过程。
4.结语
垃圾分类是垃圾综合治理的第一步,也是国内很多地方垃圾治理难的症结所在。垃圾分类不仅能提高资源回收率,还能有效减少污染,因而非常值得推广。而只有让分类观念深入人心,分类知识广泛普及,分类设施足够便捷才能做好垃圾分类,从而使垃圾分类步入正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认真反思当下我们的不足,我们应该有信心做好垃圾分类,真正变废为宝。
第三篇: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作文课难在何处 通钢二中
庄银霞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写出可以说是最让教师和学生头疼的事了。为什么当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是,我们孩子的作文却是越来越难了呢?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作为的开展为何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作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而苦恼。有的在感慨:语文难教,尤其难在作文!有的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写作水平越来越差!有的在惶恐:作文教学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有的在呐喊:谁来救救语文教师!„„
作文教学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问题主要出在我们教师自己!换言之,我们的情感态度、写作水平、教学方法决定着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
教师不喜欢写作
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也是最令教师头疼的事情。于是教师怨声迭起: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你叫我们怎么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好、乐,是学习中的三个渐变过程。学生喜不喜欢写作,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好”与“不好”的兴趣问题,首先源自学生对作文的“知”与“不知”。照理,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应该对作文的行文技巧有所了解,可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初中生对作文技巧一窍不通。平时作文大都是稀里糊涂、无可奈何地去写,心里既没有什么优劣标准,也不期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好评。学生在如此的心境中作文,其效果可想而知。
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教师对写作的喜好又如何呢?教师问卷调查所显示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它与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真正喜欢写作的教师不过四分之一,75%以上的教师不喜欢写作或写作兴趣一般。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是一种必然的因果。由此我们不禁要问:教师本身不喜欢写作,又怎么能教出喜欢写作的学生?
教师不擅长写作
能者方可为师,这是大家熟知的道理。即便教师对写作没有特别的兴趣,但若勤于此道,擅长写作,依然可以引领学生艺海拾贝。令人遗憾的是,对自己的写作水平颇有自信、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较好的教师仅有10%。事实也正是如此,绝大部分教师并不擅长写作,能自觉练笔且小有成就的教师可谓少之又少。
语文教师不喜欢写作,也不擅长写作,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想想其它学科的教师,音乐教师不会唱歌?美术教师不会画画?体育教师不会打球?这可能吗?语文教师自身不擅长写作,却煞有介事地在教学生如何写作,这种纸上谈兵、岸上学游、自欺欺人的作文教学,不显得有点滑稽吗?说得轻松些是滑稽,说得严重些,简直就是误人子弟。对此我们不能不感慨:以己之昏昏,又岂能让人昭昭?
强不知以为知,这是作文教学最大的败笔!
教师不会教写作
一、教学目标过高
如果要问教师,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一千个教师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至于这些答案是否正确,很多教师并不清楚。
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究竟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四个字:“文从字顺”。“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通顺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也不知为什么,“文从字顺”这个原本并不算太高的作文教学目标,到了语文教师那里却演变成了种种近于苛刻的要求,分解出一个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什么选材新颖、立意深远、结构精巧,什么开头引人入胜、结尾余音绕梁,什么描写形象生动、刻画细腻传神,什么以情写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试想,这样的要求,初中生能做到吗?别说初中生,就是我们教师自己,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明知学生无法做到,我们干嘛还给学生定那么多、那么高的目标呢?难怪学生越写越不会写作文,越写越怕写作文。
也许有的教师会不以为然,说:你真是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中考竞争那么激烈,单要求学生做到“文从字顺”就行了?
不错,中考竞争是很激烈,中考作文会同时考虑到学生作文的内容、结构、语言,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就不难发现,其实中考作文的最高要求也不过“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语言流畅、书写工整”,能真正做到“文从字顺”,已经属于上乘文章了。
语文教师人为地拔高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要求,这不仅使教师、学生几乎永远享受不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也使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茫然而不知所措。
二、教学内容杂乱 “学习之法,在于循序渐进。”写作也不例外。
可我们的作文教学情形是怎样的呢?用“东一榔头西一镐子”来形容恐怕并不为过。教师跟着本不科学的教材训练体系,要求学生一会写人、一会写事、一会写景;写人的方法还没掌握,又转到了写景;记叙文还没写好,又转到了议论文。一篇文章从审题到拟题,从开头到结尾,从过渡到照应,从题记到后记;从记叙、议论到描写、抒情;从选材立意到谋篇布局,从情节形象到遣词造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而且,每一项都提出了诸多的要求,若干的示例,本指望学生能学得会、用得上,结果却是事与愿违,真是“你不说我倒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
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错乱,既源于教材编排的杂乱无序,也源于教师心中没底。
我感觉,初中作文教学好像是在打“迷踪拳”,打来打去,结果,教师、学生都一同进入“迷宫”。
语文教师得向体育教师学习。体育课,一是有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每个学期、每个阶段都有与学生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训练内容;二是每项训练都有可检测的目标,训练效果如何,教师、学生都很清楚,某一项不达标可以及时强化训练。这些,是目前初中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都无法比拟的。
三、教学方法独断
可以肯定地说,每一位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可收效呢?不说,教师们自然也心知肚明。
指导、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
作文指导的目的是什么?开拓写作思路、激发写作欲望、提出写作要求。可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只完成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只有硬性要求,至于学生愿不愿写、会不会写却很少在意。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作文指导是失败的。
作文批改是教师耗时最多的一个环节,也是收效最低的一个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极大的反差呢?我们不妨回放一下作文批改的实况:
一、大权独揽。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自己批改作文,很少把批改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可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这种独断专权式的批改。
二、不容置辩。教师的批改如同皇上的圣旨,无论褒贬,一旦下来,学生只能“谢主龙恩”。
三、惜墨如金。很多教师在评判学生作文时都写得太简单、太笼统、太抽象,如“不具体”、“不生动”、“不真实”、“不恰当”、“跑题了”、“太平淡”等等,至于怎样才具体、怎样才生动、怎么才不跑题,学生不得而知。更有甚者,教师的评语只有一个分数或一个“阅”字。
四、求全责备。每次作文都对学生提出许许多多与当次作文训练重点有关或无关的要求,这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的通病,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无所适从。我曾经跟语文教师说过这样的话:假如你这次作文训练的是如何写人,学生只要把人物的特征写出来了,哪怕还有错别字、错病句,你也不妨给他满分。可没有教师敢这样做。
作文讲评,应该是最精彩、最能触动学生也最受学生欢迎的。可调查结果显示,依然有近60%的学生觉得作文讲评对自己触动不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太霸道,几乎每次作文讲评都是教师在自弹自唱、自讲自评,就连学生优秀习作的朗读也由教师包办代替了。殊不知学生真正喜欢完全由教师讲评的只有22%,近80%的学生喜欢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种形式的讲评。
也许我的一些观点有些偏激、一些言词过于尖锐,但我的用心绝非有意贬损我们原本当之不易的语文教师,提出是为了引起注意。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共同探讨初中作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第四篇:执行难究竟难在何处
执行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工作又是法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困扰着法院工作的就是“执行难”问题。如何解决“执行难”已成为各级法院的大问题。党中央对此也十分关注,曾以文件转发地方各级党委,并引起地方各级党委的重视。但是,“执行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顽症在哪里,笔者以办案的亲身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执行难”难就难在因素多,使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难以实现。这些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当事人经营风险意识不强,从而导致许多资金有投入而无产出;二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盲目发展企业开发项目,举债建企业办厂子,经营自主权不到位,在经济活动中超过其责任能力时不愿承担责任;三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当事人的诚实信用理念不强,法律意识谈漠,欠债不还,能逃则逃;四是一些地区的政府和部门大局意识差,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从局部利益出发,干扰法院的执行工作;五是有些执行人员的执法水平不高,执行方法和作风简单粗暴,使社会各界对法院的执行工作不理解或不支持。究其造成“执行难”的具体原因,还要从具体现象谈起。现象之一: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政府部门以提~部职工生活福利为名,盲目发展企业开发新项目,在没有资金、没有经营管理人才的情况下,大肆办公司和经济实体,结果有的企业建成就停产;有的企业有产品无市场;有的企业产品质量低劣;有的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这些企业盈利少,亏损大,遗留一大批债务。这些企业大部分歇业,或已破产,或无资金周转,根本无力再恢复生产。现象之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决定企业的生存,以“脱钩”或以改制为名逃避债务,或将几个企业的有效资产统一重组为新的企业,留下“空壳企业”应付债务。就是人们常讲的“空房子、空桌子、空戳子(公章)、空帐户、空架子”的“五空企业”。这些企业的主管部门多半是政府。这些政府部门还债意识差,拒不履行义务,学法、守法意识淡薄,对法院的执行采取拖、躲、顶、缠的方法,有的还以政府是行政机关无钱还债为由,拖延执行;有的政府机关领导人长期不与执行人员见面,只派无职无权的人与执行人员周旋;有的直接抗拒法院的执行,传票拒绝收、谈话拒签字。有的被执行单位借助一些不明~的上级领导向法院施加压力;有的利用上级领导机关或领导人向法院说情,一味强调协调;有的政府机关领导自以为是人大代表就为所欲为,量法院对他难以采取强制措施;有的政府机关自以为级别比执行法院级别高,通过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向上级法院打招呼。这就使法院在执行中左右为难,从而使大量的“涉府”案件难以执行。现象之三:有些债权人自己风险意识淡薄,出现风险后,在某种程度上,它把人民法院从审判机关的位置演变成了他的“债务人”,把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一些经营风险转嫁成为法院执行工作的压力,以交诉讼费为由,要法院为债权人背负和承担经营风险的包袱,使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不堪重负。现象之四:被执行人难找,为一件案子往往找被执行人要跑上几十趟,有的即是找到了人也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说找人难,那么找被执行人的财产就更难。在执行过程中,有些被执行人采取赖帐、拖帐、躲债、逃债的方式,使申请人的权利不能及时兑现。久而久之,债务人比债权人狠,抗法事件频频发生,法院的权威不屑一顾,判决书如废纸一张。导致有些债权人认为到法院打官司不如“黑道 ”来得快,从而使法律削弱了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功能。综上所述,引发“执行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执行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采取多种解决问题手段。“执行难”问题能否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更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全面履行宪法赋予的审判职能和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系到国家尊严和法制的统一。只有解决“执行难”,人民法院维护司法公正的权威才能得到最终体现。
一、执行工作不是单靠法院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把普法的重点放在培养和树立法律权威意识上来,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头脑里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尊重法律,服从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法律意识的加强、守法水平的提高,必然对全社会的法制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执行工作离不开党委领导和人大的监督。积极主动地争取党委的领导、支持和人大的监督、帮助,使党委、人大及时了解法院执行工作的情况,帮助解决执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贯彻中央11号文件精神,坚决抵制和消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扩大执行工作的社会效果。
三、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讲求执行艺术,以提高执行质量、效率和效益。在执行中,要有不为权势所屈的信念,坚持法律宣传、说服教育,依靠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要依法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执行措施和执行手段,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司法公正。总之,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其职责是以审判的形式,依法确认纠纷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可能的前提下,确保所确认权利义务的实现或履行。案件的执行,关键在于被执行人有没有履行能力。其实部分经济纠纷案件权利人不能实现权利,正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必然存在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引起纠纷就成为案件,一部分通过法院审判和执行,权益能够得到维护实现,另一部分法院虽然确认了权利,但仍不能实现,这样的结果迫使经营者必须及时总结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尽量减少风险,减少纠纷,从而减少损失。因此,部分案件的权利人不能实现权利正是其经营不善或自己不慎所应承担的苦果,从而要纠正那种法院的执行工作就是实现当事人的债权的思维方式。在执行工作中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促使法院执行工作逐步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促进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执行难究竟难在何处
执行难究竟难在何处
执行工作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执行工作又是法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困扰着法院工作的就是“执行难”问题。如何解决“执行难”已成为各级法院的大问题。党中央对此也十分关注,曾以文件转发地方各级党委,并引起地方各级党委的重视。但是,“执行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顽症在哪里,笔者以办案的亲身体会
谈谈自己的看法。
“执行难”难就难在因素多,使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难以实现。这些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当事人经营风险意识不强,从而导致许多资金有投入而无产出;二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盲目发展企业开发项目,举债建企业办厂子,经营自主权不到位,在经济活动中超过其责任能力时不愿承担责任;三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当事人的诚实信用理念不强,法律意识谈漠,欠债不还,能逃则逃;四是一些地区的政府和部门大局意识差,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从局部利益出发,干扰法院的执行工作;五是有些执行人员的执法水平不高,执行方法和作风简单粗暴,使社会各界对法院的执行工作不理解或不支持。
究其造成“执行难”的具体原因,还要从具体现象谈起。现象之一: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些政府部门以提高干部职工生活福利为名,盲目发展企业开发新项目,在没有资金、没有经营管理人才的情况下,大肆办公司和经济实体,结果有的企业建成就停产;有的企业有产品无市场;有的企业产品质量低劣;有的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这些企业盈利少,亏损大,遗留一大批债务。这些企业大部分歇业,或已破产,或无资金周转,根本无力再恢复生产。现象之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决定企业的生存,以“脱钩”或以改制为名逃避债务,或将几个企业的有效资产统一重组为新的企业,留下“空壳企业”应付债务。就是人们常讲的“空房子、空桌子、空戳子(公章)、空帐户、空架子”的“五空企业”。这些企业的主管部门多半是政府。这些政府部门还债意识差,拒不履行义务,学法、守法意识淡薄,对法院的执行采取拖、躲、顶、缠的方法,有的还以政府是行政机关无钱还债为由,拖延执行;有的政府机关领导人长期不与执行人员见面,只派无职无权的人与执行人员周旋;有的直接抗拒法院的执行,传票拒绝收、谈话拒签字。有的被执行单位借助一些不明真相的上级领导向法院施加压力;有的利用上级领导机关或领导人向法院说情,一味强调协调;有的政府机关领导自以为是人大代表就为所欲为,量法院对他难以采取强制措施;有的政府机关自以为级别比执行法院级别高,通过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向上级法院打招呼。这就使法院在执行中左右为难,从而使大量的“涉府”案件难以执行。现象之三:有些债权人自己风险意识淡薄,出现风险后,在某种程度上,它把人民法院从审判机关的位置演变成了他的“债务人”,把市场经济所产生的一些经营风险转嫁成为法院执行工作的压力,以交诉讼费为由,要法院为债权人背负和承担经营风险的包袱,使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不堪重负。现象之四:被执行人难找,为一件案子往往找被执行人要跑上几十趟,有的即是找到了人也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说找人难,那么找被执行人的财产就更难。在执行过程中,有些被执行人采取赖帐、拖帐、躲债、逃债的方式,使申请人的权利不能及时兑现。久而久之,债务人比债权人狠,抗法事件频频发生,法院的权威不屑一顾,判决书如废纸一张。导致有些债权人认为到法院打官司不如“黑道”来得快,从而使法律削弱了保障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功能。
综上所述,引发“执行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解决“执行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采取多种解决问题手段。“执行难”问题能否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更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全面履行宪法赋予的审判职能和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关系到国家尊严和法制的统一。只有解决“执行难”,人民法院维护司法公正的权威才能得到最终体现。
一、执行工作不是单靠法院自身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把普法的重点放在培养和树立法律权威意识上来,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头脑里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形成尊重法律,服从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法律意识的加强、守法水平的提高,必然对全社会的法制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执行工作离不开党委领导和人大的监督。积极主动地争取党委的领导、支持和人大的监督、帮助,使党委、人大及时了解法院执行工作的情况,帮助解决执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认真贯彻中央11号文件精神,坚决抵制和消除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扩大执行工作的社会效果。文秘114版权所有总之,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其职责是以审判的形式,依法确认纠纷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可能的前提下,确保所确认权利义务的实现或履行。案件的执行,关键在于被执行人有没有履行能力
。其实部分经济纠纷案件权利人不能实现权利,正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必然存在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引起纠纷就成为案件,一部分通过法院审判和执行,权益能够得到维护实现,另一部分法院虽然确认了权利,但仍不能实现,这样的结果迫使经营者必须及时总结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尽量减少风险,减少纠纷,从而减少损失。因此,部分案件的权利人不能实现权利正是其经营不善或自己不慎所应承担的苦果,从而要纠正那种法院的执行工作就是实现当事人的债权的思维方式。在执行工作中一定要走群众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促使法院执行工作逐步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促进改革、维护社会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