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栋红—影评
《焦裕禄》影评
数学系李栋红
再次观看《焦裕禄》这部影片我是流着泪看完的,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我大学刚毕业不久,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焦书记送大学生而大学生却没有走,他扭着头眼里噙着泪看着那个提着行李的大学生„„不知怎地,不谙世事的我心里掠过一丝令人捉摸不透的感觉,酸酸的„„„当再次观看这部影片时,我被剧中的几个情节感动不已,泪流满面。第一幕深得民心,备受爱戴的焦裕禄
电影一开始,一阵哀乐奏响,只见满天都是白色的孝布,那种白,让人感到无限的悲哀。之后,成千上万的人胸前都佩着白花,脸上都露出了沉痛的表情。横幅在人们手中撑住,上面写着:“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那些上了年纪的人,看到焦裕禄的遗体被重新送回兰考埋葬时,含着泪说:“焦书记又回来了”,他们真真正正是觉得书记又回来了。看着那些饱经风霜的脸,那些经历人世沧桑的脸,那些不会矫揉造作的脸流露出那样的悲伤的神色,感受到的只是的真实力量和兰考县父老乡亲对焦书记无限的尊敬和爱戴。
第二幕 贫穷落后,多灾多难的兰考
决定任职县委书记的他一到那里,手里准备的馒头就被一群围上来的“乞儿”一抢而光。第一次开会就深入火车站实地考察,火车站上挤满外出逃荒的饥民,看到的是灾民拼命往车厢里拥挤的情景,听到的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原来兰考县是一个在历史上都有名的灾区。“风沙”、“盐碱”、“水涝”是本县的“三害”。兰考的36万人民逃的逃,死的死,而焦裕禄任职后,深入基层,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制订出了治理肆虐兰考百年之久的风沙、水 涝、盐碱三害的方案。
第三幕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焦裕禄
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面对困难焦裕禄没有动摇,没有退却,他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治沙治水治“三害”,为查灾情忍着病痛走遍了所有村队,探访了县境内全部沙丘、风口。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植树治沙,脱贫致富。为了全县人民能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四幕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焦裕禄
为改变基层干部长期缺油少粮,饥饿浮肿的状况,焦裕禄决定为他们增加口粮配给。赵专员率调查组赴兰考了解实情。数百群众堵住会议室大门,为焦书记鸣冤叫屈,使吴荣先不可告人的目的化为泡影。
焦裕禄把别人给他的二十斤大米让给了知识分子;在沙丘上解救痛苦的人民;在许楼村访问老百姓的衣食起居……在群众面前他没有一点大官的架子;在别人实行特殊管理时,他决不搞特殊化。而是采用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发扬大无畏革命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
第五幕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焦裕禄
得知技术人才已经到火车站去时,撒腿就追,到了火车站,没有说教,没有以位子压人,而是半恳求,半遗撼含着眼泪对小伙子说:“你走了,没啥送的,这是兰考的一包沙土,你拿回去做一下试验,看还能种啥。”面对真诚为兰考着想,没有一丝架子,没有一点官气的焦裕禄,听着他软
软的请求,小伙子被感动了,当火车开过,在蓦然回首间,小伙子拿着行李站在背后„„
第六幕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焦裕禄
家中仅剩一点钱了,妻子原答应给孩子做一顿红烧肉吃,可刚一出门,却碰上了焦裕禄,他说把钱已送给别人,不要买肉了。晚饭桌子上,小儿子哭闹着把玉米窝头扔到地上,叫着要吃肉。他一气之下打了孩子,让他把窝头拾起来,并耐心告诉他有窝头吃就很不错啦,多少人连这还吃不上呢!孩子含泪抽泣着答应再也不扔窝头了。看着孩子那瘦弱单薄的身子,他的心里也一阵酸楚。这件事在现在看来多么不可思议呀!天下竟有因孩子要吃肉这么小的事打孩子的父亲:这怎能不叫坐在电影院里嗑着瓜子的我感动呢?
焦裕禄同志紧紧依靠群众领导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殊死搏斗,脚踏实地为人民办了一件件实事。他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追逐名利,时刻以一个普通劳动者要求自己。这一切,又无不系于他身上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点,就是: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集中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一幕幕都令我感动不已,泪流满面,也坚定了我向他学习的决心。
第一,学习他立党为公、立足实际的奉献精神。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不顾病痛用科学发展观描绘出了兰考的新篇章。为锁住兰考的风沙,他带领通讯员推着自行车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调查风沙起因;为改善气候环境,他倡导并亲手在沙丘上种下一颗颗泡桐树;为解决夏季水患,他又在洪水
季节顶风冒雨查看水情。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采取的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这些,焦裕禄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第二,学习他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
初到兰考的焦裕禄看到百姓的贫苦生活,在主要领导反对的情况下,带头取消了领导干部的特殊生活待遇;在为解决干部因饥饿浮肿而影响工作时,他冒着政治风险主动拍板购买议价粮;当地区公署派专员调查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他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精神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百姓心存感激送来几条自家养的鲫鱼他拒绝;看到女儿的破棉袄,看到孩子吃不到肉在哭,他的心在流血。对比焦裕禄同志,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更不能放松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学习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传统。
不像个当官的。这是群众对焦裕禄的一贯评价。为什么?不是因为他穿着朴素,不是因为他憨厚的笑容,而是因为他在用脚在丈量兰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于他认真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忧;在于他深入群众,广集民智,不摆架子,对于不懂的,敢于向群众去问,让民间的智慧发挥到最大化,在于他细如春风的行为,在于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在于他危难时刻泰山石敢当,对于洪水的围困,干部抱着痛哭时敢于喊出“是男人就上”并身先士卒,直至累倒。不像领导,但他却是人民的主心骨,一个行为胜似千言万语;不像领导,骑着自行车走遍沟沟坎
坎,千家万户,却让老人引为知己,病中仍叫着他的名字;不像领导,是治沙时的一身破烂衣服,是滚下沙丘时的爽朗笑声;最不像领导的,是做为第一书记的他,在副书记面前更像一个农民,但这人,身旁却往往团结住了绝大多数的人。我想,在我们大走访的时候,怎样用行动来感染群众,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说服群众,用什么样的实事来证明给群众看,最终的落脚点。仍旧是个干字,只有干,干实事,干老百姓看得到的事,干老百姓愿意干的事,我们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夯实基础,迈步前行。
第四,要学习他爱才若渴,敬贤下士的求贤情怀
憨厚的外表下,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有一副超前的心胸。当他得知新来的大学生由于吃不惯窝头,不习惯风沙后,并没有如一些所谓的老革命那样将其打入另册,给其戴上一顶“不虚心向革命群众学习”的帽子。而是得知这一技术人才已经到火车站去时,撒腿就追,面对真诚为兰考着想的焦书记,小伙子被感动了的留了下来,当火车开过,在蓦然回首间,小伙子拿着行李站在背后。这是一个标杆,一个人才的坐标,有了这个坐标,今后兰考的人才,会以倍数增长,而这个1,是焦裕禄用真情换来的,是用他坦荡的胸怀纳来的,是他超前的眼光抵来的。忠诚于心,奉献于行。只有行动,才能得到士子之心,只有真情,才能挽留住人,留住心。
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难而进、敬业奉献“五大作风”,是对焦裕禄同志良好作风的精辟概括,也是今天对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明确要求,我们每一个党员都应该严格遵循这一要求,为民办事,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无愧于“党员”的光荣称号。
第二篇:李国栋介绍
《求是先锋---领导干部提高文化发展能力的理论与实践》
入选校审稿
李国栋轴承:创新驱动 转动发展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我的一切都是国家的,我要为民族工业的振兴,为我挚爱的轴承事业奉献终身。”
——李国栋语 文/记者 王林强 朱占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半个世纪来,他满腔热忱投身高端轴承研发、生产,跟科技创新须臾不离。
他怀着对事业的崇高责任和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朴素情感,锲而不舍地问鼎科技高峰,其中尽管饱经风雨,屡受磨难,但他一步步“仰望星空,脚踩大地”追求梦想,以卓越的创新智慧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端轴承梦工厂”,展现了“中国设计”的巨大能量。他淡泊名利,把事业当成“最幸福的事”,一切只为了“给中国贡献一个世界级全新轴承品牌”。
他,就是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李国栋。“李轴承”撑起一个高端轴承品牌崛起
从1962年到现在,李国栋一直摸爬滚打在轴承科研与生产一线。实践出真知。他根据轴承结构特点和设备具体要求,自我创新设计轴承生产的工艺路线,完全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轴承生产厂的生产流程,其核心是重视基准的作用和从留量、变形、内应力的相互关联作用,由低到高,逐步提升,从而达到满足高速、精密、高可靠性、长寿命的要求。他的技术和经验来源于实践,又灵活运用于实践,在良性创性循环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设计主导思想。其表现为:不简单模仿国外设计,仔细解剖分析失效轴承形态,找出轴承失效真实原因,从设计上改进解决;高标准、严要求,凡能做好的工序精益求精,凡需采购的物品尽可能在成本核算范围内,以质取胜;精诚研究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尽可能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反复和返工;产品设计、执行检验标准以最先进的IS0492:2002,DIN620-2:1999,P4A和PA9A公差等级为参照,并压缩,达到超精密要求;轴承振动检测执行(速度)JB/T 10187-2000,(加速度)JB/T 7074-1999标准,以Z3V3向Z4V4靠拢。正是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执著追求,使李国栋屡屡开创行业先河:国内第一个成功研制出连轴轴承,世界上最早将尼龙保持架技术应用到化纤轴承上,第一个为国产高速纺卷绕头配套自行设计连轴轴承,世界上设计、研发化纤设备专用轴承品种、数量最多的人。
李国栋研发的轴承,除以国产化替代进口外,还为国产高速纺卷绕头主机配套,有力推动了中国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部分高科技产品还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李国栋研制轴承的一大特色,其中20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个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他还将自己的科研体会和独家见解撰写成文,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轴承》、《轴承商情》、《化纤信息》等刊物并获桨。
部分产品还荣获全国新产品博览会金奖。李国栋为中国高端轴承的研发,作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在轴承行业被誉称为“李轴承”,“中国化纤轴承第一人”,其事迹被国家人才库收录。考虑到化纤设备专用轴承对精度、可靠性和长寿命的近乎苛刻要求,能带动国内其它行业对高端轴承国产化的广泛需求,满足工业界对高端轴承的需求,李国栋在2010年决定创立中国人自己的轴承品牌,向国家商标局正式申报,以“李国栋”的名字、拼音《L G D》和头像做轴承商标,经国家商标局审查后,授权使用。据了解,这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个人头像轴承商标。为了引领我国高端轴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他成立了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汇聚了一批资深专家、学者,联合了国内部分高端轴承生产企业,产学研通力合作,群策群力研发和生产国内急切需要的、替代进口的高端、超精密、高可靠性轴承。目前,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已拥有500多种P4、P2级轴承新品供选用,可广泛用于国防、化纤、航空、航天、高铁、核电、机床、工程机械、医疗器械等行业。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满足不同行业的多元化需求,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根据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开发研制高难度、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标准化、差异化、超值化”的服务,实现“超越客户期望,超越行业标准”的目标,引领高端轴承新潮流。
“不与国内同行抢饭碗,要与国际名牌比高低”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羡慕它的明艳与芬芳,而成长历程却历经泪雨的浸透,汗水的浇灌。尽管如今李国栋已在中国高端轴承界矗起一面旗帜,然而几十年的奋斗岁月,又岂是酸甜苦辣所能诠释的?
李国栋194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南京中专毕业分配到哈尔滨轴承厂军工车间工作,4年后他被调到贵州虹山轴承厂(军工企业)从事航空、航天轴承研发。
1987年对李国栋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那年的一天,四川某军工企业一客户找到他,拿出一套进口轴承样品,问李国栋能不能生产?他仔细看过后,告诉客户,“可以生产”。然而,李国栋所在厂的计划员听说客户订量少而予以回绝。对方几乎哀求地说,“我厂从国外进口了两台设备,每台花费26万多美元,现在其中一台,轴承坏掉,机器开不起来,停产一天,工厂损失就是两万多元,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求到你们了啊„„”
这件事给李国栋心灵带来很大震动。他想到:现在国家正号召改革开放,进口设备必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今后随时随地都可能再次发生;假如自己要有一个轴承厂,就专门生产这种替代进口轴承。1988年,李国栋在安顺市政府电视招标后,离开虹山轴承厂任安顺市收割机厂厂长。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大胆与南通二纺机签订了进口喷气织机专用轴承研制开发合同,几经资金周折,终于在安顺市轴承厂的资金支持下,于1991年研制完成了7个新产品。一年后,7种产品全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当时国内进口设备还很少,产品生产出来,用户却不多。这给李国栋一个深刻教训:产品研发一定要和市场紧密结合,否则,企业难以为继,所以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李国栋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不仅加工难度大,而且科技含量高,世界上也仅有几家企业能够生产,所以价格非常昂贵,尤其是市场广阔,而我国现在还是空白,潜力巨大。
其中连轴轴承是进口化纤高速纺卷绕头卡盘轴的关键零件。早在1987年纺织工业部和国家科委就已立项,还拨了专款,委托四个大轴承厂和研究所分别开发研制,李国栋也曾参与研制,但因中标任收割机厂厂长,故而没能参与全程的轴承研制工作,轴承出产后,不仅满足不了装机要求,最大的问题还把进口原机搞坏了。为此,1990年中国化纤总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联合下文,明令规定:进口化纤设备一律不得使用国产轴承。为此,国内所有的化纤设备专用轴承研制工作全部停止。
1993年,李国栋在给江苏用户送货时专程到南通合成纤维厂拜访,这才充分了解到由于我国几大轴承厂化纤轴承全部研制失败并停止研制,给国内化纤行业发展造成巨大瓶颈,先不说进口轴承价格瞬间涨了几倍,成本大幅上升,最主要的还是不能及时供货,严重影响了化纤厂的正常维修运行。用户迫切希望化纤轴承能够国产化。
李国栋得知这一情况后,信心大增,进一步激发了他研制开发化纤轴承的决心。他详细地向化纤厂的技术人员和维修工人询问了设备的工作情况及轴承安装要求,听后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不仅仅只有简单地高速、高精度要求,更有对寿命和可靠性的苛刻要求,通常要在13000r/min高速下,连续不停运转375天以上,要达到9000小时的长寿命,才算是合格产品。这比军品要求还要严格很多倍。
不少人感到李国栋研究化纤轴承是“难于上青天”、“根本不可能的事”,但他却不认输。他认为,既然国外能够生产,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生产呢?依赖国外进口永远不会走出我们自己的路。
经过几个月的不断摸索,李国栋在1993年6月成功研制出4282192连轴轴承11根,彻底打破了国内化纤专用轴承国外长期垄断地位。连轴轴承的成功研制。为了让创新产品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李国栋带着产品先后走了9省、20余市、30多家化纤厂上门推销,然而除长沙锦纶厂同意留下一根试用外,其它化纤企业均婉言谢绝或坚决不用。
1994年1月,长沙锦纶厂来电告诉李国栋,4282192装机使用一直正常,要求再寄两根试用。他立即组织发货,并请求该厂将装机情况写成书面文字传来,他们将这一信息反馈资料复印后分别寄给其他化纤厂,并公开承诺:“售价800,包赔3000。”。800元仅为进口价的1/3,达不到一年失效还要倒贴3000元,这样的承诺,感动了部分用户,之后,相继有不少企业来电要求试用。
国内化纤专用轴承市场大门,终于被李国栋撬开了。
打响第一枪后,李国栋乘胜追击。他接着研发2062011(6204)、4652494(6205)两种化纤轴承。这种轴承当时进口价格每套近1300元,而且更换轴承时,还必须把使用过的旧轴承交回供货商,半年以后轴承才会从美国发过来。这时,李国栋想到:“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照样品仿制呢,能不能利用我们自己掌握的轴承知识,另辟蹊径,自行设计,既可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又可培养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李国栋的一个大胆建议,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尼龙保持架技术应用到化纤轴承上的人。这两种轴承不仅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而且当时国家经贸委还颁发了《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当时这两种轴承每套售价高达500元,是普通这类轴承售价的100倍还多,创造出中国轴承销售的神话。产品的创新设计逼迫美国巴顿轴承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现在售价仅120元、140元,中国的化纤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进口化纤设备的化纤企业,从国产化中受益匪浅,贵州虹山轴承研究所的效益也连续翻番增长,12人的轴承研究所营销部,一年销售额达一千万,真正实现了双赢。数年之后,SKF公司、FAG公司、NSK公司才相继在化纤轴承设计中采用尼龙保持架,这又是李国栋为中国、世界轴承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1996年到2005年10年时间,他先后成功研制出240多种新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个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1999年由他主持的《高速精密高可靠性轴承》项目,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的单位。
让国产轴承带动中国企业发展新速度 1999年底,北京中丽制机公司开始研制类似德国巴马格的高速纺卷绕头,德国BARMAG公司人来参观后,“根本不相信中国能批量生产出这种设备”。因为设备最关键的连体轴承是由他们控制提供的,这种5524656型号的连体轴承比第一代4282192速度更快,产量更高、技术要求更严。
当北京中丽公司拿着国外的样品找到李国栋,问他能不能不完全按照这种样品形式设计,制造出的连体轴承还必须满足高速纺卷绕头的要求时,李国栋当即表示,“只要是我们中国企业需要,我们一定会干出来。”
两个月后,李国栋的研发大获得成功,并立即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至此,化纤高速纺卷绕头从此打破德国人的垄断。北京中丽公司有了这颗机械心脏,从一个年销售额几千万的小国企成长为年销售额达40亿元的大型国企。北京中丽公司的快速发展,逼迫德国设备不得不降低价格。德国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赶到贵州来找到李国栋,要求他们每月生产5000根连体轴承,一年最低需求6万根,愿意全部包销,产品打德国品牌,但连体轴承不能在中国销售。李国栋当即一口拒绝,我们中国人不是奴隶,商标必须是中国品牌,贴牌坚决不做!李国栋轴承在中国的化纤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我国跻身世界化纤第一生产大国提供了重要支撑。他研发的新产品,销到了大半个中国。即使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江浙地区、广东省,甚至遥远偏僻的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都有他忠诚的客户。
既执著于研发,又致力于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李国栋用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诚信态度,赢得了各界的尊重与好评。
1994年,中国空间中心反映虹山生产的某型号轴承,上机后转不起来。李国栋为此立即赶赴北京,到了部队。他仔细查看了样机后,要求查阅设计加工图纸,在得到领导同意后,他一查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设计过盈量有误差,将薄壁轴承的游隙吃掉了,他和设计师立即到车间,让工人按他提供的数据加工孔和轴颈,轴承再次安装,立马灵活转动。
有用户反映:角接触轴承运转时会甩油,老把一些光纤触点掩盖住,影响接收信号的灵敏度,不知道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对此,李国栋回到厂里大胆创新设计,采用密封装置,创造出全国火车黑匣子都用上这种轴承的奇迹。这是中国最早采用的密封式角接触球轴承设计。
某核电厂4台500KW大电机,检修后全部出现振动异常,国内承包大修单位,俄罗斯专家一致判断为是轴承质量问题,该电厂设备管理处立即打电话给李国栋,要求去人解决。他接电话后立刻从常熟出发,而且到现场后,仅用螺丝刀和耳朵听了5 分钟,就得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轴承质量没问题,异常振动是装配不当引起,和轴承无关”。这下像炸了锅一样,安装单位和管理处均不认同,以为是他想推卸责任。李国栋冷静地给他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双方僵持了好一段时间后,对方终于同意按他的意见试试,他下到井底,仅是拧紧了几个螺丝,调整了轴承游隙,振动立即消除。当时在场的不少人都被惊呆了,若不是李国栋亲自去现场,大修完毕的大电机,重新拆卸更换轴承,少说费用也要数十万元,而且还要彻底延误原定发电计划。
为“中国创造”构筑新引擎
2005年,李国栋虽从贵州虹山轴承研究所退休。他退休以后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起点。
在新昌调研时,李国栋看到轴承生产企业林立,然而却没有一家生产高、精、尖轴承工厂,绝大多数都是低端产品的重复生产。他先后走访了10多个城市,考察了数十家轴承企业后,令他感慨万分,最后赶往北京,向中国轴承协会求助。在协会领导张趫凡、杨乃燕的举荐下,他来到常熟长城轴承公司。当时,常熟长城轴承公司已经通过了企业改制,正积极寻求产品结构调整,缺乏高端轴承研发的领军人物,双方一拍即合,签署了5年聘用合同,李国栋将他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负责精密轴承设计、工艺、生产、检验的相关人员,仅三个月,第一批新产品就问世了。5年时间,又研发了一大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化纤轴承、连体轴承总成、热辊轴承、分丝辊轴承、摩擦辊轴承、罗拉轴承、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电主轴轴承及非标轴承,多达300余种,相当于每6天就有一种新产品问世。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及销售骨干和技术工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端轴承的需求越来越大,高铁、飞机、风电、核电等对轴承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顺应这一形势,李国栋在南通经济开发区领导的积极引荐下,联结业内同仁和好友于2012年7月注册成立了“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个民间轴承研究所。以研究所为纽带,组合国内有优势和影响力的轴承企业,组建中国高端轴承生产战略同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短短几个月就有浙江五洲新春集团、瓦房店天久轴承科技公司、金坛天驰轴承公司、浙江摩士集团、哈尔滨新哈精密轴承公司公司、无锡海林海峰、阿贝轴承等多家企业,表示了合作意向。中国人不要搞窩里斗,要联合起来提升中国轴承的制造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目前,该公司又与铁道部铁科所、南车戚机厂等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开发高铁轴承。“我们专门研制国内急需的高可靠性轴承来替代进口轴承。以技术、产品、资源、品牌为主线,提高我国轴承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我们预计在3年内,实现部分进口轴承国产化,5年后,实现批量出口参与国际高科技市场竞争。变‘依赖进口’为‘中国出口’,在‘中国制造’前面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逐步改变我国高端轴承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
2012年11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九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大会,李国栋受邀出席并荣膺“2012年中国十佳创新人物”殊荣;“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科技型企业”。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我们相信,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扶持下,以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为首的中国精密轴承联盟,将会带动国内多家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振兴与腾飞发挥出新的引擎作用。
“李国栋现象”带给科技界的启示 1962年,李国栋投身到轴承的研发、生产当中,到如今已是50年光景。可以说,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工业生产的一线。“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带着这种专注乃至痴迷,才使他敢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勇于突破禁锢,“走自己的路”,从而为我国高端轴承行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仅在贵州工作期间,李国栋便作出显赫成绩,先后开发了国内独家新产品240余种,有17个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有3个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1999年由他主持的“高速精密高可靠性轴承”项目,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项目。该项目于2000年又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2001年再次被列为贵州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把事业当生命,具有“为中国人争口气”的担当精神,善于团结同盟开辟高端轴承研发新路线,“李国栋现象”折射出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难能可贵的高端智慧与责任观念。
浏览李国栋的科研精神和奉献情怀,给我国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产业以诸多启示。
首先,科技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勇于挑战权威,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和行业需求紧紧连在一起。
轴承行业是国家机械工业重要的基础之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轴承,大至航空、航天、高铁、核电、造船、汽车、冶金、工程机械、机床、农用机械„„小至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电脑、甚至于家用电器、拉杆箱、儿童玩具等无所不在,轴承对国计民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融合,反而拉大了我国轴承工业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研发能力分散,创新能力不足。很多轴承生产企业是低水平的重复,价格上恶性竞争。贴牌、冒牌、制假层出不穷,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各个角落。当李国栋看到我国高端轴承依赖进口、受人牵制的现象后,就毅然决然坚持自主创新。在应对许多困难和挫折后,他仅在1996年就成功研发了3268257,4266358、2062011、4652494、4153808、2062196、4650735、4153811等一系列BARMAG卷绕头专用轴承24种。特别是他研发出5524656K型号的连体轴承,使德国一家公司一行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当对方提出“一年最低需求6万根,愿意全部包销,产品打德国品牌”时,李国栋则当即拒绝,“贴牌坚决不做”,体现出他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民族情感。其次,“创新”首先要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更需要灵感。那么灵感来自何处?灵感最终来自对工作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大锅饭的机制,使不少人只能按部就班,完成领导给他们下达的任务,缺乏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困难面前,总是把问题向外推,这样的机制,让科技工作者有所创新是不可能的。李国栋在科研的道路上,遇到过不少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终于诞生了超乎寻常的成果。如果没有一种对工作的坚守,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执拗和揽责态度,是恐怕难以突破陈规陋习的羁绊,也产生不了高层次的创新成果。
再次,“创新”必须要同市场相结合,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应到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然是新产品,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必须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挡次,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
在新产品诞生后,李国栋曾面临用户“不识货”的问题,对新产品研发同市场接受“有一个漫长的滞后期”,他遭遇过许多无奈。然而,他坚持在质量上“毫不留情”,最终打开了市场的突破口。遇到用户反映问题时,他立即赶赴用户单位,到现场寻找轴承的失效原因。不仅密切了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使产品质量不断稳定提高。
最后,大力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氛围,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给作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关爱与扶持。当前,国家对于“55岁以上不能担纲申报课题与经费”的规定,已争议多年。科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把年龄作为一条硬杠杠,固然有一定的规范与约束作用,然而对一些表现卓越的工作者来说,却不能一概而论。李国栋多年来诞生多项发明专利成果,提升了我国高端轴承行业的层次和水平,现今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竭尽全力地奋战在科研与生产一线。他的科研,一直在“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在寻需科研支持方面临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究竟该以贡献作衡量,还是以年龄为界限?确实引人深思。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是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论断。提高自主创新,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更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奋发努力,重视创新产品的研发并推动产业化发展,这是李国栋致力的方向,也是“李国栋现象”带给各界的深刻启示。
联结创新团队 做“中国最好的轴承”
——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第一届股东、董事会第二次会议速写 2012年12月16日,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召开第一届股东、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回顾公司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及特色,修订公司章程,研究制订下一步战略规划,以群策群力推动中国轴承的创新发展。
李国栋自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哈尔滨轴承厂、贵州虹山轴承厂,从工人、技术员、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厂长到研究所副所长,一直奋斗在轴承生产、研发第一线。
几十年的刻苦钻研,使李国栋在中国轴承行业享有一定的盛名,迄今他已研发出数百种化纤轴承,结束了国内一直无法生产高速、精密、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化纤轴承的局面,打破了中国化纤设备轴承一直依赖进口的垄断现状,为中国化纤工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他被誉为“中国化纤轴承第一人”。2011年以李国栋他个人名字、头像、拼音注册成功“LGD”李国栋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批准授权使用,这是国内机械行业中第一个以个人头像名字命名的商标。
为了促进中国轴承工业发展而发挥余热,在李国栋积极倡导、组织下,“中国精密轴承研发、生产联盟”成立,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羌强盛情邀请下,李国栋和他的团队在南通经济开发区落户。2012年7月4日,南通开发区注册成立,至此国内第一家民间资本注册、投资的轴承研究所-“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诞生了。凭借李国栋个人在轴承界的影响,其团队这一优势组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浙江五洲新春集团,哈尔滨新哈精密轴承公司、瓦房店天久精密轴承公司、金坛天驰轴承公司就陆续加盟。哈尔滨新哈公司,瓦房店天久公司均是国内有名的轴承之乡的精密轴承生产厂家,具有几十年的生产历史,年产值均超两亿元。浙江五洲新春公司去年产值达19.2亿元,出口1.42亿美金,这些企业均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为何他们会加盟、参股“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皆因为成立仅半年,仅有30余人的研究所团队,帮助他们在技术上产生了巨大的质变。李国栋几十年来创造的先进、独特的工艺和关键技术,帮助这些工厂成功生产出了P4/P2级高精度、长寿命精密轴承。
多年来,我国在高端精密轴承行业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加之高端轴承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因此只能依赖进口。我国巨大的国内高端轴承市场一直被SKF、NSK等国际轴承巨头占据。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顺应这一形势要求,在上述企业的迫切要求下,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愿望,一方有研发、技术优势,一方有生产能力和资金,面对巨大的市场和可观的回报,联合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只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升级转型才是企业的发展成功之路。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资金与人才实力雄厚,一期注册资金2000万元,创新团队成员在公司现代化管理、市场运作、技术创新等方面各具擅长,如总经理原是清华、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南通市人民政府顾问经济师;监事会主席是原申银万国副总裁,他主持近百个公司上市,被誉为“中国上市第一人”,还是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该研究所集中了所有合作单位的科技人员,加上部分退休的老工程师、学者和部分已工作3年以上的机械类轴承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建立传帮带、产学研用平台,其中不乏各类专业人才。
南通市朱晋副市长出席了该公司的会议,对公司“群英荟萃”的团队表示肯定,对公司未来的架构及创新发展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
第三篇:红高粱影评
活着
———《红高粱》影评
如果说,天空是蓝色的,云朵是白色的,树木是绿色的,那活着就是红色,一种挥洒肆掠红高粱酒的红色,一种与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一般的红色。
———题记
在教室看完老师播放的《红高粱》感觉没有看够,回寝室后,晚上又看了一遍,后来写这个影评时又看了一遍,统共下来总共看了三遍。第一遍,像是看了一本书的简介一样,只是知道了影片的大概内容,对其内涵与深度没有多大的感受。
第二遍,可以说是看得最有感触的一遍了,因为在这之前上网去看了这部影片的时代背景等相关的资料,而后自己游细细地的品味了一番,颇有些自己的见解。
第三遍则是最仔细最详尽的看了一遍,如果说第二遍是感受到影片中的情感,是感性的。那么第三遍就是理性的,剖析了影片的镜头,构图,背景,人物,景别,音乐等,一些构成影片的元素,就像之前教视听语言的老师要求一样,一点一点地拉片。同时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影片中的景别做成一个PPT,这些场景是现在商业电影中所没有的细腻与柔和。连景别都做得如此细腻,不放过任何一点
瑕疵,也难怪乎《红高粱》这部影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史上的最高成就。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有点类似与之前看过的影片,张艺谋的1994拍摄的《活着》。相似的年代,相似的人物,相似的情感。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偏向于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生命的顽强,《红高粱》则侧重于淡化故事情节用色彩,人物,声音来表现生命的蓬勃向上。我认为红高粱更给人以更深的心灵触动,不在乎影片的故事,而在于用电影的视听语言的强烈冲击给人以触动。
影片从头到尾都被红色所浸染,从一开始待嫁的九儿那张红润鲜活,富有生机的;到占满银幕的红盖头,新娘子全身的大红嫁衣,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高粱地里和风一起舞动的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肆意泼洒的红高粱酒,把黄土地也给染得红红的落日,悬挂在车头上剥下血淋淋的人皮,反抗日本鬼子流下的鲜血,爆炸后燃起的熊熊大火与激起的令人发呛的灰尘,直到最红日全食之后孩子视野中铺天盖地的通红世界......这种人眼看到的红色不停地给人渲染题目中的文字的红,通过人物的个性行为来表现了生命喷涌不息的勃勃生机。
再来说说红高粱,从开始场外音介绍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长的野高粱,没有人种,也没有人收......”这是一种自由的生命地表现。之后,男人将九儿抱进高粱丛中,白色的背景中暗灰色的高粱与金色的阳光在风中一起舞动闪烁。这是一种对生命肆意挥洒的蓬勃向上。到后来,日本鬼子强迫百姓将红高粱踩烂时,一棵棵倒地被压烂,像一股暗黑色的大浪打过一般,不留一丝生气。这是一种被摧残生命的表现。影片结尾,男人与孩子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梁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最后再说说,那个时代,似乎那个时候的中国就是那样的善良淳朴,一个个都老实本分。无论轿夫,酿酒师,土匪„„都是那么平平淡淡的安于自己的本分。谈不上轰轰烈烈的爱情,也谈不上谁比谁厉害聪明高尚。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都不像是电影,像是发生在身边的简单生活。不同于英雄般史诗人物的壮烈,正是因为这种身边的平淡,贴近于生活,才更能烘托出影片的主题,那种“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也许现在很少有人再回头去看这个时代的影片,也许很多人更倾向于那种高速发展的技术带来的炫目感。谁都会欣赏新的东西,但我希望在欣赏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感的同时,不要丢掉电影的内涵,不要丢掉电影最本质的东西。我认为李安则是两者结合最好的典范,在运用技术的同时却不忘电影的本质,在夺目的技术下有着深刻的内涵。说到这里,有点期待李安的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之旅》。
最后依然大喊一声:加油,丛珂!!!
第四篇: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EST—10装潢
我从来的都不喜欢看抗战时期的电影电视。我虽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那个时代所承受的屈辱与惨痛深深刻印在了我的心里。每每接触到这类事物,我总觉得很沉重、很沉重......《红高粱》同样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但它给我的又不只是沉重,还有些其它。
“人性”,是我对这部影片产生的最深刻的感觉。
内地的抗战电影有很多,有《地道战》、《南京》、《铁道游击队》等等。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能看到当我们民族受侵略时,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抗外敌。这里有英勇就义,有舍身成仁,有忍辱负重,有临危不惧。这里有民族英雄,有爱国青年,有敢于反抗的人民群众。他们表现出来的英勇,智慧以及他们崇高的品德总是能感染我们。而《红高粱》这部影片,它没有这些大仁大义,它只有在一个艰难时代中本分生活的人们的人性。它无关于国家,无关于民族,只关于人。这是很难得的,作者放弃讴歌历史与英雄,发掘人的本性。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获奖的原因,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家,直接上升到了人类的层面。
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的文明社会,人类都是为着生活而奔走着。影片中烧酒作坊的人们,也是为生活而劳作,即使有不公,有压迫,只要能生活下去,一切都默默忍受着。女主“九儿”不幸地嫁给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时,没有人站出来,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把她抬到十八里坡。土匪秃三炮来作坊抢劫,掳走了“九儿”,他们也只是老老实实地交钱赎人。没有反抗,只有承受。只要还能生活下去,他们就可以承受,可以忍耐。
然而,当日本人来到时,他们平静的生活就开始破碎了。平静的生活是他们的坚持,但是,当生命没有保障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了。日本人驱使他们做事,杀了剥皮匠,杀了土三炮。作品在描述这些的时候很平静,并没有夸大或是突出日本人有多么残忍,也没有表现人们是多么地仇恨日本人,更没有什么打倒日本人,保卫祖国的想法。在影片中,他们只是“个人自扫门前雪”,这不是无情冷血,不是自私自利,只是自救尚不能,根本没能力去管别人的死活。但他们还是有血性的,当日本人杀了他们酒坊的兄弟时,就触犯了他们的底限。他们没有多么高的智慧,也不懂什么谋略,更没有得到外来的帮助。但是,他们要为兄弟报仇!最后一幕深深触动着我,机枪的扫射下,一个个悲愤的东北汉子为了炸汽车,抱着点燃的酒坛奔向了死亡。这不是无谓,不是品德高尚,这,只是人性!最后,那些人中只剩下了九儿的丈夫和孩子。这时,发生了日食,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就如当时两人的感觉。我想,如果是我站在那里,我一定是感觉一无所有,不如死去。但是阳光马上又驱逐了黑暗,光明回到了世界。我想,这正是影片要告诉我们的:生命还在,希望还在!活着的人就要继续活下去。那一幕,血色的残阳照遍天地,眼前的一切都是红的。我想这是不是象征着这用鲜血换回的光明……
“红”,则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第一感觉。
红太阳、红高粱、红花轿、红嫁衣和红高粱酒都令我见之不忘。影片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离不开红,特别是最后一幕,红遍布天地,红得最绚烂,最壮烈。这便是我们民族的红,这也是高粱的红。导演大概是想告诉观众,我们民族的人
民都有着红高粱般的品质吧!
“粗犷”,是我对这部影片的第二感觉。
在很多影片都在追求唯美、细腻的时候,这部影片却很好的诠释了“粗犷之美”。影片中酒坊中的男子有着小麦色的肌肤,强有力的臂膀,这展示了力量的美。还有酿出酒后唱的《酒神歌》:
......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不像诗人咏诗表达情感,不像画家作画表达情感,他们高兴和悲伤的时候会用熟悉的民谣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影片中,还有另一首歌是在高兴和悲伤时唱过的,这首歌我也曾听村里的大叔唱过,可完全不如这次听来情绪多。歌词道: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
......
这两首歌,我第一次听他们唱的时候,只觉得唱得挺有力,很豪爽。但第二次听却让我内心有些酸涩了。原本是在快乐时唱的歌,却在罗汉和九儿死后回响在我们的耳际。这强烈的对比令人悲伤,歌还是这歌,只是情景却是物似人非,生离死别。这两首歌也诠释了东北大汉的粗犷,他们是质朴、野性的,连这歌也是直来直去,歌唱得有多高亢,情绪便有多激烈。这是他们的粗犷,这也是他们的美。总的来说,“人性”、“红”、“粗犷”是我对这部电影最大的三个感受。除了这些,影片还带给了我一些其它的东西,有启发,有疑惑。我思绪良多,或许有一天,我会突然豁然开朗,解开疑惑。
第五篇:影评红高粱
《红高粱》观后感
已经是第三次看《红高粱》了,似乎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悲剧也好,崇高也罢。那些实际存在的高粱酒,精神沉淀的民俗文化,更有让观众心血澎湃到窒息的红色银幕都一一将在高粱地中生活的那些乡土人民的生命力充斥到毫无保留的地步。以致使我到现在再看都有热泪盈眶的感动。
然而,片中在歌颂生命力的同时也更是在有意的传播着民俗文化,草根情怀。作为一部改编自莫言小说的电影,本身其实就已经携带“怀乡”和“怨乡”的人文情感。而导演将这一切用画面和对白来讲述,则使原来本是意象的东西变得鲜活有力,引人入胜。片子自始至终都是浸在乡土农民的元素中,红高粱的意象同时作为线索几乎遍布全篇。导演用借物喻人,寄情于景的手法把红高粱这个本是原始农作物作为农民生存的代表和人性的光辉用来写照。当然,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片中一些重要事件几乎全是出现在高粱地里,从开始“我爷爷”和“我奶奶”的高粱地野合到最后乡民们共同愤起抗日,以及“我奶奶”死后大片红高粱地与全日食相呼应出血红色的帷幕都极具张力地将人性的光辉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片中对于环境的描写都有所淡化,淡化了昼夜和房屋,村落和小路,把最佳的视野完全地转到于人的身上。所以,那些关于人本身的文化更是尤为突出,自由无拘无束,想做就做的人格魅力得到最佳效果的展示。不得不承认张艺谋的确将中国文化的产物与人性刻画相结合的恰到好处。
除了高粱这个农作物作为主线以外,片子也从不同角度的民俗文化进行了细致地展示。颠轿,酿酒,敬酒神等泼辣的生活习惯也作为亮点出现在片中。如果说展示高粱地是为了突出人性的伟大,那么敬酒神的片段用来炫耀民俗文化的成分绝对占到百分之八十。我们猜不透张艺谋的表达目的,但我们可以揣测出作为他的第一部影片如果都达不到尊重原著的层次,又何谈可以接近中国优秀文化的目的呢?张导他又怎么会声名远扬。所以,撇开片外话,若只从影片本身出发我想大多数人看完电影的最大印象应该是这些:高粱地野合、敬酒神、抗日和结尾的全日食画面,这些表面完全可以一目了然的东西却是渗透深层次思想的必然载体。从大多数人的眼光出发,与其说这是描写人性倒不如说是文化展示。因此,在我看来此片可以在国外获得好评的最大原因多数源于外国对于中国民俗文化的好奇。这点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同一个道理。作为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固然对中国优秀的文化视为瑰宝。片子虽然以草根民俗作为主旋律来展示,但却也毫不失高雅。谁能说男女主人公的野合是导演镜头下的噱头,“罗汉爷爷”的酿酒和敬酒神的剧情是多么的雷人,片子开始时的颠轿有多么的荒诞。当把这些原始的人文习惯加以神圣的文化光环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种独属于镜头下的高雅艺术,这或许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当然,影片的瑕疵之处也为多数人所诟病,导演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为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往往致使电影在某些方面走向极端。说实在的,我不喜欢整部电影画面动不动就被充满个人主义的红色所笼罩,但这也只是表层而已。片中不断将“我爷爷”的形象英雄化的情节屡见不鲜,而却淡忘了其根据情节发展的情感冲突。诸如,开始当强盗抢亲时的无所畏惧,威胁秃三炮时的不顾生死和反抗日军时的大义凛然都极力刻画了一个孤胆英雄的形象,就连在高粱地野合的画面也只能看见“我爷爷”的身影,本来属于两个人的戏却化为一个人在不羁奔放着,而此时作为线索的红高粱再一次与充满个性的红色相结合在野风的协奏下象征着欲望在狂烈跳动,原始的欲望此时完全被这红高粱给“高雅”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过,瑕不掩瑜,这也只是美餐中的一粒沙罢了,对色香味产生不了太大影响,更不会对我中华文化的传播产生丝毫阻碍。
至此,可以重新审视此片关于文化方面的探索。结合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背景,封建礼俗影响之 下的现代农村群体,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和各种人格的变化都被深深牵扯。关于“我奶奶”的形象刻画内涵着对封建观念的批判和对改变女性地位的号召,而“我爷爷”的莽汉形象很明显的宣扬着一种英雄主义,最后对于抗日村民形象的表现更是对中国人不屈的意志
和高尚人格最伟大的写照。这些属性人文的东西是往往是寻根电影的必有元素。还有被淡化了的实物描画,原始的村落和小道就像是紧束缚人的枷锁,唯一多镜头静物全景却是那个代表封建权利的皇冠式的村口“大门”,作为隐喻的被批判对象同时也是封建礼俗和势力的文化代表被展现出来。自由也罢,不羁也好,这种人格精神都被扒光似的一一显现,这或许也是委婉的中国人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声铿锵的呐喊吧。
剖析过后,我还是不能给电影的文化下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毋庸置疑,电影文化同样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谈电影文化本质也就是谈文化。有人说《红高粱》表现的是人性,也有人说是民俗,但谁又能说这些不是人类活动产物的一部分,当然,生命力更是。若非要狭义地理解一下,此片也无疑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宣传代表。综上所述,《红高粱》就是一个借文化的外衣来渲染生命力,借人性的光辉打出传统文化招牌的现代作品,同样也是继陈凯歌的《黄土地》之后又一有关民俗的回归之作。