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讲话稿的起草艺术
讲话稿的起草艺术
日期:2013-11-04 09:23:00作者: 来源:人民论坛网
来源: 人民论坛网 作者: 王德工
作者王德工资料图片
文稿起草是研究室系统公务员的基本功。就象部队应该“能打仗,能打胜仗”一样,我们研究室就得“能写稿子,能写出好稿子”。研究室写稿子,特别是写领导署名的稿子,既要满足决策部署工作的需要,又要体现领导者的个性特点,加之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到点就要交,回旋余地小,是一种“刚性”很强的工作。天地周而复始,工作年复一年,稿子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常新常写、常写常新,是一种形似重复而实则与时俱进的工作。按照人民论坛“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的要求,试着梳理几点写稿子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选准角度,解决布局谋篇问题;研究材料,解决提炼概括问题;分析材料,解决逻辑层次问题;用好材料,解决平淡乏味问题;创造条件,解决系统支撑问题;自强不息,解决工作激情问题。
选准角度,解决布局谋篇问题
搞调查研究,难在选题。写讲话稿,难在角度。能否根据情况的变化、工作的要求、领导的风格,选准角度,解决好布局谋篇问题,往往决定着稿子的成败。
选准角度是前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解决什么问题讲什么话。选角度的过程,本质上是明确写作意图的过程。写领导讲话稿,就要从领导的角度、领导的立场,去想去写去发表高见。因此,要站得高,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从纷繁杂乱的现象中,捕捉事物的本质,有的放矢,展开议论,作出部署;要看得远,做一个有“提前量”的参谋,领导未谋我先思,等在领导思想的路上,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研究,在现实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部署:要讲得准,在研究材料、消化材料的基础上,把方针政策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供领导决策。
布局谋篇是关键。在选好角度的前提下,布局谋篇,写好提纲,是主笔的职责。以什么样的结构体现写作意图,用哪些材料说明问题,选哪几个人参与写作,乃至各环节交稿时间的衔接等等,都是主笔要考虑好的。按照拟定的提纲和主笔意图,分工写作,是其它执笔人的任务。在分工写作中,也要注意把握好自己的角度,可以有创意,但必须服从布局谋篇的总体要求。假如执笔人对写作意图没能领会好、揣摩准,即便洋洋洒洒,妙语连珠,也只会像古代俗话所说的“干活不问东,累死也无功”。
研究材料,解决提炼概括问题
论文是论点的集成,没有论点不成文章。任何一篇好文章,都不会是材料的堆砌。起草
领导讲话稿,既要注意大量掌握材料,解决没有内容的问题,又要注意从材料堆里走出来,解决好观点提炼问题。积累材料是基础,概括提炼是关键。是否具备概括提炼能力,是我们能力席位设计的核心内容。提高概括提炼能力要靠长期的实战锻炼,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首先要掌握材料。只有掌握了真情况,才能得出真结论。我们有些文稿之所以观点不够准确,关键是对实际情况了解不深、不透,缺乏翔实的第一手情况,有的甚至闭门造车,结果“牛头不对马嘴”。现在,我们了解情况的渠道很多,有媒体,网络,还有各级各部门报送的调研信息。我们要重视利用这些信息渠道,但也不能囿于其中。比如现在网络很发达,但网络信息失真问题也很突出,如果单纯把网络信息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南辕北辙。
第二要研究材料。搞清楚讲话背景、工作阶段、起点位置,弄清楚下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上级有何部署、本级有何打算,然后才可以站在新的起点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确保指导工作符合实际,促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第三要突出重点。一项工作往往由互相关联的若干环节构成。做具体工作的同志常常希望领导多讲一点,而往往领导演讲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从众多环节中选出重要环节,突出重要工作,展开论述。取舍的思路有几种,一是按职能选择,把属于领导必须讲的优先选出来;二是按时间选择,把此时此刻必须讲的优先选出来;三是按缓急程度选择,把当前最需要推进的工作选出来。少而管用的讲稿,往往是重点突出的、抓住关键环节的,也是受领导和听众欢迎的。
第四准确表达。讲话稿用语的要领是“准确”二字,准确表达方针政策、准确体现领导意图、准确运用材料典故。与文学作品、科研文章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准确表达领导意图。要简明扼要。简,才能明。别人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不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语言应该是十分朴实的,是什么就讲什么,不需要太多的形容词、副词、介词、转折词去修饰。
分析材料,解决逻辑清晰问题
眉毛胡子一把抓,肯定不是好文章。材料的无逻辑堆砌,讲起来、听起来,肯定是一种痛苦。通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条分缕析,把论点、材料按工作逻辑渐次展开,才能写出好稿子。写稿子的人,都应当读一点逻辑学,努力做到正确使用概念、准确作出判断陈述、有效进行推理论证。推荐大家读人民日报今年6月4日学术随笔:逻辑学有什么作用,作者李志昌。
概念要准确。这是逻辑运用三种基本作用的基石。在改稿子生涯中,最怕看的稿子就是逻辑混乱,而逻辑混乱的主要原因恰恰在于概念不清。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正确使用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基础。正确使用概念的要求是,概念要明确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概念内涵要确定,不能混淆概念,更不能偷换概念;要明确概念的语境,不能随意改变概念语境。在社会生活乃至学术研究中,不能正确使用概念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例如,在使用一个概念时,对概念的含义不清楚,思维模糊混乱,不能准确表达思想观点;在讨论问题时,混淆概念甚至偷换概念,各执一端,不仅没有把问题讨论清楚,反而把问题搞得更混乱;随意改变概念语境,把一个特定语境中的概念移植到另一个语境中,导致思想认识混乱。
层次要分明。专业工作者对文章的逻辑有多种建议,如三个“W”: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How(怎么样),五个“W”:when(时间)、where(在哪儿)、who(谁)、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党政机关公文一般是“三段式”:认识、任务、保障;讲话稿离不开这几个大层次,但要注意解决层次混淆、千篇一律、老生常谈三类问题。层次混淆,主要指材料观点的位置不当;千篇一律,主要指老是一种结构,不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老生常谈,主要指总是说同样的话、用同样的材料。
标题要精当。标题起画龙点睛作用,往往几个标题撑起一篇文章,使稿子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为一个整体,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例如:有一年国务院春季农业会议的发言,把汇报内容概括为2个字: 一是加大组织推动力度,突出一个“早”字,切实做到为农服务早谋划、早部署、早到田间地头。接着展开四个层次:目标任务早明确、基础建设早部署、减灾服务早到位、排忧解难早安排;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一个“实”字,努力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各项工作做足、做实、做进千家万户,接着也是展开四个层次:农业补贴按期足额兑现到户、农产品收购政策家喻户晓、农村公益性支出单列到乡村、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落实到项目。“早”和“实”两个词,概括出纷繁复杂的工作,讲者轻松,听着明了。
用好材料,解决平淡乏味问题
运用警句名言,常常可以一语中的、力透纸背。一场报告如果总有几句话让听众记得住、带得走,效果肯定大不一样。像“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老虎、苍蝇一起打”这样的语言,将成为一段历史的印记!
运用成语典故,往往可以引人入胜、过耳不忘。如在笔者服务的一次乡镇企业现场会上,领导选用了“舍金求玉”、“攀龙附凤”两个成语,说明战略、策略的重要性,企业家们听了很受启发,许多领导也给予好评。这里“舍金求玉”指列宁见过的唯一一位美国资本家哈默先生在西部淘金热中卖水发财,“攀龙附凤”指江苏乡镇企业拉长国企产业链异军突起。又如在一次参事、文史馆员、咨询委员工作纪念会上,领导引用了三峡论证的故事来说明咨询可以立大业,引用了美国白宫没有采纳兰德公司情报而误判局势的故事来说明咨询可以定胜败,引用了《史记》记载齐国孟尝君门客冯谖“矫诏以债赐诸民”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来说明咨询可以定生死。这一串典故,把决策咨询工作的重大意义生动地表达出来,会场上鸦雀无声,散会后气氛热烈,与会者带着坐不住的感觉离去。这种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创造条件,解决系统支撑问题
写稿子遇到最大的难点是信息不对称,与服务对象的信息量相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掌握得太少了。解决这个难题,不但要靠“笔杆子”自己努力,而且离不开人力、物力、资讯、制度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撑。
第一是人才支撑。人才是成就事业的第一要素。高水平的文稿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服务对象要高度重视和支持秘书班子队伍建设,投入一流人才,提供一流条件,打造一流团队,追求一流服务。
第二是资讯支撑。从外部运作机制上讲,要考虑到服务对象的特殊要求,在看文件、听
会议、用网络等方面,为秘书班子提供方便;从内部运作机制上讲,要善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以众人之智应一人之需,集小成为大成,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三是制度支撑。以决策服务满意度为核心,建立绩效评价标准,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以决策服务转化率为核心,建立工作研究激励机制,对工作研究成果进行考评和奖励,形成围绕决策需要搞研究的正确导向;以工作实绩为核心,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调配制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以及“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的人才使用格局。
自强不息,解决工作激情问题
从事任何工作,要想做好,没有激情是不行的。《周易》中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工作激情从何而来?
一是要自重,主要从岗位职责来讲。只要在岗,就必须对履行岗位职责充满激情;否则,我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开封府有一块石头,正面写着“公生明、廉生威”,背面刻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可虐,上天难欺”,朱镕基总理曾多次引用。欧美一些国家公务员手册扉页上也印着“竭诚为纳税人服务”。我们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看透岗位性质与自己的使命,才能永葆前进的激情和动力。
二是要自尊,主要从价值取向来讲。一个共产党员首先应该是一个极富责任心的人,人这一生应该充满激情、饱含责任感地去干好每一件事。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顺利时要有激情,挫折时更要有斗志。有一年到汉江调研,看到有个景点叫“沧海桑田”,不见阳光的溶洞里,借着暗淡的灯光,也长出绿茵茵的一片蕨类小植物,就好似“给点阳光就灿烂,少点阳光也能活”,人生同样需要这种顽强的生命力。
三是要自省,主要从正确对待自己来讲。个人能力再强,也只是大千世界的沧海一粟,只有虚怀若谷,常怀自知不足之心,才能永葆前进的激情和动力。受世人崇敬的周恩来,一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20世纪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与电影演员们会面,在亲切交谈中,有同志热情向他建议:“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 可他回答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让活着的人们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这个例子生动地表明,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断自省以求自知。
真正的大文章家,由政治家、思想家出身的多,而专攻文章,以文为业的反倒少。如《岳阳楼记》以传统的文字,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上下千年,唯此一文。作者范仲淹不是职业作家,而是屡屡失意而终不悔的政府改革派官员。正是由于确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追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百折不挠地投身于改革,而又拥有高超的文字表达艺术,才创作出千古不朽的佳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公务员也应当是最有条件出佳作的,我们应当对文稿起草工作充满信心。
谈谈写作修养的几个问题
日期:2013-10-18 08:48:00作者: 来源:山东宣讲网
原标题:与青年干部谈写作修养
刘春鹏 吴秉忱
写作与每一位干部的学习、工作都息息相关。它是干部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开展工作的一种手段,是做好工作的必备条件。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工作才有做好的希望,理论也有学好的希望。”(《文化课本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论学习语文》,1961年版第25页)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邓小平文选》1938一1965年第l45一146页)特别是青年干部,肩负继往开来之重任,但由于诸多原因,写作的水平亟待提高。因此,本文想就如何加强写作修养、提高写作水平问题,与广大青年干部共同探讨。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脑力劳动。所谓写作水平,不仅仅是掌握文体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是作者思想、理论、生活、实践能力和各种知识、技巧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有的作者对各种文体的定义、特点、写作方法等能够说得头头是道,但一遇到反映具体问题的文章却常常感到无从下笔,这涉及到作者的诸多素质问题。例如“破共产主义渺茫论”,这是一篇驳论性的议论文,作者对写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并不缺乏,但却不知如何去“破”。这里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作者思想上坚信共产主义吗?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了吗?作者对于社会发展史,尤其是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实践了解吗?作者对于实践中产生“渺茫论”的背景、原因认识清楚了吗?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破“渺茫论”。由此可见,写作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只有全面提高作者的素质,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才能写好文章。具体说,写作修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素养
“做文先做人”。做人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的一面镜子,它常常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品德、立场、观点、感情、禀性和见识。鲁迅先曾言:“我认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已集·革命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08页)毛泽东、鲁迅之所以能写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刻苦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有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而那些“翻着筋斗的小资产阶级,即使是在做革命文学家,写着革命文学的时候,也最容易将革命写歪”。(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35一236页)由此可见,作者的世界观至关重要。立场观点、是非观念、道德情操的正误高下,是决定文章写作成败的关键。干部写作,尤重于思想修养,更需站稳革命立场。因为干部写作的文章常常与自己的工作相联系,其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较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较大,因此,没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就难以写出质量较高的文章。
二、理论素养
正确的理论是革命的先导,也是写好文章的根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从事写作必不可少的。一个思想上坚信共产主义的人,如果理论上浅薄,仅凭朴素的感情,就难以有力地破“共产主义渺茫论”;一个赞成改革开放的人,如果理论上浅薄,也难以有力地论述改革开放的重要与迫切。理论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以某种原理论证一个观点,批驳一种谬论,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学习理论可以促进世界观的改造,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更高的境界;可以指导实践,使人们在实践中从事新的探索;可以预见未来,使人们的工作有远大的目标。同时,理论水平提高了,思想认识上升到高层次,不仅能写好文章,而且对任何事物的观察认识都能居高临下,这对于做好各项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一个革命干部不能像个“事务篓子”,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要认真读马列的书、毛主席的书,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各个学科领域的理论著述。只有理论素养提高了,文章才能写好,工作也才能做好。
三、知识储备
写作离不开丰富的学识。丰厚的知识储备对于写作十分重要。古人说:“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说明阅读学习、增强学识与写作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博览群书,通古知今,知识极其丰富。写作需要知识广泛、多面,除了书本知识之外,还有生活实践知识。有许多知识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必须通过生活实践去获取。对此,鲁迅曾深有感触地告诫青年作者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致颜黎明》,《鲁迅书信》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82页)鲁迅先生这段话深刻阐述了广泛占有知识的重要,为写作而写作,放弃其他知识的学习,写作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广泛涉猎,博学多识,作者的思路才会开阔,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四、生活阅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脱离生活的写作是闭门造车。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卷下)没有广博的见闻,没有深入的生活,没有真切的感受,靠凿空结撰,面壁虚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水塘,就像打开了一面镜子,天色云影映入塘水,一齐徘徊荡漾,要问这塘水怎能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生活与写作的关系道理也是这样。生活的源头活水是写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生活阅历的深浅直接影响着写作的成败。没有工农的生活,难以写好工农;没有学生的生活,也难以写好学生。因此,要写好文章,就必须深入生活,学会观察、体验,学会积累、总结。没有生活,就不能获得生动丰富的写作材料;阅历浅薄,就难以写出根深叶茂、意深理明的好文章。生活处处都有,在这里,关键是作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从浩瀚的生活中撷取富有光彩的浪花,以高度的敏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大量直接或间接获得的材料中归纳具有典型意义的论题,提炼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从而使文章能写到深处,表出新意。只有来于生活的文章,才能指导生活实践。要想写出对生活、工作有指导意义的好文章,可谓舍深入生活则无路可走。
五、勤奋实践
写作无捷径可走,勤奋是成功之路。因为文章是写出来的。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但就是不肯勒奋写练,那么好文章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写、写、写„„读不屈不挠地、顽强地写”,(俄.契诃夫语)才能日就月将,真正掌握写作规律,提高水平。对此,许多文章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鲁迅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致赖小其》,《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3页)有人曾问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他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为之,自工。”(汤云孙辑《东坡志林》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论学习语文》1961 版第105页)清人唐彪说得更加明确:“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若荒疏之后作文艰难,每日即一篇半篇亦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也。”(《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论学习语文》1961年版第106页)写作只有勤奋实践,才会熟中生巧,古今中外文章大家,无一不是勤奋刻苦成才的。总括名人成功的“秘诀”,乃是一个“勤”字。名人成功的 “五诀”,应对我们的写作实践有所启发。
五勤:眼勤看,脑勤动,腿勤跑,口勤问,手勤记。这是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踏上写作道路之后所坚持的条规,也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诀窍”。
五到: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这是我国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读书之法。鲁迅先生自幼讲究学习方法和效率,他把要求自己读书的“五到”写在书签上,用以自勉。
五多:多谈,多想,多比,多用,多记。这是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平时所用的功夫。为了写《月球探险记》,他认真研读过500多册资料。
五心:开始工作有决心,碰到困难有信心,研究问题要专心,反复学习要耐心,向人学习要虚心。这是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总结自己一生成功的“秘诀”。
当然,写作要规范行款格式,标点使用、文字的使用都要规范化,另外诸如语言通顺、明白,文体归类得当,拟制写作提纲等,也都要讲求规范。
要做到写作规范,顺利过“关”,必须一开始就养成良好习惯。写作习惯很重要。
第二篇:如何起草领导讲话稿
如何起草领导讲话稿
写领导讲话稿要弄清楚三个问题,给谁写、写什么、怎样写。所以要做到“三研究”,研究人、研究事、研究文。
准确把握领导意图
邓小平同志指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深刻揭示了文稿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性。起草领导讲话稿是秘书人员服务决策和辅助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夫的重要途径。
让领导满意是起草领导讲话稿的首要标准。只有领导点头了,才算是“大功告成”。想让领导认可,就一定得研究领导。可以说,准确把握领导意图是写好领导讲话稿的关键环节。跟领导。把握领导意图最好能跟随领导。跟会议。领导的思想系统地“晒”在会议报告中,所以我们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时,总是说主要精神在主要领导的讲话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领导的思想还往往流露在脱稿讲的那些话里。跟调研。领导的闪光思想很多“露”在调研考察中。一如水遇石而激起浪花,领导思想与基层实际一“碰撞”,常有“金光闪烁”。跟接访。领导出访接访,常有新的思想“进进出出”,包括餐桌上,茶几上,处处留心必有所获。
需要强调的是,跟着领导跑,不能“甩手甩脚跑”。不管领导安排没安排,要求没要求,相机、录音笔、笔记本都是应该带的,只要没有特殊交代,领导“开讲”就“开录”,回来后整理成文,特别是对领导脱稿发挥的内容,要进行“再消化”,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对把握领导意图很有帮助。同时,跟领导的过程中,精彩的观点要记,典型的事例要记,重要的人名地 1
名事名要记。这是跟领导的责任。
找领导。很多写领导讲话稿的秘书尤其是一般秘书不可能总是跟着领导跑,接受的是来自领导们二传甚至三传四传过来的指示。这种情况下必须自觉主动地“找领导”。找动态新闻。领导“讲”到哪里,秘书就“追”到那里。电视新闻、报纸新闻、网络新闻,特别是领导下基层的当地媒体新闻,一定要看。找会议资料。自己不能参会,就让会务组的同志留套会议资料,会后仔细学习。找讲话文件。重要讲话肯定会发文件或者发“通报”,有的还会在网上发布,这些必须找来学习。特别是遇到新领导上任,要想熟悉人,必先熟悉文,应该主动地寻找领导原来任职时的讲话材料学习研究。平时注重积累,建一个资料库。把所服务领导的资料都放进去;建一个思想库,把领导的思想整理后放进去;建一个思考库,把自己学习领导讲话的心得体会连同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思考都放进去。
帮领导。秘书工作者的参谋助手作用很大程度体现在帮领导上。帮领导准备思想。有位老政研人教导我,“要把最好的粮食卖给国家,要把最好的思想贡献给领导”。准备的不一定有用,但多少给领导以参考、以启发。帮领导发掘思想。领导要讲话了,稿子怎么写是给办公室的一道题。这种情况下,要积极主动地请示领导,求得更多、更明确的指示,然后按照领导指引的“大方向”前进,向领导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发掘。如果能和领导坐下来商量研究最好,当面接受领导意见,大胆提出自己想法,互相交换、互相启迪、互相促进,一起深化思想、细化内容、具体化提纲。帮领导拓展思想。领导有指示或者批示,其思想可能来自一个点、一件事、一个方面或者一个阶段,这种思想需要秘书进一步做好点和点的链接、事和事的整合,需要方方面面通盘考虑、短期中期甚至长远谋划。帮领导完善思
想。把模糊的弄得更清晰,把零碎的弄得更完整,把片面的弄得更全面,把断层的弄得更系统。
“当”领导。我们常说一句话“关起门来当领导”,又说“平常学领导,写前问领导,写时当领导”。写领导讲话必须把自己摆在领导位置上,千万不能把自己当秘书。给谁写就是谁,如同演戏,演主席就是主席。我理解,一把手讲话应有“五度”:宏观把握有高度;全局谋划有广度;长远考虑有跨度;理论升华有深度;措施得力有强度。
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讲什么事就要研究什么事,但也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应以所讲事情为中心,全方位、立体式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回到事情本身上来,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看上头。上情要看准。主要看什么?看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从这些报告中找到大方向,大原则、大目标、大举措、大政策。看领导同志最新的讲话精神。要通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地方晚间新闻、人民日报和地方党报,密切关注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行踪及相关讲话,重点关注他们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看相关会议的文件材料。在不违反保密纪律的前提下,与自己研究工作相对应、相联系的上级会议材料都要尽可能搞到手,认真学习,深入分析,切实把握其重点、特点和亮点,把握其原则、举措和要求。看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写什么就看什么,很多现实的大问题,早就是专家学者的大课题,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专家”立上头。有针对性地看点理论著作,会增加讲稿的“高度”和“深度”,增加决策的“科学”和“理性”。
摸下头。下情要摸清。走路只朝天上看是要摔跟斗的,必须看着地面走。下情何处来?从调查研究中来。正如一位领导同
志所说,“准备会议、准备文件,都应把功夫用在调研上,这是很值得吸取的一条重要经验”。围绕写好领导讲话稿开展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写好领导讲话,是我们以文辅政的必然要求。从平常资料中来。基层刊物、基层简报、基层文件、基层领导讲话、群众来信都要看,并且要分类留存,最好还作些笔记。从经常联系中来。有意识地结交一些基层的朋友,多和主职干部交朋友,多交一些有思想、讲真话的朋友,要写讲话了,提几个问题群发给大家,让基层的“源头活水”欢快地流淌进来。从专题座谈会上来。可召开专题座谈会,请基层的同志提前作些准备,有个书面材料更好,会上请大家畅所欲言,放开讲,实事求是地讲,既讲成绩,也说问题,还提意见建议。如果不方便召开这样的会议,可以只让下面报材料上来,把要说的都写进去。专题座谈会也可以开成专家座谈会,请市县内外或者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专家们来聚一聚、碰一碰,听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这对搞好工作、写好讲话都是极有帮助的。观外头。外情要了解。俗话说,不看不比,沾沾自喜,一看一比,相差万里。写领导讲话稿,要有比较意识,要习惯“观外头”。怎么个观法?学习考察。开门写讲话,不仅要开门走下去,还要开门走出去。委托调查。不能事事去考察,可以委托搞调查。请外地同行就地搞调查,请基层干部外出搞调查,还可请专门调查机构帮助搞调查,把要求说清楚,“借鸡下蛋”,一样“为我所吃”、“饱我口福”。调阅材料。这是一种很便捷的向外学习方法。想要了解什么,直接找人家要什么。媒体查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向外学习的途径。报刊、网络多种平台供我们阅读学习,尤其是网络,手指轻轻一点,世界尽现眼前。农村有句话:“出门多低头,进门有柴烧”,平常多剪些粘些,分类收些储些,写的时候再查些搜些,大概可以满足一些写稿需
求。
找前头。历史的情况要熟悉。毛泽东同志曾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他提出“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前头,就是要系统地、发展地、变化地看问题,搞清问题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寻找其中的经验教训,挖掘里面的本质规律。查档案材料、看历史文章、访问老同志都是找前头的方法和途径,比这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历史,解剖过程,得出指导当前工作的有用结论。
想后头。要从长远考虑问题。我们写领导讲话既要用显微镜解剖问题,更要用望远镜瞭望问题,绝对不能患近视病。有时候要跳出问题想一想,从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从多个方面想一想,像下棋一样,走一步,看几步,不要随意落子。要顺着领导的目光方向,寻找领导的兴趣热点,思考领导未来讲话中的重大事情,尤其是事关区域发展的战略构想、涉及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政策措施,从长远的角度,自觉地向干部群众请教,主动地向专家学者咨询,广泛地吸收各方面意见,以便写作前、写作中“有理有据”地跟领导汇报和讨论。
把握好度。度的把握是研究问题的应有之义。把握好对重大事情和敏感事情的态度。需要集体研究决定的事情不要抢先作主,自己把握不准的事情不要匆忙表态,暂时没有整明白的事情不要急于亮牌,正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事情不要轻下结论。同时,又要有担当、有魄力、有胆识,不能在必要时不敢拿出鲜明态度,更不能关键时候缩手缩脚。把握好对形势与任务的分析。从整体大局上、从战略高度上、从发展方向上认清情势
和态势,看到优势和强势,了解弱势和劣势,看到机遇,也看到挑战。不可高估形势,让人盲目乐观;也不可低估形势,让人看不到希望。把握好对前任工作和过去成绩问题的评价。这是每位新上任领导都必须正确面对的课题,包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有一个客观准确评价问题。一概否定不会有,一味唱赞歌也不好,恰当地评价、理性地扬弃是我们应取的态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把握好讲理讲情与表扬批评的分寸。领导讲话要有理论性、思想性,要高屋建瓴,但也要有感情、有激情,切忌虚情和矫情。涉及对人和事的表扬与批评,要注意准确把握分寸,不可过重或过轻。大的会议上一般不对具体的人和事作表扬批评,一般表扬只点到集体,批评只点到现象,特别优秀和特别严重的可点到个人。大会的表扬批评要把握分寸,要注意平衡,要掌控效果。
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勤奋是立足之本,研究是优秀之源,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人往往容易脱颖而出。我认为,研究工作有四大主体——讲话的领导,基层干部群众,专家学者,还有写作者自己。应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主观的抽象分析”;坚持走群众路线,反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孤立地僵化地看问题。研究工作可以采用“三四五研究法”——在对讲话材料的研究上,去伪存真选有用的材料,去粗取精选典型的材料,去同求异选特色材料;在对讲话思想的研究上,由前到后系统地看,由内到外比较地看,由点到面全面地看,由表到里本质地看;在对讲话措施的研究上,说自己的话有思想性,解决现实问题有针对性,代表前进方向有科学性,指导全局有普适性,“跳起来摘挑子”有可行性。
第三篇:合同起草的艺术
合同起草的艺术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权利义务的协议,是交易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关于交换的合意。市场经济社会,合同无处不在,法谚所谓“契约的总和即为市场”。因此,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合同打交道。但是因合同分歧或违约引起的诉讼或仲裁成本甚高,甚至可能吞噬交易本身为当事人双方带来的利益。
在针锋相对的诉讼中,合同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意味着潜在的输或赢,可谓一字千金。合同文本起草的好,会抑制对方的诉讼冲动,或者在将来的诉讼中抢占先机。因此合约人员在合同起草时应把握小心谨慎和深思熟虑的原则,以避免公司陷入诉讼负累。以下具体分述:
一、合同结构
一份完整的合同通常可以分为标题、序文、定义条款、主文条款、结尾等五大部分,释义如下。
1、标题
合同标题直接说明了交易的性质。尽管当事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合同各个条款来确定,标题无实质影响,但为方便辨识,应据合同性质为其冠名,比如“北京新保利大厦土方工程分包合同”,以保持合同标题与合同内容的一致性。
2、序文
在合同标题之后、合同条款之前通常会先有一段序文,目的在于简略介绍合同规范内容之人、事、时、地、物等背景,让人在阅读合同前先有个基础认识和心理准备,同时也是介绍合同缔结的背景。序文包括两部分,即开场白和鉴于内容。
关于开场白,说明合同双方当事人姓名或名称及简称、当事人住所或主营业所、公司法定代表人等基础信息,相当于陌生人首次见面时互致自我介绍。该部分自我介绍,看似简单,实际非常重要,均为合同法中规定的必备的实质性条款。
关于鉴于,是由数个以“鉴于”字样开头的句子组合而成,表明当事人乃是基于对诸如双方主体资格、资质、或经营业绩、订约目的、订约背景等事实的共同认识或特定认可,方签署此合同。鉴于内容一般不对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作具体规定。
3、定义
定义是合同中很重要的部分。将合同中不断出现的特定概念用简单的一两个字代替,可以提升合同语言的精确性,而且避免重复冗长的叙述占去太多不必要的篇幅,减轻阅读负担。
4、主文
主文是合同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与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最直接、最密切的牵连,比如分包合同中的价格条款、支付条款和分包工程范围等,采购合同中的标的物种类、数量和单价、交货方式和交货地点等。主文条款一般分为特殊条款和格式条款。
特殊条款是特定性质的合同中才会出现的条款,是合同的个性条款,比如合资合同中的董事会组成、出资比例等,在抵押或保证合同中就不会出现该类条款。相反,诸如抵押担保范围和抵押期限等约定则属于抵押合同的个性条款。
格式条款指的是不论合同性质如何,几乎所有的合同中都会记载的条款,例如不可抗力、争议解决、法律适用、合同转让、合同生效等条款。格式条款一般为预制,使用时视具体情形作相应调整。
5、结尾
合同的结尾包括签字栏、签署日期、公证词、附件等。在制作签字栏时,应在合同文本中打印签字人姓名,以利于签字体潦草时对比辨认。
二、与谁签约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商场如战场,交易亦如此,因此交易前非常有必要查清“敌人”底细,以降低签约风险。
1、注册地址
在中国,公司的注册地址就是其住所。住所具有特定的法律含义,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中国采取住所单一主义,自然人或法人只能有一个住所,但可能有多个居所或多个办事机构。法人的住所属于登记必要记载事项,法人住所应以营业执照登记记载为准。住所往往与法院管辖权联系在一起,根据中国法律规定,如当事人无特别约定或无专属管辖情形下,一般适用“原告就被告”的司法管辖原则。
在合同会签过程中发现有的合同把中建总公司的住所写成麦子店街(略),这是不准确的。总公司的住所应当是三里河(略),麦子店街是其营业所在地,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地址,因为地址的概念相对模糊,可以指住所,也可指公司主营业务所在地。
2、签约对象主体性质
此处所谓主体性质指的是签约对象的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还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是普通合伙还是有限合伙,或者是个人独资企业?这里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公司法》,而全民所有制企业适用《企业法》,普通合伙成员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而有限合伙中普通合伙人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则承担有限责任(中国目前不允许注册有限合伙,根据美国统一合伙法,有限合伙应至少有一名普通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其投资人以企业资产及其个人资产对外承担无限责任,而且个人独资企业在诉讼过程中可以企业名义诉讼,亦可以个人名义诉讼。
3、公司国籍
该部分条款对于涉外合同非常重要。公司国籍与公司资本制度存在很紧密的联系,目前各国资本制度主要包括授权资本制、法定资本制或者二者的折衷。
英美法系国家一般采用授权资本制,而且这些国家大多没有最低资本额限制,比如英、美两国。根据英美公司法,授权资本制是指公司章程中必须载明公司资本总额,但公司在设立时不必发行全部授权资本,只需部分发行即可,剩余部分授权董事会根据公司经营需要分次发行。所以英美法系公司存在授权资本与发行资本的区别,可能有的公司登记证书上记载资本总额为一亿美元,而实际已发行资本才一万美元,一亿是虚,一万为实。这类公司的极端典型就是离岸公司,即在离岸法域依据该法域的离岸公司法注册成立的公司。离岸公司不允许在离岸法域本土进行经营,即注册地与经营地相分离。现在比较著名的离岸法域如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开曼群岛、库克群岛等。离岸公司资本金要求很低,管理极为松散,对公司股东、董事、和财务状况等也没有信息披露要求,很容易成为“壳”公司,因此与之交易应格外谨慎小心。大陆法系国家则一般采用法定资本制,即公司在设立时,必须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公司资本总额,并一次发行,全部认足或募足,否则公司不得成立。但是关于认购股份价款是否应一次性缴付,各国存在不同的规定。中国实行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即一次发行、一次认购、一次缴付,只有对外商投资公司例外允许分期缴纳。
当然,注册资本只是衡量一个公司清偿能力的重要参考,清偿能力和信用最终还是取决于公司净资产,因此不管是授权资本制还是法定资本制,在考虑公司注册资本的基础上,应同时关注其实际净资产。
三、小心《意向书》
传统观念认为意向书只是声明双方合作的意愿,对当事人并无拘束力。这种观念需要适当的修正,意向书除了表明双方愿意就特定事项进一步合作外,还会就合同签订前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作出约定。以股权买卖为例,意向书的签署并不意味着双方必然发生股权买卖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卖方可能因此负有提供公司信息的义务,买方则负有相应的保密义务。
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在签发中标函或合同签署前,业主基于工期考虑会先行向承包商签发意向函,承包商执此意向函即可进场实施开工准备行为。关于意向函的效力认定,法院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国业主法律意识淡薄,鲜见签发意向函之先例,因之所引起的诉讼更是少见,谨以英国案例说明。
早期英国法院认为业主签发意向函并不意味着与承包商之间成立了合同关系,承包商根据意向函所为之准备行为使之与业主之间成立一种准合同(quasi-contract),承包商可基于不当得利(unjust enrichment)请求业主付款。但后来法院发现,如此断案,一旦承包商行为不当,则业主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业主没有违约救济的权利,因为意向函不被认为是合同,既无约则不存在所谓违约。因此法院逐渐倾向于认可意向函的合同效力,其中权利义务约定明确的条款具有合同拘束力,有时在意向函无约定情形下,甚至采用合同补缺规则(gap-filler)或默示条款补充意向函条款以供执行。
法院的态度使得业主在签发意向函时变得格外谨慎,一般都会在意向函中特意明确以下内容,作为承包商则应留意其中关于支付的内容。(1)申明业主接受投标书及其先决条件。
(2)明确承包商根据意向函可以实施的准备工作,如开工动员、定购材料、现场临建等。
(3)对承包商准备工作的支付。
(4)要求承包商确认收到意向函,并接受意向函条件。
四、善用“鉴于”打埋伏
目前司法实践对鉴于内容的效力尚存争议,但鉴于内容对案件审理的重要参考作用已获普遍认可。当事人在其中埋下伏笔,可能成为诉讼中的奇兵,兹举两例。
1、鉴于内容所包含的信息对于法院认定是否构成重大违约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比如在采购合同的鉴于内容中说明了工程工期紧,则在日后的诉讼中将有助于法院认定逾期供货为重大违约。在不存在约定解除权的情形下,是否为重大违约是法院判定非违约方是否享有合同解除权的决定性因素。
2、鉴于内容对于确定违约赔偿的范围影响很大,根据合同法原则,一般违约赔偿范围包括实际损失和预期利益损失,预期利益损失以合同订立时可预见的范围为限,鉴于内容对预期利益的确定有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早期一个经典案例是商人前往打马掌,并特别交待打马掌是为了骑马赶往另一城市签订合同。后行驶途中马掌脱落,马死人伤,商人因未能及时赶到而丧失签约机会。商人诉至法院请求赔偿马的价值、人的医药费和预期利益损失即合同未能签署的利润损失,法院判决全部支持。
五、严谨用词
合同起草不像作诗,追求唯美,合同起草讲究实用,追求严谨、准确。合同起草的不好,势必会给别有用心的人钻空子,造成项目利润的流失。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他人教训,以儆效尤,另一个是自己过失,可谓切肤之痛。
(1)甲、乙口头约定,乙向甲借款五万元,后乙归还部分借款,甲为乙出具一张凭据:“还欠款一万元”。后甲因乙迟迟不归还余款,遂诉至法院,要求偿还剩余欠款四万元。乙抗辩称已还四万元,只欠一万元。这里就出现了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还(HUAN)欠款一万元,另一种是还(HAI)欠款一万元。孰是孰非,天知地知,甲知乙知,而法官不知。
(2)分包合同中约定:“单价为每延米6900元,单价中不含土方、回填、水电工程、设计变更、税金、管理费、生活区及现场临建工程费用”。工程竣工后因结算纠纷,分包商诉至法院,要求总包商支付欠款、税金和管理费,总包商对于欠款供认不讳,但不同意支付税金和管理费。这里对于“不含”出现了两种理解,分包商认为“不含”即应另行支付,比如不含设计变更,如发生则需另行支付,总包商认为“不含税金和管理费”其意思为总包商不再扣除分包商税金、不再收取总包管理费。围绕着“不含”,双方对该条款中“单价”是否为综合单价和“管理费”是总包管理费还是分包管理费等亦展开了激烈争辩。目前该案仍处于一审审理程序。
六、谨慎借款
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因项目资金紧张而向业主借款,如果业主友善,同意借款,是件很好的事情,但如处理不够谨慎,甚至可能惹来祸端,反而弄巧成拙。在向业主借款时,建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采用借款协议形式,而非采取简单的打借条了事。
(2)确认出借人为业主,而不是业主的关联人或关联企业。
(3)明确借款为工程款,用于该工程实施。
(4)明确还款方式为从工程进度款中分期抵扣。
(5)明确借款不计利息,或者如计息,则明确利息标准,争取不高于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七、保修描述
保修条款是建筑工程合同中的必备条款,其核心内容包括保修期限和保修金返还。合同检查和会签过程中,发现关于保修期限和保修金返还的约定五花八门,其中最常见的约定为:“本工程保修期限为1年(或2年——笔者加),保修期限自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保修金应于保修期满1年内返还,保修金不计利息”。这种约定看似对承包商甚为公平,承包商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2年内即可拿到保修金,其实不然,其中要害是第一保修期限的约定违反了《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所规定的最低保修期限,第二保修金的返还与与保修期限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将使保修金要等到漫长的设计使用年限过后才能收回。《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第七条规定,正常使用条件下,房屋建筑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
(一)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为设计文件规定的该工程的合理使用年限;
(二)屋面防水工程、有防水要求的卫生间、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为5年;
(三)供热与供冷系统,为2个采暖期、供冷期;
(四)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为2年;
(五)装修工程为2年。
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约定。
据此规定,对于房屋建筑工程,当事人对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装修工程等保修期限的约定不得低于上述最低保修期限,对于“其他项目”的保修期限方可自由约定。
八、管辖法院的选择
在目前中国司法体制下,由于存在着法官素质参差不齐、地方保护主义等客观因素,因此管辖法院的选择对诉讼结果往往有着重大影响。管辖法院的选择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可供选择的管辖法院
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供当事人选择的管辖法院包括被告住所地法院、合同履行地法院、合同签订地法院、原告住所地法院、标的物所在地法院。当事人根据需要科协已选择其一,且不可“贪得无厌”,选择两个或以上的管辖法院,因为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协议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管辖法院视为选择无效,协议管辖无效情形下,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
上述被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都相对确定,只有合同履行地比较“诡异”,因合同性质不同而不同。比如加工承揽合同如无当事人特别约定,以加工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租赁合同如无当事人特别约定,则以租赁物使用地为合同履行地。采购合同履行地为约定交货地点,没有约定交货地点的,根据交货方式确定,采取送货方式的,以货物送达地为合同履行地,采取自提方式的,以提货地地合同履行地。我们在签订采购合同时,对交货地点和交货方式不能忽视。
这里提到交货地点就不得不提风险转移。交货地点除了与合同履行地、管辖法院相关联外,还关系到货物毁损、灭失风险的转移。一般货物毁损、灭失风险随货物所有权转移而转移,动产货物所有权交付时转移。在合同检查过程中,看到很多项目采购合同中使用供应商提供的合同文本,把交货地点约定为供应商仓库或供应商住所地,这就意味着货物一旦出库,则毁损、灭失风险就归购货人承担,比如货物运输途中发生不可抗力,损失就要由中建来承担。
2、协议管辖不得违反级别管辖
当事人协议选择管辖法院,不得违反中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对于建筑工程合同,则不存在专属管辖问题,主要是不得违反级别管辖。级别管辖与案件诉讼标的额有着直接关系,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关于多大诉讼标的额应归属中院管辖各地亦不相同,比如北京诉讼标的额500万元以上应归中院管辖,而陕西诉讼标的额200万元以上就归属中院管辖。
因此我们在协议管辖时,可以笼统约定一切争议提交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而无需指定由某一级法院管辖。比如合同履行地在朝阳区,仅约定由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即可,而不必指定由朝阳区法院或者北京二中院管辖,否则可能会因为诉讼标的额突破限制而违反级别管辖的强制规定。
九、关于仲裁
仲裁是与诉讼并列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具有经济和快捷的特点,是一种“准司法”裁判,但与诉讼享有管辖权的依据不同。仲裁庭对争议享有管辖权的依据在于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而法院对案件享有管辖权的依据是法律的规定,无论当事人是否约定或约定是否明确,均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因为法院被认为是维护当事人权益的最后屏障,即仲裁是协议管辖,法院是法定管辖。这也是仲裁条款要求非常严格的原因,如果约定不明确或不准确,则相当于当事人未达成仲裁协议,仲裁庭既不享有管辖权。
合同检查过程中发现各式各样的无效仲裁条款,其中最常见的是约定的仲裁机构不存在,比如有约定某市建委仲裁员会或某某县仲裁委员会等。根据中国仲裁法的规定,一般在直辖市、省会城市都设有仲裁委员会,视需要在其他设区的市设立仲裁委员会。各仲裁委员会之间相互独立,无级别或者地域管辖。
仲裁委员会一般都有示范仲裁条款,通过其网站可登陆查询,各仲裁委员会示范仲裁条款基本大同小异。下面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北京仲裁委员会的标准仲裁条款,供参考适用。
1、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示范仲裁条款
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应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Any dispute arising from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shall be submitted to China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Arbitration Commission for arbitration which shall be con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ission's arbitration rules in effect at the time of applying for arbitration.The arbitral award is final and binding upon both parties.”
2、北京仲裁委员会示范仲裁条款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提请北京仲裁委员会按照该会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contract shall be submitted to Beijing Arbitration Commission for arbi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its rules of arbitration in effect at the time of applying for arbitration.The arbitral award is final and binding upon both parties.十、生效条款
根据中国《合同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之日起成立”。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建筑工程合同不需要批准或登记,合同当事人可自由约定生效条件,比如约定签字生效、盖章生效或签字并盖章生效均无可厚非,但从控制签约风险的角度考虑,公司对外签订合同一般均应约定为签字并盖章后生效。
合同检查过程中遇到很多分包合同和采购合同中约定签字并盖章后生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或者只签字未盖章或者只盖章未签字,如果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则该合同实际并未生效。尽管根据中国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合同签字或盖章之前,一方当事人已经履行主要合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接受履行的,该合同成立,但对于何谓“已经履行主要合同义务”则无确切所指,一旦进入诉讼,则完全由法官来认定,这种认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与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时的真实意思完全相佐,致使合同订立目的不能实现。
比如我们订立钢筋采购合同,采购500吨钢筋,对方供货100吨后,钢筋价格上涨,于是供应商终止供货,并主张采购合同只有盖章没有签字而未生效。这里我们只能根据《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主张合同虽未签字,但已成立事实合同关系,那我们就需要证明“已经履行主要合同义务”。但 “已经履行主要合同义务”到底是指“已经开始供应钢筋”,还是“500吨钢筋全部供应完毕”,抑或是“供应251吨钢筋”?这种不确定性只能由法官大人来决定。
十一、合同变更
合同变更是指在合同成立以后,尚未履行或尚未完全履行以前,当事人就合同内容达成修改或补充的协议,或者根据法律规定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合同内容。
合同变更是对原合同非实质性内容作出的改变,其实质是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变更后的合同关系与原合同关系在性质上应保持不变,既保持“同一性”。比如物资采购合同经双方协商一致修改为加工定做合同,这就不是合同变更,其实质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物资采购合同,然后另行签订加工定做合同,这是两个合同关系。
工作中曾遇到在项目一期工程中与A分包商签订土方分包合同,分包商合同履行效果得到项目的肯定,二期工程中决定仍与A分包商签订土方分包合同。尽管二期土方分包合同与一期土方分包合同文本几无差异,二者仍然属于两个合同,而不属于合同的补充或变更。
合同变更分为法定变更和协议变更。法定变更是基于法律规定所作出的变更,如中国合同法规定的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等情形下无过错方所享有的合同变更权。法定变更应通过诉讼或仲裁进行,法院判决或者仲裁裁决是这种变更的依据。
协议变更是双方协商一致进行的变更,协议变更内容应明确具体,否则根据中国《合同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约定变更内容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协议变更应当符合原合同约定的形式,比如原合同约定所有合同变更应采用书面形式并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字盖章确认。
合同的涂改,是一种变更合同的行为,直接在文本上进行涂改必须得到双方当事人的签认,否则不具效力。此亦为合同中的容易产生的新陷阱。
十二、严格区别法人与法定代表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法人是组织,法定代表人是自然人,这是二者最直观的区别。
合同检查和会签过程中发现二者经常被混淆或等同,尤其是在同一个自然人作为两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公司被法定代表人个人控制或实际拥有等情形下,比如经常听到 “其实两家公司是一家,法人都是某某某”。无论两家公司是否皆为同一人控制或拥有,也无论这两家公司是否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根据中国《公司法》的规定,他们就是两个独立的民事主体,各自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与公司法定代表人个人无甚关联,如果混淆或等同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举个例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资金紧张欲向业主A公司借款,但是由于错把A公司等同于该公司法定代表人B人,借条上载明出借人为B人,而非A公司。工程竣工后,A公司拖欠工程款,承包商多次催讨未果,无奈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A公司支付拖欠工程款、违约金及利息。而B人同时将承包商告上法庭,请求偿还借款,并查封承包商银行账户。简单说就是A公司拖欠承包商工程款,承包商欠B人借款,承包商所面临的尴尬就是工程款收回难度大、周期长,甚至可能因为A公司支付不能或破产或执行难而不能收回工程款,而同时却仍要用自有资金偿还B人借款,这种可怕的结果想一想都会令人颤栗。这里如把承包商换成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我们的感受一定会更深。
十三、注重细节
合同起草切忌“抓大放小”。合同起草应注意每一个细节,合同的严谨正是建立在一个个细节之上,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合同起草尤其如此。
在合同检查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项目经理部与业主在保修金返还条款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业主坚持“保修期满两年后30日内返还”,这显然不符合承包商利益,但合同还得签,谁让他是业主,我们是承包商呢?但项目经理部在准备合同文本时把“保修期满两年后返还”修改为“保修满两年后30日内返还”,一字之差,差别巨大,折射出合约人员的大智慧。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细节问题:
1、在书写数字时,应同时采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书写,注意二者是否等值。合同解释理论认为,人们书写阿拉伯数字要比书写汉字更容易犯错误,所以当二者不一致时,以汉字为准。
2、使用“包括”一词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采用“包括但不限于”,不能一碰到“包括”就一味的使用“包括但不限于”。
3、使用公司合同范本时,请把范本页眉处CSCEC等字样删除。当合同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出现分歧时,法官更倾向于做出对合同文本提供方或合同起草人不利的解释,尤其是在格式合同情形下更是如此。
4、保持合同用语的连贯性。要使用同一词语称谓同一概念或主体,否则可能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在分包合同中,中建国际从始至终都是总包商,不能忽而总包,忽而总包方,忽而承包商,忽而又甲方。这与写文章不同,记得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学写作文,老师就告诫要避免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比如上文说“美丽”,下文就要用“漂亮”、“可爱”或“迷人”等。
5、在处理时间条款时,注意设定截止日期。比如“接到甲方书面通知后”与“接到甲方书面通知后7日内”,其差别在于前者是时间射线,具有不确定性,后者是个时间线段。
6、小心使用联结词,避免产生歧义。比如“比尔和玛丽的孩子”至少有三种理解:比尔的孩子、玛丽的孩子,抑或是比尔和玛丽共同的孩子,或者是玛丽的孩子、比尔。当联结词和形容词并用时,更要谨慎。美国早期一个继承的经典案例,说一个老人在遗嘱中写道:“All my black and white horse bequeathed to Mr A”,老人留下6匹白马、6匹黑马、6匹黑白相间的马,问题因之而生,到底Mr A应该继承几匹马呢?
国人诉讼意识的增强、国家法律人员培养的增多和公司业务的增长都意味着公司诉讼案件增加的可能性,因此作为法务人员,应严把合约关,在“无伤大雅” 的原则下,坚持“斤斤计较”,共同构筑公司坚固的合同防守体系。
注:本文源自法律图书馆
第四篇:如何起草领导讲话稿
如何起草 领导讲话 稿
XX 省政府研究室原副巡视员
关于怎样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专著和文章很多,但基本是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看着精彩,看完照样不会写;而讲授怎样起草领导讲话稿也一样,讲者和听者往往“两层皮”,讲者总是想把怎样起草领导讲话稿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而对于听者,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总是想听到拿来就能用得上的实际操作方法。
所以,我想尽量以讲座或漫谈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有关讲话稿起草的实际操作方法问题,便于大家学以致用。
领导讲话稿的种类很多,很杂,今天我们一起所要研究的领导讲话稿,主要是领导在各种会议上的部署性讲话和总结性讲话。因为这两种讲话用的最多,也可以说是学习其他类型讲话的基础。所以学会了起草这样的讲话稿,其它类型的讲话稿,包括我们经常用到的述职报告、竞聘报告等也都能够触类旁通。
第一个问题,打破误区,讲话稿不是“写”出来的 我们可以通过起草一篇部署性的讲话来证明一下这个道理。
所谓部署性讲话,是指在各种工作会议上,领导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提出贯彻落实要求的讲话。比如《某某同志在全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某某同志在全省计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某某同志在全县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等。
部署性讲话,往往要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向与会者提出应当怎样分析和认识形势,进一步明确当前的工作任务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等等,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和指导性。现在我们就先来研究怎样起草部署性的讲话稿。
现在,我和在座的朋友,都是某市写作班子的秘书,专门从事起草领导讲话稿的工作人员。
现在,领导下达了任务,要求我们为他起草一篇在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而且要求不全面讲,重点讲一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紧紧依靠能人带动问题。
在接到领导讲话稿的起草任务之后,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有一个心理状态问题,也就是起草讲话稿的思维方式问题。
许多初学者,接到起草任务后,甚至要洗把脸,再洗洗手,然后正襟危坐,心里想,我要写领导讲话啦!下笔写出标题,《在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上的讲话》,再署上领导的名字和____年__月__日,当写完“同志们”三个字再加
个“冒号”之后,就开始绞尽脑汁琢磨着用什么样的词汇啊,怎么样开头啊,第一个字用什么啊,等等,长时间徘徊在稿子的外头,不能很快进入“角色”。
我把这种情况称作为不会“开门”或“开不开门”。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写作思维方式,不打破这种思维方式,也就不会“开门”,而不会“开门”,也就很难写出优秀的讲话稿。
我的体会和理解是,讲话稿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是对事物认识的结果,或者说是对事物认识的文字反映。我主张,写讲话稿,首先要研究“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查研究”),而不要先研究“字”(“字”怎样写,其实对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说,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先研究“字”,容易陷入误区,形成僵局。
研究“事”,可谓“思想家”;研究“字”,可谓“文字匠”,起草讲话稿,首先要求我们是“思想家”,然后才是“文字匠”。
实际上,讲话稿,是讲话,而不是讲“字”。讲话,就是说话,就是用“话”来研究、部署工作,提出对工作的要求。而这些“话”则是我们起草者和领导同志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通过研究其“事”得出的,然后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讲话稿。比如说,研究“事”,主要研究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上面的“事”。主要是上级的文件、会议材料、领导讲话等。要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细心研读,从中深刻领悟、准确把握上级的精神,看有哪些新政策、新观点、新要求、新提法,便于我们在起草讲话稿的过程中有所遵循,有所借鉴,有所吸收和体现。我们现在要起草的是一篇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紧紧依靠能人带动的讲话稿,所以我们就要研究党和国家这方面的大政方针。经过研究,国家的政策已经由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经济制的“重要补充”,变成了“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又变成了与发展公有制经济等同地位,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会议作出安排部署。因此,我们采取超常举措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符合上级要求的。
二是研究外面的“事”。包括国内国外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及重视能人带动方面的趋势、动态、最新观点,好的经验、做法和政策举措等,主要从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渠道获取。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还要到外面去实地考察。经过研究,我们获得了大量值得借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视能人带动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是研究下面的“事”。领导讲话是为了解决本地实际问题的。所以必须把本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重视能人带动方面总的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搞清楚,以便我们所起草的讲话稿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经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
为我们当地这方面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与其他地方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必须抓紧赶上;同时研究出了依靠能人带动的重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重视能人带动的“事”,我们基本研究明白了,但还需要我们把这些“事”变成文字的东西,转换成讲话稿。
领导讲话主要目的是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所以既要向听众讲明道理,又要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还要提出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措施。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讲道理、定任务、提措施”这样的逻辑框架捋一捋我们刚才所研究的“事”。
先捋一捋“讲道理”(解决“为什么干”的问题)。我们讲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紧紧依靠能人带动的问题。为什么呢,通过我们研究“事”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会议作出安排部署。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人。所谓能人,既包括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包括头脑活、善经营、能赚钱的个体工商户和经纪人”。这就是讲道理,而这个道理的形成,是靠我们研究了许多“事”之后形成的。
常言道:“摆事实,讲道理”。空谈大道理,难以说服人,所以,要用事实来证明我们所讲的“道理”的科学性。经过
研究外面的“事”,我们又得出下面的结论:“事实表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往往都聚集着这样一批能人。浙江省的温州是这样,与我市相邻的某县、甚至相邻的某镇也是这样。”有了这样的事实,就可以有力地说明我们要讲的“道理”是正确的。
再捋一捋“定任务”(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我们已经研究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离不开能人带动”的道理,又研究出“离不开能人”的事实后,得出一个结论,即:“因此,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能人带动作用。”这既是我们研究“事”的结论,也是我们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项工作目标。目标确定后,我们又研究出以下三项主要的工作任务:
一是要善于发现能人; 二是要热情帮助能人; 三是要合理使用能人。
最后再捋一捋“提措施”(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主要是研究应该采取哪些组织手段、行政措施以及其它办法,保证所定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下面,我们把刚才研究的“事”从头到尾串起来,转化成文字的东西,形成一篇完整的讲话稿的框架或是提纲,以便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篇讲话稿的整体概念。
先拟一个标题。讲话稿的标题也是多种多样的,而最常
用的大体有二种,一种是“直标式”,如: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上的讲话 张书记(____年__月__日)
一种是“正副式”,如:
高度重视能人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D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上的讲话 张书记(____年__月__日)
(要根据领导习惯而定)。下面我们用“直标式”标题:
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议上的讲话 张书记(____年__月__日)
同志们:
下面,我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重视能人带动问题,讲几点意见: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帽”,也就是开头的写法。讲话的开头方式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比较常用的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是平铺直叙式。介绍一下会议的背景、会议的议题和
会议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是会议结束时的讲话,就要简单地总结一下会议的议程、完成情况和会议的效果。
二是总结提要式。就是在开头把要说的问题,点点题目,然后逐条展开。
三是表态式。就是对前面领导讲话或工作安排表明自己的态度或观点。有的还要说明一会还有更重要的领导讲话,以他的讲话为准,等等。
四是开门见山式。就是在讲话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将讲话者的意图和盘托出,不绕任何圈子。我们这篇讲话稿的开头就是这种写法。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能人带动作用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省委、省政府也召开会议作出安排部署。而非公有经济制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能人。所谓能人,既包括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包括头脑活、善经营、能赚钱的个体工商户和经纪人。
事实表明,凡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好的地方,往往都聚集着这样一批能人。浙江省的温州是这样,与我市相邻的某县、甚至相邻的某镇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必须高度重视能人带动作用。
(摆事实,讲道理,主要目的是提高认识,把这个问题作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解决“为什么干”的问题。)
二、认真抓好依靠能人带动的几项重点工作 根据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讲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善于发现能人; 二是要热情帮助能人; 三是要合理使用能人。
(第二部分明确所定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解决“干什么”的问题。)
三、加强对依靠能人带动工作的组织领导 这段可以讲一下组织、人事、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等问题。这是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组织手段和行政措施。
(第三部分主要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去组织、领导这项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
这样,这个问题讲得就比较全面、比较清楚了,既让与会者明白了道理,又知道回去以后应该怎么办了。
一般来说,讲话稿的结构往往为“三段式”:
第一段,讲意义、讲道理,明确“为什么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高认识”; 第二段,讲工作、讲重点,明确“干什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突出重点”; 第三段,讲措施、讲要求,明确“怎么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加强领导”。
因为这样的“三段式”,符合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规律,所以写讲话稿,也要符合这种规律,即使不用“三段式”,那也只是形式问题。
确立了先研究“事”后研究“字”的思维模式,再把握一些讲话稿的框架或结构特点,可以说,我们就基本学会怎样起草讲话稿了。
第二个问题,坚定信心,谁都能写出讲话稿 “三段式”的部署性的讲话稿会写了,可遇到其它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讲话稿又不会写了,怎么办?答案就是要学会借鉴。
可以说,任何一篇文章、一本著作都不可能是作者自己苦思冥想地想出来的,总要借鉴别人思考、研究、调查的成果。
下面,我们通过研究借鉴问题,学习起草总结性讲话,听完之后,保证你也会起草总结性的讲话了。
所谓总结性讲话,是领导对一个时期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经验教训等进行回顾、反思所作出的总结、评价,以及指明下步工作的一种讲话。
下面我们以借鉴形式研究一下总结性讲话的起草。
比如,我市要召开会议,总结近两年来的工作情况,要求我们为领导起草一篇题为《在总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感受,也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讲“事”),但仍然感觉不知怎么写。没关系,找一找有关方面的讲话,借鉴一下。经过查找,看到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篇《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两大部分: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总述性导语)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战胜了突如其来的严重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等特大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分述性概括)
――经济跨上新台阶。
――取消农业税。
――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
――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过渡句)事实充分说明,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付出了巨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分述性总结)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 (二)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三)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过去五年,我们在丰富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体会是: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第二,必须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搞好宏观调控。
第五,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基础和力量源泉。
第六,必须坚持依法行政。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使我们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和风险。
――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
――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
二、年主要任务 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略)
最后有个结束语。
我们通过学习之后,感到这种写法很好,值得借鉴。于是,在起草总结近两年来工作情况的讲话稿时,借鉴一下这种写法。
我们也可以在写了一个简单的总述性导语之后,引出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用 3 至句话,把我市近两年来发生的变化或是取得的成绩进行分述性的总结概括。就是:
近两年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改革与发展的机遇,积极组织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和衷共济图振兴,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概括所取得的成果)
――发展思路更加完善。
――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发展成效更加明显。
――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这些变化标志着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重要步伐。
两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总结工作)
一是强化经济运行;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 三是突出重点工作。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在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体会是:
(总结体会)
(一)各级领导重视,上下齐心协力,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二)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责任落实,是做好工作的关键;(三)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长效管理,是做好工作的重点;(四)理顺各方关系,加强沟通协调,是做好工作的条件。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指出问题和不足)
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总结过去,是为了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部署下步工作)
一是;二是;三是;四是…… 再有一个结束语。
这样,这篇总结性讲话稿就基本写成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充满信心,学会借鉴,大胆借鉴,找找范文,开始可能要套用一下,实践多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可以摒弃那些老套套,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三个问题,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有时人们议论,说现在的领导讲话大家不愿听。为什么不愿听?因为总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所以,我们为领导同志起草讲话稿,一定要有所创新,写出新意。
那么,怎样创新呢?我看无非是内容、形式(也就是结构、框架)和语言三个方面怎样结合。语言,是一个长期实践与积累的问题,一会多少也要讲一些。这里先谈一谈讲话稿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的问题。
一是内容和形式都是新的。
比如,我们市要召开工作会议,会议的任务是总结上一年工作,安排下一年任务。这是一篇总结性讲话。这样的讲话,往往采用三段式:第一段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第二段安排今年的几项工作,第三段讲讲加强领导问题。
但是年年这样讲,就显得缺乏新意。所以我们力求从形式、内容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首先,从结构上进行创新。力改过去的三段式为多段式,讲六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坚定做好今年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个问题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牢把握上级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第三个问题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第四个问题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抓好业务建设; 第五个问题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第六个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夺取全面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这样处理就显得结构整齐,脉络清晰,便于把听众的劲
头鼓起来。
其次,从内容上进行创新。比如第一部分回顾总结工作,力求做到简练、概括,避免与其他领导的讲话过多的重复。第二部分,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对“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进行较为详细阐述。第三部分,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六破六立”的新观点;第四部分,讲业务工作,同样为了避免与其他领导讲话重复,只讲几条原则和几项重点,不做全面部署;第五部分(略);第六部分,在讲到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时,提出“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的具体要求。
应该说,从内容上来讲,也是有所创新的,所以,这样的讲话就容易被群众接受。
二是用新形式包装老内容。
比如,部署发展县域经济工作,总要强调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去年年底的会议上,领导讲话时已经阐述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应对市场竞争挑战、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
今年上半年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会议上,领导还这样讲过:
首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第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全面崛起的现实需要。
那么,现在领导还要强调这个问题,我们总不能翻出过去领导的讲话稿来对付领导,所以我们就要运用一点小技巧,换个表述角度,对老内容进行新包装。
首先,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角度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其次,从我省实现经济崛起的现实需要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至关重要。
其三,从我们本地的现实情况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是老形式赋予新内容。
比如刚才我们起草的两年来工作总结的讲话稿,形式是老的,是套用《政府工作报告》的,但内容是本单位的,是
新的。偶尔借鉴一下老形式是可以的,但也不能只使用这样一种模式。
另外,大家要注意的是,老的形式加老的内容是坚决不可取的。为了图省事,把领导以前的讲过的讲话稿翻出来,改头换面,再去讲一通,这样做最省事,但也是最不负责任的,既对工作不负责,也对领导不负责,更对自己不负责,切忌使用。
一篇讲话稿如何创新,如何安排好结构,到底分几块写好?这是实践中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是主体讲话,一般分为“讲道理、定任务、提措施”三部分,也就是“三段式”。
当然,主体讲话也可以并列地讲几个问题,如五个问题、八个问题。
如果是强调性讲话,因为有主体讲话,就不必面面俱到,而应就几个突出问题加以强调。
总之,文无定法,要因题制宜。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写作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写出更多精彩的讲话稿。
第四个问题,精雕细刻,不断追求完美的境界 一篇讲话稿的初稿形成后,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创新,都要回过头来,通篇进行润色、修改、完善,这一点极为重要,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许许多多文章高手的基本经验
就是文章是改出来的,“一成文章半成改”。
我们修改讲话稿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看主题是否鲜明。主题不存,公文无魂;主题突出,文稿有神。《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它深蕴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载入史册,关键在于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一伟大的真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总书记在各种讲话中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这个鲜明主题,具有战略性、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所以,一直成为我们各级领导讲话的指导思想。可见,一篇讲话,主题越鲜明、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思想性越强,生命力就越强。
主题鲜明正确,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原则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要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再一个是对形势的分析和工作的估价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能够把成绩讲够,把问题讲透,把原因找准,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一是一,二是二,让人听了信服。
二看任务是否明确。特别是部署性的讲话,越往基层越需要明确任务,包括数量、质量、时间等具体要求,让与会人员知道回去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不能光讲大道理、空道理。提出的工作任务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一定余地,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不能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更不能脱离实际搞瞎指挥。提出的工作任务还应该突出重点,一
个会议侧重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不能求全,不能面面俱到。领导的讲话,既要讲任务,还要讲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如果只讲“要干什么”,没讲“怎么干”、“干中注意什么”,这篇讲话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三看结构是否合理。结构就是讲话稿的骨架和脉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眉清目秀,切忌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是整体布局要合理。不管是“三段式”还是“多段式”,其结构框架都要符合逻辑规律。二是层次要分明。叙述事情,有前因,有后果,有过程;议论问题,有观点,有论据。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要有必要的过渡句或转折语,这样,即使讲话的内容比较复杂,也便于听众理解和思考。
四看表述是否精炼。要坚决删去那些套话、老话、空话和多余的字、句、段等等。这是一个文风问题。要努力做到“篇中不可有冗章,章中不可有冗句,句中不可有冗字。” 五看语言是否适宜。讲话稿,就是讲话,讲话就要像说话那样亲切、自然、随意。
一是句子要短。尽量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既难念,又不好听得董,也容易听错。
如:“央行和银监会近期多次召开会议对各家银行给予窗口指导。”对这样的句子可以在“召开会议”的后面加一个逗号,变成短句子:
“央行和银监会近期多次召开会议,对各家银行给予窗
口指导。” 再如:“甚至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提出四季度不能增加贷款的要求。”我们可以在“有消息称”的后面和“提出”的后面分别加上逗号,更适合口语:
“甚至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提出,四季度不能增加贷款的要求。” 这些长句子,作为文章可以使用,作为讲话,就不合适了。
二是把书面语言尽量改用口语。如:
迅速 DD 很快;立即 DD 马上; 途经 DD 路过;鼎立 DD 大力; 莅临 DD 前来;从而 DD 这样就; 连日来 DD 这些天来。
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是讲话口语化的典范。如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有这么一段:“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 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为了鼓舞人们的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陈云同志代表党中央起草一篇《人民日报》
社论,在结尾时有一句话,大意是:只有我们勒紧腰带,涯到明天开春,形势就会大有好转。
“勒紧腰带”、“挨”,生动、形象、准确,比那些华丽的词句,要强得多。
三是一个意思有几个词都可以表达的,要尽量选择其中一听就懂的词。如:
“对垒”不如“比赛”; “精神桎梏”不如“精神枷锁”; “鳏夫”不如“单身男子”; “沥水遍地”不如“雨后积水遍地”等等。
四是不该省的字不要省以免发生误会。如:
“同一时期”不要写成“同期”; “上海吊车厂”不能简写成“上吊”; “XX 科技学院”,不能简称为“黑技院”; 五是要注意谐音字、词的使用。比如:
产品全部合格 DD 产品全不合格; 时事 DD 实事;振动 DD 震动;电机 DD 奠基; 必须 DD 必需;只是 DD 指示;喉头 DD 猴头等等。
六是多用双音词,不用或少用单音词。单音词由于只有一个字,读起来声音短促,不够响亮,很容易一晃而过,听不清楚;单音词表达的意思也没有双音词清楚。所以,应尽量少用单音词。比如,我们可以将下面的单音词改为双音词:
可 DD 可能、可是;能 DD 能够;但 DD 但是; 将 DD 将要;且 DD 并且、而且;已 DD 已经; 较 DD 比较;曾 DD 曾经;因 DD 因为; 应 DD 应该;故 DD 所以等等。
七是尽量不用文言词或半文半白的词。现代汉语中仍然存在着来自古汉语的文言词。文言词语或半文半白的词语有内涵丰富、表意深刻的特点,但它不便理解,可听性不强。因此,我们应将这些半文半白的词语改为通俗易懂,可听性强的词语。例如:
乃 DD 就是;为宜 DD 比较适合; 因故 DD 因为(什么)原因; 此前 DD 在这以前;换言之;换句话说等等。
另外,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一般来说,重要会议的领导讲话稿,都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
那么,在班子集体讨论时,无论哪位领导的修改意见都是必须尊重的。但实际情况往往很复杂,有时领导之间的意见不尽一致,有时有的领导意见不够全面。怎么办? 第一,可改可不改的,尽量改; 第二,意见分歧大的,尽量删; 第三,内容重复的,尽可能改自己的原稿; 第四,实在不好改的,加以说明; 第五,各抒己见,不固执己见,最后定夺一律要听讲话
人的。
五、勤奋学习,为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奠定基础 起草讲话稿,要真正做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还有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经历一日之寒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第一,要多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除了多学多看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方面的文件以外,各种各类的书都要读。读哲学有助于搞通思想方法,读历史可以增强历史感,读文学作品能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等等,都是起草领导讲话稿需要的。各个领域的知识是相通的,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不会写出好的讲话稿。当然,书籍浩如烟海,时间终究有限,所以读书也要有所选择。我个人体会,对于初学写作者可以多读多学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是古文。可以说,古人写的文章博大精深,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应该下点功夫学习。古文浩如烟海,不可能都读到,一定要有选择地读。最基本,最实用,也是最为经典的,就是《古文观止》。《古文观止》的版本也很多,可以选一本既有注释也有译文的版本。如果时间有限,还可以选择中学生的读本,这样的读本更为精练。
二是毛主席、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他们是实实在在的写作文章的大家和高手,他们的著作非常精彩,是学习写作的必读书目。邓小平同志在审定完《邓小平文选》(三卷)时
说,可以付印了,没有一句废话,管用。这就说明,领袖的著作不仅精练,而且都是实践的产物。
三是李瑞环的书。有《为人民办实事随谈》、《学哲学用哲学》和《辩证法随谈》等,李瑞环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他的讲话,观点鲜明,语言精彩,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四是王梦奎的文章。王梦奎是经济学家,曾经担任十年的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后来又担任多年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最近有一篇文章,称他为中共第二代笔杆子、国务院“第一笔”。我以为他的文章的风格、特点,最适合学习起草领导讲话稿的同志研读。
王梦奎同志出版了不少书,可以找来读一读,如《王梦奎文存》(6 卷本)、《王梦奎随笔》、《翠微居杂笔》等。另外,多年以前,他曾经为国务院研究室的年轻同志编辑一体《怎样写文章》的小册字,收集了一些写文章的大家、包括领袖对写作的体会、经验等文章,后来这本小册子公开发行了,发行量很大,大家可以购买目前的新增订本。
六、学无止境,不断发现要学习的新领域、新知识 都说,学无止境,学习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还会不断发现要学习的新领域、新知识。比如你要想知道怎么读书,你就可以看一看列宁的《哲学笔记》;如果你要想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好读一读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第一,要多练笔。一篇好的讲话稿往往需要我们付出相当的精力和心血。但实际情况是,从接到任务到交稿,往往时间紧迫,不可能有从容斟酌的修改时间。如果平时不练笔,就很难把讲话稿写好。因此,我们要下些功夫,经常练笔,力争在短时间内写出好的讲话稿。
多练笔的渠道很多,比如,经常写一写时评、随笔之类的小文章,既可以主动了解掌握当前的大政方针,也可以锻炼思维,还可以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再比如开博客,可以开个人的,也可开单位集体的,既有利于工作,又有乐趣,还可以促使自己和其他同事坚持经常练笔。要坚持记日记,不一定长篇大论的记,可以记成备忘录形式的,既对工作有好处,也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和写作有好处。此外,还可以利用空闲时间琢磨点“四六句”,不仅可以锤炼语言,也可以帮助训练写作思维。总之,要坚持练笔,手中的笔不应该停下来。
我曾经总结了读书与写作的切身体会:“要在写作中读书,在读书中写作。只读不写,永远写不好,只写不读,永远也不会写好。写是读的延续和升华,读是写的准备和基础。”可以说,多读多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好领导干部的重要基础。(练习题)
第二,要多实践。就是要多接触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多学习,多积累,使我们认识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个问题,不用多讲,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
概括地说,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起草讲话稿的问题,无非是三个方面:
一是内容,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事”,也就是如何 “讲道理、定任务、提措施”。
二是形式,就是要琢磨运用什么样的结构,把我们所研究的“事”(道理、任务和措施)串起来。主要有“三段式”、“多段式”、“板块式”等。
三是语言,基本够用,但还需要长期实践与积累。
再换一句话说,讲话稿的起草,无非就是研究“事”(道理、任务和措施)和怎样把这些“事”(道理、任务和措施)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者说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体式),用简练的、符合口语的文字组合起来。
写领导讲话稿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朋友,通过今天的探讨和研究,都能很快地成为起草讲话稿的大手笔;我也更加坚信,用不了多久,在座的各位朋友也一定会由一名起草领导讲话的大手笔,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门在主席台上发表重要讲话或是作重要报告的领导人。
第五篇:如何起草领导讲话稿
一、领会与拓展
吃透、摸准和领会、拓展领导意图,对机关干部写好公文特别是写好领导的讲话稿,尤其重要。
1、要善于分析领导的意图。一要十分了解领导的脾气和性格,一般的处事原则、方法和工作习惯,尤其要注意了解其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二要尽量多地接触和观察领导处理各种事务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无论其是否与己有关。三要广泛收集和了解机关内部的多种背景情况和材料,注意查阅各种档案资料。其中,特别要注意观察领导是怎样处理具体问题的,逐步总结积累经验教训。要努力做到:当领导对某项工作有了某种思维萌动时,能有所共思;当领导酝酿某项工作时,能不谋而合;当领导作出某项决策部署时,能心领神会。能做到这些,非一日之功。
2、要善于捕捉领导的意图。不论领导的意图如何隐晦、朦胧,总是要依附于某种媒介以“恰当的表现方式”传递出来。有时我们从领导在文件中的某一句话下面作标记这样的小事中,也可以分析出领导对文件中涉及问题的态度以及重视的程度。在某些特殊场合,领导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也能表明领导的某种意图。因此,要细心揣摩,从领导的一言一行中把握其心态,了解其心理。
3、要善于判断领导的意图。这需要下级具有敏锐的观察反应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经常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适应性。比如,随领导参加会议时,可以设想,假如你是领导你将如何讲话,再看领导是怎么讲的。如果该讲话稿是由你负责起草的,就更要注意领导是严格按照稿子讲话,还是有所取舍、有所发挥甚至另起炉灶。认真比较、反复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就能从中找出与领导的差距。
4、要完善和深化领导的意图。从表达的内容来看,领导的意图一般分为两种: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所谓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经过思考、酝酿已经定型的意图。所谓非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在决策前的思考中产生的尚不明晰、不太成形的某些意向。
领导在情况尚不完全掌握、事态还不明朗、时机还不成熟时,往往不会急于形成自己明确的意图、判断和系统的工作方案。此时,文稿起草者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观察,在密切关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沿着领导的最新思路做好完善和深化工作。那种原话直录、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对领导尊重,其实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为此,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5、善于拾遗补缺。领导交代的意图或许只涉及某项工作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但领导没有明确交代。这种情况下,文稿起草者就要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实领导的意图,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
6、善于提炼升华。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领导只讲一些感性认识,来不及从理性的高度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文稿起草者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把感性的东西升华为理性的东西,从而使文稿趋向深刻鲜明。
7、善于连贯思考。领导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闪光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文稿起草者要善于对这些尚未成形的、分散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思想进行连贯推理、归并整理,使领导不够明确的意图变成明确的意图,一般化的意图成为有特色的意图。
8、合理调整修正。领导的有些意图可能只是初步的设想,本身还不够完善;有些意图由于客观事物、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变得不切合实际;有些时候可能难免对个别细节考虑不周,甚至有的意图本身就不正确、不全面。这就要求文稿起草者不能一味盲从、逢迎,要避免无原则地认同,做到有针对地弥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不违背领导总意图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符合客观实际。
二、筋骨与皮肉
文章也像人一样,有其筋骨皮肉。所谓筋,就是公文的立意、思路;所谓骨,就是公文的结构、层次;所谓皮,就是公文的格式、规范;所谓肉,就是公文的语言、论述。筋骨决定皮肉。对一篇好公文来说,筋骨是根本性、决定性因素。
1、文章的立意要高。“立意”之“意”,是指文章的精神、气质、风骨、神韵,是统领全文、贯穿全篇始终的灵魂。立意高,文章才能显得大气,文章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清晰,文章的语言才能拿捏得当。如果立意平淡,文章在起跑线上就算是失败的。
要学会“画老虎”。在起草和修改文稿时,要有虎一般的威风和气势,多一点全局观、战略观。有画虎之心,还得有画虎之技。有效的办法就是防止就事论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学会“跳出来”,尽量摆脱具体材料的羁绊,提炼出总体思路和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这就要求在实际动笔的时候,注意将叙事与明理结合起来,在陈述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完善与归纳概括,提出原则性意见。
要学会“嚼甘蔗”。要想实现“画成老虎”的雄心壮志,还得有“慢嚼甘蔗”的作风。写稿子的人,常把构思比作“嚼甘蔗”。谈到“嚼甘蔗”,似乎人人都会,其实不然。不善于“嚼甘蔗”的人,心急气躁,大咬一口后,随便嚼上几口就吐了。而善于“嚼甘蔗”的人,不急不躁,细嚼慢咽,甚至有时会停下来,细细地品一品。定立意、出思路、拟提纲也是这样。不断打腹稿,不断修正完善,掰开揉碎,千回百转,殚精竭虑,等把思想嚼烂了、嚼透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一吐为快”。
要学会“找感觉”。特别是写讲话稿,更是如此。可以说,找不到感觉,文章肯定不成功,动起笔来也不会产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怎么找感觉?就是要设身处地找那种现场感,找那种面对特定对象讲话的氛围,就是找准位置,搞清楚以什么角度讲,以谁的名义讲,对谁讲,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那种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顾及身份、不预设目的的公文,不会起到好效果。
2、文章的层次要分明。胸中有了好的立意和大的思路以后,就要开始谋篇布局。具体而言,就是拟提纲、搭框架、定层次。框架和层次好比是文章之骨。不先拟好提纲直接开写,多半会将文章写得一团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公文只有框架立得稳,才能站得住。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围绕中心展开,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大致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但事先的缜密思虑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就公文总体框架而言,一般的要求是“虎头、猪肚、豹尾”。所谓虎头,就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提纲挈领,恢宏大气,有虎虎生威之气势;所谓猪肚,就是论述描写充实而不贫瘠,衔接过渡自然而不突兀,就像猪的肚子一样丰满圆润;所谓豹尾,就是当止则止,像豹的尾巴一样简洁有力,宁可留有余韵未尽,也不作画蛇添足的赘述。
3、文章的论述要充分。公文的具体论述就是文章的血肉。在具体行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把握好论点与论证的关系。免去不着边际的高调,多用事实说话,把数据案例摆清楚、微观机制搞清楚、因果关系讲清楚。
把握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少提泛泛的要求,多讲一些具体的策略、方法、途径和措施。
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没有宏观论述不行,只有宏观论述也不行,因为宏观最终要靠微观来落实。就好比房子的图纸设计得再好,也必须一砖一瓦地盖起来,一张蓝图可以指挥千百根梁柱,但只要有一根梁柱不到位,房子就成了危房,千万张蓝图也不管用。起点高、落点实,宏观上有高度、微观上很扎实,上可顶天、下能立地,才是一篇好文章。
把握好论述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观点的论述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要新,就是破题新颖,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刀。这就需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捕捉最新的动态。二要准,要善于抓住要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语中的。三要高,就是要具备一定的高度,着眼全局和长远,抓住战略问题做文章。四要巧,需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从针对性最强、时机最成熟、操作性最便捷的地方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