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延迟退休能否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
无忧考网携手中公教育独家为您解析:
2014公务员面试热点:延迟退休能否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
【热点概述】
延迟到65岁退休能给国家财政带来多大好处?中国社科院专家郑秉文核算出的结果是,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专家李小平的结论是,假设2020年以前我国实行了弹性退休制度,每年可以增加300多亿元的养老金收入。
可以说,养老金缺口的本质是制度缺口,并不是资金缺口,换个角度,如果财政对社保的支出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也参与社保缴费,养老金投资运营能步入正轨,通过这些改革途径,政府应当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而一味被盯着的“延迟退休”不是最佳解决路径。
【预测题目】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将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养老金发放的问题,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将面临巨大的养老金缺口。有人认为延迟退休年龄能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逐渐增多,由此对于老年人养老支出的费用也在逐年递增,而养老金缺口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需要认真解决。延迟退休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但绝不是万全之策。
延迟退休是全球范围内普遍接受和采取的一项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社会政策,数十年来,欧美国家的退休年龄(不分性别)早就是65岁了,目前正逐步延长到67岁。相比之下,我国几十年前制定的退休年龄早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了。现在的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何时启动延迟退休的计划,以及延长后的目标年龄和过渡期。总的来说,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可以分阶段来实施。
退休制度是一项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公共政策。从法理上讲,养老保险本质上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约。公民依照既定的退休方案缴纳了养老保险金,政府就应当兑现当初的养老承诺。如果政府因为养老体系无法继续维持而单方推迟公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并增加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这就属于政府单方面违约,无疑与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相悖。同时我国每年财政性社保支出偏低、偏小,但同期针对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经
费支出却数额庞大。如果再考虑现在我国养老金实行的是“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可以不缴养老费用,企业和企业职工却承受沉重的养老缴费,足以可见,政府对养老金缺口、养老“双轨制”的不公,乃至整个社保政策存在的问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决当前巨大的养老金缺口,应该优先考虑通过减少“三公”经费、划拨国有资产给养老基金等方式,而不能将延迟退休作为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首选办法。当前,国家应重点解决养老金体系的历史债务问题,将国家应该承担的部分予以明确,同时通过政策吸引低收入群体参保,扩大参保覆盖面,借以扩大养老金规模,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提高缴费率和延迟退休年龄来保障资金平衡。更为关键的是,要下决心破除养老“双轨制”,建立公平的养老制度。
第二篇: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延迟退休难解养老金压力
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延迟退休难解养老金压力一个月来,“延迟退休年龄”引发全民关注。
关注退休年龄的背后,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趋势。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延缓退休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
但延迟退休年龄真能解决养老金缺口危机吗?在专家看来,养老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才是当务之急。同时,养老“双轨制”尚未解决也为公众质疑延迟退休年龄的焦点。7月10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说,目前人社部和老龄办对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正在研究。
此前人社部社会保障所所长何平提出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引发热议。
专家看来,退休年龄是否延长与目前养老金的收缴等因素相关。但必须通过延迟退休年龄来化解养老金缺口危机吗?
难解养老金压力
延迟退休年龄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解决这一问题。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危机有关。作为该领域权威专家,社科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多年来为此呼吁不断。
郑秉文曾估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可减缓养老基金缺口200亿元。如延迟5岁退休则意味5年能减缓养老基金缺口1000亿元。
目前,养老保险涉及三个重要的参数:替代率、缴费率和退休年龄。
简单地说,替代率是退休后拿到养老金占在职时工资的比例。郑秉文发现,这几年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在50%以下,为了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替代率不能再降;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28%,也很难再提高。此时,只有退休年龄有调整空间。
延迟退休能对养老金起到多大的减缓作用?郑秉文说,截至2011年底,全国养老金个人账户记账额2.5万亿元,其中空账额上升到2.23万亿。这意味着,用于将来养老金发放的这笔钱不存在。
同时,现在结存基金正大量贬值。郑秉文估计,参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2000年成立以来收益率9.17%,从2000年至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以1.8%的利率存放银行。以此计算,十年来养老金损失了6000多亿元。
由此看来,在“2.23万亿元空账”和“6000多亿元的贬值”面前,延迟退休1年减缓“200亿”缺口微不足道。此外,从人社部公报看,去年财政补贴养老金达2000多亿。郑秉文认为,舆论似乎对延迟退休就存在部分误读。实际上延迟退休不能解决养老金支付危机。延迟退休年龄是一个趋势,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但不能寄希望于通过这个途径解决问题。“养老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这才是当务之急。”郑秉文说。延迟退休年龄的背后
“未富先老”意味着劳动人口降低,要保持合理劳动人口比例,延迟退休年龄成必要手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延缓退休有双重目的,既能提高劳动供给、又能减缓养老金支出。
关注退休年龄的背后,是我国老龄化加剧的趋势。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表示,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超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专家认为“企业一线会明显感受到劳动力少的问题”。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梁建章与北大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合着了《中国人太多了吗?》一书。他从创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人口问题。
如果维持目前的生育率使得中国人口规模虽然在2040年达到14亿左右,但60岁以上的老人将增至4.11亿,而20-60岁的工作年龄人口从8.17亿下降到6.96亿。其中最有活力的20-40岁的人口将从现在的4.36亿降到3.02亿,下降幅度超过30%。
梁建章的一位企业家同学曾抱怨,中国很多产业都是朝阳产业,但青少年服装业却是夕阳产业,青少年数量每年在迅速减少。“可以预见今天少年规模的萎缩,就是10年后青年规模的萎缩,是20年后中年的萎缩。”
梁建章担心这会影响未来企业活力和社会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教授顾宝昌说,等到2050年,“80后”、“90后”只是一批“小老人”,随着中国人平均寿命的延长,会有上亿规模的80岁以上的“老老人”。到时候甚至会出现“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现象。
梁建章认为日本之所以经济陷入低谷,与日本老龄化引发经济创新能力衰退有一定的关系。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蔡昉说,这要保持较合理的劳动人口比例,延长退休年龄就成必要的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则一直否认延迟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压力有关。
郑功成介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3.8岁,延迟退休年龄是基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和养老负担代际公平的需要。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我国很多地方面临大量提前退休的情况,实际退休年龄平均53岁左右。
郑秉文说,北欧国家男女同龄67岁退休,西欧大部分国家是男女同龄65岁退休,分别比中国多10年以上,对于决策部门来讲,延迟退休年龄也有必要。
争议养老“双轨制”
养老制度“双轨制”不打破,有关养老的任何改革都会引发反弹。
延迟退休年龄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民间”。
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张林就是坚定的反对者。他说自己干了一辈子,就想早退休。他也担心,公司的老人都不退,职位都让他们占着。
这被专家否定。郑秉文认为,晚退休的人群的消费可以创造新的岗位。
但延迟退休年龄的更大阻力来自养老制度的“双轨制”。采访中,一些企业职工认为,“双轨制”都没解决,为什么要先来延长退休年龄?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由财政负担。郑秉文说,机关事业单位的替代率则为80%以上。这意味着,在职时,同样每个月1万元的工资,退休后,企业职工养老金在4000多元,而机关单位人员则为8000元以上。
这种制度不打破,有关养老的任何改革一旦触及一方的利益,都会引发反弹。大多业内人士认为,推动取决于政府决心。
2008年,我国曾在5省份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但目前没有实质进展。何平建议,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需要同步改革,这样阻力才会减小。正研究弹性延迟退休
弹性退休是让合适的人群按照合适的年龄选择退休。相对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尽管面临的争议和阻力不小,但退休年龄的调整已经成为方向。
蔡昉反对“一刀切”延迟退休年龄,他认为可以考虑弹性延迟退休。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保护那些普通劳动者。
比如在方式上,弹性延迟正在成为方向。弹性延迟强调“分类”和“非强制”。此前,上海市已在局部试点柔性延迟申领养老金,但是主要针对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等。延迟的年龄上海市规定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不超过60周岁。
清华大学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这种模式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相对比较公平也不会引起较大的争议。
作为人社部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官方智囊机构,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过去多年也一直在研究退休年龄方面的问题。所长何平说,目前他们提供的方案是,过渡期实行弹性办法,55岁到60岁可以退休,也可以不退,自己选择。
实际上,人社部最近数次表态都在强调“弹性”。
何平认为,可能会优先考虑是否要统一男女、干部群众退休年龄,但“10年内能解决就不错”。
■ 链接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
●男性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事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45周岁退休。
●对少数高级专家和干部,征得本人同意,可以适当延长离休退休年龄,高级职称最长可至70周岁,副高可至65周岁;骨干教师、医生、科技人员中,男、女则分别可延至65岁、60岁退休。
●中央部委办中,大部分执行的是处级女干部60岁退休政策。
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关于高级专家和干部离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
中国老龄化趋势及影响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说,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发展中心教授顾宝昌说,到2050年,80后、90后只是一批“小老人”,会有上亿规模的80岁以上的“老老人”。到时候会出现“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现象。
第三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延迟领养老金不等于延迟退休
延迟领养老金不等于延迟退休
1、无论是“延迟领养老金,但可以提前退休”,还是其他什么形式的延迟领养老金方案,最关键性的问题是45岁者是否还能在就业岗位上没有涉及,而提前退休却不能领取养老金又靠什么生活?由此又延生出另一个事实是,众多政府机关机构和事业单位已实施变相提前退休多年了,即男女到了不同的年龄就要退居二线,在此期间的工资、各种待遇和奖金等与在职时基本不变,并可以不用正常上班,直至到正常年龄后再办理正式的退休手续。因此,“延迟领养老金,但可以提前退休”的方案,是不是在为这种有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最起码的社会公平等借此合法化? 日前,一则“湖南省冷水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振中的妻子赵志莲,8年未上班,但仍每月从冷水江市毛易镇国土所领取足额工资,吃空饷达18万元。”的新闻,引得舆论讨伐之,殊不知这就是“退二线”的一种形式呢?
2、为什么机关事业单位对养老改革有抵触、恐慌情绪?因为,既然诸多舆论和这主流经济学家,哪主流精英、公知的都在说原国营、集体和街道企业改革、改制成功了,机关事业单位接轨就成了,抵触又何来?又恐慌的甚?
3、“清华方案”可否精算了如题为《尹蔚民: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没有缺口》之没缺口的问题?又是否精算了“2005年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降低到47.94%水平后,一直处于45%左右的区间,也就是说退休金是退休前工资的45%。”如此低的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能有多大的缺口?
4、从《职业病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 属于“人为的疾病”》到《我国报告职业病例呈连年上升趋势》,再由《中国逾2亿人常年接触职业病危害 将继续呈现上升》到《职业病调查:电子产业职业病发病率上升 尘肺病少了》,再到近期如题为《我国每年新增职业病超过3万例 并呈现上升趋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宁夏9部门联手加强职业病防治》、《杭州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卫生部公布新》等报道的现状,以及如题为《中国历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官方统计(截止2011年)》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过五万人至今,中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每年交通事故5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已经连续十余年居世界第一。”所述,清华大学精算原理可包含这些数据?缺失了这些数据计算出的预期人均寿命可信度有多高?
5、几千万原国营、集体和街道企业下岗失业的干部职工本已就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士连农民都不如,还基本都在艰难的讨生活中祈盼着退休那天的到来,甚至于企望能够按照30年工龄退休,况且他们大多还是“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的拥护者和响应者;因此,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可以衣食无忧的,有尊严的闲赋二线等待退休,不论怎样精算的延迟退休方案,又怎么能得到企业职工的支持呢?对于他们来说,延迟领养老金就是延迟退休,只不过是偷换了个概念而已。
举二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是,当大学教育经费不足之时,众多专家纷纷提出了提高学费的改革方案,持“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因为学费太低。我们用低学费的办法实际上补贴的是富人,而不是补给穷人。所以应该提高学费。”这类观点者也不乏其人,如今的结果呢?是不是诸多穷人家的子女在初中阶段就辍学了?是不是应验了《提高学费标准是“把穷人赶下车”》? 另一个例子是,众多专家学者都信誓旦旦的论证道: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提高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就可以解决看病贵和难的问题;结果呢?药事服务等收费基本都按方案提高了,可众多救命的廉价药不仅消失了,看病贵的问题似乎还愈演愈烈… …近期爆出的葛兰素史克、比利时优时、瑞士诺华等跨国药企的商业贿赂案,昭示的又是什么呢?
第四篇:2014河北公务员面试热点:公务员上班延迟
中
2014河北公务员面试热点:公务员上班延迟
【背景链接】
进入7月份,江苏、武汉等地陆续执行的“夏季作息时间表”将公务员下午上班时间延迟,出现了一天的上班时间不足8小时的现象引来众人围观热议。【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公众之所以会围观部分地区的“夏季作息时间”,因为公众担心这缩短的工时是广大公务员“为民服务”意识减少、腐败奢靡之风增长、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减弱的“预告”,围观的背后,实则是公众对广大公务员担当责任、服务人民的殷切期待,是为维护自己权益的声讨。其一,政府机关这种随意缩短工时的做法,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而1995年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明确指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该规定适用于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所有职工。这也就是说,一些地方政府随意缩短机关工时的做法,是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必须被及时纠正。
其二,缩短工时,对公务员群体是人性化了,但是却给前来办事的群众带来了麻烦和困扰。一方面,机关晚上班,早下班,增加了办事群众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机关工作时间缩短,所办理的事务却不会因此减少,那么必然会导致一些群众需要办理的事务被拖延,被耽搁。所有这些,都将加大群众的办事成本,招致群众不满。这也就是说,对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性化,却是对群众的不人性化,这显然不符合国家政府机关的服务宗旨,也不符合建设服务型政府、效率型政府的要求。
其三,以人性化之名缩短工时,照顾公务员群体,但实际上在炎炎夏日最需要照顾的恰恰不是公务员群体。有接受采访的市民表示,“大多数公务员都在有空调的室内办公,何来防暑?”其实即便一些基层政府机关暂时没有装上空调,但至少也会装有风扇等降温设备,远没到需要缩短工时来避暑的程度。实际上,炎炎夏日,酷暑当头,真正需要防暑的不是公务员群体,而是其他劳动者,比如街道上的环卫工,工地上的建筑工,以及所有那些需要室外作业的劳动者。政府对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不管不问,却忙着以防暑的名义给自己缩短工时,这于情于理似乎都说不过去。[启示]
这种缩了水的夏季作息时间显然已违背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也引起了百姓的不滿。公务员工作时间“缩短”,履职履责就会“缩水”,至少从时间上难上保证为人民服务、为纳
中
税人服务,而这又是最基本、最基础的服务诚意。没有考虑政府工作的特殊性、服务性,这种人性化特权让群众路线陷入尴尬。“缩短工作时间”看似小事,实际上造成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会影响到老百姓的办事,那些前来办事的老百姓面对紧闭的大门,在炎夏中,却只能在门外“晒”着,好不容易等到开门了,却要排长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办完。不仅如此,“缩短工作时间”更会破坏政府形象,让为民服务大打折扣。真心实意为民服务,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绝对不只是在嘴巴上说说,不是变着法子让自己享受“高温关怀”,而是具体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服务”的味道。[措施]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
一方面,保证工作时间不缩短。首先下午上班时间顺延半个小时。其次,在二点半到三点期间的空档期,安排工作人员轮班上岗的方式,不让百姓办事扑空,这样既保证工作人员的休息,又不耽误百信办事,两者不误。像政务大厅等服务窗口的工作时间应当考虑接受服务的相对人的利益,照顾到老百姓的方便。中午不适宜长时间休息,可以参照银行等商业机构,采取轮班的方式来保证服务。另外,夏天中午太热,早上天气相对凉快一些,也可以考虑提早上午的上班时间,保证每天工作的总时长不变。
另一方面,调整时间要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公务员办公时间的增减虽然“事”小,但关乎公众利益,这样的决策应该把群众诉求放在首位,充分回应社会关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即便地方有调整工作时间的权力,也应当通过正规程序,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而不能简单地下发一纸公文就施行。同时,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用人单位,也应该在高温酷热天对高温作业者送去另一种温暖,让他们在高温下安心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战胜高温”,为单位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第五篇:专家称推迟退休并非解决养老金缺口唯一选择
专家称推迟退休并非解决养老金缺口唯
一选择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7月02日11:46 东方早报
7月1日,全国范围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正式启动,计划年底完成。这也是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提出今年要做的五件困难事之一。“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温家宝说。
这“五件难事”分别是: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按照新的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努力实现教育经费占GDP的4%的预算目标,并使经费合理使用。
早报记者近日分别就这“五件难事”专访了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的部分专家学者,并于今日起刊发系列对话,以解读这五件难事的“前世今生”和相关政策的“台前幕后”。
专家指出,这五件事均事关民生,更关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收入分配改革对中低收入者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如何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增值的成果关系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养老保险全覆盖对“未富先老”的中国社会是一剂安心贴;集中连片地区的扶贫解决的是中国落后地区的持续发展问题;教育经费那4%是中国人盼望了19年的梦„„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每一小步都需要智慧和勇气,每一个改革的举措都可以成为中国改革事业之顶层设计的基础和改革实践的动力。
2012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这五件困难事会如何解决,人民期待着。当然,由于这些确实是“难事”,所以要真正地解决也一定困难重重。但是无论如何,2012年,注定成为民生给力年。
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
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启动仪式昨日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今年年底,中国将全面完成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目标,比预定计划提前8年。
实现“人人都有养老钱”的背后,是政府一次次循序渐进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建设。2009年12月,中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启动,年满60周岁的参保农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2011年7月,中国又启动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满60周岁的参保居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这两项所覆盖的对象是没有享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城乡居民。
目前,全国新农保、城居保参保总人数超过3.8亿,在过去近3年时间,已经有1亿多老年人按月领取国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但是,仍有近40%的地区未纳入国家试点范围,仍有几千万的城乡老年居民未享受到国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因此,今年内要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在“未富先老”的现实面前,养老保障的迫切性不言而喻。早报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高小平研究员。2008年2月23日,高小平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做关于“国外政府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讲解,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议。
早报记者 卢雁
养老保障体系
关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东方早报:总理为什么会把“城乡养老保险全覆盖”列入他任期最后一年的五件难事之一?
高小平:这可以看作是温家宝同志在中央政府总理这个重要岗位上的又一个“大手笔”吧。实际上他从副总理算起这十多年,办的很多件好事中,我认为跟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有两件大事:一是免除农业税,这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所盼望的事情,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二就是解决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这件事如果做成了,可能是从源头上解决中华文明传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
东方早报:为什么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问题”?
高小平: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最主要的一条即赡养父母。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如别的古代文明那样在地球上消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这样的“孝道文化”支撑着子子孙孙的繁衍和发展。过去讲养儿防老,工业文明以来,城镇人口逐步推进了社会化保险,但农村长期以来还是以土地和子女为主要依托。构建覆盖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使中华孝道在公共管理制度层面上得到落实。因此,解决农民的税赋和老百姓的养老,背后是人类社会繁衍的根本性的基础。这件大事的完成,可谓是温总理这一届政府的最大亮点。
东方早报:是不是还应该放在不可逆转的城市化大背景下来理解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高小平:包括城市化在内的现代化过程,都应放在文化发展、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理解:为什么要把赡养制度、养老的体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它既体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也是一种新的制度环境下的政府的作为。十七届六中全会作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这个“文化”包含了传统文化怎么继承,用什么样的制度、用什么样的公共管理体制和机制来实现传承,所以文化背景不可忽略。换句话说,现在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不仅是由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也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未富先老”大大增加
老龄化问题解决难度
东方早报:为什么中国的城市化和老龄化必然要求政府加紧构建城乡统筹的保障体系?
高小平:城市化和老龄化本来属于两个范畴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的现实中却“意外地”遭遇到了一起,形成极为严峻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原本占人口总数85%的农民如今只占41%,城镇化率超过50%,这意味着城镇居民超过农民。在这个背景下,城市里有很多新兴市民,过去不受社保覆盖,不似那些从传统工作单位退休的,即使下岗,社保也有所覆盖。近年来,新兴市民、农民工、(部分)流动人口也渐渐享受了部分的社会保障。而在农村,却长期缺乏健全的保障制度。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在中国,老龄化确实发展很快。1990至2020年这30年间,联合国有个预测,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增速是2.5%,而我国的增速是3.3%,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5年的6.6%预测到2020年将升到9.3%,而我国同期将从6.1%升至11.5%。我国无论从增速还是比重上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平均值。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要达到1.65亿人,占世界老龄人口的24%,即世界老龄人口预计为7亿,我国要占到近1/4左右,全球4个老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老龄化进程在发达国家大概用了100年,法国用了115年,瑞士85年,英国80年,美国60年,而我们只用了20年左右,而且速度还在继续加快。
老龄化在发达国家是在经济发展到很高程度出现的,而我国却“未富先老”,这就使解决老龄化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来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现在老年人激增,更迫切要求对老年人保障体系要加快推进步伐,又需要根据老龄化的发展加大对老年人事业的投入,这里就有了矛盾。所以,我国解决社保的问题必须面对城市化和老龄化的现实,一步一步推进,慢了不行,太急了也不行。
东方早报:为什么我国老龄化会发展这样快?是因为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意味着一种危机吗?
高小平:人口基数大是一方面,另一个原因是医疗条件的改善和提高。过去农村缺医少药,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医疗条件可言,现在实行了新农合,农村的医疗有了保障,过去农民有病就扛着,现在是有病看病。另外,整个社会养老的福利政策改善,再加上医疗有保障,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总的说来,我并不认为老龄化是一种危机,实际上对社会保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社会保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拓宽了可开发的老年资源,一是智力资源,二是市场资源,老年人手里有钱,就能促进消费,包括旅游、老年公寓养老等,都会逐步成为社会潮流,从而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循环也是一个有力推动。
全国统筹
存在三个难题
东方早报:新兴市民、流动人口对城市的贡献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但他们享受到的福利却很有限。
高小平:是的,他们对城市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税收,以及购买商品时对内需的推动,但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并没完全体现在其中。为什么要按户籍人口来提供社保?它既有计划经济的一面,也有现实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国外一般也是如此,需要居住满多少年后,才能够获得在这个城镇的各项福利政策。
现在我国各个地方也都在探索,但现在总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即使没有在这个城市做贡献,但你只要在这个城市有固定的职业,也该享受这个政策,因为一个是保障人权的需要,第二个他们(包括其父辈)原来在农村也为国家做了重要贡献。那么这就需要从政府财政中单独列出这一块,当然,构建这个体系也包括其个人自己要承担一部分,其所在单位、企业也要承担一部分。所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这些新兴市民的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新的难点。
东方早报:现实情况是:农村人口在减少,城市不断涌入新的人口,这些新移民应该享受城市的社保还是农村的?
高小平:在加速城市化的同时,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现在每天都有20个行政村消失,大量的村落出现了空壳化。这种空壳化也对农村推行社会保障提出了挑战。有一句戏言称:现在农村是“3861”部队。“38”指女性,“61”指儿童,且老年人也居多。从现实来看,这部分人对政府的税收贡献的绝对值相对较少,要提供这部分人的养老保险则需要政府较多的投入。所以城市化使得城市和农村的社保面临双重严峻的挑战,需要统筹解决。我们要构建的社保体系应该是城乡统筹的、逐步一体化的。
东方早报:人社部长尹蔚民昨天强调,下一步要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只有在全国统筹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劳动者无论流动到什么地方,其养老保险关系的自动接续,缴费年限的接续、逐年的基金积累都会得到保障。目前全国统筹的难度在哪里?
高小平:全国统筹是必需的,但又是一个逐步到位的过程。目前全国统筹的难度在于:一是现行财政制度还是“分灶吃饭”的体制,要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就需要推进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二是要在全面完成省级统筹后才能考虑全国统筹,现在真正实现省级统筹的地方也不多,有的地方虽然做到了跨市县转移接续,但这并不等于全省统筹,只有做到了征缴、管理、支付三方面都实现了统一,才是真正的全省统筹,按照这个标准,有的地方只是做到了市统筹甚至县统筹。三是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在客观上增加了全国统筹的难度,需通过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持续实施,逐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