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的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

时间:2019-05-12 23:4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节课的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节课的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

第一篇:一节课的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

一节课的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 一节课的研究一般由“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组成,可以循环反复,不断研究改进。在每个环节,关注的重点各有不同。

教学设计环节——要时常开展备课说课活动,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处理,对学情需求与问题的了解与分析,每个学生存在的认知、能力基础的个别差异,教学策略与技术的选择与运用。教师究竟想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若是一节研究课,还应该说明这节课的研究主题,以前这节课是怎么上的,效果与问题,本节课打算作哪些探索和改进。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帮助执教者廓清自己的教学理想和蓝图,只有想清楚了,上课才能上明白。

课堂观察环节——是研究小组的成员进入课堂现场观察执教者的实施过程。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想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学生投入的程度、理解的差异,相互的合作与交流,教师的聆听与回应,是否适时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详细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并注意发现与捕捉关键的教学事件。

反馈会议环节——首先是由执教者课后说课,分析这节课的得失与感受,有哪些成功的亮点,还有哪些问题与不足,然后通过研究小组的集体评课,反思教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教学设计本身还不够完善,没有体现学科特点,没有针对学生的问题以学定教,还是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上有何缺陷值得改进,要通过课后测试和问卷,了解当堂的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设计,通过后续的行为跟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第二篇: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1、深刻钻研教材,灵活处理资料,注重人们实际生活的环境,从生活片段中选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少做理论说教,它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宗旨,以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教师在钻研教材之时,应正确把握这一点,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把这一信息透露给学生,使学生能把握大体的学习方向。具体到每一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教师更应详尽处理教材。要吃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突出基点,把握深度和广度。联系当地社会环境与日常生活,选取学生最为熟悉的题材,考虑每一个学生本身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与补充。

选好题材以后,要对它们仔细考究,认真梳理,理清层次,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条理不紊,深入浅出,适当拓展。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众所周知,一个不识字的孩童,不管在哪种语言环境下,都能用他所学会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这是为什么?虽然他不识字,更不会写,但他能听懂别人的意思,因此教师在语音教学过程中,让孩子们要养成善于模仿、主动积极模仿的英语学习习惯。既要模仿单词的读音,也要模仿句子的朗读。不同语境中要有不同的语调,加强对连读和不完全爆破等朗读技巧的学习,让孩子们在语音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以便学生以后能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们有些中学生虽然记住了许多单词,学会了许多语法知识,都还是不能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这又是为什么?恐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平常因为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缺乏最起码的口头交际训练,因而语言思维迟钝,反应呆板,该说话时头脑一片空白,即使有个别学生能说出两三句,也是在挤牙膏一样,结结巴巴,毫不流利。相信大多数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都碰过这种情形。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呢?

3、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过程

在信息技术的发达、学校网络资源的丰富前提下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尽力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的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既是我们课题组将要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要努力解决的难题。

我们必须要摒弃上电教课准备太累,操作过程难的思想。这不是我们业务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体现,绝不能当作不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借口。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立足于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脑师,肩负着陪养下一代的重任。如果自己都不会,怎样去教学生,怎样教好学生呢?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快行动起来,加强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才能教学相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不被淘汰出局。因为多媒体电教课的丰富内容和多变的形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多加利用。

第三篇: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研究

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探讨

海林朝中 全英实

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但学生自身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当今教学的真实写照。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负效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为顺应教学形势发展,生物教研组及时设立《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研究》实施方案,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研讨反思、课例交流”等基本形式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中各抒己见,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新的观点,生成新的认识,大家一起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研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等。高二备课组承担“有效提问”与“有效激励”主题课活动。

著名的教育家钟启泉教授指出,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老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该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来负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这个过程被认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奏,因而谁也不能错过这一环节。常用的引入方法可归纳为“热、近、熟、趣”四个字。①热,就是指从某一学生普遍了解的事实材料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使学生一听就来精神抖擞。②近与熟,从与学生生活帖近的、学生有所了解熟悉的问题入手,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不知不觉地参与探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③趣,从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去获得知识。如彭亚莉老师在点评任丽卿老师的主题课《伴性遗传》时说,任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提问,激发学生了的求知欲。

老师通过展示一幅有两位“美女”的图片,提出问题: “同学们能说出图片中俩位人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吗?” “22对+XX”:学生马上回答

“你们确定吗?”学生肯定回答后,老师揭开绶带上掩盖的字,结果大家看到其中一位是人妖皇后,另一位是世界小姐。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你现在能写出他们正确的染色体组成吗?”老师继续提问

学生兴趣顿时被激发,很快引出XY型性别决定,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课堂引入:“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导致全球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的粮食危机。这场“无声的海啸”使全球新增大约1亿饥民,8亿人吃不饱饭------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世界上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面对粮食危机,中国如何应对?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手段来缓解危机?改进农作物的品质,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粮食危机的途径之一。”这样的语言从现实生活切入,体现出育种应有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渴望。

二、完善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地“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状态。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恰时恰点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这是给学生提问的示范,它具有逐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功能。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这就需要教师对自己设定的“问题”三思而行,可以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可抓住学生思维的发散点提问,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还可以抓住知识的聚合点(知识网络上的交点)提问,使学生理清线索,系统掌握知识。要避免为了活跃教学气氛而误入“满堂问” 的尴尬。发知道“满堂问”与“满堂灌”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 2 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三、努力成为一位有效教师。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有效教学而言自然是重要的,但似乎还有比“方法”更重要的,这就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期望、教师的热情,教师是否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几乎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而要使学生具有理想的人格,教师先要有那样的人格。

有效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习者,对自己和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他们精力充沛,充满活力,通过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激励着每一位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而他们也有能力帮助所有的学生学会,愿意对学生和所教课程负责任。有效教师总是能够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总是让学生感到是一位“值得信赖”的教师,他们知道教学效果取得取决于师生双方,他们为此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

对生物课堂有效教学设计探讨

海 林 朝 中

全 英 实

2013 年 9 月

第四篇:课堂观察之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课堂观察之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作者: 王烈英(小学语文

青海海西小学语文四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182 发表日期:

2012-11-09 18:03:05

一、关于课堂观察的基本理论

1、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就是研究的主题、观察的任务),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观察量化用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工作系统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基本工作流程。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发展。我们可以对课堂观察可做如下理解:

•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

•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

•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走向专业。

•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管理走向学术。

•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行政活动;而是双方地位平等,是学术探讨活动,是非奖惩性的。

•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专业发展,是发展性的。

•不是为评价教学,面向过去;而是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是建设性的。

•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共同探讨,观察的收益是双向的,是互惠性的。

2、课堂观察的工具

进行课堂观察必须运用相应的观察工具即各种观察量表。量表根据实际需要具体制定,比如学生参与度观察、教师教学技能观察、教学资源的利用观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观察、学习方式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观察、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等。

3、课堂观察的方法

(1)定量观察

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需要对观察的课堂现象进行量化,以便进行科学分析。这种观察直观、简约、有说服力,便于操作。关键是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通过观察对所列行为的频率进行记数。

(2)定性观察 定性课堂观察是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现场对观察对象做详尽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必要的追溯性的补充与完善。观察结果的呈现形式是非数字化的,主要是归纳法,并且资料分析在观察的过程中就进行着。其主要优点是:能整体把握对课堂的真实感受;能体现评课人对课堂现象的理解、思考和深层次分析;能灵活地抓住个别有价值的细节;能简便、自由地记录;能主动地、有导向地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定性量表的制定要周密、细致、科学、严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3)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相结合

如:教学问题设计和处理观察量表

4、课堂观察双方的关系

被观察者要树立这样一种意识:他是来帮助我的,我非常感谢他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我的课,有别人的帮助我这次肯定要提高。观察者要意识到:帮别人就是帮自己,观察别人的课堂能让我发现问题引以为戒,发现优点长进自己,谢谢你为我提供了这样好的发展资源。

让被观察者:

•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加强。

•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受到鼓舞。

•认为是积极的、有帮助的,能改善教学方法。

•欢迎仔细地听课,自信心得到加强。

让观察者

•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

•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

•获得教和学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实际讨论中心。

•获得实践知识,汲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

5、观察的实施

各教研组或者是个人可以结合要观察的角度设计观察量表,在实施中,可以是个人观察,也可以分组观察。

二、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察量表的分析

(一)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问题设计的目的性和价值性

问题设计的目的性是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方向和依据,也是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价值,既要考虑提什么问题、怎样提、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又要考虑落实什么目标、达到什么标准等。

2、问题设计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问题设计的准确性是指正确地引用科学术语,准确地表达学科概念和学科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杜绝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表述。严谨性就是指问题表达要周密严谨、无懈可击,杜绝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表述。

3、问题的思维容量

所谓思维容量是指思维的深广度水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首先,从思维方向来看,它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其次,从思维力度来看,它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者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4、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匹配度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王迎州)实践证明,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习惯;如果问题过于深奥,非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所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

5、问题的呈现方式

从问题的载体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纯文字类型、图文并茂型、表格类型、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竞赛等方式。从问题的类型来看,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应用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等。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提问的问题也就必然包括多种类型:

① 知识性提问

知识性提问是一种检查学生已学知识、侧重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地思考。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即可,稍微复杂一点的则是要求要求学生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比如:记忆资料、分类、概念等。这类问题是理解性提问的过渡。

简单知识的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答案现成单一,课堂上看起来很活跃,双边活动较多,但缺少高级的思维活动,应当节制使用。

② 理解性提问 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进行描述,讲叙中心思想,区别事物的异同均属于此类提问。一般以“是什么?”、“怎样”、“哪些”的提问方式出现。这类提问用多用于讲解之后,一般情况是检查最近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③ 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提供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况,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④ 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⑤ 综合性提问

是要求学生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回答。这类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没有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

⑥ 评价性提问

回答问题时,须先设定标准和价值观念,学生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或选择。

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而,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能仅仅把提问理解为“一问一答”,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二)提问的有效性

1、提问的方式

提问有不同方式:提问前先指名回答,然后发出问题;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发出问题后,叫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叫未举手者答;发出问题后,改叫其他同学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注意设计好提问的问题,选择好提问的对象,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掌握好提问的方法。

2、思考时间和回答方式 课堂提问不仅要适时适度,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便是精心设计了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学生回答问题方式包括个别回答、集体回答(齐答)、抢答(举手回答)、必答(点名回答),笔答、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等等。

3、即时性评价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诊断和改进的功能。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尤其重要。课堂观察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给予什么样的评价。评价是否坚持发展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原则,是否流于形式等。而且,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互评。

(三)讨论的时效性

1、讨论问题的价值性。讨论题设计要有针对性,要紧扣教学目标,或是教学重点、难点,或是易混点、易错点,或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讨论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确实是值得讨论问题,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2、教师对讨论问题的调控。

课堂教学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制约,一节课有一节课的目标和任务。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进行有效地调控。教师的调控一要调控时间,二要调控学生。要进行有效分组,讨论中深入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三要教师调控学生的情绪。适时加以点拨、激励,消除外来干扰,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的想象,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展开积极、充分、高效的讨论。四要注意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当学生对讨论的话题感兴趣而又有新的思索和新的发现时,给以充分的尊重,即使比预计的时间多一些也是值得肯定的。五要注意平衡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扩大学生的参与度,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仅仅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

3、讨论的时间及效果。

讨论效果一方面包括是否达到预期的知识目标,另一方面包括是否在讨论中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合作精神、探索欲望等都属于讨论的效果。

(四)生成问题处理的艺术性

1、问题的生成与捕捉。学生的“奇谈怪论”正是教学过程中新的生长点,善于捕捉和整合来自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运用学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引领,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对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创见”(想法、说法、做法)要给予肯定、鼓励与宣扬。

2、生成问题的处理方式。

有的课堂生成性问题会对教学会起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积极的生成性问题,使之上升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更精彩;而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起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事故”,教师应及时应对或转化这些无益的问题,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障碍”,使教学正常化。

(1)结合实际,科学调整课前预设。预设性和生成性因势融合的课是最佳的课。当课堂现场出现的新情况、当学习主体创造的新情境、自然生成的教育时机冲击着预案的时候,如果能够凭借教育机智从预案中超越出来,顺应并推动新的态势有效发展,那么,这样的课才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最佳的课。

假如教师无视主体状态,把教学生硬地拉回到预设的框子里来,那么即使预案设计再好,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假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学生课堂学习的状况而进行灵活调整、修正,甚至重新创造,科学地调控课前预设,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变废为宝,正确处理学生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如能机智地将课堂上生成性的错误事实转化为探究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实现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变“废”为宝,不要让学生带着错误坐下。

(3)活用评价,把握生成性问题。评价是指对某种事物的价值给予科学判断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判定。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出现的各种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活用评价的方法进行机智的处理。在教学进程中经常会出现与课前预设不完全一致的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一方面,教师为学生的主体性的展现而惊喜,另一方面,面对这些超出教学设计之外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巧妙评价,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带着遗憾坐下。

3、生成问题的处理结果。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注意到了,有的可能没有留意到;对于注意到了的生成性问题,教师有的可能及时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时间解答或者没有解决好而撂置了下来,有的可能留到课后解决。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的学习活动会让我们的教学研究更加具体,更具有发展性、建设性,会让我们的评课更加客观,更具有针对性,是我们提升观念、调整教学、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只要我们需要,我就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去观察、去反思。

第五篇:“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 结题报告

柳河县安口镇五人班中学课题组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针对课堂教学例题,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是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十三五”课业改革实验项目立项课题,此课题自2016年开始正式启动,至今已有2年的时间。两年来,经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已基本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现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随之发展。新课堂教学观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一些教师还遵循于固定的一些模式:有的想变又处于“蝉蜕” 中途的两难境地,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评价的片面性,评价范围狭窄,评价的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的重心是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课程的改革注重了学生的发展,注重了课堂模式的转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如何充分利用教学中的例题及典型案例,设计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变课堂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典型例题和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根据教学设计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恰当的例题和问题,使课堂教学变得流畅,新教材上的例题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构思,反复斟酌的。如何恰当运用、不断挖掘教材中例题的多种功能,深化例题教学,发挥其内在潜能,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从教学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观察、探索学科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课本的内在变化规律,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初中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流程。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成功经验。

2.通过研究,让学生根据老师预设问题,同时发现问题,使其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3.在实践上,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课堂教学上的问题,可以寻求到或构筑起具有可操作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带有学校特色的、民主与创新型的,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办法或模式。5.为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实践性强的参考和借鉴依据。

三、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与教学例题、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关系的研究。

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通过对中学教材的例题,习题进行挖掘其多解性,拓展性,探索其引伸和推广,培养学生的广泛联想及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从较高的“台阶”上提高处理问题提供新方法,开辟新途径。

(2)学科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例题、问题设计关系的研究。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突出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重点探究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构建传统与革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开展课堂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开展后进生的多元评价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升等等。

(3)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激励与案例、问题开展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评价。本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价上。从理论层面考虑,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多样,又是随教学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因此本课题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上。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从实践层面考虑,各种教学实践在操作上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大到选择教学方法,小到对某个知识点过程的讲授,因此本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范围限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上。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2.文献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3.个案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

4.经验总结法:积极做好个人、子课题、总课题的理论、实践的经验总结,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翼齐飞。

5.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5—2016.6)

1.召开《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开题报告会 2.有关《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的理论学习3.制定《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6—2017.10)

1.在教学中边实施边学习边总结,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2.针对研究作好记录,逐步完善研究成果。

3.撰写《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的阶段性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10—2017.12)1.收集课例研究资料,作好资料积累

2.撰写《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设计研究》实验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提交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明灯。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是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依靠学校深入课改有利大环境,依照学校的安排,采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坐下来研”等多种渠道,课题组采用集体学习、个人学习、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法,学习了一些关于问题导学法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通过理论的阅读、讨论,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学习需要反思,反思更要改进,为教师的实验水平,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健康发展,我们加强了课题组教师的个案研究,自我反思,实践改进,加强课题组教师的自我反思,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力求以交流促思考,以思考促积累,以积累促发展。

(二)在实践中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1.加大课题组成员培训,提升实验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是学校课改的中坚力量,我们的研究工作水平不仅影响着课题研究的质态,还影响着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质态。为此,学校为我们提供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还加强了对我们的业务考核。2.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校本教研是课题研究活动中的主要方式,各成员根据自身在课题组中承担的研究任务,积极开展研究活动。为保证课题研究活动落到实处,每个成员在研究时都结合本学科实际,力求在教学实践中见到实效。

3.进行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课题研究的生命在于实践。为了使我们的课题研究充满活力,我们立足课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出发,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研课的方式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了解各学科课题研究开展的情况,发现亮点及时推广,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各学科调整和改进工作。

(三)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实验研究的分析总结

1.研究过程规范。为了使课题研究务实,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形成总体研究要求,然后再根据总体研究计划,制定分段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既分工又有合作,把课题研究活动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中,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连续性。2.资料积累规范。研究的过程是资料积累的过程。把资料积聚起来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作好准备。课题组的研究资料,有课题组成员的学习笔记、优秀导学案设计、优秀学习过程方案设计等。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在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背景下我校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学科教学例题与课堂问题设计的研究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为此我校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常规管理的流程,细化了课堂教学实施的评价标准。

(二)通过新型课堂研究,促使教师专业智慧提升 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结构化预习,传统的满堂灌显然行不通了,教师只有围绕着学情,以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为课堂主线,智慧地重组课堂结构,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就使得我校教师在新的模式面前必须转变角色,智慧地驾驭问题导学型课堂的能力。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乐于交流,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学生在参与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质疑、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学力得到了提升、人格得到了完善。2.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能让学生自主学会的,就不要求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求老师的“导”。本着此原则,学生通过结构化预习形式深度走入文本,进行预习,并完成涵盖本课双基知识点和能力点上的预习导读内容。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依据教学内容根据自己实际,通过搜集资料、查阅工具、理解分析、实践操作、与人交流等方式亲自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去感知,去理解,去提升。在学校,学生只能学到最基本的、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学生在以后走上社会不断的去探索,根据需要去学习。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八、研究成果:

下载一节课的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节课的研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