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肖临骏: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能力的提升研究
课堂教学设计应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只有情境适合了才能有效地将教学活动开展下去,所以自然而然的,教学情境成为了教学的突破口,一节课的质量如何最根本是看这节课的教学情境是怎么样的,好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交融,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好的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真正投入到学习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加强学生主动联系新旧知识,便于对知识做重组、改造的加工过程,还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童话和顺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如果教师能将学生引领到一个好的情境中,就等于把学生带进了知识的海洋。相反则可能会让学生觉得课堂学习是个索然无味甚至痛苦的过程。所以,教师自觉地培养并提高教学情境设计能力便是当务之急应该要做到的。
一、教学情境的概述 1.情境与教学情境
情境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情景;境地”。情境含有情形、景象,以及环境、状况的意思。熊川武老师在《实践教育学》中指出:情境通常指同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氛围或环境,它可以由风气、习俗、事件、物质条件等形式表现。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景象(课文文境)、境况(学生心境)等,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丘迟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几句话勾勒出了唯美的情境,而后就勾起了陈伯之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思乡情怀,最后不费一兵一卒,使之拥兵来归,显然可见“情境”影响人威力之巨大。
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而专门制造或设定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境”指的就是教学环境,既包括具体的实物环境又包括师生的关系。“情”则是指“境”中师生双方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从而就酝酿出了某种氛围,而这种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投入学习。传统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不需要情境的,该观点认为学生只要把知识系统地掌握住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能够运用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去,其实,这种看法正是忽视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2.教学情境的作用
显然我们知道教学情境为什么那么重要,就是因为它能够将课堂与外界的联系加以沟通,能够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可以将学生带入到那种很富有真实感画面的社会生活的氛围中去,就像是影片在学生的头脑中闪过,教学情境并不是教师一个人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沟通的基础上设计生成的。(1)对学生的作用
因为考虑到中小学学生思维主要还是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上,所以他们对于那些比较形象直观的东西会越发地产生兴趣和好感,而对抽象的东西会产生畏惧心理。因为教学情境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近的、相联系的,所以首先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就是会促进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激励学生探疑、解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再次就是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形象再现场景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2)对教师的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是首先体验教学情境的人,所以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是带着感情和认知思维来进行加工的,因为传统的教学观没有教学情境这一概念,所以设计教学情境正是在转变教学观念的一个过程。因为要利用大量的教学技术,所以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正是教师在丰富自己教育技术的过程。在新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拘束将更有利于新课程的教学。3.教学情境的最为本质要求(1)教学情境要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正所谓学习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就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样也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学情境不能脱离学科的因素
如果教学情境脱离了学科因素,那么显然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造成恶性的影响,因为情境本身是服务于学科的,所以情境就要体现学科的本源性。比方说教师原先的用意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于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但是在让学生参与过程中却忘了学科因素了,虽然说这样可能学生们都很感兴趣,但是这样的情境已经脱离了学科的实质性内容,是不能够得到提倡的。
(3)教学情境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 良好的教学情境应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得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使得非智力因素和人格都能得到发展。比方说中学物理有很多难懂的知识点,但是这些难懂的知识点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计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往往那些难以理解的知识只需要用学生成长中经历过的某件事情就能点通学生理解的思路。(4)教学情境要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思考性
教学情境能设计地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思考性是教师个人风格、经验阅历、教师智慧的结晶,比方说这样的情境: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小组竞赛等就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与生动有趣的实际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同时,这样会使得学生能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度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师生双方都会因此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设计教学情境应注意的要点
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习更为有效率。教学情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是需要注意这几个要点的: 1.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好的情境肯定是兼顾全面性的,不仅要包含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搭建认知结构,而且还应该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还要包括有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这样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的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了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才是关键。但是针对于局部的情境设计还是可以有所偏重的,即要灵活地变通处理。2.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有人会误解认为情境作用的范围就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开展进行的,比方说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新课内容。而实际上如果持这种观点,那么就是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点。情境应该是作用于全程的,在这整个过程中会相应地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
3.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情境的作用不应当是暂时性的,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指的是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潜能的功能。不仅要针对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更要针对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说既要能够解决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又意味深长地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再就是利于学生进一步发散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4.情境的真实性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呢?加入情境是虚幻的,那么学生感受到的也是虚幻的,这种虚幻的东西学生是无法有所感受的,且让学生最终对知识的理解只可能是肤浅的、刻板的,因为他们在现实中找寻不到这样的情境将所学的东西运用进去,所以就会产生很多疑惑。只有真实的情境才会让学生感同身受,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真实的情境会让学生将学习的东西运用拓展到真实的情境中去,从而就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所以说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5.情境的可接受性
因为考虑到学生学得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总是要迁移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的,所以了使得知识、技能能与情境有良好的衔接,就必须使得情境要有可接受性,只有学生能够接受的才能促进迁移。所以说一个好的情境肯定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得学生易于接受的。
三、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策略分析
我们要相信精心设计出来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且激发学习激情,帮助回顾已学知识,帮助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所以说精心设计出的教学情境并最终能将其实施无不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保障环节。1.设计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 要把教学活动演绎成“课堂情景剧”那就必须使得课堂的各个元素都能进入角色,具体来说,设计教学情境的基本策略是:(1)设计教学情境的物理环境
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可想而知是由教室、教具等元素构成的,在设计某个情境时可以适当地渲染教室的环境,让教室的环境那种情境感,黑板、门、窗户是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适当的可以在这上面做些渲染,比方说上的课文是与春天有关系,想要渲染出美丽的春姑娘,可以再窗户上贴上用纸剪出来的花和柳条。具体的物理环境还可以通过板书、音乐、视频等来烘托。
(2)设计教学情境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心来感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就要主动地营造出和谐的心理环境,比方说教师在授课时面露微笑、目光很自然地注视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而不是板着一张苦瓜脸或者只对部分学生进行目光注视,教师讲课过程中可以抑扬顿挫地讲出来,但是不能随便严厉指责学生或者甚至大发雷霆,这样的是不利于和谐的心理环境的创建的。好的心理环境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而建构,比方说清晰的语言、变化的语调和诗一般的语言对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都是很有益处的。2.一般的设计程序
因为教学情境本身是多变的,教师不可能说设计出了一个固有的教学情境模式就可以应用于所有的课堂,但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还是有一个大体的设计思路,以下便是大体的思路流程:(1)明晰教学目的、研读教学内容,落实“三维”目标 我们说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性的活动,而教学情境正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而服务的,教学情境无时不刻总是在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本身也正在创建并生成着教学情境。教师要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要做好的首要工作就是认真学习和研读学科课程标准中相应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落实,弄清楚课程性质、目标、学习的内容框架,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教学和评价建议。
(2)钻研教材,创造和谐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我们知道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并不是如天马行空般地凭空想象出来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倒不如不没有教学情境,没有教学情境远比一个很差的没有效用的教学情境要好。既然要设计出好的教学情境,那么首先要钻研教材,在这个过程中仔细揣摩并搜集着有利于情境需要的素材,只有将教材钻研透了,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接下来课堂所需要的情境。通过探究、发现、参与到知识学习过程的深层次中去,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深深地融入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要学会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发挥其主动性的地位,同时也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以及质疑知识。
(3)认真了解学生实际认知状况和生活经历,搜集并选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素材
因为教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激情,因此就不得不让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和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绝对是学生所熟悉的、所热爱着的,且在学生个人的经历中可以找到相似的、可以理解的环境。所以教师就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了解学生,方能积累出各种有用的素材和信息。这样才能设计并创生出一个个理想的教学情境,同时也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会认为教师理解他们。
(4)分解学教学任务,使分解后的任务穿插在预设情境中 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系统性的任务又可以拆分成若干个小的任务,我们说教学情境中应时时刻刻穿插了课堂的教学任务,这样才不会使得情境空洞化,因为情境本身只是一个服务性的元素或者叫做工具,而教学活动又必须得依附于它来解决教学任务。(5)做好教学准备,准备好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案
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性工作,比如信息技术的运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分组合作、交流研讨,可能还会涉及到大量的设备器材的使用素材的收集、活动的组织等等。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克山县西城中学课题组 姜文广
“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8月,本课题组承担了市级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也有了极大提高。现将课题组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文化运动,国内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教学效益,更要关注评价”的观念,对教学有效性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我们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①有效果;②有效率;③有效益。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我们的教育低效现象严重,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一进是人们探索的问题,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即新课改关注了教学方式的优化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践行着这一理念,但仍然不见成效。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提出了“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我们将着眼于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分析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学校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借鉴外来先进经验,根据本校实际,探求一种既能实施有效教学又能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既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又能全面提升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内容:
1、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选择性策略。
2、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
3、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4、课堂教学的评价策略。
三、研究过程及实施途径
(一)研究过程
本课题自2006年3月申报,于2010年5月结题。主要过程如下:
1、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组织准备阶段。建立组织,准备资料,培训教师,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理论,收集文献资料,形成分析报告,形成较系统的理论构想并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行动研究阶段(1)有效备课。
首先,我们作了两个层面的改革。一是推行了校级领导推门听课制度。二是课题组改进了备课的设计和过程,改变备课的格式,增设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两块。其次,改变以往的独立备课,实施合作备课,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有效备课。
(2)有效讲授。
有效讲授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备课时要设计好怎样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要具有启发性。
(3)有效提问。
要走出“满堂问”的误区,“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它与“满堂灌”相比,形式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
(4)有效倾听和有效评价。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教师的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者妨碍学生的参与,教师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激励性评价,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这会让学生感觉教师一直在关注回答的问题。
(二)实施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聆听专家报告,提高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
课题组成员每周都要观看专家讲座光碟,学习“教学的有效性”理论,另外还坚持自学、集体学习、小组讨论等不同形式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
2、立足学校现实,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总结、再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是:“引导自学、点拨导学、内化所学、质疑求学”。特点是突出一个“学”字,教师教的过程要符合学生学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自学、合作、探究的过程。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领教师教学方式,具体过程是: 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导语,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上课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这也是实现有效讲授的基础。
第二步:引导自学,发现问题。
1、教师精讲几句,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
2、可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教师的话不宜多,避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
3、各小组通过自学,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
第三步:点拨导学,合作探究。
通过上一步的反馈,呈现本步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作出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合作探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修正、补充和商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本步活动中,要使所有学生参与,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发表看法—交流意见”的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有效评价,还应特别关注后进生,给他们制造发言机会,让他们得到锻炼,达到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步:当堂训练,内化所学。
1、训练的目的是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3、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快节奏完成。第五步:反思总结,质疑求索。
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反思总结,谈自己的收获,哪里有疑问,进一步巩固所学。
第六步:分层作业,达标。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C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是以基础为主,同时配有少量有提高的题目(一般指课后习题),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课目(课后复习题),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保证在30分钟内完成。同时采用分层评价,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调节。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度符合学生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大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了长足进步,进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2、“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围绕课题的研究,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开展了“校级综合教研课”“课堂教学研究讨周”“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认识,还能去探究一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在大量的课堂实践中,通过模仿、反思,提升了教学能力。很多教师逐步进入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状态,在学习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做自己的研究,研究自己,从而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在反思中成长。四年来,课题组成员姜文广、邢怀勇和赵强三人的研究成果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省市级获奖文章达35篇,参与各级优质课评比,获市县级奖励8人次。在本课题的带动下,徐慧君的课题《教师要全面、客观动态地关注学生成长》、邢怀勇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王丽萍的《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也被列为县级重点课题,已于2009年结题。
3、“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有市级骨干教师6名,县级骨干教师10名。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4、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五、存在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教师的工作量加大,需要教师有责任心,有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使得部分教师知难而退。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今后设想。
为保证课题研究成员的实施,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校本培训,继续探讨关于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加强师德师风学习,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完善教师成长机制。
3、立足本校实际,从学生出发,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完善“探究—发现式”课堂教学模式。
第三篇:肖临骏: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导数教学的发展
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同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同期也需要我们的自然学科进行相应的发展,这样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数学学科是高中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从我国教育体制开始形成之时,数学科目就开始存在,所以说数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导数作为帮助学生解决函数、数列等难点的工具,同时又能紧密联系其他学科,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实行新课改后,微积分作为教学内容而列入高中数学教材,这对学生的导数知识掌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对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导数掌握能力进行研究。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导数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对学生学习方法引导不够
在文理分科的背景下,导数在高中数学学科中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来学的,这造成了文科学生由于对导数的应用了解不深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利用导数求解函数参数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由于实行新课改后,数学学科的课时被压缩,很多教师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都是采取的教师讲授或者板书,毫无疑问,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是被动听课的方式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就造成了学生由于导数内容太难而失去学习激情,这更加不利于导数知识的掌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应试教育观念导致的教学僵化
一直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都比较稳固,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消除。即使实行了新课改,很多教师由于教学观念没有转换过来,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考试题型的讲解和练习,而忽视了帮助学生对数学思想和内涵进行正确认识,这导致了学生在导数学习中纯粹以考试为目的,机械式地背诵公式,无法将所学导数知识运用于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内容学习中,这与新课改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导数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导数的认识不足,难以理解导数概念,这需要老师利用物理学科或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深入了解,而不是用纯粹的理论化的数学概念来对学生进行“填鸭教育”。
二、新课改下提高数学导数教学质量的措施
(1)帮助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总的来说,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保证,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内容讲解外,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测试和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导数内容掌握情况,对于掌握不足的学生应该帮助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果后续的学习计划制定没有跟上,那么测试也就失去了意义。
(2)借助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导数的理解
导数由于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过强的理论性,造成了学生对于导数的理解和应用往往掌握不够,这种情况下纯粹的理论教学只会造成学生进一步的不理解,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课堂效率,所以在导数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借助导数应用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物理运动的速度变化问题、加速度变化问题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内涵,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加强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主动思考导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加强导数技巧性和应用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应用导数内容求解函数等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导数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同时老师也可以针对导数的应用多出一些技巧性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利用导数知识来画出二阶、三阶函数的图像等,学生要做出这种题目就需要一定的技巧,随着解答的技巧性题目数量的增多,学生对于导数的应用也就更熟练。同时在导数的初学阶段,由于学生对于导数理解不够,老师可以出一些含有生活案例的题目让学生来解答,比如将学生骑车时速度变化的问题加入到导数题目中,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导数知识,加深对导数的理解,为以后的导数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高中数学的导数教学具有其一定的独特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具有数学学科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同时还具有初中数学不具备的抽象性,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高中数学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高中导数的有效教学不但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教学,同时还需要学生培养出数学思维进行学习,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让高中数学导数教学得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第四篇:肖临骏: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研究(最终版)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生存与学习的方式逐渐改变。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翻转课堂因其独特的优势,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研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开展了许多“翻转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其中对课堂的积极作用及教学的正面影响,受到了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
但是,翻转课堂的优势并非与生俱来的,它的成功与设计者的付出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翻转课堂实施的中介——微视频的设计必将成为翻转课堂研究的关键。那么如何在翻转课堂大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微视频的教学设计将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翻转课堂下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模式
1.微视频的概念及其特点
视频在承载教学信息时具有可视化媒体的特点,因此很多人把它看为媒体资源。自2006年Google收购YouTube起,微视频就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微视频之“微”主要是时长上的限制。从微视频概念提出之日起,学术界至今仍没保持一致,学者和一线工作者通过不同方式来完善其内涵、丰富其形式。
古永锵对微视频的定义,即“微视频是个体通过不同的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微电影、教学短片、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视频短片的统称。
事实上,很多学者主要从微视频的时间长短来界定微视频概念,如互联网协会张力军认为微视频是指播放长度介于3-5分钟的视频,兼顾新闻性、评论性与娱乐性,满足网民使用横跨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而对于微视频的制作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阶段,很多人的看法大都一样。由上述定义可知,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具有随时随地性和大众参与性。
2.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
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学生课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课堂内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视频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大约控制在2-20分钟之间,它包含许多可视化教学资源。微视频时间的长短和形式会根据所讲解内容的性质及特点所决定。
微视频的制作必须是基于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来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资料搜集素材、制作视频,提供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到视频制作的知识盲点,对视频进行适当的修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
3.翻转课堂下微视频教学设计模式的实施流程
根据微视频的概念和特征,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能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翻转课堂中,微视频实际上承担的是信息媒介的任务,所以微视频属于学习环境的一种,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应该关注到如何为学习者提供适合的资源支持。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下的微视频教学设计的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翻转课堂下的微视频教学设计模式
前期分析:从学习需求、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等四个方面展开。翻转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和学习效果的实时分析。在前期分析这个阶段,一方面通过了解学习者特征和需求来把握学习者已有知识和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分解,使教学人员得到翻转课堂所需要的视频资源,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思想。
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微视频作为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对它的理解早已跨越了传统的意义。该模块是针对前一阶段分析得出的某一专题学习中所需要的素材进行设计与开发,根据教学目标,把知识点分解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资源,再整理加工成微视频。微视频的设计包含主题引入、阐述解释、知识点的典型案例介绍分析、知识总结、练习五个主要环节,五个环节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完整地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设计过程中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即屏幕中呈现的信息要突出重点,排除干扰因素,特别是对非实录的微视频要配以适当文本和精炼的同步解说进行提示。同时微视频的制作也要体现出多媒体原则,来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视频可通过录制PPT、摄像机摄录、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制作。
翻转课堂下微视频的应用:把第二阶段关于某一知识点制作的微视频在课前发放给学生,使之自主学习,实现课前基本知识的获取,然后课堂中通过同伴协作,教师指导解决课前的疑问,使知识实现内化,课后通过相应的实践达到更深层次的拓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都是以微视频的内容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开,而微视频的制作又必须考虑到这三个阶段的特点,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积极性,又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翻转课堂中微视频的评价和修改:实施后,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实施过程中微视频相关信息进行收集、评价,然后反馈到前期分析、微视频设计与开发、翻转课堂中微视频应用三个阶段,再对整个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修改。
翻转课堂下的微视频教学设计模式实践研究
1.实践方案
本研究以《Photoshop图形图像》中“钢笔工具”的教学内容为例,开展基于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旨在检验精心设计的微视频对翻转课堂的效果,更好地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前期分析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和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使学习者达到最大化学习效果,该阶段我们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把握实验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在实践中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学习需求分析:2014年11月份,笔者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4级计算机1班的48名学生进行了学习需求以及学习者特征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交流,调查分为3个部分:该实验的学习需求、学生以前的学习现状、本次实验的学习现状。
调查结果发现:①42.5%的学生表明以前实验课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源于一周课时较少,教师上课所讲操作容易遗忘,想通过其他手段来适当地加长学习时间;②81.3%的学生反馈通过该实验掌握了所讲的内容,提升了学习效果;③72.8%的学生对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比较感兴趣,渴望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本次实验,在课前教师可以提供充足的可视化资源。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实验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
学习特征分析:本实验的实验对象是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大学2年级计算机班级的学生,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背景差异不大,此外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知识处于了解的阶段。
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分析:本实验有两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是掌握钢笔工具的具体概念;二是熟练运用钢笔工具。主要介绍钢笔工具使用过程中经常提到的一些基本术语,具体的使用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并能够使用钢笔工具熟练地创建和编辑路径。
(2)微视频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微视频是一种特殊型设计的微型学习资源,包含多种形式,它运用在翻转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课前资源,它具有资源细小、松散连接的特点,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分解为一个个颗粒,它的开发除了符合上述分析的学生需求、特征等外,还必须完全符合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分别为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总结、课下练习。微视频的开发是从主题引入、阐述解释、典型实例、知识总结、课上练习五个方面阐述。
主题引入:一定程度上,导入的恰当与否将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成效,恰当的导入会产生高效的课堂效果。此处结合笔者自身实践经验,把典型的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分为直接导入法、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温故法等方式。
直接导入法是种直奔主题的方式,它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可以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较快地进入学习的主题;情境创设导入是教师为学生创建特定的情境,让其在此环境中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之自然过渡到所要阐述的主题中。悬念设置导入法是教师依据特定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行为,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一种方式。温故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教材内容的递进关系,在讲解新课前,通过回顾以往的知识,来导出新知识的过程。具体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取,旨在吸引学生的兴趣,关注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阐述解释:此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主体中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基本知识点。
典型实例:通过典型实例的讲解,使得学生对所讲主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一步升华,能够发现知识点中易错点,在实际应用中避免发生类似的错误。
知识总结和练习:教师在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要对所讲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然后再针对专题中的知识点进行设置练习,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练习的结果来评估知识掌握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
2.研究过程
学生课前观看关于“钢笔工具”这一专题所录制的15分钟微视频,主要讲解“钢笔工具的概念”、“钢笔工具绘制路径”、“钢笔工具填充”等内容,并设置了3个典型案例作为知识点讲解的载体,之后有三个与知识点相对应的由易到难的习题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此外还通过邮件来收集翻转课堂中微视频制作是否适宜,学习结果的具体情况等反馈信息。课中针对课前邮件反馈的信息进行协作交流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
通过分析收集的反馈信息,对翻转课堂中针对某一知识点开发的微视频进行评价,找出各个阶段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地修改模式,从而最终得到一个最优化的模式。
3.应用效果分析
评判一个模式是否合理有效,可以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是否优化来评价。学习过程包括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理解和深化知识、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的程度及减少操作错误次数等方面;[10]学习结果包括是否达到创设目标,学习成绩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
(1)对翻转课堂课前使用微视频的评价
经过48位同学对翻转课堂课前所使用的微视频的反馈,分别从视频设计的五个方面进行评价,表1表明大部分同学对微视频设计的五阶段整体来说是满意的,尤其是对于实例和练习两个方面,6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接受。但从评价的侧面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微视频制作的每个阶段都是不一致的,这充分说明了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视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必须要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规律,然后为不同程度学生设置难度递增的题目来满足他们。
(2)学习结果的调查分析
在完成了“钢笔工具”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后,采用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微视频质量好坏对翻转课堂效果的影响,以及对翻转课堂下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模式的认可程度。
从表2数据显示的整体情况来看,翻转课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正面的。52.08%的同学认为微视频的好坏对翻转课堂效果的影响很大,41.67%的同学认为影响较大,6.25%的同学认为微视频的好坏对翻转课堂效果的影响一般;与之相对应的是75.08%的学生对于翻转课堂中的微视频设计模式有很高的认可度。从表2整体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习者实现了高效的学习结果。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共)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主要表现有:(1)教师主宰。(2)主客体错位。(3)忽视差异。(4)知能脱节。(5)重负低效。(6)物式灌注。(7)追求形式。(8)发展畸形。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化: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诸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影响有效教学的“致命因子”,再通过实践研究使这些因子逐步得到优化,探索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有效”。
(3)“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化”: 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是教学有没有效
益的唯一指标,是上述内容和要求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集中呈现和完美体验。
(4)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此外,还有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论都是本课题立项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意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1、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学校作为一种组织,如何改善过程绩效,提高组织效能,实现组织目标,是学校最关心和重视的。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众多研究结论表明,学校有效性依赖于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想成为优秀学校,首先必须做到教学有效。
2、通过对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让老师了解目前教学中出现低效能、低产出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手段,探索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4、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标
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很难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要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结合本县、本校、本班的实际留有一定的空间,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三)研究内容
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3.有效教学实施手段研究
通过一课不同教法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着力研究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A有效提问
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凸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B有效训练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四)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由浅入难,慢慢引导,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个案研究,及时了解整个班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情况,不断总结和评价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
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3..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和课题研究策略的有效性,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4.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际层面入手,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不断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叙事研究法:将整个教育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教师通过对教学故事(撰写教学案例)的叙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各子课题组成员,落实研究任务。(2)组建情报网络,成立课题组,撰写课题综述。
(3)制订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任务、方法以及应该取得的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4年7月-2015年2月)(1)调查研究
按照各子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分类编制问卷调查表,设计座谈提纲,并实施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实际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
(2)实践探索
在了解、掌握我校教和学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缺陷与不足,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制订措施,开展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①选择试验对象 ②规定内容、形式
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集体备课,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完成教学设计,然后在实验班实施,并进行反思总结,撰写课例、总结经验等。
3.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1)总结阶段研究成果
①撰写调查总报告一篇、分报告若干篇。
②撰写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若干篇。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
(2)确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设计教育实验报告的结构,撰写各个研究报告及总报告。
(六)课题组织管理: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总负责人:程文鹏担任课题方案修改方案论证、申报立项。收集实践资料,及时认真组织组员总结,积累资料,做好资料汇总。组织召开结题会,做好课题鉴定组织工作。
组员:张桂莲、张素真担任子项目《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的研究》方案实施计划,阶段、中期、总结报告,组织学校一线英语教师深入课堂,进行一线实践、研究,以及反思总结。
五、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组织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学术保证:学校将以王校长担任课题顾问,聘请有关专家老师对学校课题进行定期指导,学校将按照校本研究的要求,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广度进行专项研究,确保课题持续深入的开展下去。
2、时间保证:必须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学校的一切教研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展开,业务学习、集体活动、每周一次的集体学习活动和教研组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充分利用。
3、经费保证:学校要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4、制度保证:学校为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科研管理、奖励制度做保证,保证每一个子课题都能落到实处,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参与
5、环境保障:我校为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专门的教师办公室和每周定期的上网时间,为教师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同时,校内设有内部工作交流网和电脑之间的共享网,为教师传递信息和积累过程性电子资料提供了教师科研资料储备的平台。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中 期 报 告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是我校针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而提出的研究课题。2014年4月着手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2015年6月批准立项。两年来,我校课题组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边实验边推广。实验时,进行了探索和大胆创新,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追求,进而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并注入新的活力。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主要表现有:(1)教师主宰。(2)主客体错位。(3)忽视差异。(4)知能脱节。(5)重负低效。(6)物式灌注。(7)追求形式。(8)发展畸形。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改进,其最终目的都必须指向教学的有效性,对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成了广大英语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化:是指对影响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诸因素进行理性分析,找出影响有效教
学的“致命因子”,再通过实践研究使这些因子逐步得到优化,探索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有效”。
3.“英语课堂教学手段有效化”: 指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更加科学、有效的实施程序,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无进步或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是上述内容和要求在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集中呈现和完美体验。
4.生本教育理论: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教育的宗旨。此外,还有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论都是本课题立项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任务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进行此课题的研究意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通过设计一系列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通过本课题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能总结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基本策略(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有效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找到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化的因素并研究出与之相对应的手段,从而真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推动我校乃至全县英语课程改革工作持续、深入地发展,促进一批教师专业成长,大面积提高英语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任务:
1、教学有效化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2、教学有效化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教学有效化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同时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是将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教学有效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5、教学有效化也是一套策略。据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策略等。
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三、课题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掌握个案动态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提出更高、更难的要求。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要采取措施,由浅入难,慢慢引导,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个案研究,及时了解整个班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情况,不断总结和评价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等方式获取与本课题有关的大量研究资料,丰富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为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方法的变革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3..调查法: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和课题研究策略的有效性,要进行多种方法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结论。
4.行动研究法:通过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际层面入手,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不断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叙事研究法:将整个教育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作为教学研究的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教师通过对教学故事(撰写教学案例)的叙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5年6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各子课题组成员,落实研究任务。(2)组建情报网络,成立情报组,撰写情报综述。
(3)制订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任务、方法以及应该取得的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3年7月-2014年2月)(1)调查研究
按照各子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分类编制问卷调查表,设计座谈提纲,并实施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实际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
(2)实践探索
在了解、掌握我校教和学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缺陷与不足,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制订措施,开展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①选择试验对象 ②规定内容、形式
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集体备课,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完成教学设计,然后在实验班实施,并进行反思调整、总结,撰写课例、总结经验等。
3.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1)总结阶段研究成果
①撰写调查总报告一篇、分报告若干篇。
②撰写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若干篇。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
(2)确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设计教育实验报告的结构,撰写各个研究报告及总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探索,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
1.调查和分析影响我校英语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树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目标教学意识,知识探究意识,情境建构意识,教学反馈矫正意识,当堂训练和检测意识。
2.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优化课堂训练,优化学生学习心理,优化学生学习习惯。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标准。努力做到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多元化,促进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内容 1.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3.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一课不同教法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A有效提问: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凸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B有效训练: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很难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去穷尽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要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结合本县、本校、本班的实际留有一定的空间,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1.充分利用学校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集中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如系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理论学习材料选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课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变化》、《教育科研》等相关专业杂志上的
有关文章和教改信息。通过学习,切实转变观念,逐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进一步明确了教改方向,理清教改思路,为研究、制定、修改具体的教学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们积累了厚厚一大本文献资料。
2.积极创造条件、机会,让课题组成员“走”出去参观学习、取经。我们先后组织了4人到兰州、张掖、如东等地参加全国小学经典教学研讨会学习,通过培训学习,课题组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规划、操作和管理能力。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所有课题组成员还都积极参加兄弟学校开展的观摩课听课活动。通过外出学习,开拓了视野,学到了兄弟学校不少先进经验。同时,各课题组成员还在本校开展相互听课活动,取长补短。
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
首先,我们加强了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思想、目标、步骤。在英语教研组长邵淑巧的引领下,两年来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并坚持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次,开展校际教研联谊活动,课题组成员围绕教改实验认真上好教改实验课、观摩课,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成效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辛勤劳动下,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表现在:
1.构建了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模式,提出了明晰、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现在,这些课堂教学手段已产生较大的影响力,逐步渗透、影响到其它一些学科教学及周边学校。在教研交流活动中进行了课题研究成果经验介绍和推广。
2.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我校课题组认真贯彻实施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近两年来,在县教育局对全县教学质量检测统一考试中,我校连续两年获全县第一名。
3.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养成,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具体反映在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学习习惯好、知识面广、想像丰富、学习质量好、发展后劲足。
4.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科研研究,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科研能力、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勤于思考、善于科研、敢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借助该课题研究,学校培养了多名县级骨干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在学校近两届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课题组成员均获得良好成绩;
(二)研究得出的观点及结论 1.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1)基本观点: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我们认为:
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要求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观;即使对课文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串联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 “点”“线”“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教师还应从课程标准的宏观上整体把握,从全套教材编写的整体入手,做整本教材及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理清英语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英语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2.有效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1)基本观点: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
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①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②结合英语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其得以实现。
③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④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⑤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层次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3.有效教学实施策略(1)有效提问
经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有效提问有这样几个特点:
A.覆盖面大,往往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主问题”,问域宽阔,可作多角度思考。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问题。
B.穿透力强,问题所向直取课文的主旨,往往是解读全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制高点。C.探究性高,其问题的解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①新奇性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感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②启发性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英语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
膀。
教师要学会“曲问”。“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③思辨性
“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争辩找到答案。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
④开放性
一方面教师要增加课堂问题的多元性和非确定性,使问题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网状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拓展提问。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英语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有效训练
英语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英语学科性质决定的。“训练”是落实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科学的语言训练新机制。
首先,要确定训练目标。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英语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设置语言载体。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
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英语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英语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三)尚待研究的问题
1.要进一步研究教材的二度开发,盘活教材资源将“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到实处。2.进一步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策略,得出更多好方法,让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3.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所有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实践,这也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需要探究的问题。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结 题 报 告
我校于2014年4月着手《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本课题的研究准备解决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其主要表现有:(1)教师主宰。(2)主客体错位。(3)忽视差异。(4)知能脱节。(5)重负低效。(6)物式灌注。(7)追求形式。(8)发展畸形。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在此形式下,我们提出了“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于2014年4月开题,预期到2015年6月结题,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师生互动为核心,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通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最易于接受、理解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提高。
我们将用两年的时间,对有效教学进行探讨,力争形成自己的有效教学新模式和评价体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推广我们的成果——《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英语课堂教学手段有效性研究”是指对我校英语课堂教学手段有效性的调查,分析确定影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提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构建新的课堂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有效解读教材的基本策略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文本内涵,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基础的教学资源——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碰撞产生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2)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通过一课不同教法教、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A有效提问
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计问题,凸显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
B有效训练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设计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科学、快捷地学会运用规范的语言表情达意。
结合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思路是提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构建新的课堂模。重建课堂,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研究、改变和重塑英语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应该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会体现在教师的思维中,而且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中,更要体现在现实的课堂中和学生当前的学习和发展中。
对于本课题,我们拟从建立体系和结构框架的维度,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去研究英语课堂教学。比如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教学结构与教学要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英语课堂教学,进而去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1)组建研究队伍,成立各子课题组成员,落实研究任务。(2)组建情报网络,成立情报组,撰写情报综述。
(3)制订研究计划,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标、内容、任务、方
法以及应该取得的研究成果。
2.实施阶段(2015年7月-2015年2月)(1)调查研究
按照各子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分类编制问卷调查表,设计座谈提纲,并实施调查,了解我校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实际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
(2)实践探索
在了解、掌握我校教和学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缺陷与不足,按照课题研究的要求,制订措施,开展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①选择试验对象 ②规定内容、形式
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集体备课,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完成教学设计,然后在实验班实施,并进行反思调整、总结,撰写课例、总结经验等。
3.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1)总结阶段研究成果
①撰写调查总报告一篇、分报告若干篇。
②撰写论文、经验、总结、教学案例若干篇。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
(2)确定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设计教育实验报告的结构,撰写各个研究报告及总报告。
(四)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课堂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发展,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前要对课堂教学的无效低效行为表现进行梳理;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从长远角度说: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根本的支撑)。因此,开展我们的实验研究,更主要的还是得先更新我们教师的观念。我们认为我们的教师首先就必须得具备与现代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育观、学生观、管理观、质量观、人才观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我们的研究。从哪儿着手呢?就从教师的学习开始吧!我们的教师平时应该厚积,即不断地学习。学习怎么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学习一切有利于课题开展、学生发展的知
识„„为此,每学期开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学习如何开展课题的研究,如何试验,如何整理素材等等。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平时,经常性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做读书笔记,为自己的试验提供有力的、新颖的理论依据。同时开展“请进走出”活动。课题研究以来,邀请了教研室、学校有经验的教师来做讲座、上课;在市级上公开课二人次;赴兄弟学校上课余人次„„这些活动不仅给教师们增加了学习的机会,增强了科研的意识,更是在试验课题的过程中多方听取宝贵意见,使课题不断深入开展。除此之外,还对每人进行制作课件、网页的培训;平时多读、多背文学作品,不断提高英语素养;鼓励本科函授(青年教师大专已普及)„„种种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更使他们逐步具备一个学者的气质。
(2)组织研讨
自课题研究起,成立了英语青年教师学习组这一沙龙团体。举办讲座、指定书目、读书沙龙等形式引导课题组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逐步确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磨课(实验课)、研课、上课、评课、作讲座等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两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的时间,再忙,也抽一节课进行。两个个学期来,从没间断过。课题研究至今,八人皆上过实验课。不管谁上课,课前大家皆要熟悉每篇教材,在活动时根据研究的课题内容发表自己的理解,由上课人自己整理、归纳后设计教法,并实施。有时是上课人自己先说思路,想法,大家再提自己的想法,上课人修改后实施。上课时(有时包括试上),大家都去听课,仔细听,认真记,反复思。再次活动时,就针对本堂课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来,不仅使大家在言语交锋中,思维碰撞中进行课题研究的探索,更在不懈地追求中,使自己逐步成为高品位、科研型教师。事实也证明,这些教师不仅自身成长,也以点带面,推动了全体教师的进步。拔尖要抓,入门也要抓。青年教师学习组就是主要以沙龙的形式展开学习,每两星期一次,每次也是两节课,每次主要交流两周内所学、所思、所做、所写。要求平时认真钻研,多读理论书刊(活动时要交流看了什么杂志),多听指导老师或同轨教师的课,同组间多交流、多问,上课多尝试(活动时交流自己课题实验时一片段),课后多思考,多动笔。每次活动前均做好充分准备,发言从不遗漏,而且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次活动都顺利、热烈地开展,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收益。更可喜的是,一些看到课题研究就后怕、对于研究毫无头绪的
青年教师也逐步走上了轨道。
(3)不断反思,探讨课堂探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确立新的研究重点。
学校的反思活动可谓形式多样。一种是要求教师坚持撰写每课的“教后小记”,逐步养成勤于思考,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的良好的研究习惯。不管是集体备课还是自己备课,我们的教后小记都是“货真价实”的。随便检查谁的,你都会发现有血有肉,完全是一篇标准的案例反思。二是定期征集“案例反思”。每学期,我们都要在教师的案例反思中评选优良的,选送参加市级比赛,屡次获奖。三是举行论文发布会。在上述反思活动中,不断增强了教师对新理念的内化水平和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洞察能力,从而为科研型教师的成长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4)及时总结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学习取舍,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二、课题研究进展
(一)有效解读文本的策略
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因为,只有准确地把握整体,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当然,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并不是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进行分析,而是要求这种分析必须顾及全篇,要有课文的整体观;即使对课文的某一段落或词句的理解,也应该具有整体观的意识,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等。整体把握教材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理清写作思路,作者在写文章时进行立意和谋篇的思维之路,是写作时串联文章的关键,是阅读时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理清了文章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看法、态度或感情。二是分析结构布局,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布局谋篇,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三是抓住 “点”“线”“面”,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如关键的词语、警句、过渡段等等。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
教师还应从课程标准的宏观上整体把握,从全套教材编写的整体入手,作整本教材及教材单元的整体设计。这样才能理清英语教学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明确教材的整体框架,明确教材的知识序列;才能从宏观、微观层面上审视教材,既有全盘考虑又有具体目标,使教材与教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使教学目标得到最大化实现;才能既有整体设计又体现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遵循课程所反映的英语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在渐进的过程中整体推进,使教学形成一个有序、有机的整体。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的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进行课堂授课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鉴定标准。于漪曾指出“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们的做法:
1、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2、结合英语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能力锻炼、策略选择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往往是同步实现的,教师应将三维目标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其得以实现。
3、潜心与文本对话,深度钻研教材。只有教师正确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英语的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体裁文章的要求,找到突破口,找准难点,突出重点。
4、分析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综合在一起,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5、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层次性。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三)有效提问的策略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۰G۰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呢?
经过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有效提问有这样几个特点:
1、覆盖面大,往往是牵一发可动全身的“主问题”,问域宽阔,可作多角度思考。需要综合处理全文的主要信息方能解决问题。
2、穿透力强,问题所向直取课文的主旨,往往是解读全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制高点。
3、探究性高,其问题的解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指向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
1、新奇性
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题目使他们感到难堪。首先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成提问序列,力求提问过程新颖别致,使学生喜闻乐答,让学生有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
2、启发性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英语课上的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教师要学会“曲问”。“曲”是指问题答案不能浅显直露,而应该让学生通过仔细思考才能发现。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所谓“曲问”,是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侧翼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曲问多见巧思,易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思辨性
“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争辩找到答案。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表达力,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
4、开放性
一方面教师要增加课堂问题的多元性和非确定性,使问题由静态、封闭的框架体系转向动态、开放的网状体系。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拓展提问。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英语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有效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
英语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英语学科性质决定的。“训练”是落实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科学的语言训练新机制。
首先,要确定训练目标。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英语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设置语言载体。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英语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英语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三、对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考
该课题实施近一年来,所有组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英语,英语中体验生活,学生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成败得失,认真制订后续研究规划,以期做到:
1、丰富借鉴视野
不但要借鉴国内的英语课堂教学经验,而且要开阔眼界,放眼世界,研究世界各**语教学的经验,从中外母语的比较研究中获得可借鉴之处。
2、加强实践,提炼方法
立足课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积累有效教学的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具体的方法,是课题组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
3、总结研究成果
把整个课题研究加以归纳、整理,撰写结题报告,应用推广。参考文献
1、《河南教育》、《英语教学》、《中小学电教》《网络科技时代》等杂志;
2、《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3、《创新教育大全》;
4、《素质教育理论研究》;
5、《主体教育研究》;
6、《英语新课程标准》;
7、相关网站:中国基础教育网 河南远程教育网
8、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文件、通知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