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1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篇: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3—11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图对刻画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能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发展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符号化表示”这一过程,发展其符号感,并会运用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

3.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用图刻画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一些简单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图形关系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活动目标:

活动一:说一说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从小到大,你们的成长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自己的亲人为你们付出的就更多了,是不是呀?那谁来说一说你的家里都有哪些家庭成员呢?(注:亲戚之间的称呼各地可能不统一,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适时明确。)

活动二:画一画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了解到每个同学家里都有不少的亲戚朋友,你们真幸福,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那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列出你的亲戚关系,绘制成一棵亲情树吗?要求从这棵亲情树上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出你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待会儿看谁的设计最有创意!都绘制好了吗?先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展示一下。

哪个小组的代表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同学的设计?还有哪个组也想说?(注意对学生设计的鼓励性评价,同时了解学生中的各种不同表示方法)

活动三:看一看

有一个叫小冬的同学也把他家成员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在我们书上113页,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他是怎么表示的?要求大家边看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想好后请举手。(组织交流时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想法,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那刚才同学们的亲情树也能改用字母来表示吗?好,试试看。

改好了吗?给同桌看看,互相说说对方写的字母各表示谁?

用字母来表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你感觉如何?

活动四:试一试

像这样的例子,书上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请看课本P114“试一试”。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先独立观察、思考。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那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五:结一结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看来,今天同学们会运用一些字母或符号等,通过图来清晰、简洁地表达一些生活中的关系,真好。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第二篇:北师大版《成员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成员间的关系》这节课以小冬家祖孙三代之间的关系作为问题情境引入,通过对这个问题进行数学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图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事物或数之间的关系,北师大版《成员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我预设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对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称谓都比较淡薄,例如什么堂兄妹、堂姐弟、表兄妹、表姐弟不是很清楚,因为时间紧,没有来得及熟悉学生,因此课前想让学生先做好预习,调查家中的成员间的关系以及亲戚朋友已无可能,因此我采用了两个方式进行突破,一是以“课前谈话”中的《家谱歌》作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谈话.二是以我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图引导学生理解,既了解了学情,也很自然地揭了题,并为后面学生自己绘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图作了个铺垫,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呈现符号化的关系图这一环节,我想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繁为简的过程。最初的设计是先以小冬家的关系图为素材,让学生看到:由人物画像的关系图,变为文字记录的关系图,最后在我的启发与点拨下形成的符号化的关系图,亲历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但是:“自主探究”体现得不够充分.因此在突破重难点的地方作了很大的调整.变为以学生的家庭成员关系为素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绘制出关系图,由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有的学生绘制出了不同的关系图,我选择了几种典型的记录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比较,从而让学生自我认识到简约的方法.最后再呈现小冬记录的关系图,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用“图”可以刻画出事物或者是数之间不同的关系.从而内化自己的知识,感受到数学是一门简单的艺术.当然,在我选择的几张关系图中,都是妈妈这条线的,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当时没有发觉,只在考虑图是否清楚,是否具有典型性,教学反思《北师大版《成员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符号化记录关系离不开“点,字母和箭头”三个要素,而带箭头的线是临时规定的一种符号标志,在不同的情景中代表的意义并不相同。为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我考虑是在适当的地方进行强调,并设计几道对比题目进行练习,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拓展开了。

由于时间紧,对新教材的内容完全不熟悉,因此存在的问题较多,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慢慢改进,以达到更好地教书育人目的.

第三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明确0在加法中的特殊性.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一定律进行验算.

加法的意义教学设计意义的建立,加法交换律的概括及对它们的理解、掌握.教学难点学生对加法意义、加法交换律运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算.44+56 37+23 180+20 42+8+1012+0 0+17 386+124 124+2352、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了加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掌握加法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例1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题怎样解答?(因为已知北京到天津铁路长是137千米,又知道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是357千米,要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就是把137与357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教师提示:把137与357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呢?(板书: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叫加法)

教师明确:这就叫加法的意义.(板书:加法的意义)

(2)练习:小强有125枚邮票,小明有75枚邮票.小强和小明一共有多少枚邮票?说明理由:

已知小强与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与小明共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把两人的邮票数合并起来.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加法等式中各部分名称.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在137+357=494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板书:加数 加数 和)

3、有关0的加法.

教师提问: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与加数比较会怎样呢?有关0的加法可有哪几种情况呢?

小结:任何数和0相加都得原数.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2

1、教师谈话: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加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有关0的加法的特殊性.除此之外,关于加法的运算还有一些基本性质,它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2、教师提问:137+357=494(千米),表示求的是什么?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357+137=494(千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

教师板书:

137+357=357+134、出示例2,引导学生归纳规律.

18+17○17+18124+235○235+1240+25○25+0规律:

①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

②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教师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强调:我们要看一些等式哪些符号不符合加法交换律就必须看两个加数的位置变不变,它们的和变不变.当然前提是等号两边的两个加数必须相同.

4、练习:

判断:下面各等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对吗?为什么?

9+7=7+9 10+1=10+120+8=2+26 2+0=0+2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教师指出:以上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并运用它做了练习,这一定律若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

教师强调:用字母表示这一运算定律更简单清楚.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教师领读几遍,提醒学生不要按汉语拼音来读)

教师板书:a+b=b+a

提醒注意:a与b可以表示0、1、2、3、??中任意整数,如1+2=2+1,9+20=20+9等,所以a+b=b+a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效的.位置,和不变.而像这些(指其中的等式)一个用数字表示的等式只能表示两个具体的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这一公式表示的一类所有符合条件的式子,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5、学生分组自由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

6、学习、掌握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运用.实际上,在以前我们早就应用它解决计算问题.同学们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都用了加法交换律呢?(验算)

7、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766+589=589+□ 257+□=474+257 a+15=15+□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把()数合并成()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一个数加0,还得().如12+0=().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符合的画“√”.

230+370=380+220 30+50+40=50+30+40 a+10=100+a 230+420=430+2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的含义?

(学生讨论)

五、布置作业 .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48+□=72+□ 29+35=□+29 a+38=□+□□+55=55+422、口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 85+41+15+59 168+250+32 282+53+37+18

六、板书设计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例

一列火车从北京经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37+357=494(千米)357+137=494(千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千米.

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7+0=70+7=7 0+0=0

加法交换律:

137+357=357+137 18+17=17+18 24+235=235+24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 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互动新授

(1)教学加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

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 交流后明确: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课件 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 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

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2.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在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了加法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那谁能来说一说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汇报;加法各部分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和=加数+加数(板书)知道和和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关系式是: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汇报:减法各部分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差=被减数-减数(板书)如果知道被减数和差,求减数是:减数=被减数-差(板书)如果知道减数和差,求被减数 是:被减数=减数+差(板书)

师:通过刚才几个算式的比较,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吗?

小结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并引导学生理解逆运算中的“逆”的意思。

三、巩固拓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四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七、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第五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1)班共有学生40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思想上要求上进,作业认真、一丝不苟。从整体上来看,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五、教学时数

1课时

六、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一、导入新授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七、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下载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员间的关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设计5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教学设计职教中心:丁超位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涵盖了......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精选5篇)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利用已经学过的减法知识,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 3、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5篇可选)

    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句教学格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我个人也认为,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在教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带领学生亲自......

    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师引导;二.教学内容分析;篮球运动是由跑、跳、投等动作组成,是在快速......

    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六年级体育行进间运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身体健康目标:通过篮球课运球的练习,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篮球球性,让其掌握......

    动画补间动画教学设计

    “Flash动画补间动画”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想] 本课是江苏省科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中第八单元《动画制作》中第3节内容,学习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根据我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