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节课5篇

时间:2019-05-12 18:1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节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节课》。

第一篇: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节课

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节课

观察和评价一堂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不论是哪一年级组织的公开课、研究课,还是随堂听课,课后都要组织教师对授课人的课堂教学作评价或个别交换意见,其目的是通过评课找出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课堂评价范围很广,既要看教师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否体现,还要看教的数学基本功等等,评课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呢,特别是即将进入新课程,又如何评价呢?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一、看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一节课的整体安排和布局,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来确定,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复习旧知导入新知。(一般 3-5分钟);②探究新知,这是教学的核心。(一般15-20分钟);③课堂练习(一般10-15分钟);④课堂小结(一般2-3分钟),评价时,主要看教师课堂结构是否严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过渡是否自然,思路是否清晰,重点部分是否突出,板书是否科学。

二、看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观,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重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教学变成教师的单边活 动 ,主要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学成为你讲我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模式,把学生看作装知识的容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学会,更谈不上会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学生只是跟着老师学,机械地刻录,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而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是教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与学的共同发展。

三、看学法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方式,只注重学会,而忽略会学,学会重在学生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新知识,发现新知识,以及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会学是一种创新学习,因此 ,看教学是否体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否体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总之,课堂教学的评价必须做到以下转变:

1、从偏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心学生的学,体现师生互动,不但要看教师的讲授、提问、引导、启发、还要看学生是否自觉学习、主动参与,发现、探究、思维、操作、归纳、汇报、交流等过程。

2、从偏重关注知识点的掌握,转向既要关注知识点的掌握,也要关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情感。

3、从偏向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转向既关注学生回答问题也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从偏向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决,转向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5、从偏重关注单一的教学手段的选择转向关注多媒的选择与组合。

6、从偏重关注结果的评价转向既关注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第二篇:如何评价一节课

如何评价一节课

听课后应对所听的课进行分析整理、客观评议,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对课堂教学评价,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看教师的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

(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2)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教学机智,观察教师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

(4)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二看学生的学,主要观察学生学习中的四种状态:

(1)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

(2)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向信息联系与反馈、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

(3)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4)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控调学习情绪。有时课堂会突然爆出笑声戛然而止,有时会从激烈的讨论转入冷静专注的聆听,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

评课的客观标准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适度

新的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确定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听课、评课的时候,要看这些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整个教学活动是否围绕这些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这些目标。

2.教材处理是否科学、正确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以课标精神和教材的特点为依据,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准确、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得当、新旧知识的衔接是否连贯、教学的容量是否适宜、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准度的落实情况,等等。

3教学思想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灵活。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施教者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情况,正所谓思想决定行为。衡量教学思想的标准,就是看教师是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看其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看其是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的。

4教学效果是否明显、有效

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依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式下的教学效果,我们不能只简单定位于过去的那种传统的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落实,相关的基本技能是否得到充分的训练,而更主要的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新的教育思想来统帅整个教学过程 5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凸现6.教学活动(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学生是否经历了求知的过程)。7.学生是否学会交往,是否建立了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8.是否沟通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涵。此外,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方面,如教师的知识底蕴、思维反应、教学语言、书写要求、朗读能力、课堂情绪,教态表现以及应变能力等也可做出适当的评价

第三篇:对一节课的评价,我们一般都从课堂的哪些方面可以进行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日常观察。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价值

首先,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本质在于追求更合理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对某一教学现象,如: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并实施在自己教学活动中,得以验证,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学实践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教师间教学研究氛围的形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次,有利于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换。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而研究型教师就体现在他的教学研究和反思上。

我们对于课堂观察的讨论,实际已经进入研究的层面,老师们可以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研究,也可以自己进行研究

(三)课堂观察的内容有哪些

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观察:教师的语言(提问、评价、引入语、过渡语、小结总结语、)、板书、媒体的使用、情感的投入、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引入、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效果的监测、包括班级生活环境的营造、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等;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与同伴合作的实效、掌握知识的情况、情感体验等。

(四)怎样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阶段一:课堂观察前准备??确定观察的对象、内容、目的,方法 阶段二: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阶段三: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进行,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加入具体的分析与说明)

如何评价一堂课

课改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是在“师生互动,动态生成”中体现出来的。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建构的生命课堂。贵在:“活”,贵在“适”。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活跃思想、交流情感、展示自我的场所,教师讲解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讲解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具有启发性的讲解,再多也不为过。

教育活动是有预设、有计划、有目的的,但其进行过程的复杂性及师生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这种动态生成力是由师生生命活力得到发挥后才产生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倾听学生的反映和表现,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点、质疑点、闪光点及时抓住,生成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改变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有生成的课才是有创新的课,才是有活力的课,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基本的评课的方法。我知道了评课要从“学生发展”出发,看教师是否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

注重“以学论教”。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一切教学设计,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即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更多地关心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切实有效,以此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一、评价一堂课应掌握的原则

评课应有利于课程理念的贯彻,加强对教学目的达成度的诊断,注重“以学论教”,从实际出发,重实事球是。

评一堂课,上位地说,要遵循导向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而具体地说,则要遵循下列一些基本原则:

1、有利于课程理念的贯彻。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应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生活经历、思维模式等都或多或少存有差异,一堂好课,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例如:问题设计上要有层次性、灵活性、难度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锻炼。对于大部分学生,要求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一部分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收获,个别学生能在其他方面获得展示和肯定。比如:生性活泼的学生为其创造表演的机会;善于言辞的为其创造表达的机会;善于绘画的学生可以请他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等。

评课要从“学生发展”出发,看教师是否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精神和质疑意识。

2、加强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看待教学过程有两个标准:是互动式教学或是灌输式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还是形式化教学。评价一堂课,要突出对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重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考察,有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

3、注重“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是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注重“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一切教学设计,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改变传统的以“评教”为重点的现象,把评价的重点转到“评学”上面,即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更多地关心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切实有效,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4、从实际出发,重实事求是。

课堂教学有着极强的个人依赖性,不可能用一个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而应该有一个开放的体系。另外,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形成性目的也决定了它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是一个僵化的教条式的标准。从事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师活动的教师与学生都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决定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是难以预测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不可能涵盖众多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只能是开放性的,我们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体现不同特点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每一节课都是丰富复杂的综合体。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我们必须从观察到、感受到的实际出发加以考量,才有可能切中肯綮,反之,只能是或乱贴标签,或隔靴搔痒。二、一堂好课的特质表现

1、好课贵在“真”

课堂教学中的“真”首先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的精神状态——要具有真情实感上。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真”是“师爱”的基础。教师就像朋友,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师生间有了真情实感的交流,那种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会悄然形成,师爱的阳光就会洒遍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居高临下,动辄训诉、挖苦、讽刺学生,必然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既不敢参与课堂教学,也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在若干节来自诸多学科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公开课以及随堂所听的“家常课”中,笔者曾注意到这样的形象:许多教师似乎都习惯于喜爱发言、有着主动发言欲望的学生发言,课堂的话语权就这么被教师与几位学力甚好的学生把持着。殊不如,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他们所热爱的教师轻易扼杀,学困生大量增加也就不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了。然而,不知上课和听(评)课的教师们有没有意识到,造成学困生产生与长期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是否与教师真情的阳光没有洒向教师的每一个角落也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呢?因此,我以为,二期课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强调教育教学的“公平性”,教堂教学中来自教师的“真爱”应当是平等地面向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博爱”,这种“爱”如果只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真爱”,或者说是以牺牲对一部分学生的“爱”为代价的,那么在这节课上,不论教师投入了多少情感,它都是失败的。

好课的“真”还体现在教师要教学生“求真”上,这也是各学科教学中“人文性”的最终落脚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坚持的办学方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学科的学习中,教师的重要责任之一是感染并指导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投入学习,让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受到健康文化的熏陶。教学生做“真人”,不仅是政治、语文等少数学科的“专利”。当然,另一方面,因为二期课改强调学科的人文性及其育人意义,于是就有不少学科教师在进行教材人文因素挖掘时,喜爱用“贴标签”的方式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教育方法机械笨拙,收到的不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而是让学生学会了大话、空话、套话。中小学每一学科的教学都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但育人的方法、途径与手段可能各异,从学科特点出发,开展有的方矢的教育,才能使学科教学显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所以,好课的“真”还体现在学科育人的“天然去雕饰”和教育无痕的影响力上。

2、好课贵在“活”

周震和的“新基础教育”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是在“师生互动,动态生成”中体现出来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就可能锐变为“驯兽式”的活动。我们的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活跃思想、交流情感、展现自我的场所。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要鼓励质疑,引导发现,使学生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难,也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还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学生在课堂内活动的方式以及时间和空间来衡量。当然,教师讲课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不能仅仅以教师讲解的多少来评价其优劣。最关键的是教师的讲解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具有启发性的讲解,再多也不为过。

其次是课堂是否具有生成性以及生成的程度。教育活动是有预设、有计划、有目的的,但其进行过程的复杂性及师生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这种动态生成力是由师生生命活力得到发挥后才产生出来的。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产生的疑难点、质疑点、闪光点及时抓住,生成新的教育教学资源,改变预设的教学目标、过程及进度。有生成的课才是有创新的课,才是有活力的课,才是以学生为本的课。

周震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教学目标的“适”

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计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练,强调获取生活经验以及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强调情感陶冶,使课堂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多元化,这是对教育目标的革新和创造。但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定向)时,都会先列出这三方面,然后每个大的方面之下再列出详细的一二三四条小的目标,而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些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正式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不可能都完成。因而,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少而精,关键在于提出的都是能够真正落实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一堂课应该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并予以实现。有人批评这种做法为“挂一漏万”,但是我想,如果每堂课都完成了少而精的教学目标,都挂起了“一”,那么无数个“一”连起来就是“万”。三、一堂好课应注意的问题

1、要确定好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应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不是要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分别加以落实,而是要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作为整体来完成。同时在具体操作中究竟以哪个目标为中心,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应以“过程与方式”这个目标为重点。在共同探究文本的过程中,随即处理必要的知识,并适当地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情境的创设、文本的拓展、课堂内外的联系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组织。

2、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正确处理讲授—接受性学习与指导—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课改倡导指导---探究式学习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的讲授---接受式学习方式,而是兼用两者,完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又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指导,教师要在鼓励学生大胆学习质疑、探究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在关键处和敏感处点拨和调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教师教和学的互动发展。

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变化:从讲课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实施、管理、评价者。二期课改希望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里不是简单地讲课,而是要引领学生学习。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的教师,其备课主要任务是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观察他们的表现,能针对不同的情况予以个别指导。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基本过程。

3、教学活动中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占的比例没有明确的标准,就目前而言,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所有教学形式。媒体的标签式运用,有时反而会弱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局限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想象能力。多媒体运用的意义并不在于取代板书。不可否认,不少教师就是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而博得满堂喝彩的,但全球化IT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也必然会引起课堂的变革。所以,在整体上,多媒体的运用值得提倡,关键在于要适度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引入或辅助,而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人类认识能力“进化”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富有智慧的教育模式。而所谓模式,必须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一套操作程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尽可能做到学习目标上的整合、学习方式上的整合和教学内容上的整合。

4、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做到合理。

对于教材的认识、分析与处理。大家普遍感到新教材变化很大,知识的体系与结构强调了单元模块,量多而难于把握;还有的认为新教材不成熟,缺少配套的材料,难于操作。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用好教材这一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基础。对教材中某一主题的分析需要明确三层意义:一是本主题内容的地位----在单元或章节中同其他相关知识的关系分析,注重的是其教育价值;二是本主题内容的结构---所包含的知识元素及其层次关系和主次关系分析,注重的是其学习过程;三是本主题的重点与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各知识点在学习要求上的比较分析,注重的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和核心知识。

第四篇:怎样评价一节课

怎样评价一节课

一、我认为要设计一节好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要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环节、活动等),教学

目标的设计设置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教学环节设计要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

二、要评价一节好课,我们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还要看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等等。同时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从整体上看是否有合理的顺序与秩序,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活动节奏是否符合健康与安全的原则,能不能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对活动程度与活动节奏的观察要围绕有效学习的需要来考查,要关注活动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与教育资源利用的适宜程度,要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意发展的要求来评价活动程序和活动节奏的科学性、合理性。观察教学过程主要是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对教学任务的全面认识及其

落实情况。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及其所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宣言层面上,而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必须转化成为师生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特点与活动氛围,这样才会真正对学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一堂好课我们还要看教学活动的氛圃.它是否充盈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可以被师生之间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我们主张的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

总之,一节好课要充分考虑到知识内容的联系,还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因此必须设计好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循序渐进理解把握知识.有效的教学一定是使学习者有所收获的学习活动,检查学习效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效能评价,要有效益意识,要提倡在减轻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要像关心学业一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尽量做到少而精。

第五篇:浅谈课堂观察与课堂教学评价

浅谈课堂观察与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观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准确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学校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学思想、业务水平,便于有针对性的培训、管理教师。课堂观察还是一种研修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在课堂观察中,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除了语言和动作,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课堂观察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感悟课堂,收集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追求的是对话和反思,追求的是交流和探讨,追求的是民主、交互、研究的氛围,谋求的是共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观察的研究和促进作用呢?

一、做好课堂观察前的准备

进课堂之前能事先了解教学内容,充分与授课老师沟通,了解该老师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考,他将从哪里着力,他希望听课者关注哪些教学环节,得到哪些方面的反馈,从而共同确定听课的重点。如:昆虫学家、商人和教师结伴在黄昏散步。昆虫学家听到蟋蟀叫声;商人听见银元掉地的声音;教师听到茅草屋朗朗的读书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在什么地方,就会在什么地方得到收获;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到教室干什么?我们的想法是要让学生自我成长,授课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别人实施帮助。”因此,进教室前就要开始思考:思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统一,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联系;思考“假如我来上课,我该怎么处理?”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和怎么交流。

二、课堂观察要加强思考

1、思考自己进入课堂的目的。陈瑶说过:课堂观察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说明课堂观察是有目的的。进课堂,不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听课任务,是先自助后帮助,即成长自己的同时帮助授课者,达到共同研究提高的目的。不要单纯的认为,校长、主任及听课教师进入课堂就是为了讲台上的老师。

2、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和追求,这种思考会使我们在课后的交流中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的统一。判断和思考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思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师生的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这种思考使我们致力于从效果出发研究教学、改进教学,通过课堂观察追求有效教学。

3、需要思考“假如我来讲,我该怎样?”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课堂观察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在课后交流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具体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从而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这种思考使观察者置身其中,在观察和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吸纳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同伴互助”,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对话要讲平等

课堂观察后的资料分析、评议交流和自我反思可以起到激励教师、改进教学、共同提高的作用。要把握以下几点:

1、环节设计很重要。

要创设注重全体参与、平等交流的形式。就像我们追求教师少讲,学生多活动,也就是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一样。课堂观察后的交流也应该这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中介绍的步骤,可供借鉴。

(1)你确定的主题对你和其他老师专业成长有什么意义?(明确主题)

(2)就相关主题,你有什么特别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有什么问题和困惑需要大家共同讨论?(讲课者谈感受)

(3)大家就相关主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困惑?(全体参与)

(4)请大家对困惑发表看法。(合作讨论)(5)还有没有其他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质疑询问)(6)对讨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梳理。(教研组长的作用)

2、以平等交流为基础。

课后交流是一种研究,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参与者思想提升。因此,需要以平等交流为基础。参与者要坚信对话者有自己的思考和打算,而且有他的道理。不能认为只有我的东西对,我的东西管用。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和逗号。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与他说了。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就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感觉。

3、这样的话语结构,授课教师易于接受。

以学论教告诉我们,交流时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可以这样说,“我注意到”、“我发现”。这样的话教师易于接受,彼此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针对问题,互相探讨,达到“双赢”。

为了“双赢”的目的,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前者“假如我来执教,我将这样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而后者“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规定了参与者没有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上这节课,我将这样设计„„”“我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不会被接受。

总之,课堂观察是一种立体性的综合技术,卓有成效的课堂观察总是观察者以认真负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为前提;以原有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参与为基础;以看、听、想、记等多种活动协调作用为保证。高效的课堂观察是准确的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而讲求技巧、充满智慧的评议氛围更易于参与者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从而在集体反思中,发挥大家的智慧,提升教学水平。

下载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节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观察和如何评价一节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观察材料(本站推荐)

    “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研修的具体策略研究”子课题开题报告 (一)本子课题与主课题的关系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研修......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的意义 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 《基础教......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心得体会 为使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业务能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松山区教研室的姚伟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通过聆听讲......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摘要)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一、当前听评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无合作的任务:有任务,没合作 几乎所有学校都在给老师布置听课任务,据我所知,最多的是每......

    课堂观察文档

    推荐理由:孟丽凤同志,女,现年50岁,1997年毕业于德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小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糜镇中学。担任糜镇中学教研室主任,工会主席、政教处主任,并兼任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还担任......

    2011课堂年度观察

    课改之问 ——2011课堂教学改革年度观察 □ 本报记者 褚清源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过,“我生下来是很聪明的,教育把我给毁了”。如今,这样的教育依然在重演。那些被冠之以“坏......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读后感 第一眼看到《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觉是应该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书,但是通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发现这书并没有想象......

    课堂观察

    关于课堂观察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的产生与发展: 1950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他开发了类人际互动行为编码作为课堂观察研究框架,自此开始了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