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作者:马正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1期
要研究作文的真实性和文学性,首先要对作文的概念进行界定。20世纪以来,我们一般把学校中学生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作文”,而把社会的文章制作行为叫做“写作”。
一般说来,作为在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用来练习言语书面表达的文章制作行为的“作文”,本质上是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一种被动性的语文“作业”,因此,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学习性,是对某种教学文体,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特征的学习与练习;第二,模拟性,它可以对某些语文课文文体进行模仿;第三,个体性,它表达的情感、所经历的事情、所写的景物都只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不具有典型的本质的意义。作为社会性行为的“写作”,这个概念的本质是社会成员所进行的精神生产、创造活动。其基本特点也有三个:第一,指令性或灵感性,前者是指实用写作、应用写作,后者是指文学写作。第二,创造性,其写作主题、情感以及语言表达技巧都必须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原创性。第三,典型性,作家所写的事件、情感、性格、景物、环境等往往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即典型性、人类性。同样用记叙、描写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中小学校里学生写的叫做“记叙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小说”、“散文”、“剧本”,同样用“说明”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说明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科普小品文”;同样是用“议论”的言语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学生们写的叫做“议论文”,而作家们写的则叫做“杂文”、新闻记者写的叫做“社论”、“评论”,学者写的则叫做“学术论文”。其原因何在,因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一种“教学性文体”,而“小说”、“散文”、“剧本”、“科普小品文”、学术论文则是作家和学者的一种原创性的精神生产的文化创造行为。
由此,我们想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语文教学研究领域曾经出现一股对中学生作文教学真实性的强调,对学生作文价值性导向强调的作文教学改革的思潮。我曾在80年代中期写过一篇《走向主体、走向过程、走向价值——学生作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的长文,论述过这种主张。现在看来,这种作文教学思潮有将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写作的原创性“写作”的特点混同的问题。同样,本世纪初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将小学、中学、高中的作文统统都叫做“写作”和“写作教学”,这个称谓变化的背后,是对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性“作文”与社会写作的原创性“写作”的混同,它未能将学习性“作文”和原创性的“写作”严格区分,这是一种激进的“欲速则不达”的语文教学思想。
要讨论“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本质特征,我们必须讨论与教学性“作文”不同的社会性“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本质特征。
社会性写作包括实用写作与文学写作。实用写作的真实性是指实用写作中的思想、观点的产生必须是真实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真实存在的写作意图、写作任务而进行的有实用价值的写作,而实用写作的文学性,就是像中国古代那样,进行某种实用文体写作的时候,为增加实用文章的表现力、情感性,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写作目的,在语言表达上采取一些适当的修辞技巧,而使文章语言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学色彩。在现代当代,毛泽东的实用写作就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实用写作在语言上的文学性特点,而在国外,马克思的实用文章在语言上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文学写作的真实性是指什么呢?这里需要区分两个概念:“生活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所谓“生活真实性”,是指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即客观现实中的真实。所谓“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虚构出来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人物生活的环境、情节具有事理逻辑性和与现实生活的相似性。由于文学的思维特征是虚构的形象思维,因此,从阅读接受的角度来讲,文学写作的真实性,是指艺术真实性、表达的真实性,而非指生活真实性。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讲的“写境”和“造境”,就是指这两种真实性的作品所产生的两种审美境界。什么是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呢?就是“诗性”,即“审美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宣称:“词以境界为最上。”而第六则又说:“境,非独渭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应该说,“有境界”就是文学写作的审美性、文学性,而要产生“境界”,一方面要靠作家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表达,而同时还要对真景物、真感情的表达,所以,义学写作的文学性,既包括灵感感受方面内容独绝的“能观之”,又包括语言形式技巧方面的“能写之”。
在文学写作中,真实性和文学性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都包含着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内涵。文学写作的文学性既包括文学写作中的写作内容——主题、情感、性格、精神——所具有的生命理想、生命时空、生命境界的无限性、审美性,又包括文学语言技巧的审美性;而文学写作的真实性则侧重于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生成、情感细节感觉的独特性,以及文学写作的思维技巧、语言修辞手法艺术性而产生的审美张力问题。总之,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即审美性,是文学写作的最终的理想和结果,而真实性是达成“审美性”的前提、对象,而要产生真实性又必须对内容有独特感受,并且能够运用语言对写作内容进行感人性动人性的独特的表达。既然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必须通过真实性体现出来,因此,感受的真实性才是文学写作的本质。3
由于作文是学校教育情境下的一种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主要在班级授课制下进行的言语表达的模拟性认知与模拟性实践的文章制作行为,并非真正的原创性的文学创作的文化创造行为,因此,所谓作文的真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指学生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生活中真实产生的,学生作文是把自己的这种思想情感作为书面语言表达练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指虽然动笔之前学生的情感是单薄的、被给予的、甚至所写人物事件都是虚构的,但是,当学生在作文表达中运用写作思维、语言技巧的基本原理、规律对其进行反复渲
染、强化、反衬,从而使这种情感逐渐清晰、充实、深刻、丰满、生动、感人以至具有不同程度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学性,这也应该是作文真实性的一种类型。
我认为学生作文生活真实有两种,一种是写实性真实或当下性真实,一种是虚构性真实或经验性真实。在作文中,前者所写的人物事件都是生活巾真实产生的,学生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后者所写的人物事件并非当下产生,而是将平时所经历观察的真实感受、感觉、感情组合杂糅到作文时所虚构的人物事件上,然后运用语言表达技巧将其生动形象艺术化地表达出来,实际上这是一种更高更难的作文真实。如果说“当下性真实”的作文是一种写实性作文真实的话,那么,“经验性真实”的作文便是一种虚构性作文真实,或者说后者是一种文学创作型的作文,这正是一种作文中的文学性现象,而且非高手莫能。
前面指出,文学写作的“文学性”,包括内容的人类性、哲理性、象征性、典型性、隐喻性、反讽性,以及所表现的生命自由的理想性境界、生命时空的无限性审美性问题,以及文学写作的思维技巧语言艺术的审美性问题,而在作为学习表达的作文中,其内容并不要求具有这样的高度、深度的典型性、哲理性、人类性和无限性。作文的文学性问题,主要在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技巧性上,写作艺术思维、语言表达技巧的思维规律运用得熟练,作文的文学性就越高。因此,作文的文学性主要是指写作思维规律、语言表达的艺术技巧的思维规律运用的熟练、成熟而产生的语言形式美。
第二篇:关于与幼女发生性关系罪与非罪的总结
关于与幼女发生性关系罪与非罪的总结
与幼女(未满十四周岁)发生性关系,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刑法问题,最高司法机关单独或者联合其他机关多次发布过司法解释,对相关的刑法问题作了较为细致、复杂的规定。专门从事刑事辩护业务的邓世运律师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对此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一、行为人违背幼女的意愿与其发生性关系的,均构成强奸。
二、行为人与幼女自愿发生性关系,情况较为复杂:
1、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
2、行为人如果明知对方是幼女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
(1)如果行为人已经年满16周岁,均构成强奸罪;
(2)如果行为人已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分两种情况:第一、情节轻微、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第二、不符合第一种情况的,均构成强奸罪。
以下三种情况,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第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第二、对于不满十二周岁的被害人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第三、对于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被害人,从其身体发育状况、言谈举止、衣着特征、生活作息规律等观察可能是幼女,而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
第三篇: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作者:王先霈 秦 蕾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0期
王先霈,著名文学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佛语哲思》等。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奖等。
问者:王老师您好,今年在四川乐山举办的第十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颁奖大会上,许多与会者对现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说谎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认为中学作文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呼吁学生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对此争论您是怎么看的?
答者:我参加了乐山会议,会上集中讨论的作文真实性与文学性话题,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事先拟定的。我一向赞成我们中学生作文说心里话,说中学生自己的话,在很多与教育相关的活动中我都讲过类似的话。去年在遵义,我从已故的散文家秦牧先生的文艺随笔《艺海拾贝》中引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说是有一个万国八哥大赛,聚集了世界上最会说话的八哥,得第一名的不是那些会背诗的,不是那些会唱歌的,它只说了一句:“天啊,怎么这么多的八哥啊!”它意外地得了头奖,为什么呢?是因为这话符合当时的情境。老师们觉得这个例子很好,对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有一个问题,那是八哥的真话吗?如果八哥说真话,就不应该说人话,要说鸟语啊!它就应该叽叽咕咕的,那样它是得不了第一名的,倒数第一才有可能。可见这句话是八哥的主人训练它时编出来的一句话,可是我觉得,在大赛中八哥说这句话很合当时的情境,如果我有资格投票的话,我也可能会投这只八哥一票。所以,什么叫做说真话,说心里话,还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
问者: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曾编过作文。《成都商报》报道:“成都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个孩子中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针对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王老师您怎么看呢?
答者:提倡真实当然是必要的,但写真实是否一定要说作者自己的心里话呢?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并不是说写的文章发自内心,就一定是真文章、好文章;不符合中学生身份的,也不见得就是虚假的、不好的文章。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文学史上来考察,你会发现大多数情况反而是颠倒过来的。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岳飞的两首《满江红》,一首是大家很熟悉的“怒发冲冠”,还有一首《登黄鹤楼有感》。他在武昌的黄鹤楼,向北遥望汴京,已经陷落在金人的铁骑之下,心底十分感慨。“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这首词在史料上有记载,文献可证,是岳飞所写的。倒是第一首是不是岳飞所写,却存在很大的争议。岳飞的孙子岳珂编岳飞文集,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来搜集整理,但里面没有“怒发冲冠”这首词。这样一首代表岳飞思想精华的词,竟
然在其孙子编的文集里没有出现,不但如此,在后来的几百年里,都没有听说过岳飞有这个作品。直到明朝孝宗弘治年间,突然出来这么一首词,说是岳飞写的。权威的文献学家余家菊先生就明确指出这是明朝文人的一篇伪作。当然也有不认同的,北京大学已故的宋史研究泰斗邓广明先生就肯定说是岳飞写的,他说了很多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论据就是,“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只有岳飞才说得出来,别人没这本事。邓先生是我非常敬佩的史学家,但是这番话大可商榷。这首词非常好地反映了岳飞的思想,但是否只有岳飞本人才写得出来呢?文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说明,我们自己心里所想的,我们真实强烈的情感,自己的表达不一定是最好的,而另外的一个有文采的人帮我们表达,效果也许会更好。
问者:您的意思是说,自己或许不是自己情感的最佳代言人,而别人却或许能淋漓尽致地把这份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
答者:是的。我再举几个现代的例子,不需要考证的。比如说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开幕词,是一篇非常典范的演说词,只有600多字,写得非常之好。毛主席讲得更好,很鼓舞人心。但稿子不是他写的,而是他的秘书田家英根据毛泽东的思维特点、身份和一贯的文风写的。这篇开幕词里面讲,“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无敌的”,“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这就是典型的毛泽东的口吻,而不是田家英的语气。还有更近的例子,现在美国白宫有一个撰稿组,给总统奥巴马写各种各样的讲话稿,演说词。组长叫费夫洛,他非常年轻,是一个80后小伙子。奥巴马竞选的时候,他就是主要的撰稿人。奥巴马的就职演说非常动人,他用很长的篇幅讲美国现在处境的艰危,里面直接提到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经济危机,失业等等,最后希望大家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讲得非常全面。这篇演说词,也不是奥巴马亲手写的。奥巴马对费夫洛有一个评价,就是:“用他笔写我心。”奥巴马也是一个雄辩家,费夫洛用奥巴马的风格来写,听众就不怀疑是别人写的。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间,在文学创作中间是大量存在的。用我的笔写他的心,用他的笔来写我的心,这才是更高的本事。当然我们作文首先应该有这个本事,把我的思想,我的经历,我的感情很好地叙述出来,让别人听得明白,受感动。“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这是第一层次的。如果用我的笔写他的心,而且写得非常之好,这才是真本事。比如说《红楼梦》里的葬花词,是林黛玉的,但那是曹雪芹写的。按邓广明先生的观点来说,葬花词只能是一个十几岁的多情而苦命的女孩子写得出来的,而实际上,作者却是一个四十来岁,很喜欢喝酒的豪爽男子。
问者:通过您举的例子,我想,具体到中学生作文里,就是说不一定要完全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与情感,关键是要符合文题的要求,写出契合情景的文章,这样理解对吗?
答者: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作文不能仅限于讲我本人的真心话,还要能够写出各种人的真心话。比如说你是个君子,但作为一个文学家,不光可以写出好人、你敬佩的人的心里话,还要写得出坏人、小人的心里话,这才是大手笔。曹雪芹不光能写葬花词,还能替薛蟠写诗:“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用在薛蟠这样的一个浪荡公子身上就很贴切。他也替王熙凤写诗,虽然她写不出一首整诗来,就只一句“一夜北风紧”,却显现了人物的性格。假设学生们毕业了,将来就业,很可能到公司或机关去做文员,就要给领导写稿子。那个时候,你不能光写自己的心里话,更要符合特定场景的需要,这里面也有真实性的标准,绝对不能够胡编。说到标准,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邓广明先生说:“这是只有岳飞才说得出来的话。”他的本意是批评,在这里反而成了最好的佐证。我觉得还可以稍微修正一点:“岳飞本人还未必能说得这么好。”毛泽东也是文章圣手,胡适都赞赏有加。如果那时候毛泽东自己有时间来写这个开幕词,他是不是就一定比田家英写得好呢?这是个疑问。
所以说“以他笔写我心”,“以我笔写他心”,也应该有个标准,你代写的文章,让别人一看,只有他才能说得出来,而不是别人,有其独特性,这就是水平。作文不能够只是“以我手写我心”,还要“以我笔写你心”“以我笔写他心”,以我笔写各种各样人的心,这样的作文训练才比较好,将来学生走入社会,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要求,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问者:中学生作文更多地强调应试,强调真情实感,就处理好“我手写我心”与“我手写他心”之间的关系问题,您有什么建议呢?
答者:作文的文学性和应试性这两者之间虽然关系复杂,但我们却无法回避。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作文除了要培养合格的公民,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之外,还要应付考试。你的作文写得非常好,但是考试分数上不去,那也不行,这是家长、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一般来讲,应试对文学创作能力的提高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古代的科举考试,那些状元的试卷是很难成为文学名篇的。科举考试是不是应该一概否定呢?我觉得这也是可以讨论的问题。苏轼如果没有中进士,老呆在眉山,能够成就很大的事业吗?他通过科举考试,走到了汴京,然后走过了全国的很多地方,最终才成为一代大家。在一个正常的有秩序的社会里面,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而应试和文学创造又常是矛盾的。现在的高考有很多弊病,但是不能取消。就算今后我们的设想非常理想的话,高考也只可以改良,可以改革,但是考试必须要一个统一的,哪怕是一个机械化的标准,你才能够阅卷,不然怎么评判呢?你说这篇文章不错,别人说不好,最后怎么录取呢?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限定。两者是肯定有矛盾有冲突的,我们要做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两者的调和。
作文训练不止是一种创造性,写心里话,追求一种文学性就可以了,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模式,或者说得极端一点,也是一种八股。任何写作都要讲究一个起承转合,古代写诗写词,还要讲究格律。现代新诗也有一些起码的规矩,修辞手法,造句,各种句式,这些东西也是必须的。作文里基本的技能技巧训练,我认为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这种规程规范和条条框框很反感,这是自然的。但是在学生阶段,在训练的时候,我觉得讲作文规矩对学生没有坏处。考试作文是一个命题作文,所以作文的第一件事是审题。所谓审题,就是揣摩出题的人和将来评卷人的喜好标准。过去八股文就是揣摩考官是怎么评价作文的,我就怎么写。现在呢,我们写作文也必须要揣摩。文人是不喜欢揣摩的,明代历史讲到海瑞的时候,说他“这一生不知揣摩是何物”,性格刚直,结果考试时考官不喜欢他,考了很多次,最后只中了一个举人。任何考试都需要揣摩,问题是揣摩谁,怎样揣摩。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训练中间,很多学生的取向是错误的,他揣摩的可能是陈旧的但是还相当流行的一种模式,比如说主旋律、爱国、红旗诸如此类的一些东西。我们如果把揣摩让绝大多数读者来选择,实际上也就是人情人性的常理,如果揣摩这个,你的作文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
有时候我们把揣摩的对象往往搞错了。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几个月之前,江西发生大洪灾,六月二十九号,中央电视台同步直播,采访江西省防汛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时,记者问江西省数万群众被洪灾围困的即时情况,那个主任开口就大谈省委书记的重要指示。记者很着急,说:我问的是群众转移的具体情况。他第二次回答,说水利部的部长又做了什么重要指示……结果网上一片哗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十几万人生命受威胁,你怎么一直说领导指示呢?结果被人肉搜索,让那个主任很长时间茶饭不思,不敢回家。他的上司出来解释,说当时情况不明,任何一个人去回答都只能那样。我对这个说法很怀疑,在中国这个政治风气里面,也不是只能这么回答。你不要光是揣摩省委书记的意思,你更要揣摩全国观众的心理,然后在不违背中国现在的国情的前提下,你还是可以讲出一段很漂亮的话来的。既不违反官意,也很符合民意。
比如说1965年,有一次外交部长陈毅举办记者招待会,来了很多境外记者,恰好那时候中国解放军打下了一架美国先进的间谍飞机。外国记者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怎么打下飞机的?对于这样的高度国防机密,如果一般的外交部发言人都会说:“无可奉告。”这样说也是可以的,但是陈毅回答说:“用竹竿子捅下来的嘛!”这样回答非常符合陈毅的性格,也很巧妙。他是外交部长,是国务院副总理,还是元帅,也是诗人,一般的外交部发言人说不出来这样的话。陈毅说这句话,有很多含义让人联想:美国人以为中国技术落后,他们的侦察飞机可以随便飞,这么落后的国家怎么打下了这么先进的飞机?陈毅的回答很响亮,这比“无可奉告”要高明百倍。既不失外交礼仪,不失风度,还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气概。记者招待会也可以说是一场考试,平时陈毅想怎么写诗都可以,但对记者的提问不能随便回答,他的妙语确实令人回味。
所以我觉得,应试也可以做出漂亮的文章来。实事求是地说,应试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作文写得很漂亮,可以在《诗刊》《散文》这样的大刊物发表,但是考试不一定能得高分。《儒林外史》里面的马二先生有一句话:“如果孔夫子活到今天,他也要来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孔子可以周游列国,而现在的高考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必须参加的,所以我们要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还要培养他们作文的文学性,尽量找到两者的相通之处,尽可能地在某种程度上把它们协调起来。所以我一向赞成我们中学生作文说真话,说心里话,说中学生自己的话,但是也要全面地理解这里的“真”。
问者:谢谢王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秦蕾,华中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生,现居湖北武汉。本文编校:洪鸣
第四篇:文学与真人秀作文
【名师析题]】
本题的材料主要讲河南卫视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文学英雄》引发热议,有人为河南卫视的创新点赞,也有人质疑担忧。考生可联系社会生活,根据自己的看法,从以下角度立意:①要敢于创新。将文学与娱乐活动结合不失为一种睿智之举,可以促进文学的传播,无形之中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②文学是严肃的,娱乐化的文学是对文学的亵渎。虽然以真人秀的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文学,但这里的文学已经丧失纯洁性,成为了娱乐的附属品。③以真人秀的形式传播文化应当慎重。我们不排斥用娱乐化的手段传播文化,但是要慎重,避免文化成为娱乐的附属品。【佳作赏析】
真人秀让文学走上弯路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文学这样低调的东西也开始躁动起来。这不,文学也开始和真人秀搭边,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创新精神固然值得点赞,但是,并非所有的尝试都是积极有效的。
赫胥黎说:“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对于《文学英雄》这样的真人秀节目,相信很多善于思考的人会有种种担忧和质疑。诚然,这类节目算得上是一种文学创新的形式,通过真人的体会来完善文学的价值;但需注意的是,将文学从幕后推到台前,这样的做法似乎跟文学创作的寂寞和严肃格格不入。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真人秀,不是让文学变得通俗,而往往是让文学走上了弯路。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其实缘于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的写作。在其出名之前,可能很多人都对他的名字并不熟悉,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为过:如果没有长期寂寞的写作,莫言注定没有这样的成绩。再如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如果没有清净的写作环境,没有一颗沉静的、安于寂寞的心,没有多次呕心沥血修改删减,如果曹雪芹每日忙于应酬,哪有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流传于世?由此可见,文学注定与寂寞相伴而生。
而文学真人秀里的“文学”远离了清净的环境,与严谨严肃的文学创作毫无关系,文学真人秀节目的出现,是节目的胜利,是娱乐的胜利,而非文学的胜利。文学真人秀有可能没秀出文学,反倒拉低了文学的品味和下限。如果文学领域最终沦为才艺展示场,那将是文学和社会莫大的悲剧。真正的文学中有人类对于意义和终极关怀的追求,有每个个体自我丰富和成长的源泉,它让我们的心灵不再荒芜。严肃对待文学、尊重文学、崇尚文学、敬畏文学,个人和媒体都应始终保有并坚持这种自觉。
由此可见,真人秀,作为文学的一次尝试,注定是失败的。其失败的根源就在于,这样的“秀”,其实有着更多市场的外衣裹挟,而当这样的外衣脱去的时候,其内核中并没有与文学相关的实质内容。也正因为如此,文学会在这样的“真人秀”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终可能滑向堕落的深渊。如果要让文学获得新生,如此“真人秀”,可以休矣!【名师点评】
本文有两大亮点:一是观点鲜明,论述严密。文章标题“真人秀让文学走上弯路”就是本文的观点,旗帜鲜明。文章从当今“文学真人秀”节目入手,指出文学应该是严肃的,低调的,与寂寞相伴而生的,而真人秀节目与文学的本质是相悖的,最后得出结论,“文学真人秀”可以休矣。二是举例典型,内容充实。本文列举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文学大师曹雪芹的事例,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第五篇: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与学前教育必要性关系论述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与学前教育必要性关系论述
摘要:学前幼儿的自理能力指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具备的最根本的生活技能。医学家已观察到不管多大的儿童,都有一定的自理行为能力。本文对学前幼儿自理能力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学前教育中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阐述了笔者关于如何在学前教育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看法和见解,为今后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幼儿;自理;教育
一、学前幼儿自理能力概述
学前幼儿的自理能力指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具备的最根本的生活技能。医学家已观察到不管多大的儿童,都有一定的自理行为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应当恰当地估计每个孩子的自理行为,然后进行积极引导、有力协助、多方启发孩子去自理,而不要包办代替。
幼儿“自理行为能力”与发育水平、家庭环境、教育方法、认识能力及孩子本身的情绪等许多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会逐渐学到一些新的技能,而原有的技能也会得到更加纯熟,相关的自理行为也在不断增进着的。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幼儿已经能从事很多自理活动。做父母的至少应当促使他们完成如下的自理项目:(1)早起和随前刷牙.(2)饭前、便后洗手。
(3)在放好水的盆中自己洗澡。(4)早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脱鞋、系鞋带。(5)教孩子交小朋友,增进社交能力。(6))引导他们做一些运动项目,如“藏猫猫”等游戏。(7)做一些智力玩具游戏,如机器人、积木、七巧板等。(8)逐渐学习写字和计算。除了上述的活动之外,还可以搞个人卫生,参加各种“小劳动”,并能不断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能理解一些保健防病知识,对事物的关心已经超出家庭的范围,涉及了邻居和社会。
二、学前教育中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学前教育是幼儿能力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的学前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都分,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制度的基础阶段,它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的双重性质。学前教育是幼儿能力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在于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基础、做准备,注重保育与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在于为幼儿家长解除后顾之优,有利于解放劳动力,使家长更潜心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这两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出其不可被替代性。由此,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学前教育在幼儿能力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幼儿能力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在学前教育中注重自治能力培养,有助于孩子独立自信的养成
从学前幼儿自治能力的培养要求来看,主要是包括了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等方面。但是,这些能力习得的开始,孩子们大多是不会的。甚至与在穿衣服的时候,袖子伸不进去,纽扣扣不好,这些都要有赖于父母的帮忙。但是在学前教育自治能力的培养中,会让孩子们自己尝试去做这些事情,让孩子们自己学着穿,学着对齐钮扣洞等等。老师则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懂得如何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从而养成独立自信的性格。3.在学前教育中注重自治能力培养,有助于增进与孩子们的感情
在各种教学的实践中,特别是在自治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会设计各种比赛活动、游戏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特别是引起他们参与游戏的那种积极性,使他们喜欢和老师做游戏。在游戏中这之间既蕴含着师生关系,也暗含着平等的同伴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放松他们的心情,使他们能自由自在地练习各种实践活动,实现成就感的获得,同时,也增进了与孩子们的感情。
4.在学前教育中注重自治能力培养,有助于其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由此,对其自治能力的培养也多是从生活中的细节之处进行。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总之,在学前培养幼儿的自治能力是幼儿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特别是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家长和教师应循序渐进、耐心引导幼儿。多给幼儿自己去尝试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在培养过程中积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使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去勇敢地而对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 1.父母要转变理念,支持孩子去自理
据调查显示,学前期幼儿的自理能力很强,但是家长却不是很理解、也不很认识孩子们的这种自理行为,会继续选择去替孩子们去做。久而久之,就会使他们自理能力萎缩,依赖心理增加,乃至发展成为“小皇帝”、“小公主”。鉴于此,父母亲应尽早摆脱“自理替代者”的角色,从“替孩子做”变为“支持他做”。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孩子自己去做的同时,要随时检查孩子所处的环境,尽可能排除潜在危险,加强保护和监督,如妥善保存有毒物品及药物、把电源插销遮盖好、热水壶放在稳妥处等等。
2.进行自理能力培养,要避免“过度教育”。
所谓的过度教育就是过于溺爱、过于关注、过于施压。现在就要改变“百般爱抚”、“视若掌上明珠”的状态。要星星不给月亮,将全部精力倾注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家庭“晴雨表”,他有一点进步便欣喜若狂,有点不对劲儿就愁眉不展,这样做会使核子产生“唯我独算”的心态,他哪能大“自理”,只能发号施令。促也不要采取强硬措施,让他们学这学那,今天学外语,明天学钢琴,使他们心理紧张,压抑自理行为。
3.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避免“过度保护”
避免“过度保护”,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做,引导去做,不要说“这不行”、“那
危险”,而提倡“你自己来做”,凡是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都让他们去做。讲清道理为什么要自己去做,他们不愿意做时,父母亲可以帮助他们做,必须让他们动手,而不是动口。
4.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避免“过度干预”
面对孩子的自理行为差.不要过度批评、过度惩罚、过度急躁,而应循循善诱,实行“一点一滴地干预”,今天帮助他改正“不系鞋带”,明天再帮他改变“不系衣扣”,孩子也万自尊心、进取心。“过度干预”可能会使他们认为“自己都错了,—无是处”,“过度干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我就不干”,“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缺少自理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改变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5.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要避免“过早进入成人世界”。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自理能力少,是缺乏“成人教育”的结果。让他们过成人生活,灌输成人行为,逼着说成人语言,打扮成成人模祥。这样做不但不会克服自理能力差的缺点,相反,会使他们在心理发育中出现“断层现象”,由儿童“飞跃”到成年,这会扭曲他们的心理,其至出现心理变态。
总之,自理行为和能力在于早期培养,应当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史俊雅.试论在教育生态视野下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策略[J].职业,2011年23期.[2] 张冯喜.浅析学前儿童自闭症患者的行为发展和矫正方法观点[J].学前教育,2011年09期.[3] 梁永林,刘劲松.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3期.[4] 李艾细.婴幼儿早期家庭教育不容忽视[J].班主任,2011年09期.[5] 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年09期.[6] 张满林.学前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