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1.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1.经营管理合法合规的目标 2.资产安全目标 3.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
4.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目标 5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
其中,战略目标是最高目标,是与企业使命相联系的终极目标;经营目标是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与落实,是战略目标的短期化与具体化,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资产目标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物质前提;报告目标是经营目标的成果体现于反映;合规目标是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保证。
2.简述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历经的阶段,并指出每一阶段的特征?
答: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四个不同的阶段,并已初步呈现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演变的趋势。
1)内部控制是从内部牵制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
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个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控制。
2)能不控制的第二阶段为能不控制的系统阶段,该阶段将内部控制一份为二。
3)20世纪80年代进入到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对于内部控制发展的贡
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二,不再区分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而统一以要素来表达。
4)1992年9月,COSO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该阶段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
5)2004年9月,coso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该阶段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
管理的高度来认识。提出了四个目标和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3.全员控制是具体而言,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并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内部环境这一控制基础。而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在内部控制中承担重要责任。
第二篇: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企业战略,经营的效率和结果,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最重要的是,基本规范在形式上借鉴了COSO报告内部控制5要素框架,同时在内容上体现了其风险管理8要素框架的实质,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措施为重要手段、以信息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的5要素框架。上述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是不确定的,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管理风险。无论从目的、目标,还是从要素来看,内部控制的根本功能是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企业基本目标的实现。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一种盈利性组织,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如果不能盈利,就连自身的生存都难“保证”,其他目标无从谈起。
天有不测风云。不确定性意味着,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说机会代表盈利的可能,风险则代表亏损的可能。二者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风险种类很多,如宏观、市场、技术、金融、财务、法律等各种风险。有的风险可以保险,有的是不可保险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盈利,就必须管理风险。
内部控制就是一种风险管理机制。其中,风险评估的功能是识别、分析、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功能是处理、防范、化解风险,而内部监督则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识别、处理风险,就必须收集、传递、沟通、应用信息,就要进行信息沟通,为风险管理提供事实依据。上述要素密切相关,体现为风险的识别、处理、反馈。
总之,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分别处于不同阶段。其中,风险评估、信息沟通处于认识阶段;控制措施、内部监督处于实践阶段,而内部环境则构成制度基础。
第三篇: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摘要:为配合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推行,阐述了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审计和内部控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 审计 关系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而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首先要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这就对注册会计师发挥“经济警察”的监督作用,做好研究与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单位的管理层建立的,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它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实施的。内部控制是为达成一个或一些目标而进行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内部控制本身是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内部控制不是单一事件或某一状况,它与企业的经营过程相结合,它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行动。内部控制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所以,他们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设立和实施的,直接影响企业的控制效果与效率。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赖、利用内部控制,依法对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鉴定、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可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制约性作用,即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手段,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从而有助于受托经济责任者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建设性作用,即在执行指导性监督活动中,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起到改善、促进、提高等作用。
三、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企业单位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重要工具,也是现代审计工作用以确定审计程序的重要依据。对一个被审单位究竟如何进行审计,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的好坏程度。内部控制良好,各职能部门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可以信赖的,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的目标。反之,就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既费时又费用。由此可见,要做好审计工作,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还必须依靠审计工作来检验、促进和推动。这两者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
1、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
现代审计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审查和评价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抽样规模、审计工作方案的内容,取决于评审的结果。审计员可以通过对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以观察其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哪些是薄弱环节,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审查这些薄弱环节,而其健全部分只作抽样检查,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是整个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始部分。审计工作开始时,也就是在审计会计报表之前,审计人员要对企业内部控制先行审计,了解情况。只有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审计工作重点,确定审计工作的范围和程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从而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而有效地完成。因此,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现代内部控制推动审计方法不断革新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现代审计的发展,促使审计工作方法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审计工作,往往是对被审单位的全部会计帐目、凭证和报表进行逐一详细审查。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经营规模的迅速发展,审计人员已不可能详细审查大中型企业单位的全年所有的业务事项。同时对那些内部控制健全、执行好的单位也没有完全必要。因此,审计工作开始转向依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应减少了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审计数量,而研究和评价内部控制纳入审计,使审计方法逐步从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转向以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为基础的审计。这一审计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采用。在我国现代审计中将有力地推动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同时,还收到缩小了检查范围,节省了审计人力、时间和费用的效果。
3、内部控制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它只有不断完善和严密,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对象和首审部分,审计人员通过对它进行研究和评价,提示内部控制中的缺陷及薄弱环节,并将发现的问题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或后果,提供企业管理当局改进管理时参考,从而帮助企业采取消除弊端的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密和完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四、小结
因此,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制度基础审计产生的基石,而制度基础审计的广泛应用又促进了内部控制的改进与完善。两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焕敬.内部控制和审计关系分析.辽宁经济,2009(3).[2]陈晖.论内部控制与审计.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闫松岭.浅析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中外企业家,2009(7).
第四篇: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基本要素(推荐)
(一)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3)财务会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
(4)资产的安全完整;
(5)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
(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
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内容。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
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控制措施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
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五篇:内部控制材料
内部控制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学校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学校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学校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学校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到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学校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建立学校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为切实做好我校内部控制工作,我校成立内部控制工作领导组,统筹、协调本校内部控制工作。
第七条:学校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学校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
学校层面内部控制
第八条:综合办公室为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九条: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学校建立健全集体研究决策机制。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由学校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条:学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一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二条: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三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三条: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十四条:学校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十五条: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学校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十六条: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十七条: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十八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学校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一条: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二条: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 时准确登记账簿;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二十三条:学校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二十四条: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二十五条: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二十六条: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银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 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二十八条: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九条: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三十条: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学校内部的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三十一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第三十二条: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
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
第三十三条: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三十四条: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 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三十五条:建设项目竣工后,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三十六条: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学校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三十七条: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三十八条: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三十九条:财会部门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四十条: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四十一条: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四章
评价与监督
第四十二条: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牵制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牵制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牵制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四十三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四十四条:学校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学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