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研究(最终版)

时间:2019-05-13 01:5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肖临骏: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研究(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肖临骏: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研究(最终版)》。

第一篇:肖临骏: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研究(最终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生存与学习的方式逐渐改变。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翻转课堂因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研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开展了许多“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对课堂的积极作用及教学的正面影响,受到了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但是,翻转课堂的优势并非与生俱来的,它的成功与设计者的付出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翻转课堂实施的中介——微视频的设计必将成为翻转课堂研究的关键。那么如何在翻转课堂大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将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翻转课堂下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模式

1.微视频的概念及其特点

视频在承载教学信息时具有可视化媒体的特点,因此很多人把它看为媒体资源。自2006年Google收购YouTube起,微视频就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微视频之“微”主要是时长上的限制。从微视频概念提出之日起,学术界至今仍没保持一致,学者和一线工作者通过不同方式来完善其内涵、丰富其形式。

古永锵对微视频的定义,即“微视频是个体通过不同的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微电影、教学短片、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视频短片的统称。

事实上,很多学者主要从微视频的时间长短来界定微视频概念,如互联网协会张力军认为微视频是指播放长度介于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而对于微视频的制作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阶段,很多人的看法大都一样。由上述定义可知,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随时随地性和大众参与性。

2.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

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学生课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课堂内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视频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大约控制在2-20分钟之间,它包含许多可视化教学资源。微视频时间的长短和形式会根据所讲解内容的性质及特点所决定。

微视频的制作必须是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资料搜集素材、制作视频,提供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到视频制作的知识盲点,对视频进行适当的修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

3.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模式的实施流程

根据微视频的概念和特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能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翻转课堂中,微视频实际上承担的是信息媒介的任务,所以微视频属于学习环境的一种,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应该关注到如何为学习者提供适合的资源支持。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微视频教学设计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下的微视频教学设计模式

前期分析:从学习需求、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等四个方面展开。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和学习效果的实时分析。在前期分析这个阶段,一方面通过了解学习者特征和需求来把握学习者已有知识和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分解,使教学人员得到翻转课堂所需要的视频资源,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思想。

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对它的理解早已跨越了传统的意义。该模块是针对前一阶段分析得出的某一专题学习中所需要的素材进行设计与开发,根据教学目标,把知识点分解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资源,再整理加工成微视频。微视频的设计包含主题引入、阐述解释、知识点的典型案例介绍分析、知识总结、练习五个主要环节,五个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完整地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设计过程中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即屏幕中呈现的信息要突出重点,排除干扰因素,特别是对非实录的微视频要配以适当文本和精炼的同步解说进行提示。同时微视频的制作也要体现出多媒体原则,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视频可通过录制PPT、摄像机摄录、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制作。

翻转课堂下微视频的应用:把第二阶段关于某一知识点制作的微视频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使之自主学习,实现课前基本知识的获取,然后课堂中通过同伴协作,教师指导解决课前的疑问,使知识实现内化,课后通过相应的实践达到更深层次的拓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都是以微视频的内容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开,而微视频的制作又必须考虑到这三个阶段的特点,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积极性,又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翻转课堂中微视频的评价和修改:实施后,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实施过程中微视频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评价,然后反馈到前期分析、微视频设计与开发、翻转课堂中微视频应用三个阶段,再对整个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修改。

翻转课堂下的微视频教学设计模式实践研究

1.实践方案

本研究以《Photoshop图形图像》中“钢笔工具”的教学内容为例,开展基于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精心设计的微视频对翻转课堂的效果,更好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和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学习者达到最大化学习效果,该阶段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把握实验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在实践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学习需求分析:2014年11月份,笔者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4级计算机1班的48名学生进行了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者特征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交流,调查分为3个部分:该实验的学习需求、学生以前的学习现状、本次实验的学习现状。

调查结果发现:①42.5%的学生表明以前实验课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源于一周课时较少,教师上课所讲操作容易遗忘,想通过其他手段来适当地加长学习时间;②81.3%的学生反馈通过该实验掌握了所讲的内容,提升了学习效果;③72.8%的学生对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比较感兴趣,渴望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本次实验,在课前教师可以提供充足的可视化资源。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实验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

学习特征分析:本实验的实验对象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大学2年级计算机班级的学生,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背景差异不大,此外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知识处于了解的阶段。

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本实验有两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掌握钢笔工具的具体概念;二是熟练运用钢笔工具。主要介绍钢笔工具使用过程中经常提到的一些基本术语,具体的使用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能够使用钢笔工具熟练地创建和编辑路径。

(2)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视频是一种特殊型设计的微型学习资源,包含多种形式,它运用在翻转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课前资源,它具有资源细小、松散连接的特点,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分解为一个个颗粒,它的开发除了符合上述分析的学生需求、特征等外,还必须完全符合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分别为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总结、课下练习。微视频的开发是从主题引入、阐述解释、典型实例、知识总结、课上练习五个方面阐述。

主题引入:一定程度上,导入的恰当与否将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成效,恰当的导入会产生高效的课堂效果。此处结合笔者自身实践经验,把典型的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分为直接导入法、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温故法等方式。

直接导入法是种直奔主题的方式,它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可以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较快地进入学习的主题;情境创设导入是教师为学生创建特定的情境,让其在此环境中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之自然过渡到所要阐述的主题中。悬念设置导入法是教师依据特定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行为,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温故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在讲解新课前,通过回顾以往的知识,来导出新知识的过程。具体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旨在吸引学生的兴趣,关注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阐述解释:此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主体中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

典型实例:通过典型实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所讲主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升华,能够发现知识点中易错点,在实际应用中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知识总结和练习:教师在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要对所讲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然后再针对专题中的知识点进行设置练习,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练习的结果来评估知识掌握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

2.研究过程

学生课前观看关于“钢笔工具”这一专题所录制的15分钟微视频,主要讲解“钢笔工具的概念”、“钢笔工具绘制路径”、“钢笔工具填充”等内容,并设置了3个典型案例作为知识点讲解的载体,之后有三个与知识点相对应的由易到难的习题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此外还通过邮件来收集翻转课堂中微视频制作是否适宜,学习结果的具体情况等反馈信息。课中针对课前邮件反馈的信息进行协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

通过分析收集的反馈信息,对翻转课堂中针对某一知识点开发的微视频进行评价,找出各个阶段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地修改模式,从而最终得到一个最优化的模式。

3.应用效果分析

评判一个模式是否合理有效,可以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否优化来评价。学习过程包括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理解和深化知识、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的程度及减少操作错误次数等方面;[10]学习结果包括是否达到创设目标,学习成绩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

(1)对翻转课堂课前使用微视频的评价

经过48位同学对翻转课堂课前所使用的微视频的反馈,分别从视频设计的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表1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微视频设计的五阶段整体来说是满意的,尤其是对于实例和练习两个方面,6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但从评价的侧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微视频制作的每个阶段都是不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视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必须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规律,然后为不同程度学生设置难度递增的题目来满足他们。

(2)学习结果的调查分析

在完成了“钢笔工具”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后,采用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微视频质量好坏对翻转课堂效果的影响,以及对翻转课堂下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认可程度。

从表2数据显示的整体情况来看,翻转课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正面的。52.08%的同学认为微视频的好坏对翻转课堂效果的影响很大,41.67%的同学认为影响较大,6.25%的同学认为微视频的好坏对翻转课堂效果的影响一般;与之相对应的是75.08%的学生对于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设计模式有很高的认可度。从表2整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习者实现了高效的学习结果。

第二篇:肖临骏: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讨

翻转课堂是伯格曼和萨姆斯为缺课学生而创设的教学模式。通过使用翻转课堂,教师不再需要整节课讲授,学生也不用一味的做笔记,而是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伯格曼和萨姆斯为缺课学生而创设的教学模式。通过使用翻转课堂,教师不再需要整节课讲授,学生也不用一味的做笔记,而是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维基百科将“翻转课堂”描述为“使用任何可利用的技术使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以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时间的混合式学习的形式”[1]。2014年3月,《Flip Your Classroom》作者萨姆斯正式宣布翻转的定义:“它不仅是学生从小组学习空间移动到个人学习空间,还是将班级学习空间改造成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学习环境,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使用概念和题材创造性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2]。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课上传授知识,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课下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获得概念、原理等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讲解、同伴协助等解决问题,达到深化吸收。

二、翻转模型与数学学科有效结合的可行性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标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3]。

1.数学学科的特性为翻转提供了可能

数学学科有着条理清晰的知识点、较易掌控的步骤以及便于学习内容专题分配的特性。翻转课堂给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教师将重难点、疑点等加入到视频中,学生在课前通过一个概念、一个例题就学习到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知识,在课上教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及时给学生讲解习题,增加学生和教师间面对面的交流,解决解题时间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预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

2.翻转模式本身对数学教学有着吸引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上书写大量的公式、定义、图形等时,学生无所事事,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低下;课后习题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因无人解答而困惑,达不到深化理解,更谈不上巩固知识。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让学生在课前全感官的获得信息,对概念构成完整、正确的认识,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认识;课堂时间要求学生联想记忆课前理解的概念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知识的建构与长时间的保持;师生间的互动反馈导致更高层级的参与,产生积极的学习。

三、数学学科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目前国内外已有翻转模型大部分是建立在杰姬·格斯丁(Gerstein,2011)结合数学学科实践的“体验参与-概念探索-意义建构-展示应用”的翻转模型之上:课前,学生观看视频,进行练习;课堂,经过测试、练习与深层次思考,解决问题促进知识内化[4]。本文在Jacqueline E的基础上[5],提出课后的“拓展练习-巩固强化-阶段测试-教学反思-方案优化”阶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对下一轮的教学设计优化(图1),形成课前-课中-课后逻辑性上的连贯性。

1.开展课前活动

课前设计主要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发布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知识传授的过程。

(1)教师准备资料、发布任务

Gojak指出,教师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利用模型给予学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每个单元开始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一系列的教学视频,视频中强调重要的概念和信息或解说图,以减少学生课外准备时间,让学生能在课前理解关键概念。视频可从酷学习网、微课网等获取;教师也可根据一般目标和个人目标、所授班级的平均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设计视频,教学视频要尽量保证画面质朴、简洁,视频的视觉效果能够让学生大脑中深刻记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调节学习节奏。除了呈现视频材料外,教师要根据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学生个体差异性、多媒体视频播放效果等综合因素,增设辅助学生自主探究且难易适中的文本、音频等格式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提前学习,体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循序渐进的在新旧知识间搭建过渡的桥梁。

(2)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高中数学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兴趣和应用意识。学生利用视频学习的优点可以随时暂停,以便做笔记和有机会思考;概念混淆时还可以回放;考试之前能够重新观看重难点视频进行复习。课前学生可以通过10分钟微视频的学习,大大节省课堂时间,使得学生能够有大量时间进行讨论、实验、实践等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学习和自我测试来生成问题、提出问题,通过QQ、邮箱、MOODLE平台等网络交流工作与同学或教师进行讨论和分析问题。翻转课堂是为了实现高效课堂,而不是简单的创造一种别样的模式,它能帮助学生课前对专题的了解来减少学生焦虑、促进新想法的构思。在学生通过平台提交问题后,教师针对性的对学生问题进行回答或整理学生共性的问题以便集中讲解。教师可通过教学平台,动态管理学生学习情况,为每个学生掌握学习每个单元创建个人终结评价列表,有效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达到学情监控的目的。

2.组织课堂活动

一些翻转课堂的报告指出,学习结果差异是通过课堂时间使用情况观察出来,将课堂时间应用于更活跃的项目学习,更深入的主题探索和研究,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有效增加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1)教师集中讲授与个别辅导结合

课堂上,教师集中讲解学生通过平台提交的共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正确理解问题。当然,课堂时间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讲解,也不是对视频内容的重复,而是最大限度的用课堂时间面对面的进行课堂互动,检查并确保学生理解和内化学习内容。接着,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个人探究或小组协作学习,在教师布置各组的任务后,学生自行进行解答。

(2)小组分类、讨论与汇报

教师提出精心准备的结构化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翻转课堂的实践表明,在课堂活动中,基于案例的学习(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基于团队的学习(TBL)比传统教学中的讲座和阅读更增加学生的理解力,其中讲座和TBL所花费的时间是最少的,也就是说TBL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了最大的理解程度,满足班级大部分学生的需求[6]。翻转模式的课前学习是为了建构基于TBL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上有更多时间学习,达到深层次的学习。小组分类时要根据:①相近(性格、地域、成绩)②互补(性格、成绩)③同一原则(主题同一)[7]的原则来进行划分,灵活的组织方式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增加团队的合作能力,提升问题解决的效率。在小组成员汇报时,其他学生可针对课题内容提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对内容进行评价、补充完善;教师在个人或小组总结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由浅层次学习达到深层次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互动,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3.完善课后活动

课后是教师更新思维、学生内化生成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思考不同的教学活动组织方式用到翻转课堂中产生的效果,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流畅的获取概念;采用何种策略或方法,更好的获取知识。教师要不断与其他教师沟通,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建议,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课程结束后,学生有义务通过社交网站、即时通讯软件、电话、网络等,将自己对本次课的感受和体验回复给教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正面的评价,以便教师知道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学生通过看深入拓展性视频、强化电子书、自我测评等知识来巩固记忆。此外,学生还要主动总结梳理已经掌握的知识框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4.学习成效的评价

布鲁姆指出,持续的反馈和修正会显著改善学生的成绩。教师要通过学生对视频的提问数量和质量、学生在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讨论的积极性、任务完成情况等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课前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课后的拓展练习是加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主动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学习成效的评价不单单是以期末成绩为标准,而是通过每一环节的评价,来综合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程度,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和目标。课前作业评价,要使得学生明晰自己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小组进行应用型练习,根据测试结果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情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答题的整体情况,及时修订合适的教学策略或措施。

第三篇:肖临骏:《微表情心理学》的读书笔记

笔者从事检察业务近十年,先后在公诉、反贪、侦监、渎检部门工作过,无论在哪一个部门,有一个念头总是挥之不去:如何穿过当事人的外表,洞察内心隐藏的真相。近年来,这个念头,越来越浓。提讯犯罪嫌疑人时,有这个念头;询问证人时,也有这个念头;到有关单位、部门调证时,也总想通过该单位、部门领导或者工作人员的言谈举止,把握隐藏的些许事情。怎么实现这个愿望呢?我是上下而求索,一个方法是在实践中追求,组织让我审讯,我就审讯,不讲任何条件,多一次锻炼机会嘛。另一个方法是读书,通过与高手交流,汲取他人知识财富,可以走捷径,尽快提高审讯水平。

陈璐所著《微表情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汲取知识财富的书,可以为我们在检察工作洞察案件真相提供些许捷径。

假如你审讯一个犯罪嫌疑人,这个犯罪嫌疑人在说谎时,一直瞪着你看,把你给瞪傻了,加上犯罪嫌疑人说谎的语调很坚决,把你给说傻了,说蒙了,这场审讯,注定要失败。这就需要侦查员在犯罪嫌疑人说谎伊始或者关键时刻给他当头一喝,遏制他的嚣张气焰。有经验的侦查员都知道,揭穿谎言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犯罪嫌疑人的微表情。在刚才这个例子中,犯罪嫌疑人的眼睛虽然一直盯着我们看,但他的眉毛、鼻子、脸部肌肉不可能也处处自然,他的肢体、手势、手指、脚部、腿部不可能也处处自然,他的声音大小、声音高低等也会露出些许破绽。通过观察犯罪嫌疑人的诸多微表情,我们能够识破他的谎言。识破谎言之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为所动,定能成功。

《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很细致地讲了人的表情如何掩饰和伪装,讲了眉梢眼角藏心计、音容笑貌露玄机,讲了举手投足之间所反映的人的心理反映,如能认真钻研,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或询问证人时认真揣摩对方的举止和表情,对我们识破对方的内心世界大有裨益。

微表情,不仅体现在举止和容貌方面,言语方面也属于微表情范畴。通过阅读《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方如何通过言语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什么方式企图探知你的意见,可以把握对方言词之后所隐藏的心理变化。办案实践中,讯问进行到一定程度,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往往进入动摇阶段,这时,透过对方的话语,探视其内心需求,强化其供述动机,适时临门一脚,收“四两拨千斤”之效,应非难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讯犯罪嫌疑人,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类型是必要前提。《微表情心理学》对双重人格、自恋型人格、强迫性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被动攻击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分裂型人格、偏执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反社会人格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审讯中针对不同类型人格,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对症下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审讯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博弈过程。《微表情心理学》对心理博弈模式、不同人群间的操纵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介绍了囚徒困境、脏脸效应、智猪效应、承诺威胁效应、协和谬误等心理博弈模式,这些心理模式,对我们审讯工作很有帮助。例如囚徒困境,在被审讯人断绝彼此信息交流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被审讯人的危机感与恐惧感,这就需要运用囚徒困境的规律;在证据尚有欠缺或薄弱的情形下,如何发挥承诺威胁效应,以达到“没出手的刀子永远最锋利”的震慑效果,这就需要运用承诺威胁效应的规律。再如该书分析了间歇强化操纵机制、创伤操纵机制,依据间歇强化操纵机制,审讯过程中,不宜一昧红脸到底,也不宜一昧白脸到底,而应间歇性地红脸白脸交错,这样才能给被审讯人员以希望,才能收到审讯效果。对被审讯人员的撒谎行为,依据创伤操纵机制,必须适时彻底无情揭露,给其以巨大的心理性创伤,使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敢再次撒谎。对防止犯罪嫌疑人的翻供、串供行为很有帮助。

《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写得很好。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要学以致用。读这本书,我不主张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如果这样,就会出现“死读书,读死书”,不与实践相联系,既耽误时间,也耽误工作,要不得。读这本书,应当带着问题读。读的过程中,要多想一想自己办案中的挫折与失误,用这本书的观点,是否会避免类似挫折与失误再次发生,或者自己是否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总之,读《微表情心理学》这本书,要与我们的检察工作相联系,活学活用,读起来才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之感,才算到书中扎扎实实走了一遭,才能为我们的检察工作提供帮助。

第四篇:肖临骏:浅谈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新课标下教学工作者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前途的大事。为此,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已经达成教育界同仁的共识。各学科也有着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仅从自身的高中数学实践心得方面探讨德育问题。

现阶段高中生缺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急功近利,稍作努力就希望有很大的进步,要很明显的成绩;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付出的回报立竿见影,如果进步不明显,或者没有进步就退宿了;没有科学的世界观不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办法希望能对孩子们的成长有所帮助。提高现代教学质量。

一、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生动、具体、真实的介绍我国古今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华罗庚学自学成材的天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开创人!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些数学领域他或是创始人或是开拓者!从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位传奇数学家,一生最高文凭是初中,早年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就后,闻知新中国成立,便发出“粱园虽好,非久居之处”的呼声,呼吁在国外的科学家学成回去报效祖国。跟他同时代闻讯回国的科学家,许多都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导弹做出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中国创立了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回国后华罗庚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数学,并建立了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培养了大批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号称华学派,后来致力于应用数学,将数学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由于华罗庚的重大贡献,有许多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如华引理、华不等式、华算子与华方法。另外华罗庚还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陈省身,现代微分几何的开拓者,曾获数学界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他对整体微分几何的卓越贡献,影响着半个多世纪的数学发展。他创办主持的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承前启后的数学家。在微分几何领域有诸多贡献,如以他命名的“陈空间”,“陈示性类”,“陈纤维从”。一位数学家说道陈省身就是现代微分几何。这也许是对他的最好评价!

通过讲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也告诫学生,学习好坏关键看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数学史无疑是数学家的奋斗史,数学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的胆识、勇气和毅力。数学家海帕西娅,无视罗马教皇的禁令,坚持传播科学知识,被暴徒们残酷地施以肉刑,然后投入熊熊的烈火中;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学者帕索斯对本学派“万物都是数”的错误命题提出了异议,被同伴们当作“叛徒”,抛入大海里淹死。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的轶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不仅有助于学士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倍受鼓舞,通过百折不挠的磨练,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学困生就象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和关心。如果教师对他们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只能促使受伤的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反而教师如果信任他们,喜欢他们,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和尊重,自信心、自尊心和热情便会油然而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同时要注意言传身教,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三、利用数学美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好比人有了血与肉。我们不仅要研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与数学美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它付诸实践,使之成为真正有用的数学。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是源于对一道平常数学题的解答,这种对数学的好奇求解的欲望和解决之后的快乐是数学魅力所在。数学知识中的对称、运动、周期等等,都给人以美的领悟。数学家庞如莱说:“能够做出数学发现的,是具有感受数学中的秩序和谐、对称、整齐和神秘美等能力的人,而且只限于这种人。”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引导和开掘数学美,这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希望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数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在讲授相应知识时要注意渗透,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四、借助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数学语言十分精确,不会产生模棱两可的结论,数学中不仅没有伪科学,不允许学生的弄虚作假存在,不屈服于权贵,数学更让人坚持原则,坚持真理。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这样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促使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

总之,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笔者只是针对社会现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写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第五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摘 要:随着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出现给传统教学很大的冲击。“翻转课堂”在高职的课堂上得不到广泛的运用,除了学生因素之外,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存在有诸多问题。利用微课帮助学生进行更为自主化、便利化的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

关键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微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123-02

“翻转课堂”是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把原本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通过微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学习,课堂再通过任务完成、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将学生课后所学知识进一步补充和内化。“翻转课堂”的本质是通过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但是,通过对我校网络课程平台上的学生上线的情况看,更多的学生只是在老师的逼迫下上到网址做一做课后作业,偶有学生与老师在线进行交流,但是形不成一种常态。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灌鸭式”教学。为此,笔者通过对学生网络课程的的满意度调查,发现高职学生不愿意在课后通过微课视频、实训指导书及其他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他们不能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因为:

1、老师在学习前布置的任务不明确;

2、认为“翻转课堂”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教学课堂搬家,搬到网络上,看网络上的授课视频没意思;

3、对着电脑一个人学,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不愿意看;

4、不习惯,包括不习惯课后的微课自学和课中、课后的提问讨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对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兴趣不高。“翻转课堂”自然也难以真正在教学上得以实施,依据以上调查结果,笔者对所任教的《成本核算实务》网络课程进行重新构建。

一、基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微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训任务单设计

美国心理学教授凯勒在1983年提出了ARCS动机模式,凯勒教授认为要激发一个人学习动机,必须先要引起他对一项学习的注意和兴趣;要使他意识到完成这项任务与他自身密切相关;接着要使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此事,从面产生信心;最后要让他体验学习后的成就感。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第一要素是要让他们觉得他们所学的知识是与他们相关,对他们将来就业是有益的,才能引起他们对教师下达的教学任务的关注。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服务于本土的中小企业,为了提高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为了有助于学生毕业之后能尽快融入工作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本土典型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内容为依托,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必须要下到这些本土的典型企业中去收集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并以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来做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再对教学内容细分确定每一堂微课的内容。

教师在制作微课前首先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完成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做好哪几项工作,并根据这此工作内容设计任务单;

2、根据要完成的任务单确定要完成这些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然后再依据这些能力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3、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计出每一个微课程的内容。

下面以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为例进行实训项目任务的设计及微课程的设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每次课都有明确任务需要完成,并且完成了所有的这些子任务,他们就可以完成毕业出去有可能就业的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而要完成这些任务,就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在兴趣和任务的驱动下,他们就会自觉地对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主动学习。

二、基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方便的微课呈现形式设计

微课的呈现形式是指微课所利用的多媒体资料的表现形式,可能的表现形式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文字、单张表态图或多张动态呈现的图片、流程图形式、动态影像、声音素材、老师出镜解说或配音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就应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使微课程更具有多样性、趣味性。我们现在呈现网络上的微课,大部分都是把老师的授课过程录制下来,然后供学生课后学习,并没有依据知识点的不同作区分处理。这也是导致学生课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如果老师能在课前能依据知识的特点、学生接受的便利程度精心制作微课,将微课以适合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成本核算实务》中材料费用的归集分配的5个微课为例,第1、2个微课就应尽量以流程图结合动态影像的形式进行呈现,把案例企业的材料采购业务的流程图以流程图的形式一步一步在PPT展现出来,(如图1所示)然后再用动态影像将材料采购业务过程、票据的传递流程演示一遍。第3、4个微课就应该尽量用“录屏录制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完成。教师通过手写板和画图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步的讲解演示或以帮助学生对每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及计算过程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种微课形式比起教师放映整版的PPT,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第5个微课呈现形式则只需用简单的录频模式,即老师打开材料费用分配的EXCEL表格,用录屏录制软件将材料费用分配的计算操作过程录制下来供学生学习就可以了。为了提高微课程的有效性、趣味性及便利性,老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不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录一下就算是微课。

三、基于公平原则下的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课程考核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通过课程考核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调控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对课程考核上也应有过程性的评价性与总结性的评价。下面以《成本核算实务》课程为例讲述一下“翻转课堂”的考核议价模式。

1、过程性评价阶段考核: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

1、是否有上线学习,教师可以网络上检查学生是否有进入到网站上学习,并在网络上建立在线交流;

2、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每一个要掌握的知识点上设有相应任务,这些任务是需要学生在课后自己独立完成(有些任务也可以小组完成)。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这一知识点,就有三个明确的任务:登记“材料采购”明细账、登记“原材料”明细账,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

3、课堂上要求学生对完成的任务作出描述和总结,并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判断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是否具有独立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将课后所学知识在课堂内以个人总结、同学教师点评、同学教师讨论中得到内化。

2、总结性评价阶段的考核: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对知识的内容的学习材料理解上是关键的,在学生知识架构的形成中十分重要。但是,“翻转课堂”也需要总结性评价。在总结性评价中,学生要证明自己对本门课程所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由于《成本核算实务》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期末的总结性考核中,我们就以一个小企业产品成本完整的核算过程来进行考核,依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下载肖临骏: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研究(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肖临骏: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研究(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