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跃进”前周恩来“不得不做”的三次检讨
核心提示: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陈云、周恩来相继作了对‚反冒进‛的检讨以后,毛泽东曾宣布‚‘反冒进’解决了‛。但同时,他在会上还多次发出要注意‚我们党内搞得不好要分裂‛的警告,毛泽东为了预防以后党内再次出现‚反冒进‛与‚反‘反冒进’‛之类的原则分歧,又向全党提出了警告:‚代表大会的同志,你们注意一下,中央委员会要特别注意,要顾全大局,谁不顾全大局,谁就会跌筋斗。‛他指出假如‚有些人不顾大局‛,‚那就要分裂‛。‚有人认为讲了分裂,心里就不舒服,我看讲了好,大家有个精神准备。‛
本文摘自《党史博采》杂志2008年第1期
一、毛泽东力批“反冒进”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向全体中共中央委员作了以《做革命的促进派》为题的讲话。毛泽东从整风讲起,提出了“要大胆地放,彻底地放,坚决地放;要大胆地改,彻底地改,坚决地改”的响亮口号。这无疑是为坚持稳定发展的人们敲响了“警钟”。这时的周恩来,在八届三中全会上仍表明这样的主张:“既要反对在改革突出不合理的制度上缩手缩脚的保守倾向,又要反对不顾职工觉悟程度和实际困难、冒昧从事的急躁情绪。”他所坚持的,仍然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观点。毫无疑问,这是毛泽东不能满意的。毛泽东在讲话中严厉地说:去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扫掉了“多、快、好、省”。不要“多”了,不要“快”了,至于‘好’、“省”,也附带扫掉了。„„我们总是要尽可能争取多一点,争取快一点,只走反对主观主义的所谓“多”、“快”。去年下半年一股风把这个口号扫掉了,我还想恢复。会上通过了具有冒进色彩的《1956 年到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即所谓的《农业四十条(修正草案)》,把高指标重新摆到了人们的工作日程上。
毛泽东于11 月2 日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并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其间,毛泽东亲自审改、批发了两篇《人民日报》 社论,论点直指“反冒进”。11 月13 日的《人民日报》 社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高潮》,对1956年的“反冒进”公开进行指责:1956年公布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以后,曾经鼓舞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掀起了全国农业生产高潮,但是,有些人却把这种跃进看成“冒进”,他们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不了解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在莫斯科期间,毛泽东听到赫鲁晓夫“15年后可以超过美国”的豪言,则以中国“15年后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的话来回应。毛泽东觉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可以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生产就会出现大的跃进。他在从莫斯科打回北京的一个电话中说:1956年的“反冒进”是不对的,以后不要再提“反冒进”了。11月下旬,毛泽东从苏联回国后,连续召开会议讨论他正在思考的如何取得经济建设更高发展速度的问题。
1957年12 月12 日的《 人民日报》 社论《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对“反冒进”的人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批评。1958 年更是在一种异乎寻常的气氛中开始的。195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乘风破浪》,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或超过英国。社论批评“人们的思想常常落后于实际,对于客观形势发展之快估计不足”,明确提出“目前全国农业已经掀起了空前的生产高潮。各地党委必须积极地妥善地领导这个高潮,争取1958 年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和大丰收”,社论喊出的口号是:“让我们乘风前进!让我们乘压倒西风的东风前进!乘压倒右派、压倒官僚主义、压倒保守思想的共产主义风前进!”
1958年1 月2 日至4 日,周恩来在杭州出席毛泽东召集的部分省、市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发了脾气。周恩来等提出过的反对急躁冒进的主张受到严厉批评。毛泽东借谈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修改问题,对周恩来等主张“反冒进”的人直截了当批评说:你们那个时候,不仅脱离了各省,而且脱离了多数的部!为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思想和组织动员,随后毛泽东召开了一系列的重要会议,就“反冒进”等问题继续批评周恩来等人。
二、南宁会议上一作检讨
毛泽东1月11日至22日在广西南宁主持召开了有部分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华东、中南等地区九省二市领导人参加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都接到了会上分发的12份作为批评对象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反对冒进的,许多都与周恩来有关。为准备检讨,周恩来从到达南宁的那天起,几乎天天约请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谈话。
就在南宁会议的第一天,毛泽东就提出“反冒进”的问题,把三中全会以来对“反冒进”的批评推向高潮。毛泽东说:“不要提‘反冒进’这个名词——这是政治问题。首先没有把指头认清楚,十个指头,只有一个长了包,多用了一些人(工人、学生),多花了一些钱。这些东西要反。当时不要提‘反冒进’,就不会搞成一股风,吹掉了三条:一为多快好省,二为四十条纲要,三为促进委员会。这属于政治,不属于业务。一个指头有毛病,整一下就好了。原来‘库空如洗’、‘市场紧张’,过了半年就好了,变过来了。没有搞清楚六亿人口的问题,成绩主要,还是错误主要?是保护热情,鼓励干劲,乘风破浪,还是泼冷水泄气?”第二天,毛泽东从工作方法的角度继续阐述他的观点:“我们要注意,最怕的是六亿人民没有劲,抬不起头来就很不好。群众观点是从六亿人口出发。看问题要分清主流、支流,本质、现象。”“工作方法希望改良一下。这一次千里迢迢请同志们来一趟,是总理建议的,本来我不想多谈,有点灰心丧志。”他还说,“右派的进攻,把一些同志抛到和右派差不多的边缘,只剩了五十米。”这些措辞严厉的批评使“会议从一开始空气就非常紧张了”。
在1月16日的会上,毛泽东拿出柯庆施在上海市党代会作的《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的报告说:“柯文章很好,上海一百万工人,无产阶级集中的地方才能产生这篇文章。”当年随周恩来一起到南宁开会的他的经济秘书顾明后来回忆:“几乎每天晚上,先念、一波等都聚在总理那里讨论到夜里二三点,商议怎么检讨等等。那时,会议的形势很紧张。”
1958年1月19日,毛泽东约周恩来单独谈话。随后,继续进行大会讨论。会议从晚上八点多一直开到深夜一点多。当天晚上,心情沉重的周恩来在会议上开始作检讨性的发言。在他的检讨中,把毛泽东所说的“反冒进”这个“带方针性的动摇和错误”的责任全都揽到自己身上。周恩来认为:这个“错误”的产生,是由于没有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生产关系变革后将要有“跃进”的发展,因而在放手发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表现出畏缩,常常只看见物看不见人,尤其是把许多个别现象夸大成为一般现象或者主要现象,是一种右倾保守主义思想„„许多同志从周恩来的话中,听出了违心的成分。周恩来说:“反冒进”的结果损害了三个东西:促进委员会、四十条、多快好省,使1957年的工农业生产受到了一些影响,基本建设也减少了一些项目。这个方针,是与主席的促进方针相反的促退方针。这一“反冒进”的错误,我要负主要责任。1月21日,毛泽东在会议上作总结性发言,提出:从1958年起,在继续完成思想、政治革命的同时,着重点应放在技术革命方面。关于“反冒进”问题,他得出的教训是:“反掉了三个东西,把一些同志抛到和右派似乎相近的地位。”薄一波后来回忆说:周总理不得不在这次会议上自我检讨,我说这个检讨呢,叫做不得不检讨,应该打上引号。
周恩来和刘少奇1月23日一同返回北京。南宁会议后,为掀起“大跃进”的高潮,毛泽东并没有放松对“反冒进”的批评。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我们的行动口号——反浪费,勤俭建国!》的社论,指出:“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进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2月23 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反冒进”又一次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按毛泽东的说法,谁要是再“反冒进”,谁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成都会议上二作检讨
为了巩固反“反冒进”的“成果”,毛泽东提出再到成都开一次会。他说:“我们在南宁是半个中国了,华东、中南、华南这三个区域,东北找了一个欧阳钦,华北找了一个刘仁,西北是张德生,西南是李井泉。这一次我们是到成都,大概是三月上旬,去谈一谈。” 成都会议是从3月9日至26日召开的,参加会议的除政治局委员外,还有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在成都郊外金牛坝的金牛宾馆举行。会议的中心还是讨论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这个问题。3月9日即会议的第一天,毛泽东又提出“反冒进”问题,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有两种方法的比较,“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冒进’,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究竟采取哪一种?我看应采取‘冒进’,很多问题都可
以这样提”。他更多地谈的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提出“鼓起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毛泽东认为:“过去八年的经验,应加总结,‘反冒进’是个方针问题,南宁会议谈了这个问题,谈清楚的目的是使大家有共同语言,好做工作。”
在3月25 日的大会上,周恩来再一次对“反冒进”的“错误”作检讨。他说:我负主要责任提出的“反冒进”报告,就是对群众生产高潮这个主流泼了冷水,因而不是促进而是促退,不是多、快、好、省而是少、慢、差、费,四十条也被打入冷宫,这就是问题的本质。“反冒进”的错误主要在于将一个指头当作多数指头,没有给群众高潮撑腰、想办法,而是重重限制、层层束缚。但是,我当时却没有这样认识,以后才逐渐认识到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方针性的错误。他接着说,“当时确没有这样认识,等到右派教育了我,主席提醒了我,群众实践更启发了我,才逐渐认识到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方针性的错误。更深一层说也就是对社会主义革命本质的东西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发动群众、发展生产看不到,自然就抓不起了。” 对周恩来的检讨,毛泽东说:“如果从经验上、从方法问题上作为例子,那倒是可以的。这个问题不是个什么责任问题,也不是老要听自我批评的问题,南宁我们都听过了,北京也听过了的。”可见周恩来的检讨离毛泽东的要求还有差距,还没有使毛泽东感到满意。
四、八大二次会议上三作检讨
1958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中央决定在五月五日召开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周恩来参加八大二次会议所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就“反冒进”问题继续进行检讨。周恩来的秘书范若愚后来回忆:“1958年4月间,总理在准备八大二次会议的发言稿时,有一天对我说,他这次发言,主要是作检讨,因为犯了‘反冒进’的错误,所以这次发言稿不能像过去那样由别人起草,只能是他讲一句,我给他记一句,再由我在文字连接上做一点工作。总理在讲了这些情况后,就开始起草发言稿的开头部分,他说一句,我记一句。就在这个时候,陈云同志给他打来电话。接完电话之后,他就说得很慢了,有时甚至五六分钟说不出一句来。这时,我意识到在‘反冒进’这个问题上,他的内心有矛盾,因而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表达他想说的话。”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5月5日在北京开幕。按毛泽东的安排,会议开幕的头一天,由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工作报告》。报告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15年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要当促进派、不要当促退派的口号”。报告认为,由于“反冒进”,1956年到1958年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一个“马鞍形”。并把“反冒进”放在反面教材的位置上进行批判。毛泽东在5月15日晚间,分别约陈云、周恩来进行了长时间谈话。谈话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周恩来和陈云在大会上对“反冒进”问题再一次作了检讨。在陈云5月16日作完检讨后的第二天,周恩来5月17日作检
讨。周恩来在大会上所作检讨中,谈到“反冒进”的错误时说:“我是这个错误的主要负责人。‘反冒进’的错误,集中地反映在我在1956年11月八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间。当时我对于1956年的建设成绩和在跃进中出现的某些缺点和困难,作了错误的估计,把实际上不到一个指头的缺点夸大化,肯定1956年的年度计划‘冒’了,并且提出1957年适当收缩规模的意见。”“还应该特别指出,‘反冒进’的错误,是同政府工作中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分不开的,也是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他又谈到这一阶段中的思想变化说:自己对毛泽东指出的“反冒进”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模和速度问题上方针性的错误这一点,“在相当时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在这里”。
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陈云、周恩来相继作了对“反冒进”的检讨以后,毛泽东曾宣布“‘反冒进’解决了”。但同时,他在会上还多次发出要注意“我们党内搞得不好要分裂”的警告,毛泽东为了预防以后党内再次出现“反冒进”与“反‘反冒进’”之类的原则分歧,又向全党提出了警告:“代表大会的同志,你们注意一下,中央委员会要特别注意,要顾全大局,谁不顾全大局,谁就会跌筋斗。”他指出假如“有些人不顾大局”,“那就要分裂”。“有人认为讲了分裂,心里就不舒服,我看讲了好,大家有个精神准备。”在这样的情形下,党内已经很难再发表不同意见了。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提出总路线的同时,党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邓小平认为:“‘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以后,迫于“反冒进”是方针性的错误,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周恩来曾想过辞职。他向中共中央提出“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是否适当”的问题。与此同时,彭德怀也向中央提出“不担任国防部长的工作”。6月9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他们提出的请求。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彭真、彭德怀、贺龙、罗荣桓、陈毅、李先念、陈伯达、叶剑英、黄克诚等人。会上讨论了周恩来等人的工作安排,会议决定:“他们应该继续担任现任的工作,没有必要加以改变。”
这次常委会还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决定,具体组成是:财经小组十二人,陈云任组长;政法小组五人,彭真任组长;外事小组六人,陈毅任组长;科学小组六人,聂荣臻任组长;文教小组十人,陆定一任组长。6月16日,这个决定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达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毛泽东写道:“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向他们直接作报告。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只有一个‘政治设计院’,没有两个‘政治设计院’。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对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政府机构及其党组有建议之权,但决定权在党中央。政府机构及其党组和党中央一同有检查之权。” 会后,毛泽东嘱咐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起草一个会议记录。6月22日,邓小平将写好的会议记录报送毛泽东。毛泽东当即批示:“退(杨)尚昆存。”尽管周恩来的职务没有变,但当时所形成的巨大政治压力和紧张气氛,使党内民主的健康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不同意见事实上已经难以再被提出。周恩来等一批主张“反冒进”的领导人,失去了对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导权。
1958年到1960年这三年“大跃进”,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害。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24.9%上升到1959年的43.9%,创建国以来历史最高水平。三年基建投资总额超过“一五”期间投资总额的1.5倍,而农业总产值1960年比1957年下降30%。它使我国国民经济的比例遭到严重破坏,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和1960年7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等原因,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局面:粮食短缺,财政连续几年赤字,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难。党中央不得不对陷入僵局的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在困难时期,为了同舟共济,尽快度过难关,周恩来一方面担负起领导国民经济调整的艰难任务,另一方面又主动承担大办钢铁、“大跃进”错误的责任,经常自己作检讨。他常说,国务院领导负有主要责任,并鼓励大家紧密团结,战胜困难。有的同志对他说:“总理,你不能把什么事都担在你的身上。”周恩来说:“我是总理,中央、国务院决定的事,我都有责任。”周恩来这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和品格,是多么令人敬佩和感叹!
第二篇:公务员面试前不得不做的几点准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4年公务员面试已经逐渐展开了,对于知识上或者礼仪上的培训,短期内可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有些准备,是必须提前就要做好的。凭借以往的面试研究经验,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有以下几点:
1、服装
很多同学会觉得这个东西要准备,再简单不过,去店里买一套不就得了,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临近考试的学生却很难找到一身合身的服装。面试时大家的服装要体现出自己的干练、得体甚至能展现自己良好的品味,但是服装店里的正装,往往尺码一致且不随身,有些特别瘦或者体型稍胖的考生,虽然穿了正装但是松松垮垮或者绑在身上,实在不能展现出良好的风貌,所以,考生最好订做一套西装,特别是男生,符合自身尺寸的衣服是最能展现挺拔感的。女生的服装最好能是套装,裤装裙装均可,颜色以黑、白、灰为主,这三色能体现出一种高雅感,给考官的第一印象会比较好。
2、精神状态
以目前的时间来看,大家要尽快调整好生物钟,生活是要规律一些,用良好的精神状态备考。
3、心理建设
考前的心理建设一定要做好,不要过早的就对自己丧失信心,该去补充的社会热点的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补充,该有的自我肯定也要及时反馈给自己。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4、训练基本的站坐礼仪
对自己的站坐礼仪进行训练,尽可能让身边的人帮忙纠错,弯腰驼背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及时对自己的体态进行调整,早作准备,以免临近考前只注重答题,忘记这些细节。
第三篇: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闭幕式上发言。新华社发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世界外交舞台似乎专为周恩来而设。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群儒”,“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1955年,在躲过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周恩来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再次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数次力挽狂澜,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
万隆会议召开之际,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不负众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外交举动有效地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打破了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
会议之前:未雨绸缪制定攻守总方略
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周恩来审时度势,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中国代表团制定了战略总方针: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这显然是一个以柔克刚的、唯一现实可行的、正确的战略方案。
还在亚非会议刚酝酿时,周总理就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闪电般地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亚非会议开幕前夕,他不是直飞万隆,而是特地绕道去缅甸同尼赫鲁等人再次会晤,正式达成中立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亚非会议上合作的君子协定,为以后的亚非会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之中:彰显伟人气魄三次力挽狂澜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 总理发言掷地有声
在万隆会议召开之初,总体上还是倾向于亲善和合作。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和谐的局面在第一天会议快要结束时被打破,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他宣称当时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和谐的国际性势力,而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他声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贾马利的发言犹如向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
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周恩来巧妙的语言既申述了中国的立场,又给与会者留下了一种自我克制、通情达理的印象。最为重要的是,周恩来发言中一贯始终的中心思想———求同存异,实际上为与会国提供了互相合作的基本准则,而这也是后来被称为“万隆精神”的主干。至此,周恩来以他的真诚和机智巧妙化解了第一次危机。
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 周总理机智巧避锋芒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在随后举行的会议上,科特拉瓦拉又公然提出要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论争眼看就要剑拔弩张了。
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随后周恩来发言称,自己和科特拉瓦拉已经在私下通过交谈彼此取得了谅解,虽然他无法同意科特拉瓦拉新式殖民主义的解释,但他赞赏科特拉瓦拉积极的精神。周恩来就这样化解了科特拉瓦拉所设置的障碍。
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 周恩来选择时机后发制人
随后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万隆会议十原则
1。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4。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5。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6。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7。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8。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9。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10。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第四篇:不得不做的表面文章——催化剂的工作原理
不得不做的“表面文章”
绍兴一中分校吴文中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他不仅开创了表面化学的方法论,更造就了许多惠及人类日常生活的应用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2007年10月10日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人们在寻找制备反应的催化剂方面苦无收获,而埃特尔的研究发现,氨的合成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效率大大提高,使这一技术的产业化成为现实,这给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汽车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如果不加净化则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
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1.“改变”有双重含义,即“加快”或“减慢”。有的同学认为催化剂的作用就是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实际上,催化剂也有正负之分,正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人体中的酶可加快食物的消化等;而负催化剂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如橡胶制品中的防老剂等。
2.“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说明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一定保持不变,但物理性质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不能说成催化剂本身的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
3.由于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因此催化剂不能增大生成物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只取决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
4.催化剂具有选择性,即一种催化剂只能对某个或某类化学反应有催化作用,并非对所有化学反应都有催化作用。但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如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除了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之外,还可以用氧化铜、氧化铁等作催化剂。建筑上用的水泥、红砖粉末等也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5.虽然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但它不同于“点燃”、“加热”等反应条件,能决定化学反应的发生,因此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化学反应是否发生。如没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双氧水在通常情况下也会放出氧气,只不过反应速率缓慢。
6、高中阶段一般不说负催化剂,也就是一般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7、用“活化能”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反应历程的改变,实际上就是改变了整个反应的活化能,整个过程的反应快慢取决于最慢的那一步。(水桶原理)
一.过渡金属类的氧化物或单质作催化剂
常见的催化剂分别有:铁和氧化铁、铜和氧化铜、银和氧化银、五氧化二钒、金属镍、钯铑合金、二氧化锰等等。起催化作用的原理比较复杂就不再多说。
1、工业合成氨催化剂是铁触媒
2、工业合成硫酸接触氧化的催化剂是V2O53、KClO3、催化剂通常是MnO2(当然也可以用氧化铜和氧化铁作催化剂的)
4、H2O2分解通常是MnO2(当然也可以用氧化铜、氧化铁、氯化铁、氯化亚铁溶液作催化剂的)
5、氨的催化氧化也要催化剂(钯铑合金)
6、醇的催化氧化的催化剂是(单质Cu,Ag)
7、苯环上的取代反应用铁作催化剂(实际起催化作用的FeX3)
8、烯烃、炔烃、醛、酮等加氢的加成反应催化剂一般是Pt,Ni
二.硫酸作催化剂
1、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分子内脱水——用浓硫酸作催化剂,使用五氧化二磷做催化剂道理也相同)
2、酯化反应(酸和醇之间脱水——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当然可以使用相应的酸酐作催化剂)
3、乙醇分子间脱水得到乙醚(分子间脱水——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4、硝基苯、TNT的制备(硝酸和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5、酯的水解(用稀硫酸作催化剂,化学平衡移动的要求).
6、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水解
7、阿司匹林的制备(使用乙酸酐—道理和使用浓硫酸一样)
8、二糖(蔗糖、麦芽糖)的水解(使用硫酸作催化剂)
三.氧化铝作催化剂
氧化铝的催化作用主要是表面化学问题,应该属于接触性的催化作用,增加熵的一些情况。教材中乙醇脱水得到乙烯,笔者以为是不恰当的,因为氧化铝作催化剂使乙醇分子内脱水是在气相条件下进行的,应该和工业上制备硫酸中的接触室类似的工作原理。
石蜡裂化得到石油也可以用氧化铝作催化剂,这里做的都是表面文章。
其工作原理和氧化钛(TiO2)作催化剂原理类似,它们也都是两性氧化物。
四.酶的催化作用
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红细胞及某些组织内的过氧化体中,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催化H2O2分解为H2O与O2,伤口上用双氧水消毒就会产生气泡就是这个原因。土豆、动物血中都含有过氧化氢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但在高温条件下就会失去活性(蛋白质变性,酶是一种蛋白质)
五、催化剂工作原理(部分)
1、双氧水用氯化铁或用氯化亚铁溶液作催化剂的工作原理
反应①:2Fe2+ +2H+ +H2O2==2Fe3+ +2H2O
反应②:2Fe3++H2O2==2Fe2++O2 + 2 H+
显然,许多催化剂都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只是反应前后这些物质重新回来了,它们只是改变了反应的历程,但不改变反应的结果。
2、乙醇和氧气反应(铜作催化剂)
反应①2Cu + O2 =加热= 2CuO
反应②C2H5OH+CuO=加热=CH3CHO+H2O+Cu
思考:用银作催化剂更好吗?为什么?能用氧化钙作催化剂吗?为什么?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臭氧层破坏原理
氟氯烃CCl2F2在高空中可电离出氯原子
氯原子与臭氧反应-Cl+O3==-ClO+O
2氯氧进一步与臭氧反应-ClO+O3==-Cl+2O2
将反应叠加,消去氯原子得
2O3==3O2(氯原子作催化剂)
4、铜和硫酸不能反应,但首先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硝酸钾,之后不断通入氧气,则可以很好发生,最后可以得到硫酸铜。
总反应就是:2Cu +2 H2SO4 + O2 = 2CuSO4 + 2H2O
硝酸钾只是起到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其原因就是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能很好和铜反应,但由于氧气的存在,反应得到的氮氧化合物又重新变为硝酸根离子,显然,这里也是改变了反应过程而已。
第五篇:产品开模前检讨
产品开模前检讨
1.什么是产品检讨:
产品检讨是指模具开发人员对客户(产品开发人员)的产品进行开模合理性分析,并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对产品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产品改善的方案进行汇总,并反映给客户
2.为什么要进行产品检讨:
为了能够使产品的模具顺利开出或低成本开出。
3.产品检讨的方法有那些:
与客户当面检讨
做成文字资料传给客户
4.产品检讨包括那些部分?
a.拔模角检讨:主要是对产品怎么样拔模进行检讨。主要是拔模角大小的检讨,拔模角越大越好脱模,但太大的拔模角会造成产品的尺寸难以保证,公模面拔模角太大会导致产品拉母模等;b.产品肉厚的检讨:主要是考虑产品会不会缩水,及缩水是否对外观和功能产生影响;c.产品分模线检讨:这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如果产品的分模线选择不好,会造成如下后果:
产品外观面有明显分模线
产品毛边方向影响装配
导致模具分模面复杂,使模具难以加工和组配,影响模具寿命
d.倒勾检讨:
如果倒勾是产品设计人员不小心做上去的,并没有组配要求,可以要求去掉该倒勾;如果有组配关系的倒勾,可以考虑改为公母模*破插破,使模具结构简化;如果用滑块或斜销成型,机构是否有安装空间;
斜销或滑块的分模线,客户是否接受?
e.其他产品不合理结构检讨:如果能使模具结构简化并不影响产品功能,可以建议客户更改产品结构。
f.进浇方式检讨:主要考虑进浇点和结合线对产品外观和强度的影响;
g.顶针排布检讨:有些透明件这个检讨很重要。
5.模流分析很重要吗?
模流分析是特别重要的,尤其对于大型零件和外观件,产品检讨要附带模流分析;
6.产品检讨有什么作用:
a.可以使模具结构简单;
b.预测产品缺陷,使客户凭要求做出合适的设计更改;
c.可使客户承担一定风险:如果你在报告中做出的很明显的产品不合理结构客户未加理会,他将承担一定的责任。
7.产品检讨要做检讨报告吗?
是的,口说无凭立字为据;方便客户查阅,应图文并茂
A.设计变更的项目是否确实地记入最新版的成品图内?
B.有无机种替换?交换模仁之模具结构是否没问题?是否方便于拆装?
C.树脂相关的情报是否详实?是否取得了物性表?
1.树脂名。
2.等级。
3.颜色。
4.成形收缩率。
5.收缩率和射出压力(或模腔内压)、保压时间、肉厚、料管温度、模具温度等关系变化。
6.加工流动性(流动长或L / T比)和射出压力、模具温度、肉厚、料管温度等之对应关系。
7.成形条件之最适范围。
D.是否可做逃气沟?(参考物性表或哪一种成形法),可作何种逃气法?
E.采用何种成形法?
F.拆模:
1.母模(制品表面侧)要设计于塑料机之固定侧或可动侧?
2.拆模线(分模面、插破面、靠破面)是否理想?
3.插破面之斜度是否足够?(最好是3°以上)(插破量)
4.制品表面的模仁线可有获得客户的承认?
5.喇叭网孔脱模斜度是否足够?其脱模斜度是否配合咬花?
G.成品部是否会造成收缩之处?会收缩于哪一侧?可有应付的解决办法与判断对策了?
1.偏肉
2.局部较厚之肉厚缩水痕迹如何克服?
3.RIB与侧壁(或板厚)相连处之肉厚比例,板厚,侧壁与RIB之比例为最之极限2/3。
4.BOSS根元处之肉厚与该处板厚之比例。是否有作全周盗料?
5.局部之制品是否会因热集中,不易冷却而导致表面收缩?
6.是否可确实的判定出收缩于哪一侧(制品之表面或内侧)?
7.采用特殊之成形法是否可不用考虑收缩?例如发泡成形,或SINPRESS法等。
8.设计盗料之小模仁或模仁梢时是否达到平均肉厚之要求?
H.短射:(充填不足)如何对策?
1.肉厚过薄无法成形时。
2.RIB过薄或过深。
3.BOSS根元处肉厚过薄。
4.BOSS肉厚过薄或过深。
5.RIB或BOSS是否会太接近浇口?
6.短射和逃气沟之关系。(客户有提出排气之指示?)
I.短射和收缩二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值?
J.流道、浇口系统:(含补助汤道、堵料道)。
1.采用哪种流道(热流道、冷流道、其它)?
2.流道系统适切?(注道、流道之型式及尺寸,浇口之型式、个数、位置、尺寸等)流动平衡OK?
3.流道距离/肉厚(L / T)适切?
4.流道系统对整个成品之重量百分比合理?
5.所采用的浇口型式是否会造成蛇纹或浇口附近产生色泽不均(如模糊、雾状等)之现象。
6.浇口之进入成品处是否选择于较厚之地方。(理想方式是由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