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1

时间:2019-05-12 18:5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1》。

第一篇: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1

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彭栋梁 张群等

一、农业与旅游世纪80 年代,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日益增长, 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概念的提出, 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田野风光和生活方式, 并开始去农村旅游, 这种旅游开始结合住、吃、游、购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但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出现了“农村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农村旅游”等多种称谓, 缺乏统一的名称与定义。1989 年, 台湾大学通过系统的研究,正式将此种旅游统一称之为“休闲农业”, 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农业与旅游结合在一起, 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劳作、体验、参与、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形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而且能从物质方面、精神方面, 全方位、立体化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农村天地广阔, 自然环境优美, 山村野趣浓厚, 绿色特色食品多样, 民间农时活动新奇, 尤其是某些偏远地区的独特淳朴的民俗风情和风土人情, 无不吸引着劳动拼搏中的都市人, 去感受那种炎帝神农“创耕耘、植五谷、食百草、创编织、兴贸易”[1]的农业生产过程, 去感受反璞归真的情趣, 去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简单。近年, 伴随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已经蓬勃崛起。据有关专家预测, 到2020年, 中国的旅游总收入将超过3.3 万亿元, 到时旅游将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有限的城市风景及休闲活动,将不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和旅游的心理要求, 而近年才得到重视的休闲农业, 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 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 保护生态环境, 挖掘农村民俗风情, 又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旅游业的繁荣,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长株潭休闲农业的现状

长株潭休闲农业是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都市人的需求而顺势发展起来的新产业。长期以来, 在该地形成了特有的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休闲农业最初发展于长沙市, 逐步渗透到株洲、湘潭。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长沙为中心, 株洲、湘潭为两极的长株潭休闲农业已有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以钓鱼休闲和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体, 烧烤、棋牌、疗养等多种农业休闲形式相结合的产业化格局。规模也从最初的几十家发展到上千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场所如: 长沙市开福区九龙农家乐休闲中心、山鹰潭度假村垂钓俱乐部, 浏阳100 万头山羊基地, 浏阳柏加一线8 万亩花木基地, 宁乡200 万黄羽鸡养殖基地, 望城1 万亩名贵珍稀水产养殖基地, 株洲神农生态园, 株洲市地杰山庄, 湘潭市农博园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 呈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统计,仅2005 年“十一”黄金周期间, 长沙市休闲农庄接待总人数达到30 万左右, 营业收入超过2000 万元, 五星级休闲农庄日平均营业收入超过4 万元。但是总体来说, 长株潭地区休闲农业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面临着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

1.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沙休闲农业已领先发展起来, 但湘潭、株洲相对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2.产品单一, 不注重特色乡土文化及民间节庆的挖掘与开发, 现阶段主要集中在果园, 垂

钓园及观光旅游, 其他类型不多。

3.开发缺乏政府主导, 布局不够合理, 缺乏整体规划, 功能分区不明确, 对农村的生态保护不予重视。

4.缺乏对各类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休闲农业主要依靠当地农民, 由于没有系统的培训, 文化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不能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从而制约产业的发展。

(二)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条件

长株潭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 具有光照充足,降水丰富, 植被种类丰富, 自然景观优美等特点, 其中长沙农产品丰富, 浏阳花炮、山羊, 宁乡猪, 望城珍稀水产品、湘绣等享有盛誉, 同时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考察、探险的理想基地, 株洲的森林资源丰富, 素有“人工林海”之称, 同时有以溶洞、丹霞地貌为主的地质地貌景观, 以水库、河流为主的水体景观, 以原始森林为主的生物景观, 湘潭是我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基地和重要的槟榔加工基地以及牲猪养殖基地, 其中“湘莲”已成为湘潭的一个品牌。数千年来,长株潭已形成自己特有农作及生活习俗和社会风尚,各种不同的农业文化景观构成了品位高, 特色浓, 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资源。长株潭区域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 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 座, 国家风景名胜区2 处, 省级风景名胜区3 处;国家森林公园3 处, 省级森林公园3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 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7处;国家4A 级旅游区(点)6 处, 国家3A 级旅游区(点)9 处

[2 ]。

长株潭现有耕地面积63.77 万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123 万公顷。考虑到长株潭以水田占绝对优势,将每个农业劳动力可以耕种的播种面积定为0.8158公顷。这样, 长株潭在理论上只需要150.8 万农业劳动力。而长株潭实际农业劳动力约为358 万人, 即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达207 万人, 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57.8% , 农业劳动力的富余程度相当高, 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休闲农业等第三产业。

(三)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区位条件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大城市,三市处于湘江中游, 已成为湖南经济的核心增长极, 三个行政市沿湘江成品型分布, 并且两两相距不到50 公里, 2007 年1 月长株潭三地公交正式运营, 表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三市目前已形成一个机场(黄花国际机场)、三条主要铁路(京广、湘黔、长石)、三条主要高速公路(京珠、长常、潭邵)、四条国道主干线(106、107、319、320)及湘江水路等构成的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同时其处在贵州、江西、湖北、广西各省市的包围中, 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 具有很好的客源市场。据资料统计, 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后, 三市城市人口达565 万人, 加上周边12 个县市的城市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 城市人口将达到1500 多万人。

(四)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经济条件

长株潭地区是我省的经济中心, 湖南旅游的中心和重轴, 号称湖南旅游“金山角”, 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占全省的50% 以上[3]。有数据显示, 2002-2004年, 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 904.84 亿元, 年均增长12.9% , 比全省年均增长速度高2.7 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

3.9 万元。长株潭地区虽然面积不足1.7、人口不足1.5 , 却创造了全省1.3 的生产总值。2004 年, 长株潭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4.78 元, 比上年增长11.9%。国外研究表

明, 当人均GDP 达到300 美元时, 人们会产生出游的愿望。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大力提高, 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会增加,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为了缓解沉重的社会生活压力, 丰富生活, 放松心情, 城市群附近的农村就成了他们纵情和休闲的理想乐园。

三、长株潭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研究

(一)整体发展, 观光为主

长株潭三市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 休闲农业已慢慢发展起来, 但三市区位、资源、经济、文化、交通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在该区域发展休闲农业必须相互协调、互补发展。所谓经济互补性是指由于客观上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 导致区域与区域间经济联系十分密切, 从经济交往中, 相互取长补短、各取所需、相互协调、共同发展[4 ]。现在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还不平衡, 长沙已领先起跑, 因此必须整体开发, 互补发展。长沙利用其经济、科技、璀璨的湖湘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株洲利用其服装、特有的林业资源、神圣的炎帝文化, 湘潭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名优土特产品及优美的自然风光来吸引旅客, 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 将相对分散但又具有互补性的资源联系起来, 形成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构建长株潭地区区域休闲农业的协调发展的资源基础。

在我国的整个旅游市场上, 现在以观光层次的旅游产品为主。长株潭地区也不例外, 现有观光渔业、观光牧业、观光农园、观光林业等多种休闲观光形式, 但开发力度还不够, 在以后的开发中应立足“观光”, 挖掘文化特色, 以满足人们休闲的心理生理需求。

(二)增加“绿色乡村”的体验元素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派因第二和吉尔摩的文章宣称, 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所谓体验, 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是内在的, 存在于各个人心中, 是各人在形体、情绪、知识方面的参与所得, 来自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 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旅游产品的本质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或体验。农村体验式旅游也伴随着这股潮流应运而生, 其主要特点是游人亲身参与、体验农民的日常生活、农事活动等, 从而体味独特的生活氛围。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旅游要素分别进行开发吃、住、玩、游、购等方面的体验活动:

吃: 突出特色, 讲究原汁原味, 保健养身, 突出一个“鲜”字;所有食品绝对无污染, 纯天然, 突出一个“绿”字;可让旅客品药膳菜, 喝养生茶等, 让游客既尝到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 点心小吃, 也可体会到湖湘农村饮食文化、乡土风味的精妙所在。

住: 农家小院、“仿古”农庄、家庭旅馆、古老寺庙等具有乡村风格的民间建筑对都市人们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都市人们在此可以呼吸泥土气息, 欣赏民间建筑, 体验农村生活。玩: 采摘、垂钓、摸泥鳅、挖地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 观赏秀丽的田园风光, 呼吸清新的泥土气息,参与民俗活动、传统节庆,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喜悦和刺激。

游: 可以采用生态交通, 可以体验马拉车、牛拉车、狗拉车、骑马等兽力交通工具, 或者以步代车, 避免对生态环境污染, 体验乡村特有的田间风情, 享受“回归自然”的惬意。

购: 购物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游客可购买自己采摘与垂钓的农产品, 或者是绿色蔬菜、茶叶、各种中药材、熏肉等具有农村风格的产品。

(三)挖掘文化内涵, 开发特色产品

湖南历史悠久, 可是开发相对较晚, 至秦时湖南才开始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隶属行政区。当时的湖南大体上就是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区。在古代, 尽管湖南交通不便, 土地贫瘠, 但是古代湖南人民仍然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质朴和勇敢创造了灿烂的湖湘文化[5]。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不仅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且孕育着生态美的思想。长株潭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 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特色、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表1)。

传统建筑资源利用农村古代建筑遗址, 如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

传统文化与手工艺 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如湘绣、土家锦、服饰、浏阳菊花石雕、长沙墨晶石雕、木雕、醴陵瓷器、竹编、家具用具等。

地方特色民俗活动 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名间杂耍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

(四)政府主导,“农旅结合”

F leischer.A 等在研究休闲农业时强调, 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不仅必要, 而且对休闲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6]。休闲农业与我国经济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一味地或盲目地发展休闲农业, 必将影响我国生态环境, 滥用资源, 将会造成生态平衡。因此, 政府必须采取各种措施, 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支持, 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乃基础产业, 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旅游业为第三产业,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农业与旅游业的理想结合是第三产业在不影响第一产业的基础上的一种附加, 是农业向多样化经营转化的最佳形式[7]。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下, 农民既可从事农业生产, 又可从事旅游业, 如制作名优土特产品、绿色食品、乡土工艺品, 旅游高峰期从事划船、抬轿、骑马、民俗表演、指导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等等。

(五)科学管理, 培育人才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比较新的产业, 还处于探索阶段, 仍然面临着众多问题, 可以说在大多数人心目中还是一个不被十分了解的事物。要想发展休闲农业,就必须有一批高科技人才对其发展进行技术指导, 给予科技支持, 这样, 休闲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合理的、有效的发展。根据产业特点, 可以将休闲农业人才分为四类(表2)。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培育, 必将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从而推动长株潭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领导管理人才 培养一批勇于和善于科学决策的领导班子。

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 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科技运用 于农业与旅游必将带来休闲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营销规划人才 休闲农业是一个产业, 合理布局、产品促销极其重要, 必须注意选址及策划理念基础、核心问题, 这就要求此类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农业生产人才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直接参与人员, 农民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产业的发展, 必须开发农村人才资源,鼓励农民去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提高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郭一新.休闲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2):63-65.[2]陈福义.区域合作·整合创新·品牌营销——湖南旅游开发思路[M].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2004.[3]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4]王良健,侯文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互补性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1,(6): 99-103.[5]张群,胡湘南.休闲农业在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中的效益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3-36.[6]Fleischer A,FelsensteinD.Suppo rt fo r rural tourism[J].A 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4):1007-1024.[7]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编号:05C586)

作者简介:彭栋梁(1963-),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工程学院人文系教授,研究方向: 旅游经济、产业经济学。

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第二篇:长株潭两型社会调查

长株潭两型社会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深入了解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状况,和变化;了解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调查背景: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被列为中国的第四批试验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2008年年底,试验区改革总体方案和城市群区域规划方案经国务院批准,2009年1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2009年正式迈入新征程。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党的指导思想

一、两型社会: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以“两型社会”为中心,我们对经常往返于长株潭的群众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市民都知道“两型社会”的含义,并且知道长株潭正在建轻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环境方面

长株潭的一体化虽然提高了市民往返于三地的频率,加快了市民的生活节奏,但湘江沿途接纳了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城市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核心区河段水质污染较严重,再加上城市规划滞后,以及审批体制与法律规定之间的不协调性,环保法律意识淡薄,致使湘江水质、城市环保、空气污染等污染较严重。

1、区域水质性缺水矛盾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水资源的缺乏和水污染的威胁在不断加剧。一是工业的水质污染。一些污染汇集湘江,严重威胁三市居民的饮水安全。二是污水的处理率低。包括省会城市长沙,几乎没有对生活污水进行二级处理,而是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现在三湘四水的芙蓉国度,很难找到一条未被污染的溪河,湖南不缺水,但湖南缺乏干净的水源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些地方的水污染已经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威胁。相

关部门可以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配置核心区各河段最小流量,开辟新的供水水源,提高供水保证率和水质。

二)城市规划方面

虽然从2008年1月1日起就施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但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其中以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和房屋规划最为典型。许多道路绿化建设都是由临时工实施,完工后没有对该项目进行管理,使得在该片土地上一遍又一遍的栽树种花,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湘潭的房屋规划也有点过于密集。

三)中部崛起研究中心主任吴永保认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城市圈的整体素质。

资源方面: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而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改变

四)文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湖湘文化底蕴来发展文化产业,发挥体现湖湘文化的伟人和名人优势,把历史文化培养为经典文化,把伟人和名人文化发展为特色文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尤其要注重培育科技文化、倡导合作文化、培养创新文化、规范生产文化和健康消费文化,为“两型社会”的建设注入强大的文化活力和精神动力。

自主创新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对策研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型产业,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两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两型社会建设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研究;发展“两型”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节约型经济体系构建,实现长株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两型社会发展;人文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资源节约对策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土地使用机制研究;长株潭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五)加快湖南经济发展

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地处经济不发达的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南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省工业化水平提高6.2%,城镇化水平提高

7.4%,三、总结

自主创新支撑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对策研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两型产业,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两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两型社会建设与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研究;发展“两型”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强节约型经济体系构建,实现长株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两型社会发展;人文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证研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基础;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资源节约对策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土地使用机制研究;长株潭金融服务体系研究。

电信1101班马存禄

201156110108

第三篇: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

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方案

加快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优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结构,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是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交通建设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周强同志的重要批示,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按照《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有关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规划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个服务”为宗旨,围绕全面推进“四化两型”战略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主题,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宜居城市、促进社会和谐。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为核心,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加快推进长株潭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目标,立足于高标准、高起点,大胆创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整合三市综合交通运输资源,形成三市一体、城乡统筹,资源共享、结构优化,功能齐全、管理高效,运营规范、服务优质,经济便利、安全有序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和运营体系,科学构筑“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广大群众出行需求。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贺仁雨 副组长:徐正宪 李晓希 胡建新 文树勋 肖文伟 杨 广 成 员:徐 建 陈健强 刘 见 陆增富 刘国林 罗 可 李建斌 谭衡鸣 陈新发 罗丽萍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省长株潭两型办副主任(正厅级)

省交通运输厅总经济师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长沙市政府副市长 株洲市政府副市长 湘潭市政府副市长

省交通运输厅副巡视员

省地方海事局局长 省财政厅经建处处长

省长株潭两型办发展处副处长 省机场管理集团副总经理 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处处长 省交通运输厅城市交通处处长 省道路运输管理局局长 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办主任

省交通运输厅引进外资项目办主任陈国辉

湖南城际铁路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刘明理

长沙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刘玉平

株洲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章礼华

湘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蒋自雄 长沙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处(电话0731—88770138,传真0731—88770033),罗可任办公室主任,彭建涛、李鸿德任副主任,负责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日常工作。长株潭三市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

三、工作大纲

(一)实施范围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两型”发展。注重交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与自然和城市风貌相和谐的交通环境,以零换乘、无缝对接为目标,为长株潭城市群人们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服务,提高污染少、占地少、能耗低的交通方式所占比重,大力发展和使用公共交通。

2、坚持统筹协调,突出工作重点。城市群对外通道与内部设施协调发展,突出城市群内部体系的构建;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突出城际快速干道的构建和枢纽换乘中心的建设;城市交通与农村交通统筹发展,突出城市交通,以城带乡。

3、坚持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突破

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性定位,加强政府投入和引导,加快推进交通建设与管理上的制度创新,在投资、营运、管理、组织、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适应三市经济和人民群众出行的理想模式;加强区域间、城乡间及各类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互补,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的整体运行效率。

4、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超前,实现跨越式增长,交通设施建设总量要适应并适当超前于城市群发展需要,交通体系布局要适应并引导城市群生产力布局。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以长株潭公交一体化和智能交通、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为重点,通过5年的努力,优化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运输服务结构,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率,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协调、衔接顺畅、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效低耗” 的综合运输体系,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充分、优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2、主要任务

(1)准确掌握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剖析存在问题及原因;

(2)有效认识长株潭城市群当前及未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宏观环境,并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较准确地预测长株潭综合运输需求;

(3)提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总体思路;

(4)优化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明确如何从点、线、面(即枢纽、通道、网络)三个层次统筹考虑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之间的基础设施衔接与协调;

(5)分析长株潭城市群推行“公交优先”与“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提出长株潭城市群道路运输和城市公交运输融合三市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研究内容包括:三市城际交通运输统一管理体制、三市城际公交运输企业模式、三市城际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三市城际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考核机制、三市城际交通运输信息平台等。

(6)科学确定建立长株潭城市群高效的运输组织保障系统,探索建立统一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统一的客服标准和运行监管机制。解决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运输组织、市场与信息、技术与标准等方面实现一体化的问题;

(7)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确定政府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制定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交通规费政策、票价政策、财政政策、市场政策等。

(8)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理想模式,并提出相关组织、运营、管理及支持保障系统。

(四)研究重点

1、制定长株潭公交一体化方案。积极搭建长株潭三市公交一体化运作平台,整合长株潭三市现有的公交、城交客运资源,进行公交化、公益化改造,对现有的长株潭城际一体化公交线路进行提质改造和优化调整,积极构建智能公交和“两型”公交。

2、研究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市地铁与常规公交一体化协调发展问题。并根据长株潭城际铁路、长沙市地铁建设情况,给出常规公交线网与长株潭轨道交通协调的方案与营运组织的协调策略。

3、以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为抓手,加强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间“无缝衔接”和旅客 “零距离换乘”。着重考虑如何强化道路客运衔接铁路、机场等枢纽、港站的集疏运功能,如何加快完善道路旅客集疏运服务网络,科学安排班次密度。

4、提出改造提升客运服务体系,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的策略。重点研究加强综合交通运输政策和标准规范,如何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区城之间及城乡之间客运组织与市场的衔接,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

5、深入研究长株潭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加快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既自成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又优势互补、相互衔接的格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2011年7月,召开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讨论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工作会议的有关事宜。

(二)2011年8月,课题组与“研究机构”完成调研工作,收集有关资料,提交《实施方案》(初稿)。

(三)2011年9月,领导小组邀请世界银行“中国城市群两型综合交通发展研究”项目专家对《实施方案》(初稿)评审,并根据修改意见完善。

(四)2011年10月,课题小组提交《实施方案》(修改稿),领导小组再次组织专家审查。

(五)2011年11月,提交《实施方案》最终稿并报省政府审批。

(六)2012年元月,按《实施方案》推进长株潭综合交通一体化。

第四篇:社会学-长株潭农民工问题调查报告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0.53%,未来十几年还将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社会群体,对目前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养老保障形式提出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到维护其权益,关系到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此,本课题组就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于2008年7月26日至30日分赴长沙、株洲、湘潭三地进行了调研,对解决当前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重大意义和现状加深了认识和了解,对就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形成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

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是非正规就业,工作极不稳定,随时可能返乡,因此面临着许多社会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完整。农民工同城市居民同在城市工作,但受到的社会保障却大相径庭,主要表现为失业风险,工伤风险、疾病风险、养老风险以及生育健康风险。

调查中还反映出,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工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和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力减弱,发生非婚性行为的占有一定的比例。一项调查显示,40%的农民工表示可以理解长期没有性生活的人去寻找性伙伴。但由于农民工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甚少,自我防护意识欠缺,加上特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农民工有可能成为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这些都威胁着农民工的生殖健康安全。另外,农民工女工大多没有享受到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婚假、孕期、产假、哺乳期工资照发的待遇。农民工的生育保险问题远没有得到解决。

(二)目前推行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对于用人单位正规就业的农民工,均应参加法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即现行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在制度层面并不排斥正规就业的农民工,他们参加各种险种的通道是敞开的。目前,多数地区将农民工纳入现行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也有少数地区针对本地实际专门制定了农民工综合保险的政策。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即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结构、参保险种、待遇标准等制度规定基本一致,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别。福建省的农民工参保就属于这一模式。

二是实施新的综合保险制度。如上海、成都等地为农民工建立的就是这种综合社会保险制度。

三是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种形式主要集中于乡镇农民工。由于他们“离土不离乡”,多数未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而是参加了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不少乡镇企业农民工已不满足于参加农保,出现了参加农保转城保的趋势。

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下发后,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扩面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增长了1倍和2倍。截至8月底,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2021万,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1660万,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1203万。但是,与农民工的总量相比,目前参保的比例还很低,农民工获得的社会保险权益与他们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很不相称。

(三)现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长沙、株洲、湘潭等地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保险关系接续、转移困难。由于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区域性和阶段性,在目前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还没有实行全国统筹、许多农村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很难实现接续和转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其次,农民工的参保覆盖率比较低。在经济发达的长沙地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达到50%,但在其他地区,一般在10-30%。其主要原因,一是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不愿参保;二是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低,待遇享受困难,参保意识淡薄;三是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和维护本地低成本投资环境考虑,宣传不积极,工作推进不力。

其三,企业和职工负担较重。目前国有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三项保险费平均为工资总额的28%,个人缴费为11%,企业和农民工个人普遍感到负担太重。以株洲市为例,非公企业缴费基数为月工资800元,参加养老、医疗、生育、工伤保险,总缴费比率为38.5%,其中企业28%,个人10.5%,每位参保人员每年需缴各项保费3700元(其中企业负担2700元,个人负担1000元),多数企业反映,只靠企业拿钱难以承受。

其四,农民工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管理与当前农民工的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农民工流入到城市由于相当一部分人的婚育情况不明和信息沟通不及时,当地难以及时掌握农民工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各个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农民工政策,各自站在部门利益上考虑问题,缺乏协调机制,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纳入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的保健服务体系来统一管理,共享公共资源。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民工大多仍未被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今年2月下发的国务院5号《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文件对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按照5号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此次基层调研的有关情况,现就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适应农民工的高流动性

农民工的参保率之所以一直在低位徘徊,与农民工的保险关系不能够在全国转移接续,参保后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直接关系。因此。制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一定要适应其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在基本制度框架上,我们建议采取分类指导的方式:即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以直接纳入现行制度,参加与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对大多数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首推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在自愿、渐进式的前提下推进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要建立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按农民工身份证号码建立具有唯一性的农民工个人“社保卡”账户,“一卡在手,全国通行”,以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跨地区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需要。

(二)面向全体农民工,推行低费率参保

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城镇职工。据调查,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的农民工工资每月一般在600元到800元,与当地的平均工资差距很大,因而本人参加社会保险的能力十分有限。要着眼于更多的农民工参保,必须兼顾农民工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坚持低标准进入,实行低费率、低费基,并渐进式过渡到完全由用人单位缴费,农民工个人不缴费,以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

(三)采取分类保障形式,不搞“一刀切”

应根据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以及有关风险对农民工的危害程度,针对农民工的自身需求,坚持可行与急需相结合,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的问题,先解决农民工迫切需要的保障需求,不搞“一刀切”。从湘潭市与农民工座谈的情况看,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保障需求是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不需要个人缴费,又不存在转移和接续的问题,再加上工伤和职业病对农民工本人和家庭以及用人单位影响重大,容易得到用人单位

和农民工个人的普遍接受。由于农民工收入低,对大病风险的抵御能力十分脆弱,极易因大病住院而陷入贫困,所谓“做工十几年,一病回从前”就是真实写照。因此,这两类社会保险应优先解决。

(四)搞好管理服务,方便农民工参保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农民工服务”的理念,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为企业和个人的参保、缴费、转移、接续、停保、退保等最大限度的提供方便快捷的通道。同时,要切实落实好农民工的参保待遇,让参保农民工在享受待遇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拿得到,而且手续简便。

(五)关心农民工生殖健康,将其纳入城市职工的生育保险体系

目前正在全国推行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只能覆盖20%的人口,农民工的合作医疗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政策。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生育健康、计划生育服务的经费投入,并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体制的障碍,切实地关心农民工的卫生保舰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需求,保障农民工和城市职工一样依法享有卫生保健和生殖健康的服务权利。特别要关注农民工中的女工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她们的各项合法权利。

第五篇:对“长株潭警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对“长株潭警务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建设以来,三地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群已具一定规模,现代化交通四通八达,经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在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下,三地之间的社会关联度越来越强,地区治安问题也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区域内跨区流动犯罪增多,地区间的犯罪相互影响、关联程度加大,治安管理对象发展迅速等等,区域治安问题已成为维护长株潭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推动长株潭警务一体化势在必行。一、三地接壤地区刑事发案的基本情况

天元区与长、潭两地接壤的派出所有马家河派出所、栗雨派出所,随着三地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天元区与长、潭之间的人、财、物流量不断增大,一些犯罪分子趁机利用三地交界的特殊地理交通条件,跨地区作案,跨地区销赃、藏匿的现象逐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两抢”案件成为直接牵动刑事发案总量升降的最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该类案件占到刑事发案总数的六成以上,且犯罪呈现快速、机动的特征,犯罪分子运用先进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做到快速传递信息、快速纠集同伙、快速作案、快速转移,有时在株洲作案,随后快速到湘潭、长沙藏匿和销赃,在湘潭、长沙作 案又到株洲藏匿和销赃,其机动能力增强,使警方打击难度不断加大,直接影响了三地的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三地警务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和重点协作项目

1、信息领域的协作。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目标,建立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长效机制。设立热线或专线电话,遇重特大警情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时进行区域内协调配合处置。交流违法犯罪动态信息和工作经验,相互通报突出的社会治安情况,相互通报治安管理部门开展的专项行动,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区域转移,实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步开展,形成打击整治的工作合力。

2、打击违法犯罪领域的合作。查处在接壤地区的“黄赌毒”及“销窝赃”等违法犯罪活动时,相互支持配合,相互提供违法犯罪线索,配合调查赃物流向和追缉违法犯罪嫌疑人,必要时,协作地可出警支援,实施共同打击。

3、重点地区治安整治工作领域的合作。对接壤地区治安复杂区域和突出治安问题,适时组织统一行动,集中警力开展专项整治,实施清查打击。

4、人口管理领域协作。实现人口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公安信息系统中的常住人口、境外人员、流动人员和出租屋、重点人口和监外罪犯等信息系统通过授权机制互相开放查询权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三地区警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推进长株潭警务一体化,要遵循“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同作战”的原则,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构建合作平台,积极探索联合打击、防范跨地区违法犯罪活动的新方法,有效提升公安机关区域联动、整体作战能力。

(一)加快实现信息共享。要紧紧抓住公安“大情报”系统建设的有利时机,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目标,转变思想,迅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治安管理工作新模式。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将各地各部门的旅业、民爆、枪支管理以及常住、暂住、重点人口和出租屋管理等系统数据跨区整合,治安视频监控与通信网络系统有效整合,尽快建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信息平台。二要加强周边区域治安情况分析研判。要建立常态化的社会治安情报分析研判机制,根据本地和周边人员、物品的流向,大型活动的层级以及110警情的多少等情报信息来分析判断当地和周边区域治安状况,及时掌握边界地区社会治安状况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

(二)以“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场(娱乐场所)”为重点,建立治安要素管控协作机制。一是完善通报协查机制。对流出本辖区的重点人员、危爆物品要及时通报给流入地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并由流入地治安部门落实协管措施;对下落不明的,要通报到周边地区,同时启动协查 机制。二是建立协管工作机制。对涉及三个地区甚至多个地区的治安要素,如工作地和居住地分属两个区域的重点人口、关注对象和跨区连锁经营的场所、行业等,应共同研究管控方案,互通动态管控情况,分头落实管控责任。

(三)构建社会面巡逻联防机制。一是建立联合巡逻机制。边界地区公安机关双方互派警力加入对方的巡逻组,或联合组成巡逻队,对边界区域开展联合巡逻。二是跨区域打击现行犯罪。在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中,三地公安部门可根据各地治安形势的复杂性和地理特点划定协作区,一旦发生重大警情,需要对嫌疑人和嫌疑车辆进行围追堵截时,案发地公安机关可以迅速越过行政区划线追击犯罪分子,同时,可根据事先确定的指挥层级和联络方式,第一时间向协作区公安机关通报嫌疑人、嫌疑车辆的具体特征和可能逃跑的路线,按照一定的协作规范和操作流程,调度协作区警力开展布控、堵截和抓捕工作。

(四)建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机制。对跨区域的矛盾纠纷(如山林、土地纠纷),同一行业的不稳定因素(如出租车行业)等,可建立联合调解机制,形成跨区域的调解网络。通过召开排查矛盾纠纷的联席会议,共同摸排联防区域内的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形成大排查格局,对排查的信息进行联网,互相通报。尤其是对可能引发跨区域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因素,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早预防、早治理。

(五)建立区域警务协作保障激励机制。一是树立全局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长株潭区域内的治安问题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没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也难有长期稳定的治安环境。因此,治安警务合作,必须要跳出行政区划的框架,通过反复协商、沟通,共同制定合作机制,弥补单一城市的治安控制局限,共同提升警务效能。二是建立科学评价激励机制。对经常协助其他地区开展工作的单位,以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整体效果良好的单位,要明确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并在工作绩效考核时,一并予以考虑加分。

(六)建立警务协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由长株潭三地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每年召开1次联席会议,通报社会治安管理情况,总结警务协作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提出工作建议,必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本协议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长株潭各市设立治安管理警务协作的办事机构和联络机构,每半年召开1次工作例会,通报社会治安工作情况和协商区域警务协作事宜,协调推进合作事项,并向三市治安管理警务协作联席会议报告警务协作落实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工作例会由三市轮流举办,如一方有重大事项或行动需要协商,可提议并经其他方同意召开临时会议。

下载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1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株潭休闲农业发展研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2010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2.2%、38.4%、43.2%和45.9%,日益成为湖......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决策咨询报告12期)2010年,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2.2%、38.4%、43.2%和4......

    金川区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金川区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金川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腾格里沙漠南缘,古“丝绸之路”从此经过,是新欧亚大陆桥沿桥城市之一,南与永昌县相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接壤,东与武威......

    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范文模版)

    关于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

    浅谈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二) 时间:2013-04-10 22:18来源:中国休闲农业 作者:佚名 点击: 278 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主要是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情况汇报****农业局****位于广西东南部,土地总面积2457平方公里,全境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历届****委、市政府和......

    深化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要有担当精神

    深化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要有担当精神 12月8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主持召开了省委常委会会议,会议学习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听取了......

    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论文范文大全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湖南人民特别三市人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特别重大的事情,意义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