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定稿)

时间:2019-05-12 18:5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定稿)》。

第一篇: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定稿)

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

浙编办发〔2010〕1号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决策部署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浙政发[2009]80号),现就我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加强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有利于增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配备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精神,明确并强化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基础性、公益性功能;二是因地制宜,立足于整合现有的农业服务资源,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服务能力;三是根据乡镇机构改革精神,综合设置机构,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人员编制。

二、机构设置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实行综合设置。可以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整合乡镇其他农业服务机构及其农业公共服务职能后单独设置,也可在现有的乡镇综合服务机构挂牌或与其合署。少数产业单一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承担的农业公共服务职责,在现有相关机构中设置适当数量的岗位。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一般可称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或农业公共服务站,为乡镇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所需经费统一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乡镇设置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后,其事业单位总数不得突破乡镇事业单位的限额。

三、主要职责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业产业特点,主要承担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益职能。具体是:

(一)农业(含林业、渔业,下同)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二)动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

(三)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的监管与配套服务。

(四)农业资源管理。

(五)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

(六)农业公共信息服务。

(七)农民的公共培训教育。

四、编制配备

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事业编制要在整合乡镇从事农业公共服务工作现有人员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在乡镇事业编制总量内,按照适当倾斜的原则进行核定,确保各项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到位。

农业公共服务任务特别重的乡镇,事业编制在本乡镇内调剂确有难度的,可在县(市、区)乡镇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由县(市、区)自行决定,并报省、市编委办备案。

五、组织实施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做好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设置和事业编制的核定工作,确保在2010年底前全面完成,基本建成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上级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对有关机构编制事项一律不得干涉。

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二日

第二篇: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实施意见范文

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

标准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和民政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就本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的核定,要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要立足于整合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要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设置要有利于方便群众就医;人员编制的核定,要符合精简高效的要求,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的工作需要和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

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政府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3—10万居民(常住人口)举办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对市辖区的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和县(市)城区的城关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改造设立。对于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不足的城区、开发区或新建小区,政府应加以补充完善,也可由公立大中型医院调整部分资源举办,但须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面向居民土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主要职能:社区预防: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等。

社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社区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转诊服务等。

社区康复: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

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调整现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移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落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财务独立管理,门诊设置以全科门诊为主,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确实需要的,可按规划设置50张以内护理康复为主的病床。

三、编制标准

机构编制部门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根据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和民政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精神,参照省卫生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人事厅联合印发的《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居民配备医师5—6名(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专科执业医师、辅助(X线、B超、心电图)、财务人员、管理等人员不超过核定编制总数的20%(其中,每个中心一般应配备药剂、检验、辅助和财务人员各1名);按规划设康复护理床位的机构,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制内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执业医师。服务居民在5万人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编标准可适度从紧。对城郊地区或布点较多或安排医护人员值班、脱产进修、病产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视情况适当增加医护人员编制,增幅原则上不超过医务人员的10%。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应根据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由卫生医疗机构转型改造而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人员编制可从现有编制中调剂解决。

四、编制管理

各级机构编制、卫生、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切实做好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核定工作。县(市、区)卫生部门根据本意见商民政部门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配备方案,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财政部门核定,同时抄送省、市机构编制、卫生、财政、民政部门备案。各地应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核编程序和职责分工,在2007年底前,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编制核定工作,并逐级上报省机构编制、卫生、财政、民政部门备案。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实行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预,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各级机构编制、卫生、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编制纪律的,要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篇: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浙编办〔2007〕58号

各市、县(市、区)编委办、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

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精神,省编委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共同研制了《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并报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省编委办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

二○○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浙江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根据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和民政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06]96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就本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的核定,要符合事业单位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以及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要立足于整合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避免重复建设;要统筹考虑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设置要有利于方便群众就医;人员编制的核定,要符合精简高效的要求,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的工作需要和健康发展。

二、机构设置

积极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为主体,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政府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按3—10万居民(常住人口)举办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对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对市辖区的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和县(市)城区的城关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改造设立。对于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不足的城区、开发区或新建小区,政府应加以补充完善,也可由公立大中型医院调整部分资源举办,但须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重点,面向居民土动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技术指导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其主要职能:社区预防:社区卫生诊断,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监测,预防接种,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预防,常见传染病防治,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健康档案管理,爱国卫生指导等。

社区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等。

社区医疗: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社区现场救护,慢性病筛查和重点慢病病例管理,精神病患者管理,转诊服务等。

社区康复:残疾康复,疾病恢复期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训练指导等。

社区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与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宣传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等。

社区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等。

调整现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移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并落实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财务独立管理,门诊设置以全科门诊为主,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确实需要的,可按规划设置50张以内护理康复为主的病床。

三、编制标准

机构编制部门只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根据中央编办、卫生部、财政部和民政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精神,参照省卫生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人事厅联合印发的《浙江省县域卫生规划编制实施指导意见》,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原则上按每万居民配备医师5—6名(其中,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护士按与全科医师1:1的标准配备,专科执业医师、辅助(X线、B超、心电图)、财务人员、管理等人员不超过核定编制总数的20%(其中,每个中心一般应配备药剂、检验、辅助和财务人员各1名);按规划设康复护理床位的机构,按照每床0.7人的标准相应增加编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制内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执业医师。服务居民在5万人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编标准可适度从紧。对城郊地区或布点较多或安排医护人员值班、脱产进修、病产假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视情况适当增加医护人员编制,增幅原则上不超过医务人员的10%。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应根据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因素核定。由卫生医疗机构转型改造而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人员编制可从现有编制中调剂解决。

四、编制管理

各级机构编制、卫生、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精心组织,切实做好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核定工作。县(市、区)卫生部门根据本意见商民政部门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配备方案,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会财政部门核定,同时抄送省、市机构编制、卫生、财政、民政部门备案。各地应严格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核编程序和职责分工,在2007年底前,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编制核定工作,并逐级上报省机构编制、卫生、财政、民政部门备案。

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实行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干预,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各级机构编制、卫生、财政和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编制纪律的,要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

第四篇: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浙江省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岗位设臵管理制度,实现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人事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国人部发〔2007〕59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委办〔2009〕138号)精神,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实际和事业发展需要,现就做好我省高等学校岗位设臵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范围

(一)政府举办的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

(二)高等学校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分别纳入相应岗位设臵管理。

(三)岗位设臵管理中涉及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的,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基本原则

(四)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优化各类人员结构比例,合理配臵人力资源,强化内涵发展,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用人质量和用人效益。

(五)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的原则。岗位设臵要与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与推行聘用制度和促进用人机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竞争上岗,完善人才选拔、使用、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六)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从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水平、队伍建设和功能定位等因素,实行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三、岗位类别设臵

(七)高等学校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

(八)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包括校、院(系)以及其他内设机构的管理岗位。管理岗位的设臵要适应增强高等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九)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臵要符合教育工作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提高专业水平的需要。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 1

体岗位。

教师岗位是指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职责和相应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在教师岗位中设臵教学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型岗位和科研为主型岗位。

其他专业技术岗位是指辅助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

(十)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臵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日常运行等需要。

(十一)根据高等学校事业发展和工作需要,经批准,高等学校可设臵特设岗位,主要用于聘用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等特殊需要。特设岗位的设臵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特设岗位为非常设岗位,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特设岗位的目标任务完成后,应按设臵程序报核准机关核销。

四、岗位等级设臵

(十二)管理岗位分为8个等级。高等学校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结构比例和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根据高等学校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十三)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为员级岗位。

高等学校正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教授一级岗位、教授二级岗位、教授三级岗位、教授四级岗位,分别对应一至四级专业技术岗位;副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副教授一级岗位、副教授二级岗位、副教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五至七级专业技术岗位;中级教师岗位名称为讲师一级岗位、讲师二级岗位、讲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初级教师岗位名称为助教一级岗位、助教二级岗位,分别对应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

高等学校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名称和岗位等级设臵参照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和标准执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原则上应低于教师岗位。

(十四)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高等学校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五、岗位总量与结构比例

(十五)高等学校岗位设臵实行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

(十六)高等学校的岗位总量应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现有正式在册工作人员数和学校实际工作需要以及发展目标等因素综合确定。

(十七)高等学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特点以及学校发展目标等因素,综合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总量和总量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70%,其中教师岗位一般不低于学校岗位总量的55%。管理岗位一般不超过学校岗位总量的20%。按照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要逐步减少工勤技能岗位的比例。

(十八)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规格、规模和水平,分类制订岗位等级结构比例。

1.高等学校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控制标准为: 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15:30:48:7;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为

12:30:50:8;其他本科院校为10:28:52:10;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为8: 27:50:15;其他高等职业院校为6:26:50:18。

2.高等学校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岗位的内部结构比例为:正高二级、三级、四级为1:3:6;副高五级、六级、七级为2:4:4;中级八级、九级、十级为3:4:3;初级十一级、十二级为5:5。

3.高等学校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臵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担负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设臵。担负其他管理任务的职员岗位,按干部人事管理的有关规定合理设臵。

4.工勤技能一级、二级、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5%,其中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

高等学校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应主要在专业技术辅助岗位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职责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的领域设臵。严格控制工勤技能一级、二级岗位的总量。

(十九)根据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上任职的要求,高等学校应按照从严控制、规范管理的原则,对确需兼任的人员,依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批准确定。

(二十)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专职辅导员纳入教师岗位系列,并可根据辅导员的条件,确定相应的职员职级。

六、岗位任职条件

(二十一)三类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十二)管理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六级以上职员岗位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各等级职员岗位的基本年限要求:

1.三级、五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四级、六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两年以上;

2.四级、六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五级、七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

3.七级、八级职员岗位,须分别在八级、九级职员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确因工作需要,由专业技术岗位交流到管理岗位的人员,可根据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和本人条件,直接聘用到相应的管理岗位。

各级管理岗位具体聘用条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相关部门制定。(二十三)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高等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控制的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条件,应包括国家规定的相关职业资格准入条件。

2.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的条件执行。各高等学校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任职资历和水平,制定具体聘用条件。

3.受聘教师岗位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学风、学术道德和合作精神,符合国家关于相应教师职务的基本任职条件,具备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4.各高等学校在我省规定的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基础上,根据本实施办法,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专业技术岗位的实际情况,考虑任职资历和水平,制定本单位的具体聘用条件。

(二十四)工勤技能岗位基本任职条件

1.一级、二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分别通过高级技师、技师技术等级考评,并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

2.三级、四级工勤技能岗位,须分别通过高级工、中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并在本工种下一级岗位工作满5年;

3.学徒(培训生)学习期满和工人见习、试用期满,通过初级工技术等级考核后,可确定为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七、岗位设臵程序与管理

(二十五)高等学校岗位设臵实行核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管理权限进行审核管理,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1.编制岗位设臵方案。各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综合因素以及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充分考虑现有人员职务结构比例的基础上,根据本实施意见规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标准,确定岗位的总量、等级、结构比例,编制岗位设臵方案,填写〘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审核表〙。

2.核准岗位设臵方案。岗位设臵方案经学校负责人员集体讨论通过后,按规定报主管部门审核,组织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省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臵方案经省教育厅审核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省直有关单位所属

高等学校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设区市属高等学校的岗位设臵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准。

3.制定岗位设臵实施方案。各高等学校按照核准的岗位设臵方案制定本校的岗位设臵实施方案,并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任职条件和绩效考核标准等。岗位设臵实施方案应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集体研究通过后实施。

4.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按照岗位设臵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完成岗位设臵和岗位聘用后,应形成实施岗位设臵和人员聘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填写〘事业单位岗位设臵实施情况认定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组织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臵和岗位聘用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二十六)经核准的岗位设臵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首次岗位设臵完成后,学校因事业发展需要调整岗位设臵的,应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变更核准。学校主管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各高等学校岗位总量和各级岗位结构实行动态调整和管理。

(二十七)高等学校人事部门是岗位设臵的日常工作部门,负责岗位设臵方案的编制、报批和组织实施等具体工作。

八、岗位聘用与管理

(二十八)各高等学校在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根据岗位设臵实施方案,按照〘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试行细则〙(浙政办发〔2004〕117号)及有关规定,规范聘用程序、健全聘用组织、完善监督机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岗位聘用工作,聘用条件不得低于国家和浙江省规定的基本条件。对确有真才实学,岗位急需且符合破格条件的,可按照有关规定破格聘用。

(二十九)在聘用工作中,各高等学校应成立聘用委员会,院(系)成立相关聘用组织,分别负责相应的岗位聘用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教授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校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制度。

(三十)各高等学校要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首次聘用时,使现有在册的正式工作人员,按照现聘职务或岗位以及教学、科研情况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岗位结构比例不得突破现有人员的结构比例。现有人员已经超过核准的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核准的结构比例。各高等学校在加强总量控制与统筹安排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调整队伍结构,为优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储备适量岗位。

(三十一)管理岗位要按照制度入轨,平稳过渡,逐步到位,规范管理的原则,完善职员职务与职级体系,逐步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纳入职员岗位制度体系。

(三十二)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聘用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专业技术二

级岗位实行数量控制和条件控制。各高等学校要把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条件作为反映本校人才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杆,重点考虑人选的学术成就、学术贡献和学术声誉。拟聘人选须报省教育厅审核、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核准后由学校聘用。

(三十三)各高等学校应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受聘人员,积极探索短期、中期和长期合同相结合的聘用办法。学校与受聘人员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受聘岗位类别、职责要求、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待遇、岗位纪律、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以及聘用合同期限等方面的内容。(三十四)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岗位职责的不同要求,建立符合学校队伍建设和岗位管理需要的考核评价体系。聘用合同期满前,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聘用合同,认真考核受聘人员的履职情况,及时做出续聘、岗位调整或解聘的决定。

(三十五)高等学校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国家及浙江省关于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的规定择优聘用。根据本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新聘用教职工时,应积极尝试推行人事代理制度。

九、组织实施

(三十六)岗位设臵管理工作是各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各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稳慎实施,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岗位设臵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十七)各高等学校在岗位设臵和聘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有关政策规定和本实施意见进行岗位设臵和聘用的高校,将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各高等学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监察,对岗位设臵管理工作实行全过程监督。

十、附则

(三十八)民办高等学校可根据学校需要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三十九)本实施意见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四十)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模版]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

鲁政办发〔2012〕9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加快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有效增强了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服务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鲁政发〔2007〕97号)的部署要求,坚持改革创新,健全组织机构,壮大基层队伍,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条件保障,全面提升乡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二)基本原则。坚持公益性定位,确保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因地制宜,提倡县办县管;坚持统筹规划,健全完善机构。

(三)目标任务。以强化公益性职能、增强公共服务为核心,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使其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真正发挥好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到2012年年底,在全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二、明确职能,完善管理体制

(一)明确公益性定位。要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并将承担的公益

能细化,具体落实到工作机构和农技人员。

(二)完善管理体制。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进一步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其人员的业务考核及晋升应充分听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由县级向乡镇派出或跨乡镇设置区域站,实行县办县管,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实现管人与管事有机统一。同一县域内机构设置的模式应保持一致。

三、稳定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一)实行人员聘用管理。要根据产业发展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选拔专业技术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人员淘汰和工作流动机制。

(二)试行人员资格准入。省农业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人员上岗条件和办法。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展较好、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进行人员资格准入试点。新进农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相应专业学历,并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考核。

(三)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广泛开展农技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有计划选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骨干人员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

(四)支持大学生到基层服务。选拔一批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聘用的人员,要落实其工资、社会保障、学费补偿等优惠政策。

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基层条件建设。重点加强技术服务场所建设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的配备,实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满足农技人员服务需求。

(二)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建设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创新试验示范基地的运行管理模式,将试验示范基地建成农技人员、种养大户和农民的学习基地、农情信息的采集基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基地。

(三)加强村级农业服务站点建设。以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技术支撑,以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生产大户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逐步建立和规范村级农业服务站点。

五、创新运行机制,增强公共服务活力

(一)完善责任制度。建立健全乡镇农业公共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确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有事必有岗、有岗必有责。

(二)健全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完善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对公共服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实绩和农民满意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和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三)创新服务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各类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行以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的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农业公共服务工作新机制。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

六、强化保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指导全省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工作,省农业、机构编制、发展改革、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各地要从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维护基层稳定的高度出发,把加快推进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配合。

(二)落实经费保障。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并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

(三)强化政策扶持。切实提高乡镇农业公共人员的待遇水平,制定具体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要落实国家有关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实现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四)加强宣传引导。及时总结和推广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经验和模式,着力宣传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成果,宣传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基层农技人员扎根农村、艰苦奋斗、服务农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建功立业。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

主题词:农业 机构 建设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2月17日印发

下载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实施意见(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