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处理
生产型企业和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处理
生产型企业:
假设题目出口化妆品100万,内销100(不含税)万,进项税有50万 增值税处理步骤:
1、假设出口化妆品内销,则需交增值税100*17%,退税为100*13%,则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金额为100*(17%—13%)(因为假设内销,所以这部分要交增值税,实际情况是进成本,因为是出口的,所以没有销项税收回来,只能进成本)。
2、为抵扣完的进项税=50—100*17—100*(17%—13%)=29(万元)
3、免抵退税额=100*13%=13(万元)
4、免抵退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所以全额退款(这种情况就是实际内销的货物有足够对应的进项税抵扣,不需要用退税额来抵扣销项税,所以免抵退税额全额退税)
5、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实际退税(因为是全额退)=0
假设题目出口化妆品1000万,内销1000万,进项税有250万
1、未抵扣完的进项税=250—1000*17—1000*(17%—13%)=40(万元)
2、免抵退税额=1000*13%=130(万元)
3、免抵退税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所以实际退税额为40万(这种情况就是内销的进项税不够抵扣销项税,所以用退税的部分抵消内销的还没抵扣完的销项税)。
4、免抵税额=130—40=90万(实际是内销的销项税,所以这部分增值税要交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税)
消费税处理:
生产型企业出口消费税免征不退,只需要计算内销那部分消费税,不含税销售额乘以税率。
外贸企业:
外贸企业一般没有内销(除非有出口转内销的情况),所以外贸企业一般没有免抵税问题,直接计算退税,情况比较简单。
第二篇: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账务处理
出口退税账务处理
一般来说,“免、抵、退”是各有含义的,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已两年多了,但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抵、退”工作的进行。笔者现将“免、抵、退”税计算方法简介如下并举例说明。
归纳起来,“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即:
本期不得免抵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价格-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即货物到岸价和海关实征关税及消费税)×(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国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不得免抵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
三、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即: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价格-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即货物到岸价和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率
四、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相当于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即:若当期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若当期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现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
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3%,2003年1—3月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1、一月份,期初增值税留抵5万元,购进原材料等货物50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销售额3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1200万元。
①外购原材料、备件、能耗等,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5850000
②产品外销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1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00
③内销产品,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④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0×(17%-13%)=48(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80000 ⑤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51-(85-48)-5=9(万元)>0,仍应交税。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14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40000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贷方余额为90000元。
2、二月份,外购原材料、燃料等支付价款85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44.5万元;内销货物取得不含税销售额300万元;出口销售货物取得销售额500万元。
①采购原料、出口及内销的会计分录与1月份类似,不再赘述。②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500×(17%-13%)=20(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00000 ③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应纳税额=300×17%-(144.5-20)=-73.5(万元)
④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免抵退税额=500×13%=65(万元)<73.5(万元),可全部申请退税 ⑤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65万元 免抵税额=0
期末留抵税额=73.5-65=8.5(万元)借:应收补贴款 6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650000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85000
3、三月份,免税进口料件一批,支付国外买价300万元、运抵我国海关前的运输费用、保管费和装卸费用50万元,该料件进口关税税率20%,料件已验收入库;出口货物销售取得销售额600万元;本月无内销。
①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300+50)×(1+20%)=420(万元)借:原材料 420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3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关税 700000
②出口的会计分录与前2个月类似,不再赘述。③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420×(17%-13%)=16.8(万元)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0×(17%-13%)-16.8=7.2(万元)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72000 ④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应纳税额=0-(0-7.2)-8.5=-1.3(万元)
⑤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免抵退税额抵减额=420×13%=54.6(万元)免抵退税额=600×13%-54.6=23.4(万元)
⑥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1.3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23.4-1.3=22.1(万元)借:应收补贴款 13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2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34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85000 【把上月分录反向注销】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通过实务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中,计算“当期免抵税额”主要是为了账务处理的需要。因为当应纳税额为负数,且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
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免抵税额即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的数额,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在财务处理时将无法平衡
第三篇:外贸公司,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
生产型出口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进出口退税自产货物,除另有规定者外,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出口自产货物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办法。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进出口退税代理,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外贸企业以及实行外贸企业财务制度的工贸企业收购货物出口,其出口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免征,其收购货 物的成本部分,因外贸企业在支付收购货款的同时也支付了生产经营该类商品的企业已纳的增值税款,因此,外贸企业出口货物应退增值税的计算应依据购进出口货 物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所注明的进项金额和退税率计算,征退税之差计入企业成本。
生产型外贸公司退税应该如何计算?
有关深圳出口退税账务处理事例
一、业务 2006年11月30日从当地采购鲜鸡蛋5T,单价6400/T,采购金额为32,000.00元,并填开了农产品收购凭证(税率13%),货款已支付;当月生产蛋粉1T,并出口售出,离岸价为$4500.00(月初1日汇率7.9590),折人民币35,815.50。
二、相应的账务处理如下:
1、采购鲜鸡蛋,计算进项税:32000.00*13%=4160.00
借:原材料——鸡蛋2784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4160.00
贷:银行存款 32000.002、计算当月收入$4500.00*7.959=35815.50
借:应收帐款35815.5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5815.503、计算当月免抵退税额:出口收入*退税率=35815.50*13%=4656.01
计算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额=出口收入*(征税率-退税率)=35815.50*(17%-13%)=1432.62
计算当月退税额=进项税额-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额 =4160.00-1432.62 =2727.38
计算当月免抵税额=当月免抵退税额-当月退税额 =4656.01-2727.38 =1928.63 借:主营业务成本 1432.62
贷:应交税金——进项税转出 1432.62
借:应收出口退税 2727.38
应交税金——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1928.63
贷:应交税金——出口退税 4656.01
第四篇: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计算
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计算
一般来说,“免、抵、退”是各有含义的,①、“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②、“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③、“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我国对出口货物实行增值税“免、抵、退”税办法已两年多了,但有一些出口生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免、抵、退”税计算及账务处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免、抵、退”工作的进行。笔者现将“免、抵、退”税计算方法简介如下并举例说明。
归纳起来,“免、抵、退”税的计算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计算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增值税率-出口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收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二、计算当期应纳税额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末留抵税额
若应纳税额为正数,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则仍应交纳增值税;若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未抵扣税额,则有资格申请退税,但到底能退多少,还要进行计算比较。
三、计算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公式为: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四、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当期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期末未抵扣税额;
若期末未抵扣税额≥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现结合实例说明如何进行计算和账务处理。
例: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3%,2003年1—3月有关业务资料如下:
一月份,期初增值税留抵5万元,购进原材料等货物50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销售额300万元,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1200万元。
①外购原材料、备件、能耗等,会计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85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5850000 ②产品外销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12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2000000 ③内销产品,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④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200×(17%-13%)=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80000 ⑤计算应纳税额
本月应纳税额=51-(85-48)-5=9(万元)>0,仍应交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14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140000 结转后,月末“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账户贷方余额为90000元。
2、二月份,外购原材料、燃料等支付价款850万元、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144.5万元;内销货物取得不含税销售额300万元;出口销售货物取得销售额500万元。
①采购原料、出口及内销的会计分录与1月份类似,不再赘述。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500×(17%-13%)=2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00 4 K: O0 w7 S2 n T;J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00000 ③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应纳税额=300×17%-(144.5-20)=-73.5(万元)
④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500×13%=65(万元)<73.5(万元),可全部申请退税 , ⑤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应退税额=65万元
免抵税额=0 期末留抵税额=73.5-65=8.5(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65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650000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多交增值税)85000
3、三月份,免税进口料件一批,支付国外买价300万元、运抵我国海关前的运输费用、保管费和装卸费用50万元,该料件进口关税税率20%,料件已验收入库;出口货物销售取得销售额600万元;本月无内销。
①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300+50)×(1+20%)=420(万元)借:原材料 4200000 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35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关税 700000 ②出口的会计分录与前2个月类似,不再赘述。
③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即剔税)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420×(17%-13%)=16.8(万元)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600×(17%-13%)-16.8=7.2(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7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72000 ④计算应纳税额(即抵税)
应纳税额=0-(0-7.2)-8.5=-1.3(万元)
⑤计算免抵退税额(即算尺度)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420×13%=54.6(万元)免抵退税额=600×13%-54.6=23.4(万元)
⑥确定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 应退税额=1.3万元
当期免抵税额=23.4-1.3=22.1(万元)借:应收补贴款 13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21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34000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85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85000 通过实务处理我们可以看出,在免抵退税的计算方法中,计算“当期免抵税额”主要是为了账务处理的需要。因为当应纳税额为负数,且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
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免抵税额即为“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的数额,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在财务处理时将无法平衡。
第五篇:生产型企业与外贸公司出口退税优劣势的探讨
生产型企业与外贸公司出口退税的探讨
一、背景(生产型企业):一家生产型企业销售一种产品,增值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假设本月出口销售额(不含税额)100万元,成本为50万元,其中材料费为40万元。那么本月的退税额为多少?
解: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三步处理公式:一是,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期留抵税额;二是,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三是,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在不考虑上期留抵税额及内销的情况下: 当期应纳税额=0-(40*0.17-100*0.04)=-2.8万元 免抵退税额=100*0.13=13万元
由于免抵退税额>当期应纳税额,则本月应退税额为2.8万元。
二、转换背景(生产型企业+外贸公司):一家生产型企业销售一种产品,销售给外贸公司,由外贸公司对外出口。即生产型企业成本为50万元,其中材料费为40万元,对外贸公司销售(不含税额)为60万元。外贸公司再出口销售(不含税额)100万元,那么本月的扣除生产型企业应纳增值税后的退税额为多少?
解:生产型企业应纳增值税为:
/ 2
60*0.17-40*0.17=3.4万元
同时,增值了城建及附加税为3.4*0.12=0.408万元 外贸公司采取“免、退”的政策,应退税额为:
60*0.13=7.8万元
那么,本月的扣除生产型企业应纳增值税后的退税额为
7.8-3.4-0.408=3.992万元。
结论:生产型企业外贸销售额与外贸公司形式生产企业销售给外贸公司销售额差额部分乘以退税率与外贸公司形式的城建及附加税哪个大的问题.如果前者大则选择外贸公司形式,反之则选择生产型企业
2015/11/13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