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中学生写作良好的生态系统
构建中学生写作良好的生态系统
四川省绵阳中学苟文彬
取这样一个题目,很费了我一番琢磨。题目中有两个词值得关注。一个是“写作”,一个是“生态系统”。
我先说“生态系统”。我们不说它在生物学上的意义。单谈它对于写作的意义。一个是“系统”,一个是“生态”。
关于“系统”。我想请各位老师思考一下:我们中学作文教学有没有系统?是怎样一种系统?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是否建立起了适合学生和教师的系统?我们津津乐道、游刃有余的应付高考作文那一套能否算真正的写作教学系统?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无法回答或心存疑虑,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讨论今天的话题。关于“生态”。请允许我把它简单地理解为生存的状态和生命的姿态。那么,我们的写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呢?学生从写作中获得了怎样的生命姿态呢?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是尴尬的,无奈的,甚至是痛苦的。因为我们不得不说,很大程度上,学生写作文并不快乐,我们教作文也没多少尊严!学生苦,老师累,结果差,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中学作文教学比较恶劣的“生态”。所以,思考、探索、构建一个比较健康的、完整的写作教学生态系统,是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中学写作教学效益的迫切要求。
这次年会,我们又将欣赏到40堂精彩的作文课。这些课,无疑都经过精心打磨,堪称精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每个学校写作教学的思想、理念和做法。但是,毋庸讳言,没有谁能够堂堂课都这么上。并且,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着眼于一技一法的传授和一课一文的精彩,对于任重道远的写作教学来讲,还远远不够。我的观点是,我们既要注重一堂课的设计,更要注重一个系统的建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一堂课上升为一门课程。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有宏观的视角,有长远的眼光,有立体的思维。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我把它命名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写作场”。
就像磁场一样,现在中学阶段的“写作场”的磁性还不够,甚至就没有建立起一个“场”。表现为学生“写”的矛盾和教师“教”的弊端。
学生“写”的矛盾:规范写作与自由写作,一“死”一“活”状态迥异——请假条、检讨书不会写,“情书”有可能很精彩;应试作文“四不像”,但写博、聊天都妙语连珠。为分数而写还是为兴趣而写,一“冷”一“热”,无奈中又感必然——写作到底是谁的事呢?弄不清这个问题,写作本身就是没有灵魂的事。文以载道还是言为心声,这一“假”一“真”,常常弄得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是假话连篇,废话连篇。当学生处于这样一些困惑之中,再加上写作教学本身的很多问题,他们怎么能有良好的写作生态呢?
教师“教”的弊端:我把它归纳为“五重”“五轻”:
延续了很多年的传统作文教学,往往是按照“教师命题——教师点拨——学生独立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模式在进行着机械地重复,存在很大的弊端,从而逐渐走向了“高耗低效”的死胡同。
弊端一:重方法讲授,轻动力激发。
传统作文教学的课堂是教师一人的天下,他往往会从如何审题、如何选材一直讲到几个标点的使用方法。这种貌似系统的方法传授在学生看来实在是枯燥至极。还没正式动笔写,学生就已经厌烦了。空而又空的条文式讲解扼杀了学生本就可
怜的一点写作愿望。“文为心声”,如果心中无“声”,又何以为文?可以说,忽视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是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弊端二:重结果评价,轻过程指导。
传统作文教学很少关心学生的写作过程,它只看重学生写成了一篇怎样的文章,这篇文章可以评为几等或是能得多少分。而至于学生怎样写成的这篇文章,其中他得到了哪些启示或是遇到了哪些问题,他是否明白这些体验可以成为自己宝贵的写作经验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则几乎不被关注。我们的教师很少以学生的角色进行写作“历险”,因而很难体验到学生写作中的愉悦或困惑,在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时就有些隔靴搔痒的味道。这种以教师提示始,以教师总结终的单线式、圆周式教学唯一的“好处”是让学生学会了只关注分数。
弊端三:重独立完成,轻交流合作。
传统作文教学往往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独立完成教师规定的作文,它希望创设一个“考场环境”来对学生进行“魔鬼训练”。然而这种氛围中完成的“急就章”,其质量可想而知。须知平时训练不等同于考试,一堂课训练的目标也不仅仅是要取得个好分数。忽视学生在写作运思中的合作交流和深度思考,一味搞“单兵作战”,其结果只会让学生思维空间越来越窄,写出的文章流于形式和肤浅。弊端四:重精批细改,轻自省反馈。
改作文是费力不讨好的事。然而传统作文教学要求教师精批细改,广大教师也心甘情愿地干着这自己也心烦的事。满以为自己改得细,批得精,学生该满意了,该懂了。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学生只想看老师写了些什么,打了多少分,而至于该如何来修改自己的文章,该怎样去避免类似的问题,能思考者寥寥。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作文根本没必要精批细改,教师只须看一看,指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想想。轻视学生的自省意识和自改能力的培养,不重改后反馈,教师将除了写作以外的一切包办代替,使得学生养成依赖感,缺乏责任心,进而又导致写作动力的失落,步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弊端五:重技能训练,轻人格培养。
作文即做人。作文训练也是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和健康性情的熏陶。然而传统作文训练强调“机械操作”,忽视作文主体自身的情感表达,影响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多年来那些假大空的文章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传统作文使学生心灵萎缩甚至扭曲的残酷事实。
所以,改善写作生态,构建教学系统,形成良好的写作场,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写,享受写作的尊严与快乐,我以为是写作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关注和梳理的问题。所以,我很佩服本届年会课题组确定了这样一个主题。
我们认为,写作生态系统包括“积累系统”、“表达系统”和“评价系统”三部分。它们分别对应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个阶段。现在的问题是积累系统表现出内存的贫乏,表达系统充满写作的孤独,而评价系统则充斥着评判的粗暴。在此,我觉得没必要谈过多的理论。仅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实践。
积累系统——弥补“内存”的贫乏,“劳于„积累‟,逸于作文。”
这八个字很好地体现出读与写的辩论关系。读是前提,写是目的;读的丰厚,写的轻松。这里的“读”,含义丰富。
(一)阅读的秘密:这里专指我们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占去了语文教学绝大部分的时间,但效果却不甚理想。我想纠正一个认识和做法的误区。我们常常以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理解,理解作者,理解文本,甚至有时也肤浅到梳理文本、再现文本。这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阅读教学。或者说,这仅仅是起点。我以为,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别人,更在于认识自己,洞察人生的奥秘。阅读教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向思辨,指向写作。阅读教学应该激活思维、催生思想,点燃写作的欲望。比如,读李白,背诵李白的诗,赏析浪漫主义手法,甚至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感受李白的精神,这些都还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我们更应该看重“我”这一个个体对李白的认识,如果“我”就是李白,或者“我”生活在唐朝,“我”会怎样?阅读,更多的不是向外看,而是向内看。或者说,先向外看,后向内看。也只有更多地向内看,才有向外言说的冲动,那就是一种可爱的写作原动力。所以,不要一说到积累就是“多读”,怎么读,是关键。
(二)生活的梳理: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一杯“白开水”,写到文章中就满是“口水”。生活需要清点,生命需要梳理。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整理生活。回头看自己的生活,抬头看别人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添油加醋”,生命才会有滋有味。比如,师生共同写作“凡人小语”:每天记录品评“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无聊的事”、“搞笑的事”、“我的痛苦”、“我的痛快”、“我所关注的那个人”、“今天又是新的一天”等等。每个人都在生活,但不是人人都留下了生活的轨迹。写作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生活的清晰,观照着生命的质量。一段写作史,就是师生生命的成长史;或者说,我们生命的成长史,应该是一段写作史。如果我们确立了这样的观念,那么,就不会再为“为谁写”这样的问题苦恼了。写作,就从对别人负责转变为对自己负责了。
(三)写作的体验:如果从作文评价的角度说,关注写作的体验就要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感受。如果以积累的角度说,重视写作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一是要引导学生敢写,多写,坚持写,磨练写作的心智;二是要指导学生分析作文的得与失,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所以,少讲多写,先写后讲,我以为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表达系统——消除写作的孤独,写作,可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我个人以为,目前学生写作的普通心理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作为写作者本身应该有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过程中的艰苦的心理感受。而是在写作前缺乏动力、写作中难以提升、写作后缺乏有效反馈带来的写作的茫然,写作的无聊和写作的无助。
要突破“表达”这个环节的瓶颈,我以为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激发写作动力,二是保护写作权利,三是增强写作活力。
激发写作动力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让学生从“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应该时时处处激发他们表达的愿望。写作与其说是一件工作,不如说是一种生活。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是靠命令,强迫;更多地是靠熏陶、吸引。所以,我以为激发写作动力最核心的就是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在2008年包头年会上,我在发言上说“语文老师要做一个多情的人,要做一个多文的人”。这不仅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诗意选择,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生命的样本,提供了每一个追梦少年都有可能“心向往之”的诗意生活。我认为,想千方设百计,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率先垂范。所以,从修炼我们自身做起,当学生对老师充
满了羡慕、向往、敬仰之情,不怕他们不学习,不怕他们不拿起笔来写。这次我们学校编印了罗孝辉、彭科友老师与学生同台写作的作品集,让人震撼,让人感喟。与学生一起写作,与学生一同成长,这是写作教学的至高境界。 保护写作权利,这好像是个不成立的命题。因为或许我们都会问:难道学生还缺少写作的权利吗?事实上,我们有意无意剥夺了学生太多的写作权利。比如说真话的权利、追求美的权利,甚至是思考的权利。我认为,写作,“真”是起点,“美”是目的。真实表达,表达真实,是需要勇气的;而敢于、善于让学生追求“真”,同样需要勇气。易中天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理想何时不再让人心酸》,他说有一所民工子弟校开班会谈理想,其中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说,她的理想是好好学习,长大了去当城管。我不知道在座的老师们遇到这样的回答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当城管呢?她说,如果遇到妈妈摆菜摊,就可以“慢慢追,慢慢撵”。我们怎么看待这样一种理想呢?易中天先生说自己觉得“不但心酸,还肃然起敬”。因为这个女孩是“天底下最好的孩子之一”,她“善良”、“真实”、“健康”。而我们的写作,难道不应该教人表达真实,表达善良,追求健康么?所以,构建写作良好的生态系统,就要摒弃假大空,要引导学生细心体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传递真善美。我称之为“无条件地真与有分寸的美”。“美”虽然是目的,但堆砌词藻的美和矫揉造作的美,不是健康写作所追求的美。
如果写作陷入一种程式化,写作教学规定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怎么想,怎么说,那么学生还有什么真正的写作权利可言呢?所以,不要把每一次写作都当成是训练高考作文,不要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去衡量平时的写作应该得多少分。否则,即使学生天天写作文,他们也未必能获得真正的表达真性情、抒写真感情的写作权利。我们要善于激发指导学生思考,要敢于呵护学生独到真实的思想,要勤于引导学生追求文章的朴实之美、自然之美。
(三)增强写作活力。学生写作毕竟不同于作家写作。中学生需要我们去激发,去组织,去引导。从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丰富写作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写作的活力,是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一是在形式上求活。在这个方面,各位老师有很多新的点子和好的做法,近年来我尝试了“小组合作作文”和“《班级日记》写作实验”。(可登录我的博客阅读)二是在内容上求活。改变过去一直由老师命题、学生写作的方式。可以将老师定题、学生选题、学生命题、师生写同题作文等方式,充分扩大写作内容的选择性。这就叫“配菜”与“自助餐”相结合,必然会丰富写作的内容。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吃“套餐”,写系列作文、专题作文。同时,将写作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增强内容的生动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指导性。写“班级日记”的做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是在时空上求活。写作不限于一时一地,给学生更多搜集资料、酝酿思想、交流感受、修正初稿的时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获得广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表达的情绪,然后再来写作,方可改变学生坐在教室里抓耳挠腮咬笔杆的现状。文章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流”出来的。
构建良好的表达交流,还要引导学生树立三种观念:
一是写作的价值是发现与感悟。目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自我。一味写古人、写别人,写死人,而唯独不写自己。再现各种现象,罗列大量名人却
失掉了作者自己。文章没有一个“我”在,这不可能是成功的文章。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历险,而不是文字的拼装和材料的堆砌。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感悟,写出自己的发现,写出自己的创造。
二是写作的过程包括模仿与内化两个阶段。虽然任何的作文考题都要强调“不得抄袭”,但平时的写作训练,我们真应该指导学生好好模仿,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自我的创见。但这两者之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有人把写作教学过程归纳为抄仿、模仿、脱仿三个阶段。这就好比是用别人的杯子盛别人酒,用别人的杯子盛自己酒,用自己的杯子盛自己酒。钱梦龙老师也主张学习写作从模仿开始:“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可资模仿的精品文章(包括对教材的模仿),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模仿。然后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潜滋暗长中提高写作能力。三是写作的角色应包括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目前中学生作文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目中无人”。学生在写作时要么孤芳自赏,自说自话;要么应付了事,缺少“拿给别人读”的意识。所以,要引导学生树立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在表达时就多了一份郑重,多了自我反省,就会更加注重谋篇布局,更加注重语言运用等这些写作技术性的问题。写作包括私人写作和公共写作,中学写作教学说到底应该是公共写作。所以,在表达上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三、评价系统——防止评判的粗暴,让学生获得写作的快乐与尊严。
我们常抱怨改作文痛苦,但我们也可以反问:再痛苦有学生写作文痛苦吗?学生花一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我们用不了十分钟,有时甚至两三分钟就批改了。而我们还给学生的,往往只是几句比较空泛的套话,甚至就只是一个血淋淋的分数。这也是学生越来越厌弃写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构建良好的评价系统,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写作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意识。
认真反思我们评改一篇文章的过程,我们会发现,老师拿着红笔东圈西画,带着冷眼左瞧右看,其实不过为着一个目的:给这篇文章打多少分,这篇文章的问题在哪里。而对于学生写作的过程、心理、思维,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我们思考得是不多的。究其深层原因,还是作文评改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就是主宰,就是裁判,教师一笔下去,似乎就成“终审判决”。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只顾学生作的文章,却忘了写作文的学生”。我以为,教师改作文,其实是改学生。要把眼光从教师的标准转向学生的作文实际,进而转向作文背后的学生。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才是作文评改应抓住的东西。
有效的评价要抓住四个“点”。
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我以为要抓住四个“点”:发现闪光点,找准生长点,盯住一个点,学生主动点。
发现闪光点,教师要保证每次作文,给每名同学找出一个优点来表扬,哪怕是一句话或一个词写得好,这样的细节更值得关注,这样的关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找准生长点,就是要从找问题,挑毛病转变为找希望、给出路。前者是向下的、打压的,而后者是向上的、鼓励的。其实我们都明白,学生每次作文都会存在相似的老问题。找问题很容易,但也很无聊。关键是教师要独具慧眼,看到一篇文章的生长点,它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朝这个方向去改进,去慢慢“生长”。盯住一个点,主要是指一篇文章的问题,生长点可能有很多,但一次评改不宜全面出击。盯住一个点,深入下去,具体下去,这样避免浅尝辄止,而能做到细致入微。对全班作文的评改,一次也可以只抓一个点,这样目标明确,师生间、学生间更容易形成对话。
学生主动点,那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改的积极性,指导自评自改的方法、标准、要求。文章是改出来。改的主体应该还是作者。
建立网络化、主体化的评改交流系统。传统作文评改大多由老师包办,基本上是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并且是一种单向的、不对称的行为。这就是作文评改高耗低效、费力不讨好的原因。我以为,作文评改,教师要从形式上解放出来,教师的任务是组织评改、控制评改、指导评改。教师应该是设计师和总导演。构建作者与自身、作者与父母、作者与同学(包括写作小组的组员、班内其他任意同学、寝室室友、外班同学等)作者与老师的多向度、多层次的评改网络。
(四)做好评改的“善后工作”。
学生文章一写了之,教师评改一改了之,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普通现象。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我以为,写作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作文批改的再批改,加强对作文写作的再写作。利用好每一次写作,利用好每一次评改,反复强化,不断改进,这样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我们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在一个阶段写作中的发展轨迹,注意比较某个学生每一次作文前后的差异,建立个人写作档案,这样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可能取得写作教学大面积的提升。
老师们,以上我着重从构建积累、表达、评改三大系统谈了构建中学写作生态系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发言的开头,我说题目中的“生态系统”和“写作”两个词值得思考。刚才讲的“生态系统”,其核心意思是,写作教学既要重视“课”的建设,更要重视“场”的建设。既要重视“点”的建设,更要重视“段”的建设。
下面,我想就“写作”一词简要谈之。为什么没有用“作文” 这个词?有人说,“作文仅是一种不正常的写作”。我以为,要引导学生树立作家意识。当我们提“写作”时,不由得升起一种圣神、庄严之感。是的,今天,我们在座的都是语文人,都是教写作的人,都是热爱生活、思索生命的人。我以为,应该以我们的人格魅力,去构建一个体察生活、热爱生命、善于表达、勤于思索的“写作场”。是的,写作,不为名利,不为膏粱,更不为分数。写作,不是让我们痛苦,而是让我们痛快;不是让我们行为机械,而是让我们充满智慧;不是让我们日益倦怠,而是让我们倍增情趣;不是让我们记住生活的繁琐,而是让我们咀嚼生命的滋味。写作,就是这般神奇。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如何让学生爱写作。殊不知,我们首先自觉地成为热爱写作、拥抱生命的人。语文老师,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首先要建设自己诗意的写作家园,把自己的满腔诗意写在纸上,写在生活上,写在学生的心上。能达到这种境界,写作,还是一件难事么?
第二篇:良好师生关系如何构建?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前不久,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心理存在问题时只有2.06%的同学愿意向老师倾诉;在对待老师批评这个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可恨的,有意挑自己的毛病。虽然这份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联想到在许多学校部分师生之间公开对立,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扬言报复(有的确实做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让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这一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中一个多因素的关系体系,既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关系,又包含有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与学的关系,也有情感行为的心理关系等。
师生关系必然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并为之服务。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大部分时期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主宰、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关系必然体现着“师道尊严”。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个性发展的要求已日益强烈。教育途径的不断拓宽,教育管理和教育手段已逐步现代化、科学化,以教师为主体的活动舞台已逐渐被学生占领。因此,旧的师生关系势必遭受强烈的冲击甚至瓦解。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
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二、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理念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
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对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因素的分析
知识的传授渠道在不断的拓宽而感情的大门却在不断的缩小,这不是危言耸听。多年来因受“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和“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主要体现在:
1、“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
2、在教学成绩这座大山的重压下,教师和学生都为“分”疲于奔命。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教师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逃学。一边是负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强制学生学习;另一边是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的行为看成是压抑、侵犯,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紧张、尖锐。
3、由于网络教育的到来,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4、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
扭曲师生关系的因素有种种,但它的根源在于们教育思想观念的偏差和行为方式的不当。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说,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
在几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刚当班主任时,对那些所谓的“差生”一直不知道怎样才能让他们热爱念书。直到发现一位老教师经常在放学
后将那些学生请到办公室对他们进行认真地辅导,发现他总是让这些学生帮助他板书,并在其他老师面前表扬他们。慢慢地,让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学生竟开始主动问老师问题了,迟到的现象少了,上课不再病恹恹了,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看到那些学生的进步才发现原来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是多么的重要。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记得在一次集体劳动结束后,在全体学生的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说:“男同学劳动时应该向他学习才能体现男子汉的魄力。”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在与他的家长沟通中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说他“娘娘腔”。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对学生要有研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有一次得知班上有几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就决定替他们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当通知他们去领困难补贴
时,看到他们那惊讶而又感激的神情,也感受到了分享幸福的快乐,一直认为那是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教育、自管理、自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们学校有很多班级采用了多套班干部轮流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避免了师生间被动的关系。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这一点从校开展的“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和研究性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第三篇: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中的,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但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漠、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品质就会一天天变坏。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期望过低,有一种自轻自卑的心理,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厌学。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教师有更大的耐心,更多的关心和较高的期望,避免造成学生因厌倦一门功课而导致不喜欢上课,不喜欢教师,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教师的教学。在这一点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期望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迫切,就会做到严而有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在密切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搞好教学活动。
需要是人行为积极性的内部动力,追求需要的满足也是人行为的根本目标,而且每个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发展变化的。因此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予以及时适当的满足,就会增强说服教育的效果,赢得学生的信任,树立教师的威信。比如:在学生过分的化妆打扮之 1 中,有一种追求美的满足心理,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恰当地打扮自己,教给他们美的表现、美的欣赏、美的原则等美的知识,有意识地做学生生活的老师。交往次数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交往次数越多,了解的时间越长,增强了彼此的熟悉性和密切性,越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交往多数仅限于课堂上,每周一两次,多则三四次,而且每次都是以授课为内容,很少有彼此之间推心置腹的交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教过一年课的班级很难叫出全部学生的名字。从这个角度来说,课任教师应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教师相互熟悉和理解,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科目的兴趣,以实现教学目的。
对教师来说,要建立民主、和蔼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与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个体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看做是 被动的受体、教师塑造与控制的对象,学生在教育中处于边缘位置,对学生的教育是规范、预设的。这种学生观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有着独立的社会地位,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自我的反思。
三、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当中,忌讳挖苦、讽刺学生、粗暴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避免师生对立。教师处理问题必须公正无私,使学生心悦诚服。
四、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交往与沟通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与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与话题、一起参加活动等。
五、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来吸引学生。
第四篇: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是光荣的,那我们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所有教师深思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其次,“爱”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
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未成熟或待发展,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育的宗旨就是不断纠正这些错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在某些方面就是无知,这也是他们缺点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不可避免地犯错,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改正,很多时候人不犯错误就根本意识不到错误的存在,对犯错误的学生,宽容就是教师爱的体现,宽容本身就是教育,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总之,任何时候都不要以为学生和自己过不去,而应该深入调查和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甚至有时候根本不用去找学生犯错的根源,不去理睬,学生自己就主动改正了。对于学生所犯错误较为严重,或者本人不愿意承认错误时,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态度恶劣而放弃宽容,教师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冷静地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及思想根源。对于那些较为顽固、甚至当面顶撞老师的学生,也必须控制情绪,即使学生犯的错误有损教师威信。因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已成为习惯,需要较长时间来转变,一定要做到冷静宽容处理,避免矛盾激化。部分学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定要给学生充分时间的时间来改正错误。允许犯错误的学生“讲价钱”,给他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因为学生既然和教师“讨价还价”,说明他已认识到了错误。这样做也是保护学生自尊的有效办法。“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学生总是有差别的,当他们犯错误时,教师可以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但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公平地对待学生,真正地促进其发展,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给这些学生创造最大改过的机会,使学生能尽快、彻底、发自内心地改正错误。
第五篇:构建良好中队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五(4)中队辅导员工作,以中队工作计划为依据,开展中队管理工作,努力使队员在中队内凝成一种团结向上,热爱集体的风气。现将一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对队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细化规范内容,注重队员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学校的文明礼仪活动为杠杆,结合中队“每月最佳小组”评比活动,注重在中队内树立各方面的良好榜样,促进良好的中队风。激励队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在中队内确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大力表扬好人好事或学习勤奋的队员。
个别队员用打架来宣泄情绪的坏倾向,我及时了解队员的心理,化解队员与队员之间的矛盾,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同时,我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跟少数学习或纪律差的队员进行谈心,讲道理,培养队员的学习积极性,使队员信任教师,加深了师生感情,从而方便了中队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中队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加强中队阵地规范化建设,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设有图书角、黑板报、竞赛栏等,把优秀的队员作业作品作一个展示,激励队员积极进取,促进中队建设不断完善。同时也为良好的中队风学风创造了条件。随着队员年龄的增长,集体意识、竞争意识的增强,本学期,我在中队干部产生上推行民主选举,自荐和推荐相结合。通过竞选,不但选出了中队队员喜爱的小干部,更主要地培养了队员积极竞争,为中队、为同学服务的意识。
实行日常行为规范加减分制度,但改为以小组为单位加减分数。以小组为单位,落实加减分制度,由组长负责增减分。每天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加分形式落实,做得好加分,每月评选一次优秀小组,中队内形成健康的竞争氛围。各个中队干部管治一方面的常规,并可适当为小组加分。这一措施形成了以队员干部为管治核心,教师指导为辅的民主管治形式。
三、密切关注后进队员的情况,在小组评选中,往往是后进队员影响加分。所以在激励后进队员努力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同时,我还引导小组内的优秀队员帮助后进生的成长,充当小中队辅导员,通过优秀队员去带动后进队员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与集体共同进步。重视后进队员管理和转化工作,拉近队员之间的差距,落实他们的一对一分工帮教制度,关注他们的成长,以心换心、热情关爱,多表扬鼓励,使他们取得进步。加强学校与队员家长之间的多方联系,通过电访、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桥梁。本中队的后进队员增强了自信心。虽然后进队员成绩一般,但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全中队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中队分别在9、10、11、12月份获得“优秀中队”称号。
四、不足
本学期,本中队队员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五年四中队队员的课堂纪律方面有所松懈,课前准备老是做不好,课堂效率变差。个别成绩较好的队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略显浮燥,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太遵守课堂纪律等不足之处。个别中队干部有未能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未能有效管理中队的纪律,特别个别的男生中队干部。队员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两级分化现象严重。
没有任何事会十全十美,我这一年的中队辅导员工作,在收获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我看到了工作中的许多失误和因失误而留下的遗憾,体会到了“烦”与“累”中的甘甜。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多吸取经验教训,多加强学习,让我的工作,我的明天灿烂,充满阳光。
中队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